学术投稿

CEA、NSE、CYFRA21-1联合检测肺癌的临床意义

孙淑娟;宋印利

关键词:肺肿瘤, 肿瘤标记, 生物学, 免疫酶技术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单项和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5例肺癌患者、20例健康人和32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3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同时对32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标志物水平检测.[结果]肺癌患者CEA、NSE、CYFRA21-1血清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疾患和健康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标志物在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中比较均有差异,其中腺癌CEA阳性率81.8%、小细胞肺癌NSE阳性率87.5%、鳞癌CYFRA21-1阳性率81.3%,高于其他类型(P<0.05),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率可达94.3%,灵敏度92.8%,特异度95.2%;治疗有效的肺癌患者3种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下降,而治疗无效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CEA、NSE、CYFRA21-1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肺癌的阳性检出率.
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MTHFR C677T基因多态对胃癌辅助化疗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C677T多态对接受氟尿嘧啶(5-Fu)为基础辅助化疗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确诊的胃癌患者110例,采用5-Fu为基础的方案进行辅助化疗.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MTHFR C677T基因多态.[结果]110例胃癌患者中,MTHFR 677 T/T、C/T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1%(21/110)、47.3%(52/110)和33.6%(37/110).110例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4.5%(60/110)和42.7%(47/110).携带C/C基因型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携带T/T或C/T基因型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TFHFR C/C基因型是影响患者复发和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是接受5-Fu为基础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黄朝晖;华东;李莉华;郁皓;吴小红;刘志辉;宋明旭;周希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诱导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尼美舒利作用后OBC939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到凋亡的QBC939细胞,流式细胞仪也检测到尼美舒利诱导QBC939细胞凋亡,并随着尼美舒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蛋白水平检测表明尼美舒利促进QBC939细胞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下调.[结论]尼美舒利可能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表达诱导OBC939细胞凋亡.

    作者:孔琦;黄强;翟志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直肠癌中HER-2、VEGF与CXCR4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研究HER-2、VEGF与CXCR4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HER-2、VEGF与CXCR4在15例癌旁正常组织及50例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三者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正常直肠癌旁组织及直肠癌中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VEGF蛋白的阳件表达率分别为13.3%、62.0%,CXCR4蛋白的阳性表达牢分别为20.0%、68.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直肠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间无相关性,HER-2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CXCR4蛋白表达之间亦未见相关性(r=0.024,P>0.05;r=0.173,P>0.05);而VEGF、CXCR4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均显著相关,VEGF与CXCR4蛋白表达水平之间成正相关(r=0.346,P<0.05).[结论]HER-2蛋白在直肠癌中的表达与VEGF和CXCR4蛋白不存存相关性,与侵袭、转移无关.VEGF与CXCR4蛋白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均与直肠癌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潘贻飞;李权;卢山珊;万丽;项友群;金纯;郭贵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1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腔镜组),取同期具有可比性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75例为对照组(开腹组),比较两组病人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比开腹组长(P=0.001),腔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与开腹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261),腔镜组术后使用镇痛剂、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恢复生活自理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及术后病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熟练掌握镜下缝合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胡超峰;蒋优芬;王海娜;何纳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抑癌基因FHIT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构建人抑癌基因FHIT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方法]采用PCR方法,从人胎脑组织的总cDNA中扩增出444bp的人FHIT cDNA片段,然后定向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mye-His(-)B中,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和BamH Ⅰ双酶切后酶切分析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用该表达质粒转染COS-7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人FHIT基因cDNA以正确方向插入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B中;转染COS-7细胞后,可见转染细胞有Fhit蛋白的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地构建了人抑癌基因FHIT的真核表达质粒peDNA3.1/myc-His(-)B-FHIT,为研究FHIT基因在肿瘤的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作者:夏养华;沈建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带膜支架治疗恶性食管狭窄63例

    [目的]评价国产食管带膜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3例因晚期食管癌或贲门癌导致恶性食管狭窄的患者,行X线透视下国产食管带膜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其中食管癌51例,贲门癌12例.[结果]所有病人内支架置人均获成功,随访病人3个月~2年,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率100%.[结论]国产食管带膜支架置人是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许守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EA、NSE、CYFRA21-1联合检测肺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单项和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5例肺癌患者、20例健康人和32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3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同时对32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标志物水平检测.[结果]肺癌患者CEA、NSE、CYFRA21-1血清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疾患和健康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标志物在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中比较均有差异,其中腺癌CEA阳性率81.8%、小细胞肺癌NSE阳性率87.5%、鳞癌CYFRA21-1阳性率81.3%,高于其他类型(P<0.05),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率可达94.3%,灵敏度92.8%,特异度95.2%;治疗有效的肺癌患者3种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下降,而治疗无效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CEA、NSE、CYFRA21-1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肺癌的阳性检出率.

    作者:孙淑娟;宋印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大肠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淋巴管密度(LMVD)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对50例大肠癌组织、正常肠组织分别采用5'-Nase-酶组织化学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测定LMVD和VEGF-C.[结果]VEGF-C阳性组中的LMVD高于阴性组(11.86±2.42 vs.7.82±2.69,P<0.01),大肠癌LMVD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大肠癌LMVD与VEGF-C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相关(P<0.01).[结论]VEGF-C的过表达可促进淋巴管生成,导致LMVD的升高,进而促进大肠癌淋巴转移,LMVD与VEGF-C可作为大肠癌淋巴转移的预测因子.

    作者:李光明;范跃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的]探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原发件肝癌的疗效.[方法]4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组、B组,A组22例先予TACE治疗2~3次,3周后进行3D-CRT.放射剂量为2~3Gy/次,5次/周,总剂量为50Gy~60Gy;B组22例单纯行TACE治疗2~3次.[结果]A组有效率为86.3%,B组有效率为54.5%,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2.7%和50.0%,B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5.5%和18.3%,A组生存率亦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间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ACE联合3D-CRT能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湛永滋;黄昌杰;黄剑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504S在结直肠癌及上皮内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P504S在结直肠癌(CRC)、结直肠上皮内肿瘤(CRIN)和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8例CRC、30例CRIN和30例癌旁正常黏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自制组织芯片上检测P504S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P504S在CRC、CRIN和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率依次下降,分别为70.0%、33.3%和0,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504S在CRC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表达率分别为85.7%和25.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504S在CRC的TNM低分期组和高分期组间的表达率分别为73.5%和62.5%,两组间无显著件差异(P>0.05).[结论]P504S在CRC的发生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可作为结直肠肿瘤的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但在低分化CRC中低表达.

    作者:徐元成;郑娟;胡清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凝集定性试验检测了8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5例健康受试者血浆DD水平(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种消化系统恶件肿瘤患者的DD阳性率为44.44%,显著高于对照组(x2=22.56,P<0.05);且化疗前未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D阳性率为22.5%,明显低于化疗前发现有转移的患者(65.85%,x2=15.41,P<0.05);化疗后DD阳性率为59.26%,高于化疗前(44.44%),但两者无差异(x2:3.56,P>0.05):化疗后达剑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CR+PR)血浆DD阳性率(35.48%)明显低于化疗未缓解者(SD+PD)(74%,x2=11.76,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件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作为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疗效判定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杨雪飞;黄伶;李勇;黄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累及输尿管1例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十分少见,同时累及输尿管未见报道.本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与胰腺癌不易区分,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胰腺淋巴瘤的预后明显好于胰腺癌,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王其海;李绍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术中美蓝试验预防338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

    [目的]探讨术中美蓝试验防治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38例食管癌切除术病人术中采用美蓝试验检测吻合口状况. [结果]术中对发现的9例吻合不良者给予加强缝合.338例中,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率为0.59%.9例吻合不良者经缝合,未发生吻合口瘘.[结论]术中美蓝试验能及时发现吻合口缺陷,对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陆松华;景仕银;杨长刚;吴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永生化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染色体不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建立永生化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系,并研究细胞永生化过程中以及食管肿瘤细胞染色体的不稳定性.[方法]用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E6/E7(HPV16 E6/E7)转染正常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连续传代培养.检测HPV16 E6/E7基因的整合情况及其表达,并对不同代次永生化细胞及食管肿瘤细胞进行端粒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和分裂后期细胞形态分析.[结果]HPV16 E6/E7基因转染至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后,增殖旺盛,已传至第75代.在细胞危机期(第13和第17代),TTAGGG端粒缺失数为6.0±1.2和4.7±1.5(缺失率分别为6.7%和5.3%).细胞间桥的出现率为28.0%~30.9%.细胞永生化以后(第47代),端粒缺失数减至2.6±0.7(缺失率3%),细胞间桥出现率降至3.6%,与危机期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肿瘤细胞的分裂异常相一致.在细胞永生化过程中,细胞间桥的出现率与端粒的缺失率呈正相关性.[结论]HPV16 E6/E7基因可以导致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永生化,在此过程中存在较多端粒缺失和细胞间桥,表明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在细胞永生化和恶性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浩;蔡昌枰;王士礼;陈学明;叶燕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老年消化道肿瘤化疗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43例年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65岁)作为对照组,老年患者(≥65岁)37例,接受5-Fu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化疗过程中记录毒副反应.[结果]老年组腹泻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8.9%(7/37)和48.6%(18/37),而对照组为7.0%(3/43)和51.2%(22/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白细胞,血小板及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7.8%(14/37)、13.5%(5/37)和13.5%(5/37),而对照组依次为34.9%(15/43)、9.3%(4/43)和11.6%(5/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为18.9%(7/37),较对照组11.6%(5/43)高,但统计学分析提示两者之间无差异(P>0.05).两组中肝肾损害及发热的发生率均较低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出现Ⅲ级毒副反应的例数极少,差异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Ⅳ级毒副反应出现.[结论]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良好,对化疗具有与年轻患者相似的安全性.

    作者:韩兴华;陈振东;郝加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73例直肠癌患者MIC-1表达及与预后关系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明确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3例直肠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IC-1的表达.[结果]73例直肠癌组织中MIC-1的阳性率为58.90%(43/73).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以及不同临床分期、不同浸润深度患者MIC-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MIC-1阴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较长,与阳件表达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IC-1蛋白与直肠癌的肿瘤进展密切相关,在直肠癌患者中MIC-1的检测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志宇;杨渤彦;韩强;程魏;毕雪冰;贾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沙利度胺在治疗肺癌中的应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研究发现沙利度胺能够抑制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表达,进而减少血管生成.已证实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有好的治疗效果,并能克服耐药性.基于沙利度胺的抗肿瘤活性,临床上已用于多种实体瘤.现将沙利度胺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梁丹;宋向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以顺铂、氟尿嘧啶为主双周或三周方案治疗鼻咽癌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5-Fu)+醛氢叶酸(CF)+顺铂(DDP)的PLF双周方案与DDP+5-Fu的PF三周方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55例住院经病理证实的初治晚期(Ⅳb期)或放疗后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按不同的化疗方案分成PLF组(29例)或PF组(26例).治疗方法:PLF组:第1天水化,同时静滴DDP 40~50mg/m2,然后予CF 0.2g静滴2h,接着静脉注射5-Fu0.5g,再接5-Fu 2.8~3.0g/m2持续静滴48h(60%患者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第1、15天;每4周重复;PF 三周方案组:DDP 80~100mg/m2分5天静滴,5-Fu 1g第1~5天静滴2h,每三周重复.观察两组的客观疗效、中位缓解时间和毒副反应.[结果]PLF的有效率(RR)较PF稍高.RR分别为62.1%和38.5%,中位缓解期分别为3.6个月和2.6个月(P>0.05).PLF组在骨髓抑制(包括中重度白细胞下降、贫血、血小板减少),腹泻,口腔黏膜炎.并发感染等方面的毒副反应明显高于PF组(P<0.05).P1,F组因毒副反应明显,患者拒绝继续化疗者亦较PF组高(P<0.05).[结论]从耐受性和毒副反应来看,PF三周方案优于PLF双周方案;而从疗效来看,PLF双周方案治疗晚期复发转移鼻咽癌有效率较PF三周方案稍高,但因毒副反应增加,限制了临床使用,从而影响其疗效.

    作者:温宗秋;李玉齐;刘魁凤;王希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MIC-1、uPA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MIC-1和uP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探讨两指标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及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测定正常胃黏膜30例,胃炎组织12例,胃癌组织76例,石蜡标本中MIC-1和uP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IC-1及uP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和胃炎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正常胃黏膜组和胃炎组问其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织中,MIC-1及uPA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呈正相关,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病理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76例胃癌组织标本中MIC-1、uPA表达共阳性者43例,共阴性者16例,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MIC-1和uPA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在胃癌组织中MIC-1与uP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栾天燕;刘巍;杨渤彦;王志宇;王亚茹;韩强;张兰凤;程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缺损23例

    [目的]分析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术后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均明确诊断,根据肿瘤厚度扩大切除切缘1~3cm,治疗组23例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缺损,随机抽取同期45例采用游离皮片移植修复者作对照组,对比分析临床效果.[结果]全组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随访48.6个月.两组局部复发率、生存率相仿.治疗组足底内侧皮瓣除1例坏死外,其余22例全部成活.且皮瓣均感觉灵敏,能正常穿鞋、行走,足跟外形满意,足及足趾活动良好,无溃疡发生,与对照组相比足跟部形态、功能修复具有显著优势.[结论]在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中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是可行的、有效的、理想的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陈道宝;杨红健;谢尚闹;孙才兴;俞洋;李涛;莫文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肿瘤学杂志

肿瘤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省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