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海马组织中学习记忆相关的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变化的影响

高维娟;薛景凤

关键词:海马, 胆碱乙酰基转移酶, 大鼠
摘要:背景:海马组织中乙酰胆碱的代谢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学习记忆相关的胆碱能系统的功能状况,并影响智能程度.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的动态变化.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科研处.材料:实验于2002年在承德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260~280 g,雌雄各半,清洁级.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模型组.高脂血症大鼠,阻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进行脑缺血再灌注.②假手术组.高脂血症大鼠仅做双侧颈总动脉分离术,不进行缺血再灌注.③正常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7,15 d断头取脑,用比色法测海马组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海马组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的测定.结果:2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模型组大鼠第1天、第7天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模型组:(0.037±0.006)μmol/g·s,(0.017±0.006)μmol/g·s;正常组对照组:(0.054±0.003)μmol/g·s,(0.058±0.006))μmol/g·s,P<0.01].②模型组大鼠第7天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明显低于第1天,随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第15天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有所回升(0.039±0.007)μnmol/g·s.③假手术组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手术不会导致脑组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的变化,脑缺血再灌注后可使海马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力降低,使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大鼠智能障碍的原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认知心理干预对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及心肌缺血程度的影响

    目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心绞痛患者,并分析其心理状况改善对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9/2003-09在抚顺市中医院心内科住院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内科常规降低血小板聚集及硝酸酯类制剂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BECK认知心理治疗干预治疗,测查评估患者的自动化思维种类与错误认知方式.两组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2个月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20个条目组成,按1~4级评分,按症状出现的频率评分,分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正向评分题依次为:1分、2分、3分、4分;反向评分题为:4分、3分、2分、1分.将20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到总分,然后再经过相关公式换算成标准分),当标准分≥50分表示存在抑郁和焦虑;进行症状自评量表评估(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按照5级评分法(0=无,l=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定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判断心肌缺血频率和程度.结果:参加实验人数及进入结果分析人数均为100例,中途无脱落.①两组患者动态和普通心电图观测结果:观察组50例,心电图示显效好转47例(94%),无效3例(6%);对照组显效好转40例(80%),无效10例(20%),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评分结果比较:观察组心理干预后评分低于对照组,(40.46±5.63,49.37±6.28;39.72±8.96,48.35±9.50,P<0.01).③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阳性项目、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减分率高于对照组[(31.05±10.1)%,(16.41±3.60)%;(22.78±4.9)%,(17.04±9.05)%;(23.53±5.2)%,(14.37±7.38)%;(20.71±3.2)%,(9.59±5.21)%;(21.21±3.9)%,(9.68±4.96)%,P<0.05,P<0.01].结论:2个月后评估心理干预治疗可以较快控制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改善了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提高了近期治疗效果.

    作者:马巍;藤雅轩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内经》对疼痛机制的认识

    目的:探讨中医经典<内经>对疼痛机制的认识.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对<素问>中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中<周痹><痈疽><论痛><经筋>等文献中关于疼痛方面的论述进行总结.结果:从疼痛的病因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外感六邪、五气过抑、气分受伤、水液潴留4个方面;病机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寒凝血瘀、脉络缩蜷、血脉虚滞、气滞血瘀、聚沫斥裂、脉络满盛、六腑气津失常、营卫受损、阴气亢盛、阳热亢盛等10个方面.结论:<内经>中对疼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脉象进行不同的治疗.

    作者:滕杨;刘峻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中国汉族健康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健康人群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差异.方法:收集2004-03/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7例(精神分裂症组)及同期体检的中国健康汉族人188例(对照组),均来自湖北省,无血缘关系.分析-48A/G基因型在不同种族间(中国汉族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不同家族史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分布差异,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结果:有1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88例正常人的样本纳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种族间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型分布的比较:中国汉族健康人群-48A/G等位基因的分布高于高加索和德国人群,低于日本人群(x2=65.728,18.281,9.929;P均<0.01);在基因型的分布上,与日本人群差异也存在显著性(x2=8.191,P<0.01).②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均差异无显著性(x=1.179,0.072,P均>0.05).③不同家族史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患者AA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91.7%和71.3%,x2=6.621,P<0.01),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9/72和320/376,x2=6.081,P<0.05).结论: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与文献报道的高加索、德国及日本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等位基因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基因型的分布上,与日本人群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相似;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患者AA基因型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提示中国汉族人群中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风险因子之一.

    作者:胡一文;王高华;王惠玲;刘忠纯;唐记华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他克莫司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背景:目前他克莫司对周围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多,而其是否具有促进中枢神经再生和保护作用.目的:通过神经行为学观察和检测突触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量,探讨他克莫司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自我前后对照、相互对照)实验.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11在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由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的雄性SD大鼠24只为观察对象,体质量(200±20)g,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干预:伤前24 h以20 g/L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麻醉,损伤组和治疗组模型制备参照美国Dixon建立的大鼠脑液压损伤模型,打击能量为151.95~172.21 kPa,相当于中度颅脑损伤,对照组只埋管不打击.治疗组伤后5 min以1 mg/kg腹腔注射他克莫司,1次/d,连续7 d.损伤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伤前、伤后3 d和伤后1周分别进行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于伤后1周全部大鼠断头取脑,分别取海马、伤灶周围额叶皮质、基底核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海马各区以及伤灶周围的额叶皮质与基底节的分布,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于伤前、伤后3 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成绩.②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③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伤后3 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成绩和平衡试验成绩低于损伤组[行走试验成绩:(7.5±2.5)s,(5.5±2.1)s,(10.5±2.5)s,(8.2±2.5)s.平衡试验成绩:(3.4±0.5)分,(2.5±0.2)分,(5.7±0.2)分,(5.0±0.5)分,P<0.05~0.01],治疗组伤后3 d和伤后1周时记忆实验成绩高于损伤组[(4.9±1.7)s,(6.2±2.3)s,(4.0±1.5)s,(4.4±2.6)s,P<0.05~0.01].②治疗组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量显著高于损伤组(140.36±3.87,45.52±2.16,31.67±2.35,96.25±2.85,24.35±2.47,20.49±2.08,P<0.01);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162.24±3.52,50.58±2.31,42.69±2.53,P<0.01).③治疗组海马、皮质、基底节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损伤组[(10.37±2.12)%,(18.39±2.87)%,(12.78±2.45)%,(21.14±4.85)%,(38.57±3.78)%,(21.18±4.59)%,P<0.01].损伤组海马、皮质、基底核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5±2.56)%,(4.96±2.15)%,(3.52±2.17)%,P<0.01].结论:他克莫司治疗后能促进大鼠海马、皮质及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减少海马和皮质及基底核区神经细胞凋亡,对实验动物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孙旭;张桂运;李秋平;崔尧元;魏明海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父母亲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发生的关系

    背景:母亲孕前、孕中疾病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被认为是早产病因研究中确凿的危险因素和重复性好的研究结果之一,父母亲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否也与早产的发生有关?目的:了解父母亲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发生的关系.设计:以早产儿和正常出生儿的父母亲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妇产科.对象:早产儿(n=227)来自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和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符合早产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n=750)来自以上两所医院,分娩孕周38~42周且出生体质量3 000~4 000 g的正常新生儿,两组性别构成相同,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1周.方法:对早产儿和正常对照新生儿的父母亲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母亲产科因素主要参照围产期保健卡及婴儿的医院出生记录,父母亲的社会经济、生活行为及人口学的调查则是利用自制的调查表.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父母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年家庭收入和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结果:按实际完成处理,终进入分析的早产儿227人,正常对照新生儿为750人.母亲分娩年龄>35岁(正常对照组为≤25岁)、母亲职业为教师及无业者(正常对照组为2人)、孕期母亲吸烟、饮酒、父亲职业为农民(正常对照组为2人)、父亲吸烟、吸烟时间长、父母亲文化水平低(正常对照组为大专及以上)和家庭收入低于3.5万元(正常对照组为≥3.5万元)等因素是发生早产儿的危险因素(OR=1.629~151.701).结论:母亲职业为教师、父亲职业为农民、年家庭收入低、父母亲文化水平低等因素与早产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东峰;栗世如;姜秀波;李红彩;吕秀翠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在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再生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具有修复作用的卫星细胞的增殖变化,探讨施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肌肉再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个月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对照组20只.将两组大鼠建立7 d多次力竭跑台训练致骨骼肌损伤的动物模型,即每天力竭1次,连续7 d.首次力竭后第1,3,5天实验组于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1 mL(300ng)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照组注射1 mL生理盐水.两组分别在第1次力竭后的第7,9,11,17,24,30天各处死大鼠3只,对两组大鼠骨骼肌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光镜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以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以随机记数50个高倍视野下共计500个细胞百分率表示),并进行x2检验.结果:①两组大鼠腓肠肌光镜观察结果:第1次力竭后的第7,11,17天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24 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②两组大鼠腓肠肌超微结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③两组大鼠腓肠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9.023,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可以促进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增殖,并减少瘢痕愈合,表明其对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有加快损伤后修复和促进再生的作用.

    作者:谢伟勇;余斌;向峥;孙林辉;杨建成;候振海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神经阻滞对髂腹下神经痛患者疼痛与不良情绪的双重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髂腹下神经痛患者的镇痛效果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门诊2000-04/2004-12收治的髂腹下神经痛患者40例,均有不定期出现下腹部脐耻间持续性、针刺样或刀挑样或抽痛样疼痛,反复发作,≥3个月.采用敏化疼痛点阻滞或髂腹下神经阻滞方法阻滞交感神经,①有27例采用了敏化疼痛点阻滞术治疗,施术前先作痛点标记,进针到深筋膜,注入质量浓度为0.02 g/L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再挺进针尖穿过深筋膜,注质量浓度为0.02 g/L利多卡因注射液2mL.②另13例采用了髂腹下神经阻滞治疗,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上,自髂前上棘内上方约2.5 cm处,进针穿过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用质量浓度为0.01 g/L的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按退针-抽吸-注药,再退针-再抽吸-再注药之顺序形成扇形分布直至针尖完全退出.3次/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疗程使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由3部分组成,①疼痛分级指数的评定,总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②目测类比评分,0为无痛,100为剧痛.③现有疼痛强度评定分级,根据患者主观标记相应分值.3部分总分为McGill疼痛评分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价.同时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共17个部分,18个问题.低得分为0分,高得分为52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20分以上者为抑郁状态,经过治疗后降到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正常人为2.0~5.5分)对治疗前后患者情绪进行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4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疗程低于治疗前[(53.2±5.7),(26.4±7.9),(86.5±8.3)分,P<0.05].②汉密顿抑郁量表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疗程低于治疗前[(7.6±2.1),(4.3±1.4),(23.2±6.3)分,P<0.05].结论:神经阻滞治疗髂腹下神经痛可改善患者疼痛状况,疼痛的减轻使患者的抑郁状态和不良情绪得以改善.神经阻滞治疗髂腹下神经痛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又具有改善抑郁情绪的功效.

    作者:张忠汉;吴秀英;王彬;段春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羟丁酸钠对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与量效时效的关联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羟丁酸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和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进行.取新生后7 d 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组,每组分缺氧后1,3,24,72和168 h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羟丁酸钠各剂量组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即刻腹腔注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每8小时1次,共计给药7 d,缺氧缺血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kg.各组在缺氧完成后1,3,24,72和168 h取脑切片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CA1区细胞病理改变,细胞凋亡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计算脑海马CA1区中的凋亡阳性细胞表达数目,并观察新生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经补充后15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增长率:缺氧缺血组大鼠在缺血缺氧后72,168 h时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羟丁酸钠50,100mg/kg组新生大鼠在72,168 h时明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1),且羟丁酸钠100mg/kkg组明显高于羟丁酸钠50mgkg组(P<0.01).羟丁酸钠200 mgkg组大鼠各时间点体质量增长率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光镜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缺氧缺血组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锥体细胞减少,羟丁酸钠50,100 mgkg组锥体细胞病理改变明显减轻.③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凋亡阳性细胞数目:缺氧缺血组缺血缺氧后3 h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28.7,P<0.01),24 h时达到高峰,染色强,其后逐渐减弱,但在168 h时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12.8,P<0.01).羟丁酸钠50 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 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5,0.01),168 h时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100 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168 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1),在缺氧缺血168 h时明显低于羟丁酸钠50 mg/kg 组(t=4.45,P<0.01),其余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200 mg/kg 组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结论:①腹腔注射50,100mg/kg的羟丁酸钠时缺氧缺血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明显加快,苏木精-伊红染色也显示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提示羟丁酸钠通过对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促进了新生大鼠的生长发育.②腹腔注50,100 mgkg射羟丁酸钠可使缺氧缺血3 h后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尤以100 mg/kg的作用明显,说明羟丁酸钠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作用时间及用药剂量相关.

    作者:陈莺;马正良;曾因明;赵志斌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野罂粟碱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背景:镇痛是野罂粟主要功效之一.以往的研究证明其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为总生物碱.野罂粟碱是从其总生物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生物碱.目的:探讨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8/2003-12在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40只小鼠,随机分为14组,每组10只.方法:①镇痛效果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罂粟碱2.5,5.0和10.0mg/kg组和吗啡组.②与内啡肽关系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纳洛酮组,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③与一氧化氮关系比较.随机分4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L-精氨酸400mg/kg组和L-硝基精氨酸甲酯37.5mg/kg组.致痛方法为小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10 g/L甲醛20μL,疼痛观察项目为行走自如得0分;跛行,不动时撑地得1分;抬足得2分;抖足或舔足得3分.观察分两个时相:致痛后0~10min为第1时相,20~30min为第2时相.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药物作用下各组小鼠的疼痛反应评分.结果:①野罂粟碱可显著的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第2时相的疼痛反应评分(P<0.05~0.01).大剂量对第1时相的疼痛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吗啡对两个时相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②纳洛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而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③L-精氨酸可减弱野罂粟碱对第2相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L-硝基精氨酸甲酯可增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结论:野罂粟碱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阿片拮抗剂纳络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但不能改变野罂粟碱的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无关.L-精氨酸可部分的抑制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而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可能部分的与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或释放有关.

    作者:刘永平;佟继铭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与大鼠脑发育过程中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表达

    背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脑发育过程中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在脑内的表达及分布状况与神经退行性变思维认知学的关系一直被研究者关注.目的:探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对神经系统的发生和退行性变的影响.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Wistar大鼠胚胎期(E8~E21)、新生期(P0~P15)、幼年期(P16~2个月)、成年期(> 2个月)及老年期(>8个月后)5个阶段25只大鼠,每组5只.方法:采用胚胎期至老年期大鼠脑片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脑区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的阳性细胞分布及表达状况.结果: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在大鼠E14~P350整个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成年后趋于稳定;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主要定位于神经元,阳性区域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②出生后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表达较强,胚胎及老年鼠表达较弱;阳性区域集中在室周区、海马、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内;老年鼠仅在海马、小脑蒲肯野细胞层内表达.结论:脑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作用贯穿了整个神经发育的各个时期,在新生期、幼年期有较为显著的表达,成年后表达下降,尤以老年期显著.老年大鼠海马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李红丽;杨忠;孙榆;李泽桂;蔡文琴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幼年慢性癫痫模型大鼠情感行为及空间记忆改变以及吡拉西坦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幼年慢性癫痫模型大鼠情感行为及空间记忆改变,以及吡拉西坦的干预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河北医科大学及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选用Wistar幼年大鼠50只.肌注马桑内脂注射液复制大鼠慢性癫痫大发作模型.每间隔3 d重复肌注1次,经30次注射后,对其中点燃的动物改为14 d肌注1次.造模3个月时点燃动物分为造模组、吡拉西坦低剂量组、吡拉西坦高剂量组、苯妥英钠加吡拉西坦组各10只.各组于造模3个月后开始连续灌胃,1次/d.吡拉西坦各组灌服吡拉西坦混悬液,分别为0.024 mg/(g·d),0.048 mg/(g·d);苯妥英钠加吡拉西坦组灌服苯妥英钠0.06 mg/(g·d)及吡拉西坦混悬液0.048 mg/(g·d).用药1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10只正常对照非造模组大鼠在造模开始时同期喂养并灌服等容积生理盐水.观察马桑内脂所致幼年大鼠慢性癫痫模型,达到点燃标准时动物情感行为的变化,以旷场活动性和拒俘反应性表示.观察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改变,以发现平台时间及搜索距离表示.结果:50只大鼠均纳入分析结果.情感行为观察结果:①旷场活动性比较:吡拉西坦组低、高剂量组以及苯妥英钠加吡拉西坦组明显高于造模组[(5.2±1.2),(7.8±2.3),(8.4±2.6),(3.1±1.3)min,P<0.05或P<0.01].②拒俘反应性:吡拉西坦高剂量组以及苯妥英钠加吡拉西坦组明显低于造模组[(2.07±0.38),(2.31±0.35),(3.91±0.98)min,P<0.05].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观察:①搜索时间比较:吡拉西坦高、低剂量组、苯妥英纳加吡拉西坦组在相应组次比造模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各个处理组内随训练次数增加平均搜索时间逐渐减少[其中第1次分别为(45±9),(51±8),(44±9),(63±11)s;第3次分别为(42±7),(49±9),(42±7),(57±8)s;第6次分别为(34±8),(42±8),(35±6),(49±9)s,P<0.05或P<0.01].②搜索距离比较:吡拉西坦高、低剂量组、苯妥英纳加吡拉西坦组平均搜索距离在相应组次比造模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各个处理组内随训练次数增加平均搜索距离逐渐减少[其中第1次分别为(510±89),(670±58),(586±91),(793±74)cm;第3次分别为(455±56),(602±77),(521±84),(690±67)cm;第6次分别为(385±48),(487±68),(392±79),(550±54)cm,P<0.05或P<0.01].结论:慢性癫痫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降低,吡拉西坦对该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降低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张少丹;余明;裴林;李海滨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功能重建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创伤.前交叉韧带形态学特点、损伤机制、手术重建、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以及运动疗法的基本程序等方面对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有直接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 Entrez Pubmed和CNKI 1974-02/2004-07间关于前交叉韧带相关文献,检索词:前交叉韧带损伤(injure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②有关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排除标准:文献中有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未排除文章中资料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和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57篇相关文献,36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1篇文献,其中10篇系重复研究,5篇为综述,6篇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检查方法.资料综合:28篇文献中,7篇文献讨论前交叉韧带的形态特点,6篇实验性文章分析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9篇通过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不同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6篇文献报道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运动治疗方法.结论:为实现前交叉韧带的功能重建,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关键是掌握好不同的适应症,提高治疗和康复效果,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作者:张沙骆;瞿树林;陈嘉勤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高温高湿环境运动前后人体血糖变化及乌拉地尔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一定量运动后人体血糖浓度的变化及口服降压药物乌拉地尔对人体代谢的干预效应.方法:实验于2003-07-21/30在湛江解放军422医院完成.选择南沙巡防区健康男性战士90名,入伍2年以上为老战士,30名,平均年龄24.4岁;入伍2年以内为新战士,60名,随机分为新战士组(平均年龄19.2岁,n=30)和新战士服药组(平均年龄19.9岁,n=30).各组战士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活1年以上,参加守卫岛礁1年以上.新战士服药组分别在运动前7 h和3 h口服乌拉地尔片剂30 mg(30 mg/片),常温安静状态下抽血测定各组战士的血糖浓度,之后各组战士在高室外温度60℃、大相对湿度80%的高温高湿环境下20 min内跑步3 000 m,再立即抽血测定血糖浓度.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运动前后行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90名战士中途无脱落.①运动前后血糖变化值结果比较:老战士组、新战士组、新战士服药组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血糖浓度均明显降低[(5.43±1.03),(5.66±0.70)mmol/L,P<0.05:(5.39±0.81),(5.99±0.81)mmol/L,P<0.05:(5.47±0.98),(5.60±0.81)mmol/L,P<0.05].②组间血糖变化结果比较:运动前后各组血糖浓度变化值比较基本接近(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一定量运动后可使人体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但口服乌拉地尔对血糖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服药组战士血糖降低程度与非服药组接近.

    作者:周青;徐如祥;张世忠;余俐;陈镇洲;郭再玉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精神科医生选择抗抑郁药物时先考虑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生选用抗抑郁剂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方法:调查于2004-01/10在广州市脑科医院芳村、荔湾两个门诊部完成.就诊的患者主要来自广州地区,共1 496例,平均年龄45岁,女性占多数(n=923,61.7%).调查问卷由作者自行编制,含40个条目,罗列了可能影响医生选择用药的相关因素.问卷上不记录患者姓名,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医生在问卷上注明选用的药物,每个条目只需回答是或否.医生在开药之后立即完成问卷.本调查不涉及患者隐私,基本不与患者的利益冲突,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 4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见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患者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谱(54.3%)、避开特定的副作用(48.9%)以及并发症的存在(46.4%)等.而停药综合征(1.2%)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6.3%)则很少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并发症(如合并焦虑或焦虑症)、药物副作用以及抗抑郁剂对不同症状的作用特征为精神科医生选择抗抑郁剂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作者:何小林;郑洪波;余金龙;郭建雄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孤独症患儿音乐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导原则

    目的:介绍孤独症音乐治疗的临床表现,推广孤独症音乐治疗的指导原则.方法: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运用打击乐器配合背景音乐演奏法治疗孤独症,将孤独症的音乐治疗分为4个阶段,即适应接受期、音乐体验感悟期、主动交流期和群体活动交流期,各个阶段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均不同,明确提出了各个阶段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总的治疗原则.结论:音乐疗法治疗孤独症疗效确切,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也有规律可循,在临床运用上应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特点灵活掌握指导原则.

    作者:刘刚;罗广锋;袁立霞;王晓军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与方法

    目的:以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与方法.方法:神机失灵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基本病理,治疗当以开窍醒神、强记益智为施治总则.①从心论治:治疗以益心养心、开通神窍法使血脉和利,心神明畅,处方可选用孔圣枕中丹合四君子汤加减.②从肾论治:临床广泛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左归丸、地黄饮子、补肾益智方、补肾方等以补肾填精,益髓养神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晚期阶段使用补肾填精,益髓养神改善二便失禁和生活能力,延缓病情发展.③从痰论治:以二陈汤、涤痰汤、黄连温胆汤、白金丸、猴枣散、苏合香丸、醒脑静均为常用之方.④从瘀论治:水蛭配通天草、菖蒲配蒲黄、黄芪配川芎药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各个阶段,均收到满意的疗效.结果:神明失用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基本病理,心肾虚衰、痰瘀阻滞是导致神明失用的内在机制.结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以开窍醒神、强记益智为总则;从心、肾、痰、瘀施治,殊途同归益神明;谨守病机缓图治,防治结合效果明显.

    作者:李亚明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A型行为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联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A型行为评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冠心病患者A型行为分布情况.方法:①选择2001-04/2004-03在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心内科住院胸痛、胸闷或疑似胸痛患者186例,男133例,女53例.均自愿参加.将受试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冠心病组(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和/或分支直径狭窄≥50%)126例,对照组(任何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60例.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前降支或回旋支单支闭塞≥50%)44例;中度组(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有两处病变,至少有一处闭塞≥70%,<90%)4 3例;重度组(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有多处病变,至少有一处病变≥90%)39例.②评估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采用A型行为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时间匆忙感量表;竞争意识量表;掩饰量表,掩饰<7为有效问卷.根据时间匆忙感+竞争意识总分分为A型行为36~50,中间偏A型行为特征28~35,极端中间型27,中间偏B型行为特征19~26,B型行为特征1~18).③对冠心病行为类型分布、A型行为评分与不同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④计数资料的统计叙述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方差分析,两两对比采用t检验.结果:冠心病患者18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分布:冠心病组A型行为比例高于对照组(34.1%,13.3%,P<0.01),重度狭窄组A型行为比例高于轻度狭窄组(49%,23%,P<0.05).②A型行为模式问卷因子分比较结果:竞争意识因子和竞争意识+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竞争意识因子: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分别为14.25±3.15,16.13±4.78,18.03±3.12;竞争意识+时间匆忙感因子: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分别为2722±7.31,3021±6.56,32.78±5.78,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87±3.25,24.59±6.50,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患者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A型行为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布较多;A型行为性格特征越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作者:孙景芝;李艳芹;李宪珂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03-06/2004-08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的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27例、抑郁症24例和焦虑症患者29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问卷共90项,每个项目按5级评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测评,记录总分和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比较各组间评分的差异.结果:有24例抑郁症患者、29例焦虑症患者和27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测评结果纳入分析.①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2.60±0.52,1.86±0.41和1.16±0.35;t=5.76,7.91,P<0.01).②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焦虑组(P<0.01);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除敌对外,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组(P<0.01).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单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下降程度更明显.

    作者:麦桂英;赵振环;朱海兵;刘玉萍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内经》中的中医心理学体系

    目的:分析<内经>对心理学的论述,探讨其中的理论体系.方法:检索、参考相关文献,利用中医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内经>中包含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人格分型论、五脏藏神论、思维过程论等学说,为心理学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发病理论包括七情理论、气机理论、精血理论等;诊疗理论包括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说理开导法等;调摄理论包括修心养性和四时调神等.结论:中医心理学在<内经>时代就创立了,在理论基础,发病理论、诊疗理论、调摄理论都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作者:吕蕾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中医情志论中惊与恐的脑动力学特征

    目的:通过自发性脑电信号的编辑模式,探讨中医情志论中惊与恐的脑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临床脑电描记技术,将心理学确认惊恐患者的脑波信号,实时地输入计算机做成象处理,观察其动力学特征的异同.结果:惊者,脑波运动以逃逸型为主;恐者,脑波运动以缩结型为主.结论:人的情志状态-惊与恐,是可以用物理学方法来表述的.

    作者:王德堃;王雷;王霆 刊期: 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