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诊治分析

吴金荣;吴斌

关键词:小肠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23例;术前诊断小肠肿瘤14例(其中位于十二指肠8例,空、回肠6例),诊断符合率50%;恶性肿瘤行根治性手术10例、姑息性手术9例、放弃手术4例;恶性肿瘤术后5年存活7例.[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率低,恶性小肠肿瘤5年生存率低,预后差;改善预后早期诊断是关键,手术治疗是首选.
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西紫杉醇诱导SMMC-7721肝癌细胞凋亡中的氧化-抗氧化失衡研究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在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氧化应激以及氧化-抗氧化失衡情况.[方法]取体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SMMC-7721细胞,并将培养细胞暴露于10-8mol/L多西紫杉醇,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以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水平.[结果]SMMC-7721细胞暴露于10-8mol/L多西紫杉醇24h后发生凋亡,细胞内活性氧为68.43%±10.47%,显著高于对照组20.32%±3.52%(10<0.001).细胞内GSH水平4.5±1.2 fmol/cell,显著低于对照组11.5±2.5 fmol/cell(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存在氧化应急以及氧化-抗氧化失衡,ROS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过程.

    作者:王海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空肠P袢代胃术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下段、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空肠P袢代胃术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下段、贲门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下段、贲门癌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后,采用空肠P袢代胃.[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发生,无吻合口瘘及狭窄.术后生存5年以上2例.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感到满意.[结论]运用空肠P袢主动脉弓下食管空肠吻合代胃,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食管下段、贲门癌进行手术切除,重建消化道,是一种安全、实用、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晓强;朱德隆;崔建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6排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与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与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胰腺癌病例,分析其在16排螺旋CT中的影像学特点,对照手术病理结果,评价16排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与术前评估中的作用.[结果]21例中诊断为可切除性肿瘤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6.6%,对可切除病灶诊断符合率为85.7%.[结论]16排螺旋CT在胰腺癌的诊断与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户晓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ACHN肾癌裸鼠荷瘤模型建立及相关特性研究

    [目的]探讨建立肾癌ACHN细胞系裸鼠皮下移植瘤及转移瘤模型的适宜条件.[方法] 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将裸鼠分组,分别用2.0×106/100μlA组)、3.0×106/100μl(B组)和4.0×106/100μl(C组)的细胞接种浓度,注入裸鼠后项中间皮下;用4.0×106/100μl的细胞接种浓度,分别接种于裸鼠后项中间(C组)、背部(D组)和前肢腋窝皮下(E组);分别用第20代(F组),第30代(G组)和第10代(C组)的肿瘤细胞4.0×106/100μl,注入裸鼠后项中间,观察各组成瘤情况.尾静脉注射瘤细胞1.0×106/ml建立转移模型.[结果] 第4天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A组成瘤率为33.3%、B组和C组的成瘤率均为100%,但C组的成瘤速度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和E组的成瘤率均为100%,注射肿瘤细胞后第10天,C组、D组和E组的肿瘤生长平均相对体积,各组间尚无明显差异;注射后第30天,C组的肿瘤生长平均相对体积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5);G组的成瘤率为83.3%,F组的成瘤率为100%,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尾静脉注射组全部出现转移灶.[结论]使用ACHN细胞株,控制好浓度、接种部位以及传代次数后能获得较理想的裸鼠肾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使用传统尾静脉注射法可以建立裸鼠转移模型.

    作者:王江;陈安民;郭风劲;祝文涛;丁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23例;术前诊断小肠肿瘤14例(其中位于十二指肠8例,空、回肠6例),诊断符合率50%;恶性肿瘤行根治性手术10例、姑息性手术9例、放弃手术4例;恶性肿瘤术后5年存活7例.[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率低,恶性小肠肿瘤5年生存率低,预后差;改善预后早期诊断是关键,手术治疗是首选.

    作者:吴金荣;吴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06例意义不明确的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的病理诊断

    [目的]探讨意义不明确的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的病理诊断.[方法]对106例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患者行HPV DNA检测,同时在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结果] 106例ASCUS患者中慢性炎症81例(76.42%),其中高危型HPV感染20例,占24.69%(20/81);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5例(CIN Ⅰ12例,CIN Ⅱ9例,CIN Ⅲ4例),其中高危型HPV感染23例,占92.0%(23/25);慢性炎症和CIN患者的HPV感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型及以上HPV感染阳性率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CUS患者行阴道镜下活检结合HPV检测,能进一步明确诊断.

    作者:朱鸣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内镜下植入缓释5-Fu治疗胃癌癌性梗阻12例

    [目的]观察内镜下局部化疗对胃癌引起的上消化道癌性梗阻的影响.[方法]对12例晚期胃癌患者在内镜下局部注射5-Fu,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癌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内镜下植入缓释化疗粒子,对于身体耐受力差或不愿手术治疗的消化道癌性梗阻病人,不失为一种毒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的姑息治疗方法.

    作者:刘跃平;杨纯英;林刚;柳茂森;周夏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8例胃癌组织中CD34蛋白的表达.以CD34阳性血管数作为微血管密度(MVD),以镜下200倍视野范围内任选不重复的5个视野,计数阳性血管数.[结果]所有胃癌组织中的平均MVD为54.90±2.61个/mm2;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者(t=3.91,P<0.001),MVD值与浸润深度(t=6.41,P<0.001)、血管侵犯(t=7.96,P<0.001)、淋巴结转移(t=8.45,P<0.001)、远处肝转移(t=7.65,P<0.001)和腹膜转移(t=10.46,P<0.001)显著相关;MVD值≥54.9个/mm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4.48±2.42个月,显著低于MVD值<54.9个/mm2患者的44.70±4.68个月(t=2.83,P<0.01),MVD值≥54.9个/mm2患者的5年生存率6.2%(17/47)显著低于MVD值<54.9个/mm2患者的38.5%(6/71)(x2=12.14,P<0.001).[结论]MVD与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阮洪军;陶厚权;赵仲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磁共振对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伽玛刀疗效的评价

    [目的] 评价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Ⅰ~Ⅱ级)伽玛刀术后疗效并探讨磁共振(MRI)评价疗效的方法及优越性.[方法]分析140份(52例)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伽玛刀术后磁共振复查资料的影像学表现(病灶大小变化、术后MRI强化、灶周水肿、坏死囊变)以评价疗效,并统计肿瘤局控率和患者生存率.[结果]总有效率为84.3%,总显效率为54.3%,术后分时间段计算的显效率分别为30.0%、36.4%、50.0%、68.0%、69.2%和73.1%.病灶增大与术后MRI强化及坏死囊变存在关联.1年生存率达100%,而近期局控率低.[结论]磁共振对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伽玛刀术后的疗效评价具优越性,显示其疗效显著,显效率随时间而持续递增.在评价方法显效率明显优于有效率,远期追踪更科学.放射反应对疗效评价有一定影响.近期局控率不适合于此评价.

    作者:郭轶虹;吴锡标;邓印辉;侯仲军;陈耀棠;利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视神经病变17例

    [目的] 分析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视神经病变(radiation optic neuropathy,RON)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7例NPC放疗后临床诊断为RON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RON中,13例首程放疗后发生,3例在NPC局部复发再程放疗后发生,1例在三程放疗后发现.9例单眼失明,6例双眼失明,4例见视野缺损或偏盲.出现RON潜伏期5~93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结论]引发RON的原因为视神经受过量照射,但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关键在于降低视神经受照剂量以预防其发生.

    作者:朱军;魏宝清;何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手术治疗早期年轻妇女宫颈癌85例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年轻官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官颈肿块大小、切缘情况、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情况是影响年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进入回归方程,表明两者是影响年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宫颈肿块大小、切缘情况、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情况是影响年轻妇女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而病理类型与预后无关.病理分级和宫颈浸润深度是影响年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李胡斌;孙杭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组织中有极少量肿瘤干细胞具有启动和维持肿瘤恶性表达的潜能.找到肿瘤干细胞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对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根治肿瘤、防止肿瘤复发及克服肿瘤耐药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就肿瘤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文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胰腺癌术前、术后化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前、术后系统化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收集101名胰腺癌患者分为三组,A组:对26例胰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行系统化疗;B组:42例术后单纯化疗;C组:33例仅行手术切除或姑息手术.对各组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A、B、C三组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0.66,P=0.000),A组88.46%高于B组59.53%(x2=5.899,P=0.021);B组高于C组27.27%(x2=13.83,P<0.01).术后2、3年生存率A组与B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腺癌术前、术后行系统化疗,能明显提高术后1、2、3年的生存率.

    作者:谭晶;卢永刚;王昭辉;梁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30例卵巢无性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卵巢无性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0例单纯性卵巢无性细胞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97.7%病例出现腹部症状及体征,其中腹部包块16例,腹痛8例,腹胀5例.肿块大小者自3.5cm~15cm不等,平均直径7.5cm.病理AB/PAS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分化差的无性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患者腹部症状及体征是卵巢无性细胞瘤的重要临床表现,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结合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对确诊本瘤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周亦文;骆利康;申华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在胃癌、食管癌中的表达

    [目的]应用荧光差异显示技术筛选胃癌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并验证其在胃癌、食管癌中的表达,为进一步了解胃癌、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帮助.[方法]应用荧光差异显示技术(DD-PCR)分析胃癌及其相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这些片段经过二次PCR再扩增后进行克隆和测序.通过在GenBank中同源性检索,查找与差异片段相对应的同源基因.应用半定量PCR,荧光定量PCR等方法进一步验证该基因在胃癌及食管癌中的表达差异.[结果]通过DD-PCR得到的差异片段中的一个片段对应于人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该基因的读码框长4 395bp,编码1 464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量约139.01kD.该基因在胃癌及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并且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较胃癌中更明显.[结论]人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在胃癌及食管癌中均呈高表达,推测其可能在胃癌及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作者:刘排;张尤历;高构;张宇川;陆芬英;吴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松针油抑制S-180及Hela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松针油在体内、体外的抑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松针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成功制备小鼠肉瘤S-180的动物模型,并观察不同浓度松针油在体内的抑瘤作用,以探讨佳抑瘤剂量及抑瘤效果.体外培养人宫颈癌细胞(Hela),通过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及MTT法观察Hela细胞在不同浓度松针油及不同时间点的生长曲线,进一步探讨松针油在体外的作用机制.[结果]松针油对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佳剂量为2g/kg,抑瘤率为44.4%;松针油作用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后,生长曲线测定及MTT比色法结果显示,松针油对Hela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明显的时间为48~96h.[结论]松针油在体内、体外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干扰细胞代谢,改变细胞外膜的性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作者:李正民;王玉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40例胆囊癌中PTEN、COX-2的表达

    [目的]探讨VIEN、COX-2在胆囊炎和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胆囊炎和40例胆囊癌中PTEN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胆囊炎组PTEN表达(100%)显著高于胆囊癌组(6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在低分化胆囊癌组PTEN表达强度显著低于高分化组(P<0.05);胆囊癌伴淋巴结转移组PTEN强度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随浸润加深与及临床分期进展.PTEN表达强度也显著降低(P<0.05).与胆囊炎组(10%)比较,COX-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73%)显著增高(P<0.05).胆囊癌患者COX-2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亦无统计学相关.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组织中,COX-2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2.1%vs.41.67%;P<0.05);病理分期Ⅲ-Ⅳ期胆囊癌组COX-2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83.33%vs.50%,P<0.05).[结论]PTEN基因的缺失是胆囊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与胆囊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OX-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的表达均较胆囊炎显著增高.COX-2主要与淋巴结转移及TNM临床分期有关.PTEN及COX-2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齐秀恒;刘琪;李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2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引流术后总胆汁酸检测的意义

    [目的]观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于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术(PTCD)术后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L)及直接胆红素(DBL)的变化.[方法]12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前1d及术后第3d至4周内作TBA、TBL、DBL检测.[结果] PTCD术前TBA(131.8±76.6μmol/L)与TBL(416.0±127.5μmol/L)、DBL(300.4±86.9μmol/L)有良好相关性(r值:0.358、0.379,P<0.05);术后3d TBA下降明显(15.9±22.6μmol/L),与术前(131.8±76.6μ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TBA可作为检验PTCD术后黄疸引流是否有效的可靠指标.

    作者:陈玉堂;邵国良;邝平定;郑家平;夏启荣;姚征;吕蕾;郑亚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3例晚期乳腺癌采用多西紫杉醇75mg/m2,静脉滴注1h,d1;顺铂25mg/m2,静脉滴注,d1~4;21d为1个周期,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全组23例中,CR4例,PR12例,SD4例,PD3例,有效率69.6%(16/23).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Ⅰ+Ⅱ度占60.8%.[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可以耐受.

    作者:金小民;孙岩;张根大;郑日葵;何雪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x32基因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与甲基化调节作用

    [目的]了解Cx32基因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表达及甲基化调节作用.[方法1采用不同药物浓度的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杂氮脱氧胞苷5-Aza-CdR)分三组培养细胞株,免疫组化分析Cx32蛋白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Cx32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肝癌细胞株Cx32蛋白表达减少,去甲基化后Cx32基因表达增加且定位异常,细胞生长减慢,三组细胞总阳性率分别为18.5%、77%、8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细胞Cx32基因甲基特异性PCR结果分别为甲基化、部分去甲基化及完全去甲基化.[结论]肝癌细胞株(HepG2株)中Cx32表达减少,受甲基化抑制,去甲基化可增加Cx32表达.

    作者:胡文芳;霍继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肿瘤学杂志

肿瘤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省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