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高山病致可逆性胼胝体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表现

许晓金;刘洁;汪洪;康铃;杜翔;潘军;陆明

关键词:急性高山病, 高原性脑水肿, 胼胝体, 可逆性,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高山病(AMS)所致可逆性胼胝体病变综合征(RESLE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演变特点.方法 对5例AMS患者的临床及治疗前、后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3例伴有高原性肺水肿(HAPE),均有视乳头充血或水肿,其中血常规检查2例显示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治疗前5例头颅MRI均表现为胼胝体压部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异常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显著高信号,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DC)呈显著低信号;其中1例严重高原性脑水肿(HACE)患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和深部白质区还可见对称性类似信号.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MRI显示原有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AMS所致RESLES的临床及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病理生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CT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真菌培养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15例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多为厚壁空洞,内壁光滑居多,腔内液平少见,无特定好发部位.8处空洞周围肺野出现“晕征”,空洞内显示“新月征”及“气环征”各2例,空洞内结节增强扫描无强化.所有病例肺内均为多发病灶,除空洞性病变之外,斑片影、结节影、大片状实变也是常见的伴发CT表现.结论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具有一定的CT特征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对典型的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作出诊断.

    作者:孙献勇;鲁珊珊;时维东;冯月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T术前诊断Amyand疝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 男,75岁.因“反复右下腹痛3年,可复性肿块1个月”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无呕吐,经抗炎保守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以后类似症状反复发作,近1个月发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回纳,无明显疼痛.体检:右侧腹股沟区可及一3 cm×2 cm肿块,质软,坠入阴囊,可回纳入腹腔,表面皮肤无红肿渗出.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弋春燕;黄丙仓;李欢欢;许晓岚;周东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R相对感度在降低婴幼儿骨盆曝光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CR相对感度在降低婴幼儿骨盆曝光量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接受X线检查的80例女婴骨盆图像资料并分成A、B、C、D4组.通过改变相对感度参数将其他3组图像密度值调节到与A组相同的水平,对B、C、D3组调节密度值前后的图像做诊断接受率和噪声的双盲法评分,比较调节密度值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 统计分析表明B组和C组调节密度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而D组改善不明显.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相对感度参数降低婴幼儿骨盆曝光量的方法是可行的,但降低曝光量的幅度有限.

    作者:肖世骞;耿欣;朱珊;王林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脊索样型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脊索样型脑膜瘤(CM)CT与MRI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CM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MRI并行增强扫描,其中9例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发病部位、CT与MRI表现.结果 25例中,肿瘤位于大脑凸面4例(16%);大脑镰旁4例(16%);第三脑室3例(12%),侧脑室1例(4%),第四脑室1例(4%);岩斜区3例(12%);鞍旁3例(12%);枕骨大孔区2例(8%);蝶骨嵴2例(8%);鞍结节1例(4%);桥小脑角区1例(4%).平扫CT,2例稍高密度,4例等密度,2例表现为稍低密度,1例等低混杂密度.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24例(96%),低信号1例(4%);T2 WI呈稍高及等信号23例(92%),明显高信号2例(8%).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18例(72%),均匀明显强化7例(28%);8例(32%)瘤周见中重度水肿.12例(48%)可见“脑膜尾征”;2例(8%)侵及脑组织,1例(4%)邻近颅骨破坏改变.结论 CM的发病部位与常见脑膜瘤无明显差别,CT平扫也少有特征性.当MRI及增强扫描发现有“筛网”状或“蜂窝”状强化和/或有突破软脑膜而侵袭周围脑组织等表现时结合临床可考虑对本病的诊断.

    作者:冯奇星;戴建平;陈绪珠;闵祥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黏液型脂肪肉瘤二例

    黏液型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常无脂肪成分存在.在CT和MRI表现上没有典型的脂肪密度或信号,易与其他囊性病变混淆,误诊为其他囊性肿瘤,术前常不能正确诊断.笔者收集2例,术前均误诊为其他软组织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黏液型脂肪肉瘤,报道如下.

    作者:陈芳;赖家佳;杨海涛;王昌盛;邓茗中;刘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病理分级肾透明细胞癌与CT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肾透明细胞癌(CCRCC) MSCT表现特点与病理Fuhrman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0例CCRCC的MSCT表现,Fuhrman分级Ⅰ级、Ⅱ级及Ⅲ~Ⅳ级各60例,其中Ⅰ~Ⅱ级作为低级别CCRCC,Ⅲ~Ⅳ级为高级别CCRCC.MSCT表现包括肿块大小;肿块CT增强均匀性,强化程度和强化形式;肿瘤的肾窦或肾周侵犯情况,是否存在静脉瘤栓,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肾筋膜外侵犯或远处转移等,并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将上述CT表现与病理Fuhrman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级别CCRCC肿块肾周和/或肾窦受累,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肾筋膜外侵犯或远处转移发生率与低级别CCRC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86、20.95和26.51,P<0.01).结论 肾周和/或肾窦受累,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肾筋膜外侵犯或远处转移的CT表现多发生于高级别CCRCC;与之相反,低级别CCRCC则较少发生上述CT表现.

    作者:赵金坤;叶兆祥;陈旭升;潘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DWI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DWI对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SPNET的完整MRI资料,并绘制ADC图,测量瘤体实质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成人发生15例,3例发生于儿童,病灶体积大,边界清,瘤周水肿轻或无,囊变多见,可伴出血;MRI上瘤体多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DWI呈等高或高信号,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0.662 ±0.131)×10-3mm2/s]较正常脑实质[(0.844 ±0.094)×10-3mm2/s]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7,P<0.05).结论 DWI及ADC值与瘤体内部病理变化相关,是常规MRI的有力补充.

    作者:陈兵;李春花;石洋洋;李斌;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空肠腺性息肉并发肠套叠一例

    患者 男,20岁.下腹部绞痛3h人院.患者缘于3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为持续性绞痛,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质,疼痛不能忍受,无放射痛,无反酸、嗳气.体检:脐周及右下腹部压痛明显,以脐右侧为著,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未扪及明显包块,听诊肠鸣音8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高亢肠鸣音.急诊腹部X线片:腹部立位平片未见明显异常(图1).腹部B超:下腹部实性占位,考虑来源于肠道可能大.

    作者:张海宽;孙胜;李浩;胡生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的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 8例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中,7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或实性肿块,1例呈多房囊性,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明显强化,余7例实性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明显强化4例,中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其中5例< 30岁,5例睾酮水平持续升高,2例泌乳素水平升高,3例AFP升高,2例CA125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中阳性表达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Inhibin-α(100%)、Vimentin(75%)、CD56(50%).结论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在CT上多呈单侧附件区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实性部分多强化明显,且呈进行性强化,结合临床发病年龄、激素水平异常,尤其是血清睾酮水平提高,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周永;阿里甫;余莹莹;文智;张忠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56层CT容积扫描对不典型肾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256层CT容积扫描在不典型肾癌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不典型肾癌的CT资料,并分析其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特征.结果 12例中,10例为单发(囊性肾癌9例,含脂肪肾癌1例),2例为浸润性肾癌.不典型肾癌有其特征性CT表现.结论 256层CT容积扫描可全面显示病变特征,在不典型肾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李春荣;温琳峰;陈思争;郑吟诗;黄文起;李玉舟;李依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双源CT“双低”技术在主动脉CTA的研究

    目的 探讨在双源CT上应用“双低”技术对体重指数正常者(BMI≤25 kg/m2)行主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西门子Flash双源CT对60例体重指数正常者(BMI≤25 kg/m2)行主动脉CTA检查.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A组使用对比剂浓度350 mgI/ml、注射流率4.0 ml/s、用量65 ml、120 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对比剂浓度270 mgI/ml、注射流率4.0 ml/s、用量65 ml、70 kV超低管电压及CARE Dose4D技术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SAFIRE迭代算法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以段为单位测量并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管腔内的CT值、噪声及SNR,对管腔内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A、B两组患者在年龄、BMI、SNR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行主动脉CTA检查时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为(8.34±1.8)mSv和(2.78±0.9) mSv,实验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65,P<0.041),两组主动脉管腔内各个节段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 结论 在西门子Hash双源CT上应用70 kV超低管电压、CARE Dose4D扫描技术并采用SAFIRE迭代算法重建结合低浓度270碘对比剂对体重指数正常(BMI≤25 kg/m2)的患者行主动脉CTA检查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及碘的摄入量,并能获得可供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作者:杨立强;王小红;朱春;张立志;陆平秀;卢大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副肝静脉成形术在节段性肝静脉梗阻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副肝静脉成形术在节段性肝静脉梗阻型布加综合征(BC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节段性肝静脉梗阻型BCS患者行副肝静脉球囊扩张术,其中3例予以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统计并分析技术成功率,症状缓解情况及随访的相关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未出现严重相关并发症.术中共检出30支代偿性增粗的副肝静脉,主干直径6~11 mm,平均(8.43±1.43)mm,副肝静脉与肝静脉之间均存在数量不等的交通支.副肝静脉压力由术前的平均(46.63±5.44)cmH2O降至术后的(28.00 ±3.54)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97,P<0.01).经随访,25例患者症状消失或减轻;5例患者症状复发,其中4例再次接受副肝静脉球囊扩张术,1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结论 对于节段性肝静脉梗阻型BCS的患者,若患者副肝静脉代偿性扩张,开通副肝静脉同样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文亮;魏宁;傅宇飞;徐浩;祖茂衡;顾玉明;张庆桥;许伟;崔艳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飞利浦DR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

    飞利浦Digital Diagnost双板数字化X线机,简称飞利浦DR.我院使用的飞利浦DR一直是自行维修,目前机器图像稳定、运转正常.笔者现针对该设备出现的常见故障所采取的解决方案介绍如下.故障现象一 按下曝光按钮曝光后,工作站不显示拍摄的图像.故障处理与排除:(1)首先检查是否为电脑故障,全而关机后再重新开启设备和电脑,屏幕提示“A Detector Calibration Is Now Due”(探测器校准过期),说明需要做探测器校准.

    作者:杨爱建;凌金城;杨智祥;季智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双低剂量在头颈部CTA滤过反投影重组法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低剂量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滤过反投影重组法中的应用.方法 将拟行头颈部CTA检查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27例.A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为碘克沙醇(270 mgI/ml);B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为碘海醇(350 mgI/ml).两组其它扫描参数相同.记录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扫描范围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受检者多处头颈部动脉CT值均值,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身体质量指数(BMI)和平均碘摄入量(mgI/kg),由两名医师采用4分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其差异性.结果 A组的辐射计量(1.78±0.20)mGy低于B组(2.44±0.24) mGy;A组患者接受碘剂量(13.5 g)低于B组(17.5 g),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头颈部大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管电压(100 kVp)条件下,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 mgI/ml)双低剂量在头颈部CTA检查中应用于滤过反投影重组法,能够保证图像诊断要求的同时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摄入量.

    作者:巴志霞;虎玉兰;黄宝生;安芳军;郑生喜;卢冬梅;李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应用ROC曲线研究表观扩散系数在宫颈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宫颈鳞癌影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宫颈鳞癌和22例正常子宫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并测量比较ADC值.两组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选取诊断宫颈鳞癌的ADC阈值,计算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宫颈鳞癌组的22处病灶平均ADC值为(0.880 ±0.216)×10-3mm2/s,对照组平均ADC值为(1.265±0.198)×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线下面积为0.890(P <0.01).以ADC值<1.000作为肿瘤的诊断标准,44例病灶诊断正确,2例假阴性,1例假阳性.诊断准确性为93.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和90.9%. 结论 测量ADC值可有效地鉴别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鳞癌灶,常规MRI与DWI相结合对宫颈鳞癌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长春;高小东;袁子龙;陈宪;刘玉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儿童青少年手腕骨骨龄评价

    目的 探讨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儿童青少年手腕骨骨龄与生活年龄间的差异.方法 选择重庆三峡库区1021例4.0~18.0岁正常儿童青少年的左手腕X线片,其中4.0 ~8.0岁、16.0~18.0岁以2岁为年龄段,8.0~16.0岁以1岁为年龄段分组,男女各分11个年龄组,根据TW2CH方法对手腕骨评分计算骨龄,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骨龄与生活年龄的相关性和差异,以及分析骨龄与生活年龄差值的性别差异.结果 骨龄与生活年龄呈高度正相关(男性r=0.934、女性r=0.945、总体r=0.939,P值均<0.01).男性14.0~18.0岁阶段3个年龄组,女性12.0 ~13.0岁及15.0~16.0岁2个年龄组共5个年龄组骨龄大于生活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 ~ 13.0岁年龄组骨龄与生活年龄差值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儿童青少年骨龄有其地域性特点,部分年龄段骨龄高于生活年龄,女性生长发育早于男性,12.0~13.0岁年龄段女性出现生长突增.

    作者:孔俊沣;周子和;朱世培;杨栋;罗勇;罗佳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肺炎型肺癌的CT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肺炎型肺癌的CT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型肺癌的临床、病理、CT资料.结果 27例CT表现均为实变特征,其中多发病灶5例(18.5%);单发病灶22例(81.5%):上叶7例,中叶2例,下叶13例.实变区域内支气管充气征20例(74.1%),伴血管造影征14例(51.8%),不规则小囊腔3例(11.1%).实变周围见磨玻璃征12例(44.4%),多发小结节6例(22.2%),少量胸腔积液2例(7.4%),肺门淋巴结肿大4例(14.8%),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18.5%).病理证实原位腺癌1例,微浸润腺癌8例,浸润性腺癌12例,浸润性腺癌变异型6例.结论 肺炎型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这些征象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珣;徐丽莹;夏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巨大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MSCT表现(附2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目的 探讨巨大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MS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并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 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例巨大SFTP患者资料,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MPR、MIP、VR及CTA等图像后处理,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巨大SFTP为肺外胸腔内单发肿块,包膜完整,有蒂,可见分叶,于胸腔内铸型生长,密度欠均匀,血供丰富,呈地图状强化及延迟强化,常见肿瘤血管,供血动脉明确.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P的大小、位置、形态、强化方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A可清楚显示肿瘤血供情况及供血动脉,对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秀兰;王东;王舒皓;樊红霞;毕永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涎腺肌上皮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涎腺来源的肌上皮瘤(ME)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搜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E患者术前CT(n=11)和MR(n=8)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分别阅片,确定病变范围、密度/信号特征和强化特征,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19例中,良性12例,恶性7例.位于腮腺8例,腭部3例,鼻腔2例,颞下窝2例,咽旁间隙1例,上颌窦腔1例,牙龈1例,鼻咽1例.15例为膨胀性生长,4例为浸润性生长.11例CT图像上肿块为中等软组织密度,其中3例密度均匀,8例内可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1例可见环形钙化灶.8例MRI图像上肿块实性成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肿块内坏死、囊变区,周围有包膜结构.增强扫描:11例为明显均匀、不均匀性强化,6例为中度强化,2例为明显环形强化.恶性ME包膜不完整或缺如,部分伴周围结构侵犯.结论 涎腺ME的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现为涎腺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尤其位于腮腺浅叶,有包膜,实性成分强化较明显.当肿瘤包膜不完整,有周围结构受侵犯时,应考虑恶性ME.

    作者:赵海;高明勇;徐志峰;申小明;梁雪梅;张志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能谱CT低电压低对比剂浓度结合ASIR技术对胆囊动脉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评价能谱CT低电压低对比剂浓度结合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P)技术对胆囊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BMI< 22 kg/m2的患者共116例,年龄25 ~ 90岁,BMI 15.79 ~ 21.99 kg/m2,按照扫描电压和对比剂浓度分为低电压低对比剂浓度组(A组)和常规电压高对比剂浓度组(B组).采用GE DiscoveryHD 750能谱CT机.A组为低电压80 kVp,50% ASIR技术,NI为14;B组采用120 kVp,NI为10.采用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注射碘对比剂,A组注射威视派克270 mgI/ml,B组注射欧乃派克350 mgI/ml,剂量均为100 ml,注射流率5 ml/s.对两组数据分别测量胆囊动脉、相同层面竖脊肌的CT值及竖脊肌CT值的标准差.计算胆囊动脉与竖脊肌间的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记录CT剂量指数(CTDI).对胆囊动脉行容积重建、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组.分别由两位工作7年及3年的放射科医师独立对两组重建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5分评分标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的胆囊动脉CT值、竖脊肌CT值、竖脊肌SD值、胆囊动脉-竖脊肌的CNR、胆囊动脉-竖脊肌的SNR、扫描的CTDI及主观评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位医师对胆囊动脉的评分主观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75为一致性良好,0.40~0.75为一般,<0.40为一致性差.结果 A组胆囊动脉的CNR(4.22 ±2.16)明显高于B组(3.41±1.63)(P=0.036);A组胆囊动脉的SNR(8.31±2.14)明显高于B组(5.41±1.76) (P =0.000).A组和B组胆囊动脉的评分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09和0.758,一致性良好.A组的CTDI (6.44±1.43) mGy明显低于B组(9.28 ±2.87) mGy(P =0.000).A组胆囊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为(3.46±1.06)分,高于B组[(2.86±1.08)分]图像质量评分(t=2.272,P=0.023).结论 利用低电压80kVp,采用50% ASIR技术,结合低对比剂浓度能够提高胆囊动脉的图像质量.

    作者:刘静红;刘爱连;浦仁旺;吕婷婷;田士峰;李烨;刘晓峰;刘义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