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进兴;林其仁;傅小杯;姚学东
目的:蒿甲醚除了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外,对正常组织有极大的副作用.实验拟观察蒿甲醚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2007-03-10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蒿甲醚购自昆明制药厂,分析纯,使用前先进行预处理,处理方法:研磨后用溶液配成1 g/L的母液,超声助溶解后供实验用.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70±15)g,雌雄不拘,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60),实验组分6个亚组,分别在饲料中加入0.1,0.2,0.4,0.8,1.6,3.2mg/kg的蒿甲醚.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的改变.结果:70只大鼠,饲养过程中实验组死亡6只,死亡原因为饲料添加蒿甲醚造成.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为0.1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损伤程度与饲料中蒿甲醚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 mg/kg时,蒿甲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DNA生物学特性.且随着蒿甲醚浓度的升高,这种损害更为明显.
作者:曹文华;孟玲;杨洪吉;陈冉;周欣;段耀奎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骨量、容易翻修、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其远期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证实.总结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疾病的特点及疗效,并随访全部患者术后1年以上影像学表现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选择2001-03/2006-03在解放军总医院关节置换中心治疗的3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均施行了现代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男性8例,女性28例,年龄52~71岁,体质量56~80 kg,均为内侧胫股间室置换.采用国际上评价膝关节功能常用的HSS评分评定疗效,并对全部病例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随访和总结.结果:①3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31.5个月.②术后切口无感染、无下肢血栓、骨折等并发症.③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65分提高至94.5分,优29膝(80%),良7膝(20%),平均关节活动范围120°(110°~135°).④影像学检查所有假体无位置不良,无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迹象,未观察到对侧间室与髌股关节间室有进行性退变.结论:经随访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证实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德刚;董纪元;王岩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国际临床试验研究证实,在适当放宽病变的入选标准情况下,其再狭窄发生率仍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目的:通过对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观察该支架再狭窄发生情况和支架对局部血管的作用,探讨支架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设计:随访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2003-05/2005-05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且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297例,男265例,女32例,年龄36~76岁.患者均对治疗和实验知情同意;该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全部患者置入美国Boston Scientific生产的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患者支架术后6和12个月回院复查,并于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数据包括:靶血管参考管径、小管腔直径,计算直径狭窄率、晚期管腔丢失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支架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晚期管腔支架内丢失显著高于支架近端边缘及支架远端边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支架再狭窄的随访:6个月时冠动脉造影有14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为10.4%(14/134).再狭窄的类型以支架内弥漫性再狭窄7例.再血管化率为6.7%.③支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显示支架部位有小动脉瘤形成1例,动脉瘤发生率为0.75%(1/134).④心血管不良事件:支架置入后1例4个月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为0.34%(1/297).支架置入后5d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0.34%(1/297).术后12个月晚期血栓形成2例,总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5%.结论:①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的管腔丢失主要在支架内,置入后再狭窄以支架内弥漫性多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②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可导致靶病变血管局部小的瘤样扩张.术后及随访结果总体数据显示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与患者的生物相容性较好.
作者:刘宏斌;盖鲁粤;杨庭树;金琴花;陈练;王禹;任艺虹;孙志军;郭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缺血再灌注是肝脏手术和肝移植术中不可避免的病理过程,吗啡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对抗心肌细胞凋亡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研究进展.观察吗啡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3在辽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选用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15),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再灌注+吗啡干预组,缺血再灌注组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吗啡组于缺血再灌注前给予0.3 mg/kg盐酸吗啡注射液腹腔内注射.②实验评估:于再灌注90 min后,各组大鼠经左心室取血,测定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取肝脏组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变化.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肝细胞凋亡率: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肝脏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吗啡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的凋亡,减轻肝脏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作者:唐博;李扬;王振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终点事件相关.试验拟验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初诊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6-06/2007-06本院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男114例,女73例;平均年龄(51±1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7±4.7)kg/m2.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既往已存在心血管疾病者.患者对治疗及试验均知情同意.根据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将所有受检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进行统计分析.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所有患者询问一般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尿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见显效因素.结论:单因素回归分析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他4项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而多因素回归分析这些因素未进入主效基因模型.
作者:卢海;王维敏;胡云;沈山梅;周士海;冯文焕;朱大龙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目前对后处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还较孤立,缺乏上下游调节机制的联系.通过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后处理在整体实验下的抗凋亡效应,以及这种心肌保护作用是否通过再灌注损伤救援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5在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均分至以下4组:①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45 min,再灌注4 h.②后处理组:在再灌注前,给予10s再灌、10s缺血,连续3个循环.③PI3K抑制剂组:在再灌注前5min经颈静脉注射磷脂酰激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0.3 mg/kg),余同③组.④MAPKK抑制剂组:在再灌注前5 min经颈静脉注射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APKK)抑制剂PD 98059(0.3 mg/kg),余同②组.再灌注结束后取左室缺血区,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凋亡指标Bax,Bcl-2,Caspase-3表达量变化及RISK通路中Akt,P-ERK 1/2及eNOS表达量变化.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后处理组心肌凋亡显著减轻,Akt、P-ERK 1/2及eNOS含量显著升高;PI3K抑制剂组心肌凋亡较后处理组严重,Akt、eNOS含量降低;MAPKK抑制剂组心肌凋亡较后处理组严重,ERK 1/2含量降低.结论:后处理对再灌注心肌存在明显的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与RIS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王雯;蒋东桥;芦玲巧;王红霞;范谦;杨新春;刘胜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探讨结构性培训课程对员工掌握职业复康服务知识的效用.方法:2006-04开始从广州市残疾人士职业培训中心招募参与课程的同工有23名,男14名,女9名,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1.3岁,服务年资6个月~4年,平均年资2年.安排23位员工接受一连8节结构性课程,在课程前后以相同的测验卷测试员工的表现,从而测试课程的成效.课程内容:一连4 d的培训课程共分为8节,每节3个小时.每节均有特定的主题:①复康理念.②辅导工作理论及技巧.③职业复康需要.④评估工具应用.⑤训练流程之制定及管理.⑥市场推广及顾客管理.⑦开发就业及训练机会.⑧就业跟进及在职支援.结果:上课前的测验成绩及上课后的测验成绩差异有显著性(t=0.986,P<0.001).总结:结构性培训课程能帮助员工掌握职业复康服务的理论及实务.
作者:卢启扬;周家伟;萧海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肾移植术后半年内发生的并发症主要为感染,尤以肺部感染为重.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中予以总结提高.方法:①实验对象及分组:选择2002-01/2006-12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的肾移植术后半年内患者40例,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免疫球蛋白组、对照组各20例.②实验分组:免疫球蛋白组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用0.4 g/(kg·d)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应用免疫抑制剂.③实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普通肺炎、重症肺炎发生率及血清IgG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球蛋白组患者的普通肺炎感染率及重症肺炎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②免疫球蛋白组患者血Ig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未见副作用.结论:随机对照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肾移植患者生存率.
作者:黄云;龙田彪;黄烈城;詹峰;陈道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自体角膜缘移植应用于胬肉切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术式,取材方便,安全.为寻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复发率,文章对不同种族的翼状胬肉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并观察分析其治疗结果.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0-01/2006-06就诊的翼状胬肉患者198例(206眼),其中就诊于中国厦门者144例,均为初发病例;作者在非洲博茨瓦纳国接诊的黑种人患者54例,均为复发病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对198例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胬肉切除术,即切除胬肉组织后在术区覆盖取自颞上方球结膜的带角膜缘的薄层游离结膜瓣.③实验评估:通过术后随访,对手术区域进行分级评估,1级为术区外观正常,4级即胬肉复发.观察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①术后6周时未发现翼状胬肉复发,术后6个月时中国汉族人、博兹瓦纳黑种人病例的复发率分别为6.6%和14.8%,术后12个月时复发率分别为11.8%和24.5%.②术后6周时,两组病例的分级情况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中国病例恢复较好.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两组术区分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主要为角膜浅层瘢痕、持续性眼表刺激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显微镜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具有切除胬肉较彻底、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复发率较低的特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黑种人病例的术后复发率高于中国汉族翼状胬肉患者.
作者:徐法松;杨扬帆;胡燕霞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复位目前主要是通过Harrington棒的撑开或Dick等器械压缩,间接地使压缩的椎体得到复位.但复位的力量不易掌握,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因此,需要了解和掌握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应力及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应力与位移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8-10/2003-04在上海市材料力学研究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生物力学研究室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市生物力学研究室完成.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为圆柱形,顶端的上下开启由尾端的圆形手柄控制.实验方法:①椎体复位器的抗压力实验:将椎体复位器撑开到大后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当复位器刚好发生形变时的轴向压应力,即是复位器进行轴向撑开时所能承受大应力.②新鲜小牛骨椎体抗轴向压力实验:在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上制作压缩性骨折模型时,了解椎体形变时的应力形变的关系.实验前测出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发生压缩形变后,再测量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并在机器上测出相应的压应力值.③椎体复位器复位压缩性小牛骨椎体的生物力学实验:将20个新鲜小牛骨胸腰椎椎体分成2组,每组10个椎体.在轴向载荷下压缩椎体,制作压缩性骨折的模型,1/2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1/2,2/3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2/3.从椎体椎弓根两侧放入复位器,将压缩的椎体予以复位.了解复位器在椎体内的撑开应力与复位时位移关系.结果:①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力为281 N.②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在承受轴向载荷发生变形时屈服点的平均应力为74.96 kPa,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t=16.044,P<0.01).③1/2椎体高度压缩组和2/3椎体高度压缩组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后应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5,P>0.05).结论:椎体压缩程度与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没有直接关系,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远小于复位器的屈服点应力.
作者:董扬;眭述平;王桂英;陈旸;鲍琨;江潮胤;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新的药物和剂型不断问世,但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和禁忌证或不适症状,尤其是不能完全阻断糖尿病的自然进程.在传承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药化的方法,开发出高效低毒、机制清楚的纯中药制剂已成为当代糖尿病研究的焦点之一.目的:验证复方中药强胰降糖胶囊对高脂饲料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设计:对比观察的动物实验.单位:云南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材料:选用Wistar大鼠100只,鼠龄2个月,普通级,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5)g.从100只大鼠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出1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86只进行造模.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的处置均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实验于2004-03/04在云南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采用高脂饲料和链脲佐菌素诱导制作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给药组.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分别按2.0,1.2,0.4 g/kg的剂量灌胃给与强胰降糖胶囊(医院处方制剂),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按0.5 g/kg灌胃给与二甲双胍.给药1个月后检测血糖、血清果糖胺和糖化血红蛋白;于给药第2和4周测定大鼠的饮水量和进食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果糖胺、饮水量、进食量的检测结果.结果:实验共纳入Wistar大鼠100只,32只由于造模失败而脱落,其余68只进入结果分析.高、中、低剂量给药组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果糖胺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第2周和第4周的饮水量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进食量也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强胰降糖胶囊能显著降低该动物模型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果糖胺、饮水量和进食量,是具有进一步开发、研制前景的中药复方制剂.
作者:李旋珠;熊洪艳;林青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在肾移植术后可能发生急性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作者前期实验表明在肾缺血再灌注期间注射胰岛素可减轻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在此基础上,在胰岛素溶液中加入天冬氨酸钾镁,观察Mg2+,K+协同胰岛素对家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2/04在泸州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7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9),即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及对照组,前两组采用钳夹肾动脉法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再灌注的同时给予胰岛素溶液,含胰岛素3 U/kg,葡萄糖1.5 g/kg,K+4 mg/kg,Mg2+1.7 mg/kg.②实验评估:分别观察3组动物缺血再灌注2 h,48 h后,血清尿素氮、血糖、血清及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以及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23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肾缺血再灌注48 h后,缺血再灌注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缺血再灌注组血清及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③缺血再灌注2 h后,3组动物血糖均较术前增高,但以缺血再灌注组增高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对照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正常,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呈变性和坏死改变,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肾组织轻度变性.结论:Mg2+,K+可协同胰岛素减轻家兔急性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其作用途径可能和降低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改善能量代谢、减轻钙超载、防止低血钾等因素有关.
作者:杨文理;何涛;曾凡才;姚富丽;陈川宁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白内障并不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必须症状,但它可以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早期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分子诊断可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的:分析上海松江地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3个家系26例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特征.设计:家系系谱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5/2003-08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个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共26例初步诊断或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7~71岁,其中13例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拟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另13例有部分或轻度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状与(或)体征,为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方法:①分别对受检者抽取1mL静脉血按常规法提取DNA,根据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 350次),长模板扩增PCR法检测CTG重复数.②采用裂隙灯检查患者晶状体观察白内障发病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CTG重复数.②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结果:26例患者中,除1例为不孕症患者被排除,其余2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受检者中25例患者符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350次).另1个体CTG重复数为13次,临床为不孕症患者,属正常个体.17例白内障患者CTG重复数平均为(2380±80)次,而8例无白内障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其CTG重复数平均为(2298±105)次,两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17例白内障患者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呈彩虹色浑浊或后极部皮质蓝色浑浊.其中8例患者白内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惟一的早期表现,其CTG重复数均高于正常值.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中,当特征性的白内障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主要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时,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作者:苏敬敬;陈旭;董智强;谢惠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肾功能不全是多发性骨髓瘤并发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且决定其预后,探讨1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治疗体会.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2005-04采用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例,男性,46岁,经严格的配型及常规检查,发现其胞兄为适合的亲体供者,经供、受者双方同意,结合病情资料并复习文献,先制订出详细治疗方案,然后行亲体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结果:①供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7天拆线出院,肾功能正常.②受者肾移植术后第3天,血肌酐降至98.2μmol/L,肌酐清除率为45.7μmL/min,肾功能恢复正常;干细胞移植术后第13天,查血红蛋白为54 g/L、白细胞为4.0×109L-1、中性粒细胞为1.92×109L-1、血小板为30×109L-1,受者造血功能逐步重建,同时抽血行短片段串联重复的嵌合体监测证实受者造血干细胞基因型为完全供者型,说明受者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重建.结论: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供、受者的良好配型是移植进行的必备基本条件;另外,术后初期患者处于完全性免疫缺陷状态,故手术后的消毒、隔离措施和抗感染治疗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朱清毅;顾晓箭;殷立平;徐彦;袁琳;黄卫周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但同时容易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此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冠状动脉内应用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设计: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对象:选择2004-12/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年龄≥3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即持续性胸痛≥30 min且不长于12 h、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体表心电图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0.1 mV,并且肌酸激酶升高>正常高值的2倍.纳入患者或家属签属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采用双盲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腺苷组(n=23)和对照组(n=27),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治疗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方法: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抢救及监护措施,同时应用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 1次顿服并在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术前准备后直接入导管室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治疗.先以球囊预扩张开通梗塞相关动脉,腺苷组患者即刻予以腺苷300μg+1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10 mL.持续1 min通过指引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完毕,再予以支架治疗.术毕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分级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再通后血流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入院后第1天每4 h、术后第2天至出院每天检测心脏生物标记物.②术前、术后1 h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③分别于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的第3天及第4周应用改良Simpson氏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结果:纳入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心脏标记物峰值及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分析比较:腺苷组患者心脏标记物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心脏肌钙蛋白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1,z=2.83,2.22,P<0.05);腺苷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2.10,P<0.05).腺苷组心脏标记物峰值较低说明心肌损伤轻于对照组,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的增加说明腺苷组患者心电图ST段恢复较快.②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术后4周时左心室射学分数均增加,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5,2.30,P<0.01),且腺苷组的改善更明显.对照组和腺苷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分级3级者分别为22和1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腺苷组4例(17.3%)、对照组1例(3.7%)出现有意义的窦性心动过缓而可见起搏心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12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可以明显缓解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开通背景下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益于改善左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籍振国;韩建妙;刘刚;刘坤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在接受肾移植前后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大多要做血液透析治疗,此时患者的不依从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不依从行为与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益于改善生存率,并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调查分析护理干预对实施肾移植前后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对比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和血液透析室.对象:选择2006-02/04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透析室因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2~77岁.均能读懂问卷并愿意参加;患者对治疗和调查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方法:干预组给予6个月的护理干预,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发放健康宣传材料、个别指导、集中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和干预3,6个月后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血液透析患者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护理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评分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干预组干预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总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肾移植前后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作者:王爱平;詹娇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选择2000-02/2007-05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翻修患者21例(21髋),均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65~85岁,平均74岁.11例髋臼磨损、4例假体松动、2例松动合并髋臼磨损行全髋关节翻修,髋臼缺损部位行松质骨颗粒充填植骨,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植入长柄假体加周围植骨,2例感染患者行旷置后二期全髋关节翻修.翻修假体的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7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型假体7例,2例保留假体柄,2例假体周围骨折仅行股骨侧翻修.平均随访3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9分,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比非骨水泥假体效果差.结果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常见的原因是髋臼磨损,翻修手术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假体.
作者:施进兴;林其仁;傅小杯;姚学东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刺五加的治疗风湿、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疾病,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已经得到研究证实.利用小鼠负重游泳试验,观察小鼠灌胃给药刺五加多糖后运动性疲劳时体内相关指标变化,探讨刺五加多糖抗运动性疲劳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7-04/06在燕山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32只,6~8周龄,体质量(20±2)g;刺五加干燥根茎购于秦皇岛市唐人药店.②实验分组及处理: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肌酸剂300 mg/(kg·d)灌胃;刺五加多糖高剂量处理组:给予刺五加450 mg/(kg·d)灌胃,刺五加多糖低剂量处理组:给予刺五加150mg/(kg·d)灌胃,连续给药14 d.③实验评估:停药次日用电子天平称量小鼠体质量变化;观察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测量负重游泳后小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和丙二醛含量.结果:①给药14 d,刺五加多糖高、低剂量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均有所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②给药14 d,与对照组相比,刺五加多糖低剂量处理组小鼠力竭时间差异不显著,刺五加多糖高剂量处理组小鼠力竭时间显著延长(P<0.05).③给药14 d,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刺五加多糖高、低剂量处理组小鼠血清肌酐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刺五加多糖高剂量处理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和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刺五加多糖低剂量处理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和丙二醛含量降低,但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刺五加多糖能够改善机体能量代谢,提高血清肌酐水平,减少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降低机体内自由基的含量,具有抗运动性疲劳的功效.
作者:韩新功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重要的特征是移植体动脉硬化,大鼠大动脉移植模型的血管改变非常类似于人类的移植体动脉硬化,但此模型的制作多采用显微外科血管缝合方法,既费时又需精巧的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套管技术建立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验证其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简化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选用纯系Wistar大鼠120只和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异系移植组(SD→Wistar)40对次,同系移植组(Wistar→Wistar)40对次.②实验方法:采用自制聚乙烯套管(内径1.5 mm,长度3 mm)将供体胸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连接,建立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③实验评估:分别于移植术后14,28,42,56 d取移植动脉标本,采用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及电镜等检测手段,观察移植动脉病理变化.结果:同、异系胸主动脉移植模型共成功72只,成功率为90%.①手术时间40~45 min,其中移植胸主动脉冷缺血时间10~15 min,腹主动脉阻断时间4~7 min.②异系移植组动脉硬化具有血管中层细胞坏死迁移、内膜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的特点,与人类慢性排斥反应动脉硬化的改变类似,早出现在术后28 d.③同系移植组无明显内膜增生,与受者自身的正常动脉差异不明显;异系移植组术后14 d内膜出现细胞增生层,术后28 d内膜出现半月形增生,增生程度直到术后56 d仍呈上升趋势.结论:采用套管技术建立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简单易行,避免了显微血管缝合,明显缩短了腹主动脉阻断时间和移植胸主动脉的冷缺血时间,成功率高,移植后的血管改变类似于人类慢性排斥反应移植体动脉硬化,可作为分析慢性移植排斥反应的简化模型.
作者:李平;高思海;赵金平;尹辉;王现国;孙瑜;潘铁成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为了解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影响免疫功能的多种心理应激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找合理可行的慢性情绪应激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9/10在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即对照组、空瓶组、束缚组及灯光加电击组.②实验方法: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建立相应的心理应激刺激模型.各组大鼠在正式实验之前适应性生活1周,不同强度情绪刺激为期2周.③实验评估: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绪应激后24 h应用放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应用脲酶-Berthelot比色法测定血尿素氮含量.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质量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空瓶组大鼠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②各组大鼠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空瓶组、束缚组白细胞介素2含量有下降趋势,白细胞介素6含量有上升趋势.③空瓶组大鼠血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和血尿素氮是心理应激较为敏感的指标.空瓶、束缚及灯光加电击3种心理应激模型比较,空瓶刺激效果较好.
作者:黄文英;周萍;杨晓艇;张媛;徐亨屹 刊期: 2007年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