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稳定转染H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的鉴定及新型非咪唑类H3受体拮抗剂的筛选

何萍;谭丽;胡薇薇;戴海斌;胡永洲;陈忠

关键词:环AMP, 受体, 组胺H3, 组胺H3拮抗剂, 咪唑类, 转染, 基因,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印迹法
摘要:目的:鉴定转染大鼠组胺H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受体表达情况,筛选具有H3受体拮抗活性的新型非咪唑类化合物.方法:利用RT-PCR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转染细胞株组胺H3受体的表达,以阳性刺激物forskolin诱导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为指标,初步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化合物.结果:细胞鉴定结果显示,稳定转染H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高表达大鼠H3受体.H3受体选择性激动剂(R)-α-甲基组胺可浓度依赖性抑制阳性刺激物forskolin(10 μmol/L)诱导的cAMP含量升高(P<0.05),当(R)-α-甲基组胺浓度达到30 nmol/L时,抑制率接近平台值(P>0.05).而H3受体拮抗剂噻普酰胺和新合成的非咪唑类化合物XHA23及XHA25则能够浓度依赖性阻断(R)-α-甲基组胺对forskolin诱导的cAMP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P<0.05),IC50分别为3.62 μmol/L、0.49 μmol/L、0.14 μmol/L.结论:高表达H3受体的HEK293细胞株可用于有H3受体拮抗活性化合物的筛选,而非咪唑类化合物XHA23和XHA25具有一定的H3受体拮抗剂样活性.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探索一种简便、高效的分离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取10例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内膜组织标本,磁珠分选及克隆形成实验法分选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原代细胞表面标记,MTT法观察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情况;体外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分化能力,RT-PCR测定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同时检测基质干细胞表达胚胎时期标志蛋白OCT-4的情况.结果:通过该方法可获得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细胞易于贴壁,生长良好,传代稳定.细胞CD90和CD105表达阳性而CD45和CD34表达阴性.细胞周期的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高,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经成骨及成脂诱导后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分别呈阳性反应,成骨及成脂标志性基因表达阳性.此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OCT-4表达阳性.结论: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来源广、易获取,可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王利公;杨新园;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蛋白酶激活受体-1在凝血酶诱导大鼠脑损伤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蛋白酶激活受体的激活在凝血酶所致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以及与神经细胞再生的关系.方法:9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海马注射生理盐水(NS)、凝血酶以及3种蛋白酶激活受体的特异性激动剂,注射1d、3d、7d后,用HE染色检测海马面积变化,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和形态,用Flouro-Jade C染色检测神经元变性,微管相关蛋白(DCX)标记检测神经细胞再生.结果:与NS组比较,注射凝血酶和蛋白酶激活受体-1激动剂后1~3d出现海马面积显著增大(P<0.05),7d出现海马面积明显缩小;注射后1 ~7 d GFAP阳性细胞、Flouro-Jade C阳性细胞增多(P<0.05);注射后3~7 d DCX阳性细胞增多(P<0.05).而注射蛋白酶激活受体-3激动剂和蛋白酶激活受体4激动剂均未见上述变化.结论:蛋白酶激活受体-1激活可能参与凝血酶所致的急性期脑损伤以及后期的神经再生.

    作者:刘飞飞;柳夫义;王林;胡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稳定转染H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的鉴定及新型非咪唑类H3受体拮抗剂的筛选

    目的:鉴定转染大鼠组胺H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受体表达情况,筛选具有H3受体拮抗活性的新型非咪唑类化合物.方法:利用RT-PCR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转染细胞株组胺H3受体的表达,以阳性刺激物forskolin诱导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为指标,初步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化合物.结果:细胞鉴定结果显示,稳定转染H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高表达大鼠H3受体.H3受体选择性激动剂(R)-α-甲基组胺可浓度依赖性抑制阳性刺激物forskolin(10 μmol/L)诱导的cAMP含量升高(P<0.05),当(R)-α-甲基组胺浓度达到30 nmol/L时,抑制率接近平台值(P>0.05).而H3受体拮抗剂噻普酰胺和新合成的非咪唑类化合物XHA23及XHA25则能够浓度依赖性阻断(R)-α-甲基组胺对forskolin诱导的cAMP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P<0.05),IC50分别为3.62 μmol/L、0.49 μmol/L、0.14 μmol/L.结论:高表达H3受体的HEK293细胞株可用于有H3受体拮抗活性化合物的筛选,而非咪唑类化合物XHA23和XHA25具有一定的H3受体拮抗剂样活性.

    作者:何萍;谭丽;胡薇薇;戴海斌;胡永洲;陈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的抗癫痫药物都是通过调节神经元活动起作用的,但是仍有近三分之一的癫痫患者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近年来随着对癫痫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中的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大量研究发现,癫痫的形成、发作过程常常伴随星形胶质细胞明显的功能改变,这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有可能发现新的抗癫痫药物作用靶点,对癫痫治疗策略产生深刻影响.

    作者:陈忠;孙红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吴风草总黄酮含量季节动态变化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

    目的:探讨大吴风草总黄酮含量的季节变化及逆境胁迫因子对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以期合理利用及保护这种野生资源.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大吴风草不同季节及各因子胁迫下的总黄酮含量.结果:大吴风草叶片总黄酮含量高,叶柄次之,根状茎小(P<0.05).叶片的总黄酮含量随着季节变化而呈增高的趋势,12月份明显高于其它各月;叶柄与根状茎总黄酮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波动状态(P<0.05).随着光强的增强,大吴风草叶片、叶柄、根状茎的总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大吴风草叶片总黄酮含量逐渐增加,而叶柄的总黄酮含量先升高而后降低,根状茎的总黄酮含量逐渐降低(P<0.05);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深,大吴风草叶片、叶柄、根状茎的总黄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P<0.05);随着温度的增高,大吴风草叶片总黄酮含量表现为逐渐增高趋势,叶柄表现为先降低而后增高,根状茎表现为先增高而后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大吴风草叶片的总黄酮含量高,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呈波动状态.大吴风草不同器官总黄酮含量对生态胁迫因子的反映各不相同.

    作者:崔大练;马玉心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与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方法,并对采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患者采用化疗和G-CSF或GM-CSF动员,异体供者用G-CSF动员,待WBC数回升至>5.0×109/L,应用CS-3000 Plus、COM TEC和COBE Spectra 3种血细胞分离机进行PBSC采集,设定循环血量为总血容量(TBV)的2~3倍,对于体重<20 kg,红细胞压积(HCT) <24%或者TBV≤1 100 ~1 650 ml的小儿,须采用经25 Gy γ射线照射的同型少白细胞红细胞预注管路和低流速分离(全血流速一般为10~30 ml/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采集干细胞的CD34+细胞数,并计数单个核细胞(MNC)数.分析采集细胞中CD34+细胞数与采前MNC数量及采集循环血量的关系.结果: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成功采集10例,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成功采集18例,COMTEC血细胞分离机成功采集3例.采集次数为1~5次,平均1.5次,获得CD34+细胞数(7.9±2.9)×106/kg,MNC数(7.4±3.1)×l08/kg.相关性分析显示,所采集到的CD34+数量和采集前MNC数、采集的循环血量呈正相关(r2=0.6229,P<0.0001;r2=0.1905,P=0.0141).结论:根据儿童患者/供者的体重、TBV、动员情况和循环血量等因素选择合适采集方法,经过1~2次单采都可以安全地采集到高浓度的、能满足临床需要的PBSC.

    作者:殷国美;沈卓岚;秦斐;钱文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重组人NAMPT蛋白静脉注射对正常小鼠生理生化指标及脑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较长时期静脉注射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蛋白对正常小鼠多种生理生化指标及脑结构的影响.方法:32 d内每3天经尾静脉给正常小鼠注射重组野生型NAMPT蛋白或酶活性大大降低的H247A突变型NAMPT蛋白10、30、100 μg/kg,检测其体重、血压、心率、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观察其脑内海马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的形态.结果:NAMPT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长期注射对正常小鼠体重、血压、心率、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均无明显影响,对其海马CA1区神经、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均未见显著改变.结论:血NAMPT增高可能不是正常个体代谢性疾病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诱发因素,独立的致病风险较低.

    作者:袁绮艺;张纬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甘肃地区不同基因型丙肝感染与糖脂铁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比较甘肃地区汉族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中1b型和2a型HCV基因型与糖脂铁指标的检测结果,探讨这些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检测HCV携带者的基因型,比较1b型和2a型基因型HCV携带者血糖(GLU)、胰岛素、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转铁蛋白(TRF)、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1b型84例,2a型136例.1b型和2a型两种基因型HCV携带者的TG、ALT、TRF、TIB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甘肃地区汉族人群中,2a型HCV较1b型更为常见.两种HCV基因分型在人群中的血糖代谢可能没有区别;2a型患者有高脂血症、脂肪变倾向,肝脏损害程度可能高于1b型;而1b型患者相较2a型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铁沉积.

    作者:毛小荣;彭雪彬;张有成;李林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部分性癫痫患者的定量脑电图和P300研究

    目的:用定量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方法评价部分性癫痫患者的脑功能障碍.方法:用W值代表脑内慢快波成份的相对功率比例,反映大脑局部皮层功能障碍.观察左侧、右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发作间期脑电图的W值差异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波幅、反应时等指标的组间差异,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右侧部分性癫痫组F8、T4 T6区的W值显著高于左侧部分性癫痫组,左侧部分性癫痫组T3、O1区的W值显著高于右侧部分性癫痫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大于5年组T6区的W值高于病程小于1年组和病程1~5年组,病程大于5年组O2区的W值高于病程1~5年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性癫痫组P300总的异常率为54.76%,左侧、右侧部分性癫痫组P300异常率分别为77.78%和37.5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部分性癫痫组CZ、Pz点波幅显著低于右侧部分性癫痫组和对照组(P<0.05);左侧、右侧部分性癫痫组Cz及Pz点潜伏期、反应时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但左侧与右侧部分性癫痫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部分性癫痫引起致痫灶同侧的大脑皮层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与病程有关;而且左侧部分性癫痫患者比右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大脑功能障碍更明显.

    作者:王钟瑾;王爽;丁美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发现了一些与结直肠癌相关联的易感位点和区域,这有助于结直肠癌遗传机制的研究.文中对近几年来结直肠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分析GWAS结直肠癌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应用前景.

    作者:张艳;来茂德;朱益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水通道蛋白4基因敲除对老年小鼠行为和脑形态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AQP4基因敲除(AQP4-/-)对老年小鼠行为学和脑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揭示AQP4在脑老化中的作用.方法:58只CD-1小鼠按基因型与月龄分为4组:年轻(2~3个月龄)AQP4-/-组、老年(17 ~ 19个月龄)AQP4-/-组、年轻AQP4+/+组和老年AQP4+/+组.采用开场试验测定小鼠运动量和探究行为,脑切片进行神经元特异性染色(甲苯胺蓝染色、NeuN染色)、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染色(GFAP染色)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染色(Iba-1染色),观察并计数皮层和海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年轻小鼠比较,老年AQP4+/+和AQP4-/-小鼠在开场试验的总活动距离分别减少41.2%和44.1% (P <0.05),各组小鼠在中心区域的活动距离和滞留时间无差异;老年AQP4+/+和AQP4-/-小鼠皮层神经元密度分别降低19.6%和15.8% (P <0.05),各组间CA1区神经元胞体层厚度无差异;老年AQP4+/+和AQP4-/-小鼠海马CA3区星形胶质细胞密度分别增加57.7%和64.3% (P <0.001),各组间星形胶质细胞的总面积无显著差异;老年AQP4+/+和AQP4-/-小鼠海马CA3区小胶质细胞的面积分别增加46.9%和52.0% (P <0.01),各组间小胶质细胞密度无显著变化.与AQP4+/+小鼠相比,AQP4-/-小鼠在海马CA3区星形胶质细胞总面积明显减小,年轻小鼠减小18.0% (P <0.01),老年小鼠减小23.6%(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AQP4可能影响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及与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的神经功能,对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部分相关神经行为无明显影响,AQP4基因敲除对小鼠脑老化过程发生的脑形态和神经行为变化无显著影响.

    作者:苏圣桉;卢韵碧;张纬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氨基胍抑制丙酮醛介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糖缺氧损伤

    目的:研究氨基胍对丙酮醛加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缺糖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培养的HBMEC上,利用丙酮醛加重缺糖缺氧诱导的损伤,通过MTT检测细胞活力,LDH释放检测细胞死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观察氨基胍的作用和机制.结果:丙酮醛呈浓度依赖地诱导细胞损伤,在2 mmol/L时细胞的存活率为56.1%,而丙酮醛合并缺糖缺氧后,细胞的损伤率增加到90.0%.氨基胍(l mmol/L)能抑制丙酮醛和缺糖缺氧诱导的LDH释放和AnnexinV/PI的形成.进一步研究发现氨基胍能抑制丙酮醛和缺糖缺氧诱导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结论:氨基胍对丙酮醛加重HBMEC的缺糖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抗糖基化作用有关.

    作者:李汶潞;胡全;任夏;何萍;除慧敏;戴海斌;陈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HIFU联合微泡消融兔肝VX2肿瘤:残瘤检测的病理及影像对比实验研究

    目的:对兔肝VX2肿瘤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超声造影剂微泡SonoVue消融治疗,运用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螺旋CT(CECT)对比病理结果研究检测残瘤的能力.方法:将40只兔肝VX2肿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照组(n=10)、单纯HIFU组(n=15)和HIFU联合微泡组(n=15),在消融前后3h内完成CEUS和CECT检查,分析肿瘤血供变化及残瘤的检测情况,然后即刻处死,对肿瘤的消融情况及有无残瘤行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影像学结果对比分析.结果:40灶兔肝VX2肿瘤在消融前CEUS和CECT分别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增强(77.5%,31/40 vs 52.5%,21/40)和厚环状增强(22.5%,9/40 vs 47.5%,19/40),均为动脉相富血供,门脉相迅速消退,呈“快进快出”.HIFU联合微泡组的平均辐照时间、辐照点数及电功率均较单纯HIFU组为低(P<0.01).消融后,假照组影像学无明显变化,病理组织学显示肿瘤内丰富的微血管形成;单纯HIFU组和HIFU联合微泡组中分别有60.0% (9/15)和13.3% (2/15)残瘤存在.CEUS对这两组的残瘤检出率高于CECT,CEUS和CECT检测残瘤同病理诊断的一致率分别为81.8%和2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联合微泡可以提高兔肝VX2肿瘤的消融效果,减少残瘤发生率,CEUS检测残瘤的能力优于CECT.

    作者:何炜;王维;彭松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减轻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相关机制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其与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mPTP)和/或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的关系.方法:分离SD雄性大鼠心脏置于Langendorff系统行全心停灌3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心肌I/R损伤模型,停灌前15 min给予Dex(10 nmol/L)处理.测定左心室动力学、再灌注期间冠脉流量及再灌注5 min时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实验结束测定心肌组织formazan含量以反映心肌梗死状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组明显降低了再灌注期间的左室发展压、冠脉流量及再灌注末心肌组织formazan含量,显著升高了再灌注左室舒张末压、心肌LDH渗出;Dex预处理明显改善了I/R心脏功能及心肌组织活性(P<0.01);mPTP开放剂苍术苷(20μmoL/L,再灌注前给药20min)及mitoKATP抑制剂5-羟基癸酸(100 μmol/L,停灌前给药20 min)可取消Dex预处理产生的抗心脏I/R损伤作用.结论:围手术期常用的辅助麻醉药Dex具有减轻离体大鼠心脏I/R损伤作用,且该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Dex促进缺血前mitoK ATP的开放,抑制再灌注早期mPTP的开放有关.

    作者:姜翠翠;夏满莉;王敏;陈士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肌肽对小鼠闭合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索肌肽对小鼠闭合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自由落体法致小鼠闭合性脑损伤模型.从术前30 min开始,二肌肽组经腹腔分别注射肌肽250 mg/kg和500 mg/kg剂量,溶剂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小鼠闭合性损伤后每日1次给药,连续实验7d,并每天进行神经受损程度评分(NSS),记录小鼠生存率及体重改变.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脑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溶剂对照组、250 mg/kg肌肽组和500 mg/kg肌肽组小鼠闭合性脑损伤7d后的终存活率分别为50.0%、68.2%和82.4%;与溶剂对照组比较,250 mg/kg肌肽可显著降低小鼠闭合性脑损伤术后第5~7天的NSS(P <0.05),500 mg/kg肌肽可显著降低术后第1天及第4~7天的NSS(P<0.05);小鼠脑组织切片结果提示肌肽可显著减轻脑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损伤.结论:肌肽对小鼠闭合性脑外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提高损伤后小鼠生存率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裴旭颖;倪康欣;周优;应琨;张翔南;厉旭云;陆源;陈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白三烯D4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的作用

    目的:观察白三烯D4(LTD4)激活小胶质细胞株BV2细胞的作用,探讨介导BV2细胞激活的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受体)亚型.方法:以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鉴定BV2细胞上CysLT受体的表达;以LTD4及CysLT受体拮抗剂处理BV2细胞后,采用MTT还原法检测细胞活性,微珠示踪法(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细胞吞噬的变化,RT-PCR检测炎症因子IL-6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LTD4不影响BV2细胞增殖,但随着LTD4浓度增高可增强细胞吞噬、增加IL-6mRNA的表达,100 nmol/L LTD4使细胞吞噬增高为对照的1.4倍(P<0.00l),IL-6 mRNA的表达增高为对照的2倍(P<0.01);LTD4诱导BV2细胞上调表达IL-6 mRNA可被CysLT1受体选择性拮抗剂孟鲁司特和CysLT1/CysLT2非选择性拮抗剂BAY u9773抑制,而CysLT2受体选择性拮抗剂HAMI 3379对此无明显影响;HAMI 3379和BAY u9773(100 nmol/L)能进一步增强LTD4诱导的BV2细胞吞噬.结论:体外LTD4可激活BV2细胞,LTD4诱导细胞IL-6 mRNA上调表达由CysLT1受体介导,LTD4诱导的细胞吞噬增强受CysLT2受体负性调节.

    作者:张壮;骆江云;黄静;刘志娴;方三华;张纬萍;魏尔清;卢韵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噬菌体SM1生物学特征及其在感染动物模型中的疗效

    目的:通过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噬菌体,研究噬菌体SM1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感染动物模型中的疗效,为噬菌体治疗Sm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噬菌斑法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噬菌体SM1,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并提取基因组行酶切电泳;测定噬菌体SM1佳感染复数、耐受突变率、一步生长曲线及其在感染动物模型中的作用.结果:筛选出1株具有较宽裂解谱的双链DNA肌尾噬菌体SM1,基因组大小约50 kb;其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为15 min,爆发期为50 min,裂解量为187,耐受突变率为6×10-10;噬菌体SM1治疗组小鼠7d后全部存活.结论:噬菌体SM1具有裂解谱较宽、潜伏期短、裂解量大及耐受突变率低的特点,而且可有效治疗Sm感染的小鼠.

    作者:张劼;李秀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GPR17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G-蛋白偶联受体17(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7,GPR17)原是一种孤儿受体,曾被鉴定为新型尿嘧啶核苷酸/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011年国际药理学联合会认为,将GPR17归类于白三烯受体条件尚不成熟.GPR17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及成熟,这提示GPR17可能成为相关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文中就GPR17的配体和拮抗剂、GPR 17和其他受体的相互作用及GPR17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壮;魏尔清;卢韵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