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灌洗加透明质酸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储嘉琪;胡勤刚

关键词:颞颌关节紊乱症, 不可复性盘前移, 关节灌洗, 透明质酸
摘要:目的探讨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引起的严重张口受限的非手术疗法.方法对59例不可复性盘前移(包括36例旋转移位)的张口受限患者,行多次关节灌洗,配合木楔被动张口训练,透明质酸腔内注射治疗.结果经3次治疗后颞颌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P<0.01).基本无痛,无并发症.关节造影显示:仅3例关节盘部分复位.结论该法操作简单,可反复进行,是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包括旋转移位)引起张口受限的有效方法.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地塞米松对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EPM)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显微镜下解剖妊娠第13 d的鼠胚腭突,用0.25%胰蛋白酶进行消化获得游离分散的EPM细胞,在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采用反复贴壁法纯化EPM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10-6M地塞米松,采用AgNOR染色、Feulgen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地塞米松对EPM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地塞米松处理的EPM细胞银染颗粒数减少(P<0.01),核面积比及DNA合成能力下降(P<0.01),胞浆内线粒体数目减少,粗面内质网肿胀.结论地塞米松对EPM细胞的增殖及生物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影响腭突的正常发育,是腭裂发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伯友;李宏礼;傅豫川;王学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8例小儿腭裂术后的末梢血氧饱和度监测

    目的观察小儿腭裂修复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及吸氧后血氧饱和度的恢复情况..方法18例腭裂修复术后患儿,返病房时用脉搏血氧仪探头夹于食指或拇指,观察即时、吸氧后、停吸氧5 min后以及2 h后多次停吸氧的血氧饱和度(SpO2)值.结果术后回病房即时SpO2值均有明显下降,早期低氧血症发生率33 3%,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11.1%,且持续时间长,个别达6 h;吸氧后SpO2值能立即回升,5 min后达正常水平.结论小儿腭裂修复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应重视上呼吸道管理,加强护理观察.

    作者:刘灿辉;李爱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喷粉与抛光技术去除牙面外源性染色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喷粉洁牙和牙面系列抛光技术治疗牙齿外源性染色的效果.方法观察1056例,喷粉操作由Microprep完成,牙面抛光用Super-snap砂碟完成.结果牙面抛光后达到镜面样外观,牙齿无疼痛及敏感症状发生.结论喷粉加抛光可以快速、有效、无痛达到美牙目的.

    作者:薛鹏;孙社利;刘宁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口腔X线牙片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目的探讨口腔X线牙片长期保存和椅旁迅速调用的数字化管理方法.方法将牙片置于观片灯上,通过数码相机将普通X线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并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其加工、整理和保存.结果通过临床近1年的试用,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具有实用意义.

    作者:韩义丹;张世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舌癌颈淋巴清扫术不同术式的疗效

    目的分析舌癌不同颈淋巴清扫术式的疗效,为舌癌颈淋巴清扫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342例舌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淋巴清扫术不同术式的疗效,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治疗性颈清术212例(222侧),选择性颈清术130例(133侧).经3年随访,舌癌根治性颈清术、改良根治性颈清术、功能性颈清术、非连续性根治性颈清术和舌骨上清扫术术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4.8%、7.3%、0、13.6%和40.0%,舌骨上清扫术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术式(P<0.05),其余各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颈清术术后近l/4病理证实有转移,对于T2期以上患者应考虑选择性颈清扫术.舌骨上清扫术的术后颈部复发率明显高于其他术式,临床上应摒弃此术式;改良根治性颈清术既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又可达到与舌癌根治性颈清术相近的根治效果.

    作者:孙明磊;王昌美;温玉明;李龙江;代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牙种植体植入方向在修复设计与颌骨骨量间的差异

    目的测量颌骨不同区域修复设计要求的牙种植体植入方向(PPT)与颌骨骨量允许的植入方向(RBT)间的差异.方法在30例患者的85个种植部位上,制作带有放射标识物的放射模板,以确定修复设计要求的种植方向.通过螺旋CT的斜位多平面重建功能(oblique-MPR)获取种植区放射标示物所在部位的颌骨横断面影像,测量PPT和RBT间的角度差异.结果二者间角度差异在下颌磨牙区大.结论二者间角度差异的测定有助于口腔外科、修复科医生协同制定佳的种植手术方案.

    作者:孟翔峰;陈建钢;李清;孙骏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用组织工程方法预构血管化下颌骨升支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用组织工程方法再造下颌骨升支,并使之含有知名血管蒂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将细胞接种于人下颌骨升支外形的多孔珊瑚中,体外培养2 d后,植入MSCs供体兔腹壁下动静脉深面,预构血管化的人下颌骨升支.术后2月取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扫描电镜检查、组织学检查,观察骨组织的形成情况.结果在兔体内再造出了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骨组织,并具有人下颌骨升支的解剖形态;X线检查显示有X线阻射影,珊瑚有部分吸收;组织学检查结果证实,在NC表面及孔洞内均有新骨形成.结论用组织工程方法可预构出具有特定形态的血管化的骨组织.

    作者:陈富林;毛天球;陶凯;陈书军;丁桂聪;顾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和蛋白明胶酶谱法对40例口腔鳞癌(OSCC)癌组织、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及血浆中(MMP-2)的表达和含量进行研究,并与口腔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CC癌组织、正常口腔黏膜中均表达MMP-2,而OS-CC癌组织中MMP-2表达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相比呈过量表达,MMP-2表达升高和活性增加与口腔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无关,但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MMP-2可作为判断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作者:李雅馨;张引成;金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创伤程度与骨组织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不同创伤程度大鼠骨折区和非骨折区骨组织中Zn,Fe,Cu,Mn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这些元素变化的发生机理及其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用28只Wistar大鼠,首先形成骨折组和未骨折组两种创伤模型,术前和术后1、3、7 d分别测定骨折区和未骨折区骨组织中Zn,Fe,Cu,Mn元素的含量,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创伤后骨组织中Zn,Fe,Cu,Mn元素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且其升高幅度与创伤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微量元素参与了创伤的愈合过程,提示临床上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对有关微量元素的补充.

    作者:杨莽;姚隆浩;王国民;徐兵;杨文君;陈阳;张彩霞;陈德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HG-Ⅱ光谱配合雄激素藻朊凝胶治疗RAU疗效观察

    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1997年3月~2000年9月接受HG-Ⅱ光谱治疗仪配合雄激素藻朊凝胶治疗89例复发性口疮(RAU)患者.其中男38例,女51例,平均年龄48.7岁.

    作者:孙正喜;张致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鼠鼻软骨细胞的培养

    目的研究小鼠鼻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及形态特征.方法取Balb/c小鼠子鼠的鼻中隔软骨,随机分为4组后分别消化4 h,8 h,12 h及16 h,观察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生长状况,并用Ⅱ型胶原抗体进行细胞来源鉴定.结果经Ⅱ型胶原酶孵育消化4 h的组织,细胞量少,生长缓慢,无法进行正常传代.而消化8 h的软骨组织、细胞于l d后即开始贴壁、伸展,9 d后第一次传代,传代细胞生长稳定,形态多样,Ⅱ型胶原抗体染色阳性.消化2 h及16 h的细胞几乎不贴壁.结论采用酶消化法可获得体外培养的小鼠鼻软骨细胞,消化时间以8 h为佳.

    作者:陈小平;张蓉;肖明振;赵守亮;张春宝;陈富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不同癌基因在口腔白斑和鳞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白斑及口腔鳞癌组织中不同癌基因的表达.方法通过HE染色确定口腔黏膜组织类型,提取组织中RNA,采用RT-PCR的方法研究不同组织中c-myc、ras、cyclinD1及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正常口腔黏膜中未见c-myc、ras、cyclinD1及bcl-2基因表达;轻、中、重度异常增生白斑和鳞癌组织中c-myc、ras、cyclinD1及bcl-2基因表达显著增加.结论c-myc、ras、cyclinDi及bcl-2基因的表达增加与口腔黏膜白斑及鳞癌的发生相关.

    作者:陈黎明;田茂能;蒋开鸣;李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Comfort义齿粘附剂的溶血试验

    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高分子合成树脂类义齿粘附剂(Comfort-DA)的血液相容性.力法试验组用Comfort-DA,阴性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用蒸馏水,各制备3个平行样,每个试管内加入稀释抗凝兔血0.1 ml,90 min后于545 Bm处测每个试管的吸光度.结果Comfort-DA样品溶血率为2.95%,小于5%.结论所研制的Comfort义齿粘附剂材料无溶血反应.

    作者:赵克;程祥荣;郭华;李志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必可酮配伍思密达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观察

    旦的观察必可酮配伍思密达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疗效.方法88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采用必可酮配伍思密达,对照组采用朵贝氏液及VitB1治疗.结果治疗组口腔炎发生率38.6%,对照组为59.1%;治疗组3、4级口腔炎发生率为6.8%,对照组为38 6%,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必可酮配伍思密达是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袁响林;胡国清;胡长耀;于世英;肖仁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浆细胞性唇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职员.因下唇糜烂2月就诊,原因不明,无药物过敏史.检查:下唇唇红右侧可见约0.8 cm×1.2 cm红斑糜烂,表面血痂,边缘肿胀,质地稍软,界限清楚(图1).血常规正常,血型:O型.初步诊断:慢性唇炎.临床治疗:全身口服乙酰螺旋霉素,灭滴灵和强的松,局部涂抹宁康口内胶(2次/d),5d后复查下唇肿胀减轻,但病损范围无明显缩小.局麻下切除病损活检,病理诊断:浆细胞性肉芽肿(图2).2周后伤口愈合,3月随访无复发.

    作者:殷操;沈丽佳;邓国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8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只.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 mm,用bFGF(20 ng/ml)注入A组动物的牵张区,不注射bFGF的B组动物作为对照.在牵张结束后4周处死所有动物,取双侧下颌骨标本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局部给予bFGF的A组动物下颌牵张后新骨生成速度和数量优于B组动物.结论外源性导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能有促进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作者:胡静;王志国;高占巍;李继华;王大章;廖运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电刺激对端侧吻合后面神经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旦的研究神经电刺激(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ENS)对面神经周围支端侧吻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3组,双侧面神经颊支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颈支作端侧吻合.右侧为实验组,术后给予ENS,共5周.左侧不给电刺激,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5,15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神经组织学,电生理,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颊支有髓鞘神经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颊支神经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ENS在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鸿飞;张字彤;徐勇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金地鼠颊囊癌细细胞增殖与细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金地鼠颊囊癌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的改变.方法建立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金地鼠颊囊癌模型,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DNA倍体、S期细胞比例(SPF)及细胞凋亡(Apoptosis,Apop)的变化.结果颊囊癌的异倍体检出率较正常颊囊黏膜高.原位癌时SPF与Apop较正常颊囊黏膜增高.Ⅰ级鳞癌时,SPF较原位癌时不但未增高反而下降(P<0.05),而Apop较原位癌下降(P<0.05).Ⅱ级鳞癌时,SPF较Ⅰ级鳞癌时增高(P<0.05),与原位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pop较原位癌时下降(P<0 05),与Ⅰ级鳞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口腔癌的发生与发展和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失调有关.它们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口腔癌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其病理诊断,估计预后,指导治疗.

    作者:黄政;胡黎萍;王文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根帽式附着体在下颌覆盖义齿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根帽式附着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Op Anchor根帽附着体为8名患者制作下颌覆盖义齿,粘固附着体前后进行固位力和咀嚼效能测试,并对基牙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粘固附着体后固位力及咀嚼效能明显提高,观察6月,基牙的牙周情况和修复前无差别.结论Op Anchor根帽附着体对改善义齿的功能有显著作用.

    作者:林映荷;王小容;杜莉;高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上颌第三磨牙阻生致偏头痛1例报告

    患者.女,65岁,因右侧偏头痛10 d就诊.疼痛呈自发性?栽跳痛,且放射至右耳周区域,6年前进行了全口义齿修复.义齿长期配戴无不适,但近1月来感觉上颌义齿右侧后部轻微不适,检查见右上颌后部牙槽嵴顶可见一残根断面,米粒大小,与牙槽嵴平齐,周围黏膜轻度充血、肿胀.遂行残根拔除术.术中见8倒置阻生,所见残根断面实为阻生牙的根尖部,且为融合根.患者术后即感偏头痛症状减轻直至消失,随访至今无偏头痛发作.

    作者:蒙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