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强;王小红;朱春;张立志;陆平秀;卢大红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D)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正常肝脏的脂质含量占肝湿重的2%~4%,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3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时即可诊断为脂肪肝[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已成为导致各类慢性肝脏疾病的首要病因[2].NAFLD的全球发病率为10% ~ 30%,西方国家平均为17% ~ 33%,亚洲国家平均为l1%~16%[3].由此可以看出,脂肪肝作为一种常见病,正在威胁人类健康,如不干预可从单纯的脂肪肝转变为脂肪性肝炎,进而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可能进展为肝功能衰竭[4].
作者:贾天利;孙尧;凌雪英;黄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孤立性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7例肺内孤立性肿块(恶性肿瘤48例,良性肿块19例)行DSCT常规增强及双能增强扫描,获得肿块动、静脉期常规增强与虚拟平扫及碘基图CT值、40~190 keV系列单能量图像CT值,并记录各肿块动、静脉期碘含量,计算动、静脉肿块能谱曲线斜率.利用F检验、t检验或ROC曲线对比分析能谱曲线、碘含量及碘基图CT值.结果 动脉期肿块增强CT值与碘基图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增强图像与碘基图CT值显示高度一致性,相关系数r=0.89;静脉期肿块增强CT值与碘基图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在40 ~ 100 keV区间下肺恶性肿瘤、炎性肿块及结核瘤的CT值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在40~ 110 keV下肺恶性肿瘤、炎性肿块及结核瘤的CT值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T值18 HU作为肿块良恶性诊断阈值(< 18 HU为良性,≥18 HU为恶性),碘基图CT值诊断孤立性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6.2%,准确性为81.2%.动、静脉期恶性肿瘤、炎性肿块及结核球的碘含量均值分别为(1.00±0.07) mg/ml、(1.92±0.12) mg/ml、(0.46 ±0.05) mg/ml和(1.25±0.14)mg/ml、(2.06±0.18) mg/ml及(0.58±0.06) mg/ml;能谱曲线斜率均值分别为-0.96、-1.38、-1.97和-2.27、-0.45、-0.56,两期恶性肿瘤与炎性肿块、炎性肿块与结核球、恶性肿瘤与结核球间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DSCT双能量成像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对孤立性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彭业胜;邓东;张小波;李凯;黄福灵;李春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故障现象一 更换新胶片后,读数为零,报E4220错误.分析和维修 E4220指示片盒2故障,错误内容:“The operation was not performed normally”.按操作说明,先按“Reset”键复位.复位无效,检查胶片是否正确安装.由于工作繁忙,操作者会将胶片上下或左右错置.通过检查胶片袋的印记和切口(胶片袋有向上及右对齐标记),可初步判断是否错装胶片.取密封板插入片盒,待片盒弹出,带至暗室,重新摆放胶片,密封后装回相机.再次复位,显示片子数量,可正常工作.
作者:孙荣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者女,58岁.体检发现右上肺肿块.既往体健,无咳嗽、发热;否认鸽子等鸟、禽接触史.查体正常.血常规、生化全项正常;HIV、梅毒抗体阴性;C-反应蛋白、癌胚抗原、CA199、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糖类抗原50、糖类抗原242检查正常;免疫球蛋白G、A、M、E正常;痰涂片无抗酸杆菌,PPD试验阴性.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阴性;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阳性.CT检查:右肺上叶后段圆形肿块,直径1.9 cm,密度均匀,CT值36 HU,边缘光整,与胸膜宽基底相连,周围稍高密度影围绕呈“晕轮征”(图1~3).
作者:龚波;徐强;高永炳;郑建刚;巢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慢性压迫性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40例慢性压迫性颈髓损伤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实验组分为A1、A2两组,A1组常规MR-T2 WI显示颈髓内无异常信号者20例,A2组常规MR-T2 WI显示受压部位颈髓出现高信号者20例.选取A1组中非狭窄节段(颈2平面)脊髓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A1、A2及对照组FA值与ADC值,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1组FA值明显降低,ADC值有所升高,结果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A1组患者相比,A2组FA值进一步明显降低,ADC值显著升高,结果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早期发现常规MRI检查不能显示的颈髓异常.
作者:张超;穆学涛;马巧稚;钟心;董悦;张雨;王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上髓帆位置的改变在小脑中线髓母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小脑中线髓母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患儿的MRI资料,其中髓母细胞瘤21例,星形细胞瘤8例.观察不同肿瘤正中矢状位上髓帆的位置;测量不同肿瘤上髓帆与前颅底水平线的夹角,并绘制ROC曲线;预测小脑中线髓母细胞瘤与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的佳角度.结果 髓母细胞瘤组19例患儿上髓帆向上移位,1例向前移位,l例上髓帆位置无异常;星形细胞瘤组6例患儿上髓帆向前/向下移位,2例向上移位;髓母细胞瘤上髓帆与前颅底水平线的夹角平均值为(130.8 ±23.5)°,小脑中线星形细胞瘤上髓帆与前颅底水平线的夹角为(99.2±18.2)°,小脑中线髓母细胞瘤鉴别星形细胞瘤时上髓帆与前颅底水平线的佳角度为115°.结论 肿瘤正中矢状位上髓帆位置的改变可用于儿童小脑中线髓母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上髓帆与前颅底水平线夹角>115°时,诊断为髓母细胞瘤的准确性较高.
作者:卜春晓;张勇;程敬亮;李颜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鉴别诊断特点.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IGM和21例DCIS患者的临床和MRI、钼靶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RI和钼靶表现特点.结果 IGM组的发病年龄要小于DCIS组.15例IGM均为单侧乳腺发病,T2WI上病灶以低信号(9例)或高低混杂信号(5例)为主,14例呈非肿块样强化,6例病灶增强扫描可见小环形强化,动态增强曲线主要为Ⅱ型(13例);而DCIS在T2WI上以低信号为主(14例),也以非肿块样强化(18例)多见,其中有11例呈簇状分布,动态增强曲线17例呈Ⅱ型.钼靶上IGM和DCIS多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或结构扭曲,IGM无钙化而DCIS有47.6%(10/21)可见恶性钙化灶.结论 IGM上多发小环形强化,DCIS的簇状分布及恶性钙化征象等有助于IGM和DICS鉴别.
作者:杨昂;肖学红;王志龙;黄晓星;曾淑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宫颈鳞癌影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宫颈鳞癌和22例正常子宫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并测量比较ADC值.两组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选取诊断宫颈鳞癌的ADC阈值,计算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宫颈鳞癌组的22处病灶平均ADC值为(0.880 ±0.216)×10-3mm2/s,对照组平均ADC值为(1.265±0.198)×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线下面积为0.890(P <0.01).以ADC值<1.000作为肿瘤的诊断标准,44例病灶诊断正确,2例假阴性,1例假阳性.诊断准确性为93.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和90.9%. 结论 测量ADC值可有效地鉴别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鳞癌灶,常规MRI与DWI相结合对宫颈鳞癌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长春;高小东;袁子龙;陈宪;刘玉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肾透明细胞癌(CCRCC) MSCT表现特点与病理Fuhrman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0例CCRCC的MSCT表现,Fuhrman分级Ⅰ级、Ⅱ级及Ⅲ~Ⅳ级各60例,其中Ⅰ~Ⅱ级作为低级别CCRCC,Ⅲ~Ⅳ级为高级别CCRCC.MSCT表现包括肿块大小;肿块CT增强均匀性,强化程度和强化形式;肿瘤的肾窦或肾周侵犯情况,是否存在静脉瘤栓,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肾筋膜外侵犯或远处转移等,并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将上述CT表现与病理Fuhrman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级别CCRCC肿块肾周和/或肾窦受累,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肾筋膜外侵犯或远处转移发生率与低级别CCRC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86、20.95和26.51,P<0.01).结论 肾周和/或肾窦受累,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肾筋膜外侵犯或远处转移的CT表现多发生于高级别CCRCC;与之相反,低级别CCRCC则较少发生上述CT表现.
作者:赵金坤;叶兆祥;陈旭升;潘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巨大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MS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并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 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例巨大SFTP患者资料,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MPR、MIP、VR及CTA等图像后处理,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巨大SFTP为肺外胸腔内单发肿块,包膜完整,有蒂,可见分叶,于胸腔内铸型生长,密度欠均匀,血供丰富,呈地图状强化及延迟强化,常见肿瘤血管,供血动脉明确.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P的大小、位置、形态、强化方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A可清楚显示肿瘤血供情况及供血动脉,对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秀兰;王东;王舒皓;樊红霞;毕永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黏液型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常无脂肪成分存在.在CT和MRI表现上没有典型的脂肪密度或信号,易与其他囊性病变混淆,误诊为其他囊性肿瘤,术前常不能正确诊断.笔者收集2例,术前均误诊为其他软组织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黏液型脂肪肉瘤,报道如下.
作者:陈芳;赖家佳;杨海涛;王昌盛;邓茗中;刘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真菌培养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15例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多为厚壁空洞,内壁光滑居多,腔内液平少见,无特定好发部位.8处空洞周围肺野出现“晕征”,空洞内显示“新月征”及“气环征”各2例,空洞内结节增强扫描无强化.所有病例肺内均为多发病灶,除空洞性病变之外,斑片影、结节影、大片状实变也是常见的伴发CT表现.结论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具有一定的CT特征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对典型的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性空洞作出诊断.
作者:孙献勇;鲁珊珊;时维东;冯月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orel-Lavallée损伤(Morel-Lavallée lesions,MLL)的临床和MRI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MLL患者的临床和MRI图像资料,分析内容包括病史、临床症状、病灶部位、病灶内部信号特点和囊壁情况等.结果 17例患者中合并骨折9例,单纯MLL 8例.增强扫描1例,平扫16例.无症状包块12例,有症状包块5例.MLL-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9例,Ⅳ~Ⅵ型0例.病灶分布:大腿中上段或髋部外侧面8例,膝关节2例,小腿前内侧皮下2例,腰背部2例,肱骨上段外侧1例,肘关节1例,胸背部1例.形态和信号特点:梭形或卵圆形12例,条片状5例,病变大小不一,病灶直径1~ 25 cm.信号特点多变,其信号强度与血肿内成分的演变密切相关.T1WI和T2WI均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囊壁:有囊壁12例,无囊壁5例.结论 MLL的临床和MRI图像有一定特征性,外伤病史伴相应部位皮下脂肪层和深筋膜间的囊性病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结合损伤病史、病灶部位、囊液信号特征和囊壁表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胡杏珍;王加伟;陈英;徐雷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在双源CT上应用“双低”技术对体重指数正常者(BMI≤25 kg/m2)行主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西门子Flash双源CT对60例体重指数正常者(BMI≤25 kg/m2)行主动脉CTA检查.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A组使用对比剂浓度350 mgI/ml、注射流率4.0 ml/s、用量65 ml、120 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对比剂浓度270 mgI/ml、注射流率4.0 ml/s、用量65 ml、70 kV超低管电压及CARE Dose4D技术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SAFIRE迭代算法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以段为单位测量并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管腔内的CT值、噪声及SNR,对管腔内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A、B两组患者在年龄、BMI、SNR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行主动脉CTA检查时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为(8.34±1.8)mSv和(2.78±0.9) mSv,实验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65,P<0.041),两组主动脉管腔内各个节段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 结论 在西门子Hash双源CT上应用70 kV超低管电压、CARE Dose4D扫描技术并采用SAFIRE迭代算法重建结合低浓度270碘对比剂对体重指数正常(BMI≤25 kg/m2)的患者行主动脉CTA检查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及碘的摄入量,并能获得可供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作者:杨立强;王小红;朱春;张立志;陆平秀;卢大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的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 8例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中,7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或实性肿块,1例呈多房囊性,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明显强化,余7例实性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明显强化4例,中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其中5例< 30岁,5例睾酮水平持续升高,2例泌乳素水平升高,3例AFP升高,2例CA125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中阳性表达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Inhibin-α(100%)、Vimentin(75%)、CD56(50%).结论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在CT上多呈单侧附件区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实性部分多强化明显,且呈进行性强化,结合临床发病年龄、激素水平异常,尤其是血清睾酮水平提高,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周永;阿里甫;余莹莹;文智;张忠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肩峰下囊积液、肱骨头囊变及肩锁关节骨赘的形成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109例因肩关节痛来院就诊患者,均行MRI检查并测量MRI中各项指标数值.其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7例,对照组52例.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两个样本K-S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 x2检验.利用SPSS 17.0软件对肩峰角、喙肩韧带及肩肱间距三组数据做ROC曲线获得各组数据的佳临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喙肩韧带骨赘形成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均有价值,其中具敏感性及特异性的为肩峰角(敏感性80.7%,特异性92.3%).撞击组肩袖损伤(87.7%),对照组(53.8%).结论 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喙肩韧带骨赘形成及肩袖损伤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郑园园;杨蕾;戚超;郝大鹏;于腾波;刘吉华;徐文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肾嫌色细胞癌术前螺旋CT影像资料,测量平扫及动态增强各期CT值,并观察肿瘤强化程度、强化模式及肿瘤形态学特征.结果 22例均为单侧发病,8例肿瘤密度均匀,4例伴有钙化,4例出现囊变,2例出现中央星形瘢痕,4例病灶内出现小片状坏死.CT平扫肿块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15例为轻到中度强化,5例见重度强化,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2例未见明显强化,9例均匀强化,11例欠均匀强化.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CT值分别为(80.3 ±24.7)HU、(69.5±10.4) HU、(57.6±16.7)HU.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CT平扫多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圆形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部分肿块伴有钙化、囊变及小片状坏死,典型中央星形瘢痕较为少见.尽管其有均匀强化倾向,但由于CT征象变化较大,与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仍有重叠.
作者:夏加宝;姚东伟;孙志先;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CR相对感度在降低婴幼儿骨盆曝光量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接受X线检查的80例女婴骨盆图像资料并分成A、B、C、D4组.通过改变相对感度参数将其他3组图像密度值调节到与A组相同的水平,对B、C、D3组调节密度值前后的图像做诊断接受率和噪声的双盲法评分,比较调节密度值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 统计分析表明B组和C组调节密度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而D组改善不明显.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相对感度参数降低婴幼儿骨盆曝光量的方法是可行的,但降低曝光量的幅度有限.
作者:肖世骞;耿欣;朱珊;王林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者女,53岁.右上腹肿块3个月.患者缘于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上腹肿块,无明显腹痛、腹泻,无腰酸、腰痛,无肉眼血尿、泡沫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无畏寒、发热,无午后低热及盗汗现象,发现肿块逐渐增大,遂来本院就诊,入院体检:腹平软,全腹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肋下3cm可扪及囊性肿块,质中,轻压痛,活动度差,边界不清.
作者:胡荣胜;马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256层CT容积扫描在不典型肾癌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不典型肾癌的CT资料,并分析其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特征.结果 12例中,10例为单发(囊性肾癌9例,含脂肪肾癌1例),2例为浸润性肾癌.不典型肾癌有其特征性CT表现.结论 256层CT容积扫描可全面显示病变特征,在不典型肾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李春荣;温琳峰;陈思争;郑吟诗;黄文起;李玉舟;李依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