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干预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曾隆桂;何子平;黄华遇

关键词:心理疗法, 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于2000-02/2004-12选择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医院外科病房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住院患者58例.年龄>18岁,符合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标准,排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干预方法:①进行健康教育:正确认知、面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②明星座谈:讨论交流经验,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拟订康复计划.③行为疗法:指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以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诱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④心理疏导治疗:理解疏导病患,随时解除其消极,悲观,紧张,抑郁,焦虑的情绪.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项内容,有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9大症状因子,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重)反映患者的精神卫生症状,采用专用于测量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胃肠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状态,症状学,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等5个方面36项调查项目,采用4级记分每项为0至4分,总分144分)测定患者生活质量,各项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正常人群总分为125.8分.结果:58份问卷均完整合格进入结果分析.①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明显高于正常人常模数据(t=2.176-3.351,P<0.05).②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惧、抑郁、偏执等症状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260-2.775,P<0.05).③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4.96±11.28),(90.35±12.51),t=4.667,P<0.05].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心理情绪状态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124-4.985,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表现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症状显著.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市长青园社区站门诊患者103例焦虑抑郁状态筛查

    目的:筛查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发生情况.方法:调查样本来源于整群抽取的2004-10在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患者103例.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由14条目组成,其中7个条目评定焦虑,7个条目评定抑郁;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症状可疑,11~21分属存在症状)进行调查.由患者本人如实填写上个月情绪变化,调查者根据量表筛查结果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以及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03例受试对象的测试结果均纳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焦虑障碍发生率(32.0%和21.4%).男性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略多于女性(33%和31%);≥60岁离退休老年人中49.4%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的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焦虑:25%和20%;抑郁:28%和24%).②不同疾病情况下焦虑、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焦虑、抑郁患者和可疑症状人群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占25.2%,3种以上慢性病占6.8%.结论:北京市长青园地区社区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抑郁状态人数多于焦虑状态人数,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男性略多于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发生率低于文化程度高者,患两种以上慢性病的离退休老年人有近半数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障碍.

    作者:郭玉珍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与大鼠脑发育过程中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表达

    背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脑发育过程中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在脑内的表达及分布状况与神经退行性变思维认知学的关系一直被研究者关注.目的:探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对神经系统的发生和退行性变的影响.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Wistar大鼠胚胎期(E8~E21)、新生期(P0~P15)、幼年期(P16~2个月)、成年期(> 2个月)及老年期(>8个月后)5个阶段25只大鼠,每组5只.方法:采用胚胎期至老年期大鼠脑片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脑区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的阳性细胞分布及表达状况.结果: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在大鼠E14~P350整个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成年后趋于稳定;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主要定位于神经元,阳性区域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②出生后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表达较强,胚胎及老年鼠表达较弱;阳性区域集中在室周区、海马、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内;老年鼠仅在海马、小脑蒲肯野细胞层内表达.结论:脑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作用贯穿了整个神经发育的各个时期,在新生期、幼年期有较为显著的表达,成年后表达下降,尤以老年期显著.老年大鼠海马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李红丽;杨忠;孙榆;李泽桂;蔡文琴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孤独症患儿音乐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导原则

    目的:介绍孤独症音乐治疗的临床表现,推广孤独症音乐治疗的指导原则.方法: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运用打击乐器配合背景音乐演奏法治疗孤独症,将孤独症的音乐治疗分为4个阶段,即适应接受期、音乐体验感悟期、主动交流期和群体活动交流期,各个阶段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均不同,明确提出了各个阶段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总的治疗原则.结论:音乐疗法治疗孤独症疗效确切,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也有规律可循,在临床运用上应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特点灵活掌握指导原则.

    作者:刘刚;罗广锋;袁立霞;王晓军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神经阻滞对髂腹下神经痛患者疼痛与不良情绪的双重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髂腹下神经痛患者的镇痛效果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门诊2000-04/2004-12收治的髂腹下神经痛患者40例,均有不定期出现下腹部脐耻间持续性、针刺样或刀挑样或抽痛样疼痛,反复发作,≥3个月.采用敏化疼痛点阻滞或髂腹下神经阻滞方法阻滞交感神经,①有27例采用了敏化疼痛点阻滞术治疗,施术前先作痛点标记,进针到深筋膜,注入质量浓度为0.02 g/L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再挺进针尖穿过深筋膜,注质量浓度为0.02 g/L利多卡因注射液2mL.②另13例采用了髂腹下神经阻滞治疗,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上,自髂前上棘内上方约2.5 cm处,进针穿过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用质量浓度为0.01 g/L的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按退针-抽吸-注药,再退针-再抽吸-再注药之顺序形成扇形分布直至针尖完全退出.3次/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疗程使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由3部分组成,①疼痛分级指数的评定,总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②目测类比评分,0为无痛,100为剧痛.③现有疼痛强度评定分级,根据患者主观标记相应分值.3部分总分为McGill疼痛评分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价.同时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共17个部分,18个问题.低得分为0分,高得分为52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20分以上者为抑郁状态,经过治疗后降到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正常人为2.0~5.5分)对治疗前后患者情绪进行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4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疗程低于治疗前[(53.2±5.7),(26.4±7.9),(86.5±8.3)分,P<0.05].②汉密顿抑郁量表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疗程低于治疗前[(7.6±2.1),(4.3±1.4),(23.2±6.3)分,P<0.05].结论:神经阻滞治疗髂腹下神经痛可改善患者疼痛状况,疼痛的减轻使患者的抑郁状态和不良情绪得以改善.神经阻滞治疗髂腹下神经痛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又具有改善抑郁情绪的功效.

    作者:张忠汉;吴秀英;王彬;段春艳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内经》中的中医心理学体系

    目的:分析<内经>对心理学的论述,探讨其中的理论体系.方法:检索、参考相关文献,利用中医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内经>中包含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人格分型论、五脏藏神论、思维过程论等学说,为心理学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发病理论包括七情理论、气机理论、精血理论等;诊疗理论包括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说理开导法等;调摄理论包括修心养性和四时调神等.结论:中医心理学在<内经>时代就创立了,在理论基础,发病理论、诊疗理论、调摄理论都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作者:吕蕾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随机人群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微卫星DNA vWA多态性的关联性分析

    背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关系密切,但对相关基因定位相当困难,因此有必要先寻找有关遗传标志.目的:通过对微卫星DNA vWA多态性的分析,了解精神分裂症与vWA有关等位基因的关联情况.设计: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随机人群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病房和大连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象:精神分裂症病例为2002-03/07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32例,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阴性症状为主.随机人群样本为在大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随机选取的正常人血液样本123份,无精神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无明确亲缘关系.方法:采取抗凝全血标本,用PE Profiler plus系统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复合扩增,然后用ABI310型基因分析系统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和基因检测.计算出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并按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计算出各等位基因的理论频率与实际观测值,作吻合度检验和连锁分析;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随机人群进行比较,按RR=Pd×(1-Pc)/Pc×(1-Pd)公式进行相对危险度分析并作统计学显著性检验(RR:相对危险度;Pd: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因频率;Pc:随机人群基因频率),RR>1为有易感倾向,RR<1为有抗性倾向.找出vWA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易感连锁或抗性连锁的等位基因.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随机人群vWA等位基因关联性分析.次要结局: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随机人群vWA等位基因频率与Hardy-Weinberg定律的吻合度.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测试样本均纳入结果分析.①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随机人群vWA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②精神分裂症患者vWA-14的检出率(17.2%)低于随机人群(33.3%),差异有显著性(RR=0.415,P=0.014);精神分裂症患者vWA-17的检出率(31.3%)高于随机人群(19.5%),差异有显著性(RR=1.866,P=0.043);其他各等位基因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vWA-14的检出率显著低于随机人群,提示vWA-14在精神分裂症时可能会因某种原因而被负选择,其附近可能存在抵抗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基因.精神分裂症患者vWA-17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随机人群,表明vWA-17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其附近可能存在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

    作者:刘辉;于卫建;方芳;王学滨;杨光;刘奔;梁晓华;周杰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父母亲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发生的关系

    背景:母亲孕前、孕中疾病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被认为是早产病因研究中确凿的危险因素和重复性好的研究结果之一,父母亲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否也与早产的发生有关?目的:了解父母亲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发生的关系.设计:以早产儿和正常出生儿的父母亲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妇产科.对象:早产儿(n=227)来自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和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符合早产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n=750)来自以上两所医院,分娩孕周38~42周且出生体质量3 000~4 000 g的正常新生儿,两组性别构成相同,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1周.方法:对早产儿和正常对照新生儿的父母亲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母亲产科因素主要参照围产期保健卡及婴儿的医院出生记录,父母亲的社会经济、生活行为及人口学的调查则是利用自制的调查表.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父母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年家庭收入和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结果:按实际完成处理,终进入分析的早产儿227人,正常对照新生儿为750人.母亲分娩年龄>35岁(正常对照组为≤25岁)、母亲职业为教师及无业者(正常对照组为2人)、孕期母亲吸烟、饮酒、父亲职业为农民(正常对照组为2人)、父亲吸烟、吸烟时间长、父母亲文化水平低(正常对照组为大专及以上)和家庭收入低于3.5万元(正常对照组为≥3.5万元)等因素是发生早产儿的危险因素(OR=1.629~151.701).结论:母亲职业为教师、父亲职业为农民、年家庭收入低、父母亲文化水平低等因素与早产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东峰;栗世如;姜秀波;李红彩;吕秀翠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羟丁酸钠对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与量效时效的关联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羟丁酸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和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进行.取新生后7 d 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组,每组分缺氧后1,3,24,72和168 h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羟丁酸钠各剂量组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即刻腹腔注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每8小时1次,共计给药7 d,缺氧缺血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kg.各组在缺氧完成后1,3,24,72和168 h取脑切片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CA1区细胞病理改变,细胞凋亡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计算脑海马CA1区中的凋亡阳性细胞表达数目,并观察新生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经补充后15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增长率:缺氧缺血组大鼠在缺血缺氧后72,168 h时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羟丁酸钠50,100mg/kg组新生大鼠在72,168 h时明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1),且羟丁酸钠100mg/kkg组明显高于羟丁酸钠50mgkg组(P<0.01).羟丁酸钠200 mgkg组大鼠各时间点体质量增长率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光镜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缺氧缺血组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锥体细胞减少,羟丁酸钠50,100 mgkg组锥体细胞病理改变明显减轻.③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凋亡阳性细胞数目:缺氧缺血组缺血缺氧后3 h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28.7,P<0.01),24 h时达到高峰,染色强,其后逐渐减弱,但在168 h时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12.8,P<0.01).羟丁酸钠50 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 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5,0.01),168 h时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100 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168 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1),在缺氧缺血168 h时明显低于羟丁酸钠50 mg/kg 组(t=4.45,P<0.01),其余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200 mg/kg 组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结论:①腹腔注射50,100mg/kg的羟丁酸钠时缺氧缺血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明显加快,苏木精-伊红染色也显示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提示羟丁酸钠通过对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促进了新生大鼠的生长发育.②腹腔注50,100 mgkg射羟丁酸钠可使缺氧缺血3 h后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尤以100 mg/kg的作用明显,说明羟丁酸钠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作用时间及用药剂量相关.

    作者:陈莺;马正良;曾因明;赵志斌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03-06/2004-08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的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27例、抑郁症24例和焦虑症患者29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问卷共90项,每个项目按5级评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0分为重度异常),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测评,记录总分和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比较各组间评分的差异.结果:有24例抑郁症患者、29例焦虑症患者和27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测评结果纳入分析.①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2.60±0.52,1.86±0.41和1.16±0.35;t=5.76,7.91,P<0.01).②3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评定结果比较: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焦虑组(P<0.01);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除敌对外,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组(P<0.01).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单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下降程度更明显.

    作者:麦桂英;赵振环;朱海兵;刘玉萍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综合干预学习困难儿童的疗效评估

    背景:学习困难儿童不仅有认知能力的偏异和智力结构发展不平衡,还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习困难儿童认知、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干预效应.设计:以患儿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内科.对象:选择1998-07/2001-07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医学心理专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儿童,其学习困难的诊断符合ICD-10中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智商>70是诊断学习困难的必备条件.同时予以排除情绪障碍、智力缺陷、多动症、视听觉障碍及脑器质性疾病,并经过神经心理学专业1名教授确诊.自愿参加认知训练、行为干预、感觉综合训练,疗程满1年的患儿为观察人群.治疗技师与参与儿童比例为1:2,时间为90~120 min/次,每周二三次,24次为1个疗程,连续干预4次即1年.31名患儿进入后的统计分析,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7.7±1.2)岁,平均智商87.5±8.6.方法:应用认知训练、行为干预、感觉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治疗6~12岁学习困难儿童31例,连续干预1年.使用联合型瑞文测验测定儿童推理能力,用拜瑞视觉动作统整发展测验测评儿童的视觉-动作的统合能力,用视觉注意数字划消测验和听觉注意广度和记忆顺背和倒背测评儿童注意力.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问题,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评定多动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前后患儿推理能力、视觉-动作统合能力、注意力及心理行为的变化.结果:31例患儿进入1年后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干预后,儿童的推理能力得分、视觉-动作统合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瑞文测验:干预前87.51±8.64,干预后90.03±8.70,t=-9.610,P<0.001;拜瑞视一动统合测验:干预前6.75±1.74,干预后8.27±1.94,t=-9.002,P<0.001).②视觉注意力数字划消测验错误率明显降低,听觉注意广度和记忆也显著提高(数字划消:干预前15.90±20.11,干预1年2.74±3.67;记忆的顺背:干预前7.70±1.60,干预1年11.23±1 23;记忆的倒背:干预前3.52±0.93干预1年6.97±0.16,P<0.01).③conners量表多动症总分在干预后的3个月、6个月、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干预前22.65±3.53,干预3个月18.87±4.14,干预6个月15.65±3.92,干预1年12.65±3.36,t=7.35-15.36,P<0.01).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心理行为9项因子分在不同疗程明显下降.④学习成绩提高达87%(26/31).结论:认知训练及行为干预和感觉综合综合干预学习困难儿童,其针对性综合疗效可改善学习困难儿童认知、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症状,使视功能,听功能和大脑功能均得到刺激和提高.

    作者:林桂秀;陈珊;陈达光;胡君;殷晓荣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他克莫司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背景:目前他克莫司对周围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多,而其是否具有促进中枢神经再生和保护作用.目的:通过神经行为学观察和检测突触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量,探讨他克莫司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自我前后对照、相互对照)实验.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11在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由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的雄性SD大鼠24只为观察对象,体质量(200±20)g,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干预:伤前24 h以20 g/L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麻醉,损伤组和治疗组模型制备参照美国Dixon建立的大鼠脑液压损伤模型,打击能量为151.95~172.21 kPa,相当于中度颅脑损伤,对照组只埋管不打击.治疗组伤后5 min以1 mg/kg腹腔注射他克莫司,1次/d,连续7 d.损伤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伤前、伤后3 d和伤后1周分别进行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于伤后1周全部大鼠断头取脑,分别取海马、伤灶周围额叶皮质、基底核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海马各区以及伤灶周围的额叶皮质与基底节的分布,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于伤前、伤后3 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成绩.②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③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伤后3 d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成绩和平衡试验成绩低于损伤组[行走试验成绩:(7.5±2.5)s,(5.5±2.1)s,(10.5±2.5)s,(8.2±2.5)s.平衡试验成绩:(3.4±0.5)分,(2.5±0.2)分,(5.7±0.2)分,(5.0±0.5)分,P<0.05~0.01],治疗组伤后3 d和伤后1周时记忆实验成绩高于损伤组[(4.9±1.7)s,(6.2±2.3)s,(4.0±1.5)s,(4.4±2.6)s,P<0.05~0.01].②治疗组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量显著高于损伤组(140.36±3.87,45.52±2.16,31.67±2.35,96.25±2.85,24.35±2.47,20.49±2.08,P<0.01);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162.24±3.52,50.58±2.31,42.69±2.53,P<0.01).③治疗组海马、皮质、基底节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损伤组[(10.37±2.12)%,(18.39±2.87)%,(12.78±2.45)%,(21.14±4.85)%,(38.57±3.78)%,(21.18±4.59)%,P<0.01].损伤组海马、皮质、基底核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5±2.56)%,(4.96±2.15)%,(3.52±2.17)%,P<0.01].结论:他克莫司治疗后能促进大鼠海马、皮质及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减少海马和皮质及基底核区神经细胞凋亡,对实验动物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孙旭;张桂运;李秋平;崔尧元;魏明海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心理干预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于2000-02/2004-12选择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医院外科病房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住院患者58例.年龄>18岁,符合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标准,排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干预方法:①进行健康教育:正确认知、面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②明星座谈:讨论交流经验,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拟订康复计划.③行为疗法:指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以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诱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④心理疏导治疗:理解疏导病患,随时解除其消极,悲观,紧张,抑郁,焦虑的情绪.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项内容,有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9大症状因子,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重)反映患者的精神卫生症状,采用专用于测量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胃肠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状态,症状学,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等5个方面36项调查项目,采用4级记分每项为0至4分,总分144分)测定患者生活质量,各项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正常人群总分为125.8分.结果:58份问卷均完整合格进入结果分析.①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明显高于正常人常模数据(t=2.176-3.351,P<0.05).②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惧、抑郁、偏执等症状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260-2.775,P<0.05).③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4.96±11.28),(90.35±12.51),t=4.667,P<0.05].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心理情绪状态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124-4.985,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表现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症状显著.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曾隆桂;何子平;黄华遇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野罂粟碱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背景:镇痛是野罂粟主要功效之一.以往的研究证明其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为总生物碱.野罂粟碱是从其总生物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生物碱.目的:探讨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8/2003-12在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40只小鼠,随机分为14组,每组10只.方法:①镇痛效果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罂粟碱2.5,5.0和10.0mg/kg组和吗啡组.②与内啡肽关系比较.随机分5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纳洛酮组,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③与一氧化氮关系比较.随机分4组,盐水对照组,野罂粟碱组,野罂粟碱+L-精氨酸400mg/kg组和L-硝基精氨酸甲酯37.5mg/kg组.致痛方法为小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10 g/L甲醛20μL,疼痛观察项目为行走自如得0分;跛行,不动时撑地得1分;抬足得2分;抖足或舔足得3分.观察分两个时相:致痛后0~10min为第1时相,20~30min为第2时相.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药物作用下各组小鼠的疼痛反应评分.结果:①野罂粟碱可显著的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第2时相的疼痛反应评分(P<0.05~0.01).大剂量对第1时相的疼痛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吗啡对两个时相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②纳洛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而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③L-精氨酸可减弱野罂粟碱对第2相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L-硝基精氨酸甲酯可增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结论:野罂粟碱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阿片拮抗剂纳络酮可完全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但不能改变野罂粟碱的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无关.L-精氨酸可部分的抑制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而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提示野罂粟碱的镇痛可能部分的与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或释放有关.

    作者:刘永平;佟继铭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功能重建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创伤.前交叉韧带形态学特点、损伤机制、手术重建、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以及运动疗法的基本程序等方面对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有直接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 Entrez Pubmed和CNKI 1974-02/2004-07间关于前交叉韧带相关文献,检索词:前交叉韧带损伤(injure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②有关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排除标准:文献中有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未排除文章中资料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和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57篇相关文献,36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1篇文献,其中10篇系重复研究,5篇为综述,6篇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检查方法.资料综合:28篇文献中,7篇文献讨论前交叉韧带的形态特点,6篇实验性文章分析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9篇通过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不同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6篇文献报道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运动治疗方法.结论:为实现前交叉韧带的功能重建,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关键是掌握好不同的适应症,提高治疗和康复效果,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作者:张沙骆;瞿树林;陈嘉勤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幼年慢性癫痫模型大鼠情感行为及空间记忆改变以及吡拉西坦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幼年慢性癫痫模型大鼠情感行为及空间记忆改变,以及吡拉西坦的干预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河北医科大学及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选用Wistar幼年大鼠50只.肌注马桑内脂注射液复制大鼠慢性癫痫大发作模型.每间隔3 d重复肌注1次,经30次注射后,对其中点燃的动物改为14 d肌注1次.造模3个月时点燃动物分为造模组、吡拉西坦低剂量组、吡拉西坦高剂量组、苯妥英钠加吡拉西坦组各10只.各组于造模3个月后开始连续灌胃,1次/d.吡拉西坦各组灌服吡拉西坦混悬液,分别为0.024 mg/(g·d),0.048 mg/(g·d);苯妥英钠加吡拉西坦组灌服苯妥英钠0.06 mg/(g·d)及吡拉西坦混悬液0.048 mg/(g·d).用药1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10只正常对照非造模组大鼠在造模开始时同期喂养并灌服等容积生理盐水.观察马桑内脂所致幼年大鼠慢性癫痫模型,达到点燃标准时动物情感行为的变化,以旷场活动性和拒俘反应性表示.观察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改变,以发现平台时间及搜索距离表示.结果:50只大鼠均纳入分析结果.情感行为观察结果:①旷场活动性比较:吡拉西坦组低、高剂量组以及苯妥英钠加吡拉西坦组明显高于造模组[(5.2±1.2),(7.8±2.3),(8.4±2.6),(3.1±1.3)min,P<0.05或P<0.01].②拒俘反应性:吡拉西坦高剂量组以及苯妥英钠加吡拉西坦组明显低于造模组[(2.07±0.38),(2.31±0.35),(3.91±0.98)min,P<0.05].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观察:①搜索时间比较:吡拉西坦高、低剂量组、苯妥英纳加吡拉西坦组在相应组次比造模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各个处理组内随训练次数增加平均搜索时间逐渐减少[其中第1次分别为(45±9),(51±8),(44±9),(63±11)s;第3次分别为(42±7),(49±9),(42±7),(57±8)s;第6次分别为(34±8),(42±8),(35±6),(49±9)s,P<0.05或P<0.01].②搜索距离比较:吡拉西坦高、低剂量组、苯妥英纳加吡拉西坦组平均搜索距离在相应组次比造模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各个处理组内随训练次数增加平均搜索距离逐渐减少[其中第1次分别为(510±89),(670±58),(586±91),(793±74)cm;第3次分别为(455±56),(602±77),(521±84),(690±67)cm;第6次分别为(385±48),(487±68),(392±79),(550±54)cm,P<0.05或P<0.01].结论:慢性癫痫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降低,吡拉西坦对该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降低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张少丹;余明;裴林;李海滨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精神科医生选择抗抑郁药物时先考虑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生选用抗抑郁剂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方法:调查于2004-01/10在广州市脑科医院芳村、荔湾两个门诊部完成.就诊的患者主要来自广州地区,共1 496例,平均年龄45岁,女性占多数(n=923,61.7%).调查问卷由作者自行编制,含40个条目,罗列了可能影响医生选择用药的相关因素.问卷上不记录患者姓名,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医生在问卷上注明选用的药物,每个条目只需回答是或否.医生在开药之后立即完成问卷.本调查不涉及患者隐私,基本不与患者的利益冲突,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 4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见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患者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谱(54.3%)、避开特定的副作用(48.9%)以及并发症的存在(46.4%)等.而停药综合征(1.2%)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6.3%)则很少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并发症(如合并焦虑或焦虑症)、药物副作用以及抗抑郁剂对不同症状的作用特征为精神科医生选择抗抑郁剂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作者:何小林;郑洪波;余金龙;郭建雄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健康成年人性活动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观察健康成年人性活动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04-06/08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某社区自愿参加本实验的成年已婚者共46人为观察对象,经实验前教育详细讲解实验流程、要求和实验目的,以及性活动的性欲期、高潮期的界定,签署知情同意书,仔细询问病史初选观察对象,在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进一步筛选,终选择26人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纳入实验.2人因实验资料不全而被剔除,后实际观察对象24人.男女各12人,分男女2组,每组12人.观察对象在自己家中惯常的条件下进行男上位的性活动,现场采集其性活动前基线状态及性活动高潮期后10 min内、30 min、60 min的肘静脉血,以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浆内皮素水平,以配对t检验分析性活动后内皮素梯度变化,t检验行性别组间对比.结果:46人中终进入结果分析24人.①女性组只在性高潮后30 min血浆内皮素水平较基线状态显著性下降[(31.139±10.185),(39.790±12.250)ng/L,t=2.254,P<0.05].②男性组性活动后各时段10 min内、30 min、60 min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基线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变化[(35.872±15.195),(41.024±15.846),(39.812±22.630),(36.755±9.777)ng/L,P>0.05].③男女性别组间基线状态,性高潮后10 min内,性高潮后30 min,性高潮后60 min各时段血浆内皮素水平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性活动相伴的血浆内皮素变化应引起血管先反应性舒张继而收缩的效应,这个过程男性持续时间较短、恢复较快,而女性持续时间较长、恢复较慢.除女性在性高潮后30 min时血浆内皮素水平较基线状态有显著性下降外,健康成年男女在性活动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无显著性梯度变化;男女性别组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作者:谭学瑞;吕莺;陈正杰;马晓年;杨大中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与方法

    目的:以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与方法.方法:神机失灵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基本病理,治疗当以开窍醒神、强记益智为施治总则.①从心论治:治疗以益心养心、开通神窍法使血脉和利,心神明畅,处方可选用孔圣枕中丹合四君子汤加减.②从肾论治:临床广泛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左归丸、地黄饮子、补肾益智方、补肾方等以补肾填精,益髓养神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晚期阶段使用补肾填精,益髓养神改善二便失禁和生活能力,延缓病情发展.③从痰论治:以二陈汤、涤痰汤、黄连温胆汤、白金丸、猴枣散、苏合香丸、醒脑静均为常用之方.④从瘀论治:水蛭配通天草、菖蒲配蒲黄、黄芪配川芎药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各个阶段,均收到满意的疗效.结果:神明失用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基本病理,心肾虚衰、痰瘀阻滞是导致神明失用的内在机制.结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以开窍醒神、强记益智为总则;从心、肾、痰、瘀施治,殊途同归益神明;谨守病机缓图治,防治结合效果明显.

    作者:李亚明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内经》对疼痛机制的认识

    目的:探讨中医经典<内经>对疼痛机制的认识.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对<素问>中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中<周痹><痈疽><论痛><经筋>等文献中关于疼痛方面的论述进行总结.结果:从疼痛的病因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外感六邪、五气过抑、气分受伤、水液潴留4个方面;病机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寒凝血瘀、脉络缩蜷、血脉虚滞、气滞血瘀、聚沫斥裂、脉络满盛、六腑气津失常、营卫受损、阴气亢盛、阳热亢盛等10个方面.结论:<内经>中对疼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脉象进行不同的治疗.

    作者:滕杨;刘峻 刊期: 2005年第24期

  •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治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的作用

    目的:探讨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门诊患者23例采用分组对照,治疗组(12例)口服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初始1.5 mg/次,2次/d,如无明显不适,两天后增加至3 mg/次,2次/d;吡拉西坦0.8g/次,3次/d口服.对照组(11例)予同样剂量的吡拉西坦.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分别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的认知次级量表[由12个条目组成,评定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缺陷,评分范围为0(无错误或无损害)~75分(严重损害)]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总分30分,分值越低,痴呆程度越严重)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痴呆的严重程度;应用Blessed-Roth量表检测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询问患者家属,记录患者社会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个性方面变化,正常人为4分,分数较高,痴呆程度越重).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结果:23例患者纳入实验,所有患者均完成全部实验过程即3个月治疗计划,无中途退出者.①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的认知次级量表、Blessed-Roth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9.1±5.2,24.1±4.7;16.2±2.9,18.6±2.4),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高于对照组(23.1±4.5,16.9±3.2).②治疗后两组患者无明显药物副作用.结论: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个月后,患者的自知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制力均有提高,精神症状、生活和社交能力均有改善,且无明显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说明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谢志雄;孟宪栋 刊期: 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