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海
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平衡关系在胚胎发育、造血、免疫系统的成熟和维持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细胞数目恒定与生长平衡乃至机体衰老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它们在肿瘤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概念、转导机制、诱导因素、基因调控以及其在口腔鳞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郅克谦;李良忠;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A在大鼠成骨细胞分化成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纯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后,以cAMP、PKI、BMP-2、PKI-BMP-2(PKI预刺激1 h后加BMP-2)共4种干预方式,分别作用细胞10、30、60 min及24 h,通过MTT试验观察细胞增殖状况,并检测细胞内ALP活性,观察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各种干预因素对细胞的增殖(MTT)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但是,BMP-2和c AMP使细胞的ALP活性明显增高(P< 0.05);PKI作用1 h后,使ALP活性下降(P< 0.05).BMP-2可以部分逆转PKI的抑制作用.结论 PKA参与大鼠成骨细胞功能的分化成熟.BMP-2可以减轻抑制PKA后引起的ALP活性的下降.
作者:葛成;杨连甲;刘宝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cuminatum)又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新生物.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少数可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内裤、浴巾、浴盆而引起间接感染.尖锐湿疣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也与卫生习惯差、局部潮湿不洁及损伤有关.
作者:何园;林梅;赵曼;刘英;李秉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烤瓷冠桥颈部变色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通过18例烤瓷冠桥颈部变色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基牙颈部牙体制备的方式、制备量、烤瓷制作过程及材料的选择与烤瓷冠桥颈部变色有关.结论正确的牙体制备、采用瓷边缘型方式、改进制作工艺及采用贵金属作内冠材料可减少颈部变色的发生.
作者:陈英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FE复合酶对冠周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甲硝唑漱口液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急性冠周炎100例,随机分为2组,FE复合酶组和甲硝唑漱口液组各50例,每天局部用药4~5次.结果 FE复合酶治疗急性冠周炎改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P< 0.05).结论 FE复合酶局部喷涂简单易行、有效.
作者:陈卫民;邵乐南;陶学金;朱声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32岁.因双眼疼痛,结膜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增多,伴上后牙龈肿痛2天就诊.诊断:急性泪腺炎.经治疗后缓解,半年内以上症状多次发作,治愈.当再次急性发作时,检查见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牙龈红肿,探诊盲袋内有牙,X线牙片示双侧第三磨牙高位垂直埋伏阻生,经局部龈盲袋冲洗上药,并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1周后病情缓解,双眼仍感不适,行第三磨牙拔除术,术后双眼不适感消失.经随访2年,泪腺炎未见复发.
作者:陈再和;曾长余;杨宗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比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疗效,探索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掩饰性矫治的可行方案.方法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17例,8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9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角均明显减少,Z 角明显增加(p< 0.001), 下唇突度双颌拔牙组小于单颌拔牙组,UI-SN角、Z角及前牙覆盖变化两组无差异(p> 0.05),矫治前单颌拔牙组的上唇突度大于双颌拔牙组(p< 0.05),前牙覆牙合小于双颌拔牙组(p< 0.01).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内收前牙,减少前牙覆盖,减少侧面型突度的矫治目的,且矫治效果相近.但具体应用应选择好适应症.
作者:方志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病例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生皮肤黏膜损害.其诱因可能与拔牙手术有关,尚属少见,报告如下:
作者:曹经一;高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粘接剂与不同的粘接界面处理方法对陶瓷全冠咬合强度的影响,选择佳粘接方式.方法选用人新鲜离体磨牙进行牙体制备并制作陶瓷全冠,模拟人体口腔生理环境,测试三种粘接剂和三种界面处理方式粘接陶瓷全冠的咬合强度.结果 CC-1粘接的陶瓷全冠咬合强度明显高于GI和ZOP粘接的陶瓷全冠咬合强度,氢氟酸酸蚀或KH-570处理可提高CC-1粘接陶瓷全冠咬合强度,二者同时采用则提高更为明显,但对ZOP和GI粘接陶瓷全冠咬合强度影响不大.结论粘接剂影响陶瓷全冠的咬合强度,界面处理影响某些粘接剂粘接的陶瓷全冠咬合强度.
作者:陈新民;陈金斌;王劲茗;吴砚;胡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比研究正常儿童与唇腭裂患儿舌系带过短的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择3个月~12岁的485例唇腭裂患儿作为观察组,50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舌系带过短的调查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儿童舌系带过短发生率为 3.4%,唇腭裂患儿舌系带过短发生率达 7.8%.结论唇腭裂患儿并发舌系带过短畸形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两者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丽;程德新;黄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20世纪70年代,Andrews医生在方丝弓矫正器的基础上,发明了直丝弓矫正器.大大简化了方丝弓技术的操作程序,同样可获得高质量的矫治效果.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Alexander直丝弓矫正技术及Roth直丝弓矫正技术.1989年Mclaughlin和Bennett提出了滑动直丝MBT矫正技术.
作者:徐宝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改良现有的MD-300恒化器,以适合口腔细菌复杂的生态研究.方法在恒化器培养罐内安装一平台,上面放置的羟磷灰石或材料等可固定、移动或复位,调节恒化器的重要参数并作初步应用.结果改良M-300恒化器模拟人类口腔环境的条件为:培养基 2.5 g/L猪胃粘蛋白的TSB,工作容量1200 ml,稀释率50 ml/h,搅拌速度50 次/分,温度37± 0.1 ℃,pH 7.0± 0.1,气体80% N2、10% CO2、10% H2.在羟磷灰石圆片表面能方便地形成人工菌斑生物膜,能比较不同义齿基托材料表面的细菌粘附.结论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300恒化器可适用于研究人工菌斑生物膜及复杂口腔菌群的生态关系.
作者:李德懿;李宗林;张建中;桂晓琳;朱霖;张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颌面部复发发热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较少见,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复杂.我科收治6例.术前多以颌下区、颏三角区、颈动脉三角区,下颌角后等处反复肿胀,疼痛为主.抗炎治疗效果较佳,但硬块不能完全消失.一段时间后,炎症复急性化,肿胀如此反复发作.治疗方法先行抗炎治疗,待肿块局限,周围皮肤无明显充血时,将肿块切除.
作者:陶学金;陈卫民;马净植;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Al2O3-nZrO2纳米复合陶瓷粉体的合成.方法采用包裹共沉淀与湿法球磨相结合的方法合成Al2O3-nZrO2纳米复合陶瓷粉体.结果①采用观察沉降情况与沉降物体积的方法来评价分散效果,粉体分散系沉降过程极慢,观察24 h后悬浮液的颗粒仍由上而下呈逐渐增浓的弥散分布,后即使经高速离心所得到的沉积物体积亦较小.②SEM观察粉体颗粒分散较好,超细颗粒粒径为纳米级.③衍射图剖析结果经稳定剂处理后,粉体晶相由单斜相和四方相共同构成,即成为有增韧作用的部分稳定ZrO2粉体.结论所合成Al2O3-nZrO2粉体的分散效果、粉浆流动性良好且适于操作.
作者:柴枫;徐凌;廖运茂;巢永烈;杨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侧方加压充填技术与氯仿软化牙胶尖充填技术的根尖封闭能力.方法选取40个下颌单根管前磨牙作为研究对象,A组20个采用侧方加压技术进行充填,B组20个采用氯仿软化牙胶尖充填技术.采用染色法比较根尖封闭能力.结果 A组与B组的根尖封闭能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仿软化牙胶尖不能提高根尖封闭能力.
作者:王剑平;吴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创伤后及时补锌对血清Zn,Fe,Cu,Mn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初步分析血清Zn和Fe,Cu,Mn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用8只新西兰兔,形成颌面创伤模型后随机分两组:实验组术前1天和术后1周内每日肌注 0.2% ZnSO4灭菌注射液,对照组则同期肌注无菌蒸馏水,术前和术后1,3,7天自耳缘静脉取血,分别测定血清中Zn,Fe,Cu,Mn元素的含量,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伤后及时补锌可降低血Fe含量,提高血Cu含量;血清Zn Fe之间存在负相关,血清Zn Cu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急性创伤后单纯补Zn对血清Fe Cu含量也造成一定影响,血清Zn与Fe,Cu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杨莽;姚隆浩;王国民;徐兵;陈阳;杨文君;张彩霞;陈德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氨苯砜(Dapsone)治疗类天疱疮及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的疗效.方法病例来自门诊,类天疱疮8例,男3例,女5例.经活检6例,病史10天~14年.类天疱样扁平苔藓4例,均为女性,病史3月~4年.服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1片,加用氨苯砜50 mg,每日2片,口服.结果服用2~4月后,病情减轻,类天疱疮中2例停药1年后,口腔基本未见起疱.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中有2例基本不起疱,但仍有扁平苔藓病损.其中有1例服药2月后,发生贫血,经停药及服用福乃得后,血色素及红细胞恢复到用药前水平.结论氨苯砜做为辅助用药,治疗类天疱疮及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有一定疗效.
作者:赵瑞芳;董广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活动矫治器的平面导板和斜面导板应用比较普遍,但由于患者配合不佳,常常影响其疗效[1].也有些医师制作微型平面或斜面导板,与固定矫治器联合使用,虽然体积有所减少,但还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以上缺陷[2].
作者:段银钟;王峰;孙应明;张云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用动物实验方法观察复方细辛酊(CATT)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牙髓电刺激法测定CATT对家兔急性牙痛的镇痛作用.结果 CATT对电刺激家兔牙髓神经致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于用药后5 min即开始起效.约30~60 min达高峰,维持时间在120 min以上,随后有逐渐恢复趋势.而且,此作用与其赋形剂75%酒精无关.结论 CATT局部应用是一种治疗牙痛的有效药物.
作者:陈超;孙莲芬;郑卫红;钱京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复方阿替卡因(碧兰麻)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需要进行麻醉的患牙1125个,随机分为普鲁卡因组、利多卡因组和碧兰麻组,分别行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和牙周膜腔及髓腔内注射麻醉.结果碧兰麻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碧兰麻用于局部麻醉,麻醉效能高,起效快,毒性低,可广泛应用于牙体牙髓病的治疗.
作者:李欣;卫克文;杨立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