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初诊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卢海;王维敏;胡云;沈山梅;周士海;冯文焕;朱大龙

关键词: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终点事件相关.试验拟验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初诊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6-06/2007-06本院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男114例,女73例;平均年龄(51±1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7±4.7)kg/m2.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既往已存在心血管疾病者.患者对治疗及试验均知情同意.根据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将所有受检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进行统计分析.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所有患者询问一般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尿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见显效因素.结论:单因素回归分析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他4项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而多因素回归分析这些因素未进入主效基因模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特警专业学生身体形态与素质的评价特征

    目的:分析特警专业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关系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于2006-09/12抽取浙江警察学院特警专业60名男生,年龄19~22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严格按照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方案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这四个人体机体特征及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应用Inbody520人体成分测试仪对学生的身体成份进行测试.根据学生一般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运用体质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特警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结果:纳入的60名学生,2名因伤病退出,58名进入结果分析.①身体形态:特警专业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4.1 cm,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身高(169.75 cm);平均体质量为68.78 kg,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体质量(58.74 kg);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2.68,接近标准(22),体质量较为标准;骨骼肌与体质量比达到50.38%,超出正常范围;平均体脂百分数为11.58%,接近正常范围的下限,体脂肪普遍正常而且含量较低;平均腰臀脂肪比例0.82%,属于正常.②身体机能:特警专业学生的平均脉搏为63.5次/min,心血管机能状况良好;平均肺活量为4 315 mL,明显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值(3860 mL),呼吸机能比普通人更为出色;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大值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血压正常.③特警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根据身体素质及专项素质建立评分标准,评价标准分=70+(x-x)×10/s(计时跑指标),评价标准分=70+(x-x)×10/s(非计时跑指标).结论:特警专业学生的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与一般大学生有明显差异,指标体系的选取也存在一定差别.应构建相应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用于完成科学评估.

    作者:徐重鑫;韦益毅;钟兴龙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过程中Mg2+及K+协同胰岛素的对抗效应

    目的:在肾移植术后可能发生急性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作者前期实验表明在肾缺血再灌注期间注射胰岛素可减轻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在此基础上,在胰岛素溶液中加入天冬氨酸钾镁,观察Mg2+,K+协同胰岛素对家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2/04在泸州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7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9),即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及对照组,前两组采用钳夹肾动脉法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再灌注的同时给予胰岛素溶液,含胰岛素3 U/kg,葡萄糖1.5 g/kg,K+4 mg/kg,Mg2+1.7 mg/kg.②实验评估:分别观察3组动物缺血再灌注2 h,48 h后,血清尿素氮、血糖、血清及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以及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23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肾缺血再灌注48 h后,缺血再灌注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缺血再灌注组血清及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③缺血再灌注2 h后,3组动物血糖均较术前增高,但以缺血再灌注组增高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对照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正常,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呈变性和坏死改变,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肾组织轻度变性.结论:Mg2+,K+可协同胰岛素减轻家兔急性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其作用途径可能和降低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改善能量代谢、减轻钙超载、防止低血钾等因素有关.

    作者:杨文理;何涛;曾凡才;姚富丽;陈川宁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目的: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重要的特征是移植体动脉硬化,大鼠大动脉移植模型的血管改变非常类似于人类的移植体动脉硬化,但此模型的制作多采用显微外科血管缝合方法,既费时又需精巧的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套管技术建立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验证其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简化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选用纯系Wistar大鼠120只和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异系移植组(SD→Wistar)40对次,同系移植组(Wistar→Wistar)40对次.②实验方法:采用自制聚乙烯套管(内径1.5 mm,长度3 mm)将供体胸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连接,建立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③实验评估:分别于移植术后14,28,42,56 d取移植动脉标本,采用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及电镜等检测手段,观察移植动脉病理变化.结果:同、异系胸主动脉移植模型共成功72只,成功率为90%.①手术时间40~45 min,其中移植胸主动脉冷缺血时间10~15 min,腹主动脉阻断时间4~7 min.②异系移植组动脉硬化具有血管中层细胞坏死迁移、内膜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的特点,与人类慢性排斥反应动脉硬化的改变类似,早出现在术后28 d.③同系移植组无明显内膜增生,与受者自身的正常动脉差异不明显;异系移植组术后14 d内膜出现细胞增生层,术后28 d内膜出现半月形增生,增生程度直到术后56 d仍呈上升趋势.结论:采用套管技术建立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简单易行,避免了显微血管缝合,明显缩短了腹主动脉阻断时间和移植胸主动脉的冷缺血时间,成功率高,移植后的血管改变类似于人类慢性排斥反应移植体动脉硬化,可作为分析慢性移植排斥反应的简化模型.

    作者:李平;高思海;赵金平;尹辉;王现国;孙瑜;潘铁成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腺苷预适应对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除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还可诱发细胞凋亡,而细胞凋亡可能是梗死早期心肌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也可能是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的原因之一.目的:观察腺苷预适应在缺血再灌注的抗心肌细胞凋亡效应,探讨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在其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家兔36只,清洁级,体质量2.5~3.0 k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对照组、腺苷预适应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每组12只.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0在三峡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离体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麻醉后,肝素抗凝,行Langendorff逆行灌注.对照组:缺血40 min,再灌注60 min;灌注结束后将其中6只家兔用于确定心肌梗死范围,另外6只用作心肌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和心肌组织超微病理的分析.腺苷预适应组:在缺血前30 min给予腺苷10 μmol/L持续灌流,其余同对照组.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缺血前45 min给予腺苷A1受体阻滞剂10 mmol/L.灌流15 min后,与腺苷预适应组采取相同措施.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3组动物的心率和血压.②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确定心肌梗死范围.③采用末端标记法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④原位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纳入的36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心率和血压比较: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率和血压均持续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心肌梗死范围比较:对照组、腺苷预适应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缺血心肌范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苷预适应组梗死范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腺苷预适应可缩小家兔心肌梗死范围.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家兔心肌梗死范围大于腺苷预适应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腺苷A1受体阻断剂可部分抑制腺苷的保护作用.③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比较:在非缺血心肌组织未见凋亡细胞,梗死组织和梗死边缘缺血组织中可见凋亡细胞.对照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凋亡细胞多于腺苷预适应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比较:腺苷预适应组Bax的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Bax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高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Bcl-2/Bax 比值低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Bcl-2/Bax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低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腺苷可以抑制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且部分由腺苷A1受体介导;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下调在外源性腺苷的抗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丁家望;杨俊;李松;李稳慧;陈勇;李莉;童晓红;杨简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和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其过程中的麻醉处理

    目的:对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管理方法和支架置入在该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方法:检索数据库文献,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下肢血管中的应用研究相关;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纳入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阐述了血管腔内覆膜支架和支架型人工血管的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支架置入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管理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结论:经皮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支架置入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管理方法已全身麻醉为主.

    作者:刘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蒿甲醚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的影响

    目的:蒿甲醚除了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外,对正常组织有极大的副作用.实验拟观察蒿甲醚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2007-03-10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蒿甲醚购自昆明制药厂,分析纯,使用前先进行预处理,处理方法:研磨后用溶液配成1 g/L的母液,超声助溶解后供实验用.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70±15)g,雌雄不拘,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60),实验组分6个亚组,分别在饲料中加入0.1,0.2,0.4,0.8,1.6,3.2mg/kg的蒿甲醚.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的改变.结果:70只大鼠,饲养过程中实验组死亡6只,死亡原因为饲料添加蒿甲醚造成.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为0.1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损伤程度与饲料中蒿甲醚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 mg/kg时,蒿甲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DNA生物学特性.且随着蒿甲醚浓度的升高,这种损害更为明显.

    作者:曹文华;孟玲;杨洪吉;陈冉;周欣;段耀奎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结构性员工培训课程对同工认识及处理精神障碍患者问题的效用

    目的:探讨结构性培训课程对员工掌握职业复康服务知识的效用.方法:2006-04开始从广州市残疾人士职业培训中心招募参与课程的同工有23名,男14名,女9名,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1.3岁,服务年资6个月~4年,平均年资2年.安排23位员工接受一连8节结构性课程,在课程前后以相同的测验卷测试员工的表现,从而测试课程的成效.课程内容:一连4 d的培训课程共分为8节,每节3个小时.每节均有特定的主题:①复康理念.②辅导工作理论及技巧.③职业复康需要.④评估工具应用.⑤训练流程之制定及管理.⑥市场推广及顾客管理.⑦开发就业及训练机会.⑧就业跟进及在职支援.结果:上课前的测验成绩及上课后的测验成绩差异有显著性(t=0.986,P<0.001).总结:结构性培训课程能帮助员工掌握职业复康服务的理论及实务.

    作者:卢启扬;周家伟;萧海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慢性移植肾失功356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是导致后期移植肾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拟探讨慢性移植肾失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①选择1993-12/2006-12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3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②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停服硫唑嘌呤、环孢素A或减少环孢素A 30%~50%剂量,改用他克莫司0.5~1 mg/(kg·d)、霉酚酸酯1~2 g/d、西罗莫司1~2 mL/d等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及补充鱼肝油丸;服用雷公藤、百令胶囊或尿毒清等中药,给予低蛋白、低磷及高维生素、氨基酸饮食;必要时手术切除移植肾.③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①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急性排斥反应254例(71.35%),巨细胞病毒感染65例(18.26%),移植肾肾小球肾炎21例(5.9%),药物中毒(环孢素A/他克莫司)9例(2.53%),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5例(1.41%),肾单位减少(高龄供肾/性别差异)2例(0.56%).②治疗结果:切除移植肾194例(54.49%),带肾存活、恢复血液透析87例(24.44%),经治疗血肌酐维持在200~300 μmol/L 63例(17.70%),死亡12例(3.37%).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是引起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因素.提高供肾质量,严格组织配型,减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制定个体化免疫方案,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及肝肾功能,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减少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发生.

    作者:陈锦;李黔生;叶锦;靳风烁;蒋小娟;朱恋;祝清清;肖乾燕;马强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在脊柱侧弯矫形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目前认为在脊柱侧弯的矫形治疗中安全、融合率高、临床应用多的仍是自体髂骨.实验观察了脊柱畸形矫正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的效果.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4-03/2005-12本院及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脊柱中心脊柱侧弯的患者128例,其中男35例,女93例,年龄7~24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128例中特发性脊柱侧弯11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间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弯(马凡综合征)1例,成人脊柱侧弯2例.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试验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内固定、原位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③术后第3,6,12个月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前后位X线片,观察融合区域两侧的骨质融合情况.结果:12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所得数据均进入分析.①术后随访4~12个月,患者无免疫排斥反应,手术切口周围无红肿,无渗液,切口均甲级愈合.②X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有少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密度稍低;术后3个月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并可见骨小梁通过;术后6个月大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密度相同,无骨吸收.③植骨骨性融合121例,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未完全愈合7例,骨融合过程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及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是临床上一种实用、简易、可靠的植骨方法.

    作者:刘英飞;仉建国;陈云庆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安徽安庆农村地区532例男性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常伴发糖代谢紊乱,而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后可加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观察安庆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血糖代谢异常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①试验对象:试验从2005-06/2006-02安徽安庆农村地区开展高血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选择调查对象532人,均为男性,年龄50~75岁.纳入标准:患者的血压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胃肠疾病,糖尿病,甲亢,肿瘤及其他疾患,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加,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②试验方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体检资料.③试验评估: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糖代谢的因素.结果:纳入调查对象5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该高血压人群中共有122人空腹血糖异常,总检出率为22.68%;除舒张压和总胆固醇外,血糖正常者与血糖异常者之间相比较,其他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②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教育程度、吃肉习惯等是血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吃肉习惯、烹饪用油、腌制品摄入、甜食摄入与血糖代谢异常有关.结论:高血压人群血糖代谢异常检出率较高,提示在治疗血压的同时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提倡合理膳食,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靳冬;毛广运;蒋善群;徐希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翻修21例

    选择2000-02/2007-05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翻修患者21例(21髋),均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65~85岁,平均74岁.11例髋臼磨损、4例假体松动、2例松动合并髋臼磨损行全髋关节翻修,髋臼缺损部位行松质骨颗粒充填植骨,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植入长柄假体加周围植骨,2例感染患者行旷置后二期全髋关节翻修.翻修假体的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7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型假体7例,2例保留假体柄,2例假体周围骨折仅行股骨侧翻修.平均随访3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9分,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比非骨水泥假体效果差.结果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常见的原因是髋臼磨损,翻修手术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假体.

    作者:施进兴;林其仁;傅小杯;姚学东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旋转肌皮瓣覆盖创面治疗骶臀部难治性压疮

    选择2002-06/2007-0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的骶臀部压疮患者16例,骶尾部压疮11例,坐骨结节周围压疮5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将患者置于翻身床加强翻身,避免创面局部受压,并行压疮彻底清创,湿敷换药加强引流,待创面新鲜后旋转邻近合适的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皮区错位缝合.术后16例患者中有1例皮瓣贴附欠佳,加压包扎后愈合;其余15例均获得I期愈合.随访3个月~5年未见压疮复发.旋转肌皮瓣覆盖创面被证实为治疗骶尾部难治性压疮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正勇;岑瑛;古鸣兢;王怀胜;王耀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预防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随机对照

    目的:肾移植术后半年内发生的并发症主要为感染,尤以肺部感染为重.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中予以总结提高.方法:①实验对象及分组:选择2002-01/2006-12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的肾移植术后半年内患者40例,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免疫球蛋白组、对照组各20例.②实验分组:免疫球蛋白组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用0.4 g/(kg·d)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应用免疫抑制剂.③实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普通肺炎、重症肺炎发生率及血清IgG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球蛋白组患者的普通肺炎感染率及重症肺炎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②免疫球蛋白组患者血Ig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未见副作用.结论:随机对照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肾移植患者生存率.

    作者:黄云;龙田彪;黄烈城;詹峰;陈道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3个家系26例患者白内障发病的特征

    背景:白内障并不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必须症状,但它可以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早期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分子诊断可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的:分析上海松江地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3个家系26例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特征.设计:家系系谱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5/2003-08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个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共26例初步诊断或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7~71岁,其中13例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拟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另13例有部分或轻度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状与(或)体征,为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方法:①分别对受检者抽取1mL静脉血按常规法提取DNA,根据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 350次),长模板扩增PCR法检测CTG重复数.②采用裂隙灯检查患者晶状体观察白内障发病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CTG重复数.②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结果:26例患者中,除1例为不孕症患者被排除,其余2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受检者中25例患者符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350次).另1个体CTG重复数为13次,临床为不孕症患者,属正常个体.17例白内障患者CTG重复数平均为(2380±80)次,而8例无白内障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其CTG重复数平均为(2298±105)次,两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17例白内障患者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呈彩虹色浑浊或后极部皮质蓝色浑浊.其中8例患者白内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惟一的早期表现,其CTG重复数均高于正常值.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中,当特征性的白内障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主要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时,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作者:苏敬敬;陈旭;董智强;谢惠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椎体复位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变化

    目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复位目前主要是通过Harrington棒的撑开或Dick等器械压缩,间接地使压缩的椎体得到复位.但复位的力量不易掌握,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因此,需要了解和掌握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应力及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应力与位移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8-10/2003-04在上海市材料力学研究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生物力学研究室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市生物力学研究室完成.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为圆柱形,顶端的上下开启由尾端的圆形手柄控制.实验方法:①椎体复位器的抗压力实验:将椎体复位器撑开到大后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当复位器刚好发生形变时的轴向压应力,即是复位器进行轴向撑开时所能承受大应力.②新鲜小牛骨椎体抗轴向压力实验:在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上制作压缩性骨折模型时,了解椎体形变时的应力形变的关系.实验前测出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发生压缩形变后,再测量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并在机器上测出相应的压应力值.③椎体复位器复位压缩性小牛骨椎体的生物力学实验:将20个新鲜小牛骨胸腰椎椎体分成2组,每组10个椎体.在轴向载荷下压缩椎体,制作压缩性骨折的模型,1/2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1/2,2/3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2/3.从椎体椎弓根两侧放入复位器,将压缩的椎体予以复位.了解复位器在椎体内的撑开应力与复位时位移关系.结果:①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力为281 N.②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在承受轴向载荷发生变形时屈服点的平均应力为74.96 kPa,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t=16.044,P<0.01).③1/2椎体高度压缩组和2/3椎体高度压缩组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后应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5,P>0.05).结论:椎体压缩程度与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没有直接关系,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远小于复位器的屈服点应力.

    作者:董扬;眭述平;王桂英;陈旸;鲍琨;江潮胤;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治疗早期慢性移植肾肾病的疗效评估

    目的:实践证明他克莫司不仅比环孢素A肾毒性较小,而且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还能提高肾移植受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来改善移植肾功能.观察用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减缓早期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3-03/2006-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正在服用环孢素A的慢性移植肾肾病早期患者64例,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及分组:按用药情况分为2组,他克莫司组(n=31)将环孢素A改为他克莫司,剂量为0.15~0.3mg/(kg·d),其他免疫抑制剂不变;环孢素A组(n=33)环孢素A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均不作调整.③实验评估:分别于药物方案调整前、调整12,36个月后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肌酐、血脂及抗高血压评分,抗高血压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强度越大.结果:6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肌酐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调整前(P<0.01);调整12,36个月后,环孢素A组血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1).与环孢素A组相比,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在调整12,36个月后明显降低(P=0.011,0.046).②抗高血压评分:药物调整12,36个月后,他克莫司组均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③血脂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结论:当肾移植患者出现慢性移植肾肾病时,将主要免疫抑制剂由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可以改善肾移植受者的肾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可减缓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进展,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作者:袁刚;李黔生;靳风烁;朱方强;聂智林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葛根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目的:葛根素注射液已初步被证实具有抗氧化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药理作用.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变化及葛根素对其的影响,寻求其新的心肌保护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4在江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葛根素组(n=24),每组再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缺血20min再灌注0.5,4及8h组(n=8).②实验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葛根素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前10min经腹腔给予葛根素注射液50mg/kg;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则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于再灌注后0.5,4,8h各时相点,应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热休克蛋白70主要在心肌细胞的胞浆表达,以细胞核的核周为明显,细胞核很少表达.②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表达逐渐增强,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h葛根素组大鼠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③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h葛根素组大鼠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1).④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部分发生断裂、溶解;线粒体排列紊乱,明显肿胀.葛根素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规则,结构完整;线粒体排列整齐.结论:葛根素能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途径可能是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70表达、降低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来实现的.

    作者:唐昱;钟志英;葛郁芝;盛国太;曹平良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构建影响免疫功能的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不同应激源刺激差异比较

    目的:为了解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影响免疫功能的多种心理应激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找合理可行的慢性情绪应激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9/10在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即对照组、空瓶组、束缚组及灯光加电击组.②实验方法: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建立相应的心理应激刺激模型.各组大鼠在正式实验之前适应性生活1周,不同强度情绪刺激为期2周.③实验评估: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绪应激后24 h应用放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应用脲酶-Berthelot比色法测定血尿素氮含量.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质量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空瓶组大鼠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②各组大鼠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空瓶组、束缚组白细胞介素2含量有下降趋势,白细胞介素6含量有上升趋势.③空瓶组大鼠血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和血尿素氮是心理应激较为敏感的指标.空瓶、束缚及灯光加电击3种心理应激模型比较,空瓶刺激效果较好.

    作者:黄文英;周萍;杨晓艇;张媛;徐亨屹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接受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的影响

    目的:血液透析患者大多存在卡尼汀尤其是游离卡尼汀的缺乏,透析后补充左旋卡尼汀能够减轻、减少并发症及住院率.观察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对肾移植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9/2006-09于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30例,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旋卡尼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每次透析结束后,左旋卡尼汀组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20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药8周.用药前及用药8周时分别应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由8个方面组成,每项都以0~100分计,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同时记录透析相关症状及实验室参数,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用药前相比,用药8周后左旋卡尼汀组SF-36总体评分增加了(18.29±12.71)分,对照组总评分减少了(6.40±16.39)分.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总评分及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0.01).②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不仅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而且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温黎青;李建飞;王芳芳;周咏红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亲体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

    目的:肾功能不全是多发性骨髓瘤并发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且决定其预后,探讨1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治疗体会.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2005-04采用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例,男性,46岁,经严格的配型及常规检查,发现其胞兄为适合的亲体供者,经供、受者双方同意,结合病情资料并复习文献,先制订出详细治疗方案,然后行亲体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结果:①供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7天拆线出院,肾功能正常.②受者肾移植术后第3天,血肌酐降至98.2μmol/L,肌酐清除率为45.7μmL/min,肾功能恢复正常;干细胞移植术后第13天,查血红蛋白为54 g/L、白细胞为4.0×109L-1、中性粒细胞为1.92×109L-1、血小板为30×109L-1,受者造血功能逐步重建,同时抽血行短片段串联重复的嵌合体监测证实受者造血干细胞基因型为完全供者型,说明受者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重建.结论: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供、受者的良好配型是移植进行的必备基本条件;另外,术后初期患者处于完全性免疫缺陷状态,故手术后的消毒、隔离措施和抗感染治疗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朱清毅;顾晓箭;殷立平;徐彦;袁琳;黄卫周 刊期: 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