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URR1基因修饰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

黎祥喷;沈庆煜;王艺东;叶剑虹;邢诒刚

关键词:Nurr1基因, 移植, 脑梗死, C17.2神经干细胞
摘要:目的:比较C17.2神经干细胞和NURR1基因修饰的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观察细胞移植后与宿主脑组织的整合、存活、移行及分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7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26只/组.条件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系C17.2由哈佛大学儿童医院Even Synder教授惠赠.pAdeasy-NURR1重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由本实验室成功构建.Dil18荧光染料(Chemicon公司产品).②实验方法:收集C17.2神经干细胞和pAdeasy-NURR1+C17.2神经干细胞,各分为两管,一管加入Dil18荧光示踪剂.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 d后进行细胞移植,以江湾Ⅱ型脑立体定向仪进行立体定位,选择缺血半暗区3个位点为移植区:前囟头侧1 mm,旁开2 mm,深度1.2 mm;前囟尾侧3 mm,旁开1.5 mm,深度1.2 mm;前囟尾侧6 mm,旁开2 mm,深度1.2 mm.模型对照组每位点注射单纯培养液2 μL;神经干细胞组取6只每位点移植Dil18标记的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剩余20只每位点移植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取6只每位点移植Dil18标记的pAdeasy-NURR1+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余20只每位点移植pAdeas-NURR1+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分别在移植前1 d及移植后1周、2周、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移植后1周、2周、1个月进行荧光示踪检查及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检测.移植后6个月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后1周,模型对照组死亡1只,神经干细胞组死亡2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死亡2只,均淘汰并予以补充.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移植前1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相似(P>0.05).移植后1周、2周、1个月神经干细胞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下降趋势较神经干细胞组更为显著(P<0.05).②Dil18荧光细胞示踪结果:移植后1周荧光示踪细胞主要在针道内,少数细胞开始移行至周围神经组织.移植后2周,细胞移行至更远距离,并明显向梗死灶方向移行,细胞有突触样结构与周围细胞形成联系.移植后1个月细胞向周围扩散,甚至在远隔部位也可见荧光细胞.③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后2周、1个月,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组(P均<0.05).④细胞组织学检查:移植后6个月,各组大鼠注射针道周围脑组织仍呈正常的层次和结构,未见有明显异型细胞增生.结论:①NURR1基因修饰的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优于C17.2神经干细胞.②移植后供体细胞存活并向注射针道周围神经组织移行,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眼外肌成肌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特征

    目的:完善眼外肌成肌细胞体外培养、鉴定的方法及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02/08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院中心实验室(省级实验室)完成.取出生后3~7 d的大鼠,通过大鼠眼外肌细胞的取材、分离、消化、培养等技术,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细胞融合率,观察大鼠眼外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利用成肌细胞标记物α-横纹肌肌动蛋白、中间丝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成肌细胞的生长情况: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增殖旺盛;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细胞分化良好,可融合成肌管.②成肌细胞融合率:在24 h和48 h融合率提高明显,72 h达高峰,之后不再变化.③细胞免疫化学检测结果:α-横纹肌肌动蛋白和中间丝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眼外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其生物学特征同骨骼肌卫星细胞.

    作者:张立贵;王传富;黄晓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输注供者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髓性白血病经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的效果,并与移植后未经特殊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取2000-01/2004-07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血液病中心收治的19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8例,年龄17~40岁,M2a 4例,M4 1例,M5a 3例;对照组11例,年龄19~39岁,M2a 2例,M3a 2例,M4 3例,M5a 4例.②两组患者采用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后液氮中保存5 d备用.③术前采用直线加速器对患者全身及肺部照射,预处理完毕后实施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首先回输自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为4×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6.2×106/kg,粒-巨噬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中位数为5.8×104/kg.间隔1~6 h后,采集人类白细胞抗原半相合异体骨髓,按回输自体单个核细胞数的1/6~1/10输注给患者.④两组患者移植期间均住无菌层流病房,给予相应并发症的防治及支持治疗.在粒细胞降至0时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12 h,促进造血恢复.观察组给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每次采集的供者淋巴细胞中,CD3+淋巴细胞中位数为1.43×108/kg,CD4+细胞中位数为0.97×108/kg,CD8+细胞中位数为0.41×108/kg,中位治疗次数4(1~7)次,回输后即开始应用100 wu/d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共10 d.对照组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给予特殊治疗.结果:19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血恢复:两组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术后4~9 d粒细胞均降至0,12~17 d粒细胞达0.5×109 L-1,16~21 d白细胞达4.0×108 L-1,19~23 d血小板达20×108 L-1.16~21 d骨髓检查示恢复期骨髓象.②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不同程度地出现口腔溃疡,随着造血恢复,7~10 d溃疡消失.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膀胱炎,两组各2例患者出现发热.无肝静脉闭塞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③嵌合体形成:观察组中1例M4患者形成嵌合体,对照组中2例M4患者与1例M5患者形成嵌合体,嵌合体持续存在3~12个月.④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疗效:观察组中有1例M2a患者在接受2次特殊治疗后7个月复发死亡;1例M2a患者接受2次特殊治疗后1年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脑出血死亡,1例M5a患者应用特殊治疗1次后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抽搐,死于癫痫持续状态,其余5例患者随访2年均健康存活,长期生存率为62.5%(5/8).对照组有2例M2a患者、2例M4患者、1例M5患者于移植后1~7个月复发死亡,1例M3患者于移植后25 d死于脑出血,其余2例M3患者、2例M4患者、1例M5患者随访2年均健康存活,长期生存率为45.4%(5/11).结论: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且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其长期生存率有效提高.

    作者:王存邦;白海;欧英贤;潘耀柱;张茜;葸瑞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晚期脊髓损伤患者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后的电生理评价

    目的:采用客观的电生理检查手段评价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的有效性.方法:①对象:选择2003-02/2005-01北京市西山医院暨北京康复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的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99例,男164例,女35例,平均年龄(34.7±11.3)岁,平均病程(4.7±5.5)年;受伤节段:颈段99例,胸段89例,胸腰段11例;受伤原因:车祸、摔伤、医源性损伤、机器挤压伤等.4个月流产胚胎由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协作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方法:取人胚胎嗅球,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后培养2周.199例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接受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在全麻下行脊髓损伤节段后方入路,切开硬膜,显露出病变脊髓.分上下两点各注入50 μL嗅鞘细胞悬液,细胞数共约1×106个.术后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处理,未使用任何免疫抑制剂.③评估:移植前后分别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肌电图和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每例患者检查2次,时间一致,且由同一医生操作.肌电图即检查患者大力收缩时的肌肉情况,以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数量、波幅及持续放电能力.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于中线旁开2 cm处两侧同时给予刺激,刺激强度以引起可见的肌肉抽动为准,在头皮上记录电位.方波刺激频率3 Hz,强度20~40 mA,时限0.2 ms,观察感觉平面下降情况.结果:199例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肌电图检查:93例(46.7%)显示部分受累肌肉大力收缩时募集波型改善,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增加;105例(52.8%)无变化,1例(0.5%)比术前差.②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90例(45.2%)显示感觉平面下降,其中左侧平均下降(1.9±1.2)个节段,右侧平均下降(2.0±1.2)个节段;107例(53.8%)无变化,2例(1.0%)双侧感觉平面上升.结论:对于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患者,肌电图和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这两种电生理检查能较为客观的反映脊髓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作者:陈琳;黄红云;王援朝;张峰;郗海涛;张健;刘彦铖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36例

    对本院门诊及住院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36例(45眼)行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至3年,仅3例复发,占6.67%,复发率较传统手术方法明显降低,并具有术后创面愈合快、刺激症状轻、并发症少等优点.说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可靠,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复发率,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许和;王丽华;李晓慧;候丽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胎盘多分化潜能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背景:一些研究提示,胎盘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胎盘组织中分离出的贴壁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相似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的能力.目的:探索一种新的获取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方法.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材料:胎盘(我院妇产科剖腹产手术中胎盘,经家属同意并经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签署知情同意书).培养基;sABC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羊抗鼠-FITC;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兔抗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兔抗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8在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完成.消化胎盘实体组织,贴壁培养细胞,观测形态,绘制出各代PDMCs的生长曲线.取原代培养细胞1和7 d时的上清液,用化学发光法测定β-HCG含量.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以及分化潜能.培养细胞在诱导分化24 h(神经细胞),2周(成骨细胞)后采用常规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色后在常规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形态学以及生长曲线的观察;②多分化潜能细胞培养上清液β-HCG测定、流式细胞仪检测多分化潜能细胞抗原表达;③多分化潜能细胞诱导分化和诱导分化后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①多分化潜能细胞的原代培养情况:胎盘组织消化后获得细胞中仅有少量的贴壁细胞,经两周后逐渐形成扁平单层细胞,呈漩涡状生长或成簇生长,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加,胞体变得细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②多分化潜能细胞的生长曲线分析结果:细胞在接种后的2~8 d为生长的潜伏期,细胞逐渐开始出现贴壁,无明显扩增;8 d以后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此时细胞增殖活跃,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突起向周围伸展,出现两个核细胞分裂相的间充质干细胞多见,细胞密度增大,彼此相连;11~14 d,生长曲线逐渐进入平台期,MSCs铺满瓶底,细胞扩增趋缓,原代培养结束.③β-HCG测定结果:两个时间点培养上清液中均未检测到β-HCG表达.④多分化潜能细胞的表面抗原特性:多分化潜能细胞表达CD29,CD44和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9和CD106.⑤多分化潜能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向神经细胞诱导24 h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胞体回缩,胞核部分折光性增强,出现类似于树突及轴突样结构,染色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结论:胎盘组织中含有的多分化潜能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功能相似,胎盘可以作为获取间充质干细胞的一种有效来源.

    作者:王玲;徐秋岚;苗宗宁;祝建中;黄伟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对胚胎干细胞伦理学的相关认识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基因治疗、药物筛选、发育生物学等领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有关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胚胎克隆等研究触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成为胚胎干细胞研究争论的焦点.

    作者:张欣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中分离并鉴定肿瘤干细胞

    目的:采用无血清培养法从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中分离肿瘤干细胞,检测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tro-1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6-02/2007-0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由中国科学院细胞库提供;DMEM/F12(1∶1)培养基(Gibco公司);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PCR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②实验方法:取原代培养的骨肉瘤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制备单细胞悬液,用含表皮生长因子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L-谷氨酰胺2 mmol/L、胰岛素4 U/L、青霉素100 U/mL和链霉素100 U/mL,pH 7.2~7.5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基重悬细胞,常规培养5~7 d,待培养基中悬浮的肉瘤细胞球体积较大后,用无血清培养基重新吹打成单细胞悬液,按1∶2或1∶3比例传代.③实验评估:从上述骨肉瘤细胞株中分离出的肿瘤细胞球,用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免疫磁珠分选Stro-1阳性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Stro-1阳性细胞中Stro-1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分化后成骨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表达.结果:①肿瘤干细胞增殖活性:增殖潜伏期约为24 h,传代后1~2 d即可见肿瘤干细胞形成,以后体积逐渐增大.第7天吸光度值高,与0 d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免疫磁珠法分选Stro-1阳性细胞:分选的Stro-1+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后,24~48 h即可形成和原代肿瘤干细胞球形态一样的干细胞球,而Stro-1-细胞却不能形成肿瘤细胞球.③骨肉瘤干细胞中Stro-1 mRNA的表达:Stro-1+细胞和Stro-1-细胞mRNA扩增产物的吸光度值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肿瘤干细胞分化:分化2周的肿瘤干细胞骨形态蛋白及Ⅰ型胶原酶均呈阳性表达.结论:骨肉瘤细胞株中存在骨肉瘤干细胞,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作者:欧阳振;王栓科;康学文;王翠芳;汪静;郭洪章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克隆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构建腺相关病毒载体及其病毒滴度测定

    目的:克隆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于腺相关病毒载体中,以获得高感染滴度的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健康足月产妇胎盘组织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DH5α宿主菌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制备保存.②Trizol试剂提取健康足月产妇胎盘组织总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一步法克隆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全长开放读框.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定向克隆于腺相关病毒载体,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③采用磷酸钙转染法将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包装载体,腺相关病毒辅助载体共转染腺相关病毒293细胞,包装得到重组腺相关病毒并回收病毒原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及培养基的变化.④以携带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腺相关病毒作为报告基因同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一样共转染相关病毒293细胞,对报告基因行X-Gal染色,通过蓝染的细胞计算病毒滴度.结果:①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电泳证明大小正确,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酶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正确插入.②腺相关病毒293细胞转染过程中病毒颗粒的产生:腺相关病毒293细胞转染6 h后培养基底部出现无数小黑色颗粒,为加入的转染复合物颗粒.24 h后腺相关病毒293细胞部分变圆,随着病毒增殖,细胞成串浮起,出现细胞病理效应.48 h后细胞变形,逐渐从壁上脱落.72 h后培养基的颜色从红色变化为橙色或黄色.③病毒滴度检测:通过携带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腺相关病毒感染细胞后X-gal染色计数,测定重组腺相关病毒滴度为1×1010 L-1.结论:成功构建表达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治疗角膜病和相关细胞系与组织的增殖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刘相萍;罗文娟;隋爱华;杨堃;吕振华;王传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胰岛素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调节

    目的:观察胰岛素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4在广东医学院附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重组胰岛素生长因子(GIBCO),DEME培养基(GIBCO),胰蛋白酶(GIBCO),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二甲基亚砜(sigma),四甲基偶氮噻唑盐(sigma),碱性磷酸酶试剂盒(长城临床试剂公司),骨钙素试剂盒(天津九鼎).SD大鼠由广东医学院动物部提供.②实验方法: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将SD大鼠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取出动物的双侧股骨和胫骨,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诱导条件:取第2代骨髓基质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50 mg/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10-8 mol/L地塞米松、100 U/mL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置37 ℃、体积分数为0.05 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孵育.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③实验分组: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增殖实验: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骨髓基质细胞,密度调整至4×106 L-1.实验组加入含1,10,20 μg/L胰岛素生长因子诱导培养液,对照组加不含胰岛素生长因子诱导培养液.培养1,3,5,7 d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④实验评估:采用RI测定上清液中骨钙素含量.观察胰岛素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调节作用.结果:①MTT法测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具有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作用(吸光度值:1 d,0.442±0.002,0.498±0.009,0.546±0.004,0.553±0.005;3 d,0.571±0.008,0.604±0.007,0.682±0.006,0.694±0.009;5 d,0.623±0.003,0.659±0.004,0.793±0.008,0.807±0.007;7 d,0.792±0.008,0.810+0.006,0.912±0.003,0.923±0.004,P<0.05).20 μg/L胰岛素生长因子与10 μg/L胰岛素生长因子组的作用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随时间延长,对骨髓基质细胞均有明显促进作用.②骨髓基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合成的变化:实验组细胞胞浆内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8,P<0.05).实验组细胞胞浆内骨钙素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1.8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2,P<0.05).结论:适当质量浓度胰岛素生长因子能促进经诱导分化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

    作者:魏波;陈日景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移植的胚胎干细胞在小鼠损伤脑和脊髓中的存活和迁移

    背景:胚胎干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的全能细胞,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可扩增并可维持其全能性,是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具有前途的干细胞之一.目的:观察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在小鼠脊髓损伤和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存活和迁移.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材料:选用C57/BL6J小鼠60只,清洁级,雌雄不拘,其中鼠龄6~8周和7 d的小鼠各30只,均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沪)2003-0003).该项动物实验经过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8,携带LacZ标记基因(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提供).X-gal染色试剂(Sigma公司).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12在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上海市重点实验室).①脊髓损伤实验分组:将造模成功的鼠龄6~8周的C57/BL6J1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脊髓右侧半切(T12,L1位)后行距损伤约1 cm的椎管内注射诱导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衍生细胞悬液;对照组8只,脊髓右侧半切后在损伤区周围注射PBS.②缺氧缺血性脑病实验分组:将造模成功的鼠龄7 d的C57/BL6J1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后将小鼠置入含体积分数0.08氧气和体积分数0.92氮气的密闭容器内,1.5 h后取出;1周后在右侧脑室内注入3 μL诱导胚胎干细胞.对照组8只:在右侧脑室区注射等量的PBS.③移植后观察12周,应用酶学的方法检测Lac-Z标记的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在脊髓和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胚胎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①胚胎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并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后,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前体细胞能在损伤区环境中存活和从损伤区域迁移到远处5 mm,免疫组化证实植入的胚胎干细胞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能分化为神经元,从形态上证实了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与周围组织进行良好的整合.②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到小鼠的侧脑室内,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广泛分布在损伤的海马区、大脑皮质脑室脉络丛及血管内皮等处并与周围组织整合,与周边细胞在形态上类似,表明诱导的胚胎干细胞也能长期存活并远距离迁移.结论: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能在宿主损伤脑和脊髓中存活、迁移,且脑内迁移较脊髓内迁移明显.

    作者:石磊;杨建华;李长德;马杰;王裕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小鼠胚胎中脑区神经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特征

    目的:在已成功分离培养皮质神经干细胞的基础上,体外分离培养鼠胚中脑区的神经干细胞,并进行鉴定,为中脑神经干细胞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建立细胞培养平台.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7在武汉工业学院完成.①选取孕12~13 d昆明小鼠1只,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分离胚胎腹侧中脑,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B27存在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扩增,机械分离法传代,观察细胞生长状况.②将传至第2代的神经球以20~30个/cm2接种于置有预先经左旋多聚赖氨酸包被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F12(不加任何生长因子)诱导分化.③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传代细胞的分化方向.结果:①孕12~13 d的鼠胚中脑细胞体外培养36 h后,可见2~5个细胞的团块;48 h后有明显球状团块产生,胞间界限不很清楚,出现神经细胞球;培养6 d后传代,少部分单细胞于传代2 d后出现分裂相,随后渐形成细胞团及神经球,生长性状基本同原代.②将培养的神经细胞球转入有血清培养时,约1周球体可完全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神经球细胞表达巢蛋白,且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均呈阳性.结论:孕12~13 d鼠胚胎腹侧中脑区存在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在B27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存在的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成功的在体外培养和传代.

    作者:刘立;彭超华;梁鹏;戴冀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两种荧光显微成像系统亚细胞定位的对比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采集细胞器探针图像,并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进行对比.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1在解放军总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株(1H11)由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公司提供;荧光探针Rhodamine-123,Lucifer Yellow,DiOC6[3],BODIPY(美国Sigma公司).②细胞培养及荧光探针染色:细胞培养采用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密度5×107 L-1.选择Rhodamine-123作为细胞线粒体特异性荧光探针,选择DiOC6[3]作为细胞内质网特异性荧光探针,选择BODIPY作为细胞高尔基体特异性荧光探针,选择Lucifer Yellow作为细胞溶酶体探针.前3个探针在完全避光条件下与培养的细胞共同孵育0.5 h,后者则共同孵育15 h.③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的图像采集:线粒体荧光图像采集,选取经Rhodamine-123共孵育完成的细胞,选择激发滤色镜为BP460-490,吸收滤色镜为BA515,分光镜为DM500,另加一绿通道液晶滤光片,激发出Rhodamine-123的荧光.电荷耦合器件采集图像并送入计算机.重复上述步骤,采用DiOC6[3]标记内质网,BODIPY标记高尔基体,Lucifer Yellow标记细胞溶酶体,激发条件同Rhodamine-123.分别采集同一视野靶细胞DiOC6[3]、BODIPY或Lucifer Yellow的荧光图像,完成全部图像采集并储存在计算机中.④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的图像采集:选择经4种探针染色的靶细胞,使用氩离子激光器在488 nm激发Rhodamine-123,Rhodamine-123荧光通过配置有530/60-G发射滤光片的通道1探测.重复上述步骤,在488 nm激发DiOC6[3]和BODIPY,在457 nm激发Lucifer yellow,3种荧光均由通道1探测,后2个探针的发射滤光片的配置为515/30-G,DiOC6[3]选择530/60-G.由光电倍增管接收信号并传输入计算机成像.结果:①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所采集图像,靶细胞中由荧光探针Rhodamine-123染色的线粒体呈多个典型的小棒状或卵圆状,聚集在核周;Lucifer yellow染色的溶酶体呈多个非对称球型,在胞浆内随机分布,颗粒尺寸通常大于线粒体;荧光探针DiOC6[3]着色的内质网占据胞浆的很大空间,以囊状聚集为特征;BODIPY特异性地结合在高尔基体上,荧光图像显示围绕在细胞核周围呈条索状.②与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比较,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所采集的图像其荧光强度基本相同,但分辨率低、细节显示模糊、胞浆中细胞器的准确分布信息和形态特征显示效果欠佳.结论:两种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均可采集到细胞器探针的荧光图像.但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系统采集的荧光图像具有细节清晰、分辨度高、准确显示胞浆中细胞器的分布信息和形态特征等优点.

    作者:戴维德;李晓松;曾晶;刘凡光;顾瑛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一种草药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一种促凝血草药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HB的止血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健康家兔18只,体质量2.5~3.0 k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250±10)g;雄性昆明种小鼠78只,体质量(25±5)g.制备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后给动物腹腔注射.①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30mg/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n=10,云南白药按2 mg/(kg·d)灌胃)、HB高剂量给药组(n=30,分别选取10只动物按5,10,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HB低剂量给药组(n=20,分别选取10只动物按0.5,1 mg/kg剂量腹腔注射).观察给药10 d后实验动物的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②将39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云南白药对照组(云南白药0.5 mg/(kg·d)灌胃)和用药组(HB 0.5 mg/kg),每组13只.观察给药10 d后小鼠的出血时间、同样的分组和干预方法观察小鼠的凝血时间.③将待试药设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用药组、云南白药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18只家兔各取6只分别用于观察体表、肝脏及股动脉创面的止血实验,观察局部创面(皮肤、肝脏、股动脉)止血时间.结果:纳入健康家兔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7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对大鼠血凝四项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腹腔注射可显著提高大鼠的血小板计数;HB高剂量给药组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②对小鼠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的影响:与云南白药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可显著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250.2±53.3),(234.5±61.3),(100.2±27.9)s,P<0.01]及凝血时间[(202.5±50.2),(255.5±27.8),(141.8±37.6)s,P<0.01].③对家兔局部创面的止血作用:家兔创面止血时间显著短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及云南白药阳性对照组[皮肤:(41.20±6.21),(84.10±5.32),(74.80±4.73)s;肝脏:(50.20±3.39),(87.60±6.24),(74.50±5.19)s;股动脉:(62.60±4.50),(103.60±4.35),(98.20±6.07)s;P<0.01).结论:HB氯仿萃取水相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体内、外促凝血及创面止血作用.

    作者:王秀琴;罗向东;伍素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基因突变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发育的影响

    目的:观察对比野生型小鼠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突变型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情况以及成骨潜能,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功能持续增强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中心实验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将雄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S252W突变小鼠(由陈林教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立后引入本实验室)和雌性C57BL/6J小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交配,经过基因型鉴定的雄性F1代8周龄小鼠按照基因型分为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12只/组.②实验方法:将两组小鼠脱臼处死后分离胫、股骨,用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离心后弃上清,加入DMEM低糖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以1×108 L-1密度传代.③实验评估: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贴壁生长情况.采用MTT法检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体外成骨诱导条件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Van kossa染色检测体外成骨诱导条件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倒置相差显微镜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变化相似.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诱导成骨条件下增殖速度明显减慢,多数细胞由梭形变成长方形,并逐渐成为立方形,细胞体积增大.②生长曲线: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吸光度值在接种后2 d内变化不大,细胞处于潜伏期,第4天显著增加,第6天达高峰,进入平台期.与野生型组比较,突变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曲线出现右移和平台期滞后.③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体外诱导成骨条件下,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上升,第9~15天达高峰,然后随细胞老化而下降.与野生型组相比较,突变型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出现滞后现象,并且其高峰数值显著低于野生型组(P<0.05).④钙结节形成:经过21 d的成骨诱导培养,野生型组骨髓基质细胞可见较多的钙结节形成,突变型组有分散的钙结节形成,但较细小.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对细胞发育的调控效应是复杂多面的,持续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功能增强可能引起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增生减缓,并可能阻抑其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作者:尹良军;杜晓兰;刘志君;鲁秀敏;张宜华;杨京;赵玲;陈林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完成.①实验材料:50份胎儿血、40份足月脐带血分别取自广西民族医院及南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和本院妇产科,产妇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5份成人外周血为无血液系统疾患的健康献血者.②实验方法:无菌操作条件下取EDTA抗凝骨髓液4 mL,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洗涤后制备合适密度备用.采用RT-PCR技术对50份孕龄为18~32周人胎儿血、40份足月脐带血和35份成人外周血Survivin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脐带血及成人外周血表达阳性率的比较:人胎儿血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阳性率高于脐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8.0%,47.5%,P<0.05).②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及脐带血中表达水平的比较:人胎儿血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水平高于脐带血,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575±0.276,0.444±0.626,P<0.05).③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与孕龄的关系: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水平随着孕龄增加有下降趋势,对Survivin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孕龄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r=-0.373,P=0.030).结论:①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及脐带血中均有表达,Survivin基因在人胎儿血中表达水平高于脐带血,在成人外周血中检测不到Survivin基因表达.②随着孕龄增加,人胎儿血中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随之下降.③Survivin基因可能在人胎儿发育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赵卫华;赖永榕;彭志刚;马劼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外周血单核细胞激活效应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丹参酮干预过程中的反应

    背景:外周血单核细胞预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早期事件和促进因素之一,丹参酮是从传统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一种脂溶性成分,具有确切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的黏附活性与分泌活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程早期是否存在外周血单核细胞预激活,并探讨丹参酮对体外培养条件下外周血单核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与中医药研究室.对象:选取2003-01/2004-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未经治疗或已停用降压药物2周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6±7.4)岁;体质量指数(26.2±4.5) kg/m2;平均病程(38.5±16.9)个月;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根据1999年WHO/ISH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均为高血压Ⅰ~Ⅱ级.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感染等临床情况以及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另选择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武汉大学物种保存中心);丹参酮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20724).方法:①入选者均抽取静脉血4.0~5.0 mL,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塑料吸附法分离单个核细胞,37 ℃孵育40~60 min后收集贴壁细胞即为外周血单核细胞.瑞氏染色后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符合单核细胞特征,锥虫蓝拒染试验测定活细胞数>95%.将新鲜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重悬,按4×107 L-1接种到24孔培养板上,每份标本设3孔:第1孔为基础分泌孔,第2孔为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孔,第3孔为丹参酮预处理孔.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前先将外周血单核细胞与丹参酮共同孵育30 min.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终浓度分别为1×10-8 mol/L和1×10-8 g/L,外周血单核细胞终浓度为2×107 L-1.37 ℃下置于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内24 h,分别收集培养上清和细胞成分.②制备外周血单核细胞悬液,密度调整至2.5×109 L-1.在24孔培养板上用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至对数增长期后,铺板汇成单层,每孔加入100 μL外周血单核细胞悬液,37 ℃下分别孵育2,4 h,去除未黏附细胞,戊二醛固定后计数黏附细胞,高倍镜下每孔计数40个视野,取其平均值.③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外周血单核细胞黏附活性的变化.②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①孵育2,4 h时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数,在基础状态下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基本相似(t=1.153~1.577,P均>0.05);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高血压组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t=3.842~4.536,P均<0.01);丹参酮预处理后两组又降至同一水平(f=0.855~1.702,P均>0.05).②基础状态时,两组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均较低(t=0.981~1.829,P均>0.05);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高血压组各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442~5.075,P<0.01,0.01,0.05);丹参酮预处理后两组各细胞因子浓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227~1.940,P均>0.05).两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各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与浓度变化基本相似.结论:①基础状态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数及各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和mRNA表达处于正常人群水平,经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显著升高,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程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处于预激活状态.②丹参酮干预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黏附活性与分泌活性降至正常水平,证明丹参酮能够抑制预激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一步激活,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占成业;陶秀良;周代星;郑智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胎盘早剥产妇、新生儿血及脐血中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变化

    目的:检测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血及脐血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10/2007-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的胎盘早剥产妇血(足月或早产不限)、分娩胎儿的脐带血及新生儿血标本各11例,4例为足月产,其余均为胎龄29~36周早产标本,男婴5份,女婴6份.正常对照15份来自同期广州市妇婴医院产妇及分娩胎儿.标本收集时间母亲血为分娩前24 h内、脐血为分娩即刻、新生儿血为出生后2 h内抽取,排除标准为产妇本次分娩前无血液系统疾病史,未使用过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的药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浆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水平,并与正常分娩产妇对照组进行比较.病理及正常标本均经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后获得.结果:①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血及脐血血浆中组织因子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血浆及脐血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测定值较正常分娩产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胎盘早剥产妇血、新生儿和脐血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比值均较正常分娩产妇明显降低(P<0.01).结论:胎盘早剥时产妇血、脐血及新生儿血促凝血活性增强,抗凝血活性降低,与其高凝状态相关.

    作者:唐雯;杨红玲;冯琼;陶少华;石小东;花少栋;孙学刚;封志纯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体外条件下对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特点

    目的:以Hs683、3T3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探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对SHG44、C6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方法:①来源于怀孕子宫肌瘤切除术或流产的10~14周胚胎(西安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西安交大二院妇产科、北方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Hs683成纤维细胞系由田晓峰博士馈赠,SHG44胶质瘤细胞系、C6胶质瘤细胞系、3T3成纤维细胞系均为本研究所冻藏.②将原代培养8 d的人胚胎神经干细胞悬液离心、收集备用,终神经球浓度达8×104 L-1.③将预先消毒的盖玻片(24 mm×24 mm)放置于培养皿内,将SHG44胶质瘤细胞系、C6胶质瘤细胞系、Hs683成纤维细胞系、3T3成纤维细胞系的4组细胞复苏后,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当各组细胞爬片上的细胞贴壁达75%~85%时,取出盖玻片,与上述制备的人胚神经球悬浮液共同培养.④将预先制备好的SHG44胶质瘤细胞、C6胶质瘤细胞、Hs683成纤维细胞、3T3成纤维细胞爬片(各10张)从培养瓶取出,置于新的培养皿,分别与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在含体积分数为0.01~0.0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共培养72 h,观察并统计各细胞系每张爬片的克隆球数.上述4种细胞爬片周边3 mm以外相同面积、无胶质瘤/成纤维细胞区域作为其各自空白对照.⑤分别将神经干细胞克隆球+C6胶质瘤细胞+3T3成纤维细胞、神经干细胞克隆球+SHG44胶质瘤细胞+Hs683成纤维细胞同法共培养72 h,观察人胚神经干细胞在SHG44、Hs683、C6、3T3细胞爬片上的分布情况.结果:①人胚神经干细胞对SHG44、C6胶质瘤细胞的趋向作用:SHG44/C6胶质瘤细胞+人胚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共培养72 h后,胶质瘤细胞爬片上的神经克隆球体积均有所增大,且数量均明显高于外周无胶质瘤细胞的空白对照区(P均<0.05).②人胚神经干细胞对Hs683、3T3成纤维细胞的趋向作用:Hs683/3T3成纤维细胞+人胚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共培养72 h后,成纤维细胞爬片上的神经克隆球数量与周围无成纤维细胞区基本相似(P均>0.05).③人胚神经干细胞+SHG44/C6胶质瘤细胞+Hs683/3T3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下的体外趋向作用:SHG44胶质瘤细胞+Hs683成纤维细胞+人胚神经干细胞共培养72 h后,SHG44胶质瘤细胞爬片上的神经球数量明显多于Hs683成纤维细胞爬片(P<0.05).C6胶质瘤细胞+3T3成纤维细胞+人胚神经干细胞共培养72 h后,C6胶质瘤细胞爬片上的神经球数量明显多于3T3成纤维细胞爬片(P<0.05).结论:人胚胎神经干细胞与胶质瘤细胞体外共培养后,神经球出现向胶质瘤细胞周围集聚的趋势,提示胶质瘤细胞可能分泌某种对神经干细胞有一定作用的活性因子.

    作者:姬西团;章翔;费舟;张剑宁;刘卫平;蒋晓帆;宋少军;宋蕾;梁景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应用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STI571治疗非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的比较

    目的:评价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治疗非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①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或分子遗传学检查确诊为加速或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STI571治疗组23例患者,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岁,2002-04/2006-06陆续开始应用STI571,观察截止时间为2006-10,平均用药17.5个月.造血干细胞移植组7例患者,1999-07/2006-04收治,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35.4岁;健康亲缘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7例,均与受者经HLA配型证实为全相合.②STI571治疗:23例患者每日口服STI571 600 mg,此过程未给予其他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出现以下任一情况药量增至800 mg:治疗3个月仍未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达到血液学缓解后复发;达到主要遗传学缓解后复发.出现以下任一情况给予停药或减量:中性粒细胞<1×109 L-1或血小板<50×109 L-1;出现≥Ⅱ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每周复查血常规,根据血象和骨髓象凋整剂量,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③干细胞移植的相关干预方案:7例患者均采用经典/改良BuCy2方案进行预处理,再给予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菌素A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部分患者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环孢菌素A于移植前1 d以10 mg/(kg·d)分2次口服,并逐渐调整其血浓度至200~400 μg/L;移植后1 d静脉注射甲氨蝶呤15 mg/m2,移植后3,6,11 d静脉注射甲氨蝶呤10 mg/m2.④有效性评估:包括血液学效应(血液学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血液学复发及疾病进展、细胞遗传学反应(根据Ph+细胞所占比例分为完全缓解、大部分缓解、小部分缓解、微缓解、不缓解、主要遗传学反应、遗传学复发).⑤安全性评估:按WHO不良反应分度标准分为0~4度.结果: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效应:STI571治疗组23例患者均可评价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效应,12例(52.2%)保持血液学完全缓解,5例(21.7%)发生主要遗传学效应,其中4例(17.4%)为遗传学完全缓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组7例患者于移植后3~6个月均可评价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效应,且获得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与STI571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两组患者的总体存活率行Kaplan-Meier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4,P=0.85).③不良事件与副反应:STI571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没有患者因药物不良副作用而停药、死亡,7例(30.4%)患者发生Ⅲ/Ⅳ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造血干细胞移植组2例(28.6%)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42.9%)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给予相应治疗后3例无效死亡;移植60 d内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4例,监测出巨细胞病毒血症2例,经治疗后均得到控制;2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膀胱炎,经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学完全缓解率、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率显著优于STI571治疗,但两种方法终的患者生存率基本相似.

    作者:黎纬明;夏凌辉;游泳;刘新月;仲照东;邹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NURR1基因修饰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

    目的:比较C17.2神经干细胞和NURR1基因修饰的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观察细胞移植后与宿主脑组织的整合、存活、移行及分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7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26只/组.条件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系C17.2由哈佛大学儿童医院Even Synder教授惠赠.pAdeasy-NURR1重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由本实验室成功构建.Dil18荧光染料(Chemicon公司产品).②实验方法:收集C17.2神经干细胞和pAdeasy-NURR1+C17.2神经干细胞,各分为两管,一管加入Dil18荧光示踪剂.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 d后进行细胞移植,以江湾Ⅱ型脑立体定向仪进行立体定位,选择缺血半暗区3个位点为移植区:前囟头侧1 mm,旁开2 mm,深度1.2 mm;前囟尾侧3 mm,旁开1.5 mm,深度1.2 mm;前囟尾侧6 mm,旁开2 mm,深度1.2 mm.模型对照组每位点注射单纯培养液2 μL;神经干细胞组取6只每位点移植Dil18标记的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剩余20只每位点移植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取6只每位点移植Dil18标记的pAdeasy-NURR1+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余20只每位点移植pAdeas-NURR1+C17.2神经干细胞悬液2 μL.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分别在移植前1 d及移植后1周、2周、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移植后1周、2周、1个月进行荧光示踪检查及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检测.移植后6个月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后1周,模型对照组死亡1只,神经干细胞组死亡2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死亡2只,均淘汰并予以补充.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移植前1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相似(P>0.05).移植后1周、2周、1个月神经干细胞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下降趋势较神经干细胞组更为显著(P<0.05).②Dil18荧光细胞示踪结果:移植后1周荧光示踪细胞主要在针道内,少数细胞开始移行至周围神经组织.移植后2周,细胞移行至更远距离,并明显向梗死灶方向移行,细胞有突触样结构与周围细胞形成联系.移植后1个月细胞向周围扩散,甚至在远隔部位也可见荧光细胞.③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后2周、1个月,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组(P均<0.05).④细胞组织学检查:移植后6个月,各组大鼠注射针道周围脑组织仍呈正常的层次和结构,未见有明显异型细胞增生.结论:①NURR1基因修饰的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优于C17.2神经干细胞.②移植后供体细胞存活并向注射针道周围神经组织移行,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

    作者:黎祥喷;沈庆煜;王艺东;叶剑虹;邢诒刚 刊期: 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