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范志勇;张英泽;马维;张华;张爱民;史正亮

关键词:血小板,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组织构建
摘要: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讨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修复的细胞学机制及其有效浓度.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出生24 h内的SD乳鼠10只,体质量400~50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②实验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D乳鼠颅骨进行成骨细胞分离与培养.从健康雄性SD大鼠腹主动脉抽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将体外培养并扩增的第3代SD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与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复合培养.③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12.5%富血小板血浆组、25%富血小板血浆组和50%富血小板血浆组.④实验评估: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后1,3,5和7 d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钙结节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①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相差显微镜下见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增殖旺盛,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其作用随富血小板血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50%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增殖为显著,且细胞达到汇合的时间也相应缩短.②成骨细胞增殖情况:在各时间段,各种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组中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与富血小板血浆浓度成正比.50%富血小板血浆对成骨细胞增殖刺激作用强,3,5和7 d时与其他富血小板血浆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富血小板血浆组中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与富血小板血浆浓度成正比.以50%富血小板血浆组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3,5和7 d时均显著高于其他富血小板血浆组(P<0.05).④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结果:不同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组的矿化结节数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50%富血小板血浆组的矿化结节数量多,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组(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SD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其作用效果与富血小板血浆的浓度成正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联合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促进2型糖尿病大鼠骨折修复

    背景:有报道1型糖尿病可导致骨再生与修复障碍,局部注射成纤维细胞因子2可明显促进骨折愈合,但其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引起的骨再生及其修复障碍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材料:选择雄性Zucker糖尿病大鼠(ZDF/Gmi-fa/fa)20只,10周龄,购自美国查尔斯河实验室.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购自美国Orquest公司,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购自美国Amgen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9/11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②实验方法: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尿糖和尿酮.1周后,接受左胫骨中上段低能截骨,安置外延长固定架.第2天起开始胫骨延长0.2 mm/次,2次/d,共14 d.期间治疗组大鼠接受截骨处血肿内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5 μg/kg注射1次,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8 mg/kg皮下注射隔日1次,共14 d;对照组仅接受载体和生理盐水注射.③实验评估: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胫骨延长间隙中新生骨量及增殖细胞数量.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液生化指标、胫骨延长间隙中新生骨量及增殖细胞数量比较.结果:纳入大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血糖、尿糖、尿酮、血清胰岛素和骨钙素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②治疗组大鼠左胫骨延长间隙内新生骨的面积、密度和骨内膜成骨、骨膜成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大鼠的胫骨牵引间隙中的纤维间区和初始骨基质前沿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及百分比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2型糖尿病可引起骨再生与修复障碍,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蛋白联合治疗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加快牵引成骨速率,有利于2型糖尿病合并骨折的愈合障碍.

    作者:刘振东;钟杰林;徐诣;苗杰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局部注射促进兔胫骨延长区的骨愈合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与骨延长关系的报道很少.为观察其对于牵拉骨再生延长区骨愈合的作用,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经皮注射到兔胫骨延长区,行组织学验证.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3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由美国哈佛医学院分子骨科中心Oliver博士馈赠).②实验干预及分组:制作日本大耳白兔延长区骨再生不良动物模型24只,行快速延长,2次/d,1 mm/次,2 mm/d,共延长10 d,共2 cm.将兔子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对照组,延长结束后延长区注射醋酸盐缓冲液;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延长结束后延长区注射醋酸盐缓冲液溶解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③实验评估:延长结束后2周、4周时2组各取4只兔,麻醉后处死,进行延长区拍摄X射线片及延长区骨标本组织学光镜检查.结果:术中兔死亡及针道处骨折6只,24只进入结果分析.①延长区X射线片评价:延长结束后2周和4周时,显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新生骨痂明显多于对照组,延长结束后4周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髓腔开始形成.②延长区组织学观察结果:延长结束后4周时,对照组延长区周新生软骨、骨增多,融合成片,出现编织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延长区软骨细胞吸收矿化,转化为编织骨,并逐渐向皮质骨改建塑形.结论:牵拉骨再生延长结束后,延长区经皮注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经间接X射线及组织学直接验证,对延长区骨愈合有促进作用.

    作者:徐鹏;王丹辉;李长胜;张新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热休克蛋白mRNA的表达

    背景:晶状体独特的解剖的位置使其长期暴露于一种应激的环境中.所以,晶状体需要持续的保护作用来抵抗微环境诱导的应激,而热休克蛋白则在机体处于应激情况下发挥着自身防御作用.目的:观察外源性应激条件下晶状体中热休克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设计:重复测量,对比观察性实验.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材料: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LEC-B3细胞系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眼科学系提供.RT-PCR试剂盒购于日本宝生物有限公司.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中国医科大学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实验室完成.取指数生长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用于实验,细胞分别在高温(45 ℃)和氧化(50 mmol/L H2O2)条件下培养30 min后将细胞于37 ℃普通培养介质中使其复原,分别暴露0,2,4,6,16和24 h.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热休克蛋白27、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热休克蛋白27、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结果:生理状态下和应激状态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均有热休克蛋白的表达.热应激和氧化应激后2 h热休克蛋白mRNA的水平增加.但是每种状态下热休克蛋白27和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到达峰值的时间间隔为2~6 h,以后逐渐降低,但是它们全部在16 h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应激环境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热休克蛋白27 mRNA和热休克蛋白70 mRNA的过度表达,这可能对晶状体起着重要保护作用.

    作者:张雪岩;贾琳琳;刘宏伟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广西边远少数民族大学生体型及体质指数的3年追踪

    目的:依据同期全国标准对2 645名少数民族学生身体机能状况进行3年追踪观察,并与同期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值比较.方法:观察对象为广西民族大学2003级学生,均参加了广西民族大学2003年、2004年、2005年3次体质健康测试.参加测试学生共15个民族2 645人,其中男生1 337人,女生1 308人,年龄18~20岁.收集受试学生3年的身高、体质量、肺活量、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体质量指数等数据,与同期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值比较,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①身高和体质量:学生刚进校时的身高偏低、体质量偏轻,到了大学三年级,身高体质量与全国持平,增长率比全国农村学生同期多2.45%;女生身高体质量增幅明显低于男生,身高增长率比全国同期多1.57%,而体质量增长率则比全国农村学生同期少0.4%,形成偏瘦型体型.②肺活量:学生刚进校时肺活量低于同期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P<0.01),3年里男生增长了11.55%、女生增长率为27.72%,到了大学三年级女生肺活量达到全国农村学生同期平均水平,男生还没有达到.③立位体前屈:学生在刚入校时高于同期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P<0.01),男女生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④立定跳远:学生在下肢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能力上低于全国农村学生同期水平,到了大学三年级,男生增长率为18.15%,达到了全国农村学生同期水平,女生低于全国农村学生同期水平.⑤体质量指数:男女学生均低于全国农村学生同期水平,体质量偏轻者女生多于男生.结论:①广西民族大学2003级2 645名少数民族学生大学3年期间身体形态发育处于高峰期,男生身体形态发育良好;女生形成偏瘦型体型,身体形态发育情况总体欠佳.②与全国农村学生同期平均水平比较,少数民族学生肺活量机能较差,立位体前屈机能较高,立定跳远平均水平男生较高,女生较差.③男女体质量指数分布有所不同,体质量偏轻者女生多于男生,营养状况总体欠佳.

    作者:邱红霞;何江川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了解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在不同时间和部位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2只,体质量4.0~4.5 kg,雌雄不拘.②实验干预及分组: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前中趾Ⅱ区屈趾深肌腱被完全切断并修复为实验组,分别于1,7,14,21,28,56 d获取肌腱,每个时间点6只;另取6只兔,不损伤和修复屈趾肌腱做对照组.③实验评估: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的表达差异.结果:①Western blot发现实验组切断修复后的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蛋白的上调,主要集中在腱鞘、腱外膜和沿肌腱切口处,在14 d达到高峰至56 d才明显降低;对照组只见极少的受体表达.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Western blot是一致的.结论:肌腱损伤修复后,肌腱和腱鞘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在术后14 d达到高峰,56 d开始降低,这种受体上调可能为屈指肌腱术后瘢痕形成的生物学调节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张才龙;夏长所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小肠黏膜下层粘接交联制作小口径血管支架

    目的:探讨将小肠黏膜下层粘接交联制作小口径血管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4/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小肠黏膜下层膜按Abraham法制备;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2.8~3.2 kg.②实验过程:以胶原蛋白-硫酸软骨素共混溶液将猪小肠黏膜下层膜粘接成小口径(内径3.0 mm)管型支架,并用碳化二亚胺交联,得到粘接交联小肠黏膜下层管.取24只兔,手术造成颈总动脉缺损,随机平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缝制小肠黏膜下层管桥接修复缺损;实验组采用粘接交联小肠黏膜下层管桥接修复缺损.③实验评估:通过爆破压测定检测支架的粘接强度、通过体外溶血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检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于术后1,2周和1,2个月做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通畅性;以组织学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生长情况,评价支架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再生能力.结果:①粘接交联的小肠黏膜下层血管支架爆破压:在湿润状态的爆破压可达22.1 kPa;溶血率为1.4%;细胞毒性评级为0~1级.②支架溶血率和细胞毒性:体外溶血及细胞毒性试验均表明碳化二亚胺交联小肠黏膜下层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完全符合医用生物材料的应用要求.③植入兔体内后支架通畅性和组织学表现:植入替代兔颈总动脉缺损后2个月,粘接交联支架的通畅率为83.3%(10/12),明显高于缝制支架的33.3%(4/12)(P<0.05);在通畅血管中动脉瘤样扩张的发生率,缝制支架为100%(4/4),粘接交联支架仅为20%(2/10).所有通畅的血管在术后1个月时均有完整平滑的内膜形成和平滑肌细胞长人;2个月时平滑肌细胞增多,小肠黏膜下层的胶原纤维也明显减少;无炎症反应、血管破裂发生.结论:粘接交联法可用于小肠黏膜下层小口径血管支架的制作,可保持支架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并改善血管重建过程中小肠黏膜下层的力学性质,从而显著提高小肠黏膜下层用于修复小口径血管缺损的成功率.

    作者:刘生和;王建广;范存义;莫秀梅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兔心肌梗死后细胞因子及心肌胶原纤维含量变化与别嘌呤醇的影响

    目的:观察别嘌呤醇对兔心肌梗死后血浆和心肌细胞因子水平及心功能、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6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动物试验室完成.①分组和造模: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别嘌呤醇组,每组6只,后2组采用液氮冷冻法制造心肌梗死模型.②给药:术后别嘌呤醇组每日给予别嘌呤醇(广州彼迪药业有限公司)40 mg/kg,另2组给予等量安慰剂.③观察指标:梗死后4周进行超声检查和血流动力学测定;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浆及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VG染色检测各组兔心肌间质胶原含量.结果:经补充后18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他2组兔室腔明显增大(P<0.01),室壁运动明显减弱,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1);别嘌呤醇组和模型组相比,室腔明显减小(P<0.01),室壁运动明显增强,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1).②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他2组兔左室舒张末压显著升高(P<0.01),左室收缩末压及左室内压上升/下降大速率显著降低(P<0.01);别嘌呤醇组和模型组相比其左心室的舒、缩功能均等到明显改善(P<0.01).③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其他2组血浆及心肌组织和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都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别嘌呤醇组低于模型组(P<0.01).④心肌间质胶原含量检测结果:模型组和别嘌呤醇组含或不含小血管视野胶原容积百分比都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别嘌呤醇组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别嘌呤醇可以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血浆及心肌组织细胞因子水平,别嘌呤醇改善心功能和抑制心室重构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相关.

    作者:王曾庚;吴清华;刘燕娜;程晓曙;苏海;吴延庆;李菊香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讨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修复的细胞学机制及其有效浓度.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出生24 h内的SD乳鼠10只,体质量400~50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②实验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D乳鼠颅骨进行成骨细胞分离与培养.从健康雄性SD大鼠腹主动脉抽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将体外培养并扩增的第3代SD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与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复合培养.③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12.5%富血小板血浆组、25%富血小板血浆组和50%富血小板血浆组.④实验评估: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后1,3,5和7 d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钙结节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①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相差显微镜下见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增殖旺盛,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其作用随富血小板血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50%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增殖为显著,且细胞达到汇合的时间也相应缩短.②成骨细胞增殖情况:在各时间段,各种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组中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与富血小板血浆浓度成正比.50%富血小板血浆对成骨细胞增殖刺激作用强,3,5和7 d时与其他富血小板血浆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富血小板血浆组中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与富血小板血浆浓度成正比.以50%富血小板血浆组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3,5和7 d时均显著高于其他富血小板血浆组(P<0.05).④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结果:不同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组的矿化结节数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50%富血小板血浆组的矿化结节数量多,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组(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SD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其作用效果与富血小板血浆的浓度成正比.

    作者:范志勇;张英泽;马维;张华;张爱民;史正亮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金钱白花蛇药酒对佐剂性足跖肿胀大鼠的干预效应

    目的:观察金钱白花蛇药酒对急性炎症模型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特点.方法:实验于2002-02/05在河南中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将40只昆明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小剂量的金钱白花蛇药酒组(分别灌服9,4.5 g/kg金钱白花蛇药酒混悬液),枉痹冲剂组(枉痹冲剂混悬液4.5 g/kg)和生理盐水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10只.灌服给药1次/d,连续5 d,于后1次给药后1 h,每只鼠右耳涂二甲苯,麻醉后处死小鼠,剪下双耳,用打孔器打下双耳耳片,迅速用分析天平称质量.并计算肿胀度.肿胀度(mg)=右耳质量(mg)-左耳质量(mg).②将32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小剂量金钱白花蛇药酒组(9,4.5 g/kg),枉痹冲剂组(4.5 g/kg)及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灌服给药1次/d,连续给药5 d,后1次给药后30 min,在每只鼠左、右后足跖皮下注射新配制的100 g/L新鲜鸡蛋清液0.1 mL,分别于给蛋清后30,60,120,240,360 min在足跖测定仪再次测大鼠左右后足跖体积,并计算足跖肿胀率.③将56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小剂量金钱白花蛇药酒预防组(9,4.5 g/kg),大、小剂量金钱白花蛇药酒治疗组(9,4.5 g/kg),枉痹冲剂预防组(4.5 g/kg),枉痹冲剂治疗组(4.5 g/kg)及佐剂模型组(0.5 mL佐剂),每组8只.大鼠于乙醚麻醉下,以Freud's完全佐剂0.05 mL注射于右后足垫内,注射佐剂当日即开始给药为枉痹冲剂预防组,第8天开始给药为枉痹冲剂治疗组,1次/d,注射佐剂前及后3 h以及间隔一定口期各测左右足趾肿胀程度1次,并观察鼠耳部红斑、尾部结节等出现情况,连续到21 d,停药后继续观察3 d,第24天麻醉后处死动物称取脏器.结果:纳入雄性昆明种小鼠40只、SD雄性大鼠8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金钱白花蛇药酒对小鼠耳壳二甲苯致肿的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大剂量金钱白花蛇药酒组和枉痹冲剂组均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急性肿胀(P<0.01),小剂量金钱白花蛇药酒组亦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急性肿胀(P<0.05).②金钱白花蛇药酒对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的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大、小剂量金钱白花蛇药酒组和枉痹冲剂组在30~240 min均可显著抑制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使肿胀率显著降低(P<0.01);在360 min,各给药组亦可明显抑制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使肿胀率明显降低(P<0.05);以大剂量组作用为优.③金钱白花蛇药酒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与佐剂模型组比较,金钱白花蛇药酒预防组明显抑制注射局部的早期炎症反应和再度肿胀,又明显抑制另侧迟发性超敏反应性足跖肿胀,作用强度大体上和枉痹冲剂相似(P<0.01,P<0.05).金钱白花蛇药酒治疗性给药可使注射佐剂侧足肿胀明显消退,并使再度肿胀的程度明显下降,对另侧迟发性超敏反应性足垫肿胀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P<0.05).结论:金钱白花蛇药酒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作者:张桂兰;耿新生;杨亚蕾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成人颅骨标本翼腭窝的断层解剖学观察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骨性翼腭窝局部解剖学和影像学作了一些研究,而有关骨性翼腭窝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尚缺乏.目的:在成人颅骨标本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上测量翼腭窝的有关孔距和径抖值,观察翼腭窝在相应切面上的形态.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成都医学院科研处.材料:实验于2006-03/2006-11在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局部解剖实验室完成.选取中国成人完整无损干性颅骨30例(60侧),未分年龄、性别.方法:对30个(60侧)成人干性颅骨标本左右两侧的翼腭窝进行切片,其中15个行冠状面切片,另15个行水平面切片,观察测量翼腭窝在相应层面的形态和有关孔距和径值,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在冠状面上测量:眶圆距(眶下裂低处与圆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圆翼距Ⅰ(圆孔与翼管中心之间的上下垂直间距);圆翼距Ⅱ(圆孔出现处与翼管出现处之间的距离).②在水平面上测量:前后径(每层面上与腭骨垂直板相平行的翼腭窝前后壁间距大值);左右径(每层面上腭骨垂直板中点至翼腭窝前壁外后突出处和翼腭窝后壁前外突处连线的中点之距离).③分别在冠状面、水平面上观察:各层面上翼腭窝的形态.结果:①冠状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的第1~6层70%(21侧)呈斜倒梯形,30%(9侧)呈斜四边形,第7~10层均表现为管形.右侧眶圆距平均值为(5.0±2.7)mm,左侧眶圆距平均值为(5.3±2.1)mm;右侧圆翼距Ⅰ平均值为(6.4±3.9)mm,左侧圆翼距Ⅰ平均值为(6.1±4.3)mm;右侧圆翼距Ⅱ平均值为(7.3±2.6)mm,左侧圆翼距Ⅱ平均值为(7.5±2.1)mm.②水平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第一二层其前、后壁主要表现为凸面均向后的双弧形80%(24侧);第三四层主要表现为凸面相对的双弧形约66.7%(20侧);第五六层主要表现为管形60%(18侧);第7~10层则全部表现为管形.水平面上,第1~6层翼腭窝左右径大于前后径,第7~10层翼腭窝左右径约等于前后径.左右两侧样本间翼腭窝各层面径值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骨性翼腭窝断层解剖学研究弥补了对其局部解剖的局限,为翼腭窝影像学及相关外科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刘卫华;李鑫;马大军;刘亚国;王伦安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关节腔注射预防骨关节炎软骨退行性变

    目的:验证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关节腔内注射对兔实验性早中期骨关节炎软骨退行性变的防治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4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切断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建立兔骨关节炎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组、透明质酸钠组和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术后第8周起于手术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入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 000 IU/(只·周),透明质酸钠组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1 mL/(只·周).空白组不进行干预.术后第16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大体观察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软骨表面分级;取股骨髁负重面软骨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沙黄染色及骨关节炎组织病理学评分(正常为0~1,重度为10分以上)、分级.结果:30只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透明质酸钠组标本股骨髁负重软骨有轻度粗糙,关节软骨可见浅表溃疡形成.空白组标本股骨髁负重面软骨有轻~中度溃疡形成.②3组动物关节软骨表面分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2.97,P=0.000).③3组动物骨关节炎软骨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6.84,P=0.005),透明质酸钠组和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关节炎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结论:关节腔注射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较好的延缓兔膝骨关节炎软骨退行性变和预防骨关节炎的发展.

    作者:吴昊;姚平;刘宁;林宏生;张利;侯辉歌;查振刚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RNA干扰应用于抑制脊髓损伤急性期白细胞介素6受体表达的实验

    背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后局部微环境病理生理机制极其复杂,尤其急性期炎性反应及继发胶质瘢痕形成对有效轴突再生、局部神经细胞再生排列及局部干细胞增殖迁徙影响极大,成为早期阻碍神经修复的根本原因,故如何有效拮抗损伤区急性期炎性损伤因素,优化神经再生微环境是目前脊髓损伤修复的重要策略之一.目的:应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设计构建并筛选佳白细胞介素6受体α表达抑制shRNA腺病毒表达载体.设计:重复测量实验.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材料: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0只,雌雄不拘,鼠龄8~10周.兔抗鼠GFAP一抗购自Santa Cruz公司,siRNA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Genesil(携带绿色荧光表达系统)购自武汉晶赛生物工程技术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11在武汉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免疫教研室开放实验室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针对白细胞介素6受体α基因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三对9 bp茎环结构19 bp干扰序列特异性shRNA模板,体外构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并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12 h局部注射编码shRNA重组腺病毒,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观察RNA干扰后损伤脊髓局部白细胞介素6R表达抑制效果,筛选佳抑制白细胞介素6R表达的腺病毒表达载体.主要观察指标:RNA干扰后损伤脊髓局部IL-6RRNA表达、蛋白表达水平抑制效果.结果:序列测定证实白细胞介素6R-shRNA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技术筛选出佳白细胞介素6R-shRNA效应腺病毒表达载体,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白细胞介素6R基因表达效率分别为49%和56%.结论:构建并筛选成功的白细胞介素6R-shRNA效应腺病毒表达载体,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能高效抑制白细胞介素6R基因表达.

    作者:高明勇;肖建德;李振宇;闫洪印;余铮;田长庆;陈扬;顾洪生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牵张成骨修复颅骨缺损对硬脑膜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牵张成骨修复颅骨缺损过程中硬脑膜组织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选用健康清洁级山羊30只,18~24个月龄,体质量18~20 kg,性别不限,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CXK(鄂)2003-2004).②实验方法:将山羊单纯随机分为6组:7d组(牵张第7天),固定0,2,4,8周组,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取实验组山羊25只,切开颅顶,暴露颅顶区骨面,裂钻行10 mm×25 mm颅骨切开,仔细分离硬脑膜,移去骨块,形成骨缺损,建立颅骨缺损牵张模型.延迟7 d后开始牵张,牵张速率为0.8 mm/d,2次/d,每次0.4 mm,间隔12 h,总牵张距离10 mm.分别于牵张中(牵张第7天)、牵张结束当天(固定期第0周)、固定期第2,4,8周处死动物,处死后将各组动物沿牵张区外5 mm切取硬脑膜组织20 mm×30 mm.正常对照组5只动物不实施手术,取同样大小颅顶区硬脑膜组织.③实验评估:标本修整后分别沿牵张方向和垂直牵张方向切成长宽比为5:1的窄条形试件,浸入人工脑脊液直接送实验室,进行单向拉伸实验和拉伸蠕变实验,观察硬脑膜弹性模量和在相同载荷条件下应变值变化.结果:30只山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时期两个方向硬脑膜组织弹性模量变化:不同时期两个方向硬脑膜组织弹性模量:沿牵张方向硬脑膜弹性模量在牵张期逐渐增加,至固定期第2周大,以后逐渐下降,至固定期第8周接近正常;在垂直牵张方向上,硬脑膜弹性模量值无明显变化.②不同时间硬脑膜在相同载荷条件下的应变值变化:当突然加载荷时有一初始变形,随后在该载荷作用下标本的变形随时间变形缓慢增加,但幅度很小.正常对照组初始应变值ε约为0.03,牵张中、末应变值变化与正常对照组一致,固定第2,4周ε增加,至第8周趋于正常.结论:硬脑膜组织在牵张过程中出现适应性改建,牵张成骨修复颅骨缺损对硬脑膜组织力学性能无不良影响.

    作者:周海孝;余墨声;胡静;戚孟春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靶向RNA干扰重组载体的构建和效应检测

    目的:构建针对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小干扰RNA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胃癌细胞中的干扰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2/2007-02在河南省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小干扰RNA表达载体pSilencer3.1为美国Ambion公司产品;胃癌细胞SGC7901为河南省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保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的干扰片断和聚合酶链反应引物(152 bp)由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合成.②实验过程:根据pSilencer3.1-H1载体要求设计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的两对小干扰RNA,退火后连接入载体相应位点,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分别转染胃癌细胞株SGC-7901,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③实验评估: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①重组质粒的酶切、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小干扰RNA表达载体,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株.②稳定转染的细胞株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mRNA和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显示转染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pSilencer3.1-neo-VEGF-C1尤为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不影响细胞的生长.结论:成功构建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小于扰RNA表达载体及稳定转染的胃癌细胞株.

    作者:周慧聪;张艳;亢春彦;李继昌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人白细胞介素24 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从基因水平测量瘢痕疙瘩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4的表达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24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①选取2004-06/2005-1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患者,瘢痕疙瘩标本12例,正常瘢痕标本10例,行巨乳缩小、除皱术、植皮等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捐献标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标本取材部位为颜面、前胸、四肢等,切取后液氮保存.②低温条件下切取秤量组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电泳鉴定总RNA完整性,并统一调整总RNA含量为10 g/L,-70 ℃储存.RT-PCR二步法合成cDNA.③以正常皮肤、正常瘢痕为对照,以GAPDH作为扩增内参照基因,将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和瘢痕疙瘩各类标本总RNA反转录的cDNA模板浓度调整相对一致进行扩增反应.以白细胞介素24 mRNA与GAPDH mRNA的光密度积分值之比作为各类组织标本中白细胞介素24的相对含量,比较白细胞介素24 mRNA在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及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各类组织标本中总RNA抽提结果: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抽提总RNA经甲醛变性凝胶电泳后显示较清晰的18 s和28 s条带,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A280≈2.0.②各类组织标本中白细胞介素24 mRNA的表达:白细胞介素24和GAPDH基因表达产物通过RT-PCR方法得到的特异性DNA片段长度分别为173 bp和577 bp.瘢痕疙瘩的白细胞介素24 mRNA与GAPDH mRNA的吸光度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0.577±0.113,1.070±0.185,1.139±0.195;t=7.436×10-8~4.745×10-8,P均<0.01),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白细胞介素2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基本一致(t=0.405,P>0.05).结论: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与白细胞介素24在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有关.提示采用基因疗法提高早期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24的含量与活性,可能为瘢痕疙瘩的康复治疗提供有效途径.

    作者:李建赤;梁杰;罗少军;张培华;彭智;李平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广东省各地区人群腰臀比特点:与全国常模比较及地区间比较

    目的:调查广东省各地区人群腰臀比,分析其特点.方法:以2000年广东省参加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的20~59岁8个年龄段(每5岁为1个年龄段)的31 145名成年男女的原始测量数据为样本,以依靠腰围和臀围派生出来的腰臀围比值作为评价指标,与中国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统计数据中相应年龄段的成年人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另外按照广东省地域特点将广东省成年人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3个组别,比较不同地域人群腰臀比特点.结果:2000年广东省参加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的20~59岁的31145名成年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广东省成年女子20~35岁各年龄段人群腰臀比百分数均低于全国成年女子相应年龄段(P<0.01),35~54岁各年龄段与全国水平相当,55岁后迅速增长超过全国水平(P<0.01).②广东省成年男子20~40岁各年龄段人群腰臀比百分数均低于全国成年男子相应年龄段(P<0.01),40岁以后腰臀围比值迅速增长,与全国同年龄段成年男子相当.③广东男性45岁前腰臀比百分数无地区差异,中部地区男子从40岁开始腰臀比百分数明显低于东部地区(P<0.01),西部地区男子则从45岁开始低于东部地区(P<0.01),中、西部地区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成年女子腰臀比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20~34岁,45~49岁年龄段各地区间存在两两差异(P<0.05~0.01);35~44岁,东、西部地区人群女子腰臀比百分数高于中部地区(P<0.01);55~59岁,东部地区人群女子腰臀比百分数高于中、西部地区(P<0.05).结论:①35岁之前广东省成年人腰臀比值均低于全国成年人,广东省成年女子55岁以后腰臀比值迅速增长超过全国水平.②45岁前广东成年男子腰臀比无地区差异,成年女子在任何年龄段均存在腰臀比差异,可能与地域间工作人口流动有关.

    作者:周泉;周北云;李稚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微创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技术操作特点

    目的:总结微创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技术操作特点,并观察材料及宿主反应.方法:2004-06/2006-10在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对1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在微创手术下进行了手术置入内固定材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7~73岁.术后按Johner-Wruhs方法评价测试各大关节功能,分为优、良、中、差.全部病例进行临床随访.术前、术后1周、6周、3个月、半年及1年分别摄X线片与健侧对比测量患肢外观、成角、旋转和短缩情况,并观察材料及宿主反应.结果:①本组病例切口均顺利愈合,术后3~14 d出院.②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骨愈合时间3~10个月.③按Johner-Wruhs方法评价功能,优13例,良4例,中1例,差0例,以优良为满意标准,本组病例总体满意率94.4%.④术后1例出现跛行步态,中度疼痛,骨成角畸形15°,可能因为患者对不锈钢材料有排斥反应造成固定不牢所致.结论:微创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材料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特点;内固定材料未出现特殊材料反应与宿主反应.

    作者:徐海波;张普晟;王洪兵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变化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试验于2005-11/2006-04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睡眠实验室完成.80例受试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应用包含11个亚组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价认知功能,同时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以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线性相关、Spearman秩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分组:80例受试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组14例(5≤AHI<15),中度组12例(15≤AHI<30),重度组44例(AHI≥30),对照组10例(AHI<5).②组间比较:OSAHS患者慢波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低血氧饱和度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③认知功能损害:OSAHS患者简易智能状态量表中短时记忆、注意与计算、语言复述、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言语表达6个亚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1).④多导睡眠图各指标与其他指标相关性:简易智能状态量表总分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AHI负相关(P<0.01),与慢波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和低血氧饱和度正相关(P<0.01);不同受累认知功能亚组与多导睡眠图各指标相关性不全一致,但均与睡眠结构紊乱及低氧相关.⑤简易智能状态量表总分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相关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78,P<0.01).结论:①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总体认知功能以及短时记忆、注意与计算、语言复述、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言语表达领域的损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加深,认知功能受损的范围增加.②总体认知功能与夜间低氧、睡眠结构紊乱以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降低相关.③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降低,与夜间低氧、睡眠结构相关.

    作者:许琰;罗荧荃;杨宇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体外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紧张素Ⅱ表达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激动剂的影响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ed receptor-alpha,PPARα)激动剂对体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5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免疫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将培养的大鼠HBZY-1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分为6组,将高糖作为刺激因子,PPARα激动剂WY14643作为干预因素.分别设①正常组:5.6 mmol/L葡萄糖.②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③高糖+10,100,500 μmol/L WY14643组:30 mmol/L葡萄糖+10,100,500 μmol/L WY14643.④高糖+WY14643溶剂组:30 mmol/L葡萄糖+250 μmol/L二甲亚砜+250 μmol/L无水乙醇.实验评估: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法测定各组肾小球系膜细胞PPARα mRNA和血管紧张索Ⅱ mRNA表达.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①肾小球系膜细胞PPARα mRNA表达:高糖组肾小球系膜细胞PPARα表达低于正常组(分别为0.21±0.14,0.97±0.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742,P<0.05);10,100,500 μmol/L WY14643组肾小球系膜细胞PPARα表达高于高糖组(分别为0.52±0.06,0.92±0.22,0.94±0.34,0.21±0.1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38,7.182,7.213,P<0.05).②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和血管紧张素Ⅱ mRNA表达:高糖组肾小球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紧张素Ⅱ 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25.76±0.24,16.43±0.38;0.79±0.23,0.46±0.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29,3.563,P<0.05);10,100,500 μmol/LWY14643组肾小球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紧张素Ⅱ mRNA表达低于高糖组(分别为20.18±0.15,18.59±0.37,16.46±0.31,25.76±0.24;0.43±0.16,0.21±0.09,0.19±0.05,0.79±0.2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紧张素Ⅱ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PPARα激动剂减少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可能与其增加PPARα的表达有关.

    作者:钟海花;万沁;徐勇 刊期: 2007年第32期

  • 切除卵巢后大鼠骨小梁重建组织学特征的电镜观察

    背景:骨小梁微构筑在骨质疏松中的变化已引起广泛关注,骨质疏松后骨小梁的节点数减少,游离末端数增加,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小梁重建的电镜变化,分析骨小梁节点数减少而游离末端数增加的原因.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1999-09/2000-02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36只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40~280 g.采用随机摸球法分为卵巢切除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分别于术后4,8,12周3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时间点6只.方法:卵巢切除组饲养1周后双侧卵巢切除.对照组不切除卵巢.于术后4,8,12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胫骨近干骺端骨小梁各区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透射电镜对术后12周胫骨近干骺端骨小梁表面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细胞器的结构变化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通过电镜对骨小梁微构筑的分区观察分析去卵巢后骨的重建过程.②观察骨小梁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①扫描电镜显示:骨小梁骨重建活动分布于骨小梁微构筑各个部位,但以St,Nd-St区显著;卵巢切除后骨小梁穿孔、断裂多见于水平骨小梁,骨小梁网状结构4周时完整,第8周和第12周后逐渐被破坏,12周严重;卵巢切除后骨小梁表面的胶原纤维逐渐变得杂乱、稀薄.②透射电镜显示:卵巢切除后12周大鼠胫骨破骨细胞的形态结构观察发现,功能活跃的破骨细胞较多见.破骨细胞对骨质进行吸收时,紧紧贴附于骨质表面,将指状突起伸向骨质深处,指状突起形状、大小相差悬殊.指状突起周围可见透亮区.破骨细胞多核,胞浆丰富,胞浆内含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滑面内质网和大量的线粒体.细胞体内见大小不等、电子密度不均的溶酶体包含物.成骨细胞少见,胞体边缘不光滑,周围出砚骨陷窝轮廓.结论:卵巢切除后骨小梁St,Nd-St区骨重建活跃,这可能是骨质疏松时骨小梁节点数减少而游离末端数增加的原因.

    作者:鞠传广;马庆军;党耕町;王晓英 刊期: 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