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于宝;胡道予;夏黎明;王承缘;李震;邹明丽;曾引华
目的:评价螺旋CT中内插方式、螺距以及重建间隔对噪声的影响. 方法:采用Somatom Plus 4 螺旋CT机.在相同条件下扫描直径为20cm的水模,测得水模图像中心40cm2兴趣区的CT值标准差作为评价噪声水平的指标.结果:360°线性内插的噪声减少(t=34.87,P<0.001),180°线性内插的噪声增加(t=18.78,P<0.001).螺距大于1.0或小于1.0与螺距为1.0时噪声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重建间隔改变,相应噪声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扫描相比,螺旋CT内插方式对噪声有一定影响,而螺距与重建间隔对噪声水平影响不明显.
作者:陈伟;李文政;唐友林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骨骼发育异常多与生长板有关,其中长骨生长板损伤所致的骨骼发育异常尤为常见,由于长骨生长板在普通X线片上不显影,故其损伤及损伤后骨桥的形成常常为普通X线检查所遗漏.以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依赖于传统X线检查所制定的Salter-Harris分型已显示出很大缺陷,临床需要能准确评价生长板损伤并估计其预后的影像学手段,MR成像除了能直接显示生长板外,并能进行多平面扫描及重建,因此能清楚地显示生长板损伤及损伤后骨桥的形态、范围、水平、大小,从而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1-3].
作者:李勇刚;王仁法;王承缘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脓肿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及相关病理改变.方法:对22例患者30个病灶的螺旋CT平扫、动脉、门脉期扫描征象及相关病理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脓肿在螺旋CT扫描征象上具有多样性,其CT征象与肝脓肿所处时期密切相关.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同时,对判断肝脓肿的病理过程和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玉堂;田培林;邵国良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的一些严重并发症.方法:由2名有经验的介入医师对48例股动脉穿刺点严重并发症进行共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股动脉穿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46%,其中股动脉血栓18例(37.50%),股动脉夹层16例(33.33%),假性动脉瘤10例(20.83%),股动脉严重痉挛2例(4.17%),股动脉穿破2例(4.17%).结论:利用透视指导,轻柔的操作,术后仔细观察以及丰富的经验等有利于降低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
作者:戚跃勇;戴书华;邹利光;黄岚;周政;谭开彬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58岁,进行性吞咽困难6个月.曾在院外行胃镜、CT检查提示食管中下段癌,食管中下段组织行病理学活检提示食管中下段鳞状细胞癌.入院拟行手术治疗.既往无手术史.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术前检查.
作者:罗莎;陈憬;吴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急性脊柱损伤,尤其已有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例,在制订治疗方案时,CT检查仍然是首选方法.CT检查时要详述椎管的受累程度,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型、分期甚为重要.此前德国学者Wolter[1]的方法稍显简单,为此我们尝试坐标分类法.现介绍该法,并对124例152个脊椎的椎管受累情况进行实际分类应用结果作一具体分析.
作者:吴锡渊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对腰椎滑脱患者判断有无椎弓峡部崩裂多采用腰椎斜位的方法.但此方法易受腰椎其它结构及腹部脏器特别是肠道气体重叠而影响椎弓峡部的显示.作者通过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认为利用体层摄影来显示腰椎椎弓峡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作者:李伟大;陈飞进;顾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适应证:①凡能行药物、放射性碘治疗及外科手术者;②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经正规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者;③有放射性碘治疗禁忌者;④有手术治疗禁忌者;⑤对肿块巨大或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甲状腺线粒体抗体强阳性者,作为外科手术前的辅助治疗,一般于术前2~4周内进行;⑥停药后复发者或术后复发者[1-5].
作者:尚全良;肖恩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材料与方法è膝关节侧位切线位摄影时,中心射线需与股骨下缘相切,这时能大限度地显示关节间隙.为此我们在膝关节平片上测量了有关数据,并计算出膝关节在侧位时股骨下缘的倾斜角.
作者:于兹喜;邱建峰;贺利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现象在一台万东组件型号为XD 52-30.5/125-T2A的X线机上摄后前位胸片时发现胶片左侧接连出现3.5cm左右的未曝光带(白边),双侧肺野密度不对称,右侧大于左侧,但在床面行四肢等小部位投照时无异常.
作者:李文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近20余天来因进食后自觉胸部有梗阻感,并呈渐行性加重,饮干硬食物为著.既往史无特殊.农民,体格检查无异常,肝功能、血糖、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正常.
作者:易继权;易雪;谢涛;徐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78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进行性加重,伴鼻出血,嗅觉减退.体检:左侧鼻腔巨大荔枝肉样肿物,质韧,触之易出血.CT检查:左侧鼻腔内见一不均质软组织肿块,侵及左侧上颌窦,CT值约32~43HU;左侧中鼻甲及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鼻中隔向右侧轻度偏曲(图1、2),诊断为左侧鼻腔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
作者:姜辉;李炎;刘禄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MR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中的应用,及其对斑块内成份进行定性分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3D-TOF、Double-IR (DIR)T1WI 、T2WI、PDWI序列对11位高度疑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及9位健康志愿者进行颈动脉成像.部分患者行彩超对照.结果:11例患者中9例可见明显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TOF上表现为管腔内高信号血流中见低信号充盈缺损.DIR T1WI、T2WI、PDWI表现为管壁增厚,斑块呈等、低均匀信号或等、低、高混杂信号.与多普勒彩超对比,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准确率较高.结论: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达到满意的诊断,并提示MRI能分析斑块内成份,分析斑块成份及性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有力的帮助.
作者:刘莉;冯定义;夏黎明;邹明丽;王承缘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HRCT对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诊断明确的住院患者行胸部HRCT扫描,结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情况,重点观察病变气道内壁及管腔的形态变化以及其病变远侧肺实质的病变情况.结果:气管、支气管壁病变检出率为73.92%,其中管壁轻度增厚54.35%,明显增厚19.57%;气道管腔形态改变检出率为67.39%,其中管腔狭窄<50% 41.30%,>50% 19.57%,管腔闭塞6.52%.同时观察到气管、支气管周围及纵隔淋巴结肿大7例,病变支气管远侧管腔内粘液栓12例,管腔局限性扩张5例,小叶性肺气肿18例,肺不张2例,肺内结核病灶39例.结论:HRCT作为无创性检查,在观察气道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气道病变与肺内病变的关系、危重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的定位准备及估计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子彬;杨济生;杨传彬;唐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初始发病时的胸部X线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首次阳性胸片的X线表现.结果:26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首次阳性胸片的胸部X线表现为斑片状影176例(67.7%),大片状影56例(21.5%),间质改变72例(27.7%),44例(16.9%)斑片状影伴间质改变;单肺受累117例(45.0%),双肺受累143例(55.0%);163例(62.7%)片状影内可见支气管气像.结论:斑片状影、大片状影、间质改变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首次阳性胸片的主要X线表现,胸片检查应作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常规检查方法.后诊断应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作者:江松峰;刘晋新;陈碧华;张烈光;黄德扬;黄务枝;史红玲;尹炽标;张复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导管法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自应用于临床以来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高,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报道其病死率为0.15%,并发症率为1.5%[1].
作者:宋光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肺鳞癌、肺腺癌脑转移瘤CT影像的差异性.方法:45例肺鳞癌和59例肺腺癌均经病理证实,104例病例均在平扫的基础上行增强扫描;从转移瘤的形态、密度、瘤周脑水肿、增强后的强化变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CT扫描影像结果显示肺鳞癌的脑转移瘤在平扫时密度均在稍高密度以上,密度表现为不均匀;肺腺癌的脑转移瘤平扫有10例表现为稍高密度,49例表现为低密度及囊状低密度.肺鳞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有45例,肺腺癌脑转移瘤瘤周水肿有30例.两类转移瘤主要发生在幕上,共有97例,其余7例发生在幕下.结论:肺鳞癌、肺腺癌的脑转移瘤在CT影像上有明显的差别性,主要是肺鳞癌表现为平扫密度均在稍高密度以上,密度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相对明显,脑水肿明显;肺腺癌的脑转移瘤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及囊状低密度,强化不明显,水肿相对较轻.
作者:高德培;丁莹莹;谭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19岁.出生后10d其父母发现腰骶部有黄豆大小的包块,包块色泽与皮肤相同,随着年龄增长包块逐渐增大.近期因双下肢酸胀乏力、腰骶部包块处有酸胀感而就诊.
作者:杨其雄;申荣;朱桂英;张兰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纵隔和胸腺类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994年~2001年间经6所医院病理证实的6例胸腺类癌和6例纵隔类癌共12例进行临床、病理、CT对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极少出现类癌综合征;②CT表现为前上纵隔或向前上纵隔生长的肿块,常位于心底部大血管和心包周围,沿血管间隙生长,易压迫或侵犯大血管和心包,造影后轻中度强化,易发生胸内外转移;③CT表现与病理、预后密切相关.结论:纵隔和胸腺类癌较罕见,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和推测预后,但确诊需依靠病理.
作者:韩丹;巫北海;宋光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受检者被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6例)应用研制的小肠造影导管,在胃镜直视下钳夹导管头端并送达十二指肠水平部,头端气囊充气固定导管,退出胃镜后,经导管灌注适量稀钡胶浆及空气行小肠双对比造影.对照组(36例)采用改进的F9心导管在透视下插管.结果:实验组插管成功35例(成功率97.1%),对照组插管成功27例(成功率75%).结论:研制专用的小肠造影导管并经胃镜引导插管行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其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插管方法.
作者:李少明;王丽萍;司徒鹏;方先来;黄汉华;何丽娟;陈斌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