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苷预适应对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丁家望;杨俊;李松;李稳慧;陈勇;李莉;童晓红;杨简

关键词:凋亡, 再灌注损伤, 腺苷预适应, 腺苷A1受体, Bcl-2, Bax]
摘要: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除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还可诱发细胞凋亡,而细胞凋亡可能是梗死早期心肌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也可能是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的原因之一.目的:观察腺苷预适应在缺血再灌注的抗心肌细胞凋亡效应,探讨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在其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家兔36只,清洁级,体质量2.5~3.0 k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对照组、腺苷预适应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每组12只.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0在三峡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离体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麻醉后,肝素抗凝,行Langendorff逆行灌注.对照组:缺血40 min,再灌注60 min;灌注结束后将其中6只家兔用于确定心肌梗死范围,另外6只用作心肌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和心肌组织超微病理的分析.腺苷预适应组:在缺血前30 min给予腺苷10 μmol/L持续灌流,其余同对照组.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缺血前45 min给予腺苷A1受体阻滞剂10 mmol/L.灌流15 min后,与腺苷预适应组采取相同措施.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3组动物的心率和血压.②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确定心肌梗死范围.③采用末端标记法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④原位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纳入的36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心率和血压比较: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率和血压均持续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心肌梗死范围比较:对照组、腺苷预适应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缺血心肌范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苷预适应组梗死范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腺苷预适应可缩小家兔心肌梗死范围.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家兔心肌梗死范围大于腺苷预适应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腺苷A1受体阻断剂可部分抑制腺苷的保护作用.③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比较:在非缺血心肌组织未见凋亡细胞,梗死组织和梗死边缘缺血组织中可见凋亡细胞.对照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凋亡细胞多于腺苷预适应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比较:腺苷预适应组Bax的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Bax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高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Bcl-2/Bax 比值低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Bcl-2/Bax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低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腺苷可以抑制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且部分由腺苷A1受体介导;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下调在外源性腺苷的抗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接受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的影响

    目的:血液透析患者大多存在卡尼汀尤其是游离卡尼汀的缺乏,透析后补充左旋卡尼汀能够减轻、减少并发症及住院率.观察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对肾移植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9/2006-09于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30例,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旋卡尼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每次透析结束后,左旋卡尼汀组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20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药8周.用药前及用药8周时分别应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由8个方面组成,每项都以0~100分计,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同时记录透析相关症状及实验室参数,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用药前相比,用药8周后左旋卡尼汀组SF-36总体评分增加了(18.29±12.71)分,对照组总评分减少了(6.40±16.39)分.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总评分及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0.01).②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不仅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而且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温黎青;李建飞;王芳芳;周咏红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显微镜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不同种族翼状胬肉

    目的: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自体角膜缘移植应用于胬肉切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术式,取材方便,安全.为寻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复发率,文章对不同种族的翼状胬肉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并观察分析其治疗结果.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0-01/2006-06就诊的翼状胬肉患者198例(206眼),其中就诊于中国厦门者144例,均为初发病例;作者在非洲博茨瓦纳国接诊的黑种人患者54例,均为复发病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对198例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胬肉切除术,即切除胬肉组织后在术区覆盖取自颞上方球结膜的带角膜缘的薄层游离结膜瓣.③实验评估:通过术后随访,对手术区域进行分级评估,1级为术区外观正常,4级即胬肉复发.观察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①术后6周时未发现翼状胬肉复发,术后6个月时中国汉族人、博兹瓦纳黑种人病例的复发率分别为6.6%和14.8%,术后12个月时复发率分别为11.8%和24.5%.②术后6周时,两组病例的分级情况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中国病例恢复较好.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两组术区分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主要为角膜浅层瘢痕、持续性眼表刺激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显微镜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具有切除胬肉较彻底、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复发率较低的特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黑种人病例的术后复发率高于中国汉族翼状胬肉患者.

    作者:徐法松;杨扬帆;胡燕霞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36例临床应用特点:1年随访影像学及膝关节功能评估

    目的: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骨量、容易翻修、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其远期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证实.总结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疾病的特点及疗效,并随访全部患者术后1年以上影像学表现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选择2001-03/2006-03在解放军总医院关节置换中心治疗的3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均施行了现代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男性8例,女性28例,年龄52~71岁,体质量56~80 kg,均为内侧胫股间室置换.采用国际上评价膝关节功能常用的HSS评分评定疗效,并对全部病例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随访和总结.结果:①3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31.5个月.②术后切口无感染、无下肢血栓、骨折等并发症.③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65分提高至94.5分,优29膝(80%),良7膝(20%),平均关节活动范围120°(110°~135°).④影像学检查所有假体无位置不良,无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迹象,未观察到对侧间室与髌股关节间室有进行性退变.结论:经随访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证实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德刚;董纪元;王岩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预防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随机对照

    目的:肾移植术后半年内发生的并发症主要为感染,尤以肺部感染为重.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中予以总结提高.方法:①实验对象及分组:选择2002-01/2006-12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的肾移植术后半年内患者40例,对实验及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免疫球蛋白组、对照组各20例.②实验分组:免疫球蛋白组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用0.4 g/(kg·d)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应用免疫抑制剂.③实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普通肺炎、重症肺炎发生率及血清IgG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球蛋白组患者的普通肺炎感染率及重症肺炎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②免疫球蛋白组患者血IgG、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未见副作用.结论:随机对照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肾移植患者生存率.

    作者:黄云;龙田彪;黄烈城;詹峰;陈道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安徽安庆农村地区532例男性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常伴发糖代谢紊乱,而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后可加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观察安庆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血糖代谢异常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①试验对象:试验从2005-06/2006-02安徽安庆农村地区开展高血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选择调查对象532人,均为男性,年龄50~75岁.纳入标准:患者的血压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胃肠疾病,糖尿病,甲亢,肿瘤及其他疾患,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加,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②试验方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体检资料.③试验评估: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糖代谢的因素.结果:纳入调查对象5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该高血压人群中共有122人空腹血糖异常,总检出率为22.68%;除舒张压和总胆固醇外,血糖正常者与血糖异常者之间相比较,其他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②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教育程度、吃肉习惯等是血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吃肉习惯、烹饪用油、腌制品摄入、甜食摄入与血糖代谢异常有关.结论:高血压人群血糖代谢异常检出率较高,提示在治疗血压的同时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提倡合理膳食,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靳冬;毛广运;蒋善群;徐希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和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其过程中的麻醉处理

    目的:对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管理方法和支架置入在该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方法:检索数据库文献,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下肢血管中的应用研究相关;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纳入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阐述了血管腔内覆膜支架和支架型人工血管的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支架置入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管理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结论:经皮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支架置入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管理方法已全身麻醉为主.

    作者:刘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腺苷预适应对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除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还可诱发细胞凋亡,而细胞凋亡可能是梗死早期心肌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也可能是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的原因之一.目的:观察腺苷预适应在缺血再灌注的抗心肌细胞凋亡效应,探讨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在其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家兔36只,清洁级,体质量2.5~3.0 k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对照组、腺苷预适应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每组12只.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0在三峡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离体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麻醉后,肝素抗凝,行Langendorff逆行灌注.对照组:缺血40 min,再灌注60 min;灌注结束后将其中6只家兔用于确定心肌梗死范围,另外6只用作心肌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和心肌组织超微病理的分析.腺苷预适应组:在缺血前30 min给予腺苷10 μmol/L持续灌流,其余同对照组.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缺血前45 min给予腺苷A1受体阻滞剂10 mmol/L.灌流15 min后,与腺苷预适应组采取相同措施.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3组动物的心率和血压.②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确定心肌梗死范围.③采用末端标记法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④原位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纳入的36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心率和血压比较: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率和血压均持续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心肌梗死范围比较:对照组、腺苷预适应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缺血心肌范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苷预适应组梗死范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腺苷预适应可缩小家兔心肌梗死范围.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家兔心肌梗死范围大于腺苷预适应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腺苷A1受体阻断剂可部分抑制腺苷的保护作用.③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比较:在非缺血心肌组织未见凋亡细胞,梗死组织和梗死边缘缺血组织中可见凋亡细胞.对照组和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凋亡细胞多于腺苷预适应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比较:腺苷预适应组Bax的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Bax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高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Bcl-2/Bax 比值低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腺苷A1受体拮抗剂组Bcl-2/Bax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低于腺苷预适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腺苷可以抑制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且部分由腺苷A1受体介导;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下调在外源性腺苷的抗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丁家望;杨俊;李松;李稳慧;陈勇;李莉;童晓红;杨简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翻修21例

    选择2000-02/2007-05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翻修患者21例(21髋),均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65~85岁,平均74岁.11例髋臼磨损、4例假体松动、2例松动合并髋臼磨损行全髋关节翻修,髋臼缺损部位行松质骨颗粒充填植骨,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植入长柄假体加周围植骨,2例感染患者行旷置后二期全髋关节翻修.翻修假体的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7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型假体7例,2例保留假体柄,2例假体周围骨折仅行股骨侧翻修.平均随访3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9分,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比非骨水泥假体效果差.结果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常见的原因是髋臼磨损,翻修手术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假体.

    作者:施进兴;林其仁;傅小杯;姚学东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构建影响免疫功能的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不同应激源刺激差异比较

    目的:为了解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影响免疫功能的多种心理应激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找合理可行的慢性情绪应激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9/10在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即对照组、空瓶组、束缚组及灯光加电击组.②实验方法: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建立相应的心理应激刺激模型.各组大鼠在正式实验之前适应性生活1周,不同强度情绪刺激为期2周.③实验评估: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绪应激后24 h应用放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应用脲酶-Berthelot比色法测定血尿素氮含量.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质量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空瓶组大鼠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②各组大鼠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空瓶组、束缚组白细胞介素2含量有下降趋势,白细胞介素6含量有上升趋势.③空瓶组大鼠血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和血尿素氮是心理应激较为敏感的指标.空瓶、束缚及灯光加电击3种心理应激模型比较,空瓶刺激效果较好.

    作者:黄文英;周萍;杨晓艇;张媛;徐亨屹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吗啡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缺血再灌注是肝脏手术和肝移植术中不可避免的病理过程,吗啡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对抗心肌细胞凋亡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研究进展.观察吗啡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3在辽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选用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15),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再灌注+吗啡干预组,缺血再灌注组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吗啡组于缺血再灌注前给予0.3 mg/kg盐酸吗啡注射液腹腔内注射.②实验评估:于再灌注90 min后,各组大鼠经左心室取血,测定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取肝脏组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变化.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肝细胞凋亡率: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肝脏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吗啡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的凋亡,减轻肝脏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作者:唐博;李扬;王振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再灌注损伤救援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在后处理抗再灌注心肌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目前对后处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还较孤立,缺乏上下游调节机制的联系.通过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后处理在整体实验下的抗凋亡效应,以及这种心肌保护作用是否通过再灌注损伤救援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5在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均分至以下4组:①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45 min,再灌注4 h.②后处理组:在再灌注前,给予10s再灌、10s缺血,连续3个循环.③PI3K抑制剂组:在再灌注前5min经颈静脉注射磷脂酰激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0.3 mg/kg),余同③组.④MAPKK抑制剂组:在再灌注前5 min经颈静脉注射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APKK)抑制剂PD 98059(0.3 mg/kg),余同②组.再灌注结束后取左室缺血区,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凋亡指标Bax,Bcl-2,Caspase-3表达量变化及RISK通路中Akt,P-ERK 1/2及eNOS表达量变化.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后处理组心肌凋亡显著减轻,Akt、P-ERK 1/2及eNOS含量显著升高;PI3K抑制剂组心肌凋亡较后处理组严重,Akt、eNOS含量降低;MAPKK抑制剂组心肌凋亡较后处理组严重,ERK 1/2含量降低.结论:后处理对再灌注心肌存在明显的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与RIS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王雯;蒋东桥;芦玲巧;王红霞;范谦;杨新春;刘胜辉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更昔洛韦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19例临床资料回顾

    目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器官移植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方法:①回顾分析2005-05/2006-08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19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供者均为健康献肝者.供者、受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术后1个月检测1次巨细胞病毒血清抗体,预防和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均采用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术后采用三联免疫抑制疗法,根据术后血药浓度及肝功能改变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用量.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中巨细胞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IgG、巨细胞病毒IgM.结果:19例受者中6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均无临床症状,并全部治愈.结论:更昔洛韦能够有效治疗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积极预防、早期治疗肝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韩永;蔡明;许晓光;周文强;肖漓;石炳毅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葛根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目的:葛根素注射液已初步被证实具有抗氧化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药理作用.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变化及葛根素对其的影响,寻求其新的心肌保护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4在江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葛根素组(n=24),每组再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缺血20min再灌注0.5,4及8h组(n=8).②实验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葛根素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前10min经腹腔给予葛根素注射液50mg/kg;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则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于再灌注后0.5,4,8h各时相点,应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热休克蛋白70主要在心肌细胞的胞浆表达,以细胞核的核周为明显,细胞核很少表达.②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表达逐渐增强,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h葛根素组大鼠心肌热休克蛋白70含量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③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h葛根素组大鼠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1).④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部分发生断裂、溶解;线粒体排列紊乱,明显肿胀.葛根素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规则,结构完整;线粒体排列整齐.结论:葛根素能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途径可能是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70表达、降低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来实现的.

    作者:唐昱;钟志英;葛郁芝;盛国太;曹平良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表达及益气活血法的影响

    目的:肾间质纤维化是肾脏疾病进展到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通路.通过观察益气活血法中药制剂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6在首都医科大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Wistar雄性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西药蒙诺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实验方法:其中前5组行单侧输尿管梗阻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手术,假手术组打开大鼠腹腔后,分离其左侧输尿管,不结扎即关闭腹腔.益气活血法中药制剂主要由生黄芪,当归,赤白芍,丹参,黄芩,车前草,牛膝等组成.西药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大剂量组于手术前2d开始灌胃给药,1次/d,其药量分别为:西药组蒙诺10 mg/(kg·d)、小剂量组0.018 mL/(kg·d)、中剂量组0.036 mL/(kg·d)、大剂量组0.072 mL/(kg·d),连续给予2周.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③实验评估:6组大鼠于术后14 d麻醉后处死,观察梗阻肾脏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表达,通过医学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积分光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肾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主要表达部位在肾小管上皮,少量表达在肾间质和肾小球.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模型组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弱,两组间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大、中剂量组及西药蒙诺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增强,积分光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在模型组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强,两组间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大、中剂量组及西药蒙诺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有所减弱,两组间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小剂量组无论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还是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均较为相似,两组间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鼠输尿管梗阻后呈现出的病理损害可能和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表达失衡有关,益气活血法可以上凋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下调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表达,显示在抑制或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娜;刘丽;曾晓蓓;景朋;杨连雪;杨琳;刘文军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特警专业学生身体形态与素质的评价特征

    目的:分析特警专业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关系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于2006-09/12抽取浙江警察学院特警专业60名男生,年龄19~22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严格按照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方案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这四个人体机体特征及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应用Inbody520人体成分测试仪对学生的身体成份进行测试.根据学生一般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运用体质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特警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结果:纳入的60名学生,2名因伤病退出,58名进入结果分析.①身体形态:特警专业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4.1 cm,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身高(169.75 cm);平均体质量为68.78 kg,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体质量(58.74 kg);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2.68,接近标准(22),体质量较为标准;骨骼肌与体质量比达到50.38%,超出正常范围;平均体脂百分数为11.58%,接近正常范围的下限,体脂肪普遍正常而且含量较低;平均腰臀脂肪比例0.82%,属于正常.②身体机能:特警专业学生的平均脉搏为63.5次/min,心血管机能状况良好;平均肺活量为4 315 mL,明显高于一般大学男生平均值(3860 mL),呼吸机能比普通人更为出色;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大值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血压正常.③特警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根据身体素质及专项素质建立评分标准,评价标准分=70+(x-x)×10/s(计时跑指标),评价标准分=70+(x-x)×10/s(非计时跑指标).结论:特警专业学生的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与一般大学生有明显差异,指标体系的选取也存在一定差别.应构建相应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身体素质指标评价模型用于完成科学评估.

    作者:徐重鑫;韦益毅;钟兴龙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肾移植前后实施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调查

    背景:在接受肾移植前后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大多要做血液透析治疗,此时患者的不依从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不依从行为与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益于改善生存率,并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调查分析护理干预对实施肾移植前后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对比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和血液透析室.对象:选择2006-02/04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透析室因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2~77岁.均能读懂问卷并愿意参加;患者对治疗和调查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方法:干预组给予6个月的护理干预,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发放健康宣传材料、个别指导、集中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和干预3,6个月后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血液透析患者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护理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评分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干预组干预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总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肾移植前后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作者:王爱平;詹娇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慢性移植肾失功356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是导致后期移植肾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拟探讨慢性移植肾失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①选择1993-12/2006-12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3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②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停服硫唑嘌呤、环孢素A或减少环孢素A 30%~50%剂量,改用他克莫司0.5~1 mg/(kg·d)、霉酚酸酯1~2 g/d、西罗莫司1~2 mL/d等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及补充鱼肝油丸;服用雷公藤、百令胶囊或尿毒清等中药,给予低蛋白、低磷及高维生素、氨基酸饮食;必要时手术切除移植肾.③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①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急性排斥反应254例(71.35%),巨细胞病毒感染65例(18.26%),移植肾肾小球肾炎21例(5.9%),药物中毒(环孢素A/他克莫司)9例(2.53%),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5例(1.41%),肾单位减少(高龄供肾/性别差异)2例(0.56%).②治疗结果:切除移植肾194例(54.49%),带肾存活、恢复血液透析87例(24.44%),经治疗血肌酐维持在200~300 μmol/L 63例(17.70%),死亡12例(3.37%).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是引起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因素.提高供肾质量,严格组织配型,减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制定个体化免疫方案,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及肝肾功能,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减少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发生.

    作者:陈锦;李黔生;叶锦;靳风烁;蒋小娟;朱恋;祝清清;肖乾燕;马强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左室心肌中表达与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

    目的: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可保护心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对实验性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①实验分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265±43)g,随机抽签法分为心衰模型组(n=25),治疗组(n=25)和正常对照组(n=10).②实验方法:建立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衰模型组: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5 mg/kg,1次/周,连续10周;治疗组:在首次注射阿霉素前两周开始给予罗格列酮3mg/(kg·d)灌胃治疗,一直持续到第12周;正常对照组: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代替阿霉素,给药方法同心衰模型组.③实验评估:所有大鼠分别于第12周进行超声和血流动力学及血浆生化指标的检测;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并应用HMIAS-2000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组织切片的胶原容积分数;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定性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纳入大鼠60只,心衰模型组大鼠12周累计死亡10只,死亡原因主要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生存率为60%,治疗组大鼠生存率为80%(P<0.01),而正常对照组全部存活.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心衰模型组左室心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治疗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mRNA表达高于心衰模型组,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治疗组较心衰模型组相比,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降低(P<0.01).③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显示心衰模型组左室胶原增多,心肌间质明显纤维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衰模型组胶原容积分数增加,差异显著(P<0.01);而治疗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胶原容积分数较心衰模型组降低(P<0.01).④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心衰模型组心肌组织受损,呈心肌病样改变;正常对照组肌纤维排列整齐,无心肌纤维的破坏,而治疗组部分逆转其病理损害.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心肌中表达下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罗格列酮通过上调并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而部分逆转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作者:雷健;狄鸣;李佐民;昌薇;田立群;文洪智;曹林生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强胰降糖胶囊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糖代谢与饮水量和进食量的影响

    背景: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新的药物和剂型不断问世,但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和禁忌证或不适症状,尤其是不能完全阻断糖尿病的自然进程.在传承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药化的方法,开发出高效低毒、机制清楚的纯中药制剂已成为当代糖尿病研究的焦点之一.目的:验证复方中药强胰降糖胶囊对高脂饲料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设计:对比观察的动物实验.单位:云南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材料:选用Wistar大鼠100只,鼠龄2个月,普通级,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5)g.从100只大鼠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出1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86只进行造模.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的处置均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实验于2004-03/04在云南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采用高脂饲料和链脲佐菌素诱导制作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给药组.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分别按2.0,1.2,0.4 g/kg的剂量灌胃给与强胰降糖胶囊(医院处方制剂),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按0.5 g/kg灌胃给与二甲双胍.给药1个月后检测血糖、血清果糖胺和糖化血红蛋白;于给药第2和4周测定大鼠的饮水量和进食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果糖胺、饮水量、进食量的检测结果.结果:实验共纳入Wistar大鼠100只,32只由于造模失败而脱落,其余68只进入结果分析.高、中、低剂量给药组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果糖胺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第2周和第4周的饮水量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进食量也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强胰降糖胶囊能显著降低该动物模型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果糖胺、饮水量和进食量,是具有进一步开发、研制前景的中药复方制剂.

    作者:李旋珠;熊洪艳;林青 刊期: 2007年第51期

  • 椎体复位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变化

    目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复位目前主要是通过Harrington棒的撑开或Dick等器械压缩,间接地使压缩的椎体得到复位.但复位的力量不易掌握,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因此,需要了解和掌握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应力及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应力与位移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8-10/2003-04在上海市材料力学研究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生物力学研究室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市生物力学研究室完成.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为圆柱形,顶端的上下开启由尾端的圆形手柄控制.实验方法:①椎体复位器的抗压力实验:将椎体复位器撑开到大后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当复位器刚好发生形变时的轴向压应力,即是复位器进行轴向撑开时所能承受大应力.②新鲜小牛骨椎体抗轴向压力实验:在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上制作压缩性骨折模型时,了解椎体形变时的应力形变的关系.实验前测出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发生压缩形变后,再测量每个椎体的高度值,并在机器上测出相应的压应力值.③椎体复位器复位压缩性小牛骨椎体的生物力学实验:将20个新鲜小牛骨胸腰椎椎体分成2组,每组10个椎体.在轴向载荷下压缩椎体,制作压缩性骨折的模型,1/2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1/2,2/3椎体高度压缩组其压缩后高度接近原有椎体高度的2/3.从椎体椎弓根两侧放入复位器,将压缩的椎体予以复位.了解复位器在椎体内的撑开应力与复位时位移关系.结果:①复位器未发生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大力为281 N.②36个新鲜小牛骨椎体在承受轴向载荷发生变形时屈服点的平均应力为74.96 kPa,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t=16.044,P<0.01).③1/2椎体高度压缩组和2/3椎体高度压缩组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后应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5,P>0.05).结论:椎体压缩程度与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没有直接关系,自行设计的椎体复位器在椎体内撑开复位的力量远小于复位器的屈服点应力.

    作者:董扬;眭述平;王桂英;陈旸;鲍琨;江潮胤;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