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健;狄鸣;李佐民;昌薇;田立群;文洪智;曹林生
背景:国内外对雄激素受体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心肌,忽视了心内神经系统,而心内神经系统在心脏的功能调节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雄激素受体蛋白及其mRNA在睾丸切除后大鼠心内神经节的表达及其是否受雄激素的影响,并与正常及睾丸切除后睾酮替代大鼠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解剖学系.材料:实验于2003-01/05在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50~250 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不切除睾丸.②睾丸切除组:切除大鼠双侧睾丸.③睾酮替代组:大鼠睾丸切除后注射睾酮0.2 mg/次,1次/3 d,持续3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及其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的阳性率(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100%)及其平均吸光度值.结果:大鼠6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3组大鼠心内神经节均存在雄激素受体阳性神经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睾丸切除组大鼠心内神经节雄激素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阳性神经细胞阳性率和平均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睾酮替代组(P<0.05),但睾酮替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心房后壁心内神经节存在雄激素受体,并且受雄激素调节.
作者:刘晓柳;李光千;赵小明;范玉华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在接受肾移植前后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大多要做血液透析治疗,此时患者的不依从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不依从行为与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益于改善生存率,并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调查分析护理干预对实施肾移植前后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对比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和血液透析室.对象:选择2006-02/04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透析室因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2~77岁.均能读懂问卷并愿意参加;患者对治疗和调查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方法:干预组给予6个月的护理干预,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发放健康宣传材料、个别指导、集中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和干预3,6个月后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血液透析患者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护理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评分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干预组干预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总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肾移植前后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作者:王爱平;詹娇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实践证明他克莫司不仅比环孢素A肾毒性较小,而且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还能提高肾移植受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来改善移植肾功能.观察用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减缓早期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3-03/2006-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正在服用环孢素A的慢性移植肾肾病早期患者64例,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及分组:按用药情况分为2组,他克莫司组(n=31)将环孢素A改为他克莫司,剂量为0.15~0.3mg/(kg·d),其他免疫抑制剂不变;环孢素A组(n=33)环孢素A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均不作调整.③实验评估:分别于药物方案调整前、调整12,36个月后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肌酐、血脂及抗高血压评分,抗高血压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强度越大.结果:6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肌酐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调整前(P<0.01);调整12,36个月后,环孢素A组血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1).与环孢素A组相比,他克莫司组血肌酐水平在调整12,36个月后明显降低(P=0.011,0.046).②抗高血压评分:药物调整12,36个月后,他克莫司组均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③血脂水平:药物调整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结论:当肾移植患者出现慢性移植肾肾病时,将主要免疫抑制剂由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可以改善肾移植受者的肾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可减缓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进展,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作者:袁刚;李黔生;靳风烁;朱方强;聂智林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刺五加的治疗风湿、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疾病,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已经得到研究证实.利用小鼠负重游泳试验,观察小鼠灌胃给药刺五加多糖后运动性疲劳时体内相关指标变化,探讨刺五加多糖抗运动性疲劳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7-04/06在燕山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32只,6~8周龄,体质量(20±2)g;刺五加干燥根茎购于秦皇岛市唐人药店.②实验分组及处理: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肌酸剂300 mg/(kg·d)灌胃;刺五加多糖高剂量处理组:给予刺五加450 mg/(kg·d)灌胃,刺五加多糖低剂量处理组:给予刺五加150mg/(kg·d)灌胃,连续给药14 d.③实验评估:停药次日用电子天平称量小鼠体质量变化;观察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测量负重游泳后小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和丙二醛含量.结果:①给药14 d,刺五加多糖高、低剂量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均有所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②给药14 d,与对照组相比,刺五加多糖低剂量处理组小鼠力竭时间差异不显著,刺五加多糖高剂量处理组小鼠力竭时间显著延长(P<0.05).③给药14 d,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刺五加多糖高、低剂量处理组小鼠血清肌酐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刺五加多糖高剂量处理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和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刺五加多糖低剂量处理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和丙二醛含量降低,但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刺五加多糖能够改善机体能量代谢,提高血清肌酐水平,减少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降低机体内自由基的含量,具有抗运动性疲劳的功效.
作者:韩新功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分析特警专业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关系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于2006-09/12抽取浙江警察学院特警专业60名男生,年龄19~22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严格按照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方案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这四个人体机体特征及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应用Inbody520人体成分测试仪对学生的身体成份进行测试.根据学生一般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运用体质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特警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结果:纳入的60名学生,2名因伤病退出,58名进入结果分析.①身体形态:特警专业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4.1 cm,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身高(169.75 cm);平均体质量为68.78 kg,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体质量(58.74 kg);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2.68,接近标准(22),体质量较为标准;骨骼肌与体质量比达到50.38%,超出正常范围;平均体脂百分数为11.58%,接近正常范围的下限,体脂肪普遍正常而且含量较低;平均腰臀脂肪比例0.82%,属于正常.②身体机能:特警专业学生的平均脉搏为63.5次/min,心血管机能状况良好;平均肺活量为4 315 mL,明显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值(3860 mL),呼吸机能比普通人更为出色;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大值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血压正常.③特警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根据身体素质及专项素质建立评分标准,评价标准分=70+(x-x)×10/s(计时跑指标),评价标准分=70+(x-x)×10/s(非计时跑指标).结论:特警专业学生的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与一般大学生有明显差异,指标体系的选取也存在一定差别.应构建相应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用于完成科学评估.
作者:徐重鑫;韦益毅;钟兴龙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肾移植术后半年内发生的并发症主要为感染,尤以肺部感染为重.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中予以总结提高.方法:①实验对象及分组:选择2002-01/2006-12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的肾移植术后半年内患者40例,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免疫球蛋白组、对照组各20例.②实验分组:免疫球蛋白组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用0.4 g/(kg·d)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应用免疫抑制剂.③实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普通肺炎、重症肺炎发生率及血清IgG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球蛋白组患者的普通肺炎感染率及重症肺炎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②免疫球蛋白组患者血Ig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未见副作用.结论:随机对照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肾移植患者生存率.
作者:黄云;龙田彪;黄烈城;詹峰;陈道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探讨结构性培训课程对员工掌握职业复康服务知识的效用.方法:2006-04开始从广州市残疾人士职业培训中心招募参与课程的同工有23名,男14名,女9名,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1.3岁,服务年资6个月~4年,平均年资2年.安排23位员工接受一连8节结构性课程,在课程前后以相同的测验卷测试员工的表现,从而测试课程的成效.课程内容:一连4 d的培训课程共分为8节,每节3个小时.每节均有特定的主题:①复康理念.②辅导工作理论及技巧.③职业复康需要.④评估工具应用.⑤训练流程之制定及管理.⑥市场推广及顾客管理.⑦开发就业及训练机会.⑧就业跟进及在职支援.结果:上课前的测验成绩及上课后的测验成绩差异有显著性(t=0.986,P<0.001).总结:结构性培训课程能帮助员工掌握职业复康服务的理论及实务.
作者:卢启扬;周家伟;萧海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是导致后期移植肾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拟探讨慢性移植肾失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①选择1993-12/2006-12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3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②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停服硫唑嘌呤、环孢素A或减少环孢素A 30%~50%剂量,改用他克莫司0.5~1 mg/(kg·d)、霉酚酸酯1~2 g/d、西罗莫司1~2 mL/d等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及补充鱼肝油丸;服用雷公藤、百令胶囊或尿毒清等中药,给予低蛋白、低磷及高维生素、氨基酸饮食;必要时手术切除移植肾.③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①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急性排斥反应254例(71.35%),巨细胞病毒感染65例(18.26%),移植肾肾小球肾炎21例(5.9%),药物中毒(环孢素A/他克莫司)9例(2.53%),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5例(1.41%),肾单位减少(高龄供肾/性别差异)2例(0.56%).②治疗结果:切除移植肾194例(54.49%),带肾存活、恢复血液透析87例(24.44%),经治疗血肌酐维持在200~300 μmol/L 63例(17.70%),死亡12例(3.37%).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是引起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因素.提高供肾质量,严格组织配型,减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制定个体化免疫方案,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及肝肾功能,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减少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发生.
作者:陈锦;李黔生;叶锦;靳风烁;蒋小娟;朱恋;祝清清;肖乾燕;马强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缺血再灌注是肝脏手术和肝移植术中不可避免的病理过程,吗啡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对抗心肌细胞凋亡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研究进展.观察吗啡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3在辽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选用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15),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再灌注+吗啡干预组,缺血再灌注组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吗啡组于缺血再灌注前给予0.3 mg/kg盐酸吗啡注射液腹腔内注射.②实验评估:于再灌注90 min后,各组大鼠经左心室取血,测定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取肝脏组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变化.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肝细胞凋亡率: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肝脏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吗啡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的凋亡,减轻肝脏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作者:唐博;李扬;王振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重要的特征是移植体动脉硬化,大鼠大动脉移植模型的血管改变非常类似于人类的移植体动脉硬化,但此模型的制作多采用显微外科血管缝合方法,既费时又需精巧的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套管技术建立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验证其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简化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选用纯系Wistar大鼠120只和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异系移植组(SD→Wistar)40对次,同系移植组(Wistar→Wistar)40对次.②实验方法:采用自制聚乙烯套管(内径1.5 mm,长度3 mm)将供体胸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连接,建立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③实验评估:分别于移植术后14,28,42,56 d取移植动脉标本,采用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及电镜等检测手段,观察移植动脉病理变化.结果:同、异系胸主动脉移植模型共成功72只,成功率为90%.①手术时间40~45 min,其中移植胸主动脉冷缺血时间10~15 min,腹主动脉阻断时间4~7 min.②异系移植组动脉硬化具有血管中层细胞坏死迁移、内膜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的特点,与人类慢性排斥反应动脉硬化的改变类似,早出现在术后28 d.③同系移植组无明显内膜增生,与受者自身的正常动脉差异不明显;异系移植组术后14 d内膜出现细胞增生层,术后28 d内膜出现半月形增生,增生程度直到术后56 d仍呈上升趋势.结论:采用套管技术建立大鼠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简单易行,避免了显微血管缝合,明显缩短了腹主动脉阻断时间和移植胸主动脉的冷缺血时间,成功率高,移植后的血管改变类似于人类慢性排斥反应移植体动脉硬化,可作为分析慢性移植排斥反应的简化模型.
作者:李平;高思海;赵金平;尹辉;王现国;孙瑜;潘铁成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新的药物和剂型不断问世,但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和禁忌证或不适症状,尤其是不能完全阻断糖尿病的自然进程.在传承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药化的方法,开发出高效低毒、机制清楚的纯中药制剂已成为当代糖尿病研究的焦点之一.目的:验证复方中药强胰降糖胶囊对高脂饲料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设计:对比观察的动物实验.单位:云南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材料:选用Wistar大鼠100只,鼠龄2个月,普通级,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5)g.从100只大鼠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出1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86只进行造模.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的处置均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实验于2004-03/04在云南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采用高脂饲料和链脲佐菌素诱导制作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给药组.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分别按2.0,1.2,0.4 g/kg的剂量灌胃给与强胰降糖胶囊(医院处方制剂),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按0.5 g/kg灌胃给与二甲双胍.给药1个月后检测血糖、血清果糖胺和糖化血红蛋白;于给药第2和4周测定大鼠的饮水量和进食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果糖胺、饮水量、进食量的检测结果.结果:实验共纳入Wistar大鼠100只,32只由于造模失败而脱落,其余68只进入结果分析.高、中、低剂量给药组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果糖胺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第2周和第4周的饮水量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进食量也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强胰降糖胶囊能显著降低该动物模型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果糖胺、饮水量和进食量,是具有进一步开发、研制前景的中药复方制剂.
作者:李旋珠;熊洪艳;林青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器官移植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方法:①回顾分析2005-05/2006-08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19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供者均为健康献肝者.供者、受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术后1个月检测1次巨细胞病毒血清抗体,预防和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均采用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术后采用三联免疫抑制疗法,根据术后血药浓度及肝功能改变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用量.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中巨细胞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IgG、巨细胞病毒IgM.结果:19例受者中6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均无临床症状,并全部治愈.结论:更昔洛韦能够有效治疗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积极预防、早期治疗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韩永;蔡明;许晓光;周文强;肖漓;石炳毅 刊期: 2007年第51期
选择2002-06/2007-0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的骶臀部压疮患者16例,骶尾部压疮11例,坐骨结节周围压疮5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将患者置于翻身床加强翻身,避免创面局部受压,并行压疮彻底清创,湿敷换药加强引流,待创面新鲜后旋转邻近合适的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皮区错位缝合.术后16例患者中有1例皮瓣贴附欠佳,加压包扎后愈合;其余15例均获得I期愈合.随访3个月~5年未见压疮复发.旋转肌皮瓣覆盖创面被证实为治疗骶尾部难治性压疮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正勇;岑瑛;古鸣兢;王怀胜;王耀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蒿甲醚除了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外,对正常组织有极大的副作用.实验拟观察蒿甲醚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2007-03-10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蒿甲醚购自昆明制药厂,分析纯,使用前先进行预处理,处理方法:研磨后用溶液配成1 g/L的母液,超声助溶解后供实验用.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70±15)g,雌雄不拘,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60),实验组分6个亚组,分别在饲料中加入0.1,0.2,0.4,0.8,1.6,3.2mg/kg的蒿甲醚.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的改变.结果:70只大鼠,饲养过程中实验组死亡6只,死亡原因为饲料添加蒿甲醚造成.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为0.1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损伤程度与饲料中蒿甲醚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 mg/kg时,蒿甲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DNA生物学特性.且随着蒿甲醚浓度的升高,这种损害更为明显.
作者:曹文华;孟玲;杨洪吉;陈冉;周欣;段耀奎 刊期: 2007年第51期
背景:白内障并不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必须症状,但它可以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早期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分子诊断可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的:分析上海松江地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3个家系26例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特征.设计:家系系谱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5/2003-08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个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共26例初步诊断或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7~71岁,其中13例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拟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另13例有部分或轻度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状与(或)体征,为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方法:①分别对受检者抽取1mL静脉血按常规法提取DNA,根据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 350次),长模板扩增PCR法检测CTG重复数.②采用裂隙灯检查患者晶状体观察白内障发病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CTG重复数.②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结果:26例患者中,除1例为不孕症患者被排除,其余2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受检者中25例患者符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350次).另1个体CTG重复数为13次,临床为不孕症患者,属正常个体.17例白内障患者CTG重复数平均为(2380±80)次,而8例无白内障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其CTG重复数平均为(2298±105)次,两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17例白内障患者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呈彩虹色浑浊或后极部皮质蓝色浑浊.其中8例患者白内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惟一的早期表现,其CTG重复数均高于正常值.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中,当特征性的白内障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主要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时,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作者:苏敬敬;陈旭;董智强;谢惠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可保护心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对实验性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①实验分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265±43)g,随机抽签法分为心衰模型组(n=25),治疗组(n=25)和正常对照组(n=10).②实验方法:建立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衰模型组: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5 mg/kg,1次/周,连续10周;治疗组:在首次注射阿霉素前两周开始给予罗格列酮3mg/(kg·d)灌胃治疗,一直持续到第12周;正常对照组: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代替阿霉素,给药方法同心衰模型组.③实验评估:所有大鼠分别于第12周进行超声和血流动力学及血浆生化指标的检测;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并应用HMIAS-2000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组织切片的胶原容积分数;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定性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纳入大鼠60只,心衰模型组大鼠12周累计死亡10只,死亡原因主要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生存率为60%,治疗组大鼠生存率为80%(P<0.01),而正常对照组全部存活.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心衰模型组左室心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治疗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高于心衰模型组,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治疗组较心衰模型组相比,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降低(P<0.01).③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显示心衰模型组左室胶原增多,心肌间质明显纤维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衰模型组胶原容积分数增加,差异显著(P<0.01);而治疗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胶原容积分数较心衰模型组降低(P<0.01).④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心衰模型组心肌组织受损,呈心肌病样改变;正常对照组肌纤维排列整齐,无心肌纤维的破坏,而治疗组部分逆转其病理损害.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心肌中表达下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罗格列酮通过上调并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而部分逆转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作者:雷健;狄鸣;李佐民;昌薇;田立群;文洪智;曹林生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目前对后处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还较孤立,缺乏上下游调节机制的联系.通过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后处理在整体实验下的抗凋亡效应,以及这种心肌保护作用是否通过再灌注损伤救援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5在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均分至以下4组:①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45 min,再灌注4 h.②后处理组:在再灌注前,给予10s再灌、10s缺血,连续3个循环.③PI3K抑制剂组:在再灌注前5min经颈静脉注射磷脂酰激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0.3 mg/kg),余同③组.④MAPKK抑制剂组:在再灌注前5 min经颈静脉注射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APKK)抑制剂PD 98059(0.3 mg/kg),余同②组.再灌注结束后取左室缺血区,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凋亡指标Bax,Bcl-2,Caspase-3表达量变化及RISK通路中Akt,P-ERK 1/2及eNOS表达量变化.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后处理组心肌凋亡显著减轻,Akt、P-ERK 1/2及eNOS含量显著升高;PI3K抑制剂组心肌凋亡较后处理组严重,Akt、eNOS含量降低;MAPKK抑制剂组心肌凋亡较后处理组严重,ERK 1/2含量降低.结论:后处理对再灌注心肌存在明显的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与RIS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王雯;蒋东桥;芦玲巧;王红霞;范谦;杨新春;刘胜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终点事件相关.试验拟验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初诊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6-06/2007-06本院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男114例,女73例;平均年龄(51±1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7±4.7)kg/m2.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既往已存在心血管疾病者.患者对治疗及试验均知情同意.根据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将所有受检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进行统计分析.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所有患者询问一般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8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尿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见显效因素.结论:单因素回归分析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他4项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而多因素回归分析这些因素未进入主效基因模型.
作者:卢海;王维敏;胡云;沈山梅;周士海;冯文焕;朱大龙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葛根素注射液已初步被证实具有抗氧化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药理作用.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变化及葛根素对其的影响,寻求其新的心肌保护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4在江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葛根素组(n=24),每组再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缺血20min再灌注0.5,4及8h组(n=8).②实验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葛根素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前10min经腹腔给予葛根素注射液50mg/kg;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则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于再灌注后0.5,4,8h各时相点,应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热休克蛋白70主要在心肌细胞的胞浆表达,以细胞核的核周为明显,细胞核很少表达.②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表达逐渐增强,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h葛根素组大鼠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③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h葛根素组大鼠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1).④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部分发生断裂、溶解;线粒体排列紊乱,明显肿胀.葛根素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规则,结构完整;线粒体排列整齐.结论:葛根素能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途径可能是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70表达、降低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来实现的.
作者:唐昱;钟志英;葛郁芝;盛国太;曹平良 刊期: 2007年第51期
目的:为了解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影响免疫功能的多种心理应激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找合理可行的慢性情绪应激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9/10在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即对照组、空瓶组、束缚组及灯光加电击组.②实验方法: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建立相应的心理应激刺激模型.各组大鼠在正式实验之前适应性生活1周,不同强度情绪刺激为期2周.③实验评估: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绪应激后24 h应用放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应用脲酶-Berthelot比色法测定血尿素氮含量.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质量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空瓶组大鼠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②各组大鼠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空瓶组、束缚组白细胞介素2含量有下降趋势,白细胞介素6含量有上升趋势.③空瓶组大鼠血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和血尿素氮是心理应激较为敏感的指标.空瓶、束缚及灯光加电击3种心理应激模型比较,空瓶刺激效果较好.
作者:黄文英;周萍;杨晓艇;张媛;徐亨屹 刊期: 2007年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