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舌癌影像解剖特点及MRI征象分析

冉慕光;王承光;陈圣欢

关键词:舌癌, 解剖,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舌癌影像解剖特点,进一步分析MRI征象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52例有完整资料的舌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皆行MRI检查,结合影像解剖特点,分析其原发灶、局部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2例中鳞状细胞癌45例,腺癌4例,腺样囊腺癌3例.MRI对舌癌原发灶的部位、大小、周围情况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显示较好.其中发生在舌体43例,舌根5例,舌尖4例;12例向周围组织浸润,分别累及咽侧壁、扁桃体、下颌骨、舌骨、口底、舌底;23例转移至颈深淋巴结上中组及下颌下、颏下淋巴结,2例向咽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舌癌在发病部位、形态、肿瘤信号、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都有一定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特征,MRI对于舌癌的鉴别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肾多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1岁,反复右侧腰腹部疼痛伴发热1月余入院.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伴尿频、尿急、尿痛,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检:右侧中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异常包块,右侧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32×109/L,NEUT% 84.1%,LYMPH% 11.12%,RBC 3.48×1012/L,HGB 101g/L,PLT 297×109/L;肝功能:ALB 30.7 g/L;尿常规:白细胞(+++);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红细胞(0-2)个/HP;凝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免疫学、心电图及胸片未见异常.

    作者:李丽萍;魏忠荣;周丽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18F-FDG PET脑显像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定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18F-FDG PET脑显像对难治性颞叶癫痫(TLE)致痫灶定侧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名健康志愿者及78例资料完整的难治性T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在难治性TLE上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利用视觉分析法与不对称指数(AI)分析法均发现76例患者呈阳性表现(阳性率97.43%),两种方法分别准确检出65及67例,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x2=0.197,P=0.657).2例患者双侧颞叶代谢未见明显减低,无法判定致痫灶.经统计学分析,健康对照组双侧颞叶SUV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6,P=0.578);TLE组患侧SUVmean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17,P<0.001);TLE组患侧SUVmean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两侧颞叶SUVmean,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95.463,P<0.001).利用SUVmean作为致痫灶定侧指标行ROC曲线分析,当SUV值为6.065时,其对海马硬化诊断的敏感度为27.3%,特异度为99.9%,曲线下面积0.586.结论 18F-FDG PET脑显像在难治性TLE定测诊断上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视觉分析与AI分析法无显著差异,但相比之下AI分析法更加客观、影响因素少.单独应用单侧SUVmean作为诊断指标灵敏度低,其价值不及AI分析法.

    作者:赵春雷;陈自谦;钱根年;杨忠东;陈泽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松果体区少见类型生殖细胞肿瘤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少见类型生殖细胞肿瘤(GCTs)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松果体区少见类型GCTs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结果 畸胎瘤恶变6例,均呈囊实性,信号混杂,可见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胚胎性癌3例,病灶边界较清,信号不均,可见小囊变及出血,灶周明显水肿,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卵黄囊瘤3例,病灶信号均匀或见囊变坏死区,1例化疗后有出血倾向,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血清中AFP明显升高;绒毛膜癌4例,病灶边界较清,极易出血,灶周无明显水肿,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明显升高;混合性生殖细胞瘤7例,信号不典型,与所含肿瘤类型有关.结论 松果体区少见类型GCTs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且与病理类型有关,结合临床、肿瘤标志物、MRI表现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祁佩红;李四保;郑红伟;薛鹏;徐小艳;张斯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超声、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DFS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其中5例行超声检查,5例行CT扫描(增强3例),6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13 例病灶均位于皮下浅表,超声表现为欠均匀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示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CT平扫均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CT或MRI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条片状弱或不强化区;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席纹状密集排列,胶原纤维呈旋涡状排列,3例瘤体内见黏液样变区,2例伴纤维肉瘤样变区,免疫组织化学CD34均呈阳性.MRI上瘤体直径>5 cm的8例中,5例见“周围卫星灶”(4例术后复发).结论 DFSP影像表现多呈均匀等密度/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不强化区域与旋涡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有关,密度不均匀的病理基础是黏液样变或肉瘤样变,当发现肿瘤体积增大、瘤周“周围卫星灶”时,术后易复发,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是必要的.

    作者:张九龙;熊祚钢;张琳;华婷;冯砅锦;Nekitsing Indima;汤光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CT多征象联合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甲状腺常见良、恶性单发结节的CT平扫及单期增强影像特征,应用多征象联合的方法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61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腺瘤7例,甲状腺癌27例),比较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征象(包括是否囊变、增强后结节与甲状腺组织的边界、钙化、甲状腺边缘腺体的完整性、增强扫描结节实性成分密度是否均匀及颈部有无异常淋巴结),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区分主要征象及次要征象,使用主次多征象联合方法判断结节性质.结果 经x2检验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以上影像征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囊变、增强后结节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边界不清晰及颈部异常淋巴结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危险征象(OR值分别为10.672、27.188、94.000),上述3个征象作为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主要征象,其他3个征象作为次要征象,以2个主要征象加1个次要征象或1个主要征象加3个次要征象作为诊断恶性结节的低标准,诊断本组恶性结节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0.9%,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8.5%.结论 CT平扫及单期增强检查对评估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性质具有重要价值,应用主次多征象联合判断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卢绍辉;吴颋;吴迪;郭少华;刘少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DECT虚拟去骨图CT值测量对脊柱急性骨髓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双能CT(DECT)虚拟去骨(VNC)图中CT值测量在脊柱急性骨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急性胸腰椎外伤的患者分别行MR及DECT成像,以MRI作为参考标准,DECT数据经双能去骨后处理得到显示骨髓信息的VNC图,分别测量VNC图中骨髓正常区域和损伤区域的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骨髓正常区域与骨髓损伤区域的CT值是否存在差异,并与MR进行对照.结果 DECT虚拟去骨图中,急性骨髓损伤区域的CT值比骨髓正常区域的CT值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ECT伪彩图和MR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腰椎骨髓损伤区域与胸椎骨髓损伤区域的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DECT伪彩图,DECT VNC图中骨髓CT值的测量对急性骨髓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定性诊断价值.

    作者:古凌静;洪国斌;梁建超;李文娟;杜中立;柳学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超选择肾动脉多材料栓塞治疗PCNL术后肾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PCNL)术后肾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采用多种材料进行肾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11年2月至2015年3月PCNL术后肾出血患者共27例,均予肾动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分别行超选择多材料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明胶海绵、聚乙烯醇(PVA)、弹簧圈及无水乙醇].术后总结造影表现及进行患者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7例患者中26例血管造影呈阳性改变,其中动静脉瘘12例、假性动脉瘤11例.26例造影结果阳性者均成功进行栓塞治疗(其中2例进行了第2次栓塞),另1例造影阴性者予以术中灌注止血药,术后所有患者均出血停止,随访6个月未见有复发出血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造影能明确PCNL术后肾出血原因,超选择肾动脉多材料栓塞具有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其止血效果显著,对PCNL术后肾出血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高天俊;邝世航;张宏光;徐志勇;刘利兰;范义;娄明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舌癌影像解剖特点及MRI征象分析

    目的 探讨舌癌影像解剖特点,进一步分析MRI征象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52例有完整资料的舌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皆行MRI检查,结合影像解剖特点,分析其原发灶、局部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2例中鳞状细胞癌45例,腺癌4例,腺样囊腺癌3例.MRI对舌癌原发灶的部位、大小、周围情况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显示较好.其中发生在舌体43例,舌根5例,舌尖4例;12例向周围组织浸润,分别累及咽侧壁、扁桃体、下颌骨、舌骨、口底、舌底;23例转移至颈深淋巴结上中组及下颌下、颏下淋巴结,2例向咽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舌癌在发病部位、形态、肿瘤信号、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都有一定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特征,MRI对于舌癌的鉴别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冉慕光;王承光;陈圣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移位节育环致绞窄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 女,73岁,腹痛3天,加重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天.体检:腹部膨隆,全腹紧张、压痛、反跳痛,以下腹为重,腹部未触及包块,未见胃型、肠型,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53×109/L,中性粒细胞8.27×109/L.入院行急诊CT示:右下腹见环状金属影,环内见肠管及系膜穿过,穿环处小肠及其系膜纠集、旋转、肿胀,局部小肠管呈“鸟嘴”样改变,近端小肠扩张、积液,肠腔积液密度增高,合并缺血坏死改变可能(图1~6).行急诊全麻手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45~ 90 cm之间,小肠嵌入一圆形金属钢丝圈内,邻近肠管及系膜受压,致近端肠管扩张,肠壁肿胀,远端肠管塌陷,受卡压远近端之间肠管呈暗黑色、无血供,长约60 cm,其余肠管未见异常,腹腔内约1200 ml血性液,遂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腹腔内异物取出+腹腔引流术,取出的金属异物经妇科会诊,确认为节育环.

    作者:余鑫;庄宇;伍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PWI联合MRA评价侧支循环在后循环远端缺血中的代偿作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评价侧支循环在后循环远端缺血中的代偿作用.方法 搜集32例伴有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病例组),分析PWI和MRA检查资料,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观察后循环血管狭窄程度,侧支血管的显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指标.结果 病例组中后交通动脉开放22例;软脑膜动脉显示11例;微小动脉团显示12例.病例组ROL/额叶白质比值相对于对照组rCBF、rCBV值均下降,MTT值延长,两组参数比较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中有后交通开放的患者与未开放的患者比较,rCBF升高,MTT缩短,P值均<0.05;而rCBV两组间比较,P值=0.36(>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WI联合MRA可以客观地评价后交通动脉在后循环远端缺血中的代偿作用,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作者:张永刚;刘希胜;王敏;许新堂;张秋妹;苗重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3.0 T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全身冠状位T2-tirm脂肪抑制序列对全身转移瘤筛查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全身冠状位T2-firm脂肪抑制序列对全身转移瘤筛查价值.方法 对124例有原发肿瘤病史患者进行WB-DWI及冠状位T2-tirm脂肪抑制序列检查,对上述检查可疑病变部位进行CT或MRI检查(包括增强),分3组进行研究,A组行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B组行DWIBS联合全身冠状位T2-tirm脂肪抑制序列检查;C组,B组+CT或MRI检查.将三者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分别计算3种检查方法对病灶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统计B组及C组全身各部位病灶显示数目,并对B组及C组数据做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 B组与C组对病灶准确率均比A组高,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9,P=0.000),B、C两组间配对卡方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K=0.841,P=0.038<0.05,表明两者诊断一致性很高,但存在差异,全身DWI联合全身MR检查在脊柱、骨盆、股骨上段成骨性及溶骨性转移病灶、肝脏(呼吸均匀者)检出及诊断准确性较高,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脑内、肺、纵隔、盆腔髂血管周围直径<10mm较小转移灶、肋骨局部<10 mm成骨性转移灶假阴性较高,C组更有优势,B组对肝脏(脓肿、血管瘤等)、肺(肉芽肿、结核球等)、椎体内血管瘤、股骨头坏死、非病理性压缩骨折、多发性骨髓瘤等易造成假阳性,C组准确率更高.结论 WB-DWI联合T2-tirm脂肪抑制序列对全身转移瘤筛查有较高检出率和准确率,同时结合CT或MRI检查能进一步提高病灶检出率和准确率.

    作者:张玉杰;陶广林;顾春艳;程亮;徐畅;李振;于文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CT低剂量联合迭代算法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低剂量联合迭代算法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在首次检查均应用常规剂量扫描(120 kV,400 mAs),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薄层重组,保守治疗后结石未排出.复查CT应用低剂量扫描随机分为3组(A组:120 kV,200 mAs;B组:120 kV,150 mAs;C组:120 kV,100 mAs)后分别行6级迭代算法薄层重组.由2名放射医师采用双盲法读片并对图像质量做主观评分,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辐射有效剂量(ED);测量图像的客观噪声值,计算信噪比,测量结石CT值及大长径,记录结石检出数.结果 常规组:CTDIvol(23.51±0.79) mGy,DLP(1166.38±52.78)mGy·cm,ED(17.50±0.79)mSv;A组:CTDIvol(11.78±0.38) mGy,DLP(584.68±25.47) mGy· cm,ED(8.77±0.38) mSv;B组:CTDIvol(8.34±0.13)mGy,DLP(462.87±24.76) mGy· em,ED(6.94±0.37)mSv;C组:CTDIvol(5.47±0.21) mGy,DLP(268.20±19.03)mGy·cm,ED(4.02±0.29) mSv;各组低剂量迭代算法重组的iDose l ~6图像结石检出数、结石CT值及大小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剂量迭代算法重组的iDose4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及iDose 4—6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的iDose6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的iDose l~6各组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算法诊断输尿管结石是可行的,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减低辐射剂量.管电压120 kV情况下,在iDose6水平管电流150mAs为低临界扫描参数.

    作者:李丽超;宫凤玲;周立娟;张惠英;黄孝华;马春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原发性肺滑膜肉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滑膜肉瘤(PPSS)的CT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PPSS患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例病变表现为不规则铸型、鹿角状或指状;2例呈类圆形肿块,1例呈不规则团块状.各例边缘均未见毛刺征,2例边缘伴浅分叶或切迹.4例病灶内见灶状或片状坏死区;1例肿块型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2例肿块型病灶致邻近肋骨侵蚀破坏.增强动脉期病变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渐进性轻、中度或明显强化.2例合并同侧胸腔积液;1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余各例均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PPSS的CT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张伟;王兰荣;姜黄;杨文魁;薛鹏;陈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CT/MRI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RI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2例SFTs患者的MSCT/MRI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均为单发,肿瘤位于胸部6例,腹盆部12例,颅内1例,面部1例,椎管内1例,大腿1例.15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MSCT/MRI平扫显示肿块大小、形态多变,肿块大径1.2~25.0 cm,平均(7.6±6.9)cm;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17例,呈分叶状2例,不规则形3例.MSCT平扫5例密度不均匀,MRI平扫3例信号混杂;16例行MSCT和/或MRI对比增强后4例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肿块内可见增强血管.病理学检查提示恶性SFTs 5例,良性17例.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方式多变,间质内见大量薄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Desmin(-)21例,CD34(+)21例,Bcl 2(+)19例,CD99(+)9例;良性SFTs Ki-67≤5%,恶性SETs Ki-67≥10%.结论 SFTs患者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SFTs的定位及明确肿瘤的良恶性有价值.

    作者:余鸿鸣;范海健;常莹;秦国初;史炯;麦筱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皮病性淋巴结炎的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研究(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皮病性淋巴结炎(DL)的临床病理及18F-FDG PET/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本院2例病理确诊为DL的患者资料,并检索国内外近10年关于DL的文献,回顾性分析DL的临床病理及PET/CT表现特点.结果 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反复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瘙痒伴红斑,骨髓增生活跃.PET/CT检查发现2例患者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伴糖代谢增高,SUVmax> 2.5,摄取18FDG高的部位在腋窝,SUVmax达12,同时均伴有脾肿大伴糖代谢增高,骨髓浓聚增高.结论 DL患者在PET/CT上多表现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伴18FDG摄取增高,腋窝、腹股沟、颈部多见,呈对称性分布,无融合趋势.DL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发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伴有皮肤改变.病理为非特异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作者:胡娜;谭延林;王云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生物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治疗兔颈内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研究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镁合金覆膜支架对于兔颈内动脉动脉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颈内动脉动脉瘤模型,分别使用Willis覆膜支架和镁合金覆膜支架植入对实验兔进行治疗.定期对植入支架的实验兔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和钼靶检查,观察植入支架后动脉瘤的情况、颈内动脉的情况和支架的降解程度.结果 所有大白兔造模成功,20只大白兔植入了Willis覆膜支架,20只大白兔植入了镁合金覆膜支架.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植入支架后40只大白兔的动脉瘤均显示为腔闭塞状态,且动脉瘤所处的颈内动脉通畅;3个月后植入镁合金覆膜支架的20只大白兔的动脉瘤均显示为腔闭塞状态且颈内动脉通畅,而植入Willis覆膜支架的19只正常,1只大白兔颈内动脉呈现出闭塞状态;植入1年后19只大白兔动脉瘤治愈,1只大白兔的颈内动脉闭塞未完全痊愈.钼靶检查结果显示镁合金覆膜支架具有生物降解的特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解,而Willis覆膜支架并不随着时间延长而降解.结论 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镁合金覆膜支架治疗兔颈内动脉动脉瘤较传统治疗方式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崔红凯;李奋保;张铭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儿童颅内多发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多发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 同顾性分析8例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部分根据临床和影像学拟诊,经放疗有效证实诊断.男6例,女2例,年龄9 ~15岁,平均年龄12岁.CT检查4例,MRI检查8例.结果 同时发生于鞍区和松果体区6例,同时发生鞍区和基底节2例,病灶个数按部位计算.鞍区病灶8个,实性肿块7个,伴小囊变1个,视束增粗1例.均呈高密度,点状钙化l例.T1WI等信号4例,低信号3例;T2WI等信号5例,高信号2例;DWI高信号3例,等信号2例.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伴囊变1例.周围轻度水肿3例.松果体区6个病灶,均为实性肿块,呈高密度,伴点状钙化2例,T1WI等信号3例,低信号2例;T2WI等信号5例;DWI高信号2例.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伴囊变1例.基底节3个病灶,条状钙化1例,T1FLAIR和T2FLAIR低信号伴轻度线状强化;片状异常信号1例,边界不清,T1FLAIR低信号,T2FLAIR高信号;实性肿块伴囊变1例,实性部分T1FLAIR低信号,T2FLAIR高信号,周围小囊变;无出血和水肿以及基底节和大脑脚萎缩.累及胼胝体膝部和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2例,明显强化伴少许囊变,伴出血1例,周围轻度水肿.室管膜播散3例.脑积水5例.结论 颅内多发生殖细胞瘤具有一定特征性,同时发生多部位肿瘤的临床主要症状取决于主要肿瘤部位,影像表现与单发部位生殖细胞瘤一致.

    作者:李美蓉;李玉华;杨飘;张忠阳;许顺良;张景峰;杨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儿童膀胱错构瘤一例

    患儿 男,11岁.“血尿半年余”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严重时为酱油色,全程血尿,间断发作.不伴尿频、尿急、尿痛,无腰腹部疼痛,无畏寒发热,未行治疗.门诊彩超检查示:膀胱壁不光滑,底部见一2.4 cm×1.7 cm低回声包块,边界清,轮廓欠规整,内见多发钙化团,基底宽,可见源于膀胱壁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I 0.53.遂以膀胱肿瘤收入院.体检未见异常.尿常规检查:白细胞36个/ul,红细胞56个/ul,上皮细胞27个/ul.泌尿系CT平扫示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充盈良好,膀胱前壁可见一大小约2.1 cm ×2.0 cm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其内见点状钙化影(图1);增强后膀胱前壁肿块影持续强化,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图2、3).

    作者:向玮;李胜;朱晓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膀胱原发性淋巴瘤一例

    患者 男,63岁,1年前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复查B超,发现膀胱前上壁占位(具体不详),无自觉症状,近来稍感尿频.实验室检查:尿潜血阴性,LYM% 12.2%(20%~50%).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膀胱前上壁等密度肿块,以宽基底与膀胱壁相接,内密度均匀,CT值约49 HU(图1A),增强扫描中度均匀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分别约68、86 HU(图1B、C),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可见左侧髂内动脉分支供血.MR示T2WI呈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上呈等信号,与肌肉信号相仿(图2A),T1WI抑脂序列上呈等/稍高信号(图2B),增强扫描中度均匀强化,与膀胱肌层强化程度一致,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晰,膀胱与肿块相交处肌层结构显示不清,邻近膀胱黏膜显示不清(图2C).

    作者:任冉;梁立华;赵均雄;冯晓荣;吴菊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CMR多序列成像对病毒性心肌炎分期诊断的价值及研究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组织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VMC好发于青壮年及运动员,每年约9%VMC患者发展成为扩张型心肌病,且容易诱发猝死[2].尽管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目前公认的心肌炎诊断“金标准”,但由于其取样误差大、并发症多、缺乏统一诊断标准[3],加之操作难度大、风险高,故仅应用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VMC患者[4].VMC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上治疗急、慢性VMC的方法不尽相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是一种操作安全、可重复性高的无创性检查,可直接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包括心肌水肿、充血、坏死及纤维化等)[5],为临床上诊断VMC、确定临床分期和危险分级、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以及随访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就CMR诊断急、慢性VMC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袁尉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