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导管原位癌的影像鉴别诊断

杨昂;肖学红;王志龙;黄晓星;曾淑妍

关键词: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导管原位癌, 磁共振成像, 钼靶X线摄影
摘要:目的 探讨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鉴别诊断特点.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IGM和21例DCIS患者的临床和MRI、钼靶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RI和钼靶表现特点.结果 IGM组的发病年龄要小于DCIS组.15例IGM均为单侧乳腺发病,T2WI上病灶以低信号(9例)或高低混杂信号(5例)为主,14例呈非肿块样强化,6例病灶增强扫描可见小环形强化,动态增强曲线主要为Ⅱ型(13例);而DCIS在T2WI上以低信号为主(14例),也以非肿块样强化(18例)多见,其中有11例呈簇状分布,动态增强曲线17例呈Ⅱ型.钼靶上IGM和DCIS多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或结构扭曲,IGM无钙化而DCIS有47.6%(10/21)可见恶性钙化灶.结论 IGM上多发小环形强化,DCIS的簇状分布及恶性钙化征象等有助于IGM和DICS鉴别.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导管原位癌的影像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鉴别诊断特点.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IGM和21例DCIS患者的临床和MRI、钼靶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RI和钼靶表现特点.结果 IGM组的发病年龄要小于DCIS组.15例IGM均为单侧乳腺发病,T2WI上病灶以低信号(9例)或高低混杂信号(5例)为主,14例呈非肿块样强化,6例病灶增强扫描可见小环形强化,动态增强曲线主要为Ⅱ型(13例);而DCIS在T2WI上以低信号为主(14例),也以非肿块样强化(18例)多见,其中有11例呈簇状分布,动态增强曲线17例呈Ⅱ型.钼靶上IGM和DCIS多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或结构扭曲,IGM无钙化而DCIS有47.6%(10/21)可见恶性钙化灶.结论 IGM上多发小环形强化,DCIS的簇状分布及恶性钙化征象等有助于IGM和DICS鉴别.

    作者:杨昂;肖学红;王志龙;黄晓星;曾淑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磁共振检查技术的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D)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正常肝脏的脂质含量占肝湿重的2%~4%,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3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时即可诊断为脂肪肝[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已成为导致各类慢性肝脏疾病的首要病因[2].NAFLD的全球发病率为10% ~ 30%,西方国家平均为17% ~ 33%,亚洲国家平均为l1%~16%[3].由此可以看出,脂肪肝作为一种常见病,正在威胁人类健康,如不干预可从单纯的脂肪肝转变为脂肪性肝炎,进而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可能进展为肝功能衰竭[4].

    作者:贾天利;孙尧;凌雪英;黄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的影像表现.方法 搜集经病理确诊的6例GNB患者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5例)、MRI(1例)表现.结果 6例中,肿瘤位于肾上腺区2例,肾上腺外腹膜后3例,盆腔骶前1例.边界清楚4例,不清2例.形态不规则3例,规则3例.瘤体大径平均值(6.6±3.8)cm.CT上密度多表现为不均匀(4例),伴多发钙化(4例),脂肪变(1例),呈明显延迟强化(5例),2例伴坏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4例,明显侵犯周围器官1例,肿块包绕周围大血管2例.MR T1 WI呈等信号,夹杂小斑片脂肪高信号(1例);T2WI以不均匀稍高信号为主,夹杂条索状低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GNB有一定的影像表现特征,但确诊仍依靠病理检查.

    作者:吴建满;余庆华;马明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脊髓外硬膜内血管母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36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双下肢麻痹,右下肢疼痛,呈持续性,夜晚加重.体检:双侧腰部叩痛,脐平面以下感觉明显减退.胸椎MRI:T10-11椎体平面椎管右侧髓外硬膜内可见一大小约22 mm×10 mm×8mm椭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晰,脊髓受压向左推移,T1WI呈等信号(图1),T2 WI抑脂序列上呈均匀高信号(图2),Gd-DTPA增强肿瘤明显强化,尾部有稍增粗迂曲强化血管影相连(图3~5).颅脑MR平扫未见异常.

    作者:刘志锋;刘庆余;蔡金辉;吴晓枫;吴共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儿童线粒体脑肌病中枢神经系统CT与MRI表现

    目的 探讨儿童线粒体脑肌病(ME)中枢神经系统CT与MRI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3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ME患儿CT和MRI资料,分析其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结果 32例中,脑内共48个病灶,45个位于基底节区、丘脑和脑干,颞、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和小脑半球.病变分布呈多发性和游走性.CT表现为尾状核、豆状核和大脑半球点片状钙化,脑实质呈低密度灶.MRI表现为大片长T1、长T2信号病灶,DWI可以鉴别脑水肿类型.1 H-MRS病变区出现异常乳酸峰.静脉增强扫描脑内病灶均无强化.MRA或MRV可表现为对应病变区域的动脉或静脉的狭窄或消失.脊髓灰质出现对称性片状长T2信号灶或脊髓变细.结论 ME在CT及MRI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脑和脊髓的片状异常密度或信号,结合DWI及MRS表现和相关临床资料,可以对ME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刘玥;王岩;彭芸;温洋;段晓岷;尹光恒;唐晓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空肠腺性息肉并发肠套叠一例

    患者 男,20岁.下腹部绞痛3h人院.患者缘于3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为持续性绞痛,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质,疼痛不能忍受,无放射痛,无反酸、嗳气.体检:脐周及右下腹部压痛明显,以脐右侧为著,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未扪及明显包块,听诊肠鸣音8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高亢肠鸣音.急诊腹部X线片:腹部立位平片未见明显异常(图1).腹部B超:下腹部实性占位,考虑来源于肠道可能大.

    作者:张海宽;孙胜;李浩;胡生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鞍区实性颅咽管瘤的MR诊断

    目的 分析鞍区实性颅咽管瘤MR信号特征,以提高对其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实性颅咽管瘤MRI表现,着重观察瘤体在T2WI、T1WI增强序列及DWI序列上信号特征.结果 5例实性颅咽管瘤均位于鞍上区.瘤体T1WI序列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瘤体弥漫分布线条状、点状低信号影,即“椒盐征”.瘤体DWI序列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结论 鞍区实性颅咽管瘤瘤体MR信号具有特征性:T2WI与T1WI增强序列均出现“椒盐征”、DWI序列表现均匀低信号.因此,术前MRI可对其定性诊断.

    作者:刘年元;韩福刚;张玉忠;何小鹏;陈友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儿童Poland综合征CT表现及CT影像学分级研究

    目的 评价CT重建技术在儿童Poland综合征影像学诊断和分级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儿童Poland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10例患儿中年龄大者11岁10个月,小者8个月.患儿均因胸廓外观异常就诊,无其他心脏、呼吸、肾脏和脊椎症状.CT平扫均可看到一侧胸大肌和胸小肌完全或部分缺失,4例患儿CT平扫及重建结果显示合并出现同侧胸壁Ⅱ~Ⅳ肋骨发育异常.结论 CT平扫结合三维重建能为检出和诊断儿童Poland综合征提供全面准确的影像信息,本研究通过影像表现提出的分级方法能够为儿童Poland综合征临床治疗方案及适宜治疗时期的选择提供必要依据.

    作者:桂婷;李惠民;李芳珍;蔡静;薛建平;张玉珍;汪登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腹膜后占位——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女,25岁.因“右腰部间断疼痛3天”于2014年6月12日急查中腹部CT,拟诊“右腹膜后占位”收住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月经6/30天,量中等,暗红色,无痛经,白带正常.婚后孕2产1流产1次.末次月经2014年4月28日.入院体检:T 36.0℃,P 88次/min,R19次/min,Bp 120/70mmHg,神志清晰,一般情况可,未行尿妊娠试验.

    作者:徐慧婷;徐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双源CT“双低”技术在主动脉CTA的研究

    目的 探讨在双源CT上应用“双低”技术对体重指数正常者(BMI≤25 kg/m2)行主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西门子Flash双源CT对60例体重指数正常者(BMI≤25 kg/m2)行主动脉CTA检查.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A组使用对比剂浓度350 mgI/ml、注射流率4.0 ml/s、用量65 ml、120 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对比剂浓度270 mgI/ml、注射流率4.0 ml/s、用量65 ml、70 kV超低管电压及CARE Dose4D技术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SAFIRE迭代算法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以段为单位测量并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管腔内的CT值、噪声及SNR,对管腔内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A、B两组患者在年龄、BMI、SNR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行主动脉CTA检查时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为(8.34±1.8)mSv和(2.78±0.9) mSv,实验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65,P<0.041),两组主动脉管腔内各个节段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 结论 在西门子Hash双源CT上应用70 kV超低管电压、CARE Dose4D扫描技术并采用SAFIRE迭代算法重建结合低浓度270碘对比剂对体重指数正常(BMI≤25 kg/m2)的患者行主动脉CTA检查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及碘的摄入量,并能获得可供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作者:杨立强;王小红;朱春;张立志;陆平秀;卢大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磁共振可量化指标的探讨与分析

    目的 分析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肩峰下囊积液、肱骨头囊变及肩锁关节骨赘的形成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109例因肩关节痛来院就诊患者,均行MRI检查并测量MRI中各项指标数值.其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7例,对照组52例.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两个样本K-S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 x2检验.利用SPSS 17.0软件对肩峰角、喙肩韧带及肩肱间距三组数据做ROC曲线获得各组数据的佳临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喙肩韧带骨赘形成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均有价值,其中具敏感性及特异性的为肩峰角(敏感性80.7%,特异性92.3%).撞击组肩袖损伤(87.7%),对照组(53.8%).结论 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喙肩韧带骨赘形成及肩袖损伤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郑园园;杨蕾;戚超;郝大鹏;于腾波;刘吉华;徐文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副肝静脉成形术在节段性肝静脉梗阻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副肝静脉成形术在节段性肝静脉梗阻型布加综合征(BC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节段性肝静脉梗阻型BCS患者行副肝静脉球囊扩张术,其中3例予以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统计并分析技术成功率,症状缓解情况及随访的相关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未出现严重相关并发症.术中共检出30支代偿性增粗的副肝静脉,主干直径6~11 mm,平均(8.43±1.43)mm,副肝静脉与肝静脉之间均存在数量不等的交通支.副肝静脉压力由术前的平均(46.63±5.44)cmH2O降至术后的(28.00 ±3.54)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97,P<0.01).经随访,25例患者症状消失或减轻;5例患者症状复发,其中4例再次接受副肝静脉球囊扩张术,1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结论 对于节段性肝静脉梗阻型BCS的患者,若患者副肝静脉代偿性扩张,开通副肝静脉同样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文亮;魏宁;傅宇飞;徐浩;祖茂衡;顾玉明;张庆桥;许伟;崔艳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肺炎型肺癌的CT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肺炎型肺癌的CT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对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型肺癌的临床、病理、CT资料.结果 27例CT表现均为实变特征,其中多发病灶5例(18.5%);单发病灶22例(81.5%):上叶7例,中叶2例,下叶13例.实变区域内支气管充气征20例(74.1%),伴血管造影征14例(51.8%),不规则小囊腔3例(11.1%).实变周围见磨玻璃征12例(44.4%),多发小结节6例(22.2%),少量胸腔积液2例(7.4%),肺门淋巴结肿大4例(14.8%),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18.5%).病理证实原位腺癌1例,微浸润腺癌8例,浸润性腺癌12例,浸润性腺癌变异型6例.结论 肺炎型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这些征象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珣;徐丽莹;夏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T术前诊断Amyand疝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 男,75岁.因“反复右下腹痛3年,可复性肿块1个月”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无呕吐,经抗炎保守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以后类似症状反复发作,近1个月发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回纳,无明显疼痛.体检:右侧腹股沟区可及一3 cm×2 cm肿块,质软,坠入阴囊,可回纳入腹腔,表面皮肤无红肿渗出.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弋春燕;黄丙仓;李欢欢;许晓岚;周东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柯尼卡873相机读数为零故障检修

    故障现象一 更换新胶片后,读数为零,报E4220错误.分析和维修 E4220指示片盒2故障,错误内容:“The operation was not performed normally”.按操作说明,先按“Reset”键复位.复位无效,检查胶片是否正确安装.由于工作繁忙,操作者会将胶片上下或左右错置.通过检查胶片袋的印记和切口(胶片袋有向上及右对齐标记),可初步判断是否错装胶片.取密封板插入片盒,待片盒弹出,带至暗室,重新摆放胶片,密封后装回相机.再次复位,显示片子数量,可正常工作.

    作者:孙荣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巨大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MSCT表现(附2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目的 探讨巨大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MS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并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 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例巨大SFTP患者资料,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MPR、MIP、VR及CTA等图像后处理,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巨大SFTP为肺外胸腔内单发肿块,包膜完整,有蒂,可见分叶,于胸腔内铸型生长,密度欠均匀,血供丰富,呈地图状强化及延迟强化,常见肿瘤血管,供血动脉明确.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P的大小、位置、形态、强化方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A可清楚显示肿瘤血供情况及供血动脉,对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秀兰;王东;王舒皓;樊红霞;毕永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黏液型脂肪肉瘤二例

    黏液型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常无脂肪成分存在.在CT和MRI表现上没有典型的脂肪密度或信号,易与其他囊性病变混淆,误诊为其他囊性肿瘤,术前常不能正确诊断.笔者收集2例,术前均误诊为其他软组织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黏液型脂肪肉瘤,报道如下.

    作者:陈芳;赖家佳;杨海涛;王昌盛;邓茗中;刘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阶梯式剂量优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阶梯式扫描协议探寻头颈部CTA的优化扫描剂量.方法 连续选择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并行256层CTA检查的269例患者,从200 mAs原始条件开始,按检查时间顺序分别采用10 mAs阶梯式降低管电流量扫描至130mAs共8组,分别测量并评估各组患者图像的背景软组织噪声(CT值的标准差)、目标血管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射线剂量指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采用统计学检验评价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实验总共历时8周,于130 mAs触发实验终止条件,并返回至140 mAs.随管电流阶梯式调整,辐射剂量线性下降,按周次顺序CTDI分别为13.50、12.84、12.18、11.49、10.80、10.12、9.44 mGy,有效剂量ED平均值分别为4.39、4.21、3.97、3.75、3.49、3.29、3.09 mSv.其中第7周140 mAs管电流量组的CTDI、DLP、ED平均值低,分别为:CTDIVol 9.44 mGy,DLP 423.42 mGy/cm,ED 3.09mSv,较基础条件200mAs相比,剂量降低比例达30%,各组患者射线剂量指标CTDI、DLP、ED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目标血管SNR、血管-背景CN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梯式参数优化方法可以科学、有效的摸索出扫描剂量与图像质量的佳平衡点,优化现有设备的合理低剂量扫描;以本单位为例,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采用9.44 mGy扫描剂量(140 mAs管电流)既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能降低受检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作者:李金霞;于晓晶;王文生;张海萍;韩丽君;曹建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无临床症状的肾脏子宫内膜异位症CT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53岁.右上腹肿块3个月.患者缘于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上腹肿块,无明显腹痛、腹泻,无腰酸、腰痛,无肉眼血尿、泡沫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无畏寒、发热,无午后低热及盗汗现象,发现肿块逐渐增大,遂来本院就诊,入院体检:腹平软,全腹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肋下3cm可扪及囊性肿块,质中,轻压痛,活动度差,边界不清.

    作者:胡荣胜;马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n)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GNBn的CT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10例中9例为单发病灶,其中5例位于肾上腺,2例位于腹膜后,另3例分别位于纵隔、颈部、盆腔.10例中5例可见淋巴结转移,分别转移至腹膜后(2例)、主动脉旁(1例)、肝门部(1例)、两侧颈动脉鞘区(1例).CT平扫肿瘤多为单个巨大分叶状低密度肿块,有完整的包膜或假包膜,内密度不均,可见散在或聚集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瘤体实性成分强化明显,静脉期实性成分持续强化,部分病例瘤周或瘤体内可见呈簇状或线状排列的血管影.10例GNBn的共同组织病理特点为以出血性/坏死性神经母细胞瘤结节为特征,同时可看到周围施万基质组织中的少量混合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或节细胞神经瘤成分.免疫表型:S-100蛋白、CgA、Syn、NSE阳性,CD99阴性.结论 GNBn是一种神经嵴来源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特异.CT平扫多密度不均,伴特征性钙化灶,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确诊有赖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更有利于鉴别诊断.

    作者:闫亮亮;孟庆成;杨慧远;刘予东;陈学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