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血管化游离髂骨移植血供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

林成;刘宝林;刘晓辉;谢光远;韩泽民;曹丽萍;陈小文

关键词: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 血供重建, 微血管计数
摘要:目的:研究非血管化游离髂骨移植血供重建的时间和规律,探讨血供和新骨生成的关系.方法:选用杂种犬6只,造成一侧下颌骨2.5 cm全层骨缺损,自体游离髂骨移植.术后1、2、4月摄X线片、行下牙槽动脉血管造影后处死动物,明胶墨汁颈总动脉灌注.标本作组织学观察,行微血管记数.结果:术后1月:移植骨大部分被吸收,网状骨小梁增生,骨间隙内大量微血管新生.术后2月:植骨区大部分为新生骨所占据,新生骨小梁粗大,新生血管数目增多.X线示移植区低密度影.术后4月:新生骨基本矿化成熟,新生血管数目下降.X线示移植区高密度影.6例血管造影均未见下牙槽动脉再通.结论:非血管化游离髂骨移植新生血管术后1月开始大量增生,2月时数目多,4月时趋于正常水平.新骨的生长是以微血管为中心,以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方式多生长点成骨.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窥镜取出上颌窦内牙齿断根11例报告

    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至第三磨牙的根尖,与牙根尖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有的甚至无骨板而仅覆以黏膜[1].上颌磨牙断根拔除时,易将牙根压入上颌窦内,此种情况多发生于上颌窦较大,牙根与窦间仅有一薄层骨板相隔,或无骨板间隔的病例[2].

    作者:余善超;米修奎;蔡其刚;李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自酸蚀粘结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3M Adper Prompt自酸蚀粘结剂和75%氟化钠甘油糊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颈部牙本质过敏症患者110例,共122颗牙,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62颗牙,用3M Adper Prompt自酸蚀粘结剂脱敏治疗,对照组55例60颗牙,用75%氟化钠甘油糊剂脱敏治疗,在统一标准下进行即刻和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对照分析.结果:两组之间即刻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而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3M Adper Prompt自酸蚀粘结剂脱敏效果明显优于氟化钠甘油糊剂的脱敏效果.结论:3M Adper Prompt自酸蚀粘结剂对牙本质过敏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柳红荣;张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INF-α)与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为研究组,35例无牙周炎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及餐后2 h血糖,并测定反映牙周状况的有关指标: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分析INF-α与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INF-α、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清INF-α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较无牙周炎的2型糖尿病患者INF-α明显升高,存在明显糖脂代谢紊乱,INF-α是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牙周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秦明群;黄甲清;于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片段弓技术在拔牙病例矫治中的早期使用

    目的:探讨片段弓矫治技术在拔牙病例矫治中的早期使用效果.方法:片段弓矫治技术与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使用,在矫治前期即行尖牙远中牵引.结果:15例拔牙矫治病例早期即行尖牙远中牵引,与排齐整平同时进行,节约了支抗,缩短了疗程.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早期应用片段弓矫治技术可提高拔牙矫治病例的矫治效果.

    作者:李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SD锁式附着体修复单侧多数后牙游离缺失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SD锁式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牙列末端游离缺损的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D锁式附着体作为义齿固位装置,修复16例单侧多个后牙游离端缺失,随访3~12个月,从咀嚼效能、美观满意度、舒适度和稳固性等方面进行临床观察.结果:SD锁式精密附着体与正常牙列咀嚼效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98%患者对义齿稳固性、咀嚼功能、美观舒适性感到满意.未发现基牙松动及游离牙槽嵴骨质吸收现象.结论:SD锁式附着体适应用于基牙稳固的末端游离缺失病例的修复.

    作者:吴桂萍;冯晓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机械耳点和解剖耳点的相对位置关系研究

    目的:对机械耳点和解剖耳点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测量分析,探讨两点不一致产生的原因.方法:选择正畸初诊患者124例,男42例,女82例,平均年龄11.3岁.用西门子Orthophos3型X光机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机械耳点上缘为原点,以FH平面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全部病例两耳点位置关系描记于同一张描图纸上.结果:①解剖耳点和机械耳点的完全重叠率仅为20.1%;②.两点间相对位置关系有4种表现形式;③.解剖耳点多位于机械耳点后上方,散布于90°~150°范围内,距机械耳点大垂直距离为15.1 mm,大水平距离9.0 mm,平均向后2.3 mm,向上8.9 mm,平均距离9.2±3.89 mm.结论:外耳道的解剖结构决定了解剖耳点与机械耳点的不一致.在临床中,要根椐选择分析法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耳点.

    作者:梁海;谭北璇;刘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颈动脉体瘤手术中大血管损伤的防治

    颈动脉体瘤是源于动脉壁上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又名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与颈静脉球瘤,主动脉弓瘤,均属于化学感受器来源肿瘤.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极易损伤大血管,尤其是颈内动脉,出现严重并发症.

    作者:赵睿;邹红;况明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纳米增韧牙科复合树脂的研究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锆、纳米金刚石为功能填料加入到以钡玻璃粉为主填料的光固化牙科复合树脂中,观察树脂挠曲强度的变化.方法:采用双酚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和二甲基丙烯酸三甘醇酯(TEGDMA)为树脂基质,钡玻璃粉(BG)为主填料,选择纳米二氧化锆,纳米金刚石为功能填料,采用原位聚合法生成光固化牙科树脂,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其挠曲强度.结果:纳米二氧化锆和纳米金刚石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不同浓度纳米二氧化锆之间有显著差异,不含纳米二氧化锆的树脂挠曲强度显著高于含5%纳米二氧化锆树脂的挠曲强度.不同浓度纳米金刚石之间有显著差异,含0.2%纳米金刚石的树脂挠曲强度显著高于含0.1%纳米金刚石树脂的挠曲强度.结论:含5%纳米二氧化锆、0.2%纳米金刚石的复合树脂颜色美观,其挠曲强度能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及ISO标准,能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罗娟;王新知;刘学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二十)——正畸关闭磨牙缺失后的间隙代替修复治疗

    目的:探讨采用正畸方法关闭磨牙缺失后的间隙以代替传统修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46例共58颗严重龋坏或缺失第一磨牙或第二磨牙且相同象限内有形态发育正常的第三磨牙的患者通过正畸近中移动磨牙代替缺失磨牙.结果:所有病例均在10~24个月内顺利完成治疗,并建立良好的磨牙接触关系与咬(牙合)关系.结论:在适当的病例中利用正畸矫治可代替磨牙缺失后的传统修复治疗.

    作者:邓凯雄;刘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Connect超强纤维带+光固化复合树脂在前牙冠桥修复中的应用

    前牙缺损,缺失的修复以金属烤瓷冠桥修复为主.我科自2001年起利用超强纤维带+光固化复合树脂作冠桥修复前牙缺损,缺失,取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

    作者:黄达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整体铸造多桩核修复多个前牙残根残冠152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整体铸造多桩核修复多个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多个前牙残根残冠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作整体蜡型铸造成整体多桩核(多桩组)与单个桩核(单桩组),比较两组修复前牙残根残冠临床使用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整铸多桩组修复后1年、3年、6年的优良率分别是单桩组的1.1倍、1.45倍和1.86倍,p值均<0.005,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整铸多桩组修复体使用年限、咀嚼效能、抗折和抗扭力均比单桩组修复体效果好,整铸多桩核能弥补单桩之不足,是一种能保存多个前牙严重缺损的较好修复形式.

    作者:黄世满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Survivin-口腔鳞癌的潜在分子靶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小的蛋白,特异性地表达于多种人类肿瘤组织和胚胎组织中,在正常人体终末分化组织中不表达.Surviv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侵袭和预后等有关,可作为一种有潜在价值的早期诊断指标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Survivin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晌辉;翦新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上颌拔除两个第二前磨牙.上下颌粘结直丝弓矫治器,下颌全牙列平面塑料(牙合)垫,排齐整平牙列后,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分别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15例患者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由-2.80增加到1.10.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作者:徐璐璐;刘洪臣;黄旭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口腔鳞癌细胞原代培养及其临床影响因素

    目的:比较植块培养法与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并探讨培养成功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用植块培养法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对48例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癌细胞生长情况.结果:①48例样本中24例培养成功,细胞生长率50%.②植块培养法优于胰蛋白酶消化培养法,植块培养法细胞生长率38%,胰蛋白酶消化培养法细胞生长率13%(p<0.01).③高分化鳞癌生长率为38%,中/低分化鳞癌生长率为75%(p<0.05).结论:优化的植块培养法比单纯消化培养法能尽快获得口腔癌的原代细胞系,种子细胞应该尽量选用分化程度差的标本.

    作者:郑顺友;李强;朱翌;丁熙;朱形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下颌尖牙双根管1例

    患者男,48岁,维吾尔族,左下颌尖牙套筒冠义齿修复,行基牙根管治疗时应用光滑髓针探察时发现两独立根管,冲洗后,用10#K锉疏通根管并达到根管工作长度.

    作者:张蕾;何惠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两种方法保留纵折后牙的临床初步研究

    目的:比较口内直接粘结法和口外粘结再植法治疗纵折后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适应症的纵折后牙随机纳入口内直接粘结组(口内组)和口外粘结再植组(口外组),口内组患牙超强粘结后直接冠修复,口外组拔除折裂牙后在体外粘结,再植入牙槽窝,术后2周进行全冠修复.术后6月、12月复查,根据临床表现、牙周状况分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半年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1年随访结果显示,口外法成功率较口内法高(p<0.05).结论:口内直接粘结法和口外粘结再植法是目前临床常见的保存纵折后牙的两种方法,口外粘结再植法的远期疗效可能好于口内粘结法.

    作者:朱雅男;王文梅;唐巍;刘侠;黄政;魏文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牙合)龈高度对全冠固位的影响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牙合)龈高度牙体模型上全冠的固位力,探讨后牙全冠修复获得理想固位的合适牙体高度.方法:制作底部直径7 mm,轴聚角5°,高度分别为1 mm、2 mm、3 mm、4 mm、5 mm、6 mm的离体牙模型6组,每组6个.用滴蜡法在每个模型上制作金属全冠,全冠用磷酸锌水门汀粘固,应用万能电子拉力实验机进行冠固位力测定.结果:轴聚角5°,胎龈高度为1、2、3、4、5、6 mm的各组平均冠固位力分别为84.25 N、116.67 N、183.00 N、268.58 N、360.92 N、448.25 N.不同高度的牙体冠固位力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全冠固位力与(牙合)龈高度成正比,当内聚角为5°,冠高度小于3 mm时,冠固位力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赵梅;甘云娜;刘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副肿瘤性皮肤黏膜病

    副肿瘤性皮肤黏膜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主要包括副肿瘤性天疱疮、恶性黑棘皮病以及坏死松解游走性红斑、皮肌炎等.由于该类疾病病情复杂,而同时伴发的肿瘤则比较隐匿难查,常使诊治感棘手.本文对上述疾病的病因、临床损害特点及诊断治疗进行介绍.

    作者:何昕;宋惠云;周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表面处理对全瓷冠修复体微渗漏的影响

    目的:评估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以及两种不同的瓷系统对微渗漏的影响.方法:取48颗正畸拔出的前磨牙,分2组(每组24个),一组用于制作procera瓷全冠,另一组制作In-Ceram瓷全冠.每一组又分为4小组(每小组各6例),①.50μm氧化铝喷砂;②.氧化铝喷砂加硅烷;.③.氢氟酸酸蚀;④.氢氟酸酸蚀加硅烷.比较各组的微渗漏情况,数据进行t检验和三元方差分析组问差异.结果:在牙釉质内,4种方法中氧化铝喷砂并硅烷处理对两种瓷而言都显著减少了微渗漏(p<0.01),但procera瓷表现了更多的微渗漏(p<0.05);在牙本质中,4种表面处理方法中氧化铝喷砂并硅烷处理可减少微渗漏,两种瓷表现相似.结论:牙本质表现了较高的微渗漏;在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中,氧化铝喷砂并硅烷处理微渗漏表现少.

    作者:熊亚芳;王彤权;田荷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口腔扁平苔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扁平苔藓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可能由药物或牙科用材料诱发.而更常见的是原发性的由T细胞参与的免疫发病机制,是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泽慧;钟良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