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斌;陈友燕;马辉;孙伟;谢伟;周扬;陆洋阳;张驰;张海林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颧支及其分支的正常局部解剖,旨在为颧骨颧弓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11例(22侧)成人尸体面侧区及颞额区进行层次解剖,观察面神经颞颧支在颧弓区域分布与走向,测量面神经颞颧支各分支与颧弓间位置和距离.另对10例(10侧)颧骨颧弓联合骨折患者手术进行临床观测.结果:22侧颞支及分支均跨颧弓后端浅面上行,其中14侧含1~2分支位于颧弓后1/3段上缘0.8~2.0 cm处,呈20°~35°角斜向上行.颧支分支多且粗大,22侧中19侧(86.4%)颧支及分支位于颧弓后段下缘0.5~1.2 cm处前行,并于颧弓前中1/3段上跨颧弓表面,呈28°~45°角斜向上行,3侧(13.6%)位于颧弓表面或上缘0.5~0.8 cm 处向前行并斜向眼外眦.上颊支位于颧弓中1/3段下缘短距离1~1.5 cm,长距离2.3~2.8 cm.10侧手术野见颞支均位于颧弓根部上方跨过,沿后1/3段上缘1.2~2.5 cm斜向前上方;颧支位于颧弓后1/3段下缘前行,并于前中1/3段跨过颧弓斜向外眦.结论:掌握面神经颞颧支及其分支的解剖层次、分布走行以及与颧弓的位置关系,对于经头皮冠状切口入路颧骨颧弓骨折开放内固定复位术中避免损伤面神经颞颧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东辉;张银凯;朱亚文;詹朝双;董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解剖1具未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肾有双支动脉供应(图1),报道如下.右肾形态基本正常,但肾门宽阔,肾蒂粗大.剖开肾蒂发现有双支动脉自肾门入肾:上支肾动脉约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下1.5 cm处起始于腹主动脉右壁,水平右行经下腔静脉后方,斜向外下,行经肾静脉前方,并与之伴行入肾门下部,长约5.5 cm;下支肾动脉平肠系膜下动脉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右前壁,向右斜经下腔静脉前面,右上行伴肾盂后方入肾门中下部,长约4.5 cm.
作者:张高泽;朱郭增;朱琦范;奇琪;赵婷婷;刘文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舌下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舌下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均行左侧舌下神经压榨术,术后饲养至第3、7、14、21、28、35天,分别取出脑干含舌下神经核团部分,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舌下神经核中的CGRP在舌下神经再生中的变化.结果:CGRP分布于正常SD大鼠舌下神经各亚核,舌下神经损伤后第3天,损伤侧的舌下神经核中CGRP比对照侧增强,图像分析CGRP灰度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第7天达高峰(P﹤0.05),以后尽管显著表达但渐减.结论:损伤导致CGRP在舌下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增加,提示CGRP在舌下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调理作用.
作者:李建国;舒先涛;訾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8岁.双上肢酸痛、无力、麻木、发凉3 a,肢体远端症状重,左侧重.专科查体:双侧锁骨上窝处压痛, 叩击痛,并放射至手指;双侧手暗紫色,皮温低, 尺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骨间肌及小鱼际肌萎缩,夹纸试验阳性,左侧明显;左侧Adson试验阳性,上肢外展80°桡动脉搏动消失.颈椎MRI、X线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双侧锁骨下动静脉与臂丛神经受压症.
作者:顾少光;杜心如;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合并门静脉瘤栓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肝移植术治疗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合并门静脉瘤栓19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8例、肝脏肉瘤1例,均排除肝外转移.结果: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5% 、52.6% 、42.1%、21.0%;存活时间长1例达59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无瘤生存率为57.9% 、31.6%及21.1%.结论:如无肝外转移,肝移植可成为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合并门静脉瘤栓的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
作者:吕立志;慕宁;蔡秋程;杨芳;张小进;陈少华;潘凡;魏炜明;胡还章;江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39例,全麻后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扫描颈内静脉,通过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及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试穿.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为85%,位于内侧者为15%;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712±0.025)cm;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左右.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或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作者:黄增平;冯力;肖思;戴莲青;谢丹;徐卫华;张研;吴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钻孔术中冲洗配合术后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钻孔术中冲洗配合术后软通道控制引流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40例,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3例出现少量硬膜下积液,无颅内感染.CT提示无复发血肿.结论:钻孔冲洗配合术后软通道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明显.
作者:周振国;张毅;周锋;畅涛;方永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与内镜经鼻入路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掌握颅底腹侧面骨性解剖标志间的距离,以完善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技术.方法:利用成人干性颅骨标本51具,测量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并比较各测量项目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结果: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对比,卵圆孔后缘-岩骨前缘左侧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柱-破裂孔外侧缘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其它各项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圆孔后缘骨板变异很大,其中卵圆孔后方未闭合者2侧( 1.96%),与岩骨融合者1侧(0.98%);颈内动脉管腹侧为骨质缺损的大裂开者1例2侧(1.96%),颈内动脉管腹侧前下壁骨质薄、有裂隙者1侧(0.98%).结论:颅底腹侧骨性标志的解剖观测为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提供形态及数据信息.
作者:孔锋;张秋航;梁朝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左足行走中偶发瞬间失控、丢鞋伴有小腿及足背放射性痛麻6 a.无论站立或卧位,左膝关节伸直位超过大约1 h后左小腿及足背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不能伸直腿睡觉,屈膝休息半小时后症状消失.疼痛常常沿小腿外侧放射至足部;偶尔沿大腿后向上放射,直至臀部下缘.
作者:顾少光;杜心如;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胸椎结核3例,腰椎结核9例;5例术前伴有不全截瘫,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2例.术后抗结核治疗9~12个月.2、4、6、9、12个月后分别复查血沉、肝功能、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结果:12例患者均随访1~3 a.术后2个月在支具保护下下地活动,腰背痛明显好转.术后6~9个月血沉恢复正常;4~6个月盗汗、乏力症状、消瘦症状明显改善.术后2个月,2例Frankel D级、1例Frankel C级者恢复到E级,2例Frankel C级恢复到D级;术后6个月均恢复到E级.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结核病灶复发,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4~6个月植骨融合.结论: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不污染胸腹腔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临床疗效确切可靠.
作者:叶春万;朱敏;谢昌宏;马修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对41例顽固性癫痫病人采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热凝毁损术,术后随访癫痫控制效果,同步分析手术对脑功能的影响.结果:本组41例均获1~3 a随访,其中发作完全消失11例(26.8%),减少75%以上18 例(43.9%),减少50%~75% 4例(9.7%),无变化8例(19.5%).神经心理学检查表明手术前后智力、记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理手术入路及手术靶点,应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颞叶、额叶和多灶性癫痫,达到理想有效的毁损范围,有助于提高立体定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手术疗效.
作者:卢旺盛;田增民;赵全军;吴朝晖;林鸿;贾博;李志超;倪伟刚;肖霞;王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我院于2003年9月~2009年9月共收治18例腘动脉损伤的患者,经早期诊断并急症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桥接术修复,均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性,年龄26~4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8例.同时伴有股骨下段骨折10例,胫骨上段骨折5例,腓骨小头骨折1例,膝关节后脱位2例.开放伤7例,闭合伤11例.腘动脉损伤均为挫伤栓塞.其中4例由外院转入.入院时间为伤后1~16 h.
作者:王欣;陈思维;王欢;季益军;朱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优化64排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扫描技术,联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提高颅脑动脉瘤诊断图像质量.方法:对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的59例患者行MSCTA检查,应用时间-密度曲线算出触发扫描时间,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ADW4.4工作站,应用ADD/SUB获得剪影图像,然后利用大密度投影 (MIP)、容积再现技术 ( VR) 及多平面重建 (MPR)重建颅脑血管图像.结果:所有检查病例图像质量良好,符合诊断要求.59病例中,脑血管无异常33例,动脉瘤21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2例(其中1例为DSA证实),脑血管局部痉挛3例(其中1例DSA证实为动脉瘤).结论:应用时间-密度曲线及选择合适扫描时间等优化技术,联合数字剪影、MIP、VR及MP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可提高颅脑动脉瘤重建图像质量,达佳诊断效果.
作者:陈文保;陈建方;朱广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与评价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规律;取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例,行肱动脉插管灌注贺斯墨汁混合液并测量皮肤染色面积.临床设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并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来源于骨间后动脉桡侧肌皮支、桡动脉肌间隙支和桡动脉直接骨膜支的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 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吻合.其穿支穿出深筋膜后外径分别为(1.0±0.3)cm、(0.9±0.2)cm和(0.6±0.2)cm.墨染面积达13 cm×7 cm.临床11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皮瓣无青紫、明显肿胀、水泡等,创面I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和外形优良.结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
作者:岳素琴;林涧;郑和平;林加福;张发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骨折38例,其中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6例,单侧髁突骨折32例、双侧髁突骨折6例,髁突头部骨折4侧、髁突颈部骨折31侧、髁突基部骨折9侧.术后观察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咀嚼力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评估,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咀嚼力优34例,良3例,较差1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34例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3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因复位固定位置多骨折线未能达到解剖复位;1例术后因感染螺钉、钛板松动,髁突有再移位(角度<10°).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疗效确切,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怀元;朱坤鹍;刘刚;张朝奎;郭维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体检发现颈部包块,行超声检查.超声表现:左颈部甲状腺下方探及低回声肿块,大小约22 mm×11 mm×12 mm,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呈结节状改变,肿块内部及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超声弹性成像肿块评分为2分,见图1、2.左侧甲状腺肿大,左叶下极内见低回声肿块,约16 mm×10 mm×20 mm,界限欠清晰,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
作者:沈春云;江峰;李国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小切口、微创方法置入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3例,其中顺粗隆间骨折27例、反粗隆间骨折6例、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3例.按A0分型,A1型2例、A2型25例、A3型6例.术后根据髋关节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评定疗效.结果:手术顺利,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感染、延迟愈合、髋内翻等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1~16周,平均13周.按照黄公怡评定标准,本组疗效优2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PFNA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可靠、操作简便,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较早恢复患肢功能.
作者:秦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本院自2001年1月~2011年1月TKA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共9例,回顾性分析其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选取成人膝关节标本9例进行模拟手术和3D-CT扫描重建,分析并评价手术中易损伤腓总神经的危险区域.结果:本组9例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如下.Hoffman板钩位置不当4例,为纠正残余屈曲角度导致的牵拉伤3例,术后血肿压迫1例,麻醉过程针刺伤1例.标本模拟手术及影像解剖显示:腘窝顶点、腓骨小头前缘隆起点、腓骨小头前缘下3 cm、前点内侧3 cm的四点围成四边形区域为手术危险区.结论:TKA手术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术中,在前述四边形区域内使用手术器械不当操作易损伤腓总神经.
作者:汪文俊;何露;陈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节的应用解剖及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期有关此项研究的文献资料,总结睫状神经节的形态及毗邻结构,比较各种临床麻醉术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结果:睫状神经节是眼科手术麻醉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传统的球后麻醉并发症较多.改良的球后麻醉效果较好,并发症少,但这些新方法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结论:掌握睫状神经节的解剖与麻醉要点,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并发症.
作者:孔文成;陈玉辉;蒋鹤松;朱亚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鼻内镜及柯-陆式联合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1例,其中Krouse临床分级Ⅱ级4例,Ⅲ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1~3 a.11例中,9例痊愈,局部复发1例,癌变(鳞癌)1例.结论:鼻内镜联合柯-陆术式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野清晰、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对于Krouse分级为Ⅱ、Ⅲ级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建议首选该术式.
作者:李谋元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