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鳞癌、腺癌脑转移瘤CT影像对比分析

高德培;丁莹莹;谭静

关键词:肿瘤, 肺, 转移瘤, 脑,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肺鳞癌、肺腺癌脑转移瘤CT影像的差异性.方法:45例肺鳞癌和59例肺腺癌均经病理证实,104例病例均在平扫的基础上行增强扫描;从转移瘤的形态、密度、瘤周脑水肿、增强后的强化变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CT扫描影像结果显示肺鳞癌的脑转移瘤在平扫时密度均在稍高密度以上,密度表现为不均匀;肺腺癌的脑转移瘤平扫有10例表现为稍高密度,49例表现为低密度及囊状低密度.肺鳞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有45例,肺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有30例.两类转移瘤主要发生在幕上,共有97例,其余7例发生在幕下.结论:肺鳞癌、肺腺癌的脑转移瘤在CT影像上有明显的差别性,主要是肺鳞癌表现为平扫密度均在稍高密度以上,密度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相对明显,脑水肿明显;肺腺癌的脑转移瘤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及囊状低密度,强化不明显,水肿相对较轻.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胫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组起源于神经嵴胚胎残留的高度恶性肿瘤.目前报道较少,笔者遇见1例现结合文献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杨海涛;王仁法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介入治疗急性髂总动脉和肢体动脉栓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髂总动脉和肢体动脉栓塞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尿激酶溶栓术11例,8例腘动脉狭窄9段,3例髂外动脉狭窄6段;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PTA)8例,2例髂总动脉狭窄3段,6例股动脉狭窄10段.支架置入1例为髂外动脉狭窄.共治疗患者20例28段.男16例,女4例,年龄30~83岁,平均56岁.结果:溶栓治疗成功率66.67%(10/15段),PTA治疗成功率92.31%(12/13段),支架置入术成功1例(1/1).结论:采用血管内局部溶栓和PTA、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髂总动脉和肢体动脉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许哲;刘彦森;王涌臻;韩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经皮股动脉穿刺的严重并发症

    目的: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的一些严重并发症.方法:由2名有经验的介入医师对48例股动脉穿刺点严重并发症进行共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股动脉穿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46%,其中股动脉血栓18例(37.50%),股动脉夹层16例(33.33%),假性动脉瘤10例(20.83%),股动脉严重痉挛2例(4.17%),股动脉穿破2例(4.17%).结论:利用透视指导,轻柔的操作,术后仔细观察以及丰富的经验等有利于降低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

    作者:戚跃勇;戴书华;邹利光;黄岚;周政;谭开彬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颈椎受力改变与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颈椎受力改变与颈椎退行性改变间的因果关系,旨在进一步提高对颈椎退行性改变的认识.方法:对248例颈椎退行性改变的CT检查,X线正、侧、双斜位及部分过屈、过伸位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椎受力改变与颈椎退行性改变有密切关系,C4-5、C5-6受力大,发生在C4-6的颈椎退行性改变多.结论:椎间盘是人体中早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颈椎椎间盘变性引起的颈椎受力改变,可导致颈椎退行性改变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而这一系列改变又引起颈椎受力进一步改变,二者互为因果.

    作者:莫显斌;杨春;陈斌;韩春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附121例报告)

    目的:探讨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CT确诊的121例,259个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按年龄、合并突出的椎间盘、突出的间隙、程度和类型分别分组.结果:①以L4-5合并L5-S1突出常见,85例(70.25%),其次为L3-4和L4-5,14例(11.57%).②轻、中度突出为主,194(74.90%);而重度和极重度突出主要见于L4-5和L5-S1,63/65(96.92%).③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在上部腰椎间隙较多见,本组L2-3和L3-4占45.83%(11/24).结论: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应密切结合临床设定检查方案.

    作者:刘涛;陈惠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婴幼儿肠套叠空气整复未成功的分析及提高成功率的探讨

    目的:提高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方法:搜集近十年经空气灌肠未能成功整复的婴幼儿肠套叠68例,均经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主要临床、X线表现及手术所见.结果:整复失败的原因包括肠坏死(22例)、复杂型肠套叠(36例)、套叠肠管嵌顿(2例)、伴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9例),对肠坏死的评估有误,操作者的经验不足.结论:操作者的经验及手法不足、病情复杂是整复失败的原因.气囊控压、手法按摩等辅助手段的改进和应用,对病情的综合评估及套鞘松弛等征象的正确判断,能明显提高整复率,减少肠穿孔等并发症的产生.

    作者:冯友权;何旭升;陈武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纵隔淋巴结核侵犯食管误诊平滑肌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近20余天来因进食后自觉胸部有梗阻感,并呈渐行性加重,饮干硬食物为著.既往史无特殊.农民,体格检查无异常,肝功能、血糖、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正常.

    作者:易继权;易雪;谢涛;徐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胃镜引导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受检者被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6例)应用研制的小肠造影导管,在胃镜直视下钳夹导管头端并送达十二指肠水平部,头端气囊充气固定导管,退出胃镜后,经导管灌注适量稀钡胶浆及空气行小肠双对比造影.对照组(36例)采用改进的F9心导管在透视下插管.结果:实验组插管成功35例(成功率97.1%),对照组插管成功27例(成功率75%).结论:研制专用的小肠造影导管并经胃镜引导插管行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其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插管方法.

    作者:李少明;王丽萍;司徒鹏;方先来;黄汉华;何丽娟;陈斌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脊柱裂并椎管内和腰骶部皮下巨大脂肪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19岁.出生后10d其父母发现腰骶部有黄豆大小的包块,包块色泽与皮肤相同,随着年龄增长包块逐渐增大.近期因双下肢酸胀乏力、腰骶部包块处有酸胀感而就诊.

    作者:杨其雄;申荣;朱桂英;张兰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适应证:①凡能行药物、放射性碘治疗及外科手术者;②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经正规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者;③有放射性碘治疗禁忌者;④有手术治疗禁忌者;⑤对肿块巨大或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甲状腺线粒体抗体强阳性者,作为外科手术前的辅助治疗,一般于术前2~4周内进行;⑥停药后复发者或术后复发者[1-5].

    作者:尚全良;肖恩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61岁.右上腹间断隐痛不适伴乏力、消瘦2个月.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右上腹可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AFP及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阴性.注意.

    作者:陆毅;任建宇;宋国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脊柱损伤椎管受累程度的坐标分类法

    急性脊柱损伤,尤其已有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例,在制订治疗方案时,CT检查仍然是首选方法.CT检查时要详述椎管的受累程度,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型、分期甚为重要.此前德国学者Wolter[1]的方法稍显简单,为此我们尝试坐标分类法.现介绍该法,并对124例152个脊椎的椎管受累情况进行实际分类应用结果作一具体分析.

    作者:吴锡渊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鼻骨骨折的CT扫描法

    鼻骨骨折以普通X线的鼻骨侧位摄片检查效果较理想,但对其根部骨折及侧位位置不正时效果欠佳,且左右侧重叠,容易引起漏诊.随着CT应用的普及,鼻骨骨折患者行CT检查日益增多,笔者用顺鼻骨方向扫描法对其进行CT检查,效果颇佳,特做如下介绍:

    作者:何文通;林娜;王荣靖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腰椎椎板间隙的X线片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椎板间隙X线正位片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存档腰椎正位片 1167份,按年龄及性别分组,分别测量L3-4、L4-5、L5~S1椎板间隙高度及宽度和L3、L4椎板下缘至同一椎体下缘的垂直距离.结果:在1167份腰椎正位片 4个年龄区组中,L3-4、L4-5和L5~S1 3个椎板间隙均依次增大,L4椎板下缘至L4椎体下缘的距离比L3椎板下缘至L3椎体下缘的距离明显减小.结论:腰椎板间隙 X线正位片的精确测量对临床实施腰椎间盘切除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贵勤;王柏春;刘信礼;白正武;左金良;张有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肺鳞癌、腺癌脑转移瘤CT影像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肺鳞癌、肺腺癌脑转移瘤CT影像的差异性.方法:45例肺鳞癌和59例肺腺癌均经病理证实,104例病例均在平扫的基础上行增强扫描;从转移瘤的形态、密度、瘤周脑水肿、增强后的强化变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CT扫描影像结果显示肺鳞癌的脑转移瘤在平扫时密度均在稍高密度以上,密度表现为不均匀;肺腺癌的脑转移瘤平扫有10例表现为稍高密度,49例表现为低密度及囊状低密度.肺鳞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有45例,肺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有30例.两类转移瘤主要发生在幕上,共有97例,其余7例发生在幕下.结论:肺鳞癌、肺腺癌的脑转移瘤在CT影像上有明显的差别性,主要是肺鳞癌表现为平扫密度均在稍高密度以上,密度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相对明显,脑水肿明显;肺腺癌的脑转移瘤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及囊状低密度,强化不明显,水肿相对较轻.

    作者:高德培;丁莹莹;谭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a型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a型(MENⅡa)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患者MRI资料,4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MENⅡa的MRI表现,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肾上腺,平扫表现为有完整包膜的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的肿块,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MRI特异性表现为T2WI呈明显高信号,出血、坏死、囊腔形成表现为信号不均匀.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肿瘤在T1WI上可为略低、略高或等信号,在T2WI上为不均匀高信号,转移淋巴结在STIR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淋巴结边缘明显强化,中央呈低信号.结论:MRI对MEN-Ⅱ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订手术方案十分重要.

    作者:刘于宝;胡道予;夏黎明;王承缘;李震;邹明丽;曾引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膝关节侧位切线位摄影术的探讨

    材料与方法è膝关节侧位切线位摄影时,中心射线需与股骨下缘相切,这时能大限度地显示关节间隙.为此我们在膝关节平片上测量了有关数据,并计算出膝关节在侧位时股骨下缘的倾斜角.

    作者:于兹喜;邱建峰;贺利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纵隔和胸腺类癌的CT表现

    目的:分析纵隔和胸腺类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994年~2001年间经6所医院病理证实的6例胸腺类癌和6例纵隔类癌共12例进行临床、病理、CT对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极少出现类癌综合征;②CT表现为前上纵隔或向前上纵隔生长的肿块,常位于心底部大血管和心包周围,沿血管间隙生长,易压迫或侵犯大血管和心包,造影后轻中度强化,易发生胸内外转移;③CT表现与病理、预后密切相关.结论:纵隔和胸腺类癌较罕见,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和推测预后,但确诊需依靠病理.

    作者:韩丹;巫北海;宋光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鼻腔血管外皮细胞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78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进行性加重,伴鼻出血,嗅觉减退.体检:左侧鼻腔巨大荔枝肉样肿物,质韧,触之易出血.CT检查:左侧鼻腔内见一不均质软组织肿块,侵及左侧上颌窦,CT值约32~43HU;左侧中鼻甲及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鼻中隔向右侧轻度偏曲(图1、2),诊断为左侧鼻腔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

    作者:姜辉;李炎;刘禄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夹层动脉瘤的介入微创伤治疗近展

    新近发展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金属支架置入、覆膜支架置入、内膜片造口术(percutaneous fenestration,PF)等为治疗夹层动脉瘤开辟了新途径.其中PF和支架置入术可及时开通重要脏器动脉分支阻塞;用带膜支架封闭原发破裂口可迅速阻止假腔进一步扩大,改善缺血症状,阻止假腔破裂,可作为急诊治疗手段;另外,覆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高,术后假腔闭塞的比例高,可作为预防慢性夹层动脉瘤破裂的方法[1-4].本文着重对夹层动脉瘤介入微创伤治疗的方法做一介绍.

    作者:王茂强;高育璈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