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王小川;余杨桂

关键词:糖尿病大鼠, 视网膜, 超微结构, 滋肾健脾化瘀片
摘要:目的 观察病程为3个月的糖尿病大鼠神经及血管网膜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以及滋肾健脾化瘀片对其的影响.方法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导升明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并设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药1次,3个月后取后极部视网膜行消化酶铺片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糖尿病大鼠在3个月时视网膜血管出现管径粗细不均、排列紊乱、扭结和血管襻、未见微血管瘤,血-视网膜外屏障改变.神经网膜视细胞外节膜盘结构模糊,排列紊乱,肿胀变性,甚至溶解破坏.内节含有大量空泡样变的线粒体.内核层细胞内线粒体空泡样变增多.节细胞层核膜不连续、断裂,细胞核皱缩.中药组相对导升明组基底膜增厚减轻,血-视网膜外屏障紧密连接小带连接紧密,色素上皮的顶部微绒毛排列整齐;视细胞外节膜盘、内节线粒体、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都显示变性线粒体比例下降.结论 病程3个月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及神经网膜已出现病理改变,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血管及神经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减轻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病理损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眼部主要感染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的敏感度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和氟康唑(fluconazole)这两种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对眼科常见的致病真菌(镰刀菌属、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经刮片收集的眼部真菌感染58例.将标本接种于Sabouraud培养基中分离培养,阳性菌株42例.根据真菌培养的形态学特征和糖发酵、糖同化及硝酸盐还原试验,分离鉴定出镰刀菌属14例,念珠菌属14例,曲霉菌属9例,其他5例.共对37例这3株眼部体外培养真菌进行研究,amphotericin B和fluconazole体外单独用药时,用NCCLS推荐使用常量肉汤稀释法(M27-A,1997)进行真菌的药敏试验.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Amphotericin B对镰刀菌属的小抑菌浓度(MIC)50为0.55 μg/ml,MICC90为2.50 μg/ml;对念珠菌属的MCI50为0.68 μg/ml,MIC90为2.90 μg/ml;对曲霉菌属的MIC50为2.50 μg/ml,MIC90为4.36 μg/ml.而fluconazole对镰刀菌属和念珠菌属的MIC≥128 μg/ml;对曲霉菌属的MIC50为1.32 μg/ml,MIC90为2.68 μg/ml.结论 Amphotericin B对镰刀菌属和念珠菌属均有明显的体外抗菌活性(MIC<8 μg/ml),而fluconazole对曲霉菌属的抗菌活性高于amphotericin B,治疗眼部曲霉菌属感染应首选fluconazole.

    作者:王建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减轻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反应和促进上皮修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早期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通过观察术后反应,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试验,治疗组58例采用金因舒+0.1%氟美瞳+0.3%泰利必妥,对照组60例单用0.1%氟美瞳+0.3%泰利必妥,术后观察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混浊6项指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术后第1、第2、第3、第5天观察术后反应并评分,术后第1、第2、第3周检查视力,术后第1、第2、第3个月观察角膜雾状混浊(Haze)发生情况.第5天开始根据指征尽早取镜.结果 术后第1天和第2天治疗组术后反应评分为7.02±3.33和4.98±3.30,对照组为8.28±3.77和6.45±3.7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平均取镜时间为5.5 d,对照组为6.2 d,治疗组早于对照组.两组恢复佳视力的时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术后Haze的发生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8眼和31眼,均不超过0.5级,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能减轻LASEK术后早期反应,缩短术后绷带镜片的佩戴时间,安全、无毒副作用,有助于LASEK术后角膜上皮化学性和机械性损伤的修复.

    作者:于志强;陈冲达;李瑾;周浩;干德康;周行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Zywave波前像差仪测量屈光不正的准确性研究

    目的 评价Zywave波前像差仪测量近视眼屈光不正的准确性.方法 对56例行屈光不正矫正术的患者(106只眼)分别用电脑验光(睫状肌麻痹和非睫状肌麻痹下)、显然验光、Zywave波前像差仪法测量眼屈光不正,并将患者按屈光不正度数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0.50~-3.00 D),中度近视组(-3.25~-6.00 D),高度近视组(-6.25 D~).对测量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 四种验光方法测量的验光结果(球镜、柱镜、等效球镜)除低度近视组电脑验光和睫状肌麻痹状态下验光的球镜度数(P=0.029)及等效球镜度数之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4)外,余在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ANOVA,P>0.05).Zywave波前像差仪和显然验光及睫状肌麻痹状态下验光测量结果比较,随屈光不正度数增加,球镜相符率降低,柱镜相符率升高.结论 Zywave波前像差仪测量屈光不正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很好地用于Zywave系统个体化切削治疗使用,但与显然验光和睫状肌麻痹状态下验光比较仍有差异,可以作为以上两种验光方法的参考和补充.

    作者:刘后仓;龙克利;王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部分高龄老人的视力状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 调查部分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视力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常规检查458例高龄老人的视力及眼部状况,对合作者通过验光矫正屈光不正,对疑似眼病采用相应的辅助检查;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视力统计采用小角度对数视力进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影响视力及致盲和低视力的原因.结果 高龄老人平均日常生活视力为LogMAR中位数0.2218,矫正屈光不正后平均视力为LogMAR中位数0.1549,秩和检验发现矫正前后视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Z=-15.435,P=0.000).盲和低视力分别为3.9%和5.5%.高龄老人平均患有2种眼病,常见的眼病是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病主要是眼底黄斑病变,其次为青光眼和各种视神经萎缩.结论 高龄老人视力下降既有眼病因素,也有屈光不正和生理老化因素.为改善与高龄老人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视觉质量,除了积极治疗老年相关性眼病外,还应重视屈光不正的矫正.

    作者:夏群;卢颖毅;张伟;张尧贞;楮德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矫治老视2年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治疗老视的长期疗效.方法 有老视症状者33例54眼,术前屈光度为+0.75~+3.00 D,且散光<0.75 D,采用传统的CK方法,使射频能量通过探针在周边角膜基质刺8~32个点.手术后主视眼目标屈光度为0 D,非主视眼术后目标屈光度为-0.75~-2.25 D.术后随访2年.结果 术后2年,85%的患者双眼远视力为0.8,近视力为0.33(J4)或者更好;视近眼的等值球镜和目标屈光度的差值在±1.00 D内者为97%;视近眼屈光度和目标屈光度的差值为(0.52±0.38)D;术眼散光的绝对变化在1.00 D范围内.术后1~2年,术眼等值球镜平均每月变化0.03 D.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96%的患者比较满意或者特别满意.结论 CK手术治疗老视的长期效果稳定.

    作者:买志彬;刘苏冰;聂晓丽;唐秀侠;辛宝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眼视光学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观察病程为3个月的糖尿病大鼠神经及血管网膜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以及滋肾健脾化瘀片对其的影响.方法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导升明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并设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药1次,3个月后取后极部视网膜行消化酶铺片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糖尿病大鼠在3个月时视网膜血管出现管径粗细不均、排列紊乱、扭结和血管襻、未见微血管瘤,血-视网膜外屏障改变.神经网膜视细胞外节膜盘结构模糊,排列紊乱,肿胀变性,甚至溶解破坏.内节含有大量空泡样变的线粒体.内核层细胞内线粒体空泡样变增多.节细胞层核膜不连续、断裂,细胞核皱缩.中药组相对导升明组基底膜增厚减轻,血-视网膜外屏障紧密连接小带连接紧密,色素上皮的顶部微绒毛排列整齐;视细胞外节膜盘、内节线粒体、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都显示变性线粒体比例下降.结论 病程3个月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及神经网膜已出现病理改变,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血管及神经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减轻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病理损害.

    作者:王小川;余杨桂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双眼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视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双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es,MIOL)后的远期视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16例32眼植入MIOL的白内障患者和13例26眼双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monofocal intraocular lens,SIOL)的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时进行视力、对比敏感度及焦点深度的检查,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OL眼远期近视力和矫正远视度数下的近视力≥4.7的眼数为28眼,明显好于SIOL眼(4眼);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值均位于正常值范围;MIOL眼的焦点深度为(4.93±1.10)D,明显大于SIOL眼[(3.62±1.13)D].结论 双眼植入MIOL在术后远期可以获得满意的非矫正近视力和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以及中间距离视力,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正常值范围.

    作者:梁皓;谭少健;唐彦慧;李伟钧;潘春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台盼蓝晶状体囊膜染色的研究进展

    连续环行撕囊术(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CCC)是保证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成功完成的关键步骤,而CCC的顺利完成取决于术者对晶状体前囊膜的良好分辨.用染色剂染色前囊膜使之清晰可见,有利于顺利完成CCC.台盼蓝晶状体囊膜染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缺乏有效眼底红光反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近几年台盼蓝晶状体囊膜染色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果做一综述.

    作者:齐世欣;李筱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分区切削治疗中高度混合散光

    目的 分析分区切削治疗中、高度混合性散光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 应用美国Visx Star4型准分子激光机中的ART程序自行设计分区切削步骤治疗中高度混合性散光患者26例34眼,随访6个月至1年,比较手术前后视力、残余散光度和轴向以及视觉舒适度的改变,将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一行以上者25眼(占73.5%),等于术前佳矫正视力者9眼(占26.5%),残余散光为-0.25~-0.87 DC(平均为-0.57 DC),散光轴向改变均小于30°,视觉舒适度较术前提高.结论 分区切削治疗中、高度混合性散光效果确切,可预测性好.

    作者:王丛香;李旭松;卜继普;鲁建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球面像差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球面像差特性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实验室搭建IOL波前像差测量光路系统,运用Hartmann-Shack波前测量仪实施像差测量.将8种传统球面IOL分为两组,第一组为不同材料组(4种),第二组为不同设计组(4种),在3mm、4mm、5mm、6mm、7 mm通光孔径(模拟瞳孔变化)下对每组内每种IOL分别进行连续像差测量,处理并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 两组IOL在不同通光孔径下的球面像差均为正值;随通光孔径不断扩大,两组IOL球面像差均线性增大,通光孔径大小与IOL球面像差呈正相关关系(r=0.6465,0.7872;P<0.001);第一组及第二组在3~7 mm通光孔径下,球差值在总像差中所占比例均大于50%,其比例的平均值在3~6 mm通光孔径下呈递增趋势,7 mm通光孔径下略有回落;8种IOL中总像差符合瑞利判断的,在3 mm、4 mm、5 mm、6 mm、7mm通光孔径下,分别为8种、5种、3种、2种、2种.随通光孔径增大,符合量递减.结论 传统球面IOL的球面像差均为正值,不能弥补角膜正球面像差.轴上成像系统中,球面像差是影响IOL总像差的主要因素.小通光孔径下(<4 mm)的IOL成像质量是完善的,随通光孔径增大,IOL成像质量降低.

    作者:汤欣;杨瑞波;杨勇;方志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儿童眼外伤165例分析

    目的 研究儿童眼外伤的有关特点.方法 对165例儿童眼外伤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眼外伤有其特点:男性儿童多发,眼部伤情重,并发症多,农村多发,致盲率高等.结论 儿童眼外伤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重在预防.

    作者:王晨晓;郭锐;沈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大鼠玻璃体内注射二甲基亚砜对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对大鼠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将不同浓度的DMSO溶液分别注入各组大鼠实验眼的玻璃体腔,经玻璃体液稀释后,DMS0在玻璃体腔的终浓度依次为0.1%、0.2%、0.5%和1.0%.对侧眼作为对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前及注射后第2、第4、第7、第10天对暗适应ERG b波进行检查.结果 注射DMSO溶液后,0.5%、1.0%组实验眼b波幅值较对照眼显著上升,而在0.2%、0.1%组却无显著性差别.注射后,各组实验眼b波潜时与对照眼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DMSO在玻璃体腔的终浓度≥0.5%时会影响视网膜的功能,而浓度≤0.2%时则无明显影响,因此在动物实验中不能忽视DMSO的浓度因素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作者:戴旭锋;刘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球面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高度角膜散光

    目的 评价球面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矫正高度角膜散光(≥3.00 D)时的有效性、稳定性和患者耐受性.方法 选择高度角膜散光患者41例55眼,经角膜曲率检查、电脑验光、检影验光、综合验光仪验光,确认为总散光与角膜散光基本一致者,进行试戴片配适评估、戴片验光,给予配戴球面RGP.定期回访,记录矫正视力、镜片配适及配戴情况.结果 RGP佳矫正视力:30眼(占54.5%)高于框架镜,22眼(占40.0%)等于框架镜,3眼(占5.5%)低于框架镜.患者均获得稳定配适.随访1~65个月(平均40.5个月),3例(4眼)患者因不能适应镜片的异物感而停戴.其余38例(51眼)仍坚持配戴,并对该矫正方法满意.结论 应用球面RGP矫正高度角膜散光,可获得良好配适和满意的视力矫正效果.多数患者能够坚持长期配戴.

    作者:李军;亢晓丽;饶玉;栗丽;杨丽;汪芳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黄斑的影响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黄斑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患者48眼,术前屈光度数(等效球镜)平均为(-7.43±1.38)D,于术前、术后第3天、第10天、第1个月行海德堡视网膜地形图系统(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HRT)-Ⅱ检查,监测黄斑中心凹、0.5 mm区、1 mm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前、术后第3天、第10天、第1个月分别为(0.80±0.24)mm、(0.96±0.27)mm、(0.92±0.26)mm和(0.83±0.23)mm,手术前后相比,术后第3天、第10天较术前增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术后第10天的增厚与术中切削深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286,P=0.049).而黄斑0.5 mm区和1 mm区视网膜厚度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LASIK术对黄斑中心凹存在着暂时性的轻微的影响,1个月后恢复正常,并无远期的不可逆性损伤.

    作者:许琛琛;王勤美;李乐平;余野;方海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基础研究进展

    影响异体角膜缘/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成败的关键是术后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在参阅有关文献后,本文对术后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表现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作者:黄小勇;刘翔;谭小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全自动直线式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 评估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os-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中直线式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epi-LASIK手术的患者共有26例(51眼),应用直线式KN-5000B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测量角膜前弹力层床面垂直径、瞳孔中心到上皮瓣蒂部垂直距离以及蒂部宽度,观察角膜上皮瓣成形异常情况.在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的第5天,观察术后刺激症状和角膜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预期完成手术.角膜前弹力层床面垂直径为8.5~9.3 mm,平均为(9.00±0.17)mm;角膜上皮瓣蒂部宽度为4.3~5.4 mm,平均为(4.91±0.25)mm;瞳孔中心距上皮瓣蒂部垂直距离为3.5~4.8 mm,平均为(4.45±0.24)mm.上皮瓣相关并发症包括游离瓣1眼,局限边缘瓣缺损1眼,偏心瓣1眼,边缘齿轮状2眼,瓣下金属碎屑4眼,出血2眼.无基质残留瓣、纽扣瓣和破碎瓣.术后检查除游离瓣1眼外所有角膜瓣对合良好,无移位.术后第5天所有患者刺激症状消失,术后第10天所有患者角膜上皮恢复透明.结论 直线式角膜上皮刀制作epi-LASIK角膜上皮瓣是安全、理想的.

    作者:吴良成;欧阳朝祜;翁成海;褚仁远;周行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白内障手术已经进入屈光手术时代.新型的可以矫正角膜高阶像差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已经陆续问世.非球面人工晶状体通过抵消角膜的球面像差,提高人工晶状体眼的成像质量,进而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采用非球面光学和波面像差技术设计开发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功能更接近生理晶状体的性能,将成为人工晶状体行业的新标准.本综述就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理论和技术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孙政基;王勤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米诺环素对压力作用下体外培养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

    目的 在开放式压力控制培养系统作用下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retinal neurons,RNs),观察米诺环素对其活性及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受损RNs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出生0~3 d的Sprague Dawley(SD)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制备RNs加压培养模型.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来观察米诺环素对上述损伤细胞的保护及治疗作用,以及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表达的改变.结果 加压培养后,在倒置显微镜下RNs与对照组相比形态改变较明显,细胞活力降低,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占53.93%),而米诺环素治疗组(20 μmol/L)细胞则形态改善,活力显著增高,凋亡数目减少(占17.2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示米诺环素治疗组细胞内iNOS和caspase-3表达较加压损伤组减少.结论 一定剂量的米诺环素在体外可有效抑制压力引起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及凋亡,抑制iNOS和caspase-3的表达可能是其潜在作用机制.

    作者:刘清;张虹;李贵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由匹罗卡品引起的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移动幅度

    目的 探索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accommodating intraocular lens,AIOL)植入后由匹罗卡品引起的人工晶状体移动幅度.方法 对2例(3眼)并发性白内障和20例(27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施行常规超声乳化术.术中植入1CU AIOL.术后1年,采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以及A型超声波测量仪两种设备测量前房深度:在使用1%匹罗卡品滴眼前与滴眼后各分别测量一次.每种仪器前后两次测量的差值即为1CU AIOL在眼内的移动幅度.结果 两种仪器测量的1CU AIOL在眼内的移动幅度分别为0.46~1.48 mm,平均为(0.72±0.14)mm(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以及0.58~1.66 mm,平均为(0.84±0.22)mm(A型超声波测量仪).结论 1CU AIOL植入后,可以明确地测定其在眼内的移动幅度;而这个移动幅度大约可以使人眼获得0.5~1.75 D的调节力.

    作者:赵刚平;余建洪;虞林丽;李山祥;李国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