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珍;韩耀华;付文利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CT(HRCT)在诊断肾移植术后疑似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肾移植术后疑似肺炎患者行胸片、胸部HRCT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随访而明确诊断.对33例患者的胸片和HRCT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33例中10例(30.3%)胸片未见异常,其中9例HRCT提示肺炎并终证实;23例胸片和HRCT均见异常,22例终证实为肺炎,其中18例HRCT可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仅4例(12.1%)胸片与HRCT及终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HRCT较胸片更敏感,有助于早期确诊肺炎,所有疑似肺炎的肾移植患者均应行HRCT检查,肾移植术后肺炎常见HRCT改变为磨玻璃样改变、小结节影和小片状实变.
作者:张鹏宇;金先桥;顾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66岁.体检发现腹膜后肿块.查体:腹部平坦,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血压16/11 kPa,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赵艳珍;韩耀华;付文利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56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侧支血管形成患者的MSCT资料.受检者均行上腹部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83例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蔽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成像.结果:本组共发现不常见门腔分流243处:食管旁静脉曲张61处(其中伴假肿瘤征16处)、胃肾静脉分流42处、脾肾静脉分流20处、椎旁静脉丛曲张21处、脐静脉和/或副脐静脉再通95处(其中脐静脉再通59处、副脐静脉再通30处、脐静脉和副脐静脉同时再通6处)、门静脉右后支瘤样扩张并向下腔静脉分流4处.门腔分流的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期可见门静脉属支与腔静脉系血管之间有异常交通.结论:MSCT可较好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希年;俞冠民;彭令荣;孟小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在评价肺栓塞(PE)严重性方面的价值.方法:23例急性PE患者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血管成像.根据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右室劳损组(A组,7例)和无右室劳损组(B组,16例).在CTPA心腔短轴位图像上测量右室大横径(RVMMA)、左室大横径(LVMMA)、主肺动脉(PA)直径、升主动脉(AO)直径,观察室间隔移位、下腔静脉对比剂反流情况,并计算RVMMA/LVMMA和PA/AO值及肺动脉阻塞指数.结果: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参数包括肺动脉阻塞指数(分别为46.79%、25.31%,P=0.024),RVMMA(分别为4.9和3.51 cm,P<0.001),LVMMA(分别为3.34和4.07 cm,P=0.046),RVMMA/LVMMA(分别为1.56、0.88,P=0.002),主肺动脉直径(分别为3.31和2.67 cm,P=0.01),PA/AO(分别为1.03、0.75,P=0.011),室间隔移位比(分别为4/7、1/16,P=0.017).以肺动脉阻塞指数为47%作为阈值时,诊断右心室劳损的敏感度为57%,特异度为75%;以RVMMA/LVMMA为1.4作为阈值,诊断右心室劳损的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100%.结论:CTPA不仅可以诊断PE,并且可以提示急性PE的严重性.
作者:张燕;金征宇;陆慰萱;张竹花;刘春萍;留永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率对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及运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心电图(ECG)编辑等技术的价值.方法:353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75%R-R间期重建图像上存在伪影的202例,进行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根据心率及心率变化分组,评价不同心率、不同心率波动时和采用3种重建方法时的图像质量.结果:本组中心率≤65 bpm组图像合格率为98.3%,66~70 bpm组为94.2%,>70 bpm组为69.2%.心率>70 bpm组和/或心率变化大于10%时图像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59.3%(35/59)不可评价图像经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后成为可评价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低于70 bpm且波动小于10%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心率>70 bpm和/或波动>10%者,应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和ECG编辑再重建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谢元亮;郑晓华;金朝林;张树桐;王俊;陈发祥;王翔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儿童肿瘤发病的10%.仅次于白血病和原发性颅内肿瘤,位居小儿恶性肿瘤第三位.男女发病之比为1.2∶1,发病年龄高峰为2岁,5岁内占90%.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的神经脊细胞,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颅底、颈胸部、腹主动脉旁和骶前的交感神经链.
作者:乔中伟;缪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值直方图对鉴别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量呈小片状毛玻璃样密度影的8例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病灶[直径(0.7±0.3)cm]和1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灶[直径(1.1±0.5)cm]的CT值,获得病灶的CT值直方图并记录其平均CT值和峰值CT值,比较两种病变的CT值直方图的差异.结果:所有病灶在CT值直方图上均有一个明显的峰值,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的峰值CT值(-707±36HU)和平均CT值(-697±56HU)明显低于细支气管肺泡癌[(-573±72)HU和(-541±73)HU],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但两者间峰值CT值的重叠范围小于平均CT值.结论:对≤1cm的磨玻璃密度影,CT值直方图在鉴别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细支气管肺泡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姜华伟;于中海;刘永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健康成年人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后脑内活动区的分布和状况.方法:11例健康志愿者,以不同气体量进行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以静息-刺激为一个周期,得到脑fMRI图像并将其与T1WI进行图像融合,测量脑内活动区的面积和信号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明显激活扣带回前皮层(ACC,11/11),脑岛皮层(IC,11/11),前额叶皮层(PFC,11/11)和丘脑(THAL,9/11).在注气量达到90 ml和120 ml时,均以ACC内活动区面积大,以PFC和ACC内活动区MRI信号强度变化幅度大.结论:健康成年人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脑内激活区主要位于ACC和PFC,其次是IC和THAL,提示这些区域是脑内内脏感觉中枢的组成部分.fMRI能够反映大脑中枢的活动.
作者:张仲伟;缪飞;陈克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颌骨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回顾性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8例中含牙囊肿10例,造釉细胞瘤8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例,骨肉瘤3例,鳞癌2例.良性病变主要CT表现为颌骨膨胀性改变,病灶密度不均,边缘光整,类圆形或分叶状;恶性者常有骨质破坏改变及邻近软组织肿胀.结论:CT能够明确颌骨肿瘤的范围、骨质改变,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付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3.0T MR设备中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EPI-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对急性脑内血肿的诊断价值及与脑梗死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18例急性期脑内血肿患者行EPI-DWI检查,获得ADC图并与CT及常规MRI进行对比.同期选择发病时间、痛变体积相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比较急性期脑内血肿与脑梗死的MRI表现.结果:所有急性期脑内血肿在EPI-DWI及ADC图上均为混杂信号,尤其是较大血肿;不同大小血肿周边均可见低信号环.所有急性脑梗死病变均未见周边环状低信号.结论:血肿周边低信号环为急性期脑内血肿的特异性DWI表现,可资与急性脑梗死相鉴别.
作者:龙淼淼;袁飞;吴胜勇;顾欣;冯凯琳;袁滨;祁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MRI对椎体压缩性(陈旧与新鲜)和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椎体骨折于初诊及伤后3,6,12个月行脊柱MRI检查,分析其信号改变与临床的关系.结果:37个骨折椎体急性期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伤后3和6个月时分别有7个(18.9%)和22个骨折椎体(59.5%)恢复正常,12个月时全部恢复正常信号.伤后不同时期MRI检查结果相差十分显著.6个椎体陈旧骨折,与正常椎体信号无差别.8个隐匿性骨折椎体形态无异常,MRI T1WI、T2WI示椎体内横行条状低信号,3个月复查50%恢复正常,6个月复查基本恢复正常.结论:MRI能判断骨折修复的不同时期,鉴别椎体陈旧与新鲜骨折,尤其是存在多个椎体变形时则更具诊断价值;MRI检查对隐匿性骨折敏感.
作者:郭献日;李又成;李建策;黎金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临床长期稳定肝癌(HCC)的MRI表现,为临床可以长期随访或Ⅱ期手术的肝癌患者提供指导.方法:42例HCC患者(86个病灶)TACE治疗后,经临床随访1年以上并证实为病灶稳定.28例54个病灶于治疗前行MRI检查,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行MRI检查.常规行SET1WI、T2WI和3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各个时间点HCC的MRI表现及变化情况.结果:SE序列:T1WI上所有病灶在治疗前后不同时期信号改变无特异性.T2WI上治疗前52个病灶(52/54)为高信号,2个为等信号;治疗后3个月46个为等低信号,8个仍为高信号且信号强度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所有病灶为等低信号.另14例32个病灶治疗后3个月T2WI上12个为高信号,20个为等低信号;治疗后12个月27个为等低信号,5个仍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前降低.动态增强扫描:治疗前54个(54/54)病灶增强早期均明显强化;所有病灶(86个)治疗后不同时期动态增强早期均未见强化,34个(34/86)病灶显示有完整和清楚的包膜.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20个缩小>75%,44个缩小50%~75%,22个缩小25%~50%.结论:经TACE治疗后临床长期稳定的HCC病灶可靠的MRI表现为动态增强早期病灶无强化,包膜清楚、完整,体积缩小.T2WI呈等、低信号,高信号转变为等低信号或信号强度降低能提示病灶稳定.MRI平扫对病灶稳定性的判断需要密切随访和结合动态增强扫描.MRI能为适合临床长期随访或Ⅱ期切除的肝癌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刘嵘;王建华;周康荣;严福华;颜志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摄片结合立体定位穿刺活检对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临床触诊阴性而乳腺摄片发现微小病变并进行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80例中乳腺癌30例(37.5%),原位癌8例、临床Ⅰ期22例,不典型增生10例;良性病变40例,包括纤维腺病10例,纤维瘤8例,乳腺增生病伴显微囊肿8例,乳腺增生病伴部分纤维腺瘤变1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错构瘤1例.结论:对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微小病变应积极活检,X线立体定位活检术是提高早期乳腺癌检出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龚柳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不增加放射剂量的情况下HRCT呼气相肺容积测定,对存在小气道异常的弥散性肺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5例研究对象行吸气末和呼气末屏气HRCT全肺扫描(层厚1.25mm,间隔20mm,骨算法)并进行冠状面图像重组,测定肺容积.结果:45例患者呼气相HRCT表现为支气管扩张、气管及支气管软化、全小叶型肺气肿、空气潴留等.呼气相HRCT对与空气潴留区相通的气道显示率达100%,冠状面重组图像对空气潴留的范围和分布所提供的诊断信息达到90%,与吸气相HRCT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在不增加患者有效的照射剂量或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HRCT呼气相肺容积测定技术可以获得容积数据对显示气道病变及空气潴留区域的范围和分布有重要价值.
作者:向阳;程志亮;卑贵光;吴春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8例甲状腺疾病(良性病变504例,甲状腺癌31例)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中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2.1%(504/547),恶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3.9%(26/31),总的诊断符合率为97.1%.结论:应用二维声像图特征,结合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血流参数测值,对甲状腺疾病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作者:李文莉;周军;王莹;王翠华;李琼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MRI对椎管内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临床疑诊脊髓病变或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分别行MR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8例行3D-CISS、15例行MR血管成像(CE-MRA)检查.所有影像资料和手术病理结果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中,30例出现典型血管流空征象,3例未见明显畸形血管流空影;2例海绵状血管瘤均被误诊,其中1例伴出血和血栓形成.结论:MR平扫即可诊断具典型血管流空信号的椎管内动静脉畸形和继发脊髓病变,3D-CISS和CE-MRA有助于畸形血管的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继发出血,易误诊为肿瘤.
作者:成启华;史河水;孔祥泉;刘定西;刘钢;李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是一种骨骼发育异常的慢性骨病,往往有明显家族史.我们遇见一家两代3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杨慧;陈卫国;吴元魁;闫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3岁.因咳嗽、胸闷、活动后喘气1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左中下肺野呼吸音消失,叩诊呈实音.
作者:李强;张峻;李祚雯;李祖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近十年来,经周围静脉使用的超声微泡造影剂的研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微泡造影剂与谐波技术的联合应用更为超声成像带来新的进展.
作者:张超;邓又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获取肾癌和肾盂癌的灌注图像,并与其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对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癌和肾盂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疑有肾肿瘤的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获得伪彩色的血流灌注参数图,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在瘤体及瘤旁正常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并记录相应的各项参数值.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53例中肾癌47例,肾盂癌6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肾细胞癌的BF、BV和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且Ⅲ级肾癌与Ⅰ、Ⅱ级相比,其BF、BV和PS值明显增高.肾盂癌的各项灌注参数值明显低于肾癌.肾癌的BF、BV、PS值与其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P<0.05),MTT值与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负相关(P<0.05).肾癌的MVD值与VEGF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癌和肾盂癌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慧;胡道予;王秋霞;肖明;宋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