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宪光;齐尚书;刘恒方
0 引言 目前认为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可能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植物生存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DAI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或坏死,细胞膜破坏,神经受损,导致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中心环节是缺血缺氧.本文探讨高压氧( HBO)对其疗效的影响.
作者:廖圣芳;陈汉民;张银清;王玉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BACKGROUND: To patients with burn of face, how to preventand reduce facial deformity in maximal degre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burn iatreusiology.
作者:刘海霞;肖康菊;黄贤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选择 109例临床患者,研究臂从神经阻滞联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58例采取关节松动术联合应用臂从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 51例采用臂从神经阻滞治疗.定期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体征及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 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次数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研究提示,关节松动术联用臂从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是一种较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作者:施宇翔;熊利泽;计根林;易南;黄卫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明确影响椎间盘热疗(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moclulation,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应用 IDET治疗的 5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术后平均 11个月( 6 ~ 19个月)的随访,采用对比手术前后的 VAS评分改变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得出影响 IDET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总有效率为 60%.年龄在 40岁以下者 (n=20)术后 VAS平均减少了 33%,优于 40岁以上者 (P< 0.001);非吸烟者 (n=28)优于吸烟者 (P< 0.0001);病程在 4年以内者 (n=39)优于 4年以上者 (P< 0.001);椎间盘退变轻者(改良 Dallas分型: I、 II、 III型)优于退变重者 (P< 0.001),加热导丝在椎间盘内的位置亦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P< 0.0001).结论 :应用 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时,在如下情况下将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1) 年龄小于 40岁; (2)病程在 4年以内; (3)非吸烟者; (4)椎间盘退变轻者(改良 Dallas分型: I、 II、 III型); (5)撕裂的后部纤维环能够全部被加热导丝加热者.
作者:刘保卫;张蒲;Hansen A Yuan 刊期: 2003年第06期
0 引言 骨欣肽、谷慷泰灵注射液广泛用于临床骨科术后、股骨头坏死等骨科疾病治疗.普乐林注射液可改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血流淤滞状态,从而预防长久无卧床已发生的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 [1].目前一些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造成局部血管堵塞供血不足,产生静脉炎和水肿、肉芽肿, 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 [2].本实验研究以上 3种注射液与 4种不同输液配伍后微粒变化情况.
作者:张靖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全方位护理对其日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患者入院时即开始全方位护理.制订护理计划:术前:肌体应激训练,术后机能适应性训练,牵引期训练;术后:术后早期护理,术后功能恢复训练.结果:随访 0.5~ 2.0年,功能恢复优者占 79%.结论:全方位护理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机体条件,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尽快恢复生理功能.
作者:黄芳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介绍了介入技术的概念,范畴,临床范围和介入治疗学的分类.介入技术分类包括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两种.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定位准确、安全性强、并发症低和患者容易接受的特点.在介绍椎旁介入技术的解剖学内容中包括了颈椎旁、胸椎旁和腰椎旁的解剖学特点,同时对上述 3种介入治疗技术进行了规范化操作论述 ,并提出椎旁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郑宝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 H反射是脊髓学突触反射,为探讨其影响因素,在 SD大鼠后肢 H反射模型上观察中药强力生注射液对该反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用电刺激诱发大鼠后肢 H反射,观察生理盐水组、实验组以及阳性对照组注射前后该反射各参数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注射前后无明显改变,实验组 H/M降低( P< 0.05),阳性对照组 H波潜伏期明显缩短( P< 0.01).结论:提示强力生可能通过调节α神经元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与士的宁的兴奋剂作用有本质区别.
作者:姜文凯;吕荣;倪正;华兴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神经系统内较多的区域均有分布,并且发挥营养、促进再生等生物学作用.近的研究证明它在调节靶细胞功能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功能.通过研究 GDNF及其受体 GDNFR-α和 Ret在背根节内的分布特点,探讨其对中小型神经元痛温觉调控作用.方法 :背根节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染色,观测 GDNF及其受体 GDNFR-α和 Ret在背根节的分布.结果 :GDNF及其受体 GDNFR-α和 Ret在背根节均有分布,而且主要分布于中小型神经元.结论 :GDNF对背根节内的中小型神经元有特异性的作用 ,可能参与了痛觉过程的调控.
作者:潘勇;周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cDNA3/h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并用脂质体法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转染后对骨髓 MSCs的生长、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骨髓 MSCs,脂质体法转染. 100 g/L胎牛血清 DMEM培养 MSCs,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特殊染色观察 MSCs的转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转染后 VEGF的表达.结果:转染了 pcDNA3/hVEGF165的骨髓 MSCs胞浆内出现 VEGF阳性颗粒,而转染了 pcDNA3组及未转染组中未出现阳性颗粒,生长曲线在 3组中无明显差别.特殊染色出现的时间亦无明显差别.而且,注射有转染了 pcDNA3/hVEGF165 的 MSCs的大白兔局部皮下血管数量增加,其他两组未发现.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 pcDNA3/h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并能够在 MSCs细胞内表达 VEGF,其表达产物具有血管内皮增殖刺激活性.
作者:张鹏;马保安;范清宇;范德刚;龙华;杨连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0 引言 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严重地影响着择期手术患者的心理变化.面临手术,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进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为了探讨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情绪变化,以便采取适当心理干预措施,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何志晶;汤盛钦;吴其常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神经干细胞的发现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反应性神经干细胞的移植 ,探讨神经干细胞在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P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体外用 bFGF作为丝裂原培养 E16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经 BrdU标记后植入 PD大鼠纹状体,了解 PD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善情况.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组 PD大鼠旋转行为改善明显.结论: bFGF反应神经干细胞移植对 P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阴金波;周政;杨辉;张可成;宋业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筛选并克隆正常组小鼠腭突与腭裂组小鼠腭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探讨它们在腭裂发生过程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建立 C57BL/6N小鼠腭裂模型,分别提取胚胎 12 d的正常组及维甲酸处理组小鼠腭突组织中的 mRNA,利用 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并克隆小鼠腭突正常发育时期与腭裂形成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及测序. 结果:共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 40个, 2个为新基因.结论:克隆的新基因及 fau基因可能对腭突间充质细胞的生长、分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鑫;金岩;岳文;刘源;王新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0 引言 颅脑损伤后幸存者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认知、语言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功能障碍,给今后的日常生活及重返社会造成严重困难.目前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比较重视也取得不少成果.随着各种康复治疗的介入使相当一部分患者运动功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对康复指导性训练却不够注重,因此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有极大的影响.
作者:王俊;李国荣;朱美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应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对照研究穿着下肢弹力袜,探讨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材料: 1999- 01/2002- 10本院收治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 48例,其中髋关节置换 34例,膝关节置换 14例.年龄 55~ 81岁,平均 64岁,男 18例,女 30例. 方法:在预防性药物应用的同时,术后松止血带前穿有弹力阶差的长腿弹力袜,无条件者由足趾开始至膝上弹力绷带包扎 2周.辅以下肢静脉泵治疗 5~ 10 d.鼓励患者早期作踝、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及尽早离床活动. 结果:术后随访 6个月~ 2年. 48例患者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 5例术后出现患侧肢体肿胀 ,疼痛,腓肠肌压痛明显,经静脉造影排除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症状消失. 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其中血流滞缓和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术中长时间被动体位和应用止血带,术后活动量减少或卧床,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缓慢,同时此类患者多属高龄,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等因素 ,可使患侧肢体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此外,术中使用止血带,过度牵拉或旋转下肢使血管壁间接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目前对 DVT的预防性治疗主要是抗凝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及抬高患肢等,但抗凝药物的应用存在出血倾向、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过敏等问题,尤其对高龄、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慎用.作者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松止血带前为患者穿有弹力阶差的长腿弹力袜,由足趾远端至股部近端压力逐渐减小,这样使小腿由远向近顺序受压,使静脉受到适度的压迫,增加静脉回流量,减少血流在小腿中的淤滞.早期使用下肢长腿弹力袜再辅以下肢静脉泵能有效的预防 DVT的发生.下肢静脉泵的原理是:通过可充气的长统靴,间歇性地充气,使下肢由远及近均匀受压.综上所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规使用下肢弹力袜,对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此方法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无不良并发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佳.
作者:李泓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2例经脊髓造影、 MR或 CT及经手术确诊的脊髓病变患者,采用国产 CCS-Ⅰ型大脑皮层电刺激仪对脊髓采取分段经皮单个超强电刺激,同时应用日产 Neuropack- 7102k型诱发电位仪记录相关电位.结果: 42例脊髓病患者 41例可记录到脊髓中枢传导时间 (center motor conductive time, CMCT)、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MCV)在不同节段病变的特异性表现.结论:经皮电刺激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有较肯定价值,可以作为筛选脊髓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梁宪光;齐尚书;刘恒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眼烧伤新西兰白兔和眼烧伤患者应用含药辐照异种角膜后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论证含药辐照异种角膜治疗眼烧伤的疗效, 探索出一种理想的眼烧伤治疗方法.方法:将 36只酸、碱眼化学烧伤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含药辐照异种角膜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伤眼感染、角膜溃疡及角膜穿孔发生率.将 55例( 88眼)眼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含药辐照异种角膜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伤眼治愈率.结果:动物实验:细菌培养无菌生长,体外抑菌试验显示含药辐照异种角膜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实验组伤眼感染率及角膜溃疡、穿孔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治愈率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含药辐照异种角膜完全达到无菌和较强抗菌活性的要求,具有促进角膜上皮愈合、防治感染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作者:肖长辉;易敬林;张红艳;曾元临;吴志宏;李国辉;詹剑华;辛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AIM: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SMAD3 and SMAD7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1 ( TGF-β 1) on keloid- derived fibroblasts.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SMAD3 (at 1,2,4,24,48 h)and SMAD7(at 0.5 1,1.5, 2,4,24 h) were detected by using methods of Western blot after 500 pmol/L TGF-β 1 were added to the monolayer culture system.RESULTS: The level of SMAD3 were down regulated at 24 h and the SMAD7 were maximum up regulated at 4 h when TGF-β 1 were used.CONCLUSION: TGF-β 1 may down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SMAD3,but up regulate that of SMAD7 .
作者:杨力;李荟元;郭树忠;韩岩;汤苏阳;张琳西;舒茂国;潘宝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AIM:To study the regul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cytokines combinations on stem cell or progenitor of umbilical blood when no blood serum and matrix exist. METHODS: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23 sample of umbilical blood. RESULTS:(1) The combination of SCF+ Flk2/Flt3 ligand and( FL)± TPO can amplify CD34,+ ,CD34+ Thy- 1+ ,CD34+ CD33+ and LTC- IC in umbilical blood effectively and rapidly.(2) After add solubility type (sIL- 6R) of IL- 6 and IL- 6 receptor into this combination, the stem cell or progenitor proliferated prominently;When add IL- 6 alone(without sIL 6R), the content of CD34+ cells and LTC IC didn't increased obviously in early stage, but the amplification of CFU- Mix and BFU- E was not prominent as CFU- GM. (3)Detect apoptosis rate of cells by FITC- Annexin-Ⅴ labeled by membranous change in early stage of cellular apoptosis. After add Flt3L and /or IL- 6+ sIL- 6R, the Annexin-Ⅴ positive cells decreased from 15.2%~ 19.1% to 2.8%~ 3.5% . CONCLUSION: In suspending system composed with SCF+ TPO+ Flt3L+ IL- 6+ sIL- 6R without matrix and blood serum, the umbilical blood can not only produce large amount of committed progenitor but also keep certain quantitive hematopoietic cells of early stage.
作者:郭荣;何飞;孙明;陈波斌;林果为;周宏研 刊期: 2003年第06期
0 引言 股骨颈骨折术后及髋关节置换术后通过早、中、晚各期不同程度的康复训练,减少关节挛缩、僵硬、骨质疏松的发生,从而促进了骨折的愈合.
作者:唐梅;敖丽娟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