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贾瑞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8岁.双上肢酸痛、无力、麻木、发凉3 a,肢体远端症状重,左侧重.专科查体:双侧锁骨上窝处压痛, 叩击痛,并放射至手指;双侧手暗紫色,皮温低, 尺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骨间肌及小鱼际肌萎缩,夹纸试验阳性,左侧明显;左侧Adson试验阳性,上肢外展80°桡动脉搏动消失.颈椎MRI、X线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双侧锁骨下动静脉与臂丛神经受压症.
作者:顾少光;杜心如;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鼻内镜及柯-陆式联合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1例,其中Krouse临床分级Ⅱ级4例,Ⅲ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1~3 a.11例中,9例痊愈,局部复发1例,癌变(鳞癌)1例.结论:鼻内镜联合柯-陆术式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野清晰、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对于Krouse分级为Ⅱ、Ⅲ级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建议首选该术式.
作者:李谋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节的应用解剖及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期有关此项研究的文献资料,总结睫状神经节的形态及毗邻结构,比较各种临床麻醉术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结果:睫状神经节是眼科手术麻醉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传统的球后麻醉并发症较多.改良的球后麻醉效果较好,并发症少,但这些新方法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结论:掌握睫状神经节的解剖与麻醉要点,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并发症.
作者:孔文成;陈玉辉;蒋鹤松;朱亚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解剖1具未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肾有双支动脉供应(图1),报道如下.右肾形态基本正常,但肾门宽阔,肾蒂粗大.剖开肾蒂发现有双支动脉自肾门入肾:上支肾动脉约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下1.5 cm处起始于腹主动脉右壁,水平右行经下腔静脉后方,斜向外下,行经肾静脉前方,并与之伴行入肾门下部,长约5.5 cm;下支肾动脉平肠系膜下动脉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右前壁,向右斜经下腔静脉前面,右上行伴肾盂后方入肾门中下部,长约4.5 cm.
作者:张高泽;朱郭增;朱琦范;奇琪;赵婷婷;刘文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的HP感染根除率.方法:120例Hp阳性患者,根据病史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均经口服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治疗10 d.治疗前、停药6周后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并对比两组Hp根除率.结果:糖尿病组的Hp根除率为60.3%,非糖尿病组为85.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p感染根除率低.
作者:王海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舌下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舌下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均行左侧舌下神经压榨术,术后饲养至第3、7、14、21、28、35天,分别取出脑干含舌下神经核团部分,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舌下神经核中的CGRP在舌下神经再生中的变化.结果:CGRP分布于正常SD大鼠舌下神经各亚核,舌下神经损伤后第3天,损伤侧的舌下神经核中CGRP比对照侧增强,图像分析CGRP灰度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第7天达高峰(P﹤0.05),以后尽管显著表达但渐减.结论:损伤导致CGRP在舌下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增加,提示CGRP在舌下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调理作用.
作者:李建国;舒先涛;訾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优化64排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扫描技术,联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提高颅脑动脉瘤诊断图像质量.方法:对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的59例患者行MSCTA检查,应用时间-密度曲线算出触发扫描时间,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ADW4.4工作站,应用ADD/SUB获得剪影图像,然后利用大密度投影 (MIP)、容积再现技术 ( VR) 及多平面重建 (MPR)重建颅脑血管图像.结果:所有检查病例图像质量良好,符合诊断要求.59病例中,脑血管无异常33例,动脉瘤21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2例(其中1例为DSA证实),脑血管局部痉挛3例(其中1例DSA证实为动脉瘤).结论:应用时间-密度曲线及选择合适扫描时间等优化技术,联合数字剪影、MIP、VR及MP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可提高颅脑动脉瘤重建图像质量,达佳诊断效果.
作者:陈文保;陈建方;朱广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左足行走中偶发瞬间失控、丢鞋伴有小腿及足背放射性痛麻6 a.无论站立或卧位,左膝关节伸直位超过大约1 h后左小腿及足背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不能伸直腿睡觉,屈膝休息半小时后症状消失.疼痛常常沿小腿外侧放射至足部;偶尔沿大腿后向上放射,直至臀部下缘.
作者:顾少光;杜心如;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颧支及其分支的正常局部解剖,旨在为颧骨颧弓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11例(22侧)成人尸体面侧区及颞额区进行层次解剖,观察面神经颞颧支在颧弓区域分布与走向,测量面神经颞颧支各分支与颧弓间位置和距离.另对10例(10侧)颧骨颧弓联合骨折患者手术进行临床观测.结果:22侧颞支及分支均跨颧弓后端浅面上行,其中14侧含1~2分支位于颧弓后1/3段上缘0.8~2.0 cm处,呈20°~35°角斜向上行.颧支分支多且粗大,22侧中19侧(86.4%)颧支及分支位于颧弓后段下缘0.5~1.2 cm处前行,并于颧弓前中1/3段上跨颧弓表面,呈28°~45°角斜向上行,3侧(13.6%)位于颧弓表面或上缘0.5~0.8 cm 处向前行并斜向眼外眦.上颊支位于颧弓中1/3段下缘短距离1~1.5 cm,长距离2.3~2.8 cm.10侧手术野见颞支均位于颧弓根部上方跨过,沿后1/3段上缘1.2~2.5 cm斜向前上方;颧支位于颧弓后1/3段下缘前行,并于前中1/3段跨过颧弓斜向外眦.结论:掌握面神经颞颧支及其分支的解剖层次、分布走行以及与颧弓的位置关系,对于经头皮冠状切口入路颧骨颧弓骨折开放内固定复位术中避免损伤面神经颞颧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东辉;张银凯;朱亚文;詹朝双;董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本院自2001年1月~2011年1月TKA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共9例,回顾性分析其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选取成人膝关节标本9例进行模拟手术和3D-CT扫描重建,分析并评价手术中易损伤腓总神经的危险区域.结果:本组9例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如下.Hoffman板钩位置不当4例,为纠正残余屈曲角度导致的牵拉伤3例,术后血肿压迫1例,麻醉过程针刺伤1例.标本模拟手术及影像解剖显示:腘窝顶点、腓骨小头前缘隆起点、腓骨小头前缘下3 cm、前点内侧3 cm的四点围成四边形区域为手术危险区.结论:TKA手术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术中,在前述四边形区域内使用手术器械不当操作易损伤腓总神经.
作者:汪文俊;何露;陈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胸椎结核3例,腰椎结核9例;5例术前伴有不全截瘫,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2例.术后抗结核治疗9~12个月.2、4、6、9、12个月后分别复查血沉、肝功能、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结果:12例患者均随访1~3 a.术后2个月在支具保护下下地活动,腰背痛明显好转.术后6~9个月血沉恢复正常;4~6个月盗汗、乏力症状、消瘦症状明显改善.术后2个月,2例Frankel D级、1例Frankel C级者恢复到E级,2例Frankel C级恢复到D级;术后6个月均恢复到E级.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结核病灶复发,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4~6个月植骨融合.结论: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不污染胸腹腔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临床疗效确切可靠.
作者:叶春万;朱敏;谢昌宏;马修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与评价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规律;取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例,行肱动脉插管灌注贺斯墨汁混合液并测量皮肤染色面积.临床设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并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来源于骨间后动脉桡侧肌皮支、桡动脉肌间隙支和桡动脉直接骨膜支的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 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吻合.其穿支穿出深筋膜后外径分别为(1.0±0.3)cm、(0.9±0.2)cm和(0.6±0.2)cm.墨染面积达13 cm×7 cm.临床11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皮瓣无青紫、明显肿胀、水泡等,创面I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和外形优良.结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
作者:岳素琴;林涧;郑和平;林加福;张发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合并门静脉瘤栓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肝移植术治疗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合并门静脉瘤栓19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8例、肝脏肉瘤1例,均排除肝外转移.结果: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5% 、52.6% 、42.1%、21.0%;存活时间长1例达59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无瘤生存率为57.9% 、31.6%及21.1%.结论:如无肝外转移,肝移植可成为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合并门静脉瘤栓的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
作者:吕立志;慕宁;蔡秋程;杨芳;张小进;陈少华;潘凡;魏炜明;胡还章;江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钻孔术中冲洗配合术后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钻孔术中冲洗配合术后软通道控制引流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40例,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3例出现少量硬膜下积液,无颅内感染.CT提示无复发血肿.结论:钻孔冲洗配合术后软通道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明显.
作者:周振国;张毅;周锋;畅涛;方永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幽门螺杆菌(H.pylori)耐药机制以及序贯疗法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年内H.pylori耐药机制和序贯疗法的相关文献,总结其耐药机制和治疗进展.结果:H.pylori耐药主要与其发生基因突变有关.而临床试验证实,新的H.pylori根除方案-序贯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的依从性好、根除率高等特点.结论:H.pylori对不同抗生素耐药的分子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新的治疗方法-序贯疗法是一个高效的根除方案,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
作者:孟颖;王启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中改良带蒂骨瓣开颅术的优点,以及神经导航在此开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神经导航下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手术36例,其中听神经瘤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脑膜瘤5例、髓母细胞瘤4例、脑转移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肿瘤位于桥小脑角19例、小脑半球外侧14例、脑干3例.开骨瓣时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形成旁正中带蒂骨瓣,术毕骨瓣复位.结果:本组36例均成功实施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开颅术,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皮下积液、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 a,骨瓣复位良好.结论:改良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复位符合解剖复位原则,减少颅骨锁等异物植入数量,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术中使用神经导航可以使骨窗位置更加精确,有效地减少静脉窦的损伤,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王重韧;赵明;徐欣;韩磊;尤宇;赵四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我院于2003年9月~2009年9月共收治18例腘动脉损伤的患者,经早期诊断并急症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桥接术修复,均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性,年龄26~4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8例.同时伴有股骨下段骨折10例,胫骨上段骨折5例,腓骨小头骨折1例,膝关节后脱位2例.开放伤7例,闭合伤11例.腘动脉损伤均为挫伤栓塞.其中4例由外院转入.入院时间为伤后1~16 h.
作者:王欣;陈思维;王欢;季益军;朱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测腘肌肌腱滑膜鞘状包囊的形态结构,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解剖观测34侧成尸腘肌肌腱及其滑膜鞘状包囊的形态结构.结果:腘肌腱腱长(30.2±0.6)mm,腱宽(8.7±1.3)mm,腱厚(3.5±0.6)mm.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位于外侧半月板的后外侧,腘肌腱外面;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长(32.9±3.8)mm,囊内腔宽(10.6±1.6)mm,囊壁厚(0.8±0.2)mm.结论:膝关节屈时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有助于腘肌拉外侧半月板向后,同时具有控制半月板向后外侧过多滑动的作用.
作者:方佳;张实;董化江;高富合;单娜娜;杨德慧;王永阔;李伯森;单云官;程世翔;张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与内镜经鼻入路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掌握颅底腹侧面骨性解剖标志间的距离,以完善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技术.方法:利用成人干性颅骨标本51具,测量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并比较各测量项目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结果: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对比,卵圆孔后缘-岩骨前缘左侧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柱-破裂孔外侧缘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其它各项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圆孔后缘骨板变异很大,其中卵圆孔后方未闭合者2侧( 1.96%),与岩骨融合者1侧(0.98%);颈内动脉管腹侧为骨质缺损的大裂开者1例2侧(1.96%),颈内动脉管腹侧前下壁骨质薄、有裂隙者1侧(0.98%).结论:颅底腹侧骨性标志的解剖观测为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提供形态及数据信息.
作者:孔锋;张秋航;梁朝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总结相关文献,分析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结果:脑水肿多在脑出血后超早期发生.血肿占位效应、缺血因素、凝血酶、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白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等在脑水肿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研究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可以为临床医师治疗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屈洪党;殷亮;陈齐鸣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