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及序贯疗法的研究进展

孟颖;王启之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序贯疗法, 抗生素, 耐药性, 消化性溃疡
摘要:目的:总结幽门螺杆菌(H.pylori)耐药机制以及序贯疗法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年内H.pylori耐药机制和序贯疗法的相关文献,总结其耐药机制和治疗进展.结果:H.pylori耐药主要与其发生基因突变有关.而临床试验证实,新的H.pylori根除方案-序贯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的依从性好、根除率高等特点.结论:H.pylori对不同抗生素耐药的分子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新的治疗方法-序贯疗法是一个高效的根除方案,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测腘肌肌腱滑膜鞘状包囊的形态结构,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解剖观测34侧成尸腘肌肌腱及其滑膜鞘状包囊的形态结构.结果:腘肌腱腱长(30.2±0.6)mm,腱宽(8.7±1.3)mm,腱厚(3.5±0.6)mm.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位于外侧半月板的后外侧,腘肌腱外面;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长(32.9±3.8)mm,囊内腔宽(10.6±1.6)mm,囊壁厚(0.8±0.2)mm.结论:膝关节屈时腘肌腱滑膜鞘状包囊有助于腘肌拉外侧半月板向后,同时具有控制半月板向后外侧过多滑动的作用.

    作者:方佳;张实;董化江;高富合;单娜娜;杨德慧;王永阔;李伯森;单云官;程世翔;张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膝关节置换术并发腓总神经损伤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本院自2001年1月~2011年1月TKA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共9例,回顾性分析其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选取成人膝关节标本9例进行模拟手术和3D-CT扫描重建,分析并评价手术中易损伤腓总神经的危险区域.结果:本组9例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如下.Hoffman板钩位置不当4例,为纠正残余屈曲角度导致的牵拉伤3例,术后血肿压迫1例,麻醉过程针刺伤1例.标本模拟手术及影像解剖显示:腘窝顶点、腓骨小头前缘隆起点、腓骨小头前缘下3 cm、前点内侧3 cm的四点围成四边形区域为手术危险区.结论:TKA手术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术中,在前述四边形区域内使用手术器械不当操作易损伤腓总神经.

    作者:汪文俊;何露;陈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超声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的影像解剖及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39例,全麻后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扫描颈内静脉,通过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及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试穿.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为85%,位于内侧者为15%;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712±0.025)cm;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左右.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或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作者:黄增平;冯力;肖思;戴莲青;谢丹;徐卫华;张研;吴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腓肠肌籽骨致腓总神经动态卡压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左足行走中偶发瞬间失控、丢鞋伴有小腿及足背放射性痛麻6 a.无论站立或卧位,左膝关节伸直位超过大约1 h后左小腿及足背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不能伸直腿睡觉,屈膝休息半小时后症状消失.疼痛常常沿小腿外侧放射至足部;偶尔沿大腿后向上放射,直至臀部下缘.

    作者:顾少光;杜心如;崔志超;刘志强;孙广志;贺小平;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甲状旁腺腺瘤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体检发现颈部包块,行超声检查.超声表现:左颈部甲状腺下方探及低回声肿块,大小约22 mm×11 mm×12 mm,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呈结节状改变,肿块内部及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超声弹性成像肿块评分为2分,见图1、2.左侧甲状腺肿大,左叶下极内见低回声肿块,约16 mm×10 mm×20 mm,界限欠清晰,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

    作者:沈春云;江峰;李国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左侧睾丸动脉行程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睾丸动脉走行异常,与左侧肾蒂内血管关系复杂(图1),现报道如下.该例标本左侧睾丸动脉约平肾门平面起自腹主动脉左前外侧壁,自起始点向左外上方走行1.2 cm,经左侧肾静脉深面并绕其上缘,在左侧肾动脉前下方,即经左侧肾动、静脉间穿出后,又沿左侧肾静脉前小、后大两属支的夹角间下行,伴左侧双条睾丸静脉(蔓状静脉丛)下行进入腹股沟管.

    作者:黄剑飞;金婷婷;贾圆圆;揭芳;金荣盘;刘文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骨折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骨折38例,其中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6例,单侧髁突骨折32例、双侧髁突骨折6例,髁突头部骨折4侧、髁突颈部骨折31侧、髁突基部骨折9侧.术后观察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咀嚼力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评估,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咀嚼力优34例,良3例,较差1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34例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3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因复位固定位置多骨折线未能达到解剖复位;1例术后因感染螺钉、钛板松动,髁突有再移位(角度<10°).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疗效确切,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怀元;朱坤鹍;刘刚;张朝奎;郭维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与评价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规律;取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例,行肱动脉插管灌注贺斯墨汁混合液并测量皮肤染色面积.临床设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并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来源于骨间后动脉桡侧肌皮支、桡动脉肌间隙支和桡动脉直接骨膜支的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 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吻合.其穿支穿出深筋膜后外径分别为(1.0±0.3)cm、(0.9±0.2)cm和(0.6±0.2)cm.墨染面积达13 cm×7 cm.临床11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皮瓣无青紫、明显肿胀、水泡等,创面I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和外形优良.结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

    作者:岳素琴;林涧;郑和平;林加福;张发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舌下神经压榨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SD大鼠舌下神经核中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舌下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舌下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均行左侧舌下神经压榨术,术后饲养至第3、7、14、21、28、35天,分别取出脑干含舌下神经核团部分,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舌下神经核中的CGRP在舌下神经再生中的变化.结果:CGRP分布于正常SD大鼠舌下神经各亚核,舌下神经损伤后第3天,损伤侧的舌下神经核中CGRP比对照侧增强,图像分析CGRP灰度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第7天达高峰(P﹤0.05),以后尽管显著表达但渐减.结论:损伤导致CGRP在舌下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增加,提示CGRP在舌下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调理作用.

    作者:李建国;舒先涛;訾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相关骨性标志的研究

    目的:研究与内镜经鼻入路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掌握颅底腹侧面骨性解剖标志间的距离,以完善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技术.方法:利用成人干性颅骨标本51具,测量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并比较各测量项目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结果: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对比,卵圆孔后缘-岩骨前缘左侧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柱-破裂孔外侧缘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其它各项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圆孔后缘骨板变异很大,其中卵圆孔后方未闭合者2侧( 1.96%),与岩骨融合者1侧(0.98%);颈内动脉管腹侧为骨质缺损的大裂开者1例2侧(1.96%),颈内动脉管腹侧前下壁骨质薄、有裂隙者1侧(0.98%).结论:颅底腹侧骨性标志的解剖观测为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提供形态及数据信息.

    作者:孔锋;张秋航;梁朝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三种输卵管疏通术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三种输卵管疏通术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的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9月~2009年9月,我院分别采用不同输卵管疏通术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193例.其中宫腔镜引导下输卵管插管110例(A组),输卵管介入30例(B组),宫-腹腔镜联合疏通输卵管53例(C组).比较3组治疗后妊娠结局;对其中术后1 a以上未孕的113例病人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及经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观察输卵管梗阻部位与疏通效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输卵管疏通后不孕的原因.结果:193例病人治疗后宫内妊娠67例、异位妊娠13例、未孕113例,其宫内妊娠率、异位妊娠率、不孕率分别是34.7%、6.7%、58.6%;3组比较,C组术后宫内妊娠率高,明显优于B组(P<0.05).疏通术后输卵管再梗阻发生率为48.7%(94/193),经宫腔镜实施再疏通成功率为56.8%(71/125),近端再疏通成功率显著优于远端(P<0.05).结论:重视对输卵管梗阻性不孕患者的术前诊断,选择正确的疏通方法,加强抗感染,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陈惠萍;朱月华;曹卉;秦之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前列腺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对策.方法:总结国内外新相关文献,对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进行阐述.结果:对血清PSA持续异常、肛门指检和前列腺穿刺活检阴性的患者,行重复活检、诊断性TURP,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DD3和EPCA在PCa早期预测和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诊断PCa新的特异性标志物.结论:对血清PSA持续异常患者进行重复活检、诊断性TURP可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DD3和EPCA有望成为诊断PCa新的标志物,但是具体应用于临床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袁祖亮;贾瑞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及序贯疗法的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幽门螺杆菌(H.pylori)耐药机制以及序贯疗法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年内H.pylori耐药机制和序贯疗法的相关文献,总结其耐药机制和治疗进展.结果:H.pylori耐药主要与其发生基因突变有关.而临床试验证实,新的H.pylori根除方案-序贯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的依从性好、根除率高等特点.结论:H.pylori对不同抗生素耐药的分子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新的治疗方法-序贯疗法是一个高效的根除方案,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

    作者:孟颖;王启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66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应用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66例,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反应、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宫颈愈合情况及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共 66例,平均手术时间7.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10.5 ml.临床治愈率95.45%(63/6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6%(3/66).术后复查TCT均阴性,阴道镜检查无异常,病理诊断符合率92.42%.结论: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快速、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提高对早期宫颈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宁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索适合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微创内固定方法.方法: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患者29例.结果:①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9.2周,术后患者平稳,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术后3周下地活动良好.②随访12~24周,按黄公怡疗效评定标准,本组髋关节功能优28例(96.6%)、良1例(3.4%)、差0例.结论:①PCCP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固定可靠、支撑牢固,转子区骨量丢失较少,具有恢复快、功能恢复理想、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②大转子中下部与股骨干不连续的患者慎用PCCP.

    作者:叶斌;陈友燕;马辉;孙伟;谢伟;周扬;陆洋阳;张驰;张海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神经导航乙状窦后入路改良带蒂骨瓣开颅术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中改良带蒂骨瓣开颅术的优点,以及神经导航在此开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神经导航下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手术36例,其中听神经瘤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脑膜瘤5例、髓母细胞瘤4例、脑转移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肿瘤位于桥小脑角19例、小脑半球外侧14例、脑干3例.开骨瓣时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形成旁正中带蒂骨瓣,术毕骨瓣复位.结果:本组36例均成功实施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开颅术,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皮下积液、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 a,骨瓣复位良好.结论:改良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复位符合解剖复位原则,减少颅骨锁等异物植入数量,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术中使用神经导航可以使骨窗位置更加精确,有效地减少静脉窦的损伤,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王重韧;赵明;徐欣;韩磊;尤宇;赵四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腘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我院于2003年9月~2009年9月共收治18例腘动脉损伤的患者,经早期诊断并急症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桥接术修复,均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性,年龄26~4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8例.同时伴有股骨下段骨折10例,胫骨上段骨折5例,腓骨小头骨折1例,膝关节后脱位2例.开放伤7例,闭合伤11例.腘动脉损伤均为挫伤栓塞.其中4例由外院转入.入院时间为伤后1~16 h.

    作者:王欣;陈思维;王欢;季益军;朱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右侧双肾动脉变异1例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解剖1具未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肾有双支动脉供应(图1),报道如下.右肾形态基本正常,但肾门宽阔,肾蒂粗大.剖开肾蒂发现有双支动脉自肾门入肾:上支肾动脉约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下1.5 cm处起始于腹主动脉右壁,水平右行经下腔静脉后方,斜向外下,行经肾静脉前方,并与之伴行入肾门下部,长约5.5 cm;下支肾动脉平肠系膜下动脉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右前壁,向右斜经下腔静脉前面,右上行伴肾盂后方入肾门中下部,长约4.5 cm.

    作者:张高泽;朱郭增;朱琦范;奇琪;赵婷婷;刘文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鼻内镜联合柯陆式术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11例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鼻内镜及柯-陆式联合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1例,其中Krouse临床分级Ⅱ级4例,Ⅲ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1~3 a.11例中,9例痊愈,局部复发1例,癌变(鳞癌)1例.结论:鼻内镜联合柯-陆术式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野清晰、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对于Krouse分级为Ⅱ、Ⅲ级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建议首选该术式.

    作者:李谋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的HP感染根除率.方法:120例Hp阳性患者,根据病史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均经口服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治疗10 d.治疗前、停药6周后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并对比两组Hp根除率.结果:糖尿病组的Hp根除率为60.3%,非糖尿病组为85.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p感染根除率低.

    作者:王海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