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李黔生;叶锦;靳风烁;蒋小娟;朱恋;祝清清;肖乾燕;马强
目的:血液透析患者大多存在卡尼汀尤其是游离卡尼汀的缺乏,透析后补充左旋卡尼汀能够减轻、减少并发症及住院率.观察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对肾移植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9/2006-09于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30例,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旋卡尼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每次透析结束后,左旋卡尼汀组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20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药8周.用药前及用药8周时分别应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由8个方面组成,每项都以0~100分计,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同时记录透析相关症状及实验室参数,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用药前相比,用药8周后左旋卡尼汀组SF-36总体评分增加了(18.29±12.71)分,对照组总评分减少了(6.40±16.39)分.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总评分及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0.01).②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不仅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而且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温黎青;李建飞;王芳芳;周咏红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国内外对雄激素受体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心肌,忽视了心内神经系统,而心内神经系统在心脏的功能调节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雄激素受体蛋白及其mRNA在睾丸切除后大鼠心内神经节的表达及其是否受雄激素的影响,并与正常及睾丸切除后睾酮替代大鼠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解剖学系.材料:实验于2003-01/05在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50~250 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不切除睾丸.②睾丸切除组:切除大鼠双侧睾丸.③睾酮替代组:大鼠睾丸切除后注射睾酮0.2 mg/次,1次/3 d,持续3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及其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的阳性率(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100%)及其平均吸光度值.结果:大鼠6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3组大鼠心内神经节均存在雄激素受体阳性神经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睾丸切除组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阳性神经细胞阳性率和平均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睾酮替代组(P<0.05),但睾酮替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心房后壁心内神经节存在雄激素受体,并且受雄激素调节.
作者:刘晓柳;李光千;赵小明;范玉华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是导致后期移植肾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拟探讨慢性移植肾失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①选择1993-12/2006-12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3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②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停服硫唑嘌呤、环孢素A或减少环孢素A 30%~50%剂量,改用他克莫司0.5~1 mg/(kg·d)、霉酚酸酯1~2 g/d、西罗莫司1~2 mL/d等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及补充鱼肝油丸;服用雷公藤、百令胶囊或尿毒清等中药,给予低蛋白、低磷及高维生素、氨基酸饮食;必要时手术切除移植肾.③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①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急性排斥反应254例(71.35%),巨细胞病毒感染65例(18.26%),移植肾肾小球肾炎21例(5.9%),药物中毒(环孢素A/他克莫司)9例(2.53%),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5例(1.41%),肾单位减少(高龄供肾/性别差异)2例(0.56%).②治疗结果:切除移植肾194例(54.49%),带肾存活、恢复血液透析87例(24.44%),经治疗血肌酐维持在200~300 μmol/L 63例(17.70%),死亡12例(3.37%).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是引起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因素.提高供肾质量,严格组织配型,减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制定个体化免疫方案,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及肝肾功能,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减少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发生.
作者:陈锦;李黔生;叶锦;靳风烁;蒋小娟;朱恋;祝清清;肖乾燕;马强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重要的特征是移植体动脉硬化,大鼠大动脉移植模型的血管改变非常类似于人类的移植体动脉硬化,但此模型的制作多采用显微外科血管缝合方法,既费时又需精巧的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套管技术建立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验证其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简化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选用纯系Wistar大鼠120只和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异系移植组(SD→Wistar)40对次,同系移植组(Wistar→Wistar)40对次.②实验方法:采用自制聚乙烯套管(内径1.5 mm,长度3 mm)将供体胸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连接,建立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③实验评估:分别于移植术后14,28,42,56 d取移植动脉标本,采用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及电镜等检测手段,观察移植动脉病理变化.结果:同、异系胸主动脉移植模型共成功72只,成功率为90%.①手术时间40~45 min,其中移植胸主动脉冷缺血时间10~15 min,腹主动脉阻断时间4~7 min.②异系移植组动脉硬化具有血管中层细胞坏死迁移、内膜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的特点,与人类慢性排斥反应动脉硬化的改变类似,早出现在术后28 d.③同系移植组无明显内膜增生,与受者自身的正常动脉差异不明显;异系移植组术后14 d内膜出现细胞增生层,术后28 d内膜出现半月形增生,增生程度直到术后56 d仍呈上升趋势.结论:采用套管技术建立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简单易行,避免了显微血管缝合,明显缩短了腹主动脉阻断时间和移植胸主动脉的冷缺血时间,成功率高,移植后的血管改变类似于人类慢性排斥反应移植体动脉硬化,可作为分析慢性移植排斥反应的简化模型.
作者:李平;高思海;赵金平;尹辉;王现国;孙瑜;潘铁成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除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还可诱发细胞凋亡,而细胞凋亡可能是梗死早期心肌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也可能是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的原因之一.目的:观察腺苷预适应在缺血再灌注的抗心肌细胞凋亡效应,探讨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在其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家兔36只,清洁级,体质量2.5~3.0 k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对照组、腺苷预适应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每组12只.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0在三峡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离体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麻醉后,肝素抗凝,行Langendorff逆行灌注.对照组:缺血40 min,再灌注60 min;灌注结束后将其中6只家兔用于确定心肌梗死范围,另外6只用作心肌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和心肌组织超微病理的分析.腺苷预适应组:在缺血前30 min给予腺苷10 μmol/L持续灌流,其余同对照组.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缺血前45 min给予腺苷A1受体阻滞剂10 mmol/L.灌流15 min后,与腺苷预适应组采取相同措施.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3组动物的心率和血压.②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确定心肌梗死范围.③采用末端标记法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④原位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纳入的36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心率和血压比较: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率和血压均持续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心肌梗死范围比较:对照组、腺苷预适应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缺血心肌范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苷预适应组梗死范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腺苷预适应可缩小家兔心肌梗死范围.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家兔心肌梗死范围大于腺苷预适应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腺苷A1受体阻断剂可部分抑制腺苷的保护作用.③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比较:在非缺血心肌组织未见凋亡细胞,梗死组织和梗死边缘缺血组织中可见凋亡细胞.对照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凋亡细胞多于腺苷预适应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比较:腺苷预适应组Bax的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Bax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高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Bcl-2/Bax 比值低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Bcl-2/Bax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低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腺苷可以抑制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且部分由腺苷A1受体介导;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下调在外源性腺苷的抗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丁家望;杨俊;李松;李稳慧;陈勇;李莉;童晓红;杨简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器官移植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方法:①回顾分析2005-05/2006-08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19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供者均为健康献肝者.供者、受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术后1个月检测1次巨细胞病毒血清抗体,预防和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均采用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术后采用三联免疫抑制疗法,根据术后血药浓度及肝功能改变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用量.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中巨细胞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IgG、巨细胞病毒IgM.结果:19例受者中6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均无临床症状,并全部治愈.结论:更昔洛韦能够有效治疗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积极预防、早期治疗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韩永;蔡明;许晓光;周文强;肖漓;石炳毅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对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管理方法和支架置入在该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方法:检索数据库文献,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下肢血管中的应用研究相关;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纳入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阐述了血管腔内覆膜支架和支架型人工血管的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支架置入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管理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结论:经皮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支架置入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管理方法已全身麻醉为主.
作者:刘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缺血再灌注是肝脏手术和肝移植术中不可避免的病理过程,吗啡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对抗心肌细胞凋亡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研究进展.观察吗啡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3在辽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选用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15),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再灌注+吗啡干预组,缺血再灌注组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吗啡组于缺血再灌注前给予0.3 mg/kg盐酸吗啡注射液腹腔内注射.②实验评估:于再灌注90 min后,各组大鼠经左心室取血,测定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取肝脏组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变化.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肝细胞凋亡率: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肝脏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吗啡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的凋亡,减轻肝脏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作者:唐博;李扬;王振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在肾移植术后可能发生急性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作者前期实验表明在肾缺血再灌注期间注射胰岛素可减轻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在此基础上,在胰岛素溶液中加入天冬氨酸钾镁,观察Mg2+,K+协同胰岛素对家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2/04在泸州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7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9),即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及对照组,前两组采用钳夹肾动脉法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再灌注的同时给予胰岛素溶液,含胰岛素3 U/kg,葡萄糖1.5 g/kg,K+4 mg/kg,Mg2+1.7 mg/kg.②实验评估:分别观察3组动物缺血再灌注2 h,48 h后,血清尿素氮、血糖、血清及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以及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23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肾缺血再灌注48 h后,缺血再灌注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缺血再灌注组血清及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③缺血再灌注2 h后,3组动物血糖均较术前增高,但以缺血再灌注组增高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对照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正常,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呈变性和坏死改变,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肾组织轻度变性.结论:Mg2+,K+可协同胰岛素减轻家兔急性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其作用途径可能和降低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改善能量代谢、减轻钙超载、防止低血钾等因素有关.
作者:杨文理;何涛;曾凡才;姚富丽;陈川宁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探讨结构性培训课程对员工掌握职业复康服务知识的效用.方法:2006-04开始从广州市残疾人士职业培训中心招募参与课程的同工有23名,男14名,女9名,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1.3岁,服务年资6个月~4年,平均年资2年.安排23位员工接受一连8节结构性课程,在课程前后以相同的测验卷测试员工的表现,从而测试课程的成效.课程内容:一连4 d的培训课程共分为8节,每节3个小时.每节均有特定的主题:①复康理念.②辅导工作理论及技巧.③职业复康需要.④评估工具应用.⑤训练流程之制定及管理.⑥市场推广及顾客管理.⑦开发就业及训练机会.⑧就业跟进及在职支援.结果:上课前的测验成绩及上课后的测验成绩差异有显著性(t=0.986,P<0.001).总结:结构性培训课程能帮助员工掌握职业复康服务的理论及实务.
作者:卢启扬;周家伟;萧海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评价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价值和选择.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1999-01/2003-12本院收治的180例性别、随访时间均相仿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接受过随访者.②患者对治疗及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无关死亡、失去随访或资料不全者.将180例患者分为骨折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每组60例.②试验方法: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骨质条件及伴发内科疾病情况选择内固定及假体置入.骨折内固定组采用多根加压中空螺钉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入路,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组根据年龄选择相应的假体进行手术.③实验评估:观察所有患者的住院情况,并对术后1,3年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定.结果:纳入1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3种术式的住院时间相仿,早期并发症均较低;骨折内固定组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中、远期并发症、再手术率较高,全髋关节置换组手术创伤、假体费用较大,随访功能优良率较高.②术后1年骨折内固定组骨折愈合52例,髋关节功能评定为(87.31±7.12)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1年假体无明显松动,髋关节功能评定分别为(89.31±3.43)分和(93.11±5.11)分.③术后3年骨折内固定组8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功能评定为(78.33±10.63)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分别有7例及2例发生假体松动,髋关节功能评定为(88.72±3.17)分和(91.72±3.17)分.结论:适应证掌握正确,多根加压中空螺钉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种治疗股骨颈骨折均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严格正确的掌握适应症可能是预防中远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高辉;吕厚山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在接受肾移植前后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大多要做血液透析治疗,此时患者的不依从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不依从行为与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益于改善生存率,并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调查分析护理干预对实施肾移植前后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对比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和血液透析室.对象:选择2006-02/04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透析室因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2~77岁.均能读懂问卷并愿意参加;患者对治疗和调查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方法:干预组给予6个月的护理干预,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发放健康宣传材料、个别指导、集中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和干预3,6个月后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血液透析患者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护理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评分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干预组干预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总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肾移植前后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作者:王爱平;詹娇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终点事件相关.试验拟验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初诊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6-06/2007-06本院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男114例,女73例;平均年龄(51±1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7±4.7)kg/m2.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既往已存在心血管疾病者.患者对治疗及试验均知情同意.根据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将所有受检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进行统计分析.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所有患者询问一般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尿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见显效因素.结论:单因素回归分析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他4项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而多因素回归分析这些因素未进入主效基因模型.
作者:卢海;王维敏;胡云;沈山梅;周士海;冯文焕;朱大龙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目前对后处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还较孤立,缺乏上下游调节机制的联系.通过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后处理在整体实验下的抗凋亡效应,以及这种心肌保护作用是否通过再灌注损伤救援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5在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均分至以下4组:①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45 min,再灌注4 h.②后处理组:在再灌注前,给予10s再灌、10s缺血,连续3个循环.③PI3K抑制剂组:在再灌注前5min经颈静脉注射磷脂酰激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0.3 mg/kg),余同③组.④MAPKK抑制剂组:在再灌注前5 min经颈静脉注射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APKK)抑制剂PD 98059(0.3 mg/kg),余同②组.再灌注结束后取左室缺血区,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凋亡指标Bax,Bcl-2,Caspase-3表达量变化及RISK通路中Akt,P-ERK 1/2及eNOS表达量变化.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后处理组心肌凋亡显著减轻,Akt、P-ERK 1/2及eNOS含量显著升高;PI3K抑制剂组心肌凋亡较后处理组严重,Akt、eNOS含量降低;MAPKK抑制剂组心肌凋亡较后处理组严重,ERK 1/2含量降低.结论:后处理对再灌注心肌存在明显的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与RIS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王雯;蒋东桥;芦玲巧;王红霞;范谦;杨新春;刘胜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复位目前主要是通过Harrington棒的撑开或Dick等器械压缩,间接地使压缩的椎体得到复位.但复位的力量不易掌握,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因此,需要了解和掌握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应力及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应力与位移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8-10/2003-04在上海市材料力学研究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生物力学研究室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市生物力学研究室完成.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为圆柱形,顶端的上下开启由尾端的圆形手柄控制.实验方法:①椎体复位器的抗压力实验:将椎体复位器撑开到大后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当复位器刚好发生形变时的轴向压应力,即是复位器进行轴向撑开时所能承受大应力.②新鲜小牛骨椎体抗轴向压力实验:在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上制作压缩性骨折模型时,了解椎体形变时的应力形变的关系.实验前测出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发生压缩形变后,再测量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并在机器上测出相应的压应力值.③椎体复位器复位压缩性小牛骨椎体的生物力学实验:将20个新鲜小牛骨胸腰椎椎体分成2组,每组10个椎体.在轴向载荷下压缩椎体,制作压缩性骨折的模型,1/2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1/2,2/3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2/3.从椎体椎弓根两侧放入复位器,将压缩的椎体予以复位.了解复位器在椎体内的撑开应力与复位时位移关系.结果:①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力为281 N.②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在承受轴向载荷发生变形时屈服点的平均应力为74.96 kPa,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t=16.044,P<0.01).③1/2椎体高度压缩组和2/3椎体高度压缩组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后应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5,P>0.05).结论:椎体压缩程度与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没有直接关系,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远小于复位器的屈服点应力.
作者:董扬;眭述平;王桂英;陈旸;鲍琨;江潮胤;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国际临床试验研究证实,在适当放宽病变的入选标准情况下,其再狭窄发生率仍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目的:通过对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观察该支架再狭窄发生情况和支架对局部血管的作用,探讨支架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设计:随访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2003-05/2005-05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且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297例,男265例,女32例,年龄36~76岁.患者均对治疗和实验知情同意;该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全部患者置入美国Boston Scientific生产的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患者支架术后6和12个月回院复查,并于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数据包括:靶血管参考管径、小管腔直径,计算直径狭窄率、晚期管腔丢失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支架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晚期管腔支架内丢失显著高于支架近端边缘及支架远端边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支架再狭窄的随访:6个月时冠动脉造影有14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为10.4%(14/134).再狭窄的类型以支架内弥漫性再狭窄7例.再血管化率为6.7%.③支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显示支架部位有小动脉瘤形成1例,动脉瘤发生率为0.75%(1/134).④心血管不良事件:支架置入后1例4个月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为0.34%(1/297).支架置入后5d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0.34%(1/297).术后12个月晚期血栓形成2例,总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5%.结论:①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的管腔丢失主要在支架内,置入后再狭窄以支架内弥漫性多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②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可导致靶病变血管局部小的瘤样扩张.术后及随访结果总体数据显示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与患者的生物相容性较好.
作者:刘宏斌;盖鲁粤;杨庭树;金琴花;陈练;王禹;任艺虹;孙志军;郭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分析特警专业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关系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于2006-09/12抽取浙江警察学院特警专业60名男生,年龄19~22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严格按照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方案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这四个人体机体特征及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应用Inbody520人体成分测试仪对学生的身体成份进行测试.根据学生一般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运用体质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特警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结果:纳入的60名学生,2名因伤病退出,58名进入结果分析.①身体形态:特警专业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4.1 cm,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身高(169.75 cm);平均体质量为68.78 kg,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体质量(58.74 kg);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2.68,接近标准(22),体质量较为标准;骨骼肌与体质量比达到50.38%,超出正常范围;平均体脂百分数为11.58%,接近正常范围的下限,体脂肪普遍正常而且含量较低;平均腰臀脂肪比例0.82%,属于正常.②身体机能:特警专业学生的平均脉搏为63.5次/min,心血管机能状况良好;平均肺活量为4 315 mL,明显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值(3860 mL),呼吸机能比普通人更为出色;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大值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血压正常.③特警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根据身体素质及专项素质建立评分标准,评价标准分=70+(x-x)×10/s(计时跑指标),评价标准分=70+(x-x)×10/s(非计时跑指标).结论:特警专业学生的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与一般大学生有明显差异,指标体系的选取也存在一定差别.应构建相应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用于完成科学评估.
作者:徐重鑫;韦益毅;钟兴龙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实践证明他克莫司不仅比环孢素A肾毒性较小,而且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还能提高肾移植受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来改善移植肾功能.观察用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减缓早期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3-03/2006-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正在服用环孢素A的慢性移植肾肾病早期患者64例,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及分组:按用药情况分为2组,他克莫司组(n=31)将环孢素A改为他克莫司,剂量为0.15~0.3mg/(kg·d),其他免疫抑制剂不变;环孢素A组(n=33)环孢素A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均不作调整.③实验评估:分别于药物方案调整前、调整12,36个月后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肌酐、血脂及抗高血压评分,抗高血压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强度越大.结果:6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肌酐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调整前(P<0.01);调整12,36个月后,环孢素A组血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1).与环孢素A组相比,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在调整12,36个月后明显降低(P=0.011,0.046).②抗高血压评分:药物调整12,36个月后,他克莫司组均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③血脂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结论:当肾移植患者出现慢性移植肾肾病时,将主要免疫抑制剂由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可以改善肾移植受者的肾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可减缓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进展,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作者:袁刚;李黔生;靳风烁;朱方强;聂智林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但同时容易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此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冠状动脉内应用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设计: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对象:选择2004-12/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年龄≥3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即持续性胸痛≥30 min且不长于12 h、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体表心电图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0.1 mV,并且肌酸激酶升高>正常高值的2倍.纳入患者或家属签属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采用双盲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腺苷组(n=23)和对照组(n=27),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治疗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方法: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抢救及监护措施,同时应用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 1次顿服并在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术前准备后直接入导管室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治疗.先以球囊预扩张开通梗塞相关动脉,腺苷组患者即刻予以腺苷300μg+1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10 mL.持续1 min通过指引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完毕,再予以支架治疗.术毕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分级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再通后血流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入院后第1天每4 h、术后第2天至出院每天检测心脏生物标记物.②术前、术后1 h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③分别于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的第3天及第4周应用改良Simpson氏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结果:纳入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心脏标记物峰值及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分析比较:腺苷组患者心脏标记物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心脏肌钙蛋白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1,z=2.83,2.22,P<0.05);腺苷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2.10,P<0.05).腺苷组心脏标记物峰值较低说明心肌损伤轻于对照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的增加说明腺苷组患者心电图ST段恢复较快.②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术后4周时左心室射学分数均增加,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5,2.30,P<0.01),且腺苷组的改善更明显.对照组和腺苷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分级3级者分别为22和1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腺苷组4例(17.3%)、对照组1例(3.7%)出现有意义的窦性心动过缓而可见起搏心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12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可以明显缓解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开通背景下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益于改善左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籍振国;韩建妙;刘刚;刘坤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目前认为在脊柱侧弯的矫形治疗中安全、融合率高、临床应用多的仍是自体髂骨.实验观察了脊柱畸形矫正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的效果.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4-03/2005-12本院及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脊柱中心脊柱侧弯的患者128例,其中男35例,女93例,年龄7~24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128例中特发性脊柱侧弯11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间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弯(马凡综合征)1例,成人脊柱侧弯2例.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试验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内固定、原位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③术后第3,6,12个月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前后位X线片,观察融合区域两侧的骨质融合情况.结果:12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所得数据均进入分析.①术后随访4~12个月,患者无免疫排斥反应,手术切口周围无红肿,无渗液,切口均甲级愈合.②X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有少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密度稍低;术后3个月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并可见骨小梁通过;术后6个月大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密度相同,无骨吸收.③植骨骨性融合121例,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未完全愈合7例,骨融合过程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及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是临床上一种实用、简易、可靠的植骨方法.
作者:刘英飞;仉建国;陈云庆 刊期: 2007年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