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梅;霍彬;白雪;李艳辉;王旭红
利培酮(维思通)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对控制症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有良好的作用.随着他的广泛应用,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日趋复杂化.文章拟从药理角度综述利培酮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作者:汪春运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心理支持疗法对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化疗后50例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化疗后进行心理支持疗法,两组白血病患者均长期随访(1995-01/2002-06),生活质量参照PULSES的内容自拟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定,心理健康水平应用汉密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26例中,持续完全缓解大于5年13例,持续完全缓解未达5年的6例,复发7例;生活质量积分少于10分的13例,生活质量积分少于15分的7例,生活质量积分少于20分的6例.对照组24例中,持续完全缓解大于5年9例,持续完全缓解未达5年的5例,复发10例;生活质量积分少于10分8例,少于15分5例,少于20分11例.两组间的5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x2=5.1023,P<0.05),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差异明显(t=-2.043,P<0.05).结论:心理支持疗法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陈任安;梁英民;刘利;郝淼旺 刊期: 2004年第21期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患病前后焦虑情绪和疑病性神经症的影响.通过实施认知疗法、行为治疗、森田疗法、支持与解释等综合心理干预,说明综合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eine,t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分析tHcy浓度与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各血脂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CHD患者血浆tHcy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9.39±1.53),(12 27±2.615)μmol/L,t=9.13,P<0.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浆tHcy浓度越高(P<0.01);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各血脂指标与tHcy之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tHcy血症可能是CH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
作者:许莹;胡健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暴露控制法在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将3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伴有长期幻听症状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用暴露控制法合并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n=17)和单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n=20)治疗,于入组时、治疗8周后、6个月后分别用改编Miller幻听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并于治疗6个月后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患者.结果:研究组治疗8周和6个月后,患者幻听量表评分分别为6.71±1.88和4.08±1.69,PANSS量表总分分别为51.22±4.67和45.13±3.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治疗6个月后的SDSS总分(2.75±2.78)、职业和工作(0.71±0.81)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暴露控制法不仅能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而且对改善其余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叶青;唐登华;田桂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为探讨感觉统合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早期康复训练中的作用,对15例6个月内有脑瘫或可疑脑瘫并感觉防御患儿在应用Bobath法等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4种感觉统合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显示15例患儿感觉防御症状均明显改善,这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可改善婴儿早期脑瘫或可疑脑瘫感觉防御症状,从而使康复训练能顺利进行.
作者:宋少俊 刊期: 2004年第21期
采用开放性治疗,氯咪帕明对照的方法,将6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研究组给予曲唑铜50~150 mg/d,对照组给予氯咪帕明50~150 mg/d,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研究组显效率为73%,对照组为70%,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抗抑郁作用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曲唑酮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疗效与氯咪帕明相当,起效较快,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
作者:马建东;寇振芬;朱性霞 刊期: 2004年第2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人疾病和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为社区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西安市部分社区年龄≥60岁老年人疾病和健康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数据,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76%,患1种疾病29.4%,患2种疾病22.8%,患3种以上疾病23.8%;高血压患病率36.3%,其次是关节炎患病率17.6%;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老年人患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吸烟量愈多,烟龄愈长者,患病率愈高(P<0.05);吸烟与肺心病、糖尿病关系密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慢性病影响因素普遍存在.开展老年社区服务,倡导良好卫生行为及生活习惯,将有助于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干预迫在眉睫.
作者:马志华;张茹英;刘彦君;楚东岭;化前珍;刘冬焕;刘喜文;尼春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超声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和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未使用抗血小板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超声治疗,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和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超声治疗前血清一氧化氮水平[(40.9±12.7)μmol/L]较对照组[(21.4±5.3)μmol/L]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19.5±9.2)μmol/L]接近正常对照组;冠心病患者超声治疗前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29.34±5.3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08±4.85)μg/L](P<0.01),治疗后有所下降[(25.53±6.51)μg/L],但无显著性意义.且患者超声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一氧化氮和血小板活化可能共同参与了冠心病发展过程,超声治疗冠心病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一氧化氮和α颗粒膜蛋白140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刘海陵;阳小云;黄兆民;侯敢;黄迪南;伍洲亮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心力衰竭组和治疗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复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TNF-α表达情况.结果:心力衰竭组大鼠血液动力学状况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t=3.11~10.78,P<0.01).心力衰竭组与治疗组心肌组织TNF-α蛋白的表达量[吸光度(A)值分别为8.04±0.17,7.10±0.10]明显高于假手术组(3.20±0.12)(t=104.08,111.43,P<0.01),3组比较,心力衰竭组TNF-α表达量高(t=21.32,P<0.01).结论: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表达TNF-α明显升高,心力衰竭时心肌组织是TNF-α的重要来源之一.
作者:王江;田颖;祝善俊;王亚丽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35岁及以上首诊患者血压值与其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按正规测血压的要求,对32 756例35岁及以上首诊患者测量坐位血压,并对血压分类进行统计.结果:32 756例首诊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26.9±21.7)mm Hg(1 mm Hg=0.133kPa),舒张压为(78.1±11.4)mm Hg,男性平均血压高于女性(t=10.387,22.424,P<0.001).检出高血压11590例,男性检出4 776例,女性检出6 814例,男性检出的1,2级高血压构成比(38.10%)高于女性(33.70%)(x2=65.357,P<0.001).高血压构成比随年龄增高而增高(x2=2 388.55,P<0.0001).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1级及2级高血压的构成比分别为27.44%,37.18%,22.48%及12.91%.结论:医院门诊为35岁及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对及早检出高血压患技者并进行干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王柳宁;胡世红;韦春凌;赵业萍;肖立辉;邵育敏;段明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针刺加口腔功能训练对小儿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疗效,检验加用针刺疗法疗效优于单纯口腔功能训练的假方法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训练组、结合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方法,训练组采用现代口腔功能训练康复方法,结合组采用针刺和口腔功能训练方法,各组均治疗60 d比较疗效.结果按基本正常、显效、有效、无效4类,结合组分别为4,6,13,7例,总有效率为76.6%,训练组、结合组分别为2,5,7,16例,总有效率53.3%和1,3,9,17例,总有效率56.6%.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71,6.94,P<0.05).结论针刺加口腔功能训练更有益于脑瘫患儿语言障碍恢复.
作者:李慧敏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调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中合并有慢性病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0例SARS患者中合并慢性病的种类、数目和患者的年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有合并症的SARS患者平均年龄远高于无并发症者(t=12.6,P<0.05),具有1种以上并发症的病例数为87例,占12.8%,多者1例有4种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是常见的SARS患者并发症,分别为20和19例,检出率分别是2.9%和2.8%;合并慢性病者出现呼吸困难、腹痛症状的概率显著高于无合并慢性病者(x2=11.955,8.265,P<0.05).有慢性病患者的收缩压[(16.0±2.4)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9.3±1.6)mm Hg]均显著高于无基础疾患者[(15.3±1.1),(8.9±1.6)mm Hg](t=5.054,3.120,P<0.05).结论:①SARS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和高血压.②有并发症者多为老年SARS患者,有并发症者常预后不良.③有并发症的SARS患者呼吸功能更易受损,出现呼吸困难.
作者:徐武夷;王士雯;郭廷凯;姚伟;董强;赵玉生;卢才义;高伟;吴兴利;李泱;李国瑛;刘漠焓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调查心脏神经症患者精神心理特征,总结其规律性.方法:95例心脏神经症患者和101例冠心病患者入院后1周内分别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结果:心脏神经症组的SCL-90总分(155.3±52.6/例),总均分(2.0±0.6/例),阳性项目数[(42.7±10.5)项/例],阳性症状均分(2.9±0.4/例)明显高于冠心病组,但后者中的阴性项目数[(52.8±16.5)项/例]明显高于心脏神经症组(t=2.326~3.250,P<0.05~0.01).在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中,心脏神经症组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冠心病组(t=2.266~3.214,P<0.05~0.01).结论:心脏神经症患者常比冠心病患者有更多和更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表现.
作者:李志坚 刊期: 2004年第21期
背景: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相当常见,并且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目的: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的病理生理意义奠定基础.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鼠类动物实验室完成.实验选取24只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钳夹升主动脉后自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1.0 mg/kg,1.5 h后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注入月桂酸钠后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损害及微血栓形成情况;早期缺氧心肌情况.结果:①注入月桂酸钠1.5h后冠状动脉微血栓组所有大鼠均出现微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及微动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无此情况(P<0.01);冠状动脉微血栓组微动脉内皮损伤率为(10.17±2.33)%,血栓形成率为(9.42±2.02)%.②Nagar-Olsen染色显示心肌缺血区域占所观察心肌横截面面积的(7.52±2.26)%,对照组无心肌缺血(P<0.01).结论:月桂酸钠可稳定地诱发冠状动脉微血栓形成,此模型可作为冠状动脉微血栓及微栓塞研究的平台.
作者:叶明芳;陈丹;傅发源;陈良龙;洪华山;吴黎明;林朝贵 刊期: 2004年第21期
锌是人体内重要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许多金属酶的主要成分或是酶的激活剂,参与机体的正常生理与生化功能.缺乏或过多时,均可能导致多系统功能紊乱或毒性反应.
作者:吐尔逊江·买买提明;王晓军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游泳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方法:以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以小肠推进百分比为指标观察小鼠游泳前、20 min游泳中、游泳后20 min小肠推进运动的变化.结果:20 min游泳运动中小鼠小肠推进百分比降低,对照组为(60±7)%,实验组为(37±5)%;游泳运动后20 min小鼠小肠推进百分比提高,对照组为(61±4)%,实验组为(66±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0.254,2.908,P=0.000,0.008).结论:20 min游泳运动中小鼠肠动力减弱;游泳运动后小鼠肠动力提高.
作者:王君;丛伟;黄胜英;王珍武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面积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98例曾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用硝酸甘油介入、99Tc-甲氨基异丁基异氰(99TcmMIBI)二次扫描方法测定存活心肌面积,同时计算出心功能指标.结果:存活心肌面积大组与存活心肌面积小组平均年龄及有无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等各项危险因素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者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8.2%,后者为25.6%,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面积与心功能和心率失常密切相关.
作者:杜凤和;郭彩霞;徐秀英;赵黎佳;杨红莲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评价坦度螺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应用坦度螺酮和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随机取样各23例,并比较疗效及副作用,坦度螺酮:第1~2周,30mg/d,分3次,饭后口服.第3周如HAMA减分率<30%;无不良反应,则将剂量加至60mg/d,分3次,饭后口服.不需增加药量者为低剂量组、需增加药量者为高剂量组.第7~8周将高剂量组剂量减半.丁螺环酮:第1~2周,15 mg/d,分3次,饭后口服.第3周如HAMA减分率<30%;无不良反应,则将剂量加至30 mg/d,分3次,饭后口服.不需增加药量者为低剂量组、需增加药量者为高剂量组.第7~8周将高剂量组剂量减半.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3,4,6,8周末各评定1次,疗程8周.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疗效指标HAMA评分在治疗结束时与基线比较均显著减低(P均<0.01);治疗结束时HAMA减分率:坦度螺酮组(60.30±19.76)%,丁螺环酮组(56.27±19 38)%;临床总有效率:坦度螺酮组74%,丁螺环酮组70%,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ESS结果表明,坦度螺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丁螺环酮组相当,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和26%,主要不良反应是口干、头晕头昏、食欲减退、恶心等.结论:坦度螺酮的抗焦虑疗效与丁螺环酮相似,不良反应少而轻.
作者:李乐华;陈晋东;陈晓岗;赵靖平;陈远光 刊期: 200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