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一例

叶丽丽;何祥发;邱银汝;李学农;黄婷婷;刘斯润

关键词:
摘要:患者 女,3岁,1周前发现无明显诱因阴道不规则少量流血,伴乳房发育、乳头突出、阴毛生长、躯体多毛等性早熟表现.体检:右下腹触及一大小约7 cm×6cm×5 cm肿物,质韧,边缘光滑,活动度可;乳房早期发育,乳头突出、乳晕着色,阴道少量出血,大阴唇肥厚,小阴唇皮肤色泽增深,阴蒂增大.实验室检查:雌二醇> 7342 pmol/l;促黄体生成激素<0.10 mIU/ml;促卵泡成熟激素<0.10 mIU/ml;催乳素231mIU/l;睾酮4.40 nmol/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14 mIU/ml;孕酮1.46 nmol/l.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前列腺PI-RADS v2探究影响观察者间评分一致性的主要因素

    目的 采用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 v2)评估不同年资医师间评分一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前列腺癌(PCa)患者MRI图像,其中Gleason评分3+3、3+4、4+3、4+4、4+5、5+5每组各10例;5名影像诊断经验分别为21(R1)、10(R2)、5(R3)、3(R4)、1(R5)年的医师作为观察者.根据PI-RADSv2标准,培训5名医师并独立评分,R1独立重复一次评分并结合病理,将其作为评分参考标准;5名医师独立评估熟悉程度与是否遵从双盲原则自我评分;采用Kappa检验两医师间一致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5名医师整体是否存在差异,采用Mann-Whitney两两比较5名医师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年资医师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G)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60例MRI资料共计1500幅有效图像,涉及责任病灶共计431幅.5名观察者中熟悉程度评分均较高,双盲依从性较好;5名医师与后诊断结果的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R1、R2、R3的Kappa系数>0.75,R4(K =0.607)与R5(K=0.584)的诊断一致性良好;R1前后两次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759);医师间评分存在差异(H=2.643,P=0.027),医师年资越高,评分一致性越好;低年资医师评分(R4与R5)差异不明显,但与R1评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医师主观评分间的AUC随着医师的年资降低逐渐降低,R5的AUC低.结论 观察者间评分差异的来源是多样的,工作年资是影响主观评分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邓明;徐海波;胡金香;张在鹏;徐国斌;梅列军;龙清云;李欢;廖如芳;周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CT表现特点及漏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HT)的临床与CT影像特点,分析漏诊、误诊原因,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7年3月间19例临床证实的HHTT患者(男8例,女11例,年龄27~80岁,平均52岁)的临床与CT影像学资料,由3名高级职称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分析读片.结果 所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诊断延迟,延迟诊断时间从数月到20年,12例诊断肝灌注异常,2例考虑HHHT,5例诊断血管畸形.15例临床或既往有不同程度腹痛伴恶心、呕吐,16例有间断性鼻出血史,9例有消化道出血史.CT平扫肝脏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肝脏CT动态增强特征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染色明显不均,其内弥漫分布点状、结节及小斑片状明显强化灶,伴肝内弥漫性血管异常,包括肝动静脉畸形15例(78.95%)、肝动脉-肝静脉瘘8例(42.11%)、肝动脉-门静脉瘘13例(68.42%)、混合型动静脉瘘6例(31.58%)、门静脉-肝静脉瘘2例(10.53%)、毛细血管扩张14例(73.68%),16例(84.21%)发现肝总动脉及肝内动脉分支扩张和迂曲,表现为肝总动脉直径>5 mm,平均直径约7.37 mm(5.1 ~13.5 mm).另外,发现肝局灶性病变或短暂性肝低灌注13例(68.42%),典型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少量或弥漫性分布的斑片状明显强化灶,边界模糊,静脉期与延迟期呈等密度.发现肝内胆管扩张2例(10.53%),肝纤维化表现4例(21.05%),表现为肝形态改变及密度不均匀,5例(26.32%)合并肝大,12例(63.16%)合并脾大.结论 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具有特征性,缺乏其相关知识及认识不足是延迟诊断与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阮志兵;焦俊;闵定玉;罗弦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MRI在前列腺癌诊断和判断侵袭性中的进展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男性中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1].我国的发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低,但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且有不断低龄化的趋势[2,3].PCa的治疗方案与预后评估和肿瘤分级以及Gleason评分紧密相关,因此,对PCa进行准确的评分十分重要.MRI技术凭借着其对前列腺组织结构以及周围组织良好的显示能力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多种新参数序列的面世与成熟,MRI已经可以对PCa的治疗方式和预后提供一定的指导,对PCa的Gleason评分进行预估.现对多种参数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和病理分级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穆玟汐;李琳;曹绍东;尚岳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AngioJet抽吸在布加综合征合并血栓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在布加综合征(BCS)并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行AngioJet血栓抽吸、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治疗的3例BCS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手术均成功,2例行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置管溶栓治疗,1例行单纯血栓抽吸,3例均行球囊扩张,2例置入下腔静脉支架.术后3、6、8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静脉造影(CTV)随访,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2例血栓抽吸后出现一过性血红蛋白尿,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治疗BCS并血栓形成微创、安全、有效,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作者:林佳;徐浩;黄瑞;张强;蒋明明;周凡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21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CT征象分析

    目的 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CT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MR-SA肺炎的CT征象,总结MRSA肺炎的CT特征性表现.结果 210例患者,64例血培养阳性,146例痰培养阳性.47例为社区获得性MRSA (CA-MRSA),163例为院内感染MRSA(HA-MRSA).显示的CT征象:203例肺实变,147例磨玻璃影,49例多发肺结节,1 19例空洞伴气-液平面,空洞壁环形强化,5例肺气囊,135例胸腔积液,3例肺脓肿胸腔瘘,2例纵隔脓肿,3例气胸和皮下气肿.血培养阳性患者及痰培养阳性患者CT实变、磨玻璃影征象的出现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空洞和胸腔积液征象的出现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RSA及HA-MRSA两组患者实变和磨玻璃影征象的出现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MRSA空洞的出现率高于HA-MRSA(P <0.05),而HA-MRSA结节和胸腔积液的出现率高于CA-MRSA(P< 0.05).结论 MRSA肺炎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张金娥;赵振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糖尿病足骨髓炎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糖尿病足(DF)骨髓炎中的应用价值及与血清检验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30例经临床综合诊断的DF骨髓炎患者的实验室血清检查、足部常规MRI和DCE-MRI检查资料.运用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软件测量足部骨髓炎及非骨髓炎区DCE定量参数值,包括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采用t检验比较分析骨髓炎及非骨髓炎区各参数的差异,并与血清学检查各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Ktrans、Kep、Ve对于骨髓炎及非骨髓炎区的鉴别能力.结果 骨髓炎区定量参数Ktrans、Kep、Ve值分别为(0.819±1.172) min-1、(1.191 ±0.853) min-1、0.483±0.328.DF患者骨髓炎区定量参数Ktrans、Kep、Ve值明显高于非骨髓炎区.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F患者骨髓炎区域灌注参数Ktrans、Kep、Ve与CRP及ESR呈正相关.ROC显示Ktrans、Ve值对DF骨髓炎的鉴别诊断效能高于Kep值.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可以评价DF骨髓炎的严重程度,对于临床监测疗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廖旦;谢利秋;张志伟;罗琦;李咏梅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OCCC患者CT平扫和增强资料,着重分析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大层面直径)、形态、边缘、包膜、分隔、坏死、钙化、囊实性肿块特征、囊壁厚薄、囊性成分密度、实性成分的形态及其强化方式.结果 11例OCCC均为单侧囊实性肿块,肿瘤平均大直径为13.6 cm(7.4 ~35 cm).圆形3例,椭圆形8例,均为单房,边界清晰9例,部分边界模糊2例;薄壁8例,部分囊壁增厚3例.囊性部分密度均匀,CT值平均24 HU(16~28 HU).偏侧壁均伴有形态不一的实性成分,实性部分平均大直径3.5 cm(1.6~7.1 cm),呈乳头状4例,实性结节2例,实性肿块5例;7例伴坏死.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呈持续强化趋势,实质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坏死区无强化,部分增厚的囊壁延迟强化.伴有钙化1例,骨化1例,2例伴有盆腔少量积液,3例伴有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 肿块较大、边界清晰、单房囊实性肿块、相对高密度囊腔、偏侧壁突出的实性肿块、实性部分伴有坏死,增强后渐进性持续强化是OCCC相对典型的CT表现.

    作者:朱玉春;张阳;傅行礼;周伟;邢伟;王建良;沈纪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4D-flow MRI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血流可视化及流速定量的初步研究

    目的 评估4D-flow MRI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CF)的血流可视化及流速定量的可行性.方法 搜集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建立RCF进行血液透析的25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3次不同速度编码(Venc)的4D-flow MRI扫描,Venc分别为200 cm/s、400 cm/s、600 cm/s.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4D-flow MRI原始图像进行评估,从中选择佳的Venc图像进行后处理,并获取RCF的血流流线图,判断有无RCF狭窄、瘤样扩张、湍流;同时选择3个点(分别为吻合口处、距吻合口1 cm处桡动脉侧、距吻合口1 cm处头静脉侧)对血流速度进行定量分析,包括血流峰值(V-peak)及低血流速度(V-min),并与多普勒超声(DUS)对照,评估4D-flow MRI对RCF血流流速定量分析的可行性.结果 22例受试者成功完成4D-flow MRI扫描并显示RCF全貌,发现自体RCF狭窄8例,血流湍流9例,静脉瘤样扩张5例.4D-flow与DUS吻合口处V-peak分别为(354.6±133.7) cm/s、(354.8±131.4)cm/s(P=0.96,r=0.97),V-min分别为(136.3±73.4)cm/s、(138.1±70.6)cm/s(P=0.57,r =0.96);桡动脉侧距吻合口1 cm处V-peak分别为(168.4±41.4)cm/s、(162.3±41.0)cm/s(P=0.19,r=0.76),V-min分别为(73.7±20.5)cm/s、(74.1±23.7)cm/s(P=0.78,r =0.93);头静脉侧距吻合口1cm处V-peak分别为(311.6±104.3)cm/s、(309.3±104.9)cm/s(P=0.68,r =0.94),V-min分别为(147.1±71.8)cm/s、(148.7±68.9)cm/s(P=0.70,r=0.98).结论 4D-flow能准确显示RCF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血流速度进行定量,为透析患者RCF的评估提供详细血流动力学信息,是一项应用前景良好的技术.

    作者:裴贻刚;龙学颖;游潇;廖云杰;王维;肖湘成;钟永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大螺距扫描模式在COPD患者肺CT低剂量筛查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评估大螺距扫描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300例临床诊断为COPD的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将受检者分为三组实验组和两组对照组,并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低BMI组(≤25)和高BMI组(>25).实验组1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进行螺旋CT扫描,参数设定为100kV、50 mAs,并采用CARE Dose4D功能,螺距为1.5,对照组1除螺距为0.9外其余条件与实验组1相同,实验组2采用GE Lightspeed VCT进行扫描参数设定为100 kV、50 mAs,并采用固定噪声指数(NI)功能,螺距为1.375,对照组2除螺距为0.984外其余条件与实验组2相同,实验组3采用Siemens Definition Flash参数设定为100 kV和自动mAs,并且使用大螺距FLASH扫描技术.3组图像分别取胸锁关节、气管隆突、右下肺静脉三个层面的1 mm轴位肺窗图像,每层面两侧均匀的肺实质内分别设定2个感兴趣区(ROI),记录各组平均CT值、噪声(SD),根据公式计算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评价,并将结果进行比较;记录比较三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 300例中,低BMI组和高BMI组的对照组1和实验组1在胸锁关节、气管隆突、右下肺静脉三个层面的肺实质CT值均值分别为(-905.78 ±3.73)HU和(-905.16±3.06)HU,(-901.37±4.86)HU和(-905.17±2.99)HU,低BMI组和高BMI组的对照组2和实验组2的肺实质CT值均值分别为(-904.67±3.52)HU和(-905.12±3.29)HU,(-905.50 ±4.00)HU和(-905.27 ±5.31)HU,各组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3的肺实质CT值均值为(-918.18 ±6.57)HU,与其他四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0.001.低BMI组的SNR分别为56.66±1.88、57.75±1.98、58.85±1.93、58.10 ±2.10、48.92±1.61,高BMI组的SNR分别57.67±2.20、56.80±2.68、58.01±1.79、56.62±2.37、48.32±2.27.低BMI组的CNR分别为88.39±7.53、91.05±9.48、95.62±11.90、94.50±10.13、74.25 ±12.19,高BMI组的CNR分别为85.78±7.42、92.35±9.70、97.12±12.12、97.76±12.52、63.75±11.09,对照组1和实验组1的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3与各组的P值均<0.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间一致性,低BMI组的Kappa值为0.693、高BMI组的Kappa值为0.803.结论 各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在COPD患者中采用大螺距扫描模式能有效减少患者屏气时间,预防并发症且能减少图像运动伪影,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李骋;孙英丽;金倞;高盼;李铭;杨明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贝尔面瘫患者面神经管的MSCT研究

    目的 应用MRCT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探讨贝尔面瘫患者面神经管解剖特点与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贝尔面瘫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MPR后处理,分别获得双侧颞骨同层显示面神经管迷路段、膝状神经节段及鼓室段的斜轴位图像,对患侧及健侧面神经管迷路段、膝状神经节段及鼓室段宽度分别进行同层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其中2例患者单侧面神经管斜轴位MPR未能同层显示面神经的三段骨管结构,MPR同层显示率为98.0%(96/98).47例患者纳入测量,患侧面神经管迷路段、膝状神经节段、鼓室段内径平均值分别为(0.89±0.19)mm(0.60 ~1.49 mm)、(3.07 ±0.21)mm(2.66 ~3.80 mm)、(1.08 ±0.18)mm(0.72~1.44 rmm);健侧面神经管迷路段、膝状神经节段、鼓室段内径平均值分别为(0.94 ±0.17) mm (0.73 ~ 1.55 mm)、(3.22±0.27)mm (2.05~3.95 mm)、(1.11±0.16)mm (0.80~1.57mm).患侧面神经管迷路段、膝状神经节段内径较健侧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扫描及其MPR技术能够大程度同层面对称显示双侧面神经管情况,贝尔面瘫患者面神经管迷路段、膝状神经节段骨管相对较窄可能是贝尔面瘫患者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袁辉;王仁贵;段永利;郭劲松;岳云龙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解压前后中央后回功能连接的fMRI研究

    目的 研究静息状态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解压术前、术后大脑内功能连接(FC)的变化.方法 43例CSM患者、41名年龄、性别等均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8例CSM接受后路减压术后3个月患者均接受头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经rs-fMRI数据处理助手(DPARSF)预处理后,选取双侧中央后回作为种子区,将该种子区与大脑其他区域每一个体素的fMRI信号进行分析,得到FC系数并构建FC图.运用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SM患者组术前、术后与对照组之间,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组间大脑功能连接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FC差异和临床功能评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静息状态下CSM患者术前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减低,CSM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双侧额下回/颞上回FC减低.与术后比较,术前右侧额中回及额下回、颞上回FC升高.术前及术后3个月复查时CSM患者组脑FC差异与临床功能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双侧中央后回连接异常区域与JOA评分、ND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SM患者存在与感觉运动相关的听觉、视觉空间功能网络FC异常,表明CSM患者术前、术后存在大脑皮层功能重组.

    作者:章晨蕾;谭永明;何来昌;钟军;郭建强;周福庆;曾献军;龚洪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新一代基于模型的迭代重组对低剂量肺部CT条件下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气道分析的影响

    目的 比较新一代基于模型的迭代重组(MBIRn)中高空间分辨率设置(MBIRRP20)、均衡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设置(MBIRsTND)和自适应迭代重组(ASIR)对低剂量肺部CT条件下计算机辅助检测(CAD)系统气道分析性能的影响.方法 搜集本院1个月内接受两次胸部CT平扫受检者共30例.使用能谱CT(DiscoveryCT750HD),初检采用常规辐射剂量[噪声指数(NI)=14]扫描,肺算法ASIR[40% ASIR与滤波反投影法(FBP)混合]重组.复查采用低辐射剂量方案(NI=28)扫描,分别采用肺算法ASIR和MBIRRP20、MBIRsTND重组层厚0.625mm的图像后进行对比分析.应用自动CT定量方法(Dexin-FACT)自动提取支气管树并选取走行平直且分叉较少的右肺中叶支气管测量隆突至显示气道终端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在以常规剂量ASIR重组为基础,对低剂量条件下ASIR和MBIRRP20、MBIRsTND自动提取的支气管树盲法进行噪声和细节结构清晰度5分法主观评分(0分为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ASIR重组相近,±1为略好或略差于常规剂量ASIR重建,±2为明显好或明显差于常规剂量ASIR重组),采用Wilcoxon符号等级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结果 低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ED)为(3.01±1.89)mSv,明显低于常规组(0.88±0.83) mSv,降低约70.76%.客观方面,重组算法影响低剂量肺部CT条件下计算机辅助检测右肺中叶支气管长度,MBIRP20和MBIRsTND较ASIR算法图像自动提取的支气管较长(P<0.05),MBIRsTND甚至优于常规剂量的ASIR(P<0.05).主观方面评价各算法自动提取支气管树,低剂量ASIR重组图像差于常规剂量ASIR(P<0.05),但低剂量MBIRRP20和MBIRsTND优于常规剂量ASIR(P <0.05),且MBIRsTND评分高.结论 MBIRn中MBIRRP20和MBIRsTND可以通过改善图像质量提高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气道分析性能,进而减少70.76%辐射剂量,尤其是MBIRsTND,这为CAD检测胸部多排螺旋CT(MDCT)降低辐射剂量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贾永军;于楠;贺太平;于勇;段海峰;杨创勃;郭佑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扁桃体鳞状细胞癌与淋巴瘤MRI征象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扁桃体鳞癌与扁桃体淋巴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扁桃体鳞癌及20例扁桃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MRI平扫和增强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及病灶分布、数目、形态、边缘、大小、信号、周围组织受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两者病灶特点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并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14例(78%)扁桃体鳞癌为单侧单发,11例(55%)扁桃体淋巴瘤为双侧多发(P =0.039).16例(89%)扁桃体鳞癌黏膜线不完整,17例(85%)淋巴瘤黏膜线完整(P<0.001).15例(83%)扁桃体鳞癌侵犯周围至少3个亚临床解剖区,而16例(80%)扁桃体淋巴瘤边界清,不侵犯周围组织结构(P <0.001).16例(89%)扁桃体鳞癌信号不均匀,内有坏死,而15例(75%)淋巴瘤信号均匀,不伴有坏死(P <0.001).10例(56%)扁桃体鳞癌出现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而12例(60%)淋巴瘤出现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差异(P=0.338).ROC分析显示黏膜是否完整、信号是否均匀、周围组织结构是否侵犯、强化是否均匀具有较高的诊断参考价值(AUC 0.817 ~0.869;敏感度55%;特异度77.8%).结论 扁桃体鳞癌及扁桃体淋巴瘤在粘膜完整情况、信号特点、周围组织结构侵犯情况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各具一定影像学特征.

    作者:马依迪丽·尼加提;田序伟;张斌;欧阳富盛;郭保亮;张水兴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单侧肾脏乳头状肾细胞癌、嗜酸细胞瘤一例

    患者 男,57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既往有泌尿系结石、高血压病史,平素有右腰部疼痛不适.P 67次/分,Bp154/78 mmHg,体温36.3℃.专科检查:右腰腹部稍隆起,深压痛,无反跳痛,右肾区叩痛,双下肢无浮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8.38×109/l、红细胞3.72×1012/l、血红蛋白120.0 g/l、血小板227×109/l,肌酐139.60 umol/l(正常值范围53.9 ~91.9),尿酸444.9 umol/l(正常值范围149 ~416).

    作者:匡永才;訚战能;杜友章;曹豆豆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婴儿卵巢囊肿及其并发症的CT、MRI表现

    目的 探讨婴儿卵巢囊肿及并发症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婴儿卵巢囊肿的CT、MRI资料,其中CT检查11例(10例为增强检查),MRI检查10例(7例为增强检查),同时行CT增强及MRI增强检查1例.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22例患者中,21例在胎龄24周~39周(平均约33周)时超声发现,1例于出生后3个月发现.所有病灶均位于中下腹部,左侧9例,右侧13例,病灶大径2.7 ~8.8cm,平均5.0 cm.单纯性囊肿9例,表现为腹腔类圆形无强化囊性灶,壁菲薄;复杂性囊肿13例,其中6例发生扭转(左、右侧各3例),表现为囊内出血,形成液-液平面5例,伴囊壁增厚1例,5例可见钙化,4例钙化位于病灶内缘,呈三角形;3例卵巢囊肿自截,位于右侧2例,左侧1例,均表现为出血性囊肿伴钙化,钙化可位于前缘或内缘或呈三角形;1例发现病灶位置变化.另外4例复杂性囊肿为囊内出血伴或不伴囊壁钙化,钙化位于病灶内缘或后缘.13.6%(3/22例)可见子囊.结论 卵巢囊肿为女性胎儿常见腹部囊性病变,复杂性囊肿常与出血、扭转有关,位于病灶内缘的三角形钙化提示扭转或自截.结合囊壁钙化、囊内出血和病灶位置变化,可提高对卵巢自截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安永玉;范华;王婷婷;储彩婷;李文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SWI联合DWI对单纯皮层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单纯皮层静脉血栓形成(ICVT)的影像学表现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较MRI常规序列对诊断该病的价值和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2例IC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例复查1次,1例复查2次,共计检查16人次,均行MRI常规序列(T1WI、T2WI、T2-FLAIR)、SWI序列及DWI序列检查,归纳总结其影像学表现,比较MRI常规序列、SWI序列及DWI序列图像所见征象的阳性率.并通过复查图像的前后对比,观察病情变化引起的信号改变.结果 在16组图像中,5组MRI常规序列发现“束带征”,13组SWI图像发现增粗的侧支静脉,13组DWI图像发现异常高或稍高信号灶.随着病变进展,SWI所见侧支静脉的征象越来越明显.结论 SWI序列及DWI序列的联合使用较单纯MRI常规序列可以有效地提高ICVT的诊断率,其中SWI所见梗阻静脉周围增粗的侧支静脉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作者:曹鑫;亓敏;方强;张军;史浩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动态对比增强MRI纹理分析法与磁敏感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纹理分析法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应用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脑胶质瘤患者资料,术前行常规MRI、DCE-MRI和SWI扫描.应用Extended Tofts Linear双室模型拟合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Ve)和血浆体积百分数(Vp).选取整个肿瘤的实质区作为感兴趣容积(VOI),对各定量参数行纹理分析并统计SWI肿瘤内磁敏感信号(ITSS),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CE-MRI各纹理参数和ITSS分级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胶质瘤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 高低级别胶质瘤组中DCE-MRI的纹理参数和ITSS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Ktrans的均匀性和ITSS分级对胶质瘤分级的诊断效能高,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7和0.925.Ktrans的均匀性和ITSS联合应用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AUC为0.993.结论 DCE-MRI纹理分析法和SWI可以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两者联合可以提高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效能.

    作者:苏春秋;韩秋月;周茂冬;鲁珊珊;施海彬;洪汛宁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3.0 T MR T2* WI评估大鼠慢性肝炎的价值

    目的 探讨3.0 T MR T2*加权成像(T2* WI)评估大鼠慢性肝炎的价值.方法 皮下或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制备大鼠慢性肝炎模型,对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S)、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肝脂肪变性分度(F).在T2* WI图像上分析大鼠肝脏与肌肉信号强度比值(SIR肝/肌)与慢性肝炎病理表现的关系.结果 SIR肝/肌值与肝纤维化程度负相关(r=-0.622,P=0.000),与肝脂肪分度微弱相关(r=-0.238,P=0.049),和肝炎活动度无关(P=0.413);在肝纤维化分期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129,P=0.000),在肝脂肪分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09,P=0.281);肝纤维化程度各组间两两比较,除S2与S3(P =0.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 WI序列的SIR肝/肌值与肝纤维化程度负性相关,与肝炎活动度无关,能较好地进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

    作者:杨春梅;舒健;王小凤;卢欣;陆笑非;苏松;周铁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缺血性脑卒中继发尿路感染时增强CT和炎症因子的预测价值

    目的 研究增强CT和炎症因子在缺血性脑卒中继发尿路感染时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组(CON组)及缺血性脑卒中继发尿路感染组(URI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脑卒中病灶体积、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o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差异,分析尿路感染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比较URI组不同感染病原患者中病灶体积、hs-CRP、TNF-α、IL-1、IL-6和IL-8的差异.采用Sigmaplot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RI组患者病灶体积、hs-CRP、TNF-α、IL-1、IL-6和IL-8均显著高于CON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灶体积、hs-CRP、TNF-cα、IL-1、IL-6和IL-8均为缺血性脑卒中继发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5),病灶体积结合hs-CRP+ TNF-α+ IL-1+ IL-6+ IL-8预测价值高.URI组中细菌感染患者hs-CRP、TNF-α、IL-1、IL-6和IL8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患者(P<0.05),而在病灶体积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病灶体积结合hs-CRP、TNF-α、IL-1、IL-6、IL-8在缺血性脑卒中继发尿路感染预测中具有极高临床价值,且在感染病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方靖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子宫肿瘤——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女,50岁.发现“子宫黏膜下肌瘤”4年,阴道流液2个月,下腹痛7天.精神、饮食及睡眠可,二便正常.专科体检:阴道通畅,黏膜无充血,官颈光滑,无举痛、摇摆痛.子宫体前位,增大如孕3个月大小,质硬,活动可,轻压痛,双附件区未及异常.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54.6/μL)、红细胞计数(4674.5/μL)明显升高.胸片无明显异常.超声:子宫外形不规则,宫壁有数个低回声团,宫体中央及上部颈管内探及大小约9.6 cm×7.4 cm ×6.9 cm低回声区,双侧附件(-).

    作者:胡现宁;冀晓莉;张可心;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