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兰;徐凯;刘颖;汪秀玲;路欣;席建宁
病例资料患者,女,80岁.以下腹部憋胀、尿频1周,腹痛、腹胀伴排尿困难1天入院,伴恶心、呕吐.20年前患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无糖尿病史.查体:急性病容,T 37.6℃,P 88次/min,Bp 110/60.
作者:茅旭平;陆建东;邱增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typical choroids plexus papilloma,ACPP)是2007年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一个新的扩展类型,归于脉络丛肿瘤类,即介于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癌的中间类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三者在生物学特性上有很大的差异.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我院一例手术病理证实为ACPP的病例.
作者:汤翔宇;朱文珍;王承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恶性上皮肿瘤,约占结直肠癌的50%~70%.近年直肠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在我国占肿瘤死亡的第5位[1].
作者:韩帅;李彩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有孔型椎基底动脉(fenestration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是一种较少见的脑血管发育异常,国外文献报道有孔型基底动脉、椎动脉发现率分别约为0.3%~0.6%、0.2%~2.2%[1,2],以小样本和个例报道为主,国内少见报道.笔者通过MRA诊断2例有孔型基底动脉,并复习相关文献.
作者:赵宏伟;陆忠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对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行脑血管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造影,并对常规和旋转DSA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常规经右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根行正位、侧位,再加旋转DSA造影.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对脑动脉瘤的大小、分布、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64例脑动脉瘤患者常规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者51例的55枚动脉瘤,检出率为76.4%(55/72);通过旋转DSA造影检出增加了13例的17枚动脉瘤,检出率提高了23.6%(17/72).结论:DSA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标准方法,而三维旋转DSA技术为多角度观察提供了方便,有效排除了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等情况,特别是提高了小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检出率,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许进;徐春玲;周胜利;刘雨成;陈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39岁.于2个月前疑似感冒症状后出现突发头晕,视物旋转,行走不稳、向右侧偏斜,伴有右侧面部痛觉减退,左侧外展视物呈双.查体:左侧外展视物呈双,右侧面部浅感觉较左侧明显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巴彬斯基征阴性.影像学检查如图1~3.
作者:赵铭德;王毅;张乐天;张伟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1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均位于侧脑室前2/3、孟氏孔区,多呈不规则形,可见分叶,向两侧不对称生长,边界清晰,无或见有轻度脑水肿.CT多呈等或稍高密度阴影,其中可见囊变及钙化.MRI 表现为T1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肿块可见囊变、钙化或出血,CT和MRI增强扫描见病灶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囊变和钙化区无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备一定的特征性,有望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陈建敏;金中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因颅脑挫裂伤两侧额部硬膜下积液入院,无其他病史,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CT平扫示肝脏膈顶见低密度结节,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呈多发结节状明显强化(图1),与门脉血管强化程度相似.
作者:滕陈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消化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2例成年人胃十二指消化性溃疡穿孔的螺旋CT表现.结果:12例中男11例,女1例,其中胃溃疡穿孔2例,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溃疡穿孔10例.螺旋CT表现剑突下隐窝积气8例,肝圆韧带间隙积气7例,腹膜后间隙积气2例,腹腔积液5例及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8例.结论:螺旋CT较X线片能更早更准确地判断胃十二指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有无,并能为其定位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吴仁华;钟小玲;邱小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序列在乳腺MR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和42名乳腺疾病患者分别采用FSE-IR、FSE-XL T1WI、FSE-XL T2WI和3D-FSPGR序列进行乳腺MR成像,从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病灶显示数目等方面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抑脂条件下,FSE-IR和FSE-XL T2WI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FSE-XL T1WI,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FSE-IR序列图像对比噪声比高于FSE-XL T2WI,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者之间的信噪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42例患者采用上述序列联合检出45处病变,其中恶性3例,共5处病变;良性34例,共40处病变.不同序列对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FSE-IR 93.33%(42/45)、FSE-XL T2WI 93.33% (42/45)、FSE-XL T1WI 42.22%(19/45)、3D-FSPGR T1WI动态增强为82.22%(37/45).结论:3.0T MR乳腺成像,联合使用FSE-IR、非抑脂FSE-XL T1WI序列横轴面、抑脂FSE-XL T2WI矢状面平扫和3D-FSPGR动态增强,可在较短的扫描时间内获得优质的扫描图像,提高对病变的检出率.
作者:赵红兰;徐凯;刘颖;汪秀玲;路欣;席建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睾丸附睾病变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34例睾丸附睾病变患者均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及T2WI、T2WI+FS及T1WI+FS,扫描方位为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层厚2~4mm,从不同扫描序列及扫描方位图像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附睾囊肿5例,附睾结核2例,附睾非特异性炎症肿块7例,纤维假瘤1例,精子性肉芽肿4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精索囊肿3例,隐睾伴疝囊形成4例,睾丸扭转出血坏死4例,睾丸恶性肿瘤3例.MRI对睾丸附睾病变定位准确,大多数睾丸附睾病变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论:MRI的多方位、多序列扫描技术有助于睾丸附睾病变的清晰显示,从而推测其组织来源,提高诊断正确率,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龙德云;陈国军;陈和平;尹满香;许晴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估脂肪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30名患者常规肠道准备和肌注山莨菪碱后,经直肠导管注入脂肪对比剂,采用3D FSPGR with IR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行冠状面扫描.对可疑病变部位行横轴面T1WI和T2WI(FSPGR)扫描,增强后25 s和70 s分别行横轴面和冠状面扫描.冠状面扫描一次屏气(25 s)包括全部结直肠.观察MR结肠成像质量,并与结肠镜和手术病理进行对照,计算病变检出的敏感度和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MR结肠成像检查.所有结直肠癌均检出且定位准确,T分期准确率为79.17%(19/24),N分期的准确性为75%(18/24).肿瘤浆膜外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14/16)和62.5%(5/8);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9/12)和83.33%(10/12).结论:脂肪对比剂灌肠MR结肠成像是一种能检出结直肠肿块的有前景的方法,并且可以帮助判断肿瘤浆膜外侵犯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作者:刘春龙;张帅;彭卫军;唐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摄影机和后处理软件的广泛使用,发现有前斜位拍摄时比传统的左前斜位更能展现胸骨的影像.本文对拍摄胸骨斜位时的体位数字化方式与传统方式进行了对比.材料与方法
作者:袁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重新评价早期食管癌(EEC)放射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食管双对比造影(DCE)照片,同内镜、手术病理资料对照.结果:EEC在 DCE表现有8个新征象能客观反映EEC基本病理特点.同电子纤维胃镜(EGF)直接观察到的形态学改变相一致.结论:DCE诊断能基本上完成EEC定性、定位、定量、定型、定期五定诊断任务.能如传统放射学诊断进展期食管癌一样,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是放射学对EEC诊断价值的飞跃性提高.
作者:贺建元;王立义;蒋烈夫;李云生;张荣斌;贺舜尧;贺伟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大小形态改变,探讨其在指导临床诊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OSAHS患者及20例健康成人行上气道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2组患者软腭长度、悬壅垂长度、咽侧距、腭咽距及腭咽腔小截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HS患者软腭长度[(29.11±3.78) mm]较健康对照组[(23.40±2.55) mm]增大,而咽侧距、腭咽距及腭咽腔小截面积[分别为(22.35±3.59) mm、(12.84±1.94) mm和(175.50±24.43) mm2]较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23±4.17) mm、(9.72±2.04) mm和(52.61±3.13) mm2]减小,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CT上气道扫描并进行定量分析可协助临床判断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及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胡芸;张树桐;金朝林;王翔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分期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对其行螺旋CT分期并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对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分期的符合率为83.0%(29/35),其中Ⅰ期符合率为100.0%(8/8),Ⅱ期符合率为70.1% (12/17),Ⅲ期符合率为80.0%(4/5),Ⅳ期符合率为100.0%(5/5).结论:多层螺旋CT可全面评价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部位、侵犯程度、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晓明;汪军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颅内Ⅱ级与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此类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8例同时行MR灌注成像(PWI),10例同时行MR波谱成像(MRS).4例曾行CT平扫.结果:23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均位于幕上脑实质内.其中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3例,Ⅲ级10例.其MR上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为:①额叶发病率高,占60.9%;②大多数(73.9%)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无瘤周水肿;③肿瘤通常不引起中线结构移位或仅有轻度的中线结构移位;④肿瘤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及FLAIR呈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易出现囊变,50% (5/10)的Ⅲ级肿瘤和46.2% (6/13)Ⅱ级肿瘤出现囊变;⑤增强扫描仅有39.1% (9/23)的肿瘤强化.强化模式多不均匀,可以呈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⑥Ⅲ级肿瘤多大于Ⅱ级肿瘤,大径的均值分别是51.8 mm和36.2 mm (P=0.042);⑦10/18例在PWI上显示rCBV图高信号表现,其中Ⅱ级肿瘤5例,占50%(5/10);Ⅲ级肿瘤5例,占62.5% (5/8);⑧MRS检查10例,Ⅱ级肿瘤6例,Ⅲ级肿瘤4例,平均Cho/Cr比值Ⅲ级肿瘤大于Ⅱ级肿瘤,分别为4.07和1.39,P=0.023;NAA/Cr比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35和1.52,P=0.705.结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PWI及MRS,可以提高定性诊断及分级的准确性.
作者:陈涓;陈敏;郭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的表现及其ADC值的差异,探讨DWI在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PCa,38例BPH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DWI和ADC图表现,测量PCa区域、BPH的中央腺体区增生结节及外周带的ADC值.结果:PCa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BPH在DWI 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较均匀,中央腺体信号欠均匀.前列腺癌Ca灶及中央腺体非癌灶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091±0.214)×10-3mm2/s和(1.497±0.318)×10-3mm2/s;前列腺增生外周带及中央腺体区增生结节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839±0.190)×10-3mm2/s和(1.509±0.225)×10-3mm2/s.PCa灶的ADC值明显低于BPH外周带及中央腺体区增生结节(P<0.05),其间ADC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对PCa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常规MRI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DWI图上病变的信号特点及ADC值提供的病理变化信息,能提高对PCa的定性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王丽娟;袁曙光;闫东;王家平;郝金钢;郭立;刘灿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分析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其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与其他脾脏囊性病变进行鉴别.结果:8例海绵性淋巴管瘤均为近脾门处单发囊性病灶,8例中2例病灶边界清晰,6例病灶边界模糊.所有病灶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囊内有分隔,壁略薄(厚度约3~5 mm),囊壁及分隔略呈稍高密度,灶内可见低密度液性区.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囊壁及分隔中度强化,延迟期仍持续强化.8例患者中5例无自觉症状,经体检中发现.仅有3例出现与脾肿大相关的临床症状(左上腹胀满或轻微胀痛).结论:脾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脾脏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作者:辛鹏;孙屹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845年,英国内科医生George Budd第一次描述了肝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布-加综合征.1899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Hans Chiari第一次描述了布加综合征的病理学表现,后人即以这两个人的名字来命名Budd-Chiari Syndrome(布加综合征,BCS).目前专家们认为[1-3]BCS包括从肝小静脉到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汇合处,发生在任何地方的肝静脉流出道的阻塞.
作者:孙俊凯;李欣;郑传胜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