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减径法矫治成人牙列轻度拥挤临床体会

陈高荣

关键词:减径, 矫治, 人牙, 下牙弓, 舌侧固定保持器, 资料选择, 模型分析, 成人患者, 改良式, 牙齿, 年龄, 复查, 方法
摘要: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选择牙弓拥挤5.5 mm以内,牙齿较大的30例成人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19~42岁,平均28.7岁。其中上牙弓拥挤13例,下牙弓拥挤6例,全牙弓拥挤11例。矫治前后均常规模型分析,矫治结束后戴改良式Haw-ley保持器或舌侧固定保持器至少1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胶圈直接关闭中缝至上中切牙脱位的正畸——牙周联合治疗

    目的通过对因胶圈直接关闭中缝引起上中切牙脱位的临床病例分析,探讨对该临床情况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介绍4例临床病例及其正畸——牙周联合治疗的方法和过程。结果 2例保守治疗获得成功,2例因不能保留患牙而拔除脱位的上中切牙。结论及时和正确的正畸——牙周联合治疗是保存患牙的有效方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上中切牙间隙的真正原因至关重要。

    作者:谢以岳;欧阳翔英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碘酚治疗瘘管型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

    1.一般资料选择瘘管型根尖周炎病人98例,共112个恒牙,其中上前牙28个,下前牙40个,上前牙20个,下后牙24例;男性40例,女性58例,年龄小13岁,大60岁,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根尖片,确定病变牙及,根尖病灶范围(病灶在10 mm以内)。

    作者:季金坤;陈桂香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可摘局部义齿基牙龋坏的初步分析

    本文对87人,96件可摘义齿基牙龋坏的114颗牙进行了临床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戴牙时间越长基牙龋坏越重,主要原因是卡环对基牙的磨擦,卡环位置不当,人工牙与基牙之间的接触关系不良。为减少基牙的龋坏,本文提出了一些设计制作可摘义齿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及预防基牙龋坏的措施。

    作者:张友梅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暖牙胶垂直挤压术治疗根管源性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了3年多暖牙胶垂直压术治疗根管源性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及成败因素。方法追综观察495例术后1~3年的临床症状,X光片变化,用史氏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成功率为99.2%。结论此术对主、侧支根管都能进行充填,且不受牙位置及根管弯曲的限制,是目前临床疗效较优良的根充方法。

    作者:刘剑;王贤福;Donald C.YU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异位甲状腺1例报告

    临床治疗中偶有发现异位甲状腺,需引起医师注意,特别是手术前应确定有无颈部甲状腺缺如,以避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现报告1例:

    作者:蔡琪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老年人牙周疾病与冠心病关系的评价

    目的评价老年人牙周疾病与非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216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测量各组病人的龋补牙数(DF);牙龈指数(GI);牙周指数(PI);菌斑指数(PL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GI>2,PI>2及PLI>1的百分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结论除冠心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外,较重的牙周炎病可能是引发冠心病的危险指征。

    作者:黎远皋;李伟力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国内期刊报导的81例口腔科异物误入“二道”现状分析

    目的对口腔科异物误入“二道”的现状进行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国内期刊报道过有关口腔科异物误入“二道”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结果从儿童到老年人均可能出现口腔科异物误入“二道”的现象;口腔修复科、口腔内科出现误入的现象更为频繁。结论无论青少年还是老年患者在口腔修复科、口腔内科进行治疗时,均应谨防口腔科异物误入“二道”的现象发生。

    作者:陈庆琼;魏娟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固位钉核桩冠修复残根残冠

    残根残冠牙是临床上常见的大面积牙体缺损,以往大多数被拔除。随着牙体修复技术的提高,使更多的龋坏牙齿得以保存。本文总结近二年采用根管内固位钉加银汞或复合树脂修复34例残根残冠牙的方法,使残根残冠牙得以保存,经过半年至一年半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文燕;左志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金属烤瓷冠用于前牙美容修复(附216例报告)

    目的对成年人影响美观的前牙进行美容修复,以达到增进美观改善功能的效果。方法对216例734颗前牙采用铸造金属桩核、金属桩钉加光固化树脂部分核、磨改牙体形态等方法进行牙体预备,代之以金属烤瓷冠修复。结果经1年以上随访149例521牙,除个别牙(7.4%)出现裂瓷、尖周炎、根折及牙龈炎等并发症,其92.6%病例效果良好。结论为金属烤瓷冠适用于前牙美容修复。

    作者:陈乃焰;周宗雄;邓祺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血硒水平的测定及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口腔扁平苔藓与必需微量元素硒的关系。方法 30例口腔扁平苔藓实验组与3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及血清硒水平。结果实验组红细胞及血清硒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硒水平低下可能是口腔扁平苔藓发病原因之一。

    作者:何飚;彭芸;陆群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软腭后退及双颊肌粘膜瓣在宽大腭裂整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在宽大腭裂的治疗中,既可以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又可尽量减少对上颌骨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软腭后退+双颊肌粘膜瓣整复方法应用于5例宽大腭裂整复手术。结果所有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腭裂语音明显减轻,并发症少。结论从软腭后退和对上颌骨创伤两方面来看,该术式在宽大腭裂的治疗中是一种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肖水生;赵振民;李颖;贺鸿星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正畸导萌埋伏牙

    材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临床检查和X光片确定埋伏尖牙的位置,作者收集10例病人,唇侧埋伏牙8例,腭侧埋伏牙2例;软组织埋伏牙6例,颌骨内埋伏牙4例,其中尖牙在中切牙和侧切牙之间1例,尖牙在第一双尖牙和第二双尖牙之间1例,尖牙扭转80° 1例,尖牙扭转50° 1例,尖牙在侧切牙、第一双尖牙之间6例,属低位阻生埋伏牙。10例病人的年龄均在12~15岁。

    作者:牛玉英;王聪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45例腮腺肿物切除治疗分析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男性19例(42.2%);女性26例(57.8%);小年龄17岁,大年龄60岁,以30~45岁为高发年龄组,共计28例;病程短2周,长达30年。 2. 临床表现左侧腮腺区25例,右侧腮腺区20例。肿物直径小于2 cm者10例,直径6 cm者1例,直径在2~4.5 cm者34例;病理诊断如表1。

    作者:于洪;荆轩宇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腮腺及导管损伤手术治疗体会(附75例报告)

    我科自1980年至1998年以业共收治颌面部损伤并腮腺瘘及导管瘘75例,均采取造瘘口腔内置管手术修补瘘口,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舒先银;白忠诚;王猛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135例老年人口腔颌面肿瘤围手术期处理

    我科自1980年以来,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腔颌面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对围手术期处理总结如下。

    作者:梁伟;延飞;岳进;李洪洋;刘士平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桩核结构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通过在残根、残冠内制作桩核结构的方法,既能较好地恢复牙冠形态,又能使修复后的牙齿作为基牙支持义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1年多来采用桩核结构的方法制作的44付固定义齿及覆盖义齿作一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方丽敏;韩永庆;陈婷婷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糖尿病患者牙体病的诊治体会

    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关系以往在口腔专业杂志上已多有报道,但糖尿病与牙体病的关系报道较少。我科自1987年以来诊治糖尿病患者以牙体病就诊的病人144例,并取得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翠竹;王涪华;赵洪波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附2例报告)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文献34例进行讨论。结果该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细胞呈大小不等的团巢状分布,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阳性。结论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一种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好发年龄40~49岁,其形成与EB病毒感染有关。

    作者:葛建荣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云南白药溃疡膜的临床应用

    众所周知云南白药是具有明显的活血、消肿、止血、止痛功能的中药,从1996年至今作者把云南白药制成膜剂,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AU),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卜向红;李仲昆 刊期: 2001年第z1期

  • CT扫描在全下颌固定种植义齿模型重建中的应用

    采用CT旋转断层扫描法及冠状扫描法获取全下颌固定种植义齿及颌骨各结构连续断面的CT影像,将结构轮廓均匀放大后,输入计算机,经数据处理完成三维形态数字仿真模型重建,从而建立适应口腔组织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

    作者:张晖;刘伟 刊期: 2001年第z1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