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盘早剥产妇、新生儿血及脐血中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变化

唐雯;杨红玲;冯琼;陶少华;石小东;花少栋;孙学刚;封志纯

关键词: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胎盘早剥, 新生儿, 产妇
摘要:目的:检测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血及脐血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10/2007-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的胎盘早剥产妇血(足月或早产不限)、分娩胎儿的脐带血及新生儿血标本各11例,4例为足月产,其余均为胎龄29~36周早产标本,男婴5份,女婴6份.正常对照15份来自同期广州市妇婴医院产妇及分娩胎儿.标本收集时间母亲血为分娩前24 h内、脐血为分娩即刻、新生儿血为出生后2 h内抽取,排除标准为产妇本次分娩前无血液系统疾病史,未使用过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的药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浆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水平,并与正常分娩产妇对照组进行比较.病理及正常标本均经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后获得.结果:①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血及脐血血浆中组织因子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血浆及脐血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测定值较正常分娩产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和脐血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比值均较正常分娩产妇明显降低(P<0.01).结论:胎盘早剥时产妇血、脐血及新生儿血促凝血活性增强,抗凝血活性降低,与其高凝状态相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电刺激小脑顶核促进大脑中动脉缺血鼠共移植体中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目的:向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植入神经干细胞,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与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对其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11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①选取同一基因背景大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组、电刺激+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24只/组.②另选取出生24 h内的Wistar鼠1只用于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5×108 L-1,置于10 mg/L的Brdu完全培养液中孵育72 h.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由神经干细胞、层粘连蛋白和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由本实验室提供并鉴定.③各组大鼠于造模前1 d麻醉后行小脑顶核刺激,以前囟为零点、正中线向后11.6 mm、正中线向右1.2 mm.给予直角方波脉冲刺激,电流强度为50 μA,频率80 Hz,时程1 h.④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造模1 d后,分别将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及共移植体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 L-1,于缺血纹状体侧缺血半暗带区垂直进针,进入5.0 mm后缓慢推入细胞悬液,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组移植神经干细胞悬液10 μL,电刺激+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移植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悬液10 μL,移植速度为0.5 μL/min,留针10 min后缓慢拔针.⑤各组分别于移植后3,7,14,60 d观察神经于细胞移入脑内后分化成神经元的情况.胞核呈绿色荧光、胞质呈红色荧光的为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代表移植入的神经干细胞所分化的神经元.结果:72只同一基因背景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比较,移植后7,14,60 d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组、电刺激+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升高(F=12.44~25.18,P均<0.05).移植后3,7,14,60 d电刺激+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组(F=8.19~25.18,P均<0.05).②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各组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阳性细胞形态均逐渐增大,至移植后60 d时细胞周边可见突起.结论: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鼠移植入神经干细胞后,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够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产生促进作用,且共移植体与电刺激小脑顶核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金玉玲;谢艳萍;朱晓峰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合成的影响:量效与时效性分析

    目的:观察不同质量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于体外培养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后,细胞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生成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3/06在武汉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清洁级3周龄昆明种小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鄂)2004-0028).实验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取第2代肌源性干细胞,均匀加入6孔培养板中,每孔细胞数为104,置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2 d后,更换培养液.A~F组每孔加入含有质量浓度0,1,5,10,20,40 μg/L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后,置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3 d.G~L组每孔分别加入含有质量浓度为10 μg/L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后,同样条件培养箱中培养0,3,6,12,24,48 h.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Western blot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可见阳性条带.A~D组平均吸光度比值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增加而上升,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0.854±0.157,1.203±0.144,2.471±0.141,3.652±0.202,P<0.05),D~F组上升曲线趋于平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652±0.202,3.736±0.216,3.919±0.226,P>0.05).G~J组平均吸光度比值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增加而上升,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0.788±0.123,1.063±0.143,2.154±0.153,2.997±0.136,P<0.05),J~L组上升曲线趋于平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RT-PCR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水平:A~D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扩增量明显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升高而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1.713±0.123,1.992+0.143,2.237±0.153,2.859±0.136,P<0.05),E、F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G~J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 RNA扩增量明显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升高而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1.659±0.215,1.897±0.134,2.188±0.259,2.814±0.263,P<0.05),J~L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够促进体外培养小鼠肌源性干细胞生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1~1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在3~12 h范围内呈时间依赖关系.

    作者:聂铭博;陈振兵;洪光祥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的体外构建

    目的:选择合适的细胞外基质,利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与神经干神胞构建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以提高移植神经干神胞向神经元的分化率.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10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病研究所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同一基因背景出生2 h~7 d清洁级Wistar大鼠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取出生24 h内Wistar大鼠大脑制备神经干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做nestin染色鉴定;取出生1~7 d Wistar大鼠大脑制备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②实验方法:不同细胞外基质的筛选:将多聚赖氨酸、层黏连蛋白和Matrigel分别与神经干细胞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混合培养,接种于铺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并加入神经干细胞完全培养液,每3 d换半量液,7 d换全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抗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构建及检测.③实验评估:利用免疫荧光方法,以Ⅷ因子标记物标记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用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检测共移植体.结果:①神经干细胞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观察及鉴定:原代分离的单神经干细胞4 d增生为神经细胞球,传代后,经nestin免疫荧光染色,细胞球呈阳性;原代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6~8 d长满瓶壁,细胞呈多角形或扁平梭形,核卵圆形,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②3种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层黏连蛋白与两种细胞共培养,抗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Matrigel组和多聚赖氨酸组(P<0.01).③共移植体活细胞镜下及免疫荧光结果所见:镜下可见共移植体细胞团不规则,神经干细胞被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包绕或相互连贴,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核大,胞体不规则,明显大于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折光性强.在200倍视野下,随机选取100个共移植体进行细胞计数,可见平均细胞数为8~15个,其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数平均2.8个.免疫荧光可见红色Ⅷ因子阳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包被绿色nestin阳性神经干细胞,或相互粘贴.结论: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支持细胞,用层黏连蛋白为细胞外基质可以成功构建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

    作者:朱晓峰;齐志国;张晓梅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晚期脊髓损伤患者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后的电生理评价

    目的:采用客观的电生理检查手段评价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的有效性.方法:①对象:选择2003-02/2005-01北京市西山医院暨北京康复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的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99例,男164例,女35例,平均年龄(34.7±11.3)岁,平均病程(4.7±5.5)年;受伤节段:颈段99例,胸段89例,胸腰段11例;受伤原因:车祸、摔伤、医源性损伤、机器挤压伤等.4个月流产胚胎由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协作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方法:取人胚胎嗅球,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后培养2周.199例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接受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在全麻下行脊髓损伤节段后方入路,切开硬膜,显露出病变脊髓.分上下两点各注入50 μL嗅鞘细胞悬液,细胞数共约1×106个.术后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处理,未使用任何免疫抑制剂.③评估:移植前后分别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肌电图和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每例患者检查2次,时间一致,且由同一医生操作.肌电图即检查患者大力收缩时的肌肉情况,以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数量、波幅及持续放电能力.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于中线旁开2 cm处两侧同时给予刺激,刺激强度以引起可见的肌肉抽动为准,在头皮上记录电位.方波刺激频率3 Hz,强度20~40 mA,时限0.2 ms,观察感觉平面下降情况.结果:199例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肌电图检查:93例(46.7%)显示部分受累肌肉大力收缩时募集波型改善,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增加;105例(52.8%)无变化,1例(0.5%)比术前差.②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90例(45.2%)显示感觉平面下降,其中左侧平均下降(1.9±1.2)个节段,右侧平均下降(2.0±1.2)个节段;107例(53.8%)无变化,2例(1.0%)双侧感觉平面上升.结论:对于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患者,肌电图和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这两种电生理检查能较为客观的反映脊髓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作者:陈琳;黄红云;王援朝;张峰;郗海涛;张健;刘彦铖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冻存复苏条件对髓性白血病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对白血病HL60细胞株进行冻存和复苏,观察生物学特性改变,筛选佳冻存复苏方案.方法:实验于2006-04/06在吉林医药学院临床检验实验室(国家三级标准)进行.①HL60细胞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细胞研究所提供.将欲冷冻保存的HL60细胞调整到良好的生长状态(对数生长期),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离心收集后在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二甲基亚砜,使其终浓度依次为50,100,150,200 g/L.冻存15 d后,每组取1支冻存管复苏并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培养12 h后用锥虫蓝拒染法计算细胞复苏率.②选择冻存条件和冻存细胞密度相同的两支冻存管,按不同方法进行HL60细胞复苏.37 ℃水浴传统复苏法:立即将冻存管置于37 ℃水浴中,待融化后800 r/min离心5 min,吸去上清液,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混匀后接种于细胞培养板,1 mL/孔,9孔/组,置于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37 ℃继续培养.40 ℃溶解后再37 ℃恒温改良复苏法:将冻存细胞于40 ℃水浴中迅速溶解,转入37 ℃水浴箱,融化后离心、加培养基等操作同传统复苏法.复苏细胞培养12 h后采用锥虫蓝染色计算细胞存活率.③用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制备HL60细胞悬液,按3×107 L-1密度接种于细胞培养板中,1 mL/孔,然后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0.05,0.1,0.12,0.15,0.2的灭活小牛血清,每种血清浓度设置8个试验孔,并分别于培养12,24,36,48,60,72,84,96 h后计数每孔细胞数量,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不同浓度二甲基亚砜冻存后HL60细胞复苏率的比较:二甲基亚砜200 g/L组的细胞复苏率明显低于二甲基亚砜50,100,150 g/L组[(64.6±2.8)%,(87.0±1.4)%,(86.4±2.1)%,(85.7±2.8)%;t=25.44,P<0.01],二甲基亚砜50,100,150 g/L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2~1.44,P>0.05).②不同复苏方法HL60细胞存活率的比较:与37 ℃水浴传统复苏法比较,40 ℃溶解后再37 ℃恒温改良复苏法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69.5±1.5)%,(87.4±1.8)%,t=23.24,P<0.01].③RPMI-1640培养基不同血清含量对HL60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在体积分数为0.05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中,HL60细胞基本不生长,且有逐渐死亡的趋势;在体积分数为0.1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中,HL60细胞生长趋势明显,但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在体积分数为0.12,0.15,0.2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中,HL60细胞生长迅速,3种血清浓度间细胞生长趋势无明显差异.结论:以50 g/L二甲基亚砜作为HL60细胞冻存保护剂、联合40 ℃溶解后再37 ℃恒温改良复苏法可使细胞保持佳生物学特性,体积分数为0.12的血清含量为HL60细胞常规培养的适浓度.

    作者:侯毅鞠;袁忠海;李艳;郭素红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对5-氮胞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的干预

    目的:用药物预适应方法进行干细胞诱导已有报道,本实验观察中药参三七皂苷Rg1对5-氮胞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05在南京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8只.参三七皂苷Rg18 mg,批号20021017,由云南省长春花生物制剂公司提供,加入不含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10 mL,调配成10-4 mol/L溶液,4 ℃保存.5-氮胞苷(Sigma公司,批号021209).②实验方法:贴壁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4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后进行无血清处理,每3 d换液1次;5-氮胞苷单用组单纯以10μmol/L的5-氮胞苷进行处理,其终浓度为1×10-8 moL/L,连续诱导15 d;5-氮胞苷+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组分别加入0.1,1 μmol/L参三七皂苷Rg1培养液处理24 h,再各以10 μmol/L的5-氮胞苷进行诱导,其终浓度为1×10-8 moL/L,连续诱导15 d.③实验评估:取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生长曲线并计算群体倍增时间.观察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形态学特征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表面积变化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①5-氮胞苷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形态学特征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骨髓间质干细胞胞体逐渐增大并伸出细长突起,在突起末端出现分支,部分相邻细胞的突起连接成网,形态学上表现出向心肌细胞方向转化的特征.其超微结构呈梭形,有明显的肌丝,细胞核呈单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间质干细胞形似心肌细胞.②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对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与5-氮胞苷单用组比较,5-氮胞苷+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组从第3天开始细胞数明显增加,细胞生长曲线均无明显的生长平台期,达到高峰后细胞数开始减少.③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对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积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积比较,5-氮胞苷单用组明显降低,0.1,1 μmol/L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则能显著升高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积(P<0.01).④参三七皂苷Rg1对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氮胞苷诱导4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游离Ca2+相对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t=6.72,P<0.01),且5-氮胞苷+1 μmol/L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组升高幅度大于5-氮胞苷单用组(t=3.13,P<0.05).结论:①参三七皂苷Rg1预适应在体外可显著刺激5-氮胞苷诱导的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和增殖,改善细胞形态,刺激细胞内钙离子增加.②参三七皂苷Rg1与5-氮胞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产生协同效应.

    作者:宋清;张晓文;卢新政;侯麦花;王索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反义蛋白激酶Cγ寡核苷酸对原代培养大鼠脑神经元蛋白激酶Cγ mRNA表达与皮质和海马神经元增殖及神经突起生长的影响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的蛋白激酶Cγ AsODN对原代培养大鼠脑神经元蛋白激酶Cγ mRNA表达及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①实验分组:取新生50只SD乳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空脂质体转染组,300 nmol/L Lipofectamine-SODN转染组,100 nmol/LLipofectamine-AsODN转染组,300 nmol/L Lipofectamine-AsODN转染组,每组10瓶.②实验方法:培养第4~5天采用脂质体或脂质体包裹的不同浓度的AsODN或SODN蛋白激酶Cγ转染培养神经元.③实验评估:采用倒置显微镜对神经元的生长进行动态观察;免疫组化ABC法进行蛋白激酶Cγ阳性神经元的鉴定;MTT法检测神经元的增殖率;RT-PCR方法检测转染后神经元的蛋白激酶Cγ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①蛋白激酶Cγ阳性神经元呈胞浆内棕褐色染色,胞核不显色.②蛋白激酶Cγ AsODN转染早期呈现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胞体分化的作用.随着反义浓度增加,相对生长指数值升高.而在转染晚期,ASODN蛋白激酶Cγ转染组凋亡率均明显增加.③AsODN蛋白激酶Cγ可降低神经元蛋白激酶Cγ mRNA的表达.结论:蛋白激酶Cγ AsODN可减少神经元蛋白激酶Cγ mRNA的表达,并刺激皮质及海马神经元的增殖及神经突起的生长,这可能与蛋白激酶Cγ对神经元的生长起负性调控作用有关.

    作者:万丽;罗爱林;田玉科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NURR1基因修饰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

    目的:比较C17.2神经干细胞和NURR1基因修饰的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观察细胞移植后与宿主脑组织的整合、存活、移行及分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7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26只/组.条件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系C17.2由哈佛大学儿童医院Even Synder教授惠赠.pAdeasy-NURR1重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由本实验室成功构建.Dil18荧光染料(Chemicon公司产品).②实验方法:收集C17.2神经干细胞和pAdeasy-NURR1+C17.2神经干细胞,各分为两管,一管加入Dil18荧光示踪剂.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 d后进行细胞移植,以江湾Ⅱ型脑立体定向仪进行立体定位,选择缺血半暗区3个位点为移植区:前囟头侧1 mm,旁开2 mm,深度1.2 mm;前囟尾侧3 mm,旁开1.5 mm,深度1.2 mm;前囟尾侧6 mm,旁开2 mm,深度1.2 mm.模型对照组每位点注射单纯培养液2 μL;神经干细胞组取6只每位点移植Dil18标记的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剩余20只每位点移植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取6只每位点移植Dil18标记的pAdeasy-NURR1+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余20只每位点移植pAdeas-NURR1+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分别在移植前1 d及移植后1周、2周、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移植后1周、2周、1个月进行荧光示踪检查及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检测.移植后6个月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后1周,模型对照组死亡1只,神经干细胞组死亡2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死亡2只,均淘汰并予以补充.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移植前1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相似(P>0.05).移植后1周、2周、1个月神经干细胞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下降趋势较神经干细胞组更为显著(P<0.05).②Dil18荧光细胞示踪结果:移植后1周荧光示踪细胞主要在针道内,少数细胞开始移行至周围神经组织.移植后2周,细胞移行至更远距离,并明显向梗死灶方向移行,细胞有突触样结构与周围细胞形成联系.移植后1个月细胞向周围扩散,甚至在远隔部位也可见荧光细胞.③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后2周、1个月,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组(P均<0.05).④细胞组织学检查:移植后6个月,各组大鼠注射针道周围脑组织仍呈正常的层次和结构,未见有明显异型细胞增生.结论:①NURR1基因修饰的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优于C17.2神经干细胞.②移植后供体细胞存活并向注射针道周围神经组织移行,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

    作者:黎祥喷;沈庆煜;王艺东;叶剑虹;邢诒刚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一种草药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一种促凝血草药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HB的止血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健康家兔18只,体质量2.5~3.0 k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250±10)g;雄性昆明种小鼠78只,体质量(25±5)g.制备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后给动物腹腔注射.①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30mg/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n=10,云南白药按2 mg/(kg·d)灌胃)、HB高剂量给药组(n=30,分别选取10只动物按5,10,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HB低剂量给药组(n=20,分别选取10只动物按0.5,1 mg/kg剂量腹腔注射).观察给药10 d后实验动物的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②将39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云南白药对照组(云南白药0.5 mg/(kg·d)灌胃)和用药组(HB 0.5 mg/kg),每组13只.观察给药10 d后小鼠的出血时间、同样的分组和干预方法观察小鼠的凝血时间.③将待试药设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用药组、云南白药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18只家兔各取6只分别用于观察体表、肝脏及股动脉创面的止血实验,观察局部创面(皮肤、肝脏、股动脉)止血时间.结果:纳入健康家兔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7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对大鼠血凝四项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腹腔注射可显著提高大鼠的血小板计数;HB高剂量给药组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②对小鼠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的影响:与云南白药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可显著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250.2±53.3),(234.5±61.3),(100.2±27.9)s,P<0.01]及凝血时间[(202.5±50.2),(255.5±27.8),(141.8±37.6)s,P<0.01].③对家兔局部创面的止血作用:家兔创面止血时间显著短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及云南白药阳性对照组[皮肤:(41.20±6.21),(84.10±5.32),(74.80±4.73)s;肝脏:(50.20±3.39),(87.60±6.24),(74.50±5.19)s;股动脉:(62.60±4.50),(103.60±4.35),(98.20±6.07)s;P<0.01).结论: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体内、外促凝血及创面止血作用.

    作者:王秀琴;罗向东;伍素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基因突变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发育的影响

    目的:观察对比野生型小鼠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突变型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情况以及成骨潜能,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功能持续增强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中心实验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将雄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S252W突变小鼠(由陈林教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立后引入本实验室)和雌性C57BL/6J小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交配,经过基因型鉴定的雄性F1代8周龄小鼠按照基因型分为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12只/组.②实验方法:将两组小鼠脱臼处死后分离胫、股骨,用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离心后弃上清,加入DMEM低糖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以1×108 L-1密度传代.③实验评估: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贴壁生长情况.采用MTT法检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体外成骨诱导条件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Van kossa染色检测体外成骨诱导条件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倒置相差显微镜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变化相似.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诱导成骨条件下增殖速度明显减慢,多数细胞由梭形变成长方形,并逐渐成为立方形,细胞体积增大.②生长曲线: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吸光度值在接种后2 d内变化不大,细胞处于潜伏期,第4天显著增加,第6天达高峰,进入平台期.与野生型组比较,突变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曲线出现右移和平台期滞后.③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体外诱导成骨条件下,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上升,第9~15天达高峰,然后随细胞老化而下降.与野生型组相比较,突变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出现滞后现象,并且其高峰数值显著低于野生型组(P<0.05).④钙结节形成:经过21 d的成骨诱导培养,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可见较多的钙结节形成,突变型组有分散的钙结节形成,但较细小.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对细胞发育的调控效应是复杂多面的,持续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功能增强可能引起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增生减缓,并可能阻抑其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作者:尹良军;杜晓兰;刘志君;鲁秀敏;张宜华;杨京;赵玲;陈林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大鼠眼外肌成肌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特征

    目的:完善眼外肌成肌细胞体外培养、鉴定的方法及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02/08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院中心实验室(省级实验室)完成.取出生后3~7 d的大鼠,通过大鼠眼外肌细胞的取材、分离、消化、培养等技术,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细胞融合率,观察大鼠眼外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利用成肌细胞标记物α-横纹肌肌动蛋白、中间丝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成肌细胞的生长情况: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增殖旺盛;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细胞分化良好,可融合成肌管.②成肌细胞融合率:在24 h和48 h融合率提高明显,72 h达高峰,之后不再变化.③细胞免疫化学检测结果:α-横纹肌肌动蛋白和中间丝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眼外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其生物学特征同骨骼肌卫星细胞.

    作者:张立贵;王传富;黄晓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胰岛素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调节

    目的:观察胰岛素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4在广东医学院附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重组胰岛素生长因子(GIBCO),DEME培养基(GIBCO),胰蛋白酶(GIBCO),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二甲基亚砜(sigma),四甲基偶氮噻唑盐(sigma),碱性磷酸酶试剂盒(长城临床试剂公司),骨钙素试剂盒(天津九鼎).SD大鼠由广东医学院动物部提供.②实验方法: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将SD大鼠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取出动物的双侧股骨和胫骨,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诱导条件:取第2代骨髓基质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50 mg/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10-8 mol/L地塞米松、100 U/mL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置37 ℃、体积分数为0.05 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孵育.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③实验分组: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增殖实验: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骨髓基质细胞,密度调整至4×106 L-1.实验组加入含1,10,20 μg/L胰岛素生长因子诱导培养液,对照组加不含胰岛素生长因子诱导培养液.培养1,3,5,7 d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④实验评估:采用RI测定上清液中骨钙素含量.观察胰岛素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调节作用.结果:①MTT法测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具有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作用(吸光度值:1 d,0.442±0.002,0.498±0.009,0.546±0.004,0.553±0.005;3 d,0.571±0.008,0.604±0.007,0.682±0.006,0.694±0.009;5 d,0.623±0.003,0.659±0.004,0.793±0.008,0.807±0.007;7 d,0.792±0.008,0.810+0.006,0.912±0.003,0.923±0.004,P<0.05).20 μg/L胰岛素生长因子与10 μg/L胰岛素生长因子组的作用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随时间延长,对骨髓基质细胞均有明显促进作用.②骨髓基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合成的变化:实验组细胞胞浆内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8,P<0.05).实验组细胞胞浆内骨钙素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1.8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2,P<0.05).结论:适当质量浓度胰岛素生长因子能促进经诱导分化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

    作者:魏波;陈日景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小鼠胚胎中脑区神经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特征

    目的:在已成功分离培养皮质神经干细胞的基础上,体外分离培养鼠胚中脑区的神经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中脑神经干细胞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建立细胞培养平台.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7在武汉工业学院完成.①选取孕12~13 d昆明小鼠1只,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分离胚胎腹侧中脑,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B27存在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扩增,机械分离法传代,观察细胞生长状况.②将传至第2代的神经球以20~30个/cm2接种于置有预先经左旋多聚赖氨酸包被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F12(不加任何生长因子)诱导分化.③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传代细胞的分化方向.结果:①孕12~13 d的鼠胚中脑细胞体外培养36 h后,可见2~5个细胞的团块;48 h后有明显球状团块产生,胞间界限不很清楚,出现神经细胞球;培养6 d后传代,少部分单细胞于传代2 d后出现分裂相,随后渐形成细胞团及神经球,生长性状基本同原代.②将培养的神经细胞球转入有血清培养时,约1周球体可完全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神经球细胞表达巢蛋白,且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均呈阳性.结论:孕12~13 d鼠胚胎腹侧中脑区存在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在B27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存在的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成功的在体外培养和传代.

    作者:刘立;彭超华;梁鹏;戴冀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对胚胎干细胞伦理学的相关认识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基因治疗、药物筛选、发育生物学等领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有关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胚胎克隆等研究触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成为胚胎干细胞研究争论的焦点.

    作者:张欣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多联袋无菌制备脐带血间质干细胞的方法及效果

    目的:分析人脐带血间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5-04/12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实验方法:①无菌条件下将脐带血液采集到无菌采血袋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抽查62份样本,单份采集量80~160 mL,计数有核细胞.②以1∶1体积比将Ficoll-Hypaque混合溶液加入四联袋主袋内,将四联袋与脐带血收集袋相连,再将样本血液沿袋壁缓慢加入四联袋主袋内的液面上.离心后将四联袋主袋放在分浆夹上,袋内液体自上而下分为血浆血小板层、单个核细胞层、淋巴细胞分离液层、多核细胞层、红细胞层5层.将血浆血小板层上2/3液体挤压入四联袋一空袋内,将剩余的血浆血小板层、单个核细胞层、淋巴细胞分离液层上部挤压入四联袋另一空袋内,即为富含有核细胞液体.③随机选择本院2005-04/12收治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0例.男9例,女1例,35~75岁,病程3个月~7年.诊断均由CT、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将脐带血间充质于细胞经静脉输注入患者体内,每次输注1份,每例患者平均输注6份,每份间隔时间平均4 d.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状态越好;采用Fugl-Meyer评估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数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结果:①分离的62份脐血间质干细胞,每份含有有核细胞(3.62±2.39)×109,红细胞残余量为(1.64±1.25)×109,CD34+细胞的比率为(2.31±0.93)%,CD133±的比率为(1.36±1.23)%.培养7 d后贴壁细胞为(3.27+1.85)×107,CD133+比率为(8.21±2.46)%.②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相比,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前:25.40±6.09,31.90±21.85,36.20±19.41;治疗后:1.90±5.09,80.9±25.00,81.10±15.93,P<0.01).未发现免疫排斥及不良反应.结论:①利用多联袋无菌制备脐血间质干细胞分离效果良好,分离过程在密闭系统进行,单个核细胞和间质干细胞能满足临床需要,适合患者静脉输注和局部直接应用,方法简便安全可靠.②经静脉输注后,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遗症作用.

    作者:李建斌;满勇;单泓;赵林娜;段艳丽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及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带血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正常骨髓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提供,均附有捐赠同意书.外周血9份,取自正常自愿者.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骨髓和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脐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10-3 mol/L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液,7 d后换液,去除悬浮细胞,以后每3~4 d换液1次,待细胞90%融合后,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0 mg/L植物血凝素的IMDM液,培养3 d后收集细胞用于实验.③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取第3代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以脂肪染色液鉴定其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情况.将不同细胞浓度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到植物血凝素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比较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率CD29为85.18%,CD166为72.52%,CD54为33.70%,CD45为6.70%,CD13为1.51%,CD34为0.23%.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T细胞为60%~70%,CD20+B细胞为3.5%~4.5%.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3周,可见呈桔黄色的脂肪细胞.②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淋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为1∶1,1∶0.5,1∶0.1,1∶0.05,1∶0.02,1∶0.01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9.5±4.8)%,(58.4±6.0)%,(38.1±4.0)%,(31.4±3.2)%,(24.3±3.2)%,(12.6±6.7)%,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2.4±8.4)%,(65.1±9.7)%,(34.7±4.5)%,(13.0±6.4)%,(-10.7±12.6)%,(-43.9±9.4)%.后3种细胞浓度比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7.72,8.14,14.68,P均<0.05).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也具有抑制植物血凝素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抑制效果与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有关.低浓度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贺文凤;石庆之;华建媛;李剑;李洁;吴琼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两种荧光显微成像系统亚细胞定位的对比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采集细胞器探针图像,并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进行对比.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1在解放军总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株(1H11)由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公司提供;荧光探针Rhodamine-123,Lucifer Yellow,DiOC6[3],BODIPY(美国Sigma公司).②细胞培养及荧光探针染色:细胞培养采用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密度5×107 L-1.选择Rhodamine-123作为细胞线粒体特异性荧光探针,选择DiOC6[3]作为细胞内质网特异性荧光探针,选择BODIPY作为细胞高尔基体特异性荧光探针,选择Lucifer Yellow作为细胞溶酶体探针.前3个探针在完全避光条件下与培养的细胞共同孵育0.5 h,后者则共同孵育15 h.③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的图像采集:线粒体荧光图像采集,选取经Rhodamine-123共孵育完成的细胞,选择激发滤色镜为BP460-490,吸收滤色镜为BA515,分光镜为DM500,另加一绿通道液晶滤光片,激发出Rhodamine-123的荧光.电荷耦合器件采集图像并送入计算机.重复上述步骤,采用DiOC6[3]标记内质网,BODIPY标记高尔基体,Lucifer Yellow标记细胞溶酶体,激发条件同Rhodamine-123.分别采集同一视野靶细胞DiOC6[3]、BODIPY或Lucifer Yellow的荧光图像,完成全部图像采集并储存在计算机中.④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的图像采集:选择经4种探针染色的靶细胞,使用氩离子激光器在488 nm激发Rhodamine-123,Rhodamine-123荧光通过配置有530/60-G发射滤光片的通道1探测.重复上述步骤,在488 nm激发DiOC6[3]和BODIPY,在457 nm激发Lucifer yellow,3种荧光均由通道1探测,后2个探针的发射滤光片的配置为515/30-G,DiOC6[3]选择530/60-G.由光电倍增管接收信号并传输入计算机成像.结果:①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所采集图像,靶细胞中由荧光探针Rhodamine-123染色的线粒体呈多个典型的小棒状或卵圆状,聚集在核周;Lucifer yellow染色的溶酶体呈多个非对称球型,在胞浆内随机分布,颗粒尺寸通常大于线粒体;荧光探针DiOC6[3]着色的内质网占据胞浆的很大空间,以囊状聚集为特征;BODIPY特异性地结合在高尔基体上,荧光图像显示围绕在细胞核周围呈条索状.②与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比较,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所采集的图像其荧光强度基本相同,但分辨率低、细节显示模糊、胞浆中细胞器的准确分布信息和形态特征显示效果欠佳.结论:两种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均可采集到细胞器探针的荧光图像.但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采集的荧光图像具有细节清晰、分辨度高、准确显示胞浆中细胞器的分布信息和形态特征等优点.

    作者:戴维德;李晓松;曾晶;刘凡光;顾瑛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变化规律

    背景:表皮干细胞的研究有相当的成绩,但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尚需探讨.目的:观察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其所处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设计:对比观察的前瞻性动物实验.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材料:选用南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Wistar大鼠42只,2~3月龄,清洁级,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50 g.饲养1周后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7组,术后24 h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21 d组和30 d组,每组6只.抗体:一抗:兔抗鼠整合素β1多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小鼠抗大鼠p63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公司);二抗:山羊抗兔l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山羊抗小鼠l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5在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所有大鼠背部制作(1.5×1.5)cm2面积的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移植皮片的颜色改变,移植皮片下是否有积血、积液,皮片是否与创面粘合.②每只大鼠手术时切取少许皮片立即放入100 g/L中性甲醛中固定并标记为空白对照组.③术后24 h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动物分别在相应时间拆开移植皮片固定包,在各创面中央切取皮肤组织固定并标记;术后21 d组和30 d组术后14 d拆包,继续喂养至术后21 d和30 d在移植皮片中央切取皮肤组织.④制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切片.主要观察指标:①切片中炎症细胞的数量、上皮化程度、纤维细胞的含量.②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率.结果:纳入Wistar大鼠4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大体观察:术后一二天颜色苍白、水肿;术后3 d皮片颜色未见有明显的好转,但皮片与创面贴附较紧密;术后7 d皮片颜色明显好转,表皮颜色接近正常,皮片与创面粘连紧密,创面有部分毛根长出;术后14 d皮片创周已经和创面完全愈合;术后30 d皮片颜色较正常稍微深,毛发生长同正常皮肤.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前4组见皮片内细胞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5 d发现皮片部分角质细胞坏死脱落.③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在术前主要分布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从术后24 h阳性细胞开始在表皮的各层出现,且数量逐渐增多,术后14和21 d在表皮的各层均见到较多的阳性细胞,术后30 d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的基底层,但在其它各层仍然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出现.免疫组化切片中基因物质P63的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同时限点β1整合素的阳性细胞数,从术后24 h开始减少,到术后3 d达到低点,然后逐渐增加,到术后7 d阳性细胞的比例达到或接近术前,继续增加.术后21 d时阳性细胞比例达到高点,然后又逐渐减低,术后30 d时阳性细胞比例仍高于术前.结论:①表皮干细胞在自体全层皮片移植成活过程中先减少,然后逐渐增加至超过正常皮肤.②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在皮肤中的排列紊乱,几乎在表皮各层均能见到表皮干细胞;而后又逐渐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

    作者:陶克奇;李利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脑梗死大鼠脑电图的变化

    目的:对比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脑梗死大鼠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9/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及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5只/组.②实验方法:另取2只健康幼年Wistar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联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生长良好的1~3代细胞用于移植实验.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不予结扎和放置线栓.造模后1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大鼠行细胞移植,在立体定向仪定位下于脑梗死区(壳核)直接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 μL,细胞浓度1×104 μL-1,移植坐标为前囟前1.0 mm,右旁开3.0 mm,硬膜下5.0 mm.模型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不含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③实验评估:采用脑电图机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周(移植前)、细胞移植后4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脑电图检测.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前基本节律为8~11 Hz、15~30 μV的α波,间或少量θ波,双侧对称.②造模后1周,假手术组异常率为0;模型对照组20%(1/5)轻度异常,80%(4/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20%(1/5)轻度异常,60%(3/5)中度异常,20%(1/5)重度异常.③细胞移植后4周,假手术组脑电图恢复正常;模型对照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慢波有所减少,但仍可见到δ波、棘波、棘慢波的发放,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40%(2/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术后局限性慢波逐渐减少,基本节律全部恢复为α波,不对称的情况明显好转,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以病灶侧局限性θ波较多为主,另外40%(2/5)基本正常.结论:动物实验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脑电图背景节律有改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作者:桂莉;范文辉;李露斯;王惠玉;陈康宁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目的:比较脐静脉、成人骨髓及胎儿骨髓3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分化潜能.方法:①实验于2004-01/2006-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孕39~40周健康产妇正常分娩2 h的脐带以及3~4月龄流产胎儿均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脐带用含青、链霉素的磷酸盐缓冲液冲净静脉腔内残血,夹闭两端,经37 ℃预热的1.5 g/L胶原酶消化,重悬于DMEM-LG(含体积分数为0.1的新生牛血清、20 mmol/L HEPES、2 mmol/L L-谷氨酰胺、1 mmol/L 丙酮酸钠),以108 L-1密度接种于25 cm2培养瓶常规培养,48 h后弃上清,以后每两三天半量换液,3周后用5 g/L胰酶消化传代.③抽取正常成人骨髓5~10 mL,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收取白雾层及以上部分细胞,采用上述培养基按相同条件进行培养,约14~18 d胰酶消化传代.④取流产胎儿,无菌条件下分离股骨,冲洗干净后采用两种方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将胎骨剪成约1 mm3大小的碎片,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加入少量上述培养基,置10 cm培养皿培养;剪去股骨两端后,用上述培养基冲出骨髓腔内细胞,直接培养.⑤观察连续传代对3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分析所得细胞的表型;观察3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①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特性:脐带、成人及胎儿骨髓内均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且细胞形态相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较差,传至10~12代基本失去增殖能力.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体外连续传代15~18次.而胎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传代更新能力均明显强于其他两种间充质干细胞,传至20代时基本保持原有的特性.②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3种间充质干细胞均高表达CD29、CD44、CD54及HLA-ABC分子,成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还表达中等量的CD106及少量HLA-DR.3种间充质干细胞均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和CD45,其中脐静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αSMA呈阳性,vWF呈阴性.③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在成脂或成骨条件培养基中,3种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向脂肪及成骨细胞分化,油红O及von Kossa染色呈阳性.结论:①脐带、成人及胎儿骨髓内均存在数量不等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形态、生长特性及表面标志具有相似性.②脐静脉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尽管略弱于胎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但其来源广泛、分离方便、间充质干细胞得率高,且没有伦理限制,是一种较好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作者:傅晋翔;张晓惠;张建华;张阳敏;孙谕 刊期: 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