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升;金岩;刘源;何黎升;赵宇
目的总结应用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68例面部骨折的经验.方法对颌骨骨折进行开放复位,骨折断端坚固内固定,部分患者辅以颌间牵引.结果68例坚固内固定,有63例术后咬合关系及面部形态,功能均恢复较好,占95.5%.结论坚固内固定作为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一种方法,弥补了钢丝内固定或闭合复位,颌间牵引固定等方法的不足,缩短了疗程,疗效满意.
作者:胡强;王秀荣;张志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口外弓结合滑动杆推上颌第一磨牙远移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牙畸形磨牙远移的变化.方法10例患者进行推上颌第一磨牙远移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对比研究.平均治疗101天,其测量值作统计学t检验.结果磨牙均被纠正为安氏I类关系.上颌磨牙平均远移3.78±2.02 mm(P<0.01),同时伴有上颌磨牙的远中倾斜,平均3.2°±1.4°;下颌磨牙平均近移0.99±0.63mm(P<0.1).结论纠正磨牙关系为I类关系有赖于一定比率的下颌磨牙近移.SNA角、SNB角、Y轴和PP/MP角的相对稳定,对颌骨无影响.
作者:刘汝平;段银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正常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癌组织中内皮素Ⅰ(ET-Ⅰ)表达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图象分析技术,对人正常口腔黏膜(NOR)10例、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10例、鳞状细胞癌(SCC)15例上皮细胞的ET-I含量进行图像分析.结果①ET-I在OSF、OLK、SCC组织中的表达增强,阳性物质主要位于上皮棘细胞、基质细胞的胞浆胞膜上,且ET-I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OLK、SCC上皮细胞ET-I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③OSF上皮细胞ET-I含量显著高于OLK(p<0.05),与SO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T-I含量在口腔癌前病变至癌变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量变关系,OSF中ET-I过量表达可能提示其上皮细胞的癌变潜能.
作者:许春姣;彭解英;刘蜀凡;姚志刚;王树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牙龈和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体外矿化能力的差异.方法用组织块法培养同一患者的牙龈和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取第4~8代细胞用矿化培养液长期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矿化情况,von Kos-sa染色显示钙盐沉积,生化法测定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扫描电镜及X线能谱法分析矿化结节中钙磷比例.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可呈复层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结节,von Kossa染色显示结节内有钙盐沉积,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表明随着矿化培养时间的延长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组ALP活性比牙龈成纤维细胞组增高明显,扫描电镜下表明结节处电子反射增强,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钙化结节内的钙磷比例与矿化组织相似;牙龈成纤维细胞及对照组体外不能形成钙化结节.结论人牙龈和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体外矿化能力不同.
作者:李纾;汪说之;樊明文;杨丕山;戚向敏;王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膜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在即刻牙种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32例即刻植入BLB、Branemark、Itl及Frialit-2四种种植系统共193个,对其进行定期临床和放射学检查.结果193个即刻种植体中124个行GBR技术,经12个月以上观察,失败4个.结论只要种植体取得初期稳定性,对种植体与拔牙窝间存在的间隙,采用膜引导再生技术处理,即刻种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即刻植入种植体同时常常需要使用G出R技术.采用即刻植入技术同时使用GBR技术的病例,其临床效果令人满意.GBR技术用于即刻种植所产生的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黄建生;宋光保;周磊;张雪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特发性面肌痉挛31例.结果面肌痉挛完全缓解26例,占83.9%;明显缓解4例,占12 9%,部分缓解1例.所有病例全部有效.药效作用时间为9.0~34.0周,平均14.9周.复发再注射同样有效.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为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刘荣光;范建本;王颖;任大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总结45例因外伤而造成腮腺导管断离,在行清创缝合术中即刻吻合导管的病例.其中6例失败,进行第二次手术.通过对6例吻合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施行吻合术中,导管两断端是否充分显露,游离减张是手术成败之关键,术后适当加压包扎,应用促涎液分泌的药物,抗感染,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塑料管滑脱和过早拔除也是减少失败的重要因素.
作者:梅银娥;周春泉;赵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石蜡包埋骨组织切片的核酸原位杂交方法,以检测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组织内整合素β1nRNA的表达.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整合素β1 mRNA的寡核苷酸探针,对3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下颌骨骨折后不同愈合时期的骨组织标本石蜡切片进行核酸原位杂交,观察整合素β1 mRNA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整合素β1 mRNA在骨组织中的各种细胞的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均呈阳性表达,骨折7天后整合素β1 mRNA表达增强,14~30天强,90天后接近正常.结论应用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核酸杂交技术,对于石蜡包埋骨组织的mRNA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作者:刘少华;程刚;李声伟;田卫东;刘磊;魏世成;陈伟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对31例牙列中存在修复体的错畸形进行固定矫治,观察托槽在修复体上的粘结强度,总结此类畸形的矫治特点.结果表明,此类畸形的矫治设计有其特殊性.修复体表面的托槽较对侧同名牙上的托槽易于脱落,光固化复合树脂覆盖牙及塑料义齿上托槽的粘结强度高于金属义齿,托槽脱落次数较少.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托槽在修复体表面的粘结强度.在适当的正畸力作用下,正畸治疗不会影响修复体的牙周健康和牙齿的稳定性.
作者:唐开红;许碧晖;招顺秀;李业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儿,男,5岁,曾于2周前在某医院口腔科就诊1次,病例记载,TⅣ龋坏,牙髓炎,治疗行开髓,封失活剂.氧化锌暂封,嘱2天后复诊.由于患儿不愿就诊,一直到2周后才来我科就诊.
作者:余志刚;丁雪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对4种牙周优势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三种实验药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和消化链球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甲硝唑对以上4种实验细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125、0.5、0.5、1.0 mg/L和0.125、0.5、1.0、4.0 mg/L;替硝唑的MIC50和MIC9o分别为0.062、0.25、0.125、0.25 mg/L和0.125、0.25、0.25、0.5 mg/L;奥硝唑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2、0.125、0.125、0.125 mg/L和0.125、0.25、0.25、0.25mg/L.细菌浓度对其抗牙周病原菌的MIC值略有影响.结论三种药物对牙周优势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均较强,其大小依次为奥硝唑、替硝唑和甲硝唑.
作者:唐明;肖晓蓉;章锦才;朱珠;王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细胞凋亡是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后,通过一系列分子信号的传导,引发特异性基因表达,终导致细胞主动性死亡.因此,细胞凋亡对多细胞动物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自身稳定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掌握细胞凋亡的进程,有望形成一种新的对舌癌细胞凋亡失衡进行干预的,诱导舌癌细胞凋亡的疗法.
作者:张莉;张茹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21岁,右下颌智齿未完全萌出,摄X线牙片示:8水平中位阻生.下牙槽神经麻醉下切开翻瓣,用骨凿劈冠去除近中阻力时感觉近中阻力不大,再用圆凿去除冠周骨阻力,见牙槽窝内空虚,未见阻生牙.摄颌骨X线片示:8倒立于拔牙窝下后方.
作者:郑伟;刘爱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科2002.3~2002.5.间收治手足口病43例,其中23例的口腔病变采用思密达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春丽;刘春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因低蛋白血症,引起全身浮肿,在全身抵抗力下降和局部炎症刺激下,往往可加重尿毒症.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常因颌面部急性炎症的表现突出而忽视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或者面部感染治疗不当,使肌酐、尿素不断升高,低氯、低钙严重,终致代谢性酸中毒,无尿.
作者:苟蜀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对85例老年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方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别对上述疾病的发病率、年龄、性别构成比、好发部位以及发病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在85例老年患者中,60~70岁年龄段占78.5%;口腔白斑20例(占23 5%),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舌部或多部位联合受损,与吸烟、念珠菌感染等刺激因素无明显相关性;口腔扁平苔藓61例(占71.8%),糜烂型扁平苔藓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双颊;白色角化病及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发病率较低(各2例).结论机体的衰老及局部黏膜组织的增龄性变化,使老年人更易患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提示临床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作者:刘英;周红梅;李秉琦;林靖文;赵曼;刘力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对不同给药途径的术前诱导化疗的疗效以及与多药耐药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将98例口腔鳞癌初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①术前未化疗组;②术前常规静脉给药化疗组;③术前动脉局部灌注化疗组,分别观察治疗疗效,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P-糖蛋白(P-gp)表达水平与术前化疗的关系.结果动脉局部灌注化疗组疗效优于常规静脉给药化疗组(P<0.05),未行化疗组口腔鳞癌组织P-gp阳性率为42.3%,经术前诱导化疗后癌组织P-gp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但不同给药途径的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癌组织P-gp表达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化疗后其残留口腔鳞癌细胞的P-gp表达增高,术后好选择放疗或进行药敏试验后选择化疗药物.
作者:杨凯;温玉明;王莉;陈绍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寻找难治性慢性根尖周炎的有效治疗方法,观察抗过敏药物治疗该类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经根管预备后封药8次以上症状未消失的80例难治性慢性根尖周炎病例,在根管内封入抗过敏药物,并行瘘管搔刮术,上碘酚.结果显效56例(占70%),有效20例(占25%),无效4例(占5%),有效率95%.结论对于难治性慢性根尖周炎经反复换药症状未消失者,根管内封入抗过敏药物疗效显著,抗过敏治疗可作为难治性慢性根尖周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莫清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副根管对根管长度电测法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X线牙片示有副根管透射影像的患牙14例(A组),无副根管透射影像患牙14例(B组),分别用Root ZX测根管长度.作为电极的H锉在根尖l/3区上下移动,测量两次结果L1和L2,记录两者之间的差值AL,以L1为长度插入H锉摄牙片X1,以L2为长度完成根充,摄牙片X2.结果A组10例L1<L2,长度不恒定者占71.43%.A组AL为2.25±1.64mm.X1示H锉未达根尖,X2示根管适充.结论副根管的存在可以影响Root ZX准确性;所测根管长度小于实际根管长度.
作者:刘虹;李奉华;谢晓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淋巴管瘤或淋巴血管瘤性巨舌症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分析7例淋巴管瘤或淋巴血管瘤性巨舌症的手术病例,舌背及舌前部有病变者采用术式1;舌背中央、舌前部、舌腹及舌系带均有病变者采用术式2治疗.结果术式1治疗5例,术式2治疗2例.全部病例术后语言功能正常,4例术后随访10年肿瘤无复发.取得长期效果.结论两种术式治疗淋巴管瘤或淋巴血管瘤性巨舌症,远期效果好.
作者:翦新春;刘志敏;郭峰;陈新群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