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侧侧脑室伴两肺及胸膜多发肿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华蓓;袁涛;全冠民

关键词:
摘要:患者 女,25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间断头痛,3天前病情加重.体检:两侧瞳孔不对称,左、右侧直径分别为3 mm、4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正常,两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腱反射正常,巴氏征阴性.患者于7年前行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切除术,病理示脑膜瘤Ⅰ级,并于术后半年复发,行γ刀放射治疗.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喉腔及鼻腔多发结外型Rosai-Dorfman病一例

    患者 女,67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嘶、呼吸困难,伴喘息,活动后加重,无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及进食困难.当地医院予抗炎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停药后再次出现呼吸困难伴喘息.发病以来饮食、二便可,精神睡眠欠佳,体重无明显下降.影像表现:CT示喉腔(声门下腔)后壁增厚并见一结节突入喉腔,致喉腔狭窄,病变基底面与喉壁分界欠清,大小约1.6 cm×1.2 cm,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双侧鼻腔见软组织密度病变,鼻腔阻塞,增强明显强化,双侧下鼻甲鼻部、鼻中隔前段骨质吸收(图1~4).MRI示喉腔(声门下腔)后壁腔内一梭形等T1、稍长T2信号占位,致管腔明显狭窄,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大小约1.2cm×1.3 cm×2.8cm(图5~7).

    作者:李正平;何波;孙学进;赵卫;何绍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磁共振三种不同序列对肛瘘瘘管形态特征评价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T2WI脂肪抑制(FS)序列、质子加权预饱和脂肪抑制(PDWI PFS)序列与增强T1WI FS序列对肛瘘瘘管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 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均行MRI扫描.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分析横断位三种不同序列对肛瘘瘘管形态特征和走形的显示价值.结果 主瘘管(包括脓肿)正确显示率分别为T2WI FS 96.7%、PDWI PFS 97.8%、增强T1WI FS 97.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任意两种序列对其显示清晰度的评分均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01),以增强T1WI FS序列佳.对瘘管分支、多发细小瘘管的正确显示率,三种序列的图像均为95.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任意两种序列对其显示清晰度的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优至劣排序为增强T1WI FS序列、PDWI PFS序列、T2WI FS序列.按照Parks分型,分型符合率为T2WI FS 86.5%、PDWI PFS 93.3%、增强T1WI FS 93.3%,T2WI FS序列明显低于PDWIPFS与增强T1WI FS序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I PFS与增强T1WI FS序列无明显差别;但任意两种序列对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显示清晰度的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T1WI FS序列好.结论 对于主瘘管(包括脓肿)、瘘管分支及多发细小瘘管三种扫描序列均可以准确显示,但增强T1WI FS序列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细节;在分型上,PDWI PFS与增强T1WI FS序列均优于T2WI FS序列,但在瘘管与肛门括约肌关系显示上,增强T1WI FS序列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细节.

    作者:张莲;朱慧媛;孙金芳;赵润;王鑫;蔡卫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术前MR肿瘤形态对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MRI对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行根治性切除的85例H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随访内容为复发和转移.比较病史资料及MRI征象(肿瘤位置、大径、边缘、包膜以及液化区)与HCC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关系.结果 随访的85例HCC患者有25例出现术后复发和/或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复发阳性与阴性组比较,年龄、性别、长期饮酒史、肝硬化、AFP、TKI、分化程度、Ki67及肿瘤位置、大径、液化区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节形态、包膜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分析显示,仅结节形态与HCC的复发和转移相关(OR =5.92,P<0.05).结论 术前MRI瘤灶结节形态是HCC复发和转移的预测因素,在临床上应引起注意.

    作者:李强;谢东;苏丹柯;金观桥;张卫;左志超;黄雷;谢积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以反晕征为主要CT表现的肺结核三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以反晕征为主要CT表现的肺结核患者的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这类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确诊的以反晕征为主要CT表现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这类疾病的影像学特点、病理基础及鉴别诊断.结果 3例患者均为免疫正常人群,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肺内出现反晕征且合并有腺泡结节和树芽征,反晕征的壁及内部的磨玻璃区均可见结节影.结论 肺内出现反晕征的肺结核患者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作者:望云;范丽;李琼;王云龙;刘士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对比增强CT与超声造影对胆囊局灶性病变诊断价值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对比增强CT(CECT)和超声造影(CEUS)对胆囊局灶性病变(FGL)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等国外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WanFang)、维普(VIP)等中文数据库,查找所有关于CECT及CEUS诊断FGL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8月.采用Statal2.0和Meta-Discl.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个研究,包括2469例FGL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ECT诊断FGL的敏感度(Sen)合并=0.91[95%CI(0.87,0.94)],特异度(Spe)合并=0.71 [95% CI(0.67,0.75)],阳性似然比(+LR)合并=4.77 [95% CI(2.57,8.84)],阴性似然比(-LR)合并=0.12 [95% CI(0.09,0.18)],诊断比值比(DOR)合并=44.89[95% CI(17.17,117.35)];CEUS诊断FGL的Sen合并=0.91 [95% CI(0.88,0.94)],Spe合并=0.95[95% CI (0.94,0.96)],+LR合并=12.44[95% CI(8.49,18.25)],-LR合并=0.10[95%CI(0.07,0.14)],DOR合并=139.52[95% CI(73.13,266.20)].CECT与CEUS诊断FGL的S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27和0.968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35,P>0.05).结论 CECT和CEUS诊断FGL具有相似的诊断效能,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均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作者:张力强;唐尧;龚军伟;李咏梅;李崇;文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分型与预后相关性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各型肺孢子菌肺炎(PCP)经治疗后吸收时间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76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CT检查资料,根据PCP的CT表现特征将其分型,并对各型PCP经治疗后病变吸收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根据PCP的CT表现分为以下6型:透明磨玻璃型(32例),浑浊磨玻璃型(14例),实变型(7例),囊变型(5例),间质型(13例),混合型(5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型PCP吸收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462,P=0.007).进一步两两比较,透明磨玻璃型、间质型PCP吸收时间均少于浑浊磨玻璃型、实变型、混合型PCP(P <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分析各型PCP治疗后吸收时间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提高对PCP的诊治水平和预后判断.

    作者:谢正平;朱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IVIM-DWI在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区别高、低级别胶质瘤中的诊断性能,并比较IVIM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灌注成像的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术前在3.0T磁共振行IVIM和DSC磁共振成像的胶质瘤患者44例,经后处理计算获得IVIM真扩散系数(D)值、假性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血流量(BF)值、传统表观扩散系数(ADC)以及DSC灌注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对照病理结果,比较上述参数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差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各参数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效能,同时比较IVIM与DSC灌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44例胶质瘤包括27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7例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组ADC、D、D*、f、BF值分别为(988.92±203.67)×10-6mm2/s、(955.41±241.40)×10-6mm2/s、(6018.52±1523.30)×10-6mm2/s、(85.81 ±30.17)×10-3%、(639.05±242.94)×10-6mm2/s,CBV、CBF、MTT、TTP值分别为(2009.51 ±899.93) ml/100g、(352.65±159.31) ml/100g/min、(1150.13 ±593.87) min、(2790.71 ±551.95) min;低级别胶质瘤组相关参数值分别为(1126.10 ±256.87)×10-6mm2/s、(1164.82 ±305.18) ×10-6mm2/s、(5049.43±837.53)×10-6mm2/s、(57.20±20.69)×10-3%、(385.47±136.24)×10-6mm2/s,(854.29±64.16) ml/100g、(216.67±167.51) ml/100g/min、(887.83±47.56) min、(2943.31 ±161.06) min.高级别胶质瘤的D值低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5);高级别胶质瘤的灌注参数D*、f、BF值及传统灌注参数CBV、CBF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9、0.002、0.000,0.000、0.024);ADC值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92).传统灌注参数CBV、CBF与IVIM灌注参数D*(P=0.024、r=0.361;P =0.023、r =0.358)、f(P=0.001、r=0.524;P=0.002、r=0.467)、BF(P=0.000、r=0.716;P =0.000、r =0.572)有正相关性,且灌注参数BF显示出高的相关性.传统ADC、IVIM参数D、D*、f、BF及DSC参数CBV、CBF、MTT、TTP的AUC分别为0.669、0.718、0.683、0.758、0.804、0.813、0.603、0.690、0.421,其中DSC-CBV值在高、低级别胶质瘤诊断中显示出高诊断性能,略高于IVIM-BF值.结论 IVIM-DWI作为无创性定量扩散成像方法,同时提供扩散和灌注信息.IVIM扩散参数与灌注参数在高、低级别胶质瘤分布中均具有差异性,其中BF值诊断效能高,且与传统DSC灌注参数相关性高.IVIM参数,尤其BF值,在术前区别高低级别胶质瘤分级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在未来有望代替传统DSC灌注成像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地位.

    作者:徐蒙莱;陈宏伟;汤群锋;廖蕾;华妙强;方向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纯磨玻璃密度结节高分辨率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长期存在的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的侵袭性与CT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搜集95例患者(共105个pGGN),分析这些pGGN高分辨率CT的特征,用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侵袭性之间的相关性.依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将pGGN的侵袭性分为浸润前病变[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及原位癌(AIS)]与浸润性病变[包括微浸润性腺癌(MIA)及浸润性腺癌(ILA)].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GGN直径的诊断效能.结果 pGGN直径、毛刺征、血管增粗在浸润前病变与浸润性病变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充气支气管、空泡征、边缘分叶、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没有显著性差异;pGGN直径预测侵袭性的佳阈值是12.50 mm.结论 CT特征可以预测pGGN的侵袭性;毛刺征、血管增粗及直径>12.50 mm在预测pG-GN的侵袭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步玉兰;李云;戚元刚;刘立恒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胎儿骶尾部异常的磁共振诊断及鉴别

    目的 分析30例胎儿骶尾部异常的MRI表现并鉴别,探讨MRI在胎儿骶尾部异常诊断中的补充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胎儿骶尾部异常的多平面MRI表现,与产后及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30例胎儿骶尾部异常中,14例为单胎骶尾部脊髓脊膜膨出;15例为骶尾部畸胎瘤(SCT),其中14例单胎,1例为双胎之一SCT;1例超声(US)及MRI提示骶尾部异常,均未能做出明确产前诊断,产后病变大小为2.5 cm×1.5cm×1.5 cm,病理结果为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征.胎儿脊髓脊膜膨出MRI表现为骶尾部局部骨质缺损,骶尾部背侧见大小约0.9cm×0.5 cm~10.2cm×10.3 cm囊性病变膨出,与椎管相通,脊髓圆锥低位,其中4例伴Chiari Ⅰ型畸形及脑积水,1例另伴多发椎体畸形、椎管内骨嵴形成、脊髓纵裂.SCT的MRI表现为骶尾部多房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大小约2.0cm×1.1 cm×1.5 cm~18.2 cm×13.2 cm×12.7 cm,快速T1WI序列呈低信号,T2WI序列呈等高信号.结论 MRI作为产前US检查的一种重要补充方法,对病变多方位全面的显示、鉴别,为早期明确诊断、临床干预治疗及优生优育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

    作者:张玉珍;尹秋凤;李芳珍;刘明;李玉华;汪登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决策树在MRI诊断腮腺区肿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数据挖掘中决策树模型在MRI诊断腮腺区肿块中的应用.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12月至2016年10月接受MRI检查的腮腺区占位的患者共32例,其中良性肿块24例,恶性肿块8例.分别取2项临床指标和9项MRI检查征象信息用于建立决策树.结果 成功建立了能够判断腮腺区肿块良恶性的决策树模型,其中含有4条诊断规则,低相对错误代价为0.0625,对诊断具有决策意义的重要的前3项决策指标为肿块的边界、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以及与周围组织分界情况.结论 对于MRI诊断腮腺区肿块,决策树可以对其良恶性进行正确地判断,有助于对医师进行规则指导,提高诊断水平,为未来计算机辅助诊断疾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及途径.

    作者:董梦莹;金观桥;苏丹柯;宁瑞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256层iCT O-MAR技术运用前后在体模与患者组减除椎弓根螺钉伪影的对照研究

    目的 运用256层iCT骨科植入物金属去伪影技术(O-MAR)分别对体模及患者椎弓根螺钉伪影去除效果作对比观察,探讨O-MAR技术在减除椎弓根螺钉伪影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体模及35例腰椎内固定进行256层iCT扫描并作O-MAR重组,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独立评估,运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O-MAR技术处理前后体模的螺钉直径、伪影评分及患者组伪影长度、图像质量的去伪影效果指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体模经O-MAR处理后螺钉直径减小,更接近真实直径;O-MAR处理前、后螺钉周围强伪影区CT值标准差(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弱伪影区和无伪影区SD值则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组经O-MAR处理后螺钉腹侧伪影明显减小,处理前、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界面、椎弓根、椎体及椎管的图像评分O-MAR处理前、后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前3项的O-MAR处理后评分高于处理前,而后2项的处理后评分则低于处理前.结论 O-MAR技术的应用能显著减少CT图像椎弓根螺钉造成的金属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同时不增加辐射剂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陶景山;谢迎娣;吴献华;丁宏;刘斌;李成相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RESOLVE-DWI在直肠MRI检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RESOLVE-DWI)在1.5T场强下直肠MRI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5例因病情需要拟行直肠MRI检查的患者,进行常规直肠MRI扫描的同时,扫描RESOVLE-DWI序列与常规DWI序列.由2名放射科诊断医师按Likert 5分法对两组DWI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图像的解剖变形、空间分辨率、病灶细节显示及总体图像质量.定量测量并计算两组DWI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比度(C)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进行客观评价.2名阅片医师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两组DWI的主观评价各项指标均采用两两比较秩和检验,客观评价各项指标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RESOLVE-DWI与常规DWI在图像质量4项指标及SNR、CNR对比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RE-SOLVE-DWI组4项指标评分和SNR、CNR值均高于常规DWI组,两组DWI图像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SOLVE-DWI对比常规DWI提升了图像质量,明显提升了图像SNR与CNR,对ADC值的测量没有影响,可以替代常规DWI用于直肠MRI扫描.

    作者:蔡晓明;余建明;范文亮;刘定西;孔祥闯;朱乐;李慧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TIPS术后再出血与曲张静脉位置的关系

    目的 探讨在支架通畅前提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与曲张静脉类型的关系.方法 搜集67例行TIPS治疗并随访满2年且未发生分流道狭窄的肝硬化患者,按术前食管胃曲张静脉类型分为三组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3,P<0.05),Ⅰ组(食管静脉曲张)和Ⅲ组(胃静脉曲张)在再出血的构成比有差异(P'<0.017),Ⅰ组相对于Ⅲ组再出血的风险较低(RR =0.179,95%可信区间0.043~0.735),Ⅰ组和Ⅱ组(食管胃静脉曲张)、Ⅱ组和Ⅲ组中再出血的发生无差异.结论 TIPS术后患者在支架通畅情况下发生再出血可能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引起,而曲张静脉的位置不同,所引起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风险不同,故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和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不同.

    作者:刘梦莹;马富权;李伟之;李培杰;薛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右侧侧脑室伴两肺及胸膜多发肿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女,25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间断头痛,3天前病情加重.体检:两侧瞳孔不对称,左、右侧直径分别为3 mm、4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正常,两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腱反射正常,巴氏征阴性.患者于7年前行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切除术,病理示脑膜瘤Ⅰ级,并于术后半年复发,行γ刀放射治疗.

    作者:华蓓;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3D-FIESTA联合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联合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外科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确诊,分别对比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的NVC发生率、NVC评分、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出脑干区(REZ)的短距离、以及责任血管的性质与来源等.结果 有症状侧NVC发生率约为94.44%(68/72),其中动脉参与比例约95.59% (65/68),责任血管中常见为小脑上动脉(SCA),占比约75% (51/68),NVC评分为6.63±2.18,责任血管与REZ区短距离为(1.04±1.55)mm;无症状侧的NVC发生率约45.83%(33/72),其中动脉参与比例约66.67%,责任血管中常见亦为SCA,占比约57.58%(19/33),NVC评分为2.91±0.95,责任血管与REZ区短距离为(5.28±2.33)mm;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患侧NVC程度及部位密切相关,3D-FIESTA联合3D-TOF序列对NVC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沈健;张惠美;沈伟强;胡红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腮腺多形性腺瘤MRI特征评分对定性诊断的有效性评估

    目的 评估腮腺多形性腺瘤(PA)的特征性MRI表现对术前定性诊断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于术前行MRI扫描的腮腺肿瘤患者87例,将全部病例分为PA组(37例)和非PA组(50例).分别对两组肿瘤的形态、边界、T2 WI信号、包膜、强化特点、ADC值赋予分值,分析其差异.建立改良多形性腺瘤MRI特征评分系统,并判断该评分系统诊断PA的准确率.结果 两组肿瘤的形态、边界、T2WI信号、包膜、强化特点、ADC值有明显的差异.采用改良多形性腺瘤MRI特征评分诊断PA的敏感度64.86%,特异度94.00%,阳性预测值88.89%,阴性预测值78.33%,准确率81.64%.结论 完全符合多形性腺瘤MRI特征评分的腮腺肿瘤,术前定性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准确率.但仍有一部分PA影像表现不典型,与其他肿瘤存在一定的重叠,需要进一步检查定性.

    作者:张杨;刘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精神分裂症基于TBSS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7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全脑DTI扫描.运用FSL软件解算全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A)值,通过TBSS方法比较两组间差异.提取患者组有差异脑区的FA值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阳性症状量表(SAPS)评分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组FA值显著降低的脑区有胼胝体压部、双侧上纵束、双侧内囊前肢、双侧钩束、双侧下额枕束、左侧扣带束(P<0.05,FWE校正).左下额枕束FA值与PANSS总分(r =0.688,P=0.001)、SAPS评分呈正相关(r=0.677,P =0.001).结论 DTI的TBSS方法可以敏感地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害,对于揭示其脑白质神经发育连接异常的病因假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茹;谢生辉;高阳;刘利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 男,47岁.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一过性意识障碍,呈发作性,每日发作2~3次,数秒后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行控制血压治疗.10余天前,患者出现行走不稳,呈持续性,遂来本院就诊.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欠佳.

    作者:马桢;程敬亮;张勇;汪卫建;任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蝶窦及颅内硬膜下沟通性脑膜瘤一例

    患者 男,54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肿胀,反复发作,右眼较重.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颌面部麻木,偶伴头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结果:右侧前颅窝底恶性占位病变,累及右侧蝶窦、右侧颞肌及前颅窝多发骨质破坏.门诊以“右蝶窦前颅底肿物并周围骨质破坏”收入院.

    作者:罗乐凯;任翠萍;张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IRIS算法在颅脑低剂量CT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图像空间迭代重组(IRIS)对颅脑低剂量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IRI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120例拟行颅脑CT检查的患者,随机纳入常规剂量扫描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组和低剂量扫描IRIS重建组,记录其辐射剂量,测量灰质、白质的CT值和噪声,计算每个部位的信噪比(SNR)和灰-白质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CT诊断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主观图像噪声、后颅窝伪影、灰-白质对比度、细小结构显示能力及图像清晰度进行主观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IRIS算法的低剂量颅脑CT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采用FBP算法的常规剂量颅脑CT[(1.10 ±0.07)mSv vs (1.42 ±0.08)mSv,P<0.001],同时灰质、白质的噪声显著减低,SNR显著提高,灰-白质CNR显著提高(P<0.001),主观图像噪声和灰-白质对比度明显改善(P <0.001),后颅窝伪影、细小结构显示和图像清晰度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采用IRIS算法能够在辐射剂量降低约20%的情况下获得满足诊断的颅脑CT图像质量.

    作者:范跃星;王峰;张锦;牛素丽;刘宁;兰海波;李军;张丽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