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育红;王洪新
目的:观察早期限饲(出雏后两周隔天饲喂)对肉鸡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产生的长期影响,并通过与后期限饲(屠宰前两周隔天饲喂)比较,观察不同阶段限饲对肉鸡血清、肝脏、胸肌、腓肠肌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主要于2005-04/12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取1日龄健康快三黄商品肉鸡100羽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羽,早期限饲组40羽.饲养至50日龄,从对照组随机选取20羽作为后期限饲组.实验处理:①早期限饲组,1~14日龄进行隔日限饲,以后自由采食.②后期限饲组,1~49日龄自由采食,50~63日龄进行隔日限饲.③对照组,全程自由采食.实验评估:记录每周体质量,检测14日龄对照组、早期限饲组,63日龄对照组、早期限饲组和后期限饲组血清、肝脏、胸肌、腓肠肌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100羽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4日龄早期限饲组肉鸡血清、肝脏、胸肌和腓肠肌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②63日龄时早期限饲组血清丙二醛浓度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后期限饲组血清丙二醛浓度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丙二醛浓度、胸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腓肠肌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后期限饲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早期限饲组(P<0.05).后期限饲组肝脏丙二醛浓度显著低于早期限饲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早期限饲组(P<0.05).结论:早期及后期限饲均能增强63日龄肉鸡体内整体水平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早期限饲对肉鸡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即时影响表现不明显,但其影响可以持续到后期.
作者:庄君英;夏东;杨晓静;许雪萍;倪迎冬;李晓;赵茹茜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分析广西百色地区壮、汉两民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①分组:冠心病组94例,其中壮族42例,汉族52例,均为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05-08/2006-08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全部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修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对照组100例中壮族50例,汉族50例,均为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并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内分泌等影响脂质代谢的疾病.②方法:用酚氯仿抽提核酸法从凝血块中分离,用多聚酶链式反应,Hhal内切酶消化法进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所有受试者完成测试并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DNA抽提均成功.①载脂蛋白E的基因型频率:对照组中壮族人群的E2/2和E2/3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P<0.05),而E3/4基因型频率却明显低于汉族人群(P<0.05);壮族对照组E2/2和E2/3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壮族冠心病组(P<0.05);而E3/4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壮族冠心病组(P<0.05);汉族对照组E2/3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汉族冠心病组(P<0.05);壮族冠心病组的E2/2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汉族冠心病组.②载脂蛋白E等位基因频率:壮族对照组载脂蛋白Eε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汉族对照组(0.239±0.216,0.101±0.169,P<0.05),ε3和ε4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壮族和汉族冠心病组ε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中壮、汉两个民族载脂蛋白E之ε2,ε3和ε4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壮、汉两民族冠心病人群中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ε2等位基因缺失)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作者:何印蕾;黄跃斌;覃志坚;黄照河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居民的脂肪分布特征及其与血压、血脂及血糖的关系.方法:于2006-08-8/17在延边地区九龙和翁声社区随机选择40~60岁朝鲜族和汉族常住居民2 378名进行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以及血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的检测.调查以健康体检形式进行,①内脏脂肪和体脂肪率测定采用日本TANITA株式会社生产的BC-600型体成分计测定,并且按其判定标准确定超过标准者[内脏脂肪率≥15%(男)、≥10%(女),体脂肪率(40~59岁)≥23%(男)、≥36%(女),体脂肪率(≥60岁)≥25%(男)、≥37%(女)].②取清晨空腹(禁食12 h)静脉血,采用日立-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指标.③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及或舒张压≥90 mm Hg.④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总胆固醇≥5.72 mmol/L,三酰甘油≥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男)、<1.0mmol/L(女).⑤高血糖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 mmol/L.结果:①汉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均值分别为(10.51±3.66)%和(22.70±4.85)%,朝鲜族男性分别为(9.16±3.81)%和(20.28±5.02)%,汉族均高于朝鲜族(P<0.01);汉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分别为(6.22±2.27)%和(35.31±5.65)%,朝鲜族女性分别为(5.88±2.19)%和(34.00±5.72)%,汉族均高于朝鲜族(P<0.01).②汉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超标率分别为12.1%和45.8%,朝鲜族男性分别为7.8%和28.6%,汉族均高于朝鲜族(P<0.05);汉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超标率分别为6.7%和47.9%,朝鲜族女性分别为3.8%和37.3%,汉族均高于朝鲜族(P<0.05).③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内脏脂肪率与民族、性别、年龄、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糖有密切关系;体脂肪率与民族、性别、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高血糖有密切的关系.结论:①延边地区汉族居民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平均水平及其超标率明显高于朝鲜族.②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均与民族、性别、年龄(体脂肪率除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糖相关.
作者:方今女;周巍;金平锡;孙男;熊英环;尹思恩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观察参芪健胃颗粒对急性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2/05在河南中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将50只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大、中、小剂量的参芪健胃颗粒组(2.4,1.2,0.6g/kg),三九胃泰颗粒组(10 g/kg)及生理盐水组.给药体积0.02 mL/g.灌服给药1次/d,连续给药5 d,于后1次给药后1 h,每鼠右耳涂二甲苯,4 h后处死小鼠,沿耳廓基线解剖位置仔细剪下全耳,对齐双耳,修剪,使每耳大小一致,迅速用分析天平称重,并计算肿胀度(肿胀度=右耳重-左耳重).②将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大、中、小剂量的参芪健胃颗粒组(16,8,4 g/kg),三九胃泰颗粒组(6.7 g/kg)及同体积生理盐水组.给药体积2 mL/kg.灌服给药1次/d,连续给药5 d,于后1次给药后立即在大鼠足趾肿胀仪上测大鼠正常左后足跖体积,给药后30 min立即给每鼠左后足跖皮下注射0.1 mL新配制的10%新鲜鸡蛋清液,分别于给蛋清后30,60,120,240,360 min再次在大鼠足趾肿胀仪上测大鼠左后足跖体积,并计算肿胀率[足跖肿胀率=(给药后不同时间足跖体积-同侧正常足跖体积)/同侧正常足跖体积].结果:50只小鼠和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中剂量的参芪健胃颗粒组和三九胃泰颗粒组耳壳肿胀度显著小于生理盐水组(P<0.01),小剂量参芪健胃颗粒组小于生理盐水组(P<0.05).②与生理盐水组比,大剂量参芪健胃颗粒组和三九胃泰颗粒组在给药后30~60 min均可明显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使足跖肿胀率明显减小(P<0.05),在给药后120~360 min均可显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使足跖肿胀度明显减小(P<0.01);中剂量参芪健胃颗粒组在给药后30~120 min可明显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使足跖肿胀率明显减少(P<0.05),在给药后240~360 min可显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使足跖肿胀率显著减少(P<0.01);小剂量参芪健胃颗粒在给药后30~360 min仅有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的趋势.结论:参芪健胃颗粒可显著抑制小鼠耳壳肿胀和大鼠足趾肿胀程度,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作者:白明学;苗明三;张玉林;史晶晶;杨亚蕾;刘会丽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以卵巢组织中细胞色素C、线粒体Ca2+和性激素水平为观察指标,观察灵芝孢子粉对2型糖尿病大鼠卵巢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6/08在佳木斯大学黑龙江省小儿神经康复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对象:Wistar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2型糖尿病模型组20只,灵芝孢子粉组20只.②实验方法:大鼠禁食16~18 h,自由饮水,模型组及灵芝孢子粉组大鼠经尾静脉一次性按25 mg/kg注射2%链脲佐菌素,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正常饮食喂养2周后,进行糖耐量试验,模型组和灵芝组以糖耐量异常者保留,余去除,并改喂高脂高糖饮食,灵芝孢子粉组另加灵芝孢子粉[250 mg/(kg·d)]持续10周,实验结束前一天再次做糖耐量试验.③实验评估:实验结束后,各组动物均禁食12 h,乙醚吸入浅麻醉,内眦静脉取血待测血清胰岛素.解剖出卵巢,待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线粒体Ca2+含量.结果:选用Wistar雌性大鼠50只,结果分析数量每组8只.①葡萄糖耐量试验:实验开始及实验12周时,模型组大鼠均表现出糖耐量异常的变化(P<0.05),1 h血糖增高显著(P<0.05)达到高峰,2 h血糖仍较高;对照组大鼠30 min血糖达到峰值,2 h血糖基本恢复正常.②血清胰岛素和卵巢性激素水平:模型组血清胰岛素明显升高(P<0.05).而灵芝孢子粉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雌二醇含量明显降低(P<0.05),卵胞刺激素含量、睾酮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灵芝孢子粉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胞浆细胞色素C、线粒体细胞色素C、线粒体钙变化:模型组卵巢组织胞浆细胞色素C含量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卵巢组织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卵巢组织线粒体钙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灵芝孢子粉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灵芝孢子粉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卵巢组织卵胞刺激素、睾酮、胞浆细胞色素C含量,调节卵巢组织雌二醇、线粒体细胞色素C、钙含量,对糖尿病大鼠卵巢组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吴英杰;王淑秋;张亚光;康玉明;马小茹;刘君星;梁衍峰;王芳芳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通过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验证微创介入性超声技术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3-04/2006-11在解放军八一医院应用介入性超声技术诊治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患者6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体位,局部麻醉后,彩超引导佳穿刺径路,用18G穿刺针或自动活检针对病灶进行细胞组织学穿刺活检.通过介入性超声下的影像学变化,对各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作出评估诊断及治疗.结果:6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超声引导下肝活检28例,穿刺成功率100%,其中排异反应16例.②彩色超声引导下诊断及介入治疗47例,其中腹腔出血3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4例,肝门部及膈下脓肿抽吸引流5例,胆漏置管引流4例,胸腹水置管引流5例,抽吸胸腹水26例.③误诊肝动脉血栓1例.④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症状均有不同改善,无复发.结论:介入性超声对正确诊断及治疗肝移植术后胸腹腔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穆红艳;司芩;宫俐俐;仝威;王轩;李增才 刊期: 2007年第38期
背景:有研究表明,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可造成自由基的生成急剧增加这些内源性自由基生成增多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加强,使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睡眠剥夺也可造成机体氧自由基增加.目的:观察不同睡眠剥夺时间后急性力竭运动大鼠血清丙二醛、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材料:选用30只健康雄性10周龄SD大鼠,体质量(220±13)g,清洁级,由湖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服务部提供.方法:实验于2006-04/05在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单纯运动组,剥夺睡眠24 h组,剥夺睡眠24 h组,剥夺睡眠72 h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大鼠正常睡眠、不运动;单纯运动组大鼠正常睡眠、急性力竭运动后处死;剥夺睡眠24,48,72 h组大鼠分别在剥夺睡眠24,48,72 h,进行急性力竭运动后处死.大鼠睡眠剥夺模型采用的是轻柔刺激法;单纯运动组和睡眠剥夺后力竭运动组大鼠依据Bedford建立的大鼠运动模型方案进行运动:跑台坡度为10°,速度为19.3 m/min,所有运动大鼠至力竭(力竭标准:运动末期,大鼠先后滞留跑道后1/3处达3次以上,各种刺激驱赶均无效,停跑后体征表现为呼吸急促,神情倦怠,腹卧位,对刺激反应迟钝,捕捉时,逃避反应较运动前减弱).各组大鼠于实验后麻醉处死,将血液取出,自然凝固后离心,取上清检测丙二醛、谷胱甘肽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血清的丙二醛、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纳入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运动组丙二醛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4.37±0.26),(3.35±0.14)μmol/L,P<0.01].剥夺睡眠24,48,72 h组丙二醛含量分别为(4.89±0.20),(5.15±0.12),(7.29±0.42)μmol/L,均高于单纯运动组,其中睡眠剥夺72h组高于其他睡眠剥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单纯运动组的谷胱甘肽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83.33±1.73),(93.16±2.44)mg/g,P<0.01],剥夺睡眠24 h组谷胱甘肽含量为(94.98±1.69),高于单纯运动组(P<0.01),剥夺睡眠48,72 h组谷胱甘肽含量分别为(79.89±2.16),(72.38±3.19)mg/g,低于单纯运动组(P<0.05,0.01),睡眠剥夺各时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单纯运动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低于空白对照组[(4.59±0.21),(5.21±0.11)mkat/g,P<0.01],剥夺睡眠24,48,72 h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分别为(5.03±0.15),(3.95±0.19),(3.27±0.31)mkat/g,均低于单纯运动组(P<0.01),但睡眠剥夺48 h和72 h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睡眠剥夺各时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睡眠剥夺能够引起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损伤;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加长并做力竭运动使大鼠血清的氧自由基产物堆积越多,清除氧自由基能力越差,对机体的损伤明显.
作者:刘文锋;罗荣保;汤长发;赵向勇;曾盛誉 刊期: 2007年第38期
背景:经典的抗癫痫治疗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地西泮等均具有抑制大鼠杏仁核的点燃效应,咪达唑仑是否有此效果尚不十分明确.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的抑制及其抗癫痫作用及对小鼠大电休克惊厥模型的影响.设计:分为3个小实验,分别检测咪达唑仑对杏仁核点燃、对自主活动、对惊厥发生率的作用,各小实验采用完全随机,组间对照或动物前后对照.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8/2005-03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实验室完成.选择雌性Wistar大鼠9只,体质量(250±10)g;昆明种小鼠1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5)g,实验动物由青岛市药品检验所动物中心提供.咪达唑仑由徐州恩华药业生产(批号:20030706,5 g/L).方法:①电极埋置建立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随机取点燃大鼠9只,分别以0.25,0.5,1 mg/kg咪达唑仑腹腔注射,采用四道生物信号微机处理系统测定后放电时程和Racine's分级.②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苯巴比妥(40 mg/kg)组,咪达唑仑0.5,1.0,1.5 mg/kg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给药,用XZC-4A小动物自主活动仪测定单位时间内的活动数(次数/5 min).③建立小鼠大电休克惊厥模型的影响,以及计数惊厥发生率.主要观察指标:咪达唑仑对大鼠后放电时程和Racine's分级、对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和惊厥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纳入大鼠9只和小鼠1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咪达唑仑对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的影响:咪达唑仑0.5,1.0 mg/kg腹腔注射后,后放电时程和Racine's分级均明显低于用药前(P<0.05~0.01);咪达唑仑0.25 mg/kg腹腔注射后,后放电时程低于用药前(P<0.05),Racine's分级差异不明显(P>0.05).②咪达唑仑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苯巴比妥组和咪达唑仑0.5,1.0,1.5 mg/kg组小鼠自主活动数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咪达唑仑0.5 mg/kg组小鼠自主活动数高于苯巴比妥组(P<0.05).③咪达唑仑抗小鼠大电休克实验的结果:苯巴比妥组和咪达唑仑0.5,1.0,1.5 mg/kg组小鼠惊厥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咪达唑仑0.5 mg/kg组小鼠惊厥发生率高于苯巴比妥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具有抑制杏仁核点燃的作用,抗癫痫作用显著,具有明确的抗惊厥和镇静作用.
作者:张雪娟;宋力;岳旺;刘然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通过观察鹰嘴豆异黄酮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及氧化-抗氧化效应的影响,探讨其降糖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8/10在中国药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清洁级昆明种小白鼠50只进行造模:小鼠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按25 mg/kg剂量一次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注射7 d后血糖升高稳定、且随机血糖达16.7mmol/L以上者为造模成功.②随机将造模成功的小鼠50只均分为5组:高血糖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组、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在各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的基础上,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3个剂量组分别给予25 mg/kg、50 mg/kg、100 mg/kg的受试物,高血糖模型对照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分别给予150 mg/kg的蒸馏水和二甲双胍,1次/d,连续4周.③给药2周末和4周末监测空腹血糖,实验结束时于空腹12 h后将小鼠处死,取血和肝脏组织,测定血清及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纳入5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空腹血糖:给予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2周后,高剂量组与二甲双胍治疗组小鼠血糖值显著低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5),且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4周后,高、中剂量组均显著低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治疗组极显著低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1);高、中剂量组与二甲双胍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②丙二醛含量: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呈极显著降低(P<0.01),且高剂量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二甲双胍治疗组(P<0.05).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中、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5).④过氧化氢酶活性:中、高剂量组血清和高剂量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5,P<0.01,P<0.05),高剂量组血清和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二甲双胍治疗组(P<0.05),而二甲双胍治疗组无论血清还是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中、高剂量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1);各剂量组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1);二甲双胍治疗组血清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5),但肝脏中活性仍极显著低于3个剂量组(P<0.01).⑥给药后,模型鼠的血糖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 3、-0.946 6和-0.950 3;与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 6、-0.935 6和-0.963 1.结论:①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②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提高抗氧自由基酶类的活性,保护机体组织免遭过氧化损伤有关.③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在降低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功能优于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二甲双胍.
作者:李燕;巫冠中;张巨松;麻浩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通过观察富碘中药海藻对碘缺乏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凋亡,Fas,FasL,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富碘中药过量对甲状腺损伤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3/09在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干预:选用健康鼠龄4周的Wistar大鼠150只.取120只喂低碘饲料建立缺碘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单纯高碘组喂含碘2 000μg/L的双蒸水;模型组喂等体积双蒸水;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分别灌胃海藻生药量13.5 g/(kg·d)和40.5 g/(kg·d).以其余3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每日灌服等体积双蒸水.②实验评估:分别在给药0,7,28 d后取材.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原位缺口末端标记确定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凋亡细胞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Fas,FasL,bcl-2表达.结果:大鼠1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凋亡细胞数:给药后7 d,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低于单纯高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后28 d,正常对照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凋亡细胞数低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常规剂量海藻组高于单纯高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Fas,FasL,Bcl-2蛋白表达:给药7 d后,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Fas蛋白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高碘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FasL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剂量海藻组Bcl-2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28 d后,单纯高碘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Fas蛋白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高碘组、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Bcl-2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富碘中药海藻给药28 d可造成碘缺乏大鼠甲状腺细胞损伤,Fas,FasL,bcl-2可能参与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辛彩虹;高天舒;杨文学;李红梅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预致敏肾移植受者的增加已是目前肾移植成功的重大影响因素.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应,寻找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佳方案.方法:选择2003-01/2005-08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分组:①预致敏组(n=32):即术前致敏患者.采用诱导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00 mg/d,3~7 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②对照组(n=364):未致敏患者.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用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及移植肾/患者1年存活率,同时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3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果去除患者死亡因素的影响,两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致敏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相配率高于对照组(P<0.05).预致敏组中氨基酸残基配型3-4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0-2错配患者(P<0.01),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抗体>5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抗体10%~20%)(P<0.01).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分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并可以缩短致敏患者等待移植手术的时间.
作者:唐雅望;杜林栋;田野;张玉海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以及缝隙连接蛋白32 mRNA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3在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操作:SMMC-7721细胞用含100 mg/L,200 mg/L,400 mg/L三七总皂甙的培养液预处理,对照组SMMC-7721细胞不加三七总皂甙.②实验评估:采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检测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的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缝隙连接蛋白32 mRN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表达.结果:①对照组染料局限于划痕两侧的细胞内,无明显的荧光染料传输,GJIC阴性;三七总皂甙可上调染料传输范围,且随三七总皂甙剂量增高,染料传输范围逐渐增大,远可达三四层细胞.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各组细胞缝隙连接蛋白32 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对照组SMMC-7721细胞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的阳性率较高,伴随三七总皂甙剂量增加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的阳性率逐渐下降,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结论:三七总皂甙可能通过抑制SMMC-7721细胞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活化减少缝隙连接蛋白32的磷酸化,进而上调SMMC-7721细胞的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功能.
作者:李学东;尚西亮;刘锡文;黄长文;傅华群 刊期: 2007年第38期
背景:移植后的急性排斥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了解肾小管泌氢功能能否早期反映移植物的功能情况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肾移植患者术后肾小管泌氢功能,并进行监测,探讨其在移植物急慢性排斥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2000-05/2005-06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连续实施肾脏移植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21~58岁,平均35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全部为尸肾移植.供受者均血型相同、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其中1例为第2次移植.所有患者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流变化诊断患者排斥反应,16例患者未发生排斥反应为稳定组,10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为排斥组,排斥组根据排斥情况分为排斥前期、排斥期及恢复期.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起每周1次,连续10周分别以化学清洁玻璃瓶留取晨起中段尿测定尿可滴定酸、NH4+和净酸水平评估肾小管泌氢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尿可滴定酸、NH4+和净酸水平.结果:纳入患者2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排斥反应组排斥前期患者肾小管泌氢功能各检测值显示泌氢功能开始建立,并趋向正常,排斥期患者肾小管泌氢功能检测值均显示明显下降,与排斥前期及稳定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患者排斥反应治疗后监测的结果显示泌氢功能恢复较快.肾小管泌氢功能总体连续观察结果显示总体恢复的不均衡性,大部分病例恢复时间从1~10周不等,平均恢复期限约6周,2例10周内未恢复,4例严重排斥者中3例治疗后泌氢功能恢复缓慢.结论:肾小管泌氢功能可弥补血清肌酐不能良好反映肾小管功能的不足,能在连续观察中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特别是对抗排斥治疗的效果判断和预后评估中作为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刘少鸽;李香铁;郝俊文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分析α防御素3前体蛋白对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为进一步研究人类α防御素3的杀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9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刘建华实验室完成.将α防御素3前体的编码基因克隆到载体pDEST17中,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DE3细胞,通过体外诱导及亲和纯化的方法获得α防御素3前体蛋白.根据在不同蛋白浓度下生存下来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所占的比例以及导致50%,90%和99%细菌死亡(LD50,LD90和LD99)时人α防御素3前体蛋白浓度来判断前体蛋白的杀菌作用.结果:①在1 L培养基培养条件下,可获得纯化后α防御素3前体蛋白12 mg,复性效率为15%~20%.②蛋白浓度为5,10,15和30 mg/L时,克雷伯菌仔活率分别为50%,33%,10%和4%.蛋白浓度为10,20,30和45 mg/L时,大肠杆菌存活率分别为50%,10%,5%和1%.③克雷伯菌50%和99%致死率的蛋白质浓度为5和35 mg/L.大肠杆菌50%和99%致死率的蛋白质浓度为10 mg/L和45 mg/L.结论:重组纯化的人α防御素3前体蛋白具有有效杀灭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的作用.
作者:周立强;辜臻晟;张毅;刘建华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目前国内外有关葛根总黄酮与运动的关系少见报道,且大多涉及临床领域.建立运动动物模型,观察补充葛根总黄酮对运动大鼠运动能力及抗疲劳能力的影响,为葛根总黄酮用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12完成.①实验方法及分组:选用SD雄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即安静对照组、耐力训练组和训练+葛根总黄酮组.安静对照组安静饲养;耐力圳练组和训练+葛根总黄酮组于动物跑台上先进行5周的适应性训练,然后进行2周大强度耐力训练.②实验评估:第8周第1 d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氧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训练+葛根总黄酮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耐力训练组(P<0.05~0.01),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耐力训练组(P<0.01).②训练+葛根总黄酮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中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结构均比耐力训练组完整,损伤程度比耐力训练组轻.③训练+葛根总黄酮组大鼠的运动力竭时间显著长于耐力训练组(P<0.05).结论:葛根总黄酮能改善运动对心肌组织细胞造成的损伤,对心肌组织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延长大鼠跑台运动至力竭的时间.
作者:王效良;黄显忠;王新军;张婧;熊正英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观察不同训练程度大鼠力竭性运动后血浆心钠素含量及心肌缺血情况,探讨力竭性运动对大鼠心脏内分泌以及心肌血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10/12在武汉体育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n=4)笼内生活,自由饮食;游泳力竭组(n=6)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一定的适应性游泳训练;长期耐力训练游泳力竭组(n=6)训练8周,6次/周.8周后,后两组大鼠进行力竭性运动,运动后取大鼠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钠素含量;取心肌组织,制作光镜切片,采用Nagar-Olsen特殊染色法检测心肌缺血情况.结果:1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经过8周的运动训练后,游泳力竭组、长期耐力训练游泳力竭组大鼠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0.01);长期耐力训练游泳力竭组大鼠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高于游泳力竭组(P<0.05).②游泳力竭组大鼠心肌组织缺血较为严重;而长期耐力训练游泳力竭组大鼠心肌组织与安静对照组相比,也有缺血现象发生,但没有游泳力竭组严重.结论:力竭性运动会造成大鼠心血管内分泌活性物质心钠素的失调,并造成心肌组织缺血;长期耐力游泳训练可以使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产生一定的适应性改变.
作者:刘霞;李伟;徐国栋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后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模型中共价闭环状DNA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1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1日龄北京雏鸭6只经腿静脉注射上海麻鸭DHBV阳性血清(中国医学科学院提供)0.2 mL/只,感染7 d后处死动物取血分离血清并取肝组织,同时取同日龄正常鸭6只肝组织作为对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肝脏、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DNA及共价闭环状DNA的表达.结果:①血清斑点杂交显示模型制备成功,平均病毒吸光度值为0.62±0.12.②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模型肝脏、血清中DHBVDNA均高表达,而共价闭环状DNA仅在模型肝脏表达,正常鸭DNA与共价闭环状DNA均不表达.结论:后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模型中共价闭环状DNA高表达,可作为临床乙肝药物筛选模型.
作者:耿淼;杨新波;鲁小杰;陈红艳;王建华;黄正明;李壮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肾功能延迟恢复的诱因,并观察术后血液净化干预所发挥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1996-12/2006-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明确诊断为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患者193例,其中接受尸肾移植192例,活体肾移植1例,均知情同意.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原因.除5例因术前安置腹膜透析管继续采用腹膜透析外,其余均选择血液透析治疗,其中35例穿插接受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或血液透析滤过,8例血浆置换2~5次.终止透析的标准为每日尿量>1 500 mL,血肌酐<300μmol/L.分析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原因,观察接受透析治疗后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9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病因:急性肾小管坏死89例(46.1%),术后早期低血压42例(21.8%),排斥反应37例(19.2%),动静脉吻合口狭窄9例(4.7%),尿路梗阻8例(4.1%),动脉过长扭曲5例(2.6%),环孢素A肾毒性2例(1.0%),髂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1例(0.5%).②术后肾功能转归: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者145例(75.1%);术后3个月血肌酐135~300μmol/L 29例(15.3%);>300μmol/L 15例(7.8%);因超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2例(1%),肺部重症感染死亡2例(1%).③术后接受血液透析次数:术后接受血液透析189例,透析1~5次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20例(13.8%);6~10次41例(28.3%);11~20次82例(56.6%);21~25次2例(1.4%);>25次44例,仅1例恢复正常(0.7%),其余43例患者带肾存活.结论:急性肾小管坏死、术后早期低血压和排斥反应是引起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确定以血液净化为主的方案后,绝大多数移植肾功能可以恢复.
作者:陈锦;李黔生;叶锦;靳风烁;蒋小娟;朱恋;祝清清;肖乾燕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肾移植术后糖尿病已成为影响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存活率的一项严重并发症.总结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其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2000-01/200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术后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58例,均知情同意.实验分组:①预防组(n=15):移植术前处于术前免疫功能高危状态.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10~12μg/L.②治疗组(n=25):移植术后出现耐激素性排斥反应,需要抗体治疗.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10~15μg/L.③转换组(n=18):移植术后出现高血脂、顽固性高血压、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传统药物疗效欠佳,需将环孢霉素A转为他克莫司.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8~10 μg/L.进行随访观察,分析3组患者服用他克莫司1年内出现的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结果:5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58例患者中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2.08%,服用他克莫司后出现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平均时间为52 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为15.5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44.44%,6.12%,P=0.001).②丙型肝炎的发病率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防组及治疗组移植术后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转换组(20%,16%,0%,P<0.05).③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肾移植术后2个月内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丙型肝炎病毒与他克莫司的剂量是导致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出现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危险性比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高出8.3倍,他克莫司浓度每增加1μg/L,患者出现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危险性将增加12%.结论:肾移植术后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孙雯;张磊;唐雅望;杜林栋;田野 刊期: 2007年第38期
背景: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主要是因为碱基的置换,短片段、插入等.目的:鉴定回族苯丙酮尿症家系中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和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对象:患儿,男,回族,就诊时3岁1个月.1岁左右时发现智力滞后,近3岁时到医院就医,诊断为脑性瘫痪,反复治疗无效后于2004-12-13转入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就诊.尿液三氯化铁试验呈强阳性,血苯丙氨酸浓度测定1 680 μmol/L,遂确诊患儿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方法:抽取患儿及父母静脉血各5 mL,EDTA-Na2抗凝.基因组DNA提取采用经典的酚/氯仿法进行.PAH基因外显子7,6,11,3,12,5的PCR引物序列参照文献设计.PCR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取5μL PCR产物与等体积的变性缓冲液混匀,97℃变性5 min,冰浴并迅速上样于80 g/L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电泳结束后常规方法银染,分析并记录单链DNA带型.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由上海博亚生物技术公司应用ABI377全自动序列分析仪(PE公司)完成样品纯化及序列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尿液三氯化铁试验,血液血苯丙氨酸浓度和苯丙氨酸羟化酶突变基因类型.结果:分析患者及其父母PAH第7,6,11,3,12,5外显子基因,发现在外显子6中患者及父母的SSCP电泳行为与正常对照均不相同,其中父亲和母亲的电泳条带位置一致,而患儿的电泳条带位置相异.测序结果显示,父亲和母亲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cDNA第526位发生了胞嘧啶被胸腺嘧啶替代的点突变,是R176X突变型杂合子,而患儿的两条染色体都在同一位点发生了突变,为R176X突变型纯合子.结论:在中国回族首次检出苯丙酮尿症R176X突变型纯合子.
作者:余伍忠;仇东辉;宋昉;刘丽;金煜炜;余良宽;石小湘 刊期: 2007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