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型行为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联

孙景芝;李艳芹;李宪珂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狭窄, A型人格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A型行为评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冠心病患者A型行为分布情况.方法:①选择2001-04/2004-03在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心内科住院胸痛、胸闷或疑似胸痛患者186例,男133例,女53例.均自愿参加.将受试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冠心病组(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和/或分支直径狭窄≥50%)126例,对照组(任何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60例.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前降支或回旋支单支闭塞≥50%)44例;中度组(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有两处病变,至少有一处闭塞≥70%,<90%)4 3例;重度组(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有多处病变,至少有一处病变≥90%)39例.②评估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采用A型行为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时间匆忙感量表;竞争意识量表;掩饰量表,掩饰<7为有效问卷.根据时间匆忙感+竞争意识总分分为A型行为36~50,中间偏A型行为特征28~35,极端中间型27,中间偏B型行为特征19~26,B型行为特征1~18).③对冠心病行为类型分布、A型行为评分与不同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④计数资料的统计叙述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方差分析,两两对比采用t检验.结果:冠心病患者18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分布:冠心病组A型行为比例高于对照组(34.1%,13.3%,P<0.01),重度狭窄组A型行为比例高于轻度狭窄组(49%,23%,P<0.05).②A型行为模式问卷因子分比较结果:竞争意识因子和竞争意识+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竞争意识因子: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分别为14.25±3.15,16.13±4.78,18.03±3.12;竞争意识+时间匆忙感因子: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分别为2722±7.31,3021±6.56,32.78±5.78,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87±3.25,24.59±6.50,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患者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A型行为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布较多;A型行为性格特征越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思维结果的相同性及思维过程的相异性

    背景:思维结果可以相同,但思维过程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现象是大脑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目的:通过学生答卷分析思维结果的相同性及思维过程的相异性.设计:以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学生为观察对象,以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为考查内容,对比分析,答案间差异性比较采用行×列表x2检验.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对象:调查于2004-07/2004-11在河南科技大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完成.以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2003级300名进行生理学期末考试的在校大学生,男150人,女150人,年龄20~22岁.全部大学生均自愿参加.方法:以生理学期末考中的第一思考题为例.将得满分和得零分的试卷全部抽出,其中该题全对的42人(全对组),全错的49人(全错组).按完全随机化的原则,两组分别随机抽取1份答卷,以该卷第一思考题的前10个字为对照,其余人均与此比较,相同的字计做1,不同的字计做0,计算相同字的字数与不同字的字数,比较其差异性.分别计算该题的总字数,观察其差异性.采用行×列表x2检验分析答案间差异性.主要观察指标:全对组和全错组试卷答案前10个字间差异性比较结果.结果:①全对组42人和全错组49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②反映人纵向思维的测试结果:在得分相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答案的总字数不同.③反映横向思维过程测试结果:全对组第2~42个人答案的前10个字与第1个人答案的前10个字比较有明显差异(x2=270.978,P<0.01);全错组第2~49个人答案的前10个字与第1个人答案的前10个字比较有明显差异(x2=285.153,P<0.01).结论:人与人之间纵向思维不同,横向思维过程也绝不相同性.

    作者:吕和平;闫君宝;任爱红;孟黎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神经阻滞对髂腹下神经痛患者疼痛与不良情绪的双重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髂腹下神经痛患者的镇痛效果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门诊2000-04/2004-12收治的髂腹下神经痛患者40例,均有不定期出现下腹部脐耻间持续性、针刺样或刀挑样或抽痛样疼痛,反复发作,≥3个月.采用敏化疼痛点阻滞或髂腹下神经阻滞方法阻滞交感神经,①有27例采用了敏化疼痛点阻滞术治疗,施术前先作痛点标记,进针到深筋膜,注入质量浓度为0.02 g/L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再挺进针尖穿过深筋膜,注质量浓度为0.02 g/L利多卡因注射液2mL.②另13例采用了髂腹下神经阻滞治疗,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上,自髂前上棘内上方约2.5 cm处,进针穿过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用质量浓度为0.01 g/L的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按退针-抽吸-注药,再退针-再抽吸-再注药之顺序形成扇形分布直至针尖完全退出.3次/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疗程使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由3部分组成,①疼痛分级指数的评定,总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②目测类比评分,0为无痛,100为剧痛.③现有疼痛强度评定分级,根据患者主观标记相应分值.3部分总分为McGill疼痛评分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价.同时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共17个部分,18个问题.低得分为0分,高得分为52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20分以上者为抑郁状态,经过治疗后降到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正常人为2.0~5.5分)对治疗前后患者情绪进行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4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疗程低于治疗前[(53.2±5.7),(26.4±7.9),(86.5±8.3)分,P<0.05].②汉密顿抑郁量表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疗程低于治疗前[(7.6±2.1),(4.3±1.4),(23.2±6.3)分,P<0.05].结论:神经阻滞治疗髂腹下神经痛可改善患者疼痛状况,疼痛的减轻使患者的抑郁状态和不良情绪得以改善.神经阻滞治疗髂腹下神经痛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又具有改善抑郁情绪的功效.

    作者:张忠汉;吴秀英;王彬;段春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早期干预对围产期脑损伤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远期效果评估

    目的:观察早期智能干预对高危新生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及其防治智力低下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1996-01/1998-1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以生后Apgar 5min评分≤6分的足月窒息新生儿78例和同期出生的胎龄为28~36周的早产儿53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原则将窒息新生儿分为窒息干预组40例、窒息常规育儿组38例;早产儿分为早产干预组28例、早产常规育儿组25例.两干预组从新生儿期开始接受早期智能干预.各组患儿接受相同的保健措施,定期随访.所有患儿均按照双盲原则于2岁时(早产儿为纠正年龄)行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检测心理发展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5岁时行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测试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并对影响其智力发育的有关生物学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至5年随访时窒息儿随访率91%,早产儿随访率91%.①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的有关生物学及环境因素分析:窒息干预组及早产干预组分别与其常规育儿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11~1.36,x2=0.03~1.84:P均>0.05).②2岁时Bayley智测结果:窒息干预组心理发展指数高于常规育儿组(102.0±13.2,92.3±15.4,t=2.97,P<0.01);运动发育指数高于常规育儿组(96.1±12.1,88.3±11.7,t=2.89,P<0.01);早产干预组心理发展指数明显高于早产常规育儿组(103.0±12.7,93.3±11.4,t=2.93,P<0.01);运动发育指数两组接近.③5岁时韦氏智力测试结果:窒息干预组总智商显著高于其常规育儿组(102.9±11.3,94.6±12.6,t=3.10,P<0.01);言语智商高于其常规育儿组(101.0±10.2,93.4±11.8,t=3.01,P<0.01);操作智商高于其常规育儿组(103.5±13.7,94.7±12.2,t=2.99,P<0.01);早产干预组总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分别显著高于其常规育儿组(t=2.07~2.80:P<0.05).窒息和早产儿干预组均无智力低下(心理发展指数<70)者,而窒息常规育儿组及早产儿常规育儿组各有2例智力低下.结论:对窒息新生儿早期智能干预可显著提高其近期和远期智能发育的各项智商.对早产儿的早期智能干预,2岁时其干预效果主要表现在智能发育方面,而对运动的促进作用不明显.5岁时其总智商、言语智商和运动智商普遍高于常规育儿组,达正常水平.说明早期智能干预可促进早产儿、窒息新生儿智能发育,明显改善患儿的远期预后,有利于防治智力低下.

    作者:姜红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父母亲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发生的关系

    背景:母亲孕前、孕中疾病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被认为是早产病因研究中确凿的危险因素和重复性好的研究结果之一,父母亲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否也与早产的发生有关?目的:了解父母亲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发生的关系.设计:以早产儿和正常出生儿的父母亲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妇产科.对象:早产儿(n=227)来自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和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符合早产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n=750)来自以上两所医院,分娩孕周38~42周且出生体质量3 000~4 000 g的正常新生儿,两组性别构成相同,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1周.方法:对早产儿和正常对照新生儿的父母亲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母亲产科因素主要参照围产期保健卡及婴儿的医院出生记录,父母亲的社会经济、生活行为及人口学的调查则是利用自制的调查表.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父母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年家庭收入和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结果:按实际完成处理,终进入分析的早产儿227人,正常对照新生儿为750人.母亲分娩年龄>35岁(正常对照组为≤25岁)、母亲职业为教师及无业者(正常对照组为2人)、孕期母亲吸烟、饮酒、父亲职业为农民(正常对照组为2人)、父亲吸烟、吸烟时间长、父母亲文化水平低(正常对照组为大专及以上)和家庭收入低于3.5万元(正常对照组为≥3.5万元)等因素是发生早产儿的危险因素(OR=1.629~151.701).结论:母亲职业为教师、父亲职业为农民、年家庭收入低、父母亲文化水平低等因素与早产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东峰;栗世如;姜秀波;李红彩;吕秀翠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与大鼠脑发育过程中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表达

    背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脑发育过程中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在脑内的表达及分布状况与神经退行性变思维认知学的关系一直被研究者关注.目的:探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对神经系统的发生和退行性变的影响.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Wistar大鼠胚胎期(E8~E21)、新生期(P0~P15)、幼年期(P16~2个月)、成年期(> 2个月)及老年期(>8个月后)5个阶段25只大鼠,每组5只.方法:采用胚胎期至老年期大鼠脑片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脑区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的阳性细胞分布及表达状况.结果: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在大鼠E14~P350整个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成年后趋于稳定;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主要定位于神经元,阳性区域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②出生后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表达较强,胚胎及老年鼠表达较弱;阳性区域集中在室周区、海马、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内;老年鼠仅在海马、小脑蒲肯野细胞层内表达.结论:脑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作用贯穿了整个神经发育的各个时期,在新生期、幼年期有较为显著的表达,成年后表达下降,尤以老年期显著.老年大鼠海马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李红丽;杨忠;孙榆;李泽桂;蔡文琴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健康成年人性活动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观察健康成年人性活动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04-06/08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某社区自愿参加本实验的成年已婚者共46人为观察对象,经实验前教育详细讲解实验流程、要求和实验目的,以及性活动的性欲期、高潮期的界定,签署知情同意书,仔细询问病史初选观察对象,在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进一步筛选,终选择26人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纳入实验.2人因实验资料不全而被剔除,后实际观察对象24人.男女各12人,分男女2组,每组12人.观察对象在自己家中惯常的条件下进行男上位的性活动,现场采集其性活动前基线状态及性活动高潮期后10 min内、30 min、60 min的肘静脉血,以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浆内皮素水平,以配对t检验分析性活动后内皮素梯度变化,t检验行性别组间对比.结果:46人中终进入结果分析24人.①女性组只在性高潮后30 min血浆内皮素水平较基线状态显著性下降[(31.139±10.185),(39.790±12.250)ng/L,t=2.254,P<0.05].②男性组性活动后各时段10 min内、30 min、60 min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基线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变化[(35.872±15.195),(41.024±15.846),(39.812±22.630),(36.755±9.777)ng/L,P>0.05].③男女性别组间基线状态,性高潮后10 min内,性高潮后30 min,性高潮后60 min各时段血浆内皮素水平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性活动相伴的血浆内皮素变化应引起血管先反应性舒张继而收缩的效应,这个过程男性持续时间较短、恢复较快,而女性持续时间较长、恢复较慢.除女性在性高潮后30 min时血浆内皮素水平较基线状态有显著性下降外,健康成年男女在性活动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无显著性梯度变化;男女性别组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作者:谭学瑞;吕莺;陈正杰;马晓年;杨大中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中枢运动性疲劳应激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神经元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背景: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应激源,必然会引起脑内某些神经核团物质和功能的变化,哪些核团与运动性疲劳关系密切,哪些物质介导了疲劳的中枢神经功能和/或结构的改变,目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神经元中一氧化氮合酶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材料:实验于2003-10/2004-01在中北大学和山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er大鼠20只,清洁级.干预: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每天经大运动量游泳达到力竭状态,并连续4周,制成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神经元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状况,并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单位视野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个数、阳性物面积和灰度.结果:疲劳组下丘脑腹腔内侧核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量为(25.25±7.35)个/视野,显著大于对照组(9.70±3.20)个/视野(P<0.001);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物面积为(3 867.75±1 940.41)μm2/视野,显著大于对照组(750.13±579.88)μm2/视野(P<0.001);疲劳组背内侧核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量为(30.25±7.87)个/视野,显著大于对照组(14.00±4.99)个/视野(P<0.001);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物面积为(4 512.06±1 243.93)μm2/视野,显著大于对照组(782.46±711.46)μm2/视野(P<0.001).结论: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神经元中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与中枢运动性疲劳的形成密切相关,一氧化氮可能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对疲劳应激反应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定一;刘鸿宇;杨桂姣;白莉芳;张辉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高温高湿环境运动前后人体血糖变化及乌拉地尔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一定量运动后人体血糖浓度的变化及口服降压药物乌拉地尔对人体代谢的干预效应.方法:实验于2003-07-21/30在湛江解放军422医院完成.选择南沙巡防区健康男性战士90名,入伍2年以上为老战士,30名,平均年龄24.4岁;入伍2年以内为新战士,60名,随机分为新战士组(平均年龄19.2岁,n=30)和新战士服药组(平均年龄19.9岁,n=30).各组战士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活1年以上,参加守卫岛礁1年以上.新战士服药组分别在运动前7 h和3 h口服乌拉地尔片剂30 mg(30 mg/片),常温安静状态下抽血测定各组战士的血糖浓度,之后各组战士在高室外温度60℃、大相对湿度80%的高温高湿环境下20 min内跑步3 000 m,再立即抽血测定血糖浓度.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运动前后行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90名战士中途无脱落.①运动前后血糖变化值结果比较:老战士组、新战士组、新战士服药组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血糖浓度均明显降低[(5.43±1.03),(5.66±0.70)mmol/L,P<0.05:(5.39±0.81),(5.99±0.81)mmol/L,P<0.05:(5.47±0.98),(5.60±0.81)mmol/L,P<0.05].②组间血糖变化结果比较:运动前后各组血糖浓度变化值比较基本接近(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一定量运动后可使人体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但口服乌拉地尔对血糖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服药组战士血糖降低程度与非服药组接近.

    作者:周青;徐如祥;张世忠;余俐;陈镇洲;郭再玉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北京市长青园社区站门诊患者103例焦虑抑郁状态筛查

    目的:筛查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发生情况.方法:调查样本来源于整群抽取的2004-10在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103例.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由14条目组成,其中7个条目评定焦虑,7个条目评定抑郁;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症状可疑,11~21分属存在症状)进行调查.由患者本人如实填写上个月情绪变化,调查者根据量表筛查结果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以及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03例受试对象的测试结果均纳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焦虑障碍发生率(32.0%和21.4%).男性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略多于女性(33%和31%);≥60岁离退休老年人中49.4%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的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焦虑:25%和20%;抑郁:28%和24%).②不同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焦虑、抑郁患者和可疑症状人群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占25.2%,3种以上慢性病占6.8%.结论: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抑郁状态人数多于焦虑状态人数,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男性略多于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发生率低于文化程度高者,患两种以上慢性病的离退休老年人有近半数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障碍.

    作者:郭玉珍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03-06/2004-08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的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27例、抑郁症24例和焦虑症患者29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问卷共90项,每个项目按5级评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测评,记录总分和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比较各组间评分的差异.结果:有24例抑郁症患者、29例焦虑症患者和27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测评结果纳入分析.①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2.60±0.52,1.86±0.41和1.16±0.35;t=5.76,7.91,P<0.01).②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焦虑组(P<0.01);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除敌对外,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组(P<0.01).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单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下降程度更明显.

    作者:麦桂英;赵振环;朱海兵;刘玉萍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精神科医生选择抗抑郁药物时先考虑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生选用抗抑郁剂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方法:调查于2004-01/10在广州市脑科医院芳村、荔湾两个门诊部完成.就诊的患者主要来自广州地区,共1 496例,平均年龄45岁,女性占多数(n=923,61.7%).调查问卷由作者自行编制,含40个条目,罗列了可能影响医生选择用药的相关因素.问卷上不记录患者姓名,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医生在问卷上注明选用的药物,每个条目只需回答是或否.医生在开药之后立即完成问卷.本调查不涉及患者隐私,基本不与患者的利益冲突,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 4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见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患者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谱(54.3%)、避开特定的副作用(48.9%)以及并发症的存在(46.4%)等.而停药综合征(1.2%)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6.3%)则很少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并发症(如合并焦虑或焦虑症)、药物副作用以及抗抑郁剂对不同症状的作用特征为精神科医生选择抗抑郁剂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作者:何小林;郑洪波;余金龙;郭建雄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应用与效应

    目的:探讨针刺运动疗法的理论来源及其在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治疗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探讨针刺运动疗法的理论来源、干预方法及临床应用的效果,并与传统针灸疗法相对比.结果:针刺运动疗法来源于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可以提高针灸疗法对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干预效果,减轻患部肿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缩短疗程.结论:针刺运动疗法的诞生改变了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为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干预提供了一种新的疗法.同时丰富了针灸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连记;李玉梅;张瑞锋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随机人群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微卫星DNA vWA多态性的关联性分析

    背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关系密切,但对相关基因定位相当困难,因此有必要先寻找有关遗传标志.目的:通过对微卫星DNA vWA多态性的分析,了解精神分裂症与vWA有关等位基因的关联情况.设计: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随机人群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病房和大连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象:精神分裂症病例为2002-03/07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32例,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阴性症状为主.随机人群样本为在大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随机选取的正常人血液样本123份,无精神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无明确亲缘关系.方法:采取抗凝全血标本,用PE Profiler plus系统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复合扩增,然后用ABI310型基因分析系统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和基因检测.计算出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并按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计算出各等位基因的理论频率与实际观测值,作吻合度检验和连锁分析;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随机人群进行比较,按RR=Pd×(1-Pc)/Pc×(1-Pd)公式进行相对危险度分析并作统计学显著性检验(RR:相对危险度;Pd: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因频率;Pc:随机人群基因频率),RR>1为有易感倾向,RR<1为有抗性倾向.找出vWA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易感连锁或抗性连锁的等位基因.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随机人群vWA等位基因关联性分析.次要结局: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随机人群vWA等位基因频率与Hardy-Weinberg定律的吻合度.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测试样本均纳入结果分析.①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随机人群vWA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②精神分裂症患者vWA-14的检出率(17.2%)低于随机人群(33.3%),差异有显著性(RR=0.415,P=0.014);精神分裂症患者vWA-17的检出率(31.3%)高于随机人群(19.5%),差异有显著性(RR=1.866,P=0.043);其他各等位基因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vWA-14的检出率显著低于随机人群,提示vWA-14在精神分裂症时可能会因某种原因而被负选择,其附近可能存在抵抗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基因.精神分裂症患者vWA-17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随机人群,表明vWA-17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其附近可能存在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

    作者:刘辉;于卫建;方芳;王学滨;杨光;刘奔;梁晓华;周杰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人大脑组织复电阻抗频率特性及其等效电路模型

    背景: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是对人体施加无伤害的电信号,通过体表测量其响应信号,用一定的重构算法得到人体内部的电阻抗或其变化的分布.在电阻抗断层成像中,各种组织的电阻抗频率特性对于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对病灶进行成像、定位或监测至关重要.目的:测量出人脑组织的电阻抗频率特性,并与已知的人体其他生物组织已知谱线和家兔脑组织曲线相比较.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电阻抗断层成像实验室完成.两例人脑组织来自解剖教学用新鲜尸体,死亡时间<12 h,成年男性.干预:分割2个人脑组织共得到15个样本,利用英国Solartron公司频率响应分析仪(1255B),阻抗接口(1294)以及自制的测量盒,采用4电极分别测量出0.1~1×106Hz频率范围内离体脑组织的复电阻抗频率特性.主要观察指标:在0.1~1×106Hz频率范围内电阻率频率特性曲线,复电阻抗实部、虚部频率特性曲线,复电阻抗等效电路模型.结果:人脑组织电阻率在0.1~100Hz频率范围内约为1 200Ω·cm,在100~1×106Hz频率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减小至650 Ω·cm.人脑组织复电阻抗实部在0.1~100 Hz频率范围内比较稳定,在100~1×106 H2频率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减小.人脑组织复电阻抗虚部绝对值的频率特性曲线呈单调上升趋势.结论:人脑组织电阻率、复电阻抗实部频率特性曲线与其他生物组织(如肌肉、肝、肾、肺等)的谱线一致.人脑组织复电阻抗虚部绝对值的频率特性曲线同已知的其他动物组织(肌肉、肝、肾等)的复电阻抗虚部频率特性相比不同,但与离体家兔脑组织的曲线一致.脑组织的复电阻抗等效电路模型比已知的生物组织等效电路模型要复杂.

    作者:吴小明;董秀珍;秦明新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烟台市3个区老年人健身运动状况与常见5种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参加健身运动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5种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现况调查方法,于2004-07/08随机抽取烟台市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的老年居民1 5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调查问卷对老年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运动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5种慢性疾病患病情况.慢性疾病诊断标准:高血压以1999年WHO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将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1 mm Hg=0.133kPa)以及有高血压病史且近两周内服降压药者均列为患高血压;其他疾病均以县级及以上医院的诊断为准.患1种及以上慢性病视为患病.运动情况包括开始运动的年龄、主要运动方式、运动频率及每次运动时间等.运动频率分为偶尔运动且无规律、每周运动1~3次、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分为<20 min,20~30 min,>30 min.将所调查人群分为运动组和非运动组,其中既往无运动史或偶尔运动且无规律为非运动组;每周运动1-3次或每周运动3次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为运动组.结果:发出调查表1 500份,收回合格问卷1 428份,有效率95.20%.运动组1 013人,非运动组415人,有规律健身运动参与率70.94%(1 013/1 428).5种慢性疾病总患病人数602人,总患病率42.16%(602/1 428).①运动组5种慢性疾病的总患病率为41.56%(421/1 013),非运动组为43.6%(181/415).两组无差异.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运动组显著低于非运动组(29.32%,34.70%,,x2=3.99,P<0.05),而两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4种慢性病的患病率相近.②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健身的人数逐渐增加,30岁前仅有7.50%(76/1 013)的人开始参与健身运动,79.07%(801/1 013)的人是在40岁以后才参与健身运动的,35.74%(362/1 013)的人是在60岁后开始参与健身运动的.参与健身运动的年龄越晚,慢性疾病患病率越高(28.95%~48.07%,x2=16.85 P<0.01).每周运动1-3次的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每周运动3次以上者(47.70%,35.55%,x2=15.41 P<0.01).每次运动<20 min者患病率高达53.80%.而每次运动20~30 min与每次运动>30 min间无统计学差异(x2=0.53P>0.05).多数老年人选择了步行和传统体育类项目,但不同运动方式间的患病率无差异.结论:①开始健身运动的年龄影响老年个体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②有较高频率的运动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期慢性疾病的发生.③5种慢性疾病中,高血压的患病与个体的运动行为有关.

    作者:史祝梅;王爱华;李爱民;杨桂志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A型行为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联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A型行为评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冠心病患者A型行为分布情况.方法:①选择2001-04/2004-03在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心内科住院胸痛、胸闷或疑似胸痛患者186例,男133例,女53例.均自愿参加.将受试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冠心病组(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和/或分支直径狭窄≥50%)126例,对照组(任何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60例.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前降支或回旋支单支闭塞≥50%)44例;中度组(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有两处病变,至少有一处闭塞≥70%,<90%)4 3例;重度组(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有多处病变,至少有一处病变≥90%)39例.②评估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采用A型行为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时间匆忙感量表;竞争意识量表;掩饰量表,掩饰<7为有效问卷.根据时间匆忙感+竞争意识总分分为A型行为36~50,中间偏A型行为特征28~35,极端中间型27,中间偏B型行为特征19~26,B型行为特征1~18).③对冠心病行为类型分布、A型行为评分与不同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④计数资料的统计叙述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方差分析,两两对比采用t检验.结果:冠心病患者18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分布:冠心病组A型行为比例高于对照组(34.1%,13.3%,P<0.01),重度狭窄组A型行为比例高于轻度狭窄组(49%,23%,P<0.05).②A型行为模式问卷因子分比较结果:竞争意识因子和竞争意识+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竞争意识因子: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分别为14.25±3.15,16.13±4.78,18.03±3.12;竞争意识+时间匆忙感因子: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分别为2722±7.31,3021±6.56,32.78±5.78,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87±3.25,24.59±6.50,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患者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时间匆忙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A型行为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布较多;A型行为性格特征越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作者:孙景芝;李艳芹;李宪珂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心理干预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于2000-02/2004-12选择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医院外科病房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住院患者58例.年龄>18岁,符合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标准,排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干预方法:①进行健康教育:正确认知、面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②明星座谈:讨论交流经验,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拟订康复计划.③行为疗法:指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以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诱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④心理疏导治疗:理解疏导病患,随时解除其消极,悲观,紧张,抑郁,焦虑的情绪.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项内容,有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9大症状因子,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重)反映患者的精神卫生症状,采用专用于测量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胃肠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状态,症状学,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等5个方面36项调查项目,采用4级记分每项为0至4分,总分144分)测定患者生活质量,各项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正常人群总分为125.8分.结果:58份问卷均完整合格进入结果分析.①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明显高于正常人常模数据(t=2.176-3.351,P<0.05).②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惧、抑郁、偏执等症状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260-2.775,P<0.05).③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4.96±11.28),(90.35±12.51),t=4.667,P<0.05].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心理情绪状态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124-4.985,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表现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症状显著.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曾隆桂;何子平;黄华遇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中医情志论中惊与恐的脑动力学特征

    目的:通过自发性脑电信号的编辑模式,探讨中医情志论中惊与恐的脑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临床脑电描记技术,将心理学确认惊恐患者的脑波信号,实时地输入计算机做成象处理,观察其动力学特征的异同.结果:惊者,脑波运动以逃逸型为主;恐者,脑波运动以缩结型为主.结论:人的情志状态-惊与恐,是可以用物理学方法来表述的.

    作者:王德堃;王雷;王霆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野罂粟碱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背景:镇痛是野罂粟主要功效之一.以往的研究证明其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为总生物碱.野罂粟碱是从其总生物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生物碱.目的:探讨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8/2003-12在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40只小鼠,随机分为14组,每组10只.方法:①镇痛效果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罂粟碱2.5,5.0和10.0mg/kg组和吗啡组.②与内啡肽关系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纳洛酮组,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③与一氧化氮关系比较.随机分4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L-精氨酸400mg/kg组和L-硝基精氨酸甲酯37.5mg/kg组.致痛方法为小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10 g/L甲醛20μL,疼痛观察项目为行走自如得0分;跛行,不动时撑地得1分;抬足得2分;抖足或舔足得3分.观察分两个时相:致痛后0~10min为第1时相,20~30min为第2时相.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药物作用下各组小鼠的疼痛反应评分.结果:①野罂粟碱可显著的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第2时相的疼痛反应评分(P<0.05~0.01).大剂量对第1时相的疼痛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吗啡对两个时相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②纳洛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而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③L-精氨酸可减弱野罂粟碱对第2相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L-硝基精氨酸甲酯可增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结论:野罂粟碱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阿片拮抗剂纳络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但不能改变野罂粟碱的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无关.L-精氨酸可部分的抑制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而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可能部分的与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或释放有关.

    作者:刘永平;佟继铭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内经》对疼痛机制的认识

    目的:探讨中医经典<内经>对疼痛机制的认识.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对<素问>中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中<周痹><痈疽><论痛><经筋>等文献中关于疼痛方面的论述进行总结.结果:从疼痛的病因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外感六邪、五气过抑、气分受伤、水液潴留4个方面;病机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寒凝血瘀、脉络缩蜷、血脉虚滞、气滞血瘀、聚沫斥裂、脉络满盛、六腑气津失常、营卫受损、阴气亢盛、阳热亢盛等10个方面.结论:<内经>中对疼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脉象进行不同的治疗.

    作者:滕杨;刘峻 刊期: 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