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华伟;于中海;刘永江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获取肾癌和肾盂癌的灌注图像,并与其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对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癌和肾盂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疑有肾肿瘤的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获得伪彩色的血流灌注参数图,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在瘤体及瘤旁正常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并记录相应的各项参数值.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53例中肾癌47例,肾盂癌6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肾细胞癌的BF、BV和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且Ⅲ级肾癌与Ⅰ、Ⅱ级相比,其BF、BV和PS值明显增高.肾盂癌的各项灌注参数值明显低于肾癌.肾癌的BF、BV、PS值与其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P<0.05),MTT值与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负相关(P<0.05).肾癌的MVD值与VEGF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癌和肾盂癌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慧;胡道予;王秋霞;肖明;宋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CT(HRCT)在诊断肾移植术后疑似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肾移植术后疑似肺炎患者行胸片、胸部HRCT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随访而明确诊断.对33例患者的胸片和HRCT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33例中10例(30.3%)胸片未见异常,其中9例HRCT提示肺炎并终证实;23例胸片和HRCT均见异常,22例终证实为肺炎,其中18例HRCT可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仅4例(12.1%)胸片与HRCT及终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HRCT较胸片更敏感,有助于早期确诊肺炎,所有疑似肺炎的肾移植患者均应行HRCT检查,肾移植术后肺炎常见HRCT改变为磨玻璃样改变、小结节影和小片状实变.
作者:张鹏宇;金先桥;顾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摄片结合立体定位穿刺活检对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临床触诊阴性而乳腺摄片发现微小病变并进行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80例中乳腺癌30例(37.5%),原位癌8例、临床Ⅰ期22例,不典型增生10例;良性病变40例,包括纤维腺病10例,纤维瘤8例,乳腺增生病伴显微囊肿8例,乳腺增生病伴部分纤维腺瘤变1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错构瘤1例.结论:对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微小病变应积极活检,X线立体定位活检术是提高早期乳腺癌检出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龚柳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66岁.体检发现腹膜后肿块.查体:腹部平坦,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血压16/11 kPa,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赵艳珍;韩耀华;付文利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肾细胞癌患者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和延迟增强扫描,获得病灶的时间-对比增强率曲线,分析动态增强扫描时肾细胞癌的强化特点和规律并进行分型.结果:不同血供肾癌动态增强后的时间-对比增强率曲线不同,富血供肾癌呈早期强化,其时间-对比增强率曲线呈逐渐上升而无明显峰值;乏血供肾癌早期轻度强化,曲线呈缓慢上升至60 s后趋于稳定.结论:通过定量分析肾脏病变的强化特点,动态增强MRI可以提供肿瘤的血供信息,有助于肾癌的诊断.
作者:王喜军;史浩;赵华;许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肝癌动门脉分流(APS)的CT和DSA表现,评价CT和DSA诊断不同类型AP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癌APS患者的动态增强CT和DSA资料.将APS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分析3种类型APS的3期动态增强CT和DSA表现.结果:APS的基本影像学表现是在动脉期门静脉系统提前强化和相应供血区的肝组织明显强化.27例中CT共检出APS 39个,其中中央型11个、周围型18个、弥漫型10个;DSA检出APS 51个,其中中央型11个、周围型30个、弥漫型10个.在周围型APS诊断上,CT不及DSA(P<0.05),但两者均存在不足.结论:APS具有特征性的CT和DSA表现.CT和DSA可以准确地评价中央型和弥漫型APS,但评价周围型APS时存在不足.
作者:陈骏;陈世晞;尹国文;吴建达;方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颌骨肿瘤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回顾性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8例中含牙囊肿10例,造釉细胞瘤8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例,骨肉瘤3例,鳞癌2例.良性病变主要CT表现为颌骨膨胀性改变,病灶密度不均,边缘光整,类圆形或分叶状;恶性者常有骨质破坏改变及邻近软组织肿胀.结论:CT能够明确颌骨肿瘤的范围、骨质改变,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付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健康成年人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后脑内活动区的分布和状况.方法:11例健康志愿者,以不同气体量进行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以静息-刺激为一个周期,得到脑fMRI图像并将其与T1WI进行图像融合,测量脑内活动区的面积和信号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明显激活扣带回前皮层(ACC,11/11),脑岛皮层(IC,11/11),前额叶皮层(PFC,11/11)和丘脑(THAL,9/11).在注气量达到90 ml和120 ml时,均以ACC内活动区面积大,以PFC和ACC内活动区MRI信号强度变化幅度大.结论:健康成年人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脑内激活区主要位于ACC和PFC,其次是IC和THAL,提示这些区域是脑内内脏感觉中枢的组成部分.fMRI能够反映大脑中枢的活动.
作者:张仲伟;缪飞;陈克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3.0T MR设备中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EPI-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对急性脑内血肿的诊断价值及与脑梗死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18例急性期脑内血肿患者行EPI-DWI检查,获得ADC图并与CT及常规MRI进行对比.同期选择发病时间、痛变体积相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比较急性期脑内血肿与脑梗死的MRI表现.结果:所有急性期脑内血肿在EPI-DWI及ADC图上均为混杂信号,尤其是较大血肿;不同大小血肿周边均可见低信号环.所有急性脑梗死病变均未见周边环状低信号.结论:血肿周边低信号环为急性期脑内血肿的特异性DWI表现,可资与急性脑梗死相鉴别.
作者:龙淼淼;袁飞;吴胜勇;顾欣;冯凯琳;袁滨;祁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儿童肿瘤发病的10%.仅次于白血病和原发性颅内肿瘤,位居小儿恶性肿瘤第三位.男女发病之比为1.2∶1,发病年龄高峰为2岁,5岁内占90%.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的神经脊细胞,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颅底、颈胸部、腹主动脉旁和骶前的交感神经链.
作者:乔中伟;缪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化疗输注加栓塞术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急诊行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输注氨甲喋呤(MTX)后,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1周内再在B超引导下行刮宫术或吸宫术.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了子宫动脉化疗输注加栓塞术,l周内顺利行刮宫术或吸宫术,术中出血量少.结论:子宫动脉化疗输注加栓塞术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的保守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使患者避免子宫被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文忠;兰为顺;夏风;袁先宏;周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在评价肺栓塞(PE)严重性方面的价值.方法:23例急性PE患者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血管成像.根据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右室劳损组(A组,7例)和无右室劳损组(B组,16例).在CTPA心腔短轴位图像上测量右室大横径(RVMMA)、左室大横径(LVMMA)、主肺动脉(PA)直径、升主动脉(AO)直径,观察室间隔移位、下腔静脉对比剂反流情况,并计算RVMMA/LVMMA和PA/AO值及肺动脉阻塞指数.结果: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参数包括肺动脉阻塞指数(分别为46.79%、25.31%,P=0.024),RVMMA(分别为4.9和3.51 cm,P<0.001),LVMMA(分别为3.34和4.07 cm,P=0.046),RVMMA/LVMMA(分别为1.56、0.88,P=0.002),主肺动脉直径(分别为3.31和2.67 cm,P=0.01),PA/AO(分别为1.03、0.75,P=0.011),室间隔移位比(分别为4/7、1/16,P=0.017).以肺动脉阻塞指数为47%作为阈值时,诊断右心室劳损的敏感度为57%,特异度为75%;以RVMMA/LVMMA为1.4作为阈值,诊断右心室劳损的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100%.结论:CTPA不仅可以诊断PE,并且可以提示急性PE的严重性.
作者:张燕;金征宇;陆慰萱;张竹花;刘春萍;留永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率对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及运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心电图(ECG)编辑等技术的价值.方法:353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75%R-R间期重建图像上存在伪影的202例,进行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根据心率及心率变化分组,评价不同心率、不同心率波动时和采用3种重建方法时的图像质量.结果:本组中心率≤65 bpm组图像合格率为98.3%,66~70 bpm组为94.2%,>70 bpm组为69.2%.心率>70 bpm组和/或心率变化大于10%时图像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59.3%(35/59)不可评价图像经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后成为可评价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低于70 bpm且波动小于10%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心率>70 bpm和/或波动>10%者,应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和ECG编辑再重建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谢元亮;郑晓华;金朝林;张树桐;王俊;陈发祥;王翔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被误诊的11例霉菌性鼻窦炎的病例资料,结合其CT表现和临床症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1例中误诊为细菌性副鼻窦炎5例,上颌窦慢性炎性息肉样变4例,上颌窦癌2例.其中仅1例CT显示病变中有钙化灶,10例未见明显钙化.结论:钙化是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的关键征象,没有钙化的霉菌性鼻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作者:陈昌毅;蔡新宇;王远梅;李永才;冉小军;雷红卫;程涛;杨中军;郑卫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近十年来,经周围静脉使用的超声微泡造影剂的研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微泡造影剂与谐波技术的联合应用更为超声成像带来新的进展.
作者:张超;邓又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不增加放射剂量的情况下HRCT呼气相肺容积测定,对存在小气道异常的弥散性肺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5例研究对象行吸气末和呼气末屏气HRCT全肺扫描(层厚1.25mm,间隔20mm,骨算法)并进行冠状面图像重组,测定肺容积.结果:45例患者呼气相HRCT表现为支气管扩张、气管及支气管软化、全小叶型肺气肿、空气潴留等.呼气相HRCT对与空气潴留区相通的气道显示率达100%,冠状面重组图像对空气潴留的范围和分布所提供的诊断信息达到90%,与吸气相HRCT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在不增加患者有效的照射剂量或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HRCT呼气相肺容积测定技术可以获得容积数据对显示气道病变及空气潴留区域的范围和分布有重要价值.
作者:向阳;程志亮;卑贵光;吴春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39岁.因胸痛15天入院.15天前患者运动时突然出现左肩胛部剧痛,随后出现胸骨下段疼痛,伴气促、出冷汗,持续不缓解,无头昏、头痛及晕厥.于当地医院就诊,体检血压180~190/80mmHg,经对症治疗后,胸痛无缓解,即来我院.入院后体检:血压135/75mmHg,心率齐,未闻及杂音,四肢浅动脉搏动对称,双下肢未见肿胀,余未见异常.
作者:卢春燕;宋彬;刘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胃肠道穿孔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33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中,术前行腹部平片检查者28例,腹部CT扫描者33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中X线平片和CT显示腹内游离气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1.4%(20/28例)和90.9%(30/33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T显示腹内游离气体呈新月状或小气泡影(n=30),胃肠穿孔处周围局限性积液或蜂窝组织炎(n=21),阑尾周围脓肿(n=4),肠梗阻(n=8),胃肠壁增厚(n=16),胃肠壁肿块(n=2),少量腹水(n=5).术前CT对胃肠道穿孔病因诊断的符合率为87.9%(29/33).结论:螺旋CT对诊断胃肠道穿孔及其病因和并发症有明显优势.
作者:胡荣剑;鲁莉琴;潘纪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已婚.因左乳腺肿块2年,进行性迅速增大2个月入院.自诉左乳胀痛,无发热、纳差,否认乳腺疾病家族史.查体:左侧乳腺可见25 cm×25 cm巨大包块,占据整个乳腺.
作者:邢炯;吴振海;茅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CVST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39.4岁.使用Philps 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 T1WI、TSE T2WI及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检查,其中7例行相位对比(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MRI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和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地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常规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江;张辉;毛小峰;王效春;李军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