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根哲;徐林;李春根;曲弋;郑大滨;俞兴;石原裕和
背景:临床上肩关节脱位多于全身其他关节脱位,尤其前脱位为常见.其整复手法多种,以单人操作为主.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以单人手法复位治疗的较佳方法.
作者:杨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为此种材料的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11/2003-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外科完成.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肌腱鞘管内及硬膜外长期植入试验测定材料的动物毒性;并通过细胞毒性测定、细胞与材料混合培养,综合评价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聚乳酸凝胶注射入小鼠无急性毒性;材料浸提液无溶血反应(溶血率为0.22%)及遗传毒性(微核率为0.24%);材料在动物体内长期埋植后局部和全身各器官无组织损伤,局部无明显粘连;材料浸提液(1 000,500,100 g/L)的细胞毒性及分级与阴性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材料与细胞的混合培养中细胞生长良好.结论:聚乳酸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李胜富;段宏;卢冰;丁永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图像的形态学特点与临床症状、手术治疗的关系.方法:应用CT扫描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结果:CT图像的主要表现有:①硬膜外软组织块影.②硬膜外脂肪不对称或消失.③硬膜囊受压.④神经根受压或移位,伴随的图像特征有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上关节突增生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按照CT图像的软组织块影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即地图形(29例)、丘形(20例)和弧形(16例).结论:CT图像分析与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的CT图像分析为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云峰;刘业;李长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泰安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2002-10/2004-04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分别取42例肝癌患者HIFU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外周血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CD4+,CD8+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结果:经HIFU治疗后肝癌患者的NK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t=7.475,P<0.05),CD4+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t=2.272,P<0.05;t=3.216,P<0.01),CD8+T细胞百分数则下降(t=2.148,P<0.05).结论:应用HIFU技术的物理热疗法可以改善肝癌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邹玉红;叶欣;杨宪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鼠脊肋区伤后早期组织和细胞损伤的特点,以及肾脏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01[CD31])与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07在兰州医学院法医学动物实验室完成,采用自由落体生物撞击仪撞击大鼠脊肋区复制创伤动物模型;将动物分为对照组、打击致伤后1 h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对肾脏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肾脏ADM表达在创伤后1 h显著增加并达峰值(F=554.88,P<0.05),伤后6 h回落至正常水平,6 h后稳步增加(F=40.26,159.05,P<0.01);肾脏CD31的表达在1,6,12 h组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F=18.68,2.56,86.13,P<0.05),24 h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加(F=10.01,P<0.01),肾脏CD31表达与ADM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相一致.结论:创伤后肾脏组织ADM和CD31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肾脏细胞损伤及修复的进展趋势,ADM含量的增加对细胞损伤后的修复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临床上肾脏损伤后的形态学监测及康复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甘红云;孙少华;张军荣;汪小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技术与双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明确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1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10具新鲜成人的腰骶椎骨骼标本,先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量每具标本的骨质密度.分别向骶骨岬方向置入(三皮质固定技术)或平行终板方向置入(双质固定技术)一枚7.5 mm椎弓根螺钉,用扭转传感器测量螺钉每旋转一圈所产生的大力矩以及螺钉旋入总长度的10%,20%,30%,40%,50%,60%,70%,80%,90%,100%时的大旋入力矩,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组标本的平均骨质密度为(0.940±0.232)g/cm2(0.600~1.432 g/cm2).应用三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r=0.832,P=0.003),而应用双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无相关关系(r=0.544,P=0.104).三皮质固定技术螺钉大旋入力矩明显大于双皮质固定技术螺钉大旋入力矩(P<0.05).结论: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的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较双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增加了98.6%,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优势.骨质密度与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直接相关,可以作为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的预测因素.
作者:张为;王云霞;申勇;丁文元;董玉昌;宋朝辉;韩长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结合手法和颈椎牵引进行治疗,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出一套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高效综合疗法.方法收集2000-03/2003-03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治愈98例,治愈率达90.7%,显效1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采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优点.
作者:陶思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机抽取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3-02/12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4-01/05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20例),观察组术后即使用颈腰痛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其余同观察组,按照颈腰椎术后常规进行护理.结果术后3 d对照组患者疼痛轻度21例,中度37例,重度42例;观察组患者疼痛轻度69例,中度42例,重度9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比例为51.0%,对照组为10.9%.提示颈腰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颈腰椎术后切口疼痛.
作者:朱军容;何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由于髂嵴位置高于L5~S1椎间隙,使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其疗效,探讨介入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佳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8/2003-09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通过分析及研究其髂嵴与L5~S1椎间隙的关系,对患者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穿刺针能够平行进入L5~S1间隙中部时,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方法治疗,当穿刺针无法进入L5~S1间隙或进入较浅时,应用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而对大多数的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斜行进入L5~S1间隙,采用双介入疗法,即PLD+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结果:PLD术25例,优19例,良5例,差1例;胶原酶溶解术8例,优4例,良2例,差2例;联合介入疗法52例,优43例,良7例,差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为94.12%(80/85),无效率5.88%(5/85).结论:介入治疗应根据髂嵴与L6~S1椎间隙关系来选择,对于大多数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及套管只能斜行进入L5~S1间隙,双介入疗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腰背疼痛,恢复感觉和运动障碍.
作者:赵洪增;王建洲;关文华;桑德恩;杨瑞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以往研究脊柱力学与相关症状都围绕着一个如何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问题而进行的,而脊柱的稳定是由其前部及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周围肌群的正常肌力所维持,对于脊柱病变与疼痛的关系,并无完全确定的说法.
作者:李奇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诱导和促进种子细胞向骨细胞方向转化的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天然BMP难溶解于培养基,对培养的种子细胞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可溶性重组BMP虽可溶解于培养基,但价格昂贵,而且难于适时、适量的作用于种子细胞.基因治疗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转染外源BMP-3基因入成纤维细胞,筛选获得稳定表达BMP-3的阳性成纤维细胞克隆.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材料: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司徒镇强教授提供.方法:2000-04/2003-11在全军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外源BMP-3基因转染入NIH3T3细胞,G418筛选后寻找细胞集落,分离、培养,免疫组织化学鉴定,BMP-3染色阳性者为阳性BMP-3表达细胞克隆.主要观察指标:①NIH3T3细胞筛选浓度.②转染阳性细胞克隆的筛选.③筛选的细胞克隆内BMP-3的表达.结果:成功将BMP-3基因转染入NIH3T3细胞,经免疫组化筛选出阳性BMP-3表达成纤维细胞的克隆,建立了BMP-3稳定表达成纤维细胞株.结论:将BMP-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成纤维细胞,并经筛选获得了可稳定表达BMP-3的成纤维细胞株,为将来骨组织工程研究中使用细胞因子基因修饰的种子细胞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作者:刘建;孟国林;胡蕴玉;袁志;吕荣;王军;徐新智;白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AdrhBMP-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abbit skeletal musclestem cells,RSMSCs)作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裸鼠肌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裸鼠肌内诱导成骨实验分为3组: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SDBM组;AdBMP-2转染RSMSCs组.将3组不同材料分别植入裸鼠肌内进行诱导成骨实验.于术后2周行大体观察,术后3周分别行X射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2周,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可见皮下隆起物,质略硬,其余2组隆起不明显;术后3周,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显示: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及AdBMP-2转染RSMSCs组有新骨形成,而SDBM组未有骨形成.裸鼠肌内植入处残留少量DBM成分.结论:AdrhBMP-2修饰的肌肉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可以诱导裸鼠肌内异位成骨,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尚咏;卢世璧;袁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构建并鉴定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双基因共表达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s).比较转染细胞与非转染细胞体外培养的生命周期.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医院烧伤研究所完成.扩增Pgrn145质粒,EcoRⅠ酶切回收Htert片断;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Htert连接到IRES2-EGFP载体中,XhoⅠ酶切和测序分别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用NucleofectorTM技术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hBMMSCs.相同条件下体外培养转染细胞与非转染细胞,分别观察其细胞形态和生命周期.结果:成功构建了Htert和EGFP双基因共表达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成功转染了hBMMSCs.体外培养结果显示:非转染细胞到27PD(Population doubling)时出现细胞衰老、死亡、增殖停止;转染细胞到70PD时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继续生长.结论:Htert异位表达可以显著延长hBMMSCs体外培养生命周期,这为基因修饰hBMMSCs的单克隆筛选奠定了基础.
作者:代飞;吴军;易绍萱;贺伟峰;陈希炜;张小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on,FN)在炎症中起修复作用,能否用于治疗顽固性角膜上皮缺损,尚无定论.目的:观察人血浆纤维连结蛋白(FN)对顽固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作用.设计: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中医院、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对象:顽固性角膜上皮缺损病变383眼.其中治疗组309眼,对照组74眼.方法:治疗组:用人血浆纤维连结蛋白滴眼2 h 1次;对照组:10 g/L甲基纤维素滴眼2 h1次.两组均口服维乐生2粒/次,3次/d,结合病情用抗菌或抗病毒治疗.用药后隔天或每天复查,并用10 g/L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症状,荧光素钠染色结果,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结果:根据患者症状,荧光素钠染色结果,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评定结果,治疗组随访观察309眼,治愈率为69.9%.平均治疗天数6.5 d.对照组治愈率58.1%,平均治疗天数为8.7 d.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纤维连结蛋白滴眼治疗顽固性角膜上皮缺损比常规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任国梅;戴丽冰;叶惠贞;梁佩红;梁纳;杨为中;陈叶桃;徐惠英;程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超宽带微波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D1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2/2002-0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完成.体外分离、培养Wistar胎鼠颅骨成骨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分别以0 mW/cm2和95 mW/cm2超宽带微波源进行辐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对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D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超宽带微波辐照后12,24,48 h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别升高24%,44%及50%(P<0.05),而在24 h及48 h后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18.6%和16.5%(P<0.05),Cyclin D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在辐照后12 h开始升高,24 h至48 h后升高更为显著.结论:超宽带微波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这种促进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使Cyclin D1在转录与蛋白翻译两个水平表达上调实现的.
作者:龚茜芬;白光兴;杨学森;张广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调查乳腺疾病患者的自然状况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1981-01/2001-12在茂名市人民医院以乳腺疾病来求治的36 000例患者作为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回顾性调查表,用存档的病例资料填写,然后录入电脑,利用数据库进行筛选,并运用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乳腺疾病15 100例(41.944%).其中乳腺增生14 400例(40.000%);纤维瘤692例(1.922%);乳腺癌8例(0.022%).分析结果为:文化程度高、体质量指数大、精神心理压抑、有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史、摄入乳类食品多,为主要危险因数,可增加发病危险性.而常吃葱等食物及避孕年数多为保护性因子.结论:高危人群中文化程度高、体质量指数大、长期精神压抑、患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者,长期高脂饮食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及乳腺癌发生的内在联系较密切,发病率较高.
作者:李军;王茂生;黄健;姚美霞;余朝晖;梁宇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测定曲张大隐静脉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环鸟苷酸水平的变化,以期探讨血管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在大隐静脉曲张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取自解放军总医院2003-11/2004-08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肝肾等其他脏器功能正常及外周血管、心血管系统没有明显病变,且单侧患肢者被纳入检测对象,其中60例被列入观察范围.患有可能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疾病或双侧患肢患者被排除观察范围.纳入患者分为轻、重丽组,轻症组32例,重症组28例;另外取3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人群大隐静脉内血浆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与环鸟苷酸的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gⅡ,内皮素-1和环鸟苷酸水平及亚硝酸盐比色法测定-氧化氮的水平.结果:在轻症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AngⅡ较正常水平降低(均数差值为64.944 0,P<0.01)、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23.027 3,P<0.01和环鸟苷酸水平较正常水平升高(均数差值为-2.315 3,P<0.01),内皮素水平无明显改变(均数差值为0.080 23,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AngⅡ降低更明显(重症组与正常组均数差值为84.020 8,P<0.01),而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17.888 4,P<0.01)、环鸟苷酸(均数差值为0.849 6,P<0.05)和内皮素-1(均数差值为3.129 7,P<0.01)出现下降的改变.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和舒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失衡参与大隐静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作者:韩丽娜;顾瑛;刘凡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整合素CD18在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组织继发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复制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分别于0,2,6,12,24 h采集组织标本,用PCR反转录扩增的方法检测组织中CD18 mRNA,进行半定量测定,了解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随撕脱时间的延长而升,12 h左右达峰值,此后随时间的延长而略有下降.②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二者差异显著. 结论:黏附分子CD18在皮肤撕脱伤早期,表达明显增高,其高表达可能是早期造成撕脱皮瓣继发性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临床皮肤撕脱伤的救治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宋保强;郭树忠;鲁开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不同类型及不同分期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survivin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增殖及凋亡发生之间的关系,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治疗及康复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0-03/2004-09在遂宁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证实膀胱移行细胞癌55例,病理分级:Ⅰ级组22例,Ⅱ级组10例,Ⅲ级组23例(其中TNM分期T1期12例,T2期25例,T3期12例,T4期6例).应用免疫组化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SABC)法进行surviv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定位和半定量检测,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mediated biotin Dutp nick end-labeling,TUNEL)进行细胞凋亡率的检测.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Ⅰ,Ⅱ,Ⅲ级组survivin表达平均灰度值为(0.547±0.124,0.598±0.112,0.601±0.09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4 ±0.034)(t=2.875~3.657,P<0.01).不同分期组survivin表达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547~5.458,P<0.01),其中T4期表达程度高0.634±0.875.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增殖指数/凋亡指数比值同样随着肿瘤分期增加而增高.结论: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增殖及凋亡发生有一定关系,为患者预后生活指标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孙先禹;张尧;赵健峰;何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脊髓损伤后出现功能障碍,探索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沈阳医学院形态中心实验室完成.切除5只家犬L3~4脊髓节段0.8 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观察动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家犬存活8~25个月,其运动按Motor Scotol Method法分级,具有2~4级运动功能;直接刺激脊髓损伤中枢侧,家犬下肢出现运动,肌电图显示有动作电位出现.结论: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再生效果.
作者:孙佩杰;韩丽华;苏秋香;苏艳阳;牛弢;杨晓霞;富成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