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田芳;张红
目的 通过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治疗晶状体半脱位引起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或慢性眼压升高.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小梁切除术后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确诊为晶状体半脱位患者7例(8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小梁切除术与超声乳化摘除半脱位晶状体间隔(67.4±34.9)d(30~125 d).术前裸眼视力(logMAR)为0.61±0.36,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为0.16±0.09(t=3.629,P<0.01).术前矫正视力为0.38±0.32,术后1个月为-0.01±0.10 (t=3.629,P<0.01).术前眼压为(25.45 ±6.92) mmHg,术后1个月为(15.28+0.76) mmHg(t=4.234,P<0.01),眼压不用药物均得到控制.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20±0.36)mm,术后1个月为(2.57±0.38)mm (t=-11.075,P<0.01).术中发现晶状体脱位范围为(99.38±46.02)°(90°~180°).结论 超声乳化晶状体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有效缓解晶状体半脱位所致浅前房或慢性眼压升高.
作者:张玲;魏英丽;宋旭东;丁宁;张舒心;孙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隐斜视与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调节滞后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斜视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近视伴隐斜视青少年62例,检测其屈光度、近距离水平隐斜度及AC/A、调节滞后量.按低、中、高度近视分组,分别对这3组中内隐斜患者与外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进行比较,并对隐斜度与AC/A、调节滞后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低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72±0.38) △/D、(-0.50± 0.20)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3.4±0.31)△/D、(-0.20±0.10)D;中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25±0.55) △/ID、(-0.58±0.12)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3.26±0.25)△/D、(-0.30±0.13)D;高度近视组,内隐斜患者的AC/A、调节滞后量分别为(3.63±0.21)△/D、(-0.60±0.10)D,外隐斜患者分别为(2.50±0.29)△/D、(-0.28±0.12)D;3组中内隐斜患者与外隐斜患者的AC/A及调节滞后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隐斜度与AC/A呈正相关(r=0.670,P<0.05),与调节滞后量呈正相关(r=0.430,P<0.05);外隐斜度与AC/A呈负相关(r=-0.331,P<0.05),与调节滞后量呈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近视患者中,内隐斜的AC/A、调节滞后量均大于外隐斜.内隐斜可能比外隐斜更易促进近视发展,隐斜度越大,近视发展越快.较大度数的外隐斜因伴随较大的调节滞后量对近视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琦;翁景宁;张俊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分区测量不同屈光状态下成人的角膜Q值并分析其非球面特征在不同屈光状态下的变化.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近视患者200例以及正视成人30例,共230例.按右眼等效球镜度分成5组:正视组(30例)、低度近视组(52例)、中度近视组(58例)、高度近视组(57例)、超高度近视组(33例).利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各组右眼角膜前表面鼻、颞、下、上4条半子午线在6、7、8及9 mm直径下的Q值,角膜前表面水平及垂直子午线的Q值,8 mm直径平均Q值,比较各组角膜不同区域的非球面性特征.对角膜前表面不同子午线的Q值、不同屈光组角膜前表面的Q值以及各组角膜鼻-颞侧Q值差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垂直子午线与水平子午线Q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角膜前表面垂直子午线较水平子午线变平坦趋势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1,P<0.01).颞半子午线Q值各屈光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F=5.225,P<0.01),而正视组除与低度近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3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随近视度数增加角膜周边相对平坦.各组Q值鼻-颞侧差值在不同直径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712、3.488、2.668、4.315,P<0.05),鼻-颞侧差值正视组大于各近视组,且随近视度数增加,差值逐渐减小.结论 角膜Q值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且受屈光状态改变的影响.它在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不同个体的周边屈光状态,从而影响视网膜的成像质量.个性化切削手术应当考虑角膜子午线的非对称性.
作者:陈佳;华焱军;谭维娜;周石;王勤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比较新型双极角膜接触镜电极与Jet单极角膜电极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中的表现和配戴者的主观舒适度,以评估该电极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对照研究.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Kernels (FOK)刺激程序.在15例志愿者(年龄15~36岁)的同一正常眼(裸眼视力≥1.0)分别采用进口Jet角膜接触电极和新型双极角膜接触镜电极进行记录,分别对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五环区域P1反应密度,P1振幅及峰时进行比较.每种电极检查结束后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进行点状上皮染色计数,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两种电极的检查舒适度.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新型角膜电极在多焦视网膜电图记录时所得P1波1~5环反应密度、振幅均较Jet电极所得相应结果偏低,但1~5环两者所记录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符合眼底后极部感光细胞的分布特征.峰时两者差距较小,在2~5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被检查者在两种角膜电极使用后荧光素钠染色几乎均为阴性,问卷调查显示两者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双极角膜接触镜电极同样可以准确地记录多焦视网膜电图,对角膜组织无损伤,且配戴舒适,同Jet电极相比还有放置简便、节省检查时间、可一次性应用避免交叉感染等优势.
作者:忽俊;陆豪;赵婕;王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逐渐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手术方式.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多样、白内障复杂程度不一,导致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难度不同.硬核、过熟期白内障、晶状体不全脱位、小瞳孔、高度近视、青光眼以及内眼手术后的患者眼部情况复杂,白内障摘除术中和术后易发生并发症,风险增大.只有正确认识各种类型复杂白内障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大程度提高患者术后视功能.
作者:郭海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双眼在不同颜色光下的调节幅度的大小,比较其差异及与屈光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受检者91例(182眼),年龄15~30岁,平均(22.9±4.2)岁.所有受检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根据屈光度分为正视组、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在白光(440、560、610 nm混合光)、红光(610 nm)和绿光(560 nm)下,用近视标负镜片法检测双眼的调节幅度.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①总体182眼在不同颜色光下调节幅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21.490,P<0.01),白色光下调节幅度[(13.04±2.75)D]大,绿光[(12.40±2.61)D]次之,红光[(11.26±2.53)D]小.②3种颜色光下正视组、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间调节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76、14.356、16.540,P<0.01),正视组低,高度近视组高;正视组在不同光下调节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30,P>0.05),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84、11.821,P<0.01).③3种光下调节幅度均与近视屈光度呈正相关(r=0.385、0.312、0.328,P均<0.01).④同一个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调节幅度较大,红光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3,P>0.05),白光、绿光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4、-2.474,P<0.05).结论 不同颜色光所诱导的调节幅度的高低是不同的,绿光下检测到人眼调节幅度大于红光,近视组差异明显;调节幅度与屈光度显著相关,近视度较高者具有较大的调节幅度.
作者:马娜;汪阳;沈晔;李修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多电极阵列(MEA)技术探索记录Sprague-Dawley (SD)大鼠视网膜电生理特征的方法.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成年清洁级雄性SD大鼠6只.处死后急性分离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将其转移到MEA生物芯片上,使神经节细胞一面贴于电极阵列,用充氧的Ringer's液孵育15 rain 后,记录不同光照刺激或电刺激模式下大鼠视网膜电生理特征.所有数据经Shapiro-Wilk检验呈正态分布,以(x)±s进行描述.结果 MEA能够记录到SD大鼠视网膜典型的光刺激诱发场电位改变,这种光诱发场电位的幅值随刺激光亮度增加先增大后稳定.暗适应后给予高光亮度(256 cd/m2)刺激时,长时程光照后(6~10 s),可记录到一个明显的撤光相关场电位改变,表现为一个负向偏折.根据光诱发神经节细胞的放电模式与光刺激的关系,可将神经节细胞分为ON、OFF及ON/OFF型.电刺激诱发神经节细胞的放电主要集中在刺激后的50 ms内.结论 MEA技术可以在保证视网膜神经回路完整的情况下,从多个方面(感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3个水平)对视网膜的功能做出客观的评定.
作者:陈涛;陶冶;安晶;夏峰;张磊;薛军辉;张作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3种不同屈光状态白内障眼植入ReSTOR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白内障患者28例(42眼),按眼轴长度将这42眼分为近视(17眼)、正视(15眼)、远视(10眼)3组.所有患者均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植入ReSTOR MIOL,术后6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佳矫正近视力、高对比度及低对比度下的裸眼及佳矫正中间距离视力;结合患者术后的残留屈光度,分析常用的3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对术后屈光度的预测性;对患者术后满意度、脱镜率及术后视觉不良症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组患者术后裸眼及矫正远、中、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平均裸眼及矫正中间距离视力稍低于远、近视力,尤其是低对比度中间距离视力.术后3组的残留屈光度中,近视组与正视组、近视组与远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3,P<0.05).在近视组,Haigis公式及Holladay Ⅰ公式计算的术后预期屈光度与实际残留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K-T计算的术后预期屈光度与实际残留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对远、近距离的视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视组对中间距离视力的满意度要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脱镜率、眩光及光晕等不良视觉症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视、远视及近视白内障患者植入ReSTOR MIOL后均能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较高的脱镜率及较少的视觉不良症状.
作者:陈秀萍;袁非;严翔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不同非球面单焦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调节幅度的比较.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2例(102眼),将其分为3组:Rayner组植入Rayner Superflex 920H型IOL (Rayner),SN60WF组植入Acrysof IQ SN60WF型IOL(Alcon),SN60AT组植入Acrysof NATURAL SN60AT型IOL(Alcon).术后6个月检测患者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后的近视力;使用Hartmann-Shack波前像差仪(Wavefront)测量患者球差;使用综合验光仪调节尺测量患者主观调节幅度;使用WR-5100型全自动电脑验光仪(Grand Seiko)测量患者客观调节幅度.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分别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参数相关性.结果 Rayner组、SN60WF组和SN60AT组患者主观调节幅度分别为(2.00±0.58)D、(2.26±0.60)D、(2.29±0.48)D,3组患者客观调节幅度分别为(0.87±0.37)D、(1.01±0.38)D、(1.04±0.37)D,3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主观=2.662,P主观>0.05;F客观=1.925,P客观>0.05).3组患者球差在瞳孔直径为3 mm时分别为(0.08±0.04) μm、(0.05±0.04) μm、(0.14±0.05)μ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80,P<0.01).球差与主、客观调节幅度均无相关性(r主观=0.056,P主观>0.05;r客观=0.095,P客观>0.05).结论 植入Aerysof SN60WF型非球面IOL和Rayner Superflex 920H型非球面IOL与植入Acrysof SN60AT型球面IOL相比,对调节幅度没有明显影响.球面像差与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幅度不相关.
作者:杨军;田芳;张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寻找近视危险因素并及早干预是现代近视防控工作的重点.大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研究提示光线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干扰眼球的正常发育,导致近视发生发展.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夜间照明、长时间日照所致的光周期紊乱与近视关系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并就光昼夜节律紊乱与近视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简要探讨.
作者:陈思;肖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细胞周期是生命活动中重要的过程.随着对细胞周期及其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细胞周期调控参与众多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细胞周期调控与眼部疾病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而且可以为某些眼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韩金栋;颜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近视人群双眼角膜各参数的差异性,并计算差值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横断面研究.210例近视患者(420眼),平均年龄为(24.8±0.4)岁,右眼等效球镜度为(-4.96±0.14)D,左眼等效球镜度为(-4.94±0.14)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全景仪进行测量,记录双眼平均角膜屈光力(Km),中央角膜厚度(CCT),薄点角膜厚度(TCT),以顶点为中心的薄点的水平坐标值(X)、垂直坐标值(Y),薄点与顶点的距离(√(X2+Y2)).配对t检验评估双眼角膜各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双眼角膜各参数的相关性;采用第95%分位数或均数加2倍的标准差((x)+2s)描述双眼角膜各参数差值的医学参考值范围.结果 双眼角膜Km、CCT、TCT、薄点与顶点的距离√(X2+Y2)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t=-1.38、1.44、1.25、1.87,P均>0.05);双眼以顶点为中心的薄点的水平坐标值(X)、垂直坐标值(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8.95,P均<0.01).双眼角膜Km,CCT,TCT,以顶点为中心的薄点的水平坐标值X、垂直坐标值Y,薄点与顶点的距离√(X2+Y2)差值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上限分别为0.5 D、13.67 μm、12.83 μm、1.52 mm、0.32 mm、0.30 mm.结论 Pentacam获得的近视人群双眼角膜各参数相近,但仍具有一定差异性,而这些角膜参数差值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可能为眼科相关疾病(如青光眼、角膜扩张性疾病等)的诊断和筛查提供指导.
作者:谭维娜;华焱军;潘超;陈佳;王勤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LASIK术后随访≥5年资料完整者68例(125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分为低中度近视组76眼,等效球镜度-0.75~-6.00(-3.79±1.41)D;高度近视组49眼,等效球镜度-6.12~-13.25(-8.13±1.35)D.术后1个月、6个月、1年、5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角膜地形图和眼底情况,后一次复查填写满意程度问卷调查表.对数据进行x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5年裸眼视力≥0.5的比例分别为100%和96%;术后5年等效球镜度在±1.00 D范围的比例分别为93%和84%;术后后一次复查佳矫正视力没有变化或增加的占82%眼(103/125);术后5年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2± 0.65)D和(-0.33± 0.80)D,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眼术中发生部分游离瓣,1眼术后发生上皮植入,8眼进行了增效手术;两组术后1~5年间均没有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患者的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LASIK手术治疗近视术后5年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满意度,手术并发症少,术后5年屈光度稳定,远期没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牛玉坤;王卫群;李援东;许泽广;于瑞;王志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23-G微创玻璃体手术系统治疗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短期的视觉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诊治的儿童外伤性白内障连续病例32例(32眼),平均年龄(5.4±2.2)岁.所有病例使用23-G微创玻璃体手术系统经角巩膜缘切口穿刺进前房行前囊切开、晶状体切除、后囊切开、前段玻切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后1周即进行视功能干预.随访时间平均为(17.1±8.2)个月.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术后1周眼压为(12.9±2.4)mmHg,炎症反应轻,无前房纤维渗出等反应.5眼(16%)有轻度虹膜后粘连.4眼(12%)发生视轴区混浊并行YAG激光后囊切开,5眼(16%)发生IOL表面色素沉着.无青光眼、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平均logMAR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为2.37±1.16,末次随访时为0.39±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916,P<0.01).金属致伤物、受伤后3个月内行白内障手术、弱视训练依从性好是术后BCVA≥20/40的预测指标(F=0.028、0.047、0.000,P<0.05).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手术系统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早期行视功能干预能显著改善视功能.
作者:刘馨;周行涛;卢奕;姜琳;樊帆;周传棣;罗怡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Ahmed阀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1例(21眼)难治性青光眼行Ahmed阀植入术.术眼于术前ld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侧眼于术前ld和术后12个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记录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测量眼压、前房深度,观察引流管位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行Ahmed阀植入术的21眼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逐步增多,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299 ±234)个/mm2、(2062 ±234)个/mm2、(2015 ±223)个/mm2、(1999±222)个/mm2和(1901 ±210)个/mm2,与术前的(2306 ±229)个/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P<0.01).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0.3%、10.5%、12.6%、13.2%、17.5%.结论 Ahmed阀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短期内存在丢失现象.
作者:成建萍;杜珍妮;诸钱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急性瞳孔阻滞型高眼压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台州市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由于瞳孔阻滞所致的急性高眼压症者17例(17眼),其中IOL瞳孔夹持所致5例,囊袋阻滞综合征(CBS)所致12例.对IOL瞳孔夹持所致的5例采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散瞳和静脉滴注20%甘露醇浓缩玻璃体治疗.对CBS所致的12例,其中行Nd:YAG激光前囊孔边缘切开2例和前囊周边部切开5例;手术行前囊孔边缘放射状切开2例和补充扩大前囊口直径3例,并作前房及囊袋冲洗.观察处理后的眼压、视力、IOL位置、前房和囊袋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3个月,所有术眼瞳孔阻滞消失,眼压正常,视力提高,前房加深,IOL位置正常.IOL瞳孔夹持所致的5眼末次随访时眼压为11~19 mmHg,平均(15.0±4.0) mmHg.佳矫正视力为0.7~1.0.CBS所致的12眼末次随访时眼压为12~18 mmHg,平均(15.0±3.0)mmHg.佳矫正视力为0.8~1.0.结论 IOL瞳孔夹持和CBS可以引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瞳孔阻滞型急性高眼压症.对IOL瞳孔夹持者采用散瞳,对CBS所致者行Nd:YAG激光或手术治疗,均可有效解除其所致的高眼压.
作者:伍海建;张龄洁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