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立志;慕宁;蔡秋程;杨芳;张小进;陈少华;潘凡;魏炜明;胡还章;江艺
目的:探讨复杂颈部外伤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30例颈部软组织损伤同时伤及重要的血管神经或脏器的复杂颈部外伤患者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其中23例行气管切开术.结果:30例患者皆抢救成功;23例行气管切开患者,21例1~2周顺利拔管,1例喉气管离断患者3月后拔管,1例6月后顺利拔管.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14 a,无一例发生喉及气管狭窄;1例术后咽瘘2周后治愈;2例伴喉返神经损伤者,声音嘶哑改善不明显.结论:对于复杂颈部外伤要及时明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多脏器损伤,同时还要注意基础疾病和并发症的处理,这样才能对复杂颈部外伤进行有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作者:肖嵩;张兴梅;徐杰;郝中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与评价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规律;取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例,行肱动脉插管灌注贺斯墨汁混合液并测量皮肤染色面积.临床设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并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来源于骨间后动脉桡侧肌皮支、桡动脉肌间隙支和桡动脉直接骨膜支的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 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吻合.其穿支穿出深筋膜后外径分别为(1.0±0.3)cm、(0.9±0.2)cm和(0.6±0.2)cm.墨染面积达13 cm×7 cm.临床11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皮瓣无青紫、明显肿胀、水泡等,创面I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和外形优良.结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
作者:岳素琴;林涧;郑和平;林加福;张发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节的应用解剖及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期有关此项研究的文献资料,总结睫状神经节的形态及毗邻结构,比较各种临床麻醉术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结果:睫状神经节是眼科手术麻醉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传统的球后麻醉并发症较多.改良的球后麻醉效果较好,并发症少,但这些新方法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结论:掌握睫状神经节的解剖与麻醉要点,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并发症.
作者:孔文成;陈玉辉;蒋鹤松;朱亚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骨折38例,其中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6例,单侧髁突骨折32例、双侧髁突骨折6例,髁突头部骨折4侧、髁突颈部骨折31侧、髁突基部骨折9侧.术后观察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咀嚼力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评估,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咀嚼力优34例,良3例,较差1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34例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3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因复位固定位置多骨折线未能达到解剖复位;1例术后因感染螺钉、钛板松动,髁突有再移位(角度<10°).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疗效确切,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怀元;朱坤鹍;刘刚;张朝奎;郭维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中改良带蒂骨瓣开颅术的优点,以及神经导航在此开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神经导航下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手术36例,其中听神经瘤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脑膜瘤5例、髓母细胞瘤4例、脑转移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肿瘤位于桥小脑角19例、小脑半球外侧14例、脑干3例.开骨瓣时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形成旁正中带蒂骨瓣,术毕骨瓣复位.结果:本组36例均成功实施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开颅术,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皮下积液、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 a,骨瓣复位良好.结论:改良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复位符合解剖复位原则,减少颅骨锁等异物植入数量,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术中使用神经导航可以使骨窗位置更加精确,有效地减少静脉窦的损伤,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王重韧;赵明;徐欣;韩磊;尤宇;赵四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合并门静脉瘤栓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肝移植术治疗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合并门静脉瘤栓19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8例、肝脏肉瘤1例,均排除肝外转移.结果: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5% 、52.6% 、42.1%、21.0%;存活时间长1例达59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无瘤生存率为57.9% 、31.6%及21.1%.结论:如无肝外转移,肝移植可成为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合并门静脉瘤栓的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
作者:吕立志;慕宁;蔡秋程;杨芳;张小进;陈少华;潘凡;魏炜明;胡还章;江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8岁.双上肢酸痛、无力、麻木、发凉3 a,肢体远端症状重,左侧重.专科查体:双侧锁骨上窝处压痛, 叩击痛,并放射至手指;双侧手暗紫色,皮温低, 尺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骨间肌及小鱼际肌萎缩,夹纸试验阳性,左侧明显;左侧Adson试验阳性,上肢外展80°桡动脉搏动消失.颈椎MRI、X线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双侧锁骨下动静脉与臂丛神经受压症.
作者:顾少光;杜心如;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胸椎结核3例,腰椎结核9例;5例术前伴有不全截瘫,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2例.术后抗结核治疗9~12个月.2、4、6、9、12个月后分别复查血沉、肝功能、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结果:12例患者均随访1~3 a.术后2个月在支具保护下下地活动,腰背痛明显好转.术后6~9个月血沉恢复正常;4~6个月盗汗、乏力症状、消瘦症状明显改善.术后2个月,2例Frankel D级、1例Frankel C级者恢复到E级,2例Frankel C级恢复到D级;术后6个月均恢复到E级.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结核病灶复发,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4~6个月植骨融合.结论: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不污染胸腹腔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临床疗效确切可靠.
作者:叶春万;朱敏;谢昌宏;马修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钻孔术中冲洗配合术后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钻孔术中冲洗配合术后软通道控制引流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40例,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3例出现少量硬膜下积液,无颅内感染.CT提示无复发血肿.结论:钻孔冲洗配合术后软通道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明显.
作者:周振国;张毅;周锋;畅涛;方永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鼻内镜及柯-陆式联合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1例,其中Krouse临床分级Ⅱ级4例,Ⅲ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1~3 a.11例中,9例痊愈,局部复发1例,癌变(鳞癌)1例.结论:鼻内镜联合柯-陆术式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野清晰、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对于Krouse分级为Ⅱ、Ⅲ级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建议首选该术式.
作者:李谋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舌下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舌下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均行左侧舌下神经压榨术,术后饲养至第3、7、14、21、28、35天,分别取出脑干含舌下神经核团部分,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舌下神经核中的CGRP在舌下神经再生中的变化.结果:CGRP分布于正常SD大鼠舌下神经各亚核,舌下神经损伤后第3天,损伤侧的舌下神经核中CGRP比对照侧增强,图像分析CGRP灰度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第7天达高峰(P﹤0.05),以后尽管显著表达但渐减.结论:损伤导致CGRP在舌下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增加,提示CGRP在舌下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调理作用.
作者:李建国;舒先涛;訾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对41例顽固性癫痫病人采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热凝毁损术,术后随访癫痫控制效果,同步分析手术对脑功能的影响.结果:本组41例均获1~3 a随访,其中发作完全消失11例(26.8%),减少75%以上18 例(43.9%),减少50%~75% 4例(9.7%),无变化8例(19.5%).神经心理学检查表明手术前后智力、记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理手术入路及手术靶点,应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颞叶、额叶和多灶性癫痫,达到理想有效的毁损范围,有助于提高立体定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手术疗效.
作者:卢旺盛;田增民;赵全军;吴朝晖;林鸿;贾博;李志超;倪伟刚;肖霞;王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测腘肌肌腱滑膜鞘状包囊的形态结构,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解剖观测34侧成尸腘肌肌腱及其滑膜鞘状包囊的形态结构.结果:腘肌腱腱长(30.2±0.6)mm,腱宽(8.7±1.3)mm,腱厚(3.5±0.6)mm.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位于外侧半月板的后外侧,腘肌腱外面;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长(32.9±3.8)mm,囊内腔宽(10.6±1.6)mm,囊壁厚(0.8±0.2)mm.结论:膝关节屈时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有助于腘肌拉外侧半月板向后,同时具有控制半月板向后外侧过多滑动的作用.
作者:方佳;张实;董化江;高富合;单娜娜;杨德慧;王永阔;李伯森;单云官;程世翔;张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体检发现颈部包块,行超声检查.超声表现:左颈部甲状腺下方探及低回声肿块,大小约22 mm×11 mm×12 mm,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呈结节状改变,肿块内部及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超声弹性成像肿块评分为2分,见图1、2.左侧甲状腺肿大,左叶下极内见低回声肿块,约16 mm×10 mm×20 mm,界限欠清晰,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
作者:沈春云;江峰;李国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适合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微创内固定方法.方法: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患者29例.结果:①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9.2周,术后患者平稳,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术后3周下地活动良好.②随访12~24周,按黄公怡疗效评定标准,本组髋关节功能优28例(96.6%)、良1例(3.4%)、差0例.结论:①PCCP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固定可靠、支撑牢固,转子区骨量丢失较少,具有恢复快、功能恢复理想、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②大转子中下部与股骨干不连续的患者慎用PCCP.
作者:叶斌;陈友燕;马辉;孙伟;谢伟;周扬;陆洋阳;张驰;张海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总结相关文献,分析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结果:脑水肿多在脑出血后超早期发生.血肿占位效应、缺血因素、凝血酶、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白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等在脑水肿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研究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可以为临床医师治疗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屈洪党;殷亮;陈齐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对策.方法:总结国内外新相关文献,对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进行阐述.结果:对血清PSA持续异常、肛门指检和前列腺穿刺活检阴性的患者,行重复活检、诊断性TURP,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DD3和EPCA在PCa早期预测和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诊断PCa新的特异性标志物.结论:对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进行重复活检、诊断性TURP可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DD3和EPCA有望成为诊断PCa新的标志物,但是具体应用于临床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袁祖亮;贾瑞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应用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66例,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反应、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宫颈愈合情况及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共 66例,平均手术时间7.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10.5 ml.临床治愈率95.45%(63/6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6%(3/66).术后复查TCT均阴性,阴道镜检查无异常,病理诊断符合率92.42%.结论: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快速、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提高对早期宫颈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宁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幽门螺杆菌(H.pylori)耐药机制以及序贯疗法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年内H.pylori耐药机制和序贯疗法的相关文献,总结其耐药机制和治疗进展.结果:H.pylori耐药主要与其发生基因突变有关.而临床试验证实,新的H.pylori根除方案-序贯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的依从性好、根除率高等特点.结论:H.pylori对不同抗生素耐药的分子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新的治疗方法-序贯疗法是一个高效的根除方案,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
作者:孟颖;王启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39例,全麻后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扫描颈内静脉,通过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及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试穿.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为85%,位于内侧者为15%;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712±0.025)cm;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左右.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或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作者:黄增平;冯力;肖思;戴莲青;谢丹;徐卫华;张研;吴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