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照射对大鼠视网膜的安全性试验

刘娜;何仲恺;蔡志强;陈志忠;张驰;张纯;樊东升;沈扬

关键词:发光二极管光源, 大鼠, 视网膜, 光损伤
摘要:背景:国外研究证实,波长为470 nm的蓝光对抑制褪黑素分泌,调整生物节律效果明显.目前国内尚无发光二极管光源用于调节生物节律的实验报道.目的:观察一定强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对大鼠视网膜是否存在损伤.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动物实验,组织学分析,于2007-05/2008-04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SD大鼠32只,BN大鼠16只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动物部提供.方法:取SD大鼠16只及BN大鼠16只分别以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实验组大鼠放入光箱中,光源工作参数为:蓝光波长470 nm,光强控制在300~350 μW/cm~2,光照射4 h/d,连续照射3 d.另取SD大鼠16只以抽签法随机实验组(n=8)与对照组(n=8),将实验组大鼠放入光箱中,光源工作参数为:蓝光波长470 nm,光强控制在120~150μW/cm~2,4 h/d,连续照射3 d.对照组均不进行特殊干预.主要观察指标:照射结束后第2天,取大鼠双侧眼球,冰冻切片后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变化.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强度为300~350μW/cm~2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照射时,SD大鼠视网膜变薄,层次不清,细胞排列不整齐;而BN大鼠视网膜结构层次清晰,细胞排列整齐,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强度为120~150μW/cm~2 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照射时,SD大鼠视网膜结构层次清晰,细胞排列整齐,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300~350 μW/cm~2蓝光发光二极管光源照射强度对有色素保护的视网膜是安全的,照射强度为120~150 μW/cm~2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对不同种属大鼠的视网膜都不会造成光损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建立人工椎间盘置入后下颈椎C_(3~7) 的三维模型,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下颈椎运动情况.根据1例人工椎间盘置入患者术后6个月CT片,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包含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9.0中,对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分析.对模型加载2 N·m的力矩,观察其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运动情况,了解其运动特性.通过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后能基本保证下颈椎运动稳定性.

    作者:申勇;曹俊明;李志远;张宇宸;丁文元;杨大龙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上颌骨解剖特点与对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效果的影响

    背景: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部位是否会触及上颌窦是影响种植体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而骨质密度是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种植支抗的植入部位进行了研究,其主要针对骨厚度或骨密度之一对植入部位进行分析,但学者们对植入角度的看法不一.目的:观察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与上颌窦的关系及其周围骨质密度值.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0/2008-05在广州暨南大学.对象:从澳门仁康牙科医疗中心就诊的正畸患者中选取38例患者的锥形线束CT资料,男11例,女27例,年龄18~35(24.8±3.8)岁.方法:在重建后的锥形线束CT影像上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矢状面上距离参考平面10,12,14,16 mm的4个植入高度上,以与骨皮质表面成30°,45°,60°,90°的4个方向共16个部位的颊舌侧骨质厚度,计算各植入部位触及上颌窦的危险率,在骨厚度大于6 mm的植入部位模拟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并测量其周围骨质密度.主要观察指标:上颌窦高度,植入部位颊舌侧骨厚度,骨密度.结果:①16,14,12 mm 3个高度组中均以30°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值大(P<0.05).②植入部位可分3类,其中,2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大,1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小,3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介于1类与2类之间.结论:①如果可以确保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安全的情况下,当临床以12,14 mm或16 mm高度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时,建议与骨皮质表面成30°植入以利于提高微螺钉种植体的稳定性.②如果未知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是否安全,建议选安全性好的1类部位.

    作者:陈敏莹;孔卫东;胡湘权;邹晖;杜翠莲;林凤燕;林巍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经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

    背景:目前硫酸钙骨水泥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仅限于骨折椎的单个椎体,未对脊柱压缩性骨折经后路椎弓根固定以及骨折椎体硫酸钙骨水泥成形后的脊柱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9-03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材料:采集15具新鲜成年小牛胸腰椎标本,制成T_(11)~L_1脊柱功能单位,将标本分成3组,即正常完整标本组、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及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方法:除正常完整标本组外,将其他两组标本制成T_(12)椎体屈曲压缩性骨折模型,分别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及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主要观察指标:3组标本在WE-1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不同级别载荷,在轴向压缩、屈曲、伸展、侧屈4种状态下检测脊柱功能单位的载荷-应变关系、载荷-位移关系、强度、刚度及抗扭等生物力学性能,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胸腰椎载荷-应变及载荷-位移关系呈线性变化,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的椎体和椎间盘平均应变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低14%和12%,比正常完整标本组的低21%和13%.3组标本位移比较,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位移分别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正常完整标本组减少25%和37%.胸腰椎脊柱功能单位的椎体和椎间盘的强度,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高14%和24%,比正常完整标本组高13%和20%.胸腰椎刚度方面,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正常完整标本组分别高44%和53%.胸腰椎脊柱功能单位大抗扭强度方面,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分别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正常完整标本组高18%和30%;扭转刚度方面,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分别比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正常完整标本组高30%和40%.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是优越的,不但强度、刚度大,而且术后的胸腰椎体稳定,有利于减轻内植物的应力负荷,进而降低螺钉的松动、折断发生率及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作者:谭红略;王生介;王以进;赵金坤;厉晓龙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基于ITK和VTK方法的超声血管图像三维重建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是利用二维图像序列重建出三维模型,提供直观的视觉信息,供医务工作者参考.大多数重建都是利用CT图像序列进行重建,对超声图像的重建研究很少.文章首先介绍ITK(Insight Segmentation and Registration Toolkit)和VTK(The Visualization Toolkit),接着利用ITK和VTK进行了超声图像的三维重建,后给出了实验结果,重建结果表明,利用ITK、VTK和改进的Herman插值法,超声血管图像可以获得很好的重建效果.

    作者:王志巧;黄华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改良大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

    背景:常规的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繁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操作技术有增加夹层破口破裂的风险.目的:应用改良的大动脉覆膜支架和创新的介入治疗方法腔内修复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2006-10/2009-03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对象:选择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均为男性,年龄43~70(53.5±12.8)岁.发病时间为5~45 d不等.方法:全部病例选用细钢丝捆绑的覆膜支架和创新输送及释放支架的方法,对降主动脉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10 mn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可选用分支型大动脉覆膜支架.主要观察指标:支架置入成功后复行主动脉造影,了解覆膜支架位置,形态,夹层破口封闭和内漏以及主动脉弓分支血管通畅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行磁共振检查随访支架情况,有无瘤体破裂、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果:30例共置入33枚细钢丝捆绑覆膜支架,其中4例因降主动脉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10 mm而置入分支型支架;5例支架置入后出现明显内漏,3例予球囊扩张,2例再置入1枚支架后内漏消失;1例患者置入后3个月支架远端出现新的破裂口而再置入1枚支架成功,3例出现右下肢麻木症状,1例出现右下肢间歇性跛行.所有患者置入后3~32个月随访行磁共振检查示假腔缩小并见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增大,无瘤体破裂、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细钢丝捆绑大动脉覆膜支架、创新输送和释放支架方法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具有技术操作容易、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

    作者:廖伟;蔡九妹;周爱琴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照射对大鼠视网膜的安全性试验

    背景:国外研究证实,波长为470 nm的蓝光对抑制褪黑素分泌,调整生物节律效果明显.目前国内尚无发光二极管光源用于调节生物节律的实验报道.目的:观察一定强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对大鼠视网膜是否存在损伤.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动物实验,组织学分析,于2007-05/2008-04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SD大鼠32只,BN大鼠16只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动物部提供.方法:取SD大鼠16只及BN大鼠16只分别以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实验组大鼠放入光箱中,光源工作参数为:蓝光波长470 nm,光强控制在300~350 μW/cm~2,光照射4 h/d,连续照射3 d.另取SD大鼠16只以抽签法随机实验组(n=8)与对照组(n=8),将实验组大鼠放入光箱中,光源工作参数为:蓝光波长470 nm,光强控制在120~150μW/cm~2,4 h/d,连续照射3 d.对照组均不进行特殊干预.主要观察指标:照射结束后第2天,取大鼠双侧眼球,冰冻切片后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变化.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强度为300~350μW/cm~2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照射时,SD大鼠视网膜变薄,层次不清,细胞排列不整齐;而BN大鼠视网膜结构层次清晰,细胞排列整齐,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强度为120~150μW/cm~2 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照射时,SD大鼠视网膜结构层次清晰,细胞排列整齐,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300~350 μW/cm~2蓝光发光二极管光源照射强度对有色素保护的视网膜是安全的,照射强度为120~150 μW/cm~2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对不同种属大鼠的视网膜都不会造成光损伤.

    作者:刘娜;何仲恺;蔡志强;陈志忠;张驰;张纯;樊东升;沈扬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基于B/S架构多通道中央监护系统的设计

    设计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多通道中央监护系统.整个系统由监护中心的中央监护服务器端软件、运行在客户端浏览器的ActiceX控件和多参数采集器构成.服务器端软件能够接受多个客户端的数据传输请求,实现基于Internet的多患者生理参数远程实时监护.客户端采用B/S架构,客户端只需安装一个ActiveX控件,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实时查看和发送生理参数和波形.将监护仪从床边延伸到了家庭,有利于患者的长期跟踪观察,节省住院费用,也为医疗仪器普及化和网络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作者:韩秀清;李浩敏;刘丽莎;李益民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螺旋CT测量腭中缝骨厚度及骨密度的可行性

    背景:腭部种植体支抗可以作为一种支抗形式长期承受较大的应力,其置入部位的骨厚度及骨密度是影响种植体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口腔医学临床常用的放射检查手段,如拍摄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均不能提供腭部骨厚度及骨密度的确切信息.目的:运用螺旋CT对腭中缝骨厚度、骨密度进行测量,期望能为腭部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提供参考.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试验,于2008-07/12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完成.对象:选取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行64排螺旋CT扫描患者194例,要求扫描图像中可见硬腭及上颌牙列,年龄18~50岁,按其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18~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方法:先在三维重建图像上以鼻根为准确定面中线平面为参考平面,在此线上选择1个位于中切牙牙颈部的点,在其矢状位图像上,选取位于口腔内侧骨皮质上距切牙孔后缘6 mm处为标测点,通过此点向硬腭做垂线确定腭骨厚度,测量范围自口腔内腭部骨皮质外侧边缘至鼻腔侧骨皮质外侧边缘.在此位点同时可进行骨密度的测量,取其皮质骨及松质骨密度的平均值.主要观察指标:口腔内侧骨皮质上距切牙孔后缘6 mm处腭中缝的骨厚度及骨密度.结果:男性在腭骨厚度及腭骨密度方面均高于女性(P<0.05),维汉民族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3个年龄段间腭骨厚度及腭骨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腭骨厚度及腭骨密度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螺旋CT可用于颌骨不同部位厚度及密度的测量分析:在辅助测量到位的情况下,腭中缝区可置入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

    作者:胡明华;米丛波;李刚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基于小波变换和高斯差分冷冻电镜生物大分子图像的自动分割

    冷冻电镜生物大分子图像分割是进行冷冻电镜生物大分子颗粒识别的基础.文章分析了冷冻电镜生物大分子图像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高斯差分的冷冻电镜生物大分子图像自动分割方法.该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得到原图像的低分辨率图像,抑制了噪声,提高了图像的对比度;同时采用高斯差分算子解决了图像亮度不均匀的问题,并对高斯差分图像采用基于灰度梯度信息融合的分割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的减少噪声对边缘提取的影响,分割效果良好,是一种全新的冷冻电镜生物大分子图像自动分割算法.

    作者:巫小蓉;吴效明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血管内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过程中的应用与评价

    目的:脑血管内支架置入已逐渐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一种重要方法,但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成为当前疾病治疗的主要局限.为此对超声在判断和减少血管支架置入再狭窄的应用效果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维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的超声评价方面的文献,共检索到2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终纳入6篇进行分析.纳入标准:①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支架置入前的应用.②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及其效果评价.③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支架置入后近期及远期效果的评价.排除标准: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研究.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在支架置入前可精确测量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狭窄长度及血管腔面积,以便选择大小、长度适合的支架,指导支架行之有效的放置.②血管内超声探头可以观察到支架扩张是否完全,扩张后的支架是否对称,精确测量扩张后支架的大小以及支架与血管壁的紧贴程度.③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监测血管支架置入后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明确血管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原因,指导对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治疗,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进一步改善支架置入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弥补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不足,在其指导下的支架置入可获得较大的支架面积和较小的再狭窄率.在血管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超声可准确检测支架的扩张程度及血管壁内贴壁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定 期监测支架内的血流情况,对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评估及预防再狭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玉红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我的幸福概念

    作者:王莉莎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人工髋关节金属柄折断与槽口的关系

    人工髋关节金属柄的折断必伴随股骨干折断问题出现,缩短金属柄的使用寿命.为此,必须分析槽口是不是柄折断的真正原因,按照文献揭示,烧结的多孔层置入体孔隙在柄表面产生槽口使柄折断为主要的原因是不正确的,因为钎缝不是裂口.把孔隙尖部当成槽口,经扩展成裂纹,使柄折断的结论是错误的.有研究认为槽口是孔隙的尖部可能扩展成裂纹,但槽口与柄折断无关.烧结温度下,柄表面层生成晶界缝隙,在受力区扩展成裂纹,导致柄折断.槽口并不存在,也无理论根据,又无病例佐证.柄折断是由烧结引起的.烧结粘连多孔层置入体使柄折断是由于烧结温度太高,形成晶界缝隙,适逢柄大受力区扩展成裂纹所致.

    作者:刘昌星;郭万林;李天文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半圆形截面血管内支架结构流阻的数值模拟实验

    通过SoildWorks软件构建血液流场和8种不同结构裸支架(支架形状和通透率不同)的三维实体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借助于有限元软件ANSYS 11.0对不同结构内支架分别置入血管后进行仿真研究.一定通透率范围内,对于半圆形截面支架模型血液从半圆面流向平面时的流阻大于反向流过时的流阻;通透率大到一定值时,结果相反.无论是网格状支架模型还是正弦状支架模型,血液从支架正反两个方向流过时的流阻大小随通透率的增加而减小;相同通透率下,血液从相同方向流过支架时,网格状支架模型的流阻比正弦状支架模型的大一些,大概在1.5倍左右.结果提示,血液从不同方向流过半圆形支架丝时的流阻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支架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孔晶晶;张宏斌;乔爱科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过伸复位过程中前纵韧带动态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依据1例T_(12)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患者的210层Dicom 3.0标准的CT图片建立T_(12)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在对建立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后模拟过伸复位手法,约束L_2下端所有面,给T_(11)椎体上端一个纵向牵引力,分别于T_(11),T_(12),L_1椎骨棘突顶点给予一个方向垂直朝向椎体、大小为3,0 cm的位移.程序运算,读取前纵韧带的受力情况.建立了几何外型逼真、生物力学特性全面的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复位手法作用后前纵韧带由松弛变紧张,在不同过伸支点前纵韧带的受力不同.结果提示,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确切,前纵韧带在骨折复位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传统手法的作用机制具有实验结果可靠、显示结果直观、节约资源以及手法模拟精确等优点.

    作者:舒先涛;李孝林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新型生物组织成像技术-光学CT对牙釉质早期脱矿检出效能的实验评价

    在7颗新鲜拔除的离体人恒牙釉质光滑面制备2 mm×3 mm实验窗,选用pH 4.5的化学酸蚀液在开窗区制备0,12,24,48,72,96,120 h不同时间的早期脱矿人工龋模型,采用自行研发的口腔光学CT系统进行人恒牙早期牙釉质人工龋的体外检出实验研究,设立同一牙齿样本的临床显微摄影和扫描电镜观测对照,以扫描电镜超微组织学检出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光学CT体外检出牙釉质早期脱矿的效能.口腔光学CT系统可同时无创获得牙齿表面和截面的脱矿信息,准确检测到脱矿12 h以内微米量级的早期牙釉质表面组织学水平的改变,早于裸眼观察和临床显微摄影.光学CT对于不同酸蚀期实验窗早期脱矿的检出与扫描电镜表征完全一致.口腔光学CT可以牙齿表面快速扫描的方式,非接触、准确、量化地检出牙釉质早期人工脱矿,检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可无创获得脱矿部位微米量级量化分析数据.

    作者:姚晖;李燕妮;姚晓天;王冠华;孟卓;张林朴;徐延勇;梁燕;刘铁根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微型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18例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7-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妇女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儿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岁1个月~13岁3个月,平均9岁8个月,右侧9例,左侧9例;均采用微型钢板代替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术前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成人指骨、掌骨、跖骨微型不锈钢或钛钢板,测量骨折线距骺板的距离准备T型、L型、三叶草型或直型钢板.术后及随访时观察关节功能、前臂旋转丢失的程度、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部病例均在门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4个月.18例患儿前臂旋前功能有平均10°的受限,功能锻炼后基本恢复,不影响日常活动.旋后功能及腕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全部愈合.无再移位和再骨折、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以及骨桥形成等并发症,也未见血管和神经损伤.结论:对不能满意复位、复位后不能维持稳定再次移位或陈旧性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需要开放复位者,用微型钢板内固定避免对前臂远端骨骺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只要选择好合适的微型钢板,则可以代替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

    作者:余希临;徐杨;沈先涛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以成人体外下颌骨标本进行下颌管多断面数据观测

    背景:近年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日益普及,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国内外实体标本测量数据报道相对较少.目的:观察实体下颌骨标本,经过测量明确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数据,为临床进行牙槽外科手术、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以及解剖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3/09在吉林医药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完整下颌骨标本20具.方法:选取16具牙列完整的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和4具无牙下颌骨标本,测量下颌骨,在矢状剖面和颏孔后区每个牙位截面上有关磨牙、牙槽嵴以及下颌管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颏孔的位置、颏孔前缘到颏管前缘水平距离、下颌孔的位置、下颌管与磨牙根尖及各方向上骨板的距离.结果:下颌管位于下颌骨体内下方走行中偏舌侧,并近下颌骨下缘,与下颌第三磨牙根尖距离近,在颏孔前方转向后外和颊侧出颏孔.下颌管在无牙下颌骨上与牙槽嵴顶距离明显缩小.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离体标本做多断面的观察和测量,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前设计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使得临床医师能更好的制定手术方案,预防术中大量出血、神经损伤以及下颌角骨折和颌骨的侧壁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浦铁民;朱辛奕;李剑锋;刘丽梅;甄昌浩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半球形髋臼假体与带翼髋臼假体的有限元对比分析

    人们针对髋臼翻修假体进行了多种设计以提高它的使用寿命.关于经常用于翻修手术中的半球形超大髋臼假体的研究已有很多,而一种新型三翼翻修假体在临床使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对比分析上述两种假体,并对带翼假体的设计做出适当评价.建立半球形髋臼假体和三翼髋臼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公式计算在缺损髋臼翻修后,不同翻修假体在正常步态周期内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不同关节力的作用下半球形髋臼假体与三翼假体的应力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只是后者在三翼与球壳连接的翼跟部存在应力集中带.而翼间夹角为15°的三翼髋臼假体所受应力要明显小于翼间夹角30°的三翼髋臼假体和半球形髋臼假体(P<0.05).结果提示,带翼髋臼假体与半球形假体置入后所受的应力水平无明显差别,而使用翼间夹角较小的带翼假体可明显减小假体各部所受的应力,从而可提高带翼假体的稳定性.

    作者:马文辉;张学敏;王继芳;时述山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基于C型臂手术导航技术的XRⅡ图像中标志物识别及数据提取

    XRⅡ图像中标志物的识别及数据提取是基于C型臂手术导航关键技术之一.现有方法可靠性差,检测精度低.文章提出一种混合标志物检测算法,首先通过一种改进CHT法获取参数空间,并获取其横切面二值化图像:而后进行连通分量分析,识别出其中的圆形体并提取其面积及中心坐标数据.改进CHT对掩模及积分算子进行了重新定义;连通分量分析则采用一种新的圆形测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更高检测率、检测精度及可靠性.

    作者:闫士举;陈统一 刊期: 2009年第48期

  • 骨水泥外套开裂对股骨假体柄微动和松动的影响:附18例骨水泥型假体尸体标本观察

    背景:无菌性松动是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从骨水泥型假体患者尸体标本研究中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于预防松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型假体患者尸体标本研究,旨在验证作者的推测:骨水泥的开脱和假体柄的微动与骨水泥固定失败相关,骨水泥外套的开裂预示着骨水泥型假体无菌性松动.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3-05/11在美国贝勒医学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象:18例带有骨水泥假体柄股骨标本是从18例原先行髋关节置换的遗体捐献者体内获得.这些遗体来源于美国贝勒医学院解剖系.包括男7例,女11例.方法:18例带有骨水泥假体柄的股骨标本在假体柄下3 cm处切断股骨,将标本浸泡在含有茜蓝素染色剂的溶液中,用真空泵抽吸股骨24 h染色.电锯将每个股骨标本沿矢状面两侧对称剖开,首先在显微镜下测量假体柄与骨水泥间隙,取出假体柄后,显微镜下观测骨水泥内面的开裂和磨损情况.用立体光学显微镜在3个等距离位置测量骨水泥开裂的宽度.同时记录假体柄磨损情况,按Gruen分区记录.主要观察指标:假体柄与骨水泥间隙的宽度,骨水泥外套内面开裂的位置和宽度,骨水泥外套内面磨损的区域和假体柄磨损的区域.结果:几乎所有假体柄都从骨水泥外套中开脱,16例标本骨水泥内面都有轻微磨损,15例标本骨水泥内面有开裂,而开裂的位置大多在假体柄与骨水泥的转角处(87%,P=0.002).无假体柄下沉超过0.5 mm,假体柄与骨水泥外套间裂隙平均宽度(0.33±0.06)mm,每一标本的骨水泥外套纵向开裂的平均宽度和假体柄与骨水泥外套间的裂隙平均宽度呈正相关(r~2=0.691,P=0.001).结论:在临床成功的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中,骨水泥开裂是较常见的一种现象.骨水泥开裂一旦发生,假体柄就会出现微动.通常骨水泥开裂并不一定会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但随着微动产生的磨损微粒泵入骨床中而产生骨溶解终会导致假体的松动.

    作者:杜斌;Philip C.Noble 刊期: 2009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