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忠;兰为顺;夏风;袁先宏;周萍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ET的MRI和CT资料.6例均行常规MRI检查,其中4例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DWI),3例行MR波谱检查.6例中5例行CT平扫.结果:6例中5例为单发,1例为弥漫性.病灶均位于或主要位于皮层区,单发者呈倒三角型表现.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于CT平扫上均为低密度影,1例可见钙化;其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序列上病灶边缘和分隔呈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示病灶实质结节或分隔有轻度强化,病灶周围均未见水肿.结论:瘤周无水肿、倒三角征和瘤内分隔为PNET的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燕;张宗军;肖俊强;季学满;卢光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CT(HRCT)在诊断肾移植术后疑似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肾移植术后疑似肺炎患者行胸片、胸部HRCT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随访而明确诊断.对33例患者的胸片和HRCT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33例中10例(30.3%)胸片未见异常,其中9例HRCT提示肺炎并终证实;23例胸片和HRCT均见异常,22例终证实为肺炎,其中18例HRCT可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仅4例(12.1%)胸片与HRCT及终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HRCT较胸片更敏感,有助于早期确诊肺炎,所有疑似肺炎的肾移植患者均应行HRCT检查,肾移植术后肺炎常见HRCT改变为磨玻璃样改变、小结节影和小片状实变.
作者:张鹏宇;金先桥;顾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被误诊的11例霉菌性鼻窦炎的病例资料,结合其CT表现和临床症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1例中误诊为细菌性副鼻窦炎5例,上颌窦慢性炎性息肉样变4例,上颌窦癌2例.其中仅1例CT显示病变中有钙化灶,10例未见明显钙化.结论:钙化是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的关键征象,没有钙化的霉菌性鼻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作者:陈昌毅;蔡新宇;王远梅;李永才;冉小军;雷红卫;程涛;杨中军;郑卫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MRI对椎管内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临床疑诊脊髓病变或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分别行MR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8例行3D-CISS、15例行MR血管成像(CE-MRA)检查.所有影像资料和手术病理结果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中,30例出现典型血管流空征象,3例未见明显畸形血管流空影;2例海绵状血管瘤均被误诊,其中1例伴出血和血栓形成.结论:MR平扫即可诊断具典型血管流空信号的椎管内动静脉畸形和继发脊髓病变,3D-CISS和CE-MRA有助于畸形血管的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继发出血,易误诊为肿瘤.
作者:成启华;史河水;孔祥泉;刘定西;刘钢;李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不增加放射剂量的情况下HRCT呼气相肺容积测定,对存在小气道异常的弥散性肺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5例研究对象行吸气末和呼气末屏气HRCT全肺扫描(层厚1.25mm,间隔20mm,骨算法)并进行冠状面图像重组,测定肺容积.结果:45例患者呼气相HRCT表现为支气管扩张、气管及支气管软化、全小叶型肺气肿、空气潴留等.呼气相HRCT对与空气潴留区相通的气道显示率达100%,冠状面重组图像对空气潴留的范围和分布所提供的诊断信息达到90%,与吸气相HRCT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在不增加患者有效的照射剂量或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HRCT呼气相肺容积测定技术可以获得容积数据对显示气道病变及空气潴留区域的范围和分布有重要价值.
作者:向阳;程志亮;卑贵光;吴春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近10年来梅毒感染在我国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梅毒可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当神经系统受累时称为神经梅毒[2].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漏诊,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严重的后果,但目前国内发病较少,仅见个案报道,尚未引起广泛重视.本文旨在对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作一综述.
作者:孙鑫;肖新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3.0T MR设备中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EPI-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对急性脑内血肿的诊断价值及与脑梗死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18例急性期脑内血肿患者行EPI-DWI检查,获得ADC图并与CT及常规MRI进行对比.同期选择发病时间、痛变体积相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比较急性期脑内血肿与脑梗死的MRI表现.结果:所有急性期脑内血肿在EPI-DWI及ADC图上均为混杂信号,尤其是较大血肿;不同大小血肿周边均可见低信号环.所有急性脑梗死病变均未见周边环状低信号.结论:血肿周边低信号环为急性期脑内血肿的特异性DWI表现,可资与急性脑梗死相鉴别.
作者:龙淼淼;袁飞;吴胜勇;顾欣;冯凯琳;袁滨;祁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率对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及运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心电图(ECG)编辑等技术的价值.方法:353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75%R-R间期重建图像上存在伪影的202例,进行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根据心率及心率变化分组,评价不同心率、不同心率波动时和采用3种重建方法时的图像质量.结果:本组中心率≤65 bpm组图像合格率为98.3%,66~70 bpm组为94.2%,>70 bpm组为69.2%.心率>70 bpm组和/或心率变化大于10%时图像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59.3%(35/59)不可评价图像经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后成为可评价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低于70 bpm且波动小于10%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心率>70 bpm和/或波动>10%者,应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和ECG编辑再重建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谢元亮;郑晓华;金朝林;张树桐;王俊;陈发祥;王翔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MRI对椎体压缩性(陈旧与新鲜)和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椎体骨折于初诊及伤后3,6,12个月行脊柱MRI检查,分析其信号改变与临床的关系.结果:37个骨折椎体急性期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伤后3和6个月时分别有7个(18.9%)和22个骨折椎体(59.5%)恢复正常,12个月时全部恢复正常信号.伤后不同时期MRI检查结果相差十分显著.6个椎体陈旧骨折,与正常椎体信号无差别.8个隐匿性骨折椎体形态无异常,MRI T1WI、T2WI示椎体内横行条状低信号,3个月复查50%恢复正常,6个月复查基本恢复正常.结论:MRI能判断骨折修复的不同时期,鉴别椎体陈旧与新鲜骨折,尤其是存在多个椎体变形时则更具诊断价值;MRI检查对隐匿性骨折敏感.
作者:郭献日;李又成;李建策;黎金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值直方图对鉴别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量呈小片状毛玻璃样密度影的8例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病灶[直径(0.7±0.3)cm]和1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灶[直径(1.1±0.5)cm]的CT值,获得病灶的CT值直方图并记录其平均CT值和峰值CT值,比较两种病变的CT值直方图的差异.结果:所有病灶在CT值直方图上均有一个明显的峰值,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的峰值CT值(-707±36HU)和平均CT值(-697±56HU)明显低于细支气管肺泡癌[(-573±72)HU和(-541±73)HU],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但两者间峰值CT值的重叠范围小于平均CT值.结论:对≤1cm的磨玻璃密度影,CT值直方图在鉴别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细支气管肺泡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姜华伟;于中海;刘永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56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侧支血管形成患者的MSCT资料.受检者均行上腹部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83例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蔽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成像.结果:本组共发现不常见门腔分流243处:食管旁静脉曲张61处(其中伴假肿瘤征16处)、胃肾静脉分流42处、脾肾静脉分流20处、椎旁静脉丛曲张21处、脐静脉和/或副脐静脉再通95处(其中脐静脉再通59处、副脐静脉再通30处、脐静脉和副脐静脉同时再通6处)、门静脉右后支瘤样扩张并向下腔静脉分流4处.门腔分流的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期可见门静脉属支与腔静脉系血管之间有异常交通.结论:MSCT可较好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希年;俞冠民;彭令荣;孟小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CVST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39.4岁.使用Philps 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 T1WI、TSE T2WI及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检查,其中7例行相位对比(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MRI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和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地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常规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江;张辉;毛小峰;王效春;李军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3岁.因咳嗽、胸闷、活动后喘气1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左中下肺野呼吸音消失,叩诊呈实音.
作者:李强;张峻;李祚雯;李祖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肝癌动门脉分流(APS)的CT和DSA表现,评价CT和DSA诊断不同类型AP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癌APS患者的动态增强CT和DSA资料.将APS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分析3种类型APS的3期动态增强CT和DSA表现.结果:APS的基本影像学表现是在动脉期门静脉系统提前强化和相应供血区的肝组织明显强化.27例中CT共检出APS 39个,其中中央型11个、周围型18个、弥漫型10个;DSA检出APS 51个,其中中央型11个、周围型30个、弥漫型10个.在周围型APS诊断上,CT不及DSA(P<0.05),但两者均存在不足.结论:APS具有特征性的CT和DSA表现.CT和DSA可以准确地评价中央型和弥漫型APS,但评价周围型APS时存在不足.
作者:陈骏;陈世晞;尹国文;吴建达;方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66岁.体检发现腹膜后肿块.查体:腹部平坦,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血压16/11 kPa,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赵艳珍;韩耀华;付文利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31岁.因胸闷伴前胸痛,胸透发现前纵隔肿块入院.胸部正侧位片示左中上纵隔肿块,密度不均(图1).CT平扫示左中上纵隔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突入胸腔,密度不均,可见稍低密度影及散在斑点状钙化.
作者:覃杰;单鸿;邓星河;罗明月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39岁.因胸痛15天入院.15天前患者运动时突然出现左肩胛部剧痛,随后出现胸骨下段疼痛,伴气促、出冷汗,持续不缓解,无头昏、头痛及晕厥.于当地医院就诊,体检血压180~190/80mmHg,经对症治疗后,胸痛无缓解,即来我院.入院后体检:血压135/75mmHg,心率齐,未闻及杂音,四肢浅动脉搏动对称,双下肢未见肿胀,余未见异常.
作者:卢春燕;宋彬;刘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呼吸道异物和异物移位的X线征像和机制及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呼吸道异物患者的病例资料.异物类型:植物类66例、金属类18例、动物类7例、塑料类9例、玻璃类3例.103例均摄X线胸片,同时行透视检查者34例、摄侧位片者67例.结果:22例气管异物中X线显示异物11例,主要为金属和动物类异物;异物形状往往不规则,异物长径超过患者(患儿)气管内径一半以上18例、异物的一端较锐利位于声门下区(气管开口区域)4例.支气管内的异物类型以植物类为主,异物体积通常较小、形状多为不规则形或近似锥形、圆形等.88例支气管异物术前X线诊断74例.X线诊断异物位于右侧支气管内46例,有37例与术后结果相符;X线诊断异物位于左侧支气管内28例,有23例与术后结果相符.其余不符合者由于异物移位所致的不典型间接征象(对侧或不典型的支气管阻塞性改变).结论:呼吸道内异物的X线表现多种多样,与异物的性质(如植物类中的花生等)、大小、形状、有无移位有一定联系;细致询问有关病史,了解异物类别,有助于提高X线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蒋瑾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临床长期稳定肝癌(HCC)的MRI表现,为临床可以长期随访或Ⅱ期手术的肝癌患者提供指导.方法:42例HCC患者(86个病灶)TACE治疗后,经临床随访1年以上并证实为病灶稳定.28例54个病灶于治疗前行MRI检查,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行MRI检查.常规行SET1WI、T2WI和3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各个时间点HCC的MRI表现及变化情况.结果:SE序列:T1WI上所有病灶在治疗前后不同时期信号改变无特异性.T2WI上治疗前52个病灶(52/54)为高信号,2个为等信号;治疗后3个月46个为等低信号,8个仍为高信号且信号强度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所有病灶为等低信号.另14例32个病灶治疗后3个月T2WI上12个为高信号,20个为等低信号;治疗后12个月27个为等低信号,5个仍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前降低.动态增强扫描:治疗前54个(54/54)病灶增强早期均明显强化;所有病灶(86个)治疗后不同时期动态增强早期均未见强化,34个(34/86)病灶显示有完整和清楚的包膜.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20个缩小>75%,44个缩小50%~75%,22个缩小25%~50%.结论:经TACE治疗后临床长期稳定的HCC病灶可靠的MRI表现为动态增强早期病灶无强化,包膜清楚、完整,体积缩小.T2WI呈等、低信号,高信号转变为等低信号或信号强度降低能提示病灶稳定.MRI平扫对病灶稳定性的判断需要密切随访和结合动态增强扫描.MRI能为适合临床长期随访或Ⅱ期切除的肝癌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刘嵘;王建华;周康荣;严福华;颜志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已婚.因左乳腺肿块2年,进行性迅速增大2个月入院.自诉左乳胀痛,无发热、纳差,否认乳腺疾病家族史.查体:左侧乳腺可见25 cm×25 cm巨大包块,占据整个乳腺.
作者:邢炯;吴振海;茅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