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

闫亮亮;孟庆成;杨慧远;刘予东;陈学军

关键词: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摘要:目的 探讨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n)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GNBn的CT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10例中9例为单发病灶,其中5例位于肾上腺,2例位于腹膜后,另3例分别位于纵隔、颈部、盆腔.10例中5例可见淋巴结转移,分别转移至腹膜后(2例)、主动脉旁(1例)、肝门部(1例)、两侧颈动脉鞘区(1例).CT平扫肿瘤多为单个巨大分叶状低密度肿块,有完整的包膜或假包膜,内密度不均,可见散在或聚集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瘤体实性成分强化明显,静脉期实性成分持续强化,部分病例瘤周或瘤体内可见呈簇状或线状排列的血管影.10例GNBn的共同组织病理特点为以出血性/坏死性神经母细胞瘤结节为特征,同时可看到周围施万基质组织中的少量混合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或节细胞神经瘤成分.免疫表型:S-100蛋白、CgA、Syn、NSE阳性,CD99阴性.结论 GNBn是一种神经嵴来源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特异.CT平扫多密度不均,伴特征性钙化灶,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确诊有赖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更有利于鉴别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能谱CT低电压低对比剂浓度结合ASIR技术对胆囊动脉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评价能谱CT低电压低对比剂浓度结合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P)技术对胆囊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BMI< 22 kg/m2的患者共116例,年龄25 ~ 90岁,BMI 15.79 ~ 21.99 kg/m2,按照扫描电压和对比剂浓度分为低电压低对比剂浓度组(A组)和常规电压高对比剂浓度组(B组).采用GE DiscoveryHD 750能谱CT机.A组为低电压80 kVp,50% ASIR技术,NI为14;B组采用120 kVp,NI为10.采用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注射碘对比剂,A组注射威视派克270 mgI/ml,B组注射欧乃派克350 mgI/ml,剂量均为100 ml,注射流率5 ml/s.对两组数据分别测量胆囊动脉、相同层面竖脊肌的CT值及竖脊肌CT值的标准差.计算胆囊动脉与竖脊肌间的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记录CT剂量指数(CTDI).对胆囊动脉行容积重建、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组.分别由两位工作7年及3年的放射科医师独立对两组重建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5分评分标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的胆囊动脉CT值、竖脊肌CT值、竖脊肌SD值、胆囊动脉-竖脊肌的CNR、胆囊动脉-竖脊肌的SNR、扫描的CTDI及主观评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位医师对胆囊动脉的评分主观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75为一致性良好,0.40~0.75为一般,<0.40为一致性差.结果 A组胆囊动脉的CNR(4.22 ±2.16)明显高于B组(3.41±1.63)(P=0.036);A组胆囊动脉的SNR(8.31±2.14)明显高于B组(5.41±1.76) (P =0.000).A组和B组胆囊动脉的评分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09和0.758,一致性良好.A组的CTDI (6.44±1.43) mGy明显低于B组(9.28 ±2.87) mGy(P =0.000).A组胆囊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为(3.46±1.06)分,高于B组[(2.86±1.08)分]图像质量评分(t=2.272,P=0.023).结论 利用低电压80kVp,采用50% ASIR技术,结合低对比剂浓度能够提高胆囊动脉的图像质量.

    作者:刘静红;刘爱连;浦仁旺;吕婷婷;田士峰;李烨;刘晓峰;刘义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Morel-Lavallée损伤:临床和MRI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Morel-Lavallée损伤(Morel-Lavallée lesions,MLL)的临床和MRI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MLL患者的临床和MRI图像资料,分析内容包括病史、临床症状、病灶部位、病灶内部信号特点和囊壁情况等.结果 17例患者中合并骨折9例,单纯MLL 8例.增强扫描1例,平扫16例.无症状包块12例,有症状包块5例.MLL-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9例,Ⅳ~Ⅵ型0例.病灶分布:大腿中上段或髋部外侧面8例,膝关节2例,小腿前内侧皮下2例,腰背部2例,肱骨上段外侧1例,肘关节1例,胸背部1例.形态和信号特点:梭形或卵圆形12例,条片状5例,病变大小不一,病灶直径1~ 25 cm.信号特点多变,其信号强度与血肿内成分的演变密切相关.T1WI和T2WI均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囊壁:有囊壁12例,无囊壁5例.结论 MLL的临床和MRI图像有一定特征性,外伤病史伴相应部位皮下脂肪层和深筋膜间的囊性病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结合损伤病史、病灶部位、囊液信号特征和囊壁表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胡杏珍;王加伟;陈英;徐雷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CT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真菌培养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15例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多为厚壁空洞,内壁光滑居多,腔内液平少见,无特定好发部位.8处空洞周围肺野出现“晕征”,空洞内显示“新月征”及“气环征”各2例,空洞内结节增强扫描无强化.所有病例肺内均为多发病灶,除空洞性病变之外,斑片影、结节影、大片状实变也是常见的伴发CT表现.结论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具有一定的CT特征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对典型的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作出诊断.

    作者:孙献勇;鲁珊珊;时维东;冯月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后纵隔神经束膜瘤一例

    患者女,55岁.4年前在外院行右肺下叶肿瘤切除,术后病理提示恶性神经鞘瘤.1个月前感胸闷、气短,胸背部疼痛,进食哽噎,无咳嗽、咳痰.体检:右胸壁见斜行手术瘢痕,愈合良好;右肺呼吸音略减低,未闻及干湿哕音,无胸膜摩擦音.上消化道钡餐透视:食管下段受压左移,并见弧形压迹,相应管腔狭窄,管壁黏膜光滑、连续.支气管镜检查:右肺下叶支气管各段开口处管腔扭曲、变形,黏膜光滑,基底支远端闭塞;支气管抽吸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细胞.ECT骨扫描及肿瘤学指标未见异常.

    作者:刘尼军;李朋;张华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无临床症状的肾脏子宫内膜异位症CT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53岁.右上腹肿块3个月.患者缘于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上腹肿块,无明显腹痛、腹泻,无腰酸、腰痛,无肉眼血尿、泡沫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无畏寒、发热,无午后低热及盗汗现象,发现肿块逐渐增大,遂来本院就诊,入院体检:腹平软,全腹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肋下3cm可扪及囊性肿块,质中,轻压痛,活动度差,边界不清.

    作者:胡荣胜;马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DWI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DWI对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SPNET的完整MRI资料,并绘制ADC图,测量瘤体实质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成人发生15例,3例发生于儿童,病灶体积大,边界清,瘤周水肿轻或无,囊变多见,可伴出血;MRI上瘤体多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DWI呈等高或高信号,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0.662 ±0.131)×10-3mm2/s]较正常脑实质[(0.844 ±0.094)×10-3mm2/s]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7,P<0.05).结论 DWI及ADC值与瘤体内部病理变化相关,是常规MRI的有力补充.

    作者:陈兵;李春花;石洋洋;李斌;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脊髓外硬膜内血管母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36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双下肢麻痹,右下肢疼痛,呈持续性,夜晚加重.体检:双侧腰部叩痛,脐平面以下感觉明显减退.胸椎MRI:T10-11椎体平面椎管右侧髓外硬膜内可见一大小约22 mm×10 mm×8mm椭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晰,脊髓受压向左推移,T1WI呈等信号(图1),T2 WI抑脂序列上呈均匀高信号(图2),Gd-DTPA增强肿瘤明显强化,尾部有稍增粗迂曲强化血管影相连(图3~5).颅脑MR平扫未见异常.

    作者:刘志锋;刘庆余;蔡金辉;吴晓枫;吴共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类鼻疽二例CT表现

    病例1男,45岁,农民.右上肢肿痛伴发热1月余,咳嗽咳痰10余天就诊.以“重症肺炎;脓毒血症;2型糖尿病”收入院.既往史:2型糖尿病2年,吸烟、饮酒30余年.体检:体温37.5℃,听诊双肺呼吸音粗,两中下肺可闻及中水泡音.右上肢红肿明显,皮温高.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5×109/L,中性粒细胞为0.79,血糖16.49 mmol/L.右肘关节X线平片示右侧肱骨干骺端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少,骨皮质变薄,局部见骨膜反应(图1A);右前臂MRI平扫示右侧肱骨干骺端髓腔呈“蜂窝”状改变,T1WI以低信号为主,T2 WI以高信号为主,周围软组织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不清,右侧前臂软组织内可见类圆形混杂信号,大小约3.2 cm×4.8 cm×5.9 cm,边界尚清楚,关节腔内积液(图1B~D).MRI诊断:右侧肱骨干骺端骨髓炎并皮下脓肿形成.胸部CT平扫示两肺各叶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结节影,边界清楚,病灶大部分可见空洞,空洞内壁光滑,伴较深液气平面,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图1E、F).CT诊断:两肺弥漫性病变(真菌感染?结核?肺泡癌?).血培养及药敏实验报告有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生长,对复方新诺明敏感,对亚胺培南耐药.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奥硝唑抗感染,监控血压血糖,右肘部切口换药及营养支持等治疗.体温正常,血糖控制佳,好转出院.

    作者:陈瑾;张少华;蒋盛平;闫红卫;宋英儒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涎腺肌上皮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涎腺来源的肌上皮瘤(ME)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搜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E患者术前CT(n=11)和MR(n=8)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分别阅片,确定病变范围、密度/信号特征和强化特征,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19例中,良性12例,恶性7例.位于腮腺8例,腭部3例,鼻腔2例,颞下窝2例,咽旁间隙1例,上颌窦腔1例,牙龈1例,鼻咽1例.15例为膨胀性生长,4例为浸润性生长.11例CT图像上肿块为中等软组织密度,其中3例密度均匀,8例内可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1例可见环形钙化灶.8例MRI图像上肿块实性成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肿块内坏死、囊变区,周围有包膜结构.增强扫描:11例为明显均匀、不均匀性强化,6例为中度强化,2例为明显环形强化.恶性ME包膜不完整或缺如,部分伴周围结构侵犯.结论 涎腺ME的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现为涎腺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尤其位于腮腺浅叶,有包膜,实性成分强化较明显.当肿瘤包膜不完整,有周围结构受侵犯时,应考虑恶性ME.

    作者:赵海;高明勇;徐志峰;申小明;梁雪梅;张志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鞍区实性颅咽管瘤的MR诊断

    目的 分析鞍区实性颅咽管瘤MR信号特征,以提高对其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实性颅咽管瘤MRI表现,着重观察瘤体在T2WI、T1WI增强序列及DWI序列上信号特征.结果 5例实性颅咽管瘤均位于鞍上区.瘤体T1WI序列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瘤体弥漫分布线条状、点状低信号影,即“椒盐征”.瘤体DWI序列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结论 鞍区实性颅咽管瘤瘤体MR信号具有特征性:T2WI与T1WI增强序列均出现“椒盐征”、DWI序列表现均匀低信号.因此,术前MRI可对其定性诊断.

    作者:刘年元;韩福刚;张玉忠;何小鹏;陈友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腹膜后占位——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女,25岁.因“右腰部间断疼痛3天”于2014年6月12日急查中腹部CT,拟诊“右腹膜后占位”收住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月经6/30天,量中等,暗红色,无痛经,白带正常.婚后孕2产1流产1次.末次月经2014年4月28日.入院体检:T 36.0℃,P 88次/min,R19次/min,Bp 120/70mmHg,神志清晰,一般情况可,未行尿妊娠试验.

    作者:徐慧婷;徐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性高山病致可逆性胼胝体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急性高山病(AMS)所致可逆性胼胝体病变综合征(RESLE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演变特点.方法 对5例AMS患者的临床及治疗前、后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3例伴有高原性肺水肿(HAPE),均有视乳头充血或水肿,其中血常规检查2例显示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治疗前5例头颅MRI均表现为胼胝体压部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异常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显著高信号,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DC)呈显著低信号;其中1例严重高原性脑水肿(HACE)患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和深部白质区还可见对称性类似信号.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MRI显示原有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AMS所致RESLES的临床及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病理生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许晓金;刘洁;汪洪;康铃;杜翔;潘军;陆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髌骨倾斜角动态变化分析对髌股关节不稳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膝关节伸直状态(0°位)和屈膝30°时髌骨倾斜角的变化大小对髌股关节不稳及其不稳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以膝关节膝前痛为主诉的58例患者为病变组,其中32例经手术证实,26例为影像测量证实,选取15例(30膝)无膝关节症的自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膝关节伸直状态下矢状位、横轴位及膝关节屈膝30°位垂直髌骨长径的横断面成像,在0°位图像上测量股骨外侧滑车的倾斜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比值,在30°位图像上测量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比值,并计算髌骨0°与30°髌骨倾斜角变化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并计算髌骨倾斜角变化值对髌股关节不稳各分型的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不稳组膝关节0°位时髌骨倾斜角(16.5±4.3)°.膝关节屈膝30°位时髌骨倾斜角为(14.4±3.5)°,不稳组髌骨0°位与屈膝30°位时髌骨倾斜角变化值为(8.4±3.2)°.正常对照组膝关节伸直位时髌骨倾斜角为(7.2±3.5)°,膝关节屈膝30°位时髌骨倾斜角为(3.4±2.6)°,髌骨0°位与屈膝30°位时髌骨倾斜角变化值为(2.2±1.5)°.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位时髌骨倾斜角较0°位增大7例,30°位时髌骨倾斜角较0°位减小51例.其中髌骨倾斜角变化值增大(30°位髌骨倾斜角大于0°位髌骨倾斜角)为髌骨外移增加的敏感指标,其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100%,髌骨倾斜角减小对髌骨倾斜型和髌骨外移减轻型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64%,75%、61%.髌骨外侧倾斜角减小结合髌骨外移比值,对髌骨外移减轻型和单纯髌骨倾斜型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髌骨倾斜角变化值大小对髌骨关节不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髌骨外移比值对髌股关节不稳分型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作者:李保灿;殷晓东;郭旗;崔红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免疫正常者肺隐球菌感染一例

    患者女,58岁.体检发现右上肺肿块.既往体健,无咳嗽、发热;否认鸽子等鸟、禽接触史.查体正常.血常规、生化全项正常;HIV、梅毒抗体阴性;C-反应蛋白、癌胚抗原、CA199、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糖类抗原50、糖类抗原242检查正常;免疫球蛋白G、A、M、E正常;痰涂片无抗酸杆菌,PPD试验阴性.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阴性;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阳性.CT检查:右肺上叶后段圆形肿块,直径1.9 cm,密度均匀,CT值36 HU,边缘光整,与胸膜宽基底相连,周围稍高密度影围绕呈“晕轮征”(图1~3).

    作者:龚波;徐强;高永炳;郑建刚;巢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R相对感度在降低婴幼儿骨盆曝光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CR相对感度在降低婴幼儿骨盆曝光量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接受X线检查的80例女婴骨盆图像资料并分成A、B、C、D4组.通过改变相对感度参数将其他3组图像密度值调节到与A组相同的水平,对B、C、D3组调节密度值前后的图像做诊断接受率和噪声的双盲法评分,比较调节密度值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 统计分析表明B组和C组调节密度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而D组改善不明显.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相对感度参数降低婴幼儿骨盆曝光量的方法是可行的,但降低曝光量的幅度有限.

    作者:肖世骞;耿欣;朱珊;王林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阶梯式剂量优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阶梯式扫描协议探寻头颈部CTA的优化扫描剂量.方法 连续选择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并行256层CTA检查的269例患者,从200 mAs原始条件开始,按检查时间顺序分别采用10 mAs阶梯式降低管电流量扫描至130mAs共8组,分别测量并评估各组患者图像的背景软组织噪声(CT值的标准差)、目标血管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射线剂量指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采用统计学检验评价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实验总共历时8周,于130 mAs触发实验终止条件,并返回至140 mAs.随管电流阶梯式调整,辐射剂量线性下降,按周次顺序CTDI分别为13.50、12.84、12.18、11.49、10.80、10.12、9.44 mGy,有效剂量ED平均值分别为4.39、4.21、3.97、3.75、3.49、3.29、3.09 mSv.其中第7周140 mAs管电流量组的CTDI、DLP、ED平均值低,分别为:CTDIVol 9.44 mGy,DLP 423.42 mGy/cm,ED 3.09mSv,较基础条件200mAs相比,剂量降低比例达30%,各组患者射线剂量指标CTDI、DLP、ED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目标血管SNR、血管-背景CN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梯式参数优化方法可以科学、有效的摸索出扫描剂量与图像质量的佳平衡点,优化现有设备的合理低剂量扫描;以本单位为例,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采用9.44 mGy扫描剂量(140 mAs管电流)既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能降低受检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作者:李金霞;于晓晶;王文生;张海萍;韩丽君;曹建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儿童线粒体脑肌病中枢神经系统CT与MRI表现

    目的 探讨儿童线粒体脑肌病(ME)中枢神经系统CT与MRI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3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ME患儿CT和MRI资料,分析其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结果 32例中,脑内共48个病灶,45个位于基底节区、丘脑和脑干,颞、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和小脑半球.病变分布呈多发性和游走性.CT表现为尾状核、豆状核和大脑半球点片状钙化,脑实质呈低密度灶.MRI表现为大片长T1、长T2信号病灶,DWI可以鉴别脑水肿类型.1 H-MRS病变区出现异常乳酸峰.静脉增强扫描脑内病灶均无强化.MRA或MRV可表现为对应病变区域的动脉或静脉的狭窄或消失.脊髓灰质出现对称性片状长T2信号灶或脊髓变细.结论 ME在CT及MRI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脑和脊髓的片状异常密度或信号,结合DWI及MRS表现和相关临床资料,可以对ME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刘玥;王岩;彭芸;温洋;段晓岷;尹光恒;唐晓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副心支气管一例

    患者 男,8岁.因咳嗽3天,呼吸困难半天就诊.CT平扫:右肺中间段支气管内侧壁见一细小支气管开口,呈圆锥形,其走行向心脏方向,开口直径约5 mm,长度约2.3 cm,显示有通气肺小叶相连,通气肺小叶平均大直径32 mm.CT诊断:副心支气管(图1~3).讨论 副心支气管又称心支气管、肺底心段副支气管等,较为罕见.1946年Brock先描述这一解剖变异,1956年Huzly将其命名为副心支.它是从右支气管中间段内侧壁发出的向心脏方向走行的额外支气管,有时也起源于右主支气管.其发生率在欧美为0.07%~0.65%.它的壁有软骨和正常的支气管黏膜衬贴,大部分副心支气管呈盲端或影像发现其远端周围有未发育的肺组织[1].支气管造影上有短憩室型、副叶型、长憩室型3种表现.

    作者:刘艳芳;王学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的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 8例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中,7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或实性肿块,1例呈多房囊性,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明显强化,余7例实性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明显强化4例,中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其中5例< 30岁,5例睾酮水平持续升高,2例泌乳素水平升高,3例AFP升高,2例CA125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中阳性表达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Inhibin-α(100%)、Vimentin(75%)、CD56(50%).结论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在CT上多呈单侧附件区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实性部分多强化明显,且呈进行性强化,结合临床发病年龄、激素水平异常,尤其是血清睾酮水平提高,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周永;阿里甫;余莹莹;文智;张忠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Dose Reduction技术结合低管电压技术在降低胸部增强CT辐射剂量的价值

    目的 探讨基于自适应系统迭代算法(ASiR)的Dose Reduction (DR)技术结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在降低胸部增强CT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行胸部增强CT检查连续病例90例(18.5 kg/m2≤BMI≤27kg/m2)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120 kV+自动mA(NI=12),DR =0,FBP重建;B组:120 kV+自动mA(NI=12),DR=40%,ASIR40%重建;C组:100 kV+自动mA(NI=13),DR=40%,ASIR40%重建.比较三组动脉期的辐射剂量、客观图像质量(感兴趣区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主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进行评价.辐射剂量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行方差分析,主观图像质量比较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医师对图像诊断一致性检验行Kappa分析.结果 C组肺动脉及胸主动脉CT值[(298.55±87.12) HU,(357.34±44.94) HU]均高于A组[(250.84±68.60) HU,(266.34±34.20) HU]和B组[(233.51±60.63) HU,(270.81 ±42.39) HU] (P <0.05),C组胸主动脉感兴趣区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50.42 ± 10.91,41.69±9.70)高于A组(43.26±8.45,33.11 ±7.39)和B组(43.55±9.26,33.52±8.34) (P <0.05),三组主观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值=0.613),辐射剂量(DLP)C组[(98.96±29.16) mGy/cm]与B组[(126.24 ±37.12)mGy/cm]较A组[(240.41±77.81) mGy/cm]分别降低约48.5%与58.9% (P <0.05).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应用DR技术可以降低一定的辐射剂量,基于ASiR的DR技术结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能够进一步降低胸部增强CT辐射剂量.

    作者:刘琦;徐凯;张秀莉;程丽;赵玉侠;刘忠啸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