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黎升;阮狄克;何勍;叶晓健;贾连顺;徐云科;徐成;崔洪鹏;姜庆军
目的:探讨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骨不连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游离移植于胫前皮肤缺损处,修复治疗胫骨骨不连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治疗效果.切取皮瓣大小6 cm×4 cm~18 cm×9 cm.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8个月,平均17个月,皮瓣外形满意,骨不连在术后3~6个月愈合.结论:以胫骨滋养动脉为蒂的复合骨膜皮瓣,是治疗胫前皮肤缺损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雪涛;常正奇;刘学胜;曲连军;王蕾;张成进;范启申;王成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椎弓根入口内壁探测法行新鲜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下颈椎的60侧椎弓根.在下关节突下缘的外1/4处咬除后方骨皮质,形成大小约5 mm开口;刮勺内倾50°刮除开口内侧松质骨达椎板前皮质,转向外探明椎弓根入口,用直径3mm探针以椎弓根内壁为参照钻孔.DR拍片、CT扫描观察钉道准确性.结果:DR片可满意观察钉道矢状面.CT示54侧钉道完全在髓腔内(90%),3侧椎弓根外皮质部分胀开,2侧外皮质胀破并移位,1侧髓腔闭塞,钉道进入横突孔.结论:入口内壁探测法行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效果满意.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何勍;徐云科;林井付;徐成;赵书臣;辛洪奎;崔洪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机体能量储备器官,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1],它能够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从而与一些代谢紊乱疾病如肥胖和Ⅱ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作者:蒋凤秀;毕娅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Mckissock乳房缩小缩小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采用改良Mckissock乳房缩小术治疗乳房肥大、下垂22例,其中轻度5例,中度12例,重度5例.结果:术中双侧乳房切除量达550~2 000 g,乳头上移6~13 cm,术后乳房外形良好,无乳头乳晕坏死且感觉存在.结论:运用改良Mckissock乳房缩小术治疗乳房肥大、下垂,易于设计,方便术中操作,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熊竹友;徐静;张莉;王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胰腺疾病,由于胰酶释放进入间质组织可向胰外区域扩散,其中急性胰腺炎扩散至腹膜后的途径包括[1~4]:(1)沿同一解剖间隙或相通间隙扩散.
作者:韦炜;程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效果.方法:根据其面神经损伤定位检查结果,分别采取经外耳道、乳突、颅中窝等不同入路行面神经减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 a,33例中面神经功能恢复达H-BⅠ级和Ⅱ级者共24例,其中手术时间30 d者11例中,术后面神经功能达H-BⅠ级10例.结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应尽早施行面神经减压治疗术,早期手术者其术后恢复效果明显好于晚期手术者.
作者:孙增银;马纪清;薛迎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腋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乳腺癌患者行腋窝脂肪抽吸后,采用保留神经血管及腋静脉附近的淋巴管的腋淋巴结清扫术.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16.4枚,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无一例出现上肢肿胀、麻痹疼痛、提肩活动障碍及上肢水肿等并发症.结论:保留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腋淋巴结清扫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腋窝脂肪抽吸术后再行腋淋巴结清扫术,使得后者操作简便、清扫彻底,且避免了血管、神经损伤.
作者:李瑞华;吕晔;何慧君;曾智豪;陈小伍;范丽娟;李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股骨髁部和髁间粉碎性骨折多发于老年人跌倒、青壮年高能量损伤和多发伤,因骨折靠近膝关节,多为粉碎性和不稳定性,致使膝关节功能的完全恢复变得极为困难;畸形愈合、迁延愈合、肢体短缩、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金雄;梁正忠;廖湘波;王海龙;张晋;尚官禄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前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切除椎体后缘骨块,解除对硬膜的压迫,上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神经功能平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植骨块全部融合,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椎管容量扩大,无骨片残留.结论:该术式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手术要点、适应证.
作者:尹宗生;胡勇;李鸿;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大咯血是临床常见急症,药物治疗疗效有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咯血容易反复发作.国外Remy等1973年首先报道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方法[1].
作者:朱超银;高从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自20世纪80年代末鼻内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鼻-眼相关外科疾病的治疗有了重大突破.鼻内镜下手术视野直观、清晰,可对由鼻腔疾病引起的鼻泪管阻塞进行处理.
作者:类延华;谷京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神经蒂的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软组缺损13例,其中10例行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术后10 d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3~8个月,转移皮瓣外形、色泽及功能满意,指腹两点辨别觉10~12 mm,指间活动范围为-15°~82°.结论: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血供可靠,能恢复感觉,修复后功能及外形均满意.
作者:陈越林;齐向阳;丁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手术治疗乳腺癌152例,其中根治术30例,改良根治术122例,统计分析其术后皮瓣坏死率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结果:152例患者中36例皮瓣坏死(23.7%),皮瓣坏死与皮缘的对称性、真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伤口与腋窝的加压与否明显相关(P<0.01),与基础病、手术方式、游离皮瓣的工具、止血剂的应用无关(P>0.05).结论:真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的破坏是术后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其解剖认识对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功圣;韩福生;李洪涛;喻大军;张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近10余年来,我国鼻外科发展迅速,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逐步普及.但我国地域广大、科学技术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县、镇级医院,上颌窦根治、下鼻道开窗术仍然是解除局部病痛的基本手术方法.
作者:史余明;许丽华;金莉;高志光;代陆霞;王桂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后肢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两组穴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行T11脊髓节段全横断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喂养,B组同时予以电针刺治疗;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第1~8周末,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并比较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A、B两组大鼠术后第1~8周BBB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增高,B组在第1周末和第3~7周末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外周电针治疗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作者:郝春光;刘佳;杨霄彦;张丽;王廷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通过颈椎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资料的观测,了解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评价置钉偏差后的风险.方法:对8例非颈椎椎弓根病患者进行颈椎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观察,对C3椎弓根内外径、内倾角及四壁皮质厚度行数据测量.结果:组成横突孔的四界不在同一高度同时出现,形成内界的椎弓根明显高于外界.CT示部分椎弓根外壁及横突孔前壁存在滋养血管孔(10%和8.8%).C3椎弓根内壁厚(1.8±0.3)mm,,外壁厚(0.9±0.3)mm,上壁厚(1.3±0.4)mm,下壁厚(1.4±0.4)mm,外径(5.3±0.6)mm,内径(2.6±0.7)mm,内倾角(45.9±4.4)°.结论:下颈椎椎弓根内径小,外壁薄,椎弓根螺钉置入时,外壁容易穿破;椎弓根主体高于横突孔外界,椎弓根螺钉穿破外壁时,椎动脉可向外逃逸,减少损伤.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何勍;叶晓健;贾连顺;徐云科;徐成;崔洪鹏;姜庆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综合评价AF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应用AF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及复位情况.结果:54例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9~20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的5例无变化,其余49例均有1~2级的提高.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7.6%恢复至95.4%,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的78.3%提高至术后的98.6%.结论:AF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徐应林;张会中;张贤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各种途径的转移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尽管外科治疗、放疗和系统化疗日趋完善,但当今肿瘤学的大挑战仍然是如何防治肿瘤的转移扩散,其中淋巴转移是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单明;张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腰椎棘突间区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GE light speed 16 pro螺旋CT扫描患者46人,扫描条件为层厚0.625 mm,层距0.3 mm,在图像工作站中ADW4.2软件采用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T12至S1段脊柱三维图像,对图像进行整倍数放大,并使用图像工作站(Advantage Workstation)软件中的测量工具,对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可以对腰椎三维图像任意角度旋转,选择佳测量图像,对测量的图像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t检验.结果:腰椎棘突间距从上到下(L1~5)逐渐减小,L1~2为8.26 mm,L4~5为5.66 mm.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中段大于上段和下段,T12~L1的棘突顶距为54.91 mm,至L2~3增大为59.35 mm,L4~5减小为47.13 mm.L3的棘突高度大,为21.56 mm,上一棘突下缘大于相邻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女性棘突较男性棘突短薄矮(P<0.05~P<0.01).结论:本研究可模拟生理状态下腰椎棘突间区解剖,所测指标呈正态分布,能够反映国人腰椎棘突间区解剖,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设计和临床的应用及计算机导航手术系统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徐广辉;郭开今;周冰;陈幽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局部心肌缺血后恢复正常灌注,缺血区的组织损伤反而比单纯缺血时更严重,这种损伤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
作者:张云云;柳兆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