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丹;余明;裴林;李海滨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创伤.前交叉韧带形态学特点、损伤机制、手术重建、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以及运动疗法的基本程序等方面对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有直接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 Entrez Pubmed和CNKI 1974-02/2004-07间关于前交叉韧带相关文献,检索词:前交叉韧带损伤(injure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②有关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排除标准:文献中有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未排除文章中资料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和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57篇相关文献,36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1篇文献,其中10篇系重复研究,5篇为综述,6篇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检查方法.资料综合:28篇文献中,7篇文献讨论前交叉韧带的形态特点,6篇实验性文章分析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9篇通过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不同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6篇文献报道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运动治疗方法.结论:为实现前交叉韧带的功能重建,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关键是掌握好不同的适应症,提高治疗和康复效果,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作者:张沙骆;瞿树林;陈嘉勤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介绍孤独症音乐治疗的临床表现,推广孤独症音乐治疗的指导原则.方法: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运用打击乐器配合背景音乐演奏法治疗孤独症,将孤独症的音乐治疗分为4个阶段,即适应接受期、音乐体验感悟期、主动交流期和群体活动交流期,各个阶段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均不同,明确提出了各个阶段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总的治疗原则.结论:音乐疗法治疗孤独症疗效确切,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也有规律可循,在临床运用上应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特点灵活掌握指导原则.
作者:刘刚;罗广锋;袁立霞;王晓军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健康成年人性活动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04-06/08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某社区自愿参加本实验的成年已婚者共46人为观察对象,经实验前教育详细讲解实验流程、要求和实验目的,以及性活动的性欲期、高潮期的界定,签署知情同意书,仔细询问病史初选观察对象,在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进一步筛选,终选择26人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纳入实验.2人因实验资料不全而被剔除,后实际观察对象24人.男女各12人,分男女2组,每组12人.观察对象在自己家中惯常的条件下进行男上位的性活动,现场采集其性活动前基线状态及性活动高潮期后10 min内、30 min、60 min的肘静脉血,以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浆内皮素水平,以配对t检验分析性活动后内皮素梯度变化,t检验行性别组间对比.结果:46人中终进入结果分析24人.①女性组只在性高潮后30 min血浆内皮素水平较基线状态显著性下降[(31.139±10.185),(39.790±12.250)ng/L,t=2.254,P<0.05].②男性组性活动后各时段10 min内、30 min、60 min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基线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变化[(35.872±15.195),(41.024±15.846),(39.812±22.630),(36.755±9.777)ng/L,P>0.05].③男女性别组间基线状态,性高潮后10 min内,性高潮后30 min,性高潮后60 min各时段血浆内皮素水平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性活动相伴的血浆内皮素变化应引起血管先反应性舒张继而收缩的效应,这个过程男性持续时间较短、恢复较快,而女性持续时间较长、恢复较慢.除女性在性高潮后30 min时血浆内皮素水平较基线状态有显著性下降外,健康成年男女在性活动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无显著性梯度变化;男女性别组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作者:谭学瑞;吕莺;陈正杰;马晓年;杨大中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实验对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于2003-09/12选择韩山师范学院普系一、二年级学生175人为观察对象.按性别和身体状况分为8组,速度组(21人)、耐力组(23人)、力量组(23人)、灵敏组(23人)、柔韧组(23人)、增重组(23人)、全面发展组(21人)及瘦身组(18人).采用经专家指导修改并确定的不同类型的健身运动处方(以提高人体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增重、全面发展及瘦身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健身运动方法的合理组合)在下午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锻炼持续时间12周,每周3次,40 min/次(准备部分5 min,基本部分30 min和整理部分5 min).运动强度以基本部分平均心率来评定,要求达到130~150次/min.在实施健身运动处方前后采用国家体育总局规定使用的皮褶厚度计测量皮褶厚度(包括肩胛部、臂部、腹部)等指标,并运用体密度回归方程,成人男子身体密度=1.086 3-0.001 76×腹部皮褶厚度;成年女子身体密度=1.070 9-0.001 05×腹部皮褶厚度.通过测量的腹部皮褶厚度可间接推算出身体密度.再利用公式:体脂(%)=(4.570/身体密度-4.142)×100,瘦体质量=体质量×(1-体脂百分比),计算出体脂百分比和瘦体质量.实验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显著性水平定为0.05和0.01.结果:175人均完成12周锻炼,全部测量指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皮褶厚度的影响:男女速度组,力量组、耐力组、男全面组在锻炼后均较锻炼前表现出腹部皮褶厚度呈显著性减少(P<0.05).而男女瘦身组表现出腹部皮褶厚度极显著性减少的效果(P<0.01).男力量组、男女瘦身组肩胛部皮褶厚度也呈显著性减少(P<0.05).②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体脂百分比的影响:锻炼前男女各组体脂百分比均值都在佳健康状况范围,男为12.85%~20.53%,女为18.47%~23.12%.锻炼后男女速度组,力量组、耐力组,男全面组体脂百分比下降显著(P<0.05).而男女瘦身组下降呈极显著性(P<0.01).男女各组体脂百分比均值趋向佳体力状况范围,男为12.97%~18.59%,女为18.44%~21.39%.③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瘦体质量的影响:女力量组、男女耐力组,男灵敏组、女柔韧组,男全面组瘦体质量增加显著(P<0.05).而男力量组,男女增重组瘦体质量增加非常显著(P<0.01).其他组变化均不显著(P>0.05).结论:①不同运动处方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学生身体成分,减少体脂含量、增加瘦体质量,改变体脂分布,促进身体健康发展.②各指标的变化呈多样性,对腹部和肩胛部皮褶厚度、体脂百分比和瘦体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而对臂部皮褶厚度没有显著性影响,这可能与运动处方的特点及体脂的分布规律有关.
作者:张丽玉;吴燕波;陈喜福 刊期: 2005年第24期
背景:镇痛是野罂粟主要功效之一.以往的研究证明其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为总生物碱.野罂粟碱是从其总生物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生物碱.目的:探讨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8/2003-12在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40只小鼠,随机分为14组,每组10只.方法:①镇痛效果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罂粟碱2.5,5.0和10.0mg/kg组和吗啡组.②与内啡肽关系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纳洛酮组,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③与一氧化氮关系比较.随机分4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L-精氨酸400mg/kg组和L-硝基精氨酸甲酯37.5mg/kg组.致痛方法为小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10 g/L甲醛20μL,疼痛观察项目为行走自如得0分;跛行,不动时撑地得1分;抬足得2分;抖足或舔足得3分.观察分两个时相:致痛后0~10min为第1时相,20~30min为第2时相.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药物作用下各组小鼠的疼痛反应评分.结果:①野罂粟碱可显著的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第2时相的疼痛反应评分(P<0.05~0.01).大剂量对第1时相的疼痛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吗啡对两个时相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②纳洛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而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③L-精氨酸可减弱野罂粟碱对第2相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L-硝基精氨酸甲酯可增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结论:野罂粟碱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阿片拮抗剂纳络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但不能改变野罂粟碱的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无关.L-精氨酸可部分的抑制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而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可能部分的与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或释放有关.
作者:刘永平;佟继铭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通过自发性脑电信号的编辑模式,探讨中医情志论中惊与恐的脑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临床脑电描记技术,将心理学确认惊恐患者的脑波信号,实时地输入计算机做成象处理,观察其动力学特征的异同.结果:惊者,脑波运动以逃逸型为主;恐者,脑波运动以缩结型为主.结论:人的情志状态-惊与恐,是可以用物理学方法来表述的.
作者:王德堃;王雷;王霆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羟丁酸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和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进行.取新生后7 d 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组,每组分缺氧后1,3,24,72和168 h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羟丁酸钠各剂量组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即刻腹腔注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每8小时1次,共计给药7 d,缺氧缺血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kg.各组在缺氧完成后1,3,24,72和168 h取脑切片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CA1区细胞病理改变,细胞凋亡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计算脑海马CA1区中的凋亡阳性细胞表达数目,并观察新生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经补充后15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增长率:缺氧缺血组大鼠在缺血缺氧后72,168 h时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羟丁酸钠50,100mg/kg组新生大鼠在72,168 h时明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1),且羟丁酸钠100mg/kkg组明显高于羟丁酸钠50mgkg组(P<0.01).羟丁酸钠200 mgkg组大鼠各时间点体质量增长率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光镜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缺氧缺血组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锥体细胞减少,羟丁酸钠50,100 mgkg组锥体细胞病理改变明显减轻.③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凋亡阳性细胞数目:缺氧缺血组缺血缺氧后3 h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28.7,P<0.01),24 h时达到高峰,染色强,其后逐渐减弱,但在168 h时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12.8,P<0.01).羟丁酸钠50 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 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5,0.01),168 h时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100 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168 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1),在缺氧缺血168 h时明显低于羟丁酸钠50 mg/kg 组(t=4.45,P<0.01),其余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200 mg/kg 组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结论:①腹腔注射50,100mg/kg的羟丁酸钠时缺氧缺血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明显加快,苏木精-伊红染色也显示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提示羟丁酸钠通过对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促进了新生大鼠的生长发育.②腹腔注50,100 mgkg射羟丁酸钠可使缺氧缺血3 h后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尤以100 mg/kg的作用明显,说明羟丁酸钠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作用时间及用药剂量相关.
作者:陈莺;马正良;曾因明;赵志斌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一定量运动后人体血糖浓度的变化及口服降压药物乌拉地尔对人体代谢的干预效应.方法:实验于2003-07-21/30在湛江解放军422医院完成.选择南沙巡防区健康男性战士90名,入伍2年以上为老战士,30名,平均年龄24.4岁;入伍2年以内为新战士,60名,随机分为新战士组(平均年龄19.2岁,n=30)和新战士服药组(平均年龄19.9岁,n=30).各组战士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活1年以上,参加守卫岛礁1年以上.新战士服药组分别在运动前7 h和3 h口服乌拉地尔片剂30 mg(30 mg/片),常温安静状态下抽血测定各组战士的血糖浓度,之后各组战士在高室外温度60℃、大相对湿度80%的高温高湿环境下20 min内跑步3 000 m,再立即抽血测定血糖浓度.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运动前后行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90名战士中途无脱落.①运动前后血糖变化值结果比较:老战士组、新战士组、新战士服药组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血糖浓度均明显降低[(5.43±1.03),(5.66±0.70)mmol/L,P<0.05:(5.39±0.81),(5.99±0.81)mmol/L,P<0.05:(5.47±0.98),(5.60±0.81)mmol/L,P<0.05].②组间血糖变化结果比较:运动前后各组血糖浓度变化值比较基本接近(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一定量运动后可使人体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但口服乌拉地尔对血糖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服药组战士血糖降低程度与非服药组接近.
作者:周青;徐如祥;张世忠;余俐;陈镇洲;郭再玉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健康人群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差异.方法:收集2004-03/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7例(精神分裂症组)及同期体检的中国健康汉族人188例(对照组),均来自湖北省,无血缘关系.分析-48A/G基因型在不同种族间(中国汉族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不同家族史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分布差异,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结果:有1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88例正常人的样本纳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种族间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型分布的比较:中国汉族健康人群-48A/G等位基因的分布高于高加索和德国人群,低于日本人群(x2=65.728,18.281,9.929;P均<0.01);在基因型的分布上,与日本人群差异也存在显著性(x2=8.191,P<0.01).②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均差异无显著性(x=1.179,0.072,P均>0.05).③不同家族史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患者AA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91.7%和71.3%,x2=6.621,P<0.01),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9/72和320/376,x2=6.081,P<0.05).结论: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与文献报道的高加索、德国及日本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等位基因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基因型的分布上,与日本人群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相似;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患者AA基因型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提示中国汉族人群中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风险因子之一.
作者:胡一文;王高华;王惠玲;刘忠纯;唐记华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针刺运动疗法的理论来源及其在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治疗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探讨针刺运动疗法的理论来源、干预方法及临床应用的效果,并与传统针灸疗法相对比.结果:针刺运动疗法来源于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可以提高针灸疗法对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干预效果,减轻患部肿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缩短疗程.结论:针刺运动疗法的诞生改变了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为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干预提供了一种新的疗法.同时丰富了针灸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连记;李玉梅;张瑞锋 刊期: 2005年第24期
背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脑发育过程中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在脑内的表达及分布状况与神经退行性变思维认知学的关系一直被研究者关注.目的:探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对神经系统的发生和退行性变的影响.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Wistar大鼠胚胎期(E8~E21)、新生期(P0~P15)、幼年期(P16~2个月)、成年期(> 2个月)及老年期(>8个月后)5个阶段25只大鼠,每组5只.方法:采用胚胎期至老年期大鼠脑片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脑区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的阳性细胞分布及表达状况.结果: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在大鼠E14~P350整个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成年后趋于稳定;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主要定位于神经元,阳性区域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②出生后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表达较强,胚胎及老年鼠表达较弱;阳性区域集中在室周区、海马、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内;老年鼠仅在海马、小脑蒲肯野细胞层内表达.结论:脑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作用贯穿了整个神经发育的各个时期,在新生期、幼年期有较为显著的表达,成年后表达下降,尤以老年期显著.老年大鼠海马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李红丽;杨忠;孙榆;李泽桂;蔡文琴 刊期: 2005年第24期
背景:目前他克莫司对周围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多,而其是否具有促进中枢神经再生和保护作用.目的:通过神经行为学观察和检测突触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量,探讨他克莫司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自我前后对照、相互对照)实验.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11在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由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的雄性SD大鼠24只为观察对象,体质量(200±20)g,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干预:伤前24 h以20 g/L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麻醉,损伤组和治疗组模型制备参照美国Dixon建立的大鼠脑液压损伤模型,打击能量为151.95~172.21 kPa,相当于中度颅脑损伤,对照组只埋管不打击.治疗组伤后5 min以1 mg/kg腹腔注射他克莫司,1次/d,连续7 d.损伤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伤前、伤后3 d和伤后1周分别进行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于伤后1周全部大鼠断头取脑,分别取海马、伤灶周围额叶皮质、基底核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海马各区以及伤灶周围的额叶皮质与基底节的分布,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于伤前、伤后3 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成绩.②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③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伤后3 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成绩和平衡试验成绩低于损伤组[行走试验成绩:(7.5±2.5)s,(5.5±2.1)s,(10.5±2.5)s,(8.2±2.5)s.平衡试验成绩:(3.4±0.5)分,(2.5±0.2)分,(5.7±0.2)分,(5.0±0.5)分,P<0.05~0.01],治疗组伤后3 d和伤后1周时记忆实验成绩高于损伤组[(4.9±1.7)s,(6.2±2.3)s,(4.0±1.5)s,(4.4±2.6)s,P<0.05~0.01].②治疗组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量显著高于损伤组(140.36±3.87,45.52±2.16,31.67±2.35,96.25±2.85,24.35±2.47,20.49±2.08,P<0.01);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162.24±3.52,50.58±2.31,42.69±2.53,P<0.01).③治疗组海马、皮质、基底节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损伤组[(10.37±2.12)%,(18.39±2.87)%,(12.78±2.45)%,(21.14±4.85)%,(38.57±3.78)%,(21.18±4.59)%,P<0.01].损伤组海马、皮质、基底核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5±2.56)%,(4.96±2.15)%,(3.52±2.17)%,P<0.01].结论:他克莫司治疗后能促进大鼠海马、皮质及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减少海马和皮质及基底核区神经细胞凋亡,对实验动物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孙旭;张桂运;李秋平;崔尧元;魏明海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生选用抗抑郁剂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方法:调查于2004-01/10在广州市脑科医院芳村、荔湾两个门诊部完成.就诊的患者主要来自广州地区,共1 496例,平均年龄45岁,女性占多数(n=923,61.7%).调查问卷由作者自行编制,含40个条目,罗列了可能影响医生选择用药的相关因素.问卷上不记录患者姓名,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医生在问卷上注明选用的药物,每个条目只需回答是或否.医生在开药之后立即完成问卷.本调查不涉及患者隐私,基本不与患者的利益冲突,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 4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见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患者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谱(54.3%)、避开特定的副作用(48.9%)以及并发症的存在(46.4%)等.而停药综合征(1.2%)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6.3%)则很少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并发症(如合并焦虑或焦虑症)、药物副作用以及抗抑郁剂对不同症状的作用特征为精神科医生选择抗抑郁剂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作者:何小林;郑洪波;余金龙;郭建雄 刊期: 2005年第24期
背景:海马组织中乙酰胆碱的代谢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学习记忆相关的胆碱能系统的功能状况,并影响智能程度.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的动态变化.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科研处.材料:实验于2002年在承德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260~280 g,雌雄各半,清洁级.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模型组.高脂血症大鼠,阻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进行脑缺血再灌注.②假手术组.高脂血症大鼠仅做双侧颈总动脉分离术,不进行缺血再灌注.③正常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7,15 d断头取脑,用比色法测海马组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海马组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的测定.结果:2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模型组大鼠第1天、第7天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模型组:(0.037±0.006)μmol/g·s,(0.017±0.006)μmol/g·s;正常组对照组:(0.054±0.003)μmol/g·s,(0.058±0.006))μmol/g·s,P<0.01].②模型组大鼠第7天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明显低于第1天,随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第15天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有所回升(0.039±0.007)μnmol/g·s.③假手术组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手术不会导致脑组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的变化,脑缺血再灌注后可使海马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降低,使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大鼠智能障碍的原因.
作者:高维娟;薛景凤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03-06/2004-08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的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27例、抑郁症24例和焦虑症患者29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问卷共90项,每个项目按5级评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测评,记录总分和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比较各组间评分的差异.结果:有24例抑郁症患者、29例焦虑症患者和27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测评结果纳入分析.①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2.60±0.52,1.86±0.41和1.16±0.35;t=5.76,7.91,P<0.01).②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焦虑组(P<0.01);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除敌对外,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组(P<0.01).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单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下降程度更明显.
作者:麦桂英;赵振环;朱海兵;刘玉萍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髂腹下神经痛患者的镇痛效果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门诊2000-04/2004-12收治的髂腹下神经痛患者40例,均有不定期出现下腹部脐耻间持续性、针刺样或刀挑样或抽痛样疼痛,反复发作,≥3个月.采用敏化疼痛点阻滞或髂腹下神经阻滞方法阻滞交感神经,①有27例采用了敏化疼痛点阻滞术治疗,施术前先作痛点标记,进针到深筋膜,注入质量浓度为0.02 g/L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再挺进针尖穿过深筋膜,注质量浓度为0.02 g/L利多卡因注射液2mL.②另13例采用了髂腹下神经阻滞治疗,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上,自髂前上棘内上方约2.5 cm处,进针穿过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用质量浓度为0.01 g/L的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按退针-抽吸-注药,再退针-再抽吸-再注药之顺序形成扇形分布直至针尖完全退出.3次/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疗程使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由3部分组成,①疼痛分级指数的评定,总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②目测类比评分,0为无痛,100为剧痛.③现有疼痛强度评定分级,根据患者主观标记相应分值.3部分总分为McGill疼痛评分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价.同时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共17个部分,18个问题.低得分为0分,高得分为52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20分以上者为抑郁状态,经过治疗后降到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正常人为2.0~5.5分)对治疗前后患者情绪进行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4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疗程低于治疗前[(53.2±5.7),(26.4±7.9),(86.5±8.3)分,P<0.05].②汉密顿抑郁量表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疗程低于治疗前[(7.6±2.1),(4.3±1.4),(23.2±6.3)分,P<0.05].结论:神经阻滞治疗髂腹下神经痛可改善患者疼痛状况,疼痛的减轻使患者的抑郁状态和不良情绪得以改善.神经阻滞治疗髂腹下神经痛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又具有改善抑郁情绪的功效.
作者:张忠汉;吴秀英;王彬;段春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筛查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发生情况.方法:调查样本来源于整群抽取的2004-10在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103例.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由14条目组成,其中7个条目评定焦虑,7个条目评定抑郁;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症状可疑,11~21分属存在症状)进行调查.由患者本人如实填写上个月情绪变化,调查者根据量表筛查结果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以及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03例受试对象的测试结果均纳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焦虑障碍发生率(32.0%和21.4%).男性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略多于女性(33%和31%);≥60岁离退休老年人中49.4%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的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焦虑:25%和20%;抑郁:28%和24%).②不同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焦虑、抑郁患者和可疑症状人群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占25.2%,3种以上慢性病占6.8%.结论: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抑郁状态人数多于焦虑状态人数,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男性略多于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发生率低于文化程度高者,患两种以上慢性病的离退休老年人有近半数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障碍.
作者:郭玉珍 刊期: 2005年第24期
背景: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是对人体施加无伤害的电信号,通过体表测量其响应信号,用一定的重构算法得到人体内部的电阻抗或其变化的分布.在电阻抗断层成像中,各种组织的电阻抗频率特性对于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对病灶进行成像、定位或监测至关重要.目的:测量出人脑组织的电阻抗频率特性,并与已知的人体其他生物组织已知谱线和家兔脑组织曲线相比较.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电阻抗断层成像实验室完成.两例人脑组织来自解剖教学用新鲜尸体,死亡时间<12 h,成年男性.干预:分割2个人脑组织共得到15个样本,利用英国Solartron公司频率响应分析仪(1255B),阻抗接口(1294)以及自制的测量盒,采用4电极分别测量出0.1~1×106Hz频率范围内离体脑组织的复电阻抗频率特性.主要观察指标:在0.1~1×106Hz频率范围内电阻率频率特性曲线,复电阻抗实部、虚部频率特性曲线,复电阻抗等效电路模型.结果:人脑组织电阻率在0.1~100Hz频率范围内约为1 200Ω·cm,在100~1×106Hz频率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减小至650 Ω·cm.人脑组织复电阻抗实部在0.1~100 Hz频率范围内比较稳定,在100~1×106 H2频率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减小.人脑组织复电阻抗虚部绝对值的频率特性曲线呈单调上升趋势.结论:人脑组织电阻率、复电阻抗实部频率特性曲线与其他生物组织(如肌肉、肝、肾、肺等)的谱线一致.人脑组织复电阻抗虚部绝对值的频率特性曲线同已知的其他动物组织(肌肉、肝、肾等)的复电阻抗虚部频率特性相比不同,但与离体家兔脑组织的曲线一致.脑组织的复电阻抗等效电路模型比已知的生物组织等效电路模型要复杂.
作者:吴小明;董秀珍;秦明新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门诊患者23例采用分组对照,治疗组(12例)口服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初始1.5 mg/次,2次/d,如无明显不适,两天后增加至3 mg/次,2次/d;吡拉西坦0.8g/次,3次/d口服.对照组(11例)予同样剂量的吡拉西坦.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分别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的认知次级量表[由12个条目组成,评定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缺陷,评分范围为0(无错误或无损害)~75分(严重损害)]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总分30分,分值越低,痴呆程度越严重)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痴呆的严重程度;应用Blessed-Roth量表检测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询问患者家属,记录患者社会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个性方面变化,正常人为4分,分数较高,痴呆程度越重).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结果:23例患者纳入实验,所有患者均完成全部实验过程即3个月治疗计划,无中途退出者.①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的认知次级量表、Blessed-Roth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9.1±5.2,24.1±4.7;16.2±2.9,18.6±2.4),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高于对照组(23.1±4.5,16.9±3.2).②治疗后两组患者无明显药物副作用.结论: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个月后,患者的自知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制力均有提高,精神症状、生活和社交能力均有改善,且无明显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说明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谢志雄;孟宪栋 刊期: 200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中医经典<内经>对疼痛机制的认识.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对<素问>中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中<周痹><痈疽><论痛><经筋>等文献中关于疼痛方面的论述进行总结.结果:从疼痛的病因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外感六邪、五气过抑、气分受伤、水液潴留4个方面;病机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寒凝血瘀、脉络缩蜷、血脉虚滞、气滞血瘀、聚沫斥裂、脉络满盛、六腑气津失常、营卫受损、阴气亢盛、阳热亢盛等10个方面.结论:<内经>中对疼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脉象进行不同的治疗.
作者:滕杨;刘峻 刊期: 200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