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刘伟教授团队在《分子细胞》发表论文阐述细胞核内LC3蛋白脱乙酰化修饰在自噬泡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刘伟, 团队, 分子细胞, 论文, 细胞核, 蛋白, 乙酰化修饰, 浙江大学, 在线发表, 基础医学, 调控机制, 医学院
摘要:2015年1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刘伟教授团队在《细胞》( Cell)子刊《分子细胞》( 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论文“Deacetylation of nuclear LC3 drives autophagy initiation under starvation”(http://www.cell.com/molecular-cell/abstract/S1097-2765(14)00962-9?_returnURL),阐述了细胞核内LC3蛋白脱乙酰化修饰在自噬泡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及其调控机制。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自制简易单孔器行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简易单孔器行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 SILS-TEP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病例来自2013年2~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采用一次性切口牵开固定器、无菌手套和普通腹腔镜套管制成简易单孔器,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对7例腹股沟疝患者行SILS-TEP术,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全部7例(9侧)腹股沟疝患者均行SILS-TEP术成功,中位手术时间90.0(70~125) min,中位出血量10.0(5.0~20.0) mL,中位住院天数2.0(2.0~4.0) d,术后患者疼痛轻微,无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3个月切口愈合佳,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自制简易单孔器行SILS-TEP术初步经验显示安全可行,该方法能简化单孔手术器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易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陈其龙;严加费;吴迪;蔡小燕;潘宇;金巍巍;朱一平;牟一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营养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营养代谢的变化及与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发病48 h内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估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入院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检查患者营养相关物理指标包括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和上臂肌围及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清前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和皮质醇水平。营养代谢紊乱严重程度用入院第7天与入院第1天营养代谢生化指标测定值的差值表示。所有患者在病程6个月时进行回访,以改良的Rankin评分量表评估卒中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入院后患者的物理指标包括体质量、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和上臂肌围无明显变化。入院第7天患者血清前白蛋白(198.8 mg/L ±20.3 mg/L)和补体C3(0.6 g/L ±0.1 g/L )较入院第1天(分别为286.7 mg/L ±23.8 mg/L和1.0 g/L ±0.1 g/L )明显下降( P <0.05),超敏 C 反应蛋白(24.1 mg/L ±5.2 mg/L)和皮质醇(495.2 nmol/L ±39.5 nmol/L)较入院第1天(分别为5.1 mg/L ±1.2 mg/L和396.4 mol/L ±41.3 mol/L)明显上升( P<0.05)。入院第14天超敏C反应蛋白(13.2 mg/L ±4.5 mg/L)和皮质醇(463.4 nmol/L ±32.1 nmol/L)仍明显高于入院第1天( P<0.05),但较入院第7天有所下降,前白蛋白(259.2 mg/L ±22.8 mg/L)和补体C3(0.8 g/L ±0.2 g/L)与入院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NIHSS分值及改良Rankin评分值均与营养代谢紊乱程度有关( 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存在明显营养代谢紊乱,其严重程度与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均相关。

    作者:洪庆;张力三;陈寅;何旭东;胡兴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生物补片应用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生物补片应用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回顾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0例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接受腹腔镜食管裂孔修补加360°胃底折叠术,使用4层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补片进行食管裂孔加强修补。结果:20例患者的腹腔镜手术均成功,未发生术中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消失,随访3~18个月未复发,有6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其中5例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接受食管下端扩张术。结论: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使用4层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补片进行食管裂孔加强修补的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吕杰敏;黄迪宇;林辉;王先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小鼠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C57BL/6J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分为EGCG组和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EGCG溶液或者等量PBS,裂隙灯显微镜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价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新生血管生长以及炎症反应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髓过氧化物酶定量测定评价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EGCG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速率显著大于PBS组,碱烧伤后第1、3、7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GCG组和PBS组小鼠均见新生血管生长,在碱烧伤后第3、7、14天EGCG组新生血管评分和角膜切片中新生血管数量均显著低于PBS组, EGCG组的VEGF蛋白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3、7天显著低于PBS组,EGCG组VEGFmRNA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1、3、7天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第7、14天EGCG组的炎症指数低于PBS组,第3、7、14天EGCG组角膜组织切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检测值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注射EGCG可有效促进碱烧伤后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

    作者:吴联群;卢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咬合重建修复对咬合关系丧失患者脑血流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咬合关系丧失患者在咬合重建修复后不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探讨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对脑组织氧供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0月在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咬合关系丧失患者33例,行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后,应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和近红外线光谱仪分别检测患者进行义齿修复前和修复后3、6、12个月在平静和咀嚼运动状态下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 vd )、平均峰流速( vm )值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 rScO2)。结果:平静状态下,咬合重建修复后3个月vm 即加快,6个月后vS 和vd 也加快( P <0.05),而rScO2则在治疗后12个月才增加。在咀嚼运动状态下,咬合重建修复后3个月, vS、vm 和rScO2均增加;治疗后6个月,vd 也增加( P<0.05)。结论: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可以提高咬合关系丧失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对改善脑氧供应和脑功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陆小慧;谢广平;顾新华;卢东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抑制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抑制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新生SD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细胞缝隙连接抑制剂18-α-甘草次酸和油酸酰胺组。荧光示踪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MTT法检测抑制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缺氧/复氧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Annexin V/碘化丙啶双染流式细胞术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抑制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缺氧/复氧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空白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明显增强(P<0.0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明显增加( 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8-α-甘草次酸及油酸酰胺可显著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均P<0.01) ,减轻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的降低(均P<0.01) ,且可减少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均P<0.01)。结论:抑制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对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童旭辉;谷昱琛;焦浩;于丽;董淑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生物电技术与肿瘤微创治疗研究进展--来自第11届国际生物电年会

    第11届国际生物电年会于2014年10月13日—16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此次学术论坛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脉冲电场在医学、环境、食品、电场发生器研发、肿瘤治疗、灭菌、动植物生长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新进展。其中生物电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成为会议讨论热点,各项临床试验数据引人瞩目,标志着生物电技术快速发展,或将改变肿瘤治疗模式。本文择其要者介绍于下。

    作者:陈新华;张雪明;殷胜勇;郑树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何谓重复发表?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于2013年修订的《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布的推荐规范》( http://www. icmje.org/recommendations/)定义重复发表是指发表与已发表论文内容雷同的文章,而不清晰可见地引用之前已发表的论文。医学期刊的读者理当相信他们所阅读的是原创作品,除非有明确的说明指出作者和编辑特意再次发表某篇论文(例如可能被视为历史性或者里程碑式的文章)。这一立场是基于国际版权法、道德行为以及资源使用的成本收益。特别是原创性研究的重复发表会造成对单个研究的数据无意识地双倍计算或者不恰当地夸大该研究结果的分量,从而歪曲现有的证据。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谁是作者?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于2013年修订的《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布的推荐规范》( 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提出根据以下4条标准确定作者身份:(1)对研究工作的思路或者设计有重要贡献;或者为研究获取、分析或解释数据;且(2)起草研究论文或者在重要智力性内容上对论文进行修改;且(3)对将要发表的版本作终定稿;且(4)同意对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承担责任以确保与论文任何部分的精确性或诚信有关的问题得到恰当的调查和解决。所有被指定为作者的人都应该满足确定作者身份的4条标准,而所有满足以上4条标准者也都应该被确定为作者。通讯作者是在投稿、同行评议及出版过程中主要负责与期刊联系的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与代谢综合征(MS)关系密切。LDLR的表达量、反馈调节水平和降解水平的变化,LDLR缺陷对血脂水平的影响,LDLR在胰岛β细胞损伤和胆固醇稳态失调中的作用, LDLR基因核转录因子的表达以及基因片段的多态性等均与MS特定组分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多个与LDLR及MS相关的靶点和干预机制得到了广泛研究。了解LDLR与MS的相关性,对MS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LDLR与MS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金文媛;赵正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穿山龙醇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穿山龙醇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血尿酸作用。方法:分别用次黄嘌呤灌胃同时皮下注射氧嗪酸钾(模型A)和皮下注射尿酸(模型B)的方法建立两种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并用穿山龙醇提取物干预两种模型,评估其降尿酸的效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尿酸含量。结果:对于次黄嘌呤和氧嗪酸钾诱导的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模型A组、空白对照组和穿山龙醇提取物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0.03±27.24)、(4.08±1.47)和(18.10±8.87) g/mL,穿山龙醇提取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尿酸诱导的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模型B组、空白对照组和穿山龙醇提取物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18.57±3.83)、(4.29±2.36)和(15.36±2.71)g/mL,穿山龙醇提取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上述两种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穿山龙醇提取物组均有显著的降血尿酸作用。

    作者:单海丽;单瑞平;傅旭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刘伟教授团队在《分子细胞》发表论文阐述细胞核内LC3蛋白脱乙酰化修饰在自噬泡形成中的作用

    2015年1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刘伟教授团队在《细胞》( Cell)子刊《分子细胞》( 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论文“Deacetylation of nuclear LC3 drives autophagy initiation under starvation”(http://www.cell.com/molecular-cell/abstract/S1097-2765(14)00962-9?_returnURL),阐述了细胞核内LC3蛋白脱乙酰化修饰在自噬泡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及其调控机制。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允许的再次发表及要求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于2013年修订的《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布的推荐规范》( 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认为再次发表已在其他期刊上发表或已在线发表的资料可能是正当的和有益的,尤其是意在向尽可能广泛的读者传播重要的信息(如以同一种或不同语言发表由政府机构和专业组织制定的指南)。只要满足以下条件,由于其他原因的再次发表也可以是正当的:(1)作者已征得首次和再次发表的期刊编辑的同意(准备再次发表的期刊的编辑必须得到首次发表的版本)。(2)两种期刊的编辑与作者应协商确认再次发表与首次发表的时间差,以尊重首次发表的优先权。(3)再次发表的文章意在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并以节略本形式发表。(4)再次发表的版本应忠实地反映首次发表的版本中的数据和解释。(5)再次发表的版本应告知作者、同行及文献存档机构,该文章已经在其他地方全文或部分发表过。(6)再次发表的文章标题中应指明是首次发表的再次发表,如全文再发表、节略本再发表、全译本或节译。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涉及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的发表伦理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于2013年修订的《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布的推荐规范》( 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提出学术研究报告涉及人体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采用的试验程序是否符合单位或者国家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制定的伦理标准,或者,如果没有正式的伦理委员会,是否符合2008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www.wma.net/en/30publications/10policies/b3/index.html)。如果研究的实施是否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受到质疑,则作者必须解释采用该研究方法的理由,并证明其单位的评审委员会已明确批准了有疑问的那部分研究。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影响中枢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锌离子依赖的蛋白水解酶,它不仅能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而且能调节基质依附的受体和分子活性,从而改变细胞外环境,影响中枢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本文以脊髓损伤为例,分别从炎症反应、神经元的生存、细胞外分子、胶质疤痕与轴突再髓鞘化等方面阐述了MMPs对轴突再生的影响,希望加强对MMPs的认识,从而促进其应用。

    作者:李雨颖;丁悦敏;张雄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本刊“指南与实践”和“会议亮点”栏目征稿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丹皮酚抑制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 MPP+)处理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建立帕金森病体外模型,并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μmol/L丹皮酚组、3μmol/L丹皮酚组和9μmol/L丹皮酚组。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和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损伤,以赫斯特荧光染剂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以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法检测细胞活性氧生成,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升高,凋亡细胞增多,活性氧生成增加,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活性上调、Bax/Bcl-2比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丹皮酚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乳酸脱氢酶漏出率降低,凋亡细胞减少,并抑制活性氧生成,降低Bax/Bcl-2的比值及caspase-3蛋白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结论:丹皮酚能抑制帕金森病模型PC12细胞凋亡,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降低Bax/Bcl-2比值、抑制caspase-3活化有关。

    作者:王浩;耿赵铭;胡智伟;王舒燕;赵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第19届亚太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会议热点

    第19届亚太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会议是亚太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织( APBMT )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性会议,于2014年10月17日—19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350篇,其中包括口头报告论文49篇、壁报展示论文200篇等。大会邀请了来自欧洲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织( EBMT )、美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织( ASBMT )、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织( WBMT)等组织的19位专家作了大会特邀报告,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专家代表就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内的不同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以下就该次会议中的热点议题作一简介。

    作者:韦洁平;黄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