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例淋巴管瘤CT征象及文献复习

张华;李健丁

关键词:淋巴管瘤, 增强扫描, 平扫, 穿刺活检, 病例资料, 病理证实, 手术, 年龄, 检查, 患者
摘要:病例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穿刺活检1例)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55岁,平均23.4岁.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仅行CT平扫).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肌瘤的MRI研究进展

    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s)简称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随着MRI技术的发展,MRI功能成像在子宫肌瘤分型诊断中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势,本文重点介绍MRI功能成像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亚卡;余成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胸段椎管硬膜外白血病浸润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胸背部疼痛2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1周.体检:颌下、颈部、腋窝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胸椎活动受限,胸骨角平面以下胸腹部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皮肤感觉减退,下肢肌力Ⅳ级,双侧巴彬斯基征(+),双侧腱反射减弱.

    作者:彭琨;李剑英;冯艳林;沈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征象的CT探讨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病理特点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且CT检查已有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254例患者的CT表现.结果:254例中:①淋巴结转移123例(48.42%),胸膜转移81例(31.88%),肺内转移55例(21.65%),胸壁转移14例(5.51%);②直接侵犯:纵隔51例(20.69%),胸壁21例(8.22%),心包心脏9例(3.54%).CT诊断肺内、胸壁转移和纵膈、胸壁、心包心脏直接侵犯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均较高,而诊断淋巴结、胸膜转移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多见的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胸膜转移和肺内转移.CT可以综合评价原发性肺癌的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情况,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锡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MRI及31P-MRS在脂质沉积性肌病中的诊断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及磷频谱(31P-MRS)评价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影像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例LSM和1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MRI及31P-MRS检查.结果:6例LSM患者大腿后组肌群和内侧肌群T1 WI及T2 WI上均表现为多发小斑点状高信号,T2 WI抑脂后信号减低;LSM组PCr(磷酸肌酸)、PCr/ATP(三磷酸腺苷)和磷酸化能力(P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二磷酸腺苷(ADP)、Pi(无机磷)、Pi/ATP、Pi/PCr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6395).结论:MRI联合31P-MRS检查有利于LSM的诊断、鉴别诊断.

    作者:左敏静;肖新兰;尹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5例淋巴管瘤CT征象及文献复习

    病例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穿刺活检1例)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55岁,平均23.4岁.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仅行CT平扫).

    作者:张华;李健丁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应用后处理技术减少腰椎CT检查隐性脊柱裂的漏诊

    目的:探讨腰椎MSCT检查中隐性脊柱裂漏诊的原因及避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行MSCT腰椎扫描的病例,找出隐性脊柱裂的病例并行图像后处理形成A、B两组诊断图像,A组为常规横断面图像,B组为横断面、冠状面MIP及VRT的组合图像,3位诊断医师在提示前与提示后两次观察两组图像并给出诊断报告,统计各组脊柱裂的漏诊情况.结果:300例患者中,发现隐性脊柱裂58例,漏诊率A组高于B组,第一次高于第二次.结论:隐性脊柱裂在腰椎MSCT检查中常被忽略,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有效避免漏诊,并进一步分型.

    作者:高洁冰;章作铨;韩铭钧;秦培鑫;李坤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静脉增强肾皮质期MSCTU对非结石性尿路梗阻的诊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增强肾皮质期尿路成像(MSCTU)对非结石尿路梗阻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MSCT平扫结石阴性的梗阻性肾积水患者行肾脏三期扫描即肾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扫描,将肾皮质期原始图像数据重建后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多种3D重组图像再做出诊断,将诊断结果与临床或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肾皮质期MSCTU图像结合轴面图像诊断输尿管结核1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18例,肾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5例,邻近部位恶性肿瘤侵犯输尿管7例,输尿管炎症5例(其中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输尿管息肉),梗阻性膀胱6例,结石排出后尿路扩张2例,肾输尿管重复畸形合并输尿管囊肿1例,血管压迫1例.均显示梗阻的部位,病变的形态、大小及尿路扩张情况.诊断敏感度100%,诊断符合率97.2%.结论:静脉增强肾皮质期MSCTU图像结合轴面图像对非结石性尿路梗阻疾病能准确定位和定性.

    作者:罗敏;胡道予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可高达25%~60%[1].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其创伤小,疗效好,能解决部分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江涛;谢晓东;王朝华;阎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表现及分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评价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按照1998年FIGO修订分期原则将所有病例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列联表的x2检验及配对资料的x2检验.结果:子宫内膜癌的癌灶在T2 WI上表现为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信号不均匀且高于肌层,并有不均匀强化.本组显示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准确率为87%(20/23),对肌层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76.9%(10/13).结论:MRI能多方位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瘤灶及侵犯范围,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毕国力;王关顺;包颜明;田伟;戴敏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CT灌注负荷试验评价慢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慢性缺血动物模型探讨CT灌注负荷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42号鼠随机分6组SD大鼠的双侧椎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实验组结扎分别在术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每组7只)行CT灌注检查.每只大鼠行两次灌注检查:静息状态和负荷状态(吸入8%的CO2 10min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侧大脑半球(右/左)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的相对比值rCBF、rCBV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两侧大脑半球灌注对称,静息状态下实验组rCBF、rCBV在血管结扎后均有明显下降,但很快即恢复正常水平(7天之后);而负荷状态下,rCBF、rCBV下降到7天时达到低,之后逐渐恢复,在21天时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负荷状态下rCBF、rCBV明显低于静息状态,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相对于静息状态CT灌注,负荷试验显示了更严重的脑血液动力学损害.且两种状态下损害的时间过程不一致.提示负荷试验可更敏感地反应慢性脑缺血的状态.

    作者:李明利;金征宇;张晓波;刘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口服4%泛影葡胺葛根粉糊螺旋CT扫描诊断食管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口服4%泛影葡胺葛根粉糊造影螺旋CT扫描结合内镜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取葛根粉10 g,95℃以上开水70 ml制成粘稠糊剂,加入60%泛影葡胺5 ml调匀,即成4%泛影葡胺葛根粉糊对比剂.患者胸片完成后,先咽下2~3口对比剂,再含一大口对比剂并快速咽下后屏气扫描.结果:经手术病理和内镜病理证实的食管癌94例,全部经4%泛影葡胺葛根粉糊螺旋CT扫描,对病变腔内外;肿块的位置、长度、直径,气管、支气管侵犯情况,肿块与大血管的关系以及肺、纵隔转移等情况均显示清晰.但对尚未形成管壁肿块的早期病变显示仍有限.对内镜插管困难或食管外压性病变所致狭窄梗阻,则CT扫描优于内镜检查.结论:4%泛影葡胺葛根粉糊可作为螺旋CT扫描结合内镜检查可诊断食管癌.

    作者:钱才女;钱水春;罗昌达;王虎生;陈俊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双期成像的研究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全程显示双下肢动脉、静脉的方法及相关技术问题.方法:15例临床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肘静脉注射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后,采用CT密度跟踪技术对双下肢进行全程动、静脉期扫描,然后利用CT工作站进行多模式血管成像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动脉成像清晰,静脉成像基本满足诊断要求.双下肢动、静脉正常2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多个动脉分支闭塞8例;双侧股深动脉血管瘤1例;动、静脉瘘2例;小腿深静脉曲张1例;小隐静脉血栓1例.结论:16层螺旋CT双下肢动、静脉成像可靠性高、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是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可靠方法.

    作者:肖格林;黄正林;余水全;李水连;刘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双侧腹股沟管内隐睾并肛周脂肪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16岁.发现双侧阴囊空虚16年,无不适症状,生命征稳定.既往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侧隐睾,左侧睾丸缺如,于1995年拟行右侧睾丸下移术,但未成功.专科体检:双侧阴囊空虚;右侧腹股沟可触及3 cm×2 cm×2 cm包块,质地稍软,无压痛,不能还纳腹腔,左侧腹股沟未扪及包块;阴茎包皮稍长,可上翻.

    作者:关键;胡道予;黄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输尿管癌的螺旋CT评价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评价输尿管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3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输尿管癌的患者做平扫及4期增强扫描,并作多平面重组(MPR)和CT尿路成像(SCTU),观察螺旋CT各种成像方法诊断病变的能力,并与其他检查技术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2例输尿管癌中31例诊断正确,假阴性1例、假阳性2例.螺旋CT上肿瘤可分为3型:管壁增厚型、腔内肿块型和腔外肿块型;多期轴面结合MPR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侵犯范围、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尿路梗阻的情况,曲面MPR更为直观;29例手术患者输尿管病变在螺旋CT图像上的表现与手术所见有很好的一致性.SCTU可获得类似于X线尿路造影的图像,能立体显示肿瘤的状况.螺旋CT有利于患者术后的随访.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结合曲面MPR及SCTU图像能较完整、准确地提供输尿管癌多方位、全面的资料,弥补其他影像学检查的不足,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东;胡鸿群;陈军;张挽时;熊明辉;徐家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优相位窗的探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112例患者心率<60次/min者为Ⅰ组,60~69次/min为Ⅱ组,70~79次/min为Ⅲ组,≥80次/min为Ⅳ组,绘制不同心率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随时相位变化的线图,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80%相位图像质量优,Ⅳ组RCA优的相位窗为50%相位,LMA、LAD、LCX优的相位窗为40%,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40%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40%、50%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作者:赵红;刘斌;吴兴旺;余永强;沈云;廖静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CT诊断卵巢交界性黏液性乳头状囊腺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主诉:腹部肿物两年余.患者自诉于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一肿物(肿物大小描述不清),无发热、腹痛及腹胀,食欲可,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

    作者:刘海凌;欧陕兴;钱民;林伟光;郭元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乙二胺四乙酸铁钠作为MRI口服胃肠道对比剂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乙二胺四乙酸铁钠溶液作为MRI口服胃肠道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以乙二胺四乙酸铁钠溶液作为对比剂进行体外试验,根据浓度不同分10个等级进行T1 WI、T2 WI、PDWI和单次激发厚层水成像扫描,所得图像与水为对比剂时得到的图像作对比研究.结果:乙二胺四乙酸铁钠溶液浓度在7.5~10 mmol/l时各个序列增强效果均较佳,在T1 WI、PDWI表现为高信号,在T2 WI表现为低信号.结论:乙二胺四乙酸铁钠溶液可以作为MRI口服胃肠道对比剂.

    作者:丁建荣;樊树峰;张敏红;潘璟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CR在新生儿RDS诊断中的优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多发于早产儿,是患儿围产期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的疾病[1].

    作者:袁先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附53例报告)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价值,并对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进行探讨.方法:对53例患者的55个肺部病灶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栓,用COOK公司18G、21G活检针或活检枪进行病灶穿刺,穿刺后行细胞学,并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55个病灶穿刺成功率100%,阳性率94%,敏感率94%,并发症发生率5%.结论: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廖明俊;聂永军;念丁芳;周军;李文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的影像特点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糖尿病合并肺结核89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非糖尿病患者肺结核连续病例20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摄有胸部X线片,部分患者行CT和MRI检查.结果:观察组病变可位于各个肺区,但位于中叶、舌叶和下叶基底段的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中以实变和空洞多见,对照组中以纤维条索、结节,斑块影多见,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血糖有效控制组和对照组变化情况相似,血糖控制差组病变进展机率增多.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特点是:可分布于各个肺区,更多的分布于中叶、舌叶和下叶基底段,病变的形态以实变和空洞多见,在血糖有效控制下会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新忠;徐西香;雷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