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旋珠;熊洪艳;林青
目的:为了解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影响免疫功能的多种心理应激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找合理可行的慢性情绪应激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9/10在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即对照组、空瓶组、束缚组及灯光加电击组.②实验方法: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建立相应的心理应激刺激模型.各组大鼠在正式实验之前适应性生活1周,不同强度情绪刺激为期2周.③实验评估: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绪应激后24 h应用放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应用脲酶-Berthelot比色法测定血尿素氮含量.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质量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空瓶组大鼠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②各组大鼠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空瓶组、束缚组白细胞介素2含量有下降趋势,白细胞介素6含量有上升趋势.③空瓶组大鼠血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和血尿素氮是心理应激较为敏感的指标.空瓶、束缚及灯光加电击3种心理应激模型比较,空瓶刺激效果较好.
作者:黄文英;周萍;杨晓艇;张媛;徐亨屹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肝脏可溶性复合物具有保护肝脏、刺激肝组织再生等生物学活性,观察天然物质肝脏可溶性复合物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肿瘤研究室完成.①分离人胚胎、成年及新生小鼠肝脏组织,生理盐水清洗、剪碎、筛网过滤,用生理盐水制备混悬液,3 000 r/min离心,收集上清,制备肝脏可溶性复合物.②体外实验:用上述不同来源的肝脏可溶性复合物体外处理肿瘤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其对乳腺癌细胞EMT6增殖的影响.③体内实验:观察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对乳腺癌细胞EMT6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荷瘤鼠生存状况的影响,包括不同给药剂量及不同给药途径两个实验,给药途径包括在接种肿瘤细胞部位的对侧腋下、同侧腋下、腹腔注射及灌胃等.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不同来源的肝脏可溶性复合物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EMT6增殖率,肿瘤增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血清白蛋白处理组(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②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8mg/L组抑瘤率高于2,4 mg/L组(P<0.05),未观察到明显毒副效应.③比较不同给药途径,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同侧注射组的抑瘤率较其他3组的抑瘤率高(P<0.05),各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给予组的体质量增长率比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高(P<0.05).④与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在同侧腋下注射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肝脏可溶性复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并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不同的给药途径中,在接种肿瘤细胞部位的同侧腋下给药抑瘤效果好.
作者:杨洪亮;张洁;刘战培;林苹;王修杰;任婧婧;熊竹娟;宁其志 刊期: 2007年第51期
选择2000-02/2007-05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翻修患者21例(21髋),均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65~85岁,平均74岁.11例髋臼磨损、4例假体松动、2例松动合并髋臼磨损行全髋关节翻修,髋臼缺损部位行松质骨颗粒充填植骨,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植入长柄假体加周围植骨,2例感染患者行旷置后二期全髋关节翻修.翻修假体的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7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型假体7例,2例保留假体柄,2例假体周围骨折仅行股骨侧翻修.平均随访3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9分,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比非骨水泥假体效果差.结果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常见的原因是髋臼磨损,翻修手术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假体.
作者:施进兴;林其仁;傅小杯;姚学东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自体角膜缘移植应用于胬肉切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术式,取材方便,安全.为寻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复发率,文章对不同种族的翼状胬肉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并观察分析其治疗结果.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0-01/2006-06就诊的翼状胬肉患者198例(206眼),其中就诊于中国厦门者144例,均为初发病例;作者在非洲博茨瓦纳国接诊的黑种人患者54例,均为复发病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对198例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胬肉切除术,即切除胬肉组织后在术区覆盖取自颞上方球结膜的带角膜缘的薄层游离结膜瓣.③实验评估:通过术后随访,对手术区域进行分级评估,1级为术区外观正常,4级即胬肉复发.观察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①术后6周时未发现翼状胬肉复发,术后6个月时中国汉族人、博兹瓦纳黑种人病例的复发率分别为6.6%和14.8%,术后12个月时复发率分别为11.8%和24.5%.②术后6周时,两组病例的分级情况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中国病例恢复较好.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两组术区分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主要为角膜浅层瘢痕、持续性眼表刺激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显微镜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具有切除胬肉较彻底、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复发率较低的特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黑种人病例的术后复发率高于中国汉族翼状胬肉患者.
作者:徐法松;杨扬帆;胡燕霞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器官移植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方法:①回顾分析2005-05/2006-08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19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供者均为健康献肝者.供者、受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术后1个月检测1次巨细胞病毒血清抗体,预防和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均采用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术后采用三联免疫抑制疗法,根据术后血药浓度及肝功能改变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用量.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中巨细胞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IgG、巨细胞病毒IgM.结果:19例受者中6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均无临床症状,并全部治愈.结论:更昔洛韦能够有效治疗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积极预防、早期治疗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韩永;蔡明;许晓光;周文强;肖漓;石炳毅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可保护心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对实验性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①实验分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265±43)g,随机抽签法分为心衰模型组(n=25),治疗组(n=25)和正常对照组(n=10).②实验方法:建立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衰模型组: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5 mg/kg,1次/周,连续10周;治疗组:在首次注射阿霉素前两周开始给予罗格列酮3mg/(kg·d)灌胃治疗,一直持续到第12周;正常对照组: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代替阿霉素,给药方法同心衰模型组.③实验评估:所有大鼠分别于第12周进行超声和血流动力学及血浆生化指标的检测;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并应用HMIAS-2000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组织切片的胶原容积分数;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定性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纳入大鼠60只,心衰模型组大鼠12周累计死亡10只,死亡原因主要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生存率为60%,治疗组大鼠生存率为80%(P<0.01),而正常对照组全部存活.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心衰模型组左室心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治疗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高于心衰模型组,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治疗组较心衰模型组相比,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降低(P<0.01).③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显示心衰模型组左室胶原增多,心肌间质明显纤维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衰模型组胶原容积分数增加,差异显著(P<0.01);而治疗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胶原容积分数较心衰模型组降低(P<0.01).④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心衰模型组心肌组织受损,呈心肌病样改变;正常对照组肌纤维排列整齐,无心肌纤维的破坏,而治疗组部分逆转其病理损害.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心肌中表达下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罗格列酮通过上调并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而部分逆转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作者:雷健;狄鸣;李佐民;昌薇;田立群;文洪智;曹林生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白内障并不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必须症状,但它可以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早期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分子诊断可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的:分析上海松江地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3个家系26例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特征.设计:家系系谱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5/2003-08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个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共26例初步诊断或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7~71岁,其中13例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拟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另13例有部分或轻度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状与(或)体征,为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方法:①分别对受检者抽取1mL静脉血按常规法提取DNA,根据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 350次),长模板扩增PCR法检测CTG重复数.②采用裂隙灯检查患者晶状体观察白内障发病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CTG重复数.②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结果:26例患者中,除1例为不孕症患者被排除,其余2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受检者中25例患者符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350次).另1个体CTG重复数为13次,临床为不孕症患者,属正常个体.17例白内障患者CTG重复数平均为(2380±80)次,而8例无白内障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其CTG重复数平均为(2298±105)次,两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17例白内障患者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呈彩虹色浑浊或后极部皮质蓝色浑浊.其中8例患者白内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惟一的早期表现,其CTG重复数均高于正常值.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中,当特征性的白内障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主要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时,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作者:苏敬敬;陈旭;董智强;谢惠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常伴发糖代谢紊乱,而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后可加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观察安庆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血糖代谢异常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①试验对象:试验从2005-06/2006-02安徽安庆农村地区开展高血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选择调查对象532人,均为男性,年龄50~75岁.纳入标准:患者的血压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胃肠疾病,糖尿病,甲亢,肿瘤及其他疾患,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加,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②试验方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体检资料.③试验评估: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糖代谢的因素.结果:纳入调查对象5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该高血压人群中共有122人空腹血糖异常,总检出率为22.68%;除舒张压和总胆固醇外,血糖正常者与血糖异常者之间相比较,其他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②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教育程度、吃肉习惯等是血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吃肉习惯、烹饪用油、腌制品摄入、甜食摄入与血糖代谢异常有关.结论:高血压人群血糖代谢异常检出率较高,提示在治疗血压的同时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提倡合理膳食,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靳冬;毛广运;蒋善群;徐希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蒿甲醚除了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外,对正常组织有极大的副作用.实验拟观察蒿甲醚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2007-03-10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蒿甲醚购自昆明制药厂,分析纯,使用前先进行预处理,处理方法:研磨后用溶液配成1 g/L的母液,超声助溶解后供实验用.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70±15)g,雌雄不拘,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60),实验组分6个亚组,分别在饲料中加入0.1,0.2,0.4,0.8,1.6,3.2mg/kg的蒿甲醚.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的改变.结果:70只大鼠,饲养过程中实验组死亡6只,死亡原因为饲料添加蒿甲醚造成.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为0.1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损伤程度与饲料中蒿甲醚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 mg/kg时,蒿甲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DNA生物学特性.且随着蒿甲醚浓度的升高,这种损害更为明显.
作者:曹文华;孟玲;杨洪吉;陈冉;周欣;段耀奎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国内外对雄激素受体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心肌,忽视了心内神经系统,而心内神经系统在心脏的功能调节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雄激素受体蛋白及其mRNA在睾丸切除后大鼠心内神经节的表达及其是否受雄激素的影响,并与正常及睾丸切除后睾酮替代大鼠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解剖学系.材料:实验于2003-01/05在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50~250 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不切除睾丸.②睾丸切除组:切除大鼠双侧睾丸.③睾酮替代组:大鼠睾丸切除后注射睾酮0.2 mg/次,1次/3 d,持续3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及其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的阳性率(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100%)及其平均吸光度值.结果:大鼠6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3组大鼠心内神经节均存在雄激素受体阳性神经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睾丸切除组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阳性神经细胞阳性率和平均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睾酮替代组(P<0.05),但睾酮替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心房后壁心内神经节存在雄激素受体,并且受雄激素调节.
作者:刘晓柳;李光千;赵小明;范玉华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是导致后期移植肾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拟探讨慢性移植肾失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①选择1993-12/2006-12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3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②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停服硫唑嘌呤、环孢素A或减少环孢素A 30%~50%剂量,改用他克莫司0.5~1 mg/(kg·d)、霉酚酸酯1~2 g/d、西罗莫司1~2 mL/d等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及补充鱼肝油丸;服用雷公藤、百令胶囊或尿毒清等中药,给予低蛋白、低磷及高维生素、氨基酸饮食;必要时手术切除移植肾.③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①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急性排斥反应254例(71.35%),巨细胞病毒感染65例(18.26%),移植肾肾小球肾炎21例(5.9%),药物中毒(环孢素A/他克莫司)9例(2.53%),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5例(1.41%),肾单位减少(高龄供肾/性别差异)2例(0.56%).②治疗结果:切除移植肾194例(54.49%),带肾存活、恢复血液透析87例(24.44%),经治疗血肌酐维持在200~300 μmol/L 63例(17.70%),死亡12例(3.37%).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是引起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因素.提高供肾质量,严格组织配型,减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制定个体化免疫方案,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及肝肾功能,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减少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发生.
作者:陈锦;李黔生;叶锦;靳风烁;蒋小娟;朱恋;祝清清;肖乾燕;马强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在肾移植术后可能发生急性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作者前期实验表明在肾缺血再灌注期间注射胰岛素可减轻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在此基础上,在胰岛素溶液中加入天冬氨酸钾镁,观察Mg2+,K+协同胰岛素对家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2/04在泸州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7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9),即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及对照组,前两组采用钳夹肾动脉法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再灌注的同时给予胰岛素溶液,含胰岛素3 U/kg,葡萄糖1.5 g/kg,K+4 mg/kg,Mg2+1.7 mg/kg.②实验评估:分别观察3组动物缺血再灌注2 h,48 h后,血清尿素氮、血糖、血清及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以及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23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肾缺血再灌注48 h后,缺血再灌注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缺血再灌注组血清及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③缺血再灌注2 h后,3组动物血糖均较术前增高,但以缺血再灌注组增高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对照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正常,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呈变性和坏死改变,缺血再灌注胰岛素处理组肾组织轻度变性.结论:Mg2+,K+可协同胰岛素减轻家兔急性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其作用途径可能和降低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改善能量代谢、减轻钙超载、防止低血钾等因素有关.
作者:杨文理;何涛;曾凡才;姚富丽;陈川宁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国际临床试验研究证实,在适当放宽病变的入选标准情况下,其再狭窄发生率仍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目的:通过对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观察该支架再狭窄发生情况和支架对局部血管的作用,探讨支架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设计:随访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2003-05/2005-05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且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297例,男265例,女32例,年龄36~76岁.患者均对治疗和实验知情同意;该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全部患者置入美国Boston Scientific生产的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患者支架术后6和12个月回院复查,并于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数据包括:靶血管参考管径、小管腔直径,计算直径狭窄率、晚期管腔丢失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支架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晚期管腔支架内丢失显著高于支架近端边缘及支架远端边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支架再狭窄的随访:6个月时冠动脉造影有14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为10.4%(14/134).再狭窄的类型以支架内弥漫性再狭窄7例.再血管化率为6.7%.③支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显示支架部位有小动脉瘤形成1例,动脉瘤发生率为0.75%(1/134).④心血管不良事件:支架置入后1例4个月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为0.34%(1/297).支架置入后5d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0.34%(1/297).术后12个月晚期血栓形成2例,总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5%.结论:①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的管腔丢失主要在支架内,置入后再狭窄以支架内弥漫性多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②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可导致靶病变血管局部小的瘤样扩张.术后及随访结果总体数据显示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与患者的生物相容性较好.
作者:刘宏斌;盖鲁粤;杨庭树;金琴花;陈练;王禹;任艺虹;孙志军;郭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刺五加的治疗风湿、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疾病,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已经得到研究证实.利用小鼠负重游泳试验,观察小鼠灌胃给药刺五加多糖后运动性疲劳时体内相关指标变化,探讨刺五加多糖抗运动性疲劳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7-04/06在燕山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32只,6~8周龄,体质量(20±2)g;刺五加干燥根茎购于秦皇岛市唐人药店.②实验分组及处理: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肌酸剂300 mg/(kg·d)灌胃;刺五加多糖高剂量处理组:给予刺五加450 mg/(kg·d)灌胃,刺五加多糖低剂量处理组:给予刺五加150mg/(kg·d)灌胃,连续给药14 d.③实验评估:停药次日用电子天平称量小鼠体质量变化;观察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测量负重游泳后小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和丙二醛含量.结果:①给药14 d,刺五加多糖高、低剂量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均有所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②给药14 d,与对照组相比,刺五加多糖低剂量处理组小鼠力竭时间差异不显著,刺五加多糖高剂量处理组小鼠力竭时间显著延长(P<0.05).③给药14 d,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刺五加多糖高、低剂量处理组小鼠血清肌酐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刺五加多糖高剂量处理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和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刺五加多糖低剂量处理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和丙二醛含量降低,但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刺五加多糖能够改善机体能量代谢,提高血清肌酐水平,减少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降低机体内自由基的含量,具有抗运动性疲劳的功效.
作者:韩新功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评价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价值和选择.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1999-01/2003-12本院收治的180例性别、随访时间均相仿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接受过随访者.②患者对治疗及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无关死亡、失去随访或资料不全者.将180例患者分为骨折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每组60例.②试验方法: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骨质条件及伴发内科疾病情况选择内固定及假体置入.骨折内固定组采用多根加压中空螺钉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入路,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组根据年龄选择相应的假体进行手术.③实验评估:观察所有患者的住院情况,并对术后1,3年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定.结果:纳入1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3种术式的住院时间相仿,早期并发症均较低;骨折内固定组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中、远期并发症、再手术率较高,全髋关节置换组手术创伤、假体费用较大,随访功能优良率较高.②术后1年骨折内固定组骨折愈合52例,髋关节功能评定为(87.31±7.12)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1年假体无明显松动,髋关节功能评定分别为(89.31±3.43)分和(93.11±5.11)分.③术后3年骨折内固定组8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功能评定为(78.33±10.63)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分别有7例及2例发生假体松动,髋关节功能评定为(88.72±3.17)分和(91.72±3.17)分.结论:适应证掌握正确,多根加压中空螺钉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种治疗股骨颈骨折均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严格正确的掌握适应症可能是预防中远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高辉;吕厚山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终点事件相关.试验拟验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初诊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6-06/2007-06本院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男114例,女73例;平均年龄(51±1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7±4.7)kg/m2.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既往已存在心血管疾病者.患者对治疗及试验均知情同意.根据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将所有受检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进行统计分析.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所有患者询问一般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尿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见显效因素.结论:单因素回归分析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他4项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而多因素回归分析这些因素未进入主效基因模型.
作者:卢海;王维敏;胡云;沈山梅;周士海;冯文焕;朱大龙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肾功能不全是多发性骨髓瘤并发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且决定其预后,探讨1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治疗体会.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2005-04采用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例,男性,46岁,经严格的配型及常规检查,发现其胞兄为适合的亲体供者,经供、受者双方同意,结合病情资料并复习文献,先制订出详细治疗方案,然后行亲体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结果:①供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7天拆线出院,肾功能正常.②受者肾移植术后第3天,血肌酐降至98.2μmol/L,肌酐清除率为45.7μmL/min,肾功能恢复正常;干细胞移植术后第13天,查血红蛋白为54 g/L、白细胞为4.0×109L-1、中性粒细胞为1.92×109L-1、血小板为30×109L-1,受者造血功能逐步重建,同时抽血行短片段串联重复的嵌合体监测证实受者造血干细胞基因型为完全供者型,说明受者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重建.结论:肾及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供、受者的良好配型是移植进行的必备基本条件;另外,术后初期患者处于完全性免疫缺陷状态,故手术后的消毒、隔离措施和抗感染治疗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朱清毅;顾晓箭;殷立平;徐彦;袁琳;黄卫周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实践证明他克莫司不仅比环孢素A肾毒性较小,而且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还能提高肾移植受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来改善移植肾功能.观察用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减缓早期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3-03/2006-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正在服用环孢素A的慢性移植肾肾病早期患者64例,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及分组:按用药情况分为2组,他克莫司组(n=31)将环孢素A改为他克莫司,剂量为0.15~0.3mg/(kg·d),其他免疫抑制剂不变;环孢素A组(n=33)环孢素A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均不作调整.③实验评估:分别于药物方案调整前、调整12,36个月后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肌酐、血脂及抗高血压评分,抗高血压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强度越大.结果:6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肌酐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调整前(P<0.01);调整12,36个月后,环孢素A组血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1).与环孢素A组相比,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在调整12,36个月后明显降低(P=0.011,0.046).②抗高血压评分:药物调整12,36个月后,他克莫司组均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③血脂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结论:当肾移植患者出现慢性移植肾肾病时,将主要免疫抑制剂由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可以改善肾移植受者的肾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可减缓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进展,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作者:袁刚;李黔生;靳风烁;朱方强;聂智林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骨量、容易翻修、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其远期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证实.总结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疾病的特点及疗效,并随访全部患者术后1年以上影像学表现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选择2001-03/2006-03在解放军总医院关节置换中心治疗的3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均施行了现代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男性8例,女性28例,年龄52~71岁,体质量56~80 kg,均为内侧胫股间室置换.采用国际上评价膝关节功能常用的HSS评分评定疗效,并对全部病例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随访和总结.结果:①3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31.5个月.②术后切口无感染、无下肢血栓、骨折等并发症.③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65分提高至94.5分,优29膝(80%),良7膝(20%),平均关节活动范围120°(110°~135°).④影像学检查所有假体无位置不良,无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迹象,未观察到对侧间室与髌股关节间室有进行性退变.结论:经随访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证实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德刚;董纪元;王岩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复位目前主要是通过Harrington棒的撑开或Dick等器械压缩,间接地使压缩的椎体得到复位.但复位的力量不易掌握,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因此,需要了解和掌握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应力及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应力与位移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8-10/2003-04在上海市材料力学研究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生物力学研究室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市生物力学研究室完成.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为圆柱形,顶端的上下开启由尾端的圆形手柄控制.实验方法:①椎体复位器的抗压力实验:将椎体复位器撑开到大后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当复位器刚好发生形变时的轴向压应力,即是复位器进行轴向撑开时所能承受大应力.②新鲜小牛骨椎体抗轴向压力实验:在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上制作压缩性骨折模型时,了解椎体形变时的应力形变的关系.实验前测出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发生压缩形变后,再测量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并在机器上测出相应的压应力值.③椎体复位器复位压缩性小牛骨椎体的生物力学实验:将20个新鲜小牛骨胸腰椎椎体分成2组,每组10个椎体.在轴向载荷下压缩椎体,制作压缩性骨折的模型,1/2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1/2,2/3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2/3.从椎体椎弓根两侧放入复位器,将压缩的椎体予以复位.了解复位器在椎体内的撑开应力与复位时位移关系.结果:①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力为281 N.②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在承受轴向载荷发生变形时屈服点的平均应力为74.96 kPa,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t=16.044,P<0.01).③1/2椎体高度压缩组和2/3椎体高度压缩组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后应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5,P>0.05).结论:椎体压缩程度与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没有直接关系,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远小于复位器的屈服点应力.
作者:董扬;眭述平;王桂英;陈旸;鲍琨;江潮胤;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