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2例涂阴培阳肺结核治疗前后MSCT表现及转归

刘新忠;雷鸣;张国;马丽楠;王雪梅

关键词:结核, 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探讨涂阴培阳肺结核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MSCT表现及演变规律.方法 搜集并筛选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登记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涂阴培阳肺结核82例,由3名有经验的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进行阅片,统一意见后逐一记录每个病例的胸部MSCT表现及特点,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MSCT表现.结果 治疗前活动性肺结核MSCT征象中的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腺泡结节、树芽征、边缘模糊的小叶样实变、支气管壁增厚、多发性结节内小空洞、边缘模糊的实变、厚壁空洞检出率分别为78.0%、76.8%、70.7%、50%、45.1%、45.1%、43.9%、19.5%、3.66%;活动性CT征象治疗前后检出率分别为100%、17.1%.治疗后非活动性肺结核MSCT征象中的条索影、边缘清晰高密度结节、肺结构扭曲变形、斑块、钙化、支气管扩张、空腔检出率分别为75.6%、59.8%、41.5%、18.3%、15.9%、12.2%、8.54%;非活动性MSCT征象治疗前后检出率分别为30.5%、90.2%.结论 涂阴培阳肺结核MSCT征象及转归和其代表的病变性质有关.疗程结束后病灶进一步吸收,但主要是肺组织自身的重塑过程.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肝占位患者63例进行磁共振常规平扫T1WI、T2 WI、DWI(b =0、800 s/mm2),多b值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多b值DWI选用9个b值(b=0,20,50,100,200,400,600,800,1200 s/mm2),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符合临床诊断或经随访证实的肝脏肿瘤性病变52例(70个病灶),全部病变分为良性组、恶性组,良性组21例(32个病灶),恶性组31例(38个病灶).多b值DWI通过AW 4.5 工作站测量得到快速表观扩散系数值(Fast-ADC)、慢速表观扩散系数值(Slow-ADC),快速扩散所占比率(fraction of fast ADC,ffa.),并比较这些参数在肝脏良恶性肿瘤性病变中诊断价值.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均与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良性组、恶性组Fast-ADC分别为(68.64±19.00)×10-3mm2/s、(55.79±14.98)×10-3mm2/s,Slow-ADC分别为(1.88±0.43)×10-3 mm2/s、(0.85±0.27)×10-3mm2/s,ffast分别为(29.75±16.42)%、(22.95±8.34)%,良性组Fast-ADC、Slow-ADC和ffast均大于恶性组,良、恶性组Slow-ADC、Fast-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ffast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参数Slow-ADC、Fast-ADC可提高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作者:鲁果果;高雪梅;程敬亮;李玉博;何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甲苯中毒性脑病磁共振及功能性成像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甲苯中毒性脑病磁共振及其功能性成像表现.方法 对3例甲苯中毒性脑病进行常规磁共振及其功能性成像检查.3例患者和7名健康女性志愿者均在3T GE MR扫描仪进行常规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加权张量成像(DTI)、多体素氢质子波谱成像(3D 1H-MRS)及行3D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检查.图像传送至GE 4.4工作站,使用Functool软件包,分别测量包括皮层下白质、双侧外囊、双侧苍白球、双侧丘脑及双侧齿状核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值.3D 1H-MRS选定白质内病灶为感兴趣区进行波谱分析.测量双侧白质区、皮层灰质及基底节区平均脑血流量(CBF)值.所有测量值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例在磁共振平扫均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脑白质及基底节区包括外囊、苍白球、丘脑T2WI异常高信号,同时累及小脑齿状核.3例苍白球平均ADC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2、病例3皮层下白质、外囊、丘脑及齿状核平均ADC值较对照组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平均FA值在所有病例均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2).3例白质内病灶波谱分析发现NAA/Cr比值下降而Cho/Cr值上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感兴趣区平均CBF在中毒性脑病组和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甲苯中毒性脑病在磁共振检查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功能性成像可以显示脑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和生化信息,有助于了解中毒性脑病病理机制.

    作者:廖海波;肖新兰;戴中强;刘征华;尹建华;王志强;于建华;金文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DKI与DTI技术对轻度脑外伤定量评估的研究

    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轻度颅脑外伤(mTBI)后脑组织微观结构变化特点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DKI及DTI技术对40名正常人以及30例mTBI患者(外伤后3天以内,常规CT及MRI检查脑实质内均未见明确出血灶)进行扫描.对正常对照组DTI扫描得到的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值与DKI扫描得到的FAk、MDk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于正常对照组,病例组头部撞击侧(伤侧)及对侧镜像区尾状核头、内囊、丘脑、颞叶皮层、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测得FA值、MD值、平均峰度(MK)值、峰度各向异性(Ka)值、径向峰度(Kr)值,正常组和伤侧、正常组和镜像区的DTI及DKI扫描得到的值进行对比.结果 正常对照组各区域DTI扫描的FA值、MD值分别与DKI扫描的FAk、MDk值相关(P<0.05).正常对照组与mTBI组相比,mTBI组伤侧白质区FA值降低、MD值降低;MK值及Ka值在所有区域的伤侧升高,在双侧丘脑、胼胝体膝部及颞叶皮层均升高;Kr值在尾状核头、内囊、壳核及颞叶皮层的伤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及DKI技术均可敏感地检测到mTBI患者脑组织损伤后微观病理改变,而DKI成像能更好地反映更丰富的组织内水分子非正态分布特征,尤其是对灰质的测量比DTI成像能显示更多的组织信息及微观改变,有助于其从病理生理角度解释mTBI损伤特点.

    作者:樊秋菊;杨春华;哈若水;马军;谭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102例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及CT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 通过对102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提高对不典型肺结核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102例不典型结核患者的胸部CT影像表现、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结果 102例患者中表现为肺炎实变型48例(47.1%)、孤立结节或肿块型17例(16.7%)、多发结节型16例(15.7%)、间质改变型21例(20.6%);经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而诊断79例(77.5%);经支气管镜获得组织病理检查诊断10例(9.8%);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诊断13例(12.7%);经手术取得组织病理诊断14例(13.7%).结论 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多样,需综合各种检查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做出诊断.

    作者:凌平;郑静;严冰;徐旋里;万国仕;周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鞍上池区不规则形团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女,23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闭经,1年后体重开始增加,偶有头痛,无恶心、呕吐、头晕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眼球活动正常,无视力视野损伤.实验室检查: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肖翠萍;任翠萍;李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轻度认知损害及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海马亚区MRI体积的研究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损害(MCI)、轻度及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双侧海马头、体、尾各亚区体积的改变,为MCI、AD的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影像学帮助.方法 搜集MCI、轻度及中度AD患者和老年健康志愿者各20例,所有受试者均在1.5T磁共振下行快速场回波(FFE)3D序列检查,测量并分析双侧海马整体体积及头体尾各亚区体积变化.结果 左侧及右侧海马整体体积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61.18,P<0.01;右侧:F=42.02,P<0.01),且除MCI与轻度A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亚区体积:左侧海马头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6.07,P<0.01)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侧海马头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6.19,P<0.01),但两两比较时MCI与轻度A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海马体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5,P<0.01),但两两比较时仅中度AD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海马体部及双侧海马尾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I、轻中度AD患者双侧海马整体体积及部分亚区体积存在萎缩,而对左侧海马头部的早期定量测量,将有助于对MCI、AD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瑜;金洁;罗一烽;曹志宏;吴立伟;王冬青;李月峰;赵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MRI征象及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ATM)的磁共振征象及其临床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IAT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磁共振表现.结果 22例病变脊髓轻度均匀增粗,4例脊髓形态未见异常.病灶在矢状面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10例,条状、斑片状低信号16例,T2WI稍高或高信号26例;横断面T2WI脊髓2/3以上面积呈均匀高信号21例,5例信号不均匀增高,且面积小于脊髓的2/3;增强扫描脊髓12例无强化,10例病变区条状、斑片状强化,4例病灶区见偏心性结节状轻中度均匀/不均匀强化.结论 IATM的MRI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在面对其MRI征象复杂且不典型时,结合临床并严格执行诊断标准尤其重要.

    作者:胡鹏;欧光乾;丁浩源;杨福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透明细胞型板障型脑膜瘤一例

    患者 男,54岁.发现左额颞部隆起4年余,呈渐进性增大.体检:左额部隆起并肿块,大小约5.8 cm×4.5 cm,质硬,无滑动.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颅脑CT平扫:左颞顶骨骨质明显增厚,边缘毛糙,内外板界限不清,内侧可见弧形钙化,邻近脑实质受压(图1A~C).

    作者:吴磊;查云飞;赵益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全脑白质改变.方法 选取12例AD患者和22名与AD组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进行DTI的数据采集.应用TBSS方法对A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全脑白质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FA)进行基于体素的全脑比较.结果 与正常老年人相比,AD患者的双侧钩束、下额枕束、下纵束、上纵束,扣带束中部及后部、海马旁回及胼胝体、穹窿、右侧内囊前肢、右侧外囊、脑干、小脑出现FA值降低.结论 AD患者脑内多发纤维束出现损害.除外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及投射纤维,AD患者小脑白质纤维也出现损害.

    作者:唐俊婷;洪汛宁;程虹;王峥;陈允杰;俞同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颞骨原发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 女,56岁.于半年前出现左侧颞枕部疼痛,偶感头晕、恶心,曾在外院以“神经性头痛”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日疼痛加重来院就诊.体检:神清语利,双侧瞳孔3.0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锥体束征(-).

    作者:刘荣;李迎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纵隔神经母细胞瘤(PMNB) CT、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MNB临床、病理和CT(n=12)、MRI(n =5)资料,将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12例均单发,其中后纵隔10例,年龄1个月~2岁,前纵隔2例,年龄65岁、19岁;CT/MRI平扫肿块以实性为主,间杂小片状囊变/坏死,增强后中度~明显强化,其中5例以实性为主夹杂“类蜂窝”状改变,蜂窝内见低密度/稍长T1、稍长T2信号,组织学检查,镜下为小片状囊变、坏死;间隔呈T1WI、T2 WI低信号,实质部分呈等密度/等T1等T2信号,镜下见肿瘤由巢状排列的小圆细胞构成,并被增生的纤维血管基质分隔成小叶状;9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后纵隔病灶内见“血管漂浮征”,并侵犯邻近椎管;3例并双腋下、1例并纵隔、1例并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见肺内/远处转移,邻近肋骨无破坏;NSE均明显升高(均值88 ng/ml).结论 儿童(特别≤2岁)、后上纵隔肿块,平扫以实性为主,间杂小片状囊变、坏死,增强后呈中度~明显强化,钙化多见,出现“血管漂浮征”、易侵犯邻近椎管,结合NSE明显升高,应考虑PMNB的诊断;“类蜂窝”状改变更能反映PMNB多种成分构成的病理基础,对其诊断可能具有特征性.

    作者:张岳;刘波;梁长虹;刘岘;徐莉;吴政光;张金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人工电子耳蜗植入中的应用

    耳聋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工电子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在国内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重新恢复听觉带来福音,尤其是先天性耳聋的幼童患者和语后聋而助听器无效的老年患者.由于颞骨结构复杂、细微,而耳部位于其深部,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必须掌握每例患者的手术特点,影像学信息是唯一客观准确的可以信赖的参考依据[1].

    作者:张国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脏原发性高分化平滑肌肉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患者 女,3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腹胀不适,MRI示左上腹腔内较大占位,考虑胃间质瘤合并恶变.胃镜示:胃底、体小弯处见一10 cm×8 cm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考虑间质瘤可能.CEA、CA199、AFP均为正常.PET/CT所见:肝左外叶与胃底、体小弯之间见巨大类椭圆形肿块影,截面约14.7 cm ×9.3 cm,病灶与肝左叶及胃壁分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匀,部分呈低密度影(CT值-5~35HU),其内见条状、片状及肿块软组织密度影(CT值33~54HU),病灶FDG较均匀,轻度摄取增高,SUVmax=3.0(图1A~E).

    作者:刘莉;张建;杨剑;方艺;余仲飞;左长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进展期胃癌侵犯胃结肠韧带的MSCT表现

    目的 研究进展期胃癌侵犯胃结肠韧带(GCL)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探讨其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8例进展期胃癌的CT和临床资料,着重分析GCL受累CT表现并与其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进展期胃癌侵犯GCL的CT表现为GCL内的实性肿块形成、与癌肿相续的结节影和条索影、粟粒性结节影、脂肪密度增高和淋巴结增大等.结论 进展期胃癌侵犯GCL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多层螺旋CT在术前评价GCL受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管玥;丁娜;杨春波;高琪敏;鞠学红;董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左侧股四头肌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患者 女,20岁.左侧大腿根部肿痛1年,加重1个月.患者1年前自觉左侧大腿根部疼痛,疼痛有明显规律性,似随月经周期变化,月经来潮后疼痛加剧,干净后疼痛缓解.体检:左侧大腿根部可触及不规则肿块,质软,界不清,无明显压痛及红肿.MR平扫见左侧大腿根部股四头肌内团状不规则分叶状肿块信号,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肿块呈膨胀性改变,推移挤压致周边肌肉变薄;T1WI为较均匀高信号;T2WI部分病灶为高信号,部分呈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条状间隔影(图1、2);脂肪抑制序列为均匀高信号(图3).

    作者:纪婧婧;宋建勋;曹冲;李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子宫旁实性肿块的低场MR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低场MR对子宫旁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子宫旁实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MR影像资料.结果 25例子宫旁实性肿块者,12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OSCST),其中卵泡膜细胞瘤4例、纤维瘤3例、颗粒细胞瘤3例、硬化性间质瘤1例、支持-间质细胞瘤1例;6例T2WI呈低信号,3例卵泡膜细胞瘤轻度强化、2例纤维瘤不强化;6例T2WI呈高信号,明显强化,包括3例颗粒细胞瘤、1例卵泡膜细胞瘤、1例支持-间质细胞瘤及1例硬化性间质瘤.另13例阔韧带平滑肌瘤(BLL),在T2WI上9例呈低信号、3例呈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9例增强扫描者7例(T2WI上低信号3例、等或高信号4例)明显强化、2例(T2WI上呈低信号)轻度强化.本组正确诊断21例(84%),误诊为BLL 2例、OSCST1例、胃肠间质瘤1例.结论 OSCST、BLL在低场MRI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类肿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叶浩祥;武庆利;郭健;陈小阳;黄礼娟;邱亦清;赵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基于T2增强背景抑制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T2对比剂增强背景抑制(3 D-SPACE)采集技术在3.0T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4名志愿者及96例怀疑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3.0T常规扫描及3D-SPACE神经成像序列扫描.由2名神经放射专家采用5分法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评估,比较常规T2STIR图像与3D-SPACE STIR图像对臂丛神经及病变的显示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评分及综合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差异,P≤0.05认为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 3D-SPACE STIR图像与常规2D T2 STIR图像比较,其对臂丛神经各解剖段显示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O.001),且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志愿者组3D SPACE图像可接受率(100%)明显高于常规T2 STIR(16.7%),患者组中前者的图像可接受率(96%)也明显高于后者(10.4%).结论 相比常规扫描,3.0T磁共振基于对比增强背景抑制的3D-SPACE采集技术能更好地显示臂丛神经及病变,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刘小明;刘定西;孔祥泉;龙茜;柳曦;余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 男,4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现左腰部肿物,伴有双下肢酸麻痛,左侧较明显,行走、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未给予治疗,近来自觉下肢症状加重,遂来本院就诊,门诊以“左腰部肿物”收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尚可,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下腰部局部隆起,表面色素沉着,无红肿溃破,可触及10 cm×10 cm左右肿物,质硬,不活动,局部压痛,腰椎间隙压痛、叩击痛(-),无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明显.

    作者:王宁;张洪英;朱庆强;杨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肿瘤检出率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膀胱不同部位肿瘤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膀胱肿瘤患者的MSCT及CDUS资料,分别计算CT平扫、CT双期增强、CT延时扫描及CDUS 4种方法对膀胱不同部位肿瘤检出个数并与手术病理检出肿瘤数量对照.计数资料做x2检验,对预先设定的4组逐一两两比较分析.结果 43例膀胱肿瘤患者手术共检出肿瘤93个(三角区及颈部59个,其他部位34个).术前CDUS、CT平扫、双期增强及延时扫描4种检查方式对膀胱颈部及三角区肿瘤检出率依次为44.04%、35.59%、50.85%、71.19%;其他部位检出率依次为70.59%、64.71%、76.47%、76.47%;不区分肿瘤部位四种检查方式检出率依次为53.76%、46.24%、60.22%、73.12%.对膀胱颈部及三角区病灶检出率比较,CT延时扫描检出率高于其它三种检查方式(P<0.05),其他3种检查方式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4种方法对其他部位病灶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区分病灶位置,CT延时扫描对病灶检出率高于CT平扫及CDUS且差异具有显著性(x2=13.96,P=0.0002;x2 =7.510,P=0.006),但与CT增强双期检查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2=3.484,P=0.062);其他检查方式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US与MSCT均是膀胱肿瘤检出的重要手段,肿瘤检出率受诊断医师经验、肿瘤大小、位置及膀胱充盈程度等因素影响,膀胱颈部及三角区的肿瘤易漏诊,CT增强延时扫描及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是提高病灶检出率有效的手段.

    作者:李胜;韩萍;邹文远;石磊;刘玥;徐官珍;石思李;曹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在胎盘植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在胎盘植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胎盘植入患者,其中产前3例为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后15例.3例产前患者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行剖宫产及子宫次或全切除;15例产后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记录手术中出血情况及栓塞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3例行球囊阻断术患者,子宫切除术中出血量为800~1000 ml;15例产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1例于2周后在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清出胎盘,其余均在1个月~1年后自行娩出胎盘.全组患者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在不同类型的胎盘植入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袁红;孔健;张彦舫;窦永充;苏放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