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鲁果果;高雪梅;程敬亮;李玉博;何杰

关键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加权成像, 肝肿瘤
摘要: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肝占位患者63例进行磁共振常规平扫T1WI、T2 WI、DWI(b =0、800 s/mm2),多b值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多b值DWI选用9个b值(b=0,20,50,100,200,400,600,800,1200 s/mm2),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符合临床诊断或经随访证实的肝脏肿瘤性病变52例(70个病灶),全部病变分为良性组、恶性组,良性组21例(32个病灶),恶性组31例(38个病灶).多b值DWI通过AW 4.5 工作站测量得到快速表观扩散系数值(Fast-ADC)、慢速表观扩散系数值(Slow-ADC),快速扩散所占比率(fraction of fast ADC,ffa.),并比较这些参数在肝脏良恶性肿瘤性病变中诊断价值.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均与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良性组、恶性组Fast-ADC分别为(68.64±19.00)×10-3mm2/s、(55.79±14.98)×10-3mm2/s,Slow-ADC分别为(1.88±0.43)×10-3 mm2/s、(0.85±0.27)×10-3mm2/s,ffast分别为(29.75±16.42)%、(22.95±8.34)%,良性组Fast-ADC、Slow-ADC和ffast均大于恶性组,良、恶性组Slow-ADC、Fast-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ffast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参数Slow-ADC、Fast-ADC可提高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人工电子耳蜗植入中的应用

    耳聋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工电子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在国内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重新恢复听觉带来福音,尤其是先天性耳聋的幼童患者和语后聋而助听器无效的老年患者.由于颞骨结构复杂、细微,而耳部位于其深部,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必须掌握每例患者的手术特点,影像学信息是唯一客观准确的可以信赖的参考依据[1].

    作者:张国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一例

    患者 女,59岁.因“乏力、食欲不振3个月余,便血10余天”入院.体检:心肺无异常;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 79 U/ml(正常≤64 U/ml),RBC2.02×1012/L,Hb 63g/L,尿WBC 28.4/ul,粪便隐血试验(-).

    作者:郑蕊;飞勇;丁莹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甲苯中毒性脑病磁共振及功能性成像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甲苯中毒性脑病磁共振及其功能性成像表现.方法 对3例甲苯中毒性脑病进行常规磁共振及其功能性成像检查.3例患者和7名健康女性志愿者均在3T GE MR扫描仪进行常规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加权张量成像(DTI)、多体素氢质子波谱成像(3D 1H-MRS)及行3D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检查.图像传送至GE 4.4工作站,使用Functool软件包,分别测量包括皮层下白质、双侧外囊、双侧苍白球、双侧丘脑及双侧齿状核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值.3D 1H-MRS选定白质内病灶为感兴趣区进行波谱分析.测量双侧白质区、皮层灰质及基底节区平均脑血流量(CBF)值.所有测量值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例在磁共振平扫均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脑白质及基底节区包括外囊、苍白球、丘脑T2WI异常高信号,同时累及小脑齿状核.3例苍白球平均ADC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2、病例3皮层下白质、外囊、丘脑及齿状核平均ADC值较对照组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平均FA值在所有病例均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2).3例白质内病灶波谱分析发现NAA/Cr比值下降而Cho/Cr值上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感兴趣区平均CBF在中毒性脑病组和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甲苯中毒性脑病在磁共振检查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功能性成像可以显示脑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和生化信息,有助于了解中毒性脑病病理机制.

    作者:廖海波;肖新兰;戴中强;刘征华;尹建华;王志强;于建华;金文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原发性输尿管息肉MSCT诊断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息肉患者MSCT资料,利用原始数据进行曲面重组法(CPR)和容积成像法(VR)重组.结果 6例患者均为单发,发生于左侧和右侧输尿管各3例.病灶位于输尿管中上段1例,中下段5例;4例伴有不同程度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2例伴有同侧肾脏萎缩,2例伴有同侧输尿管上段扭曲,1例伴有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重复畸形,4例输尿管下段息肉突入膀胱,2例伴有肾结石.MSCT平扫表现为病变侧输尿管管腔内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影,增强后延迟扫描均表现为输尿管管腔内的充盈缺损,沿着输尿管走行呈索条状.结论 MSCT可以清晰显示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病灶形态,结合CPR和VR技术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灶.

    作者:朱玉春;邢伟;王建良;孔婧婧;张怀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根治术证实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33例,在术前1个月内行常规磁共振扫描(T2WI)和DW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析T2 WI和DWI图像,以十二分区、五分制法分别对前列腺各个分区出现癌的可能性评分,将所得结果与病理对照,做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对2名医师诊断一致性做Kappa检验.结果 2名医师单独运用DWI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单独运用T2WI(P≤0.049),T2 WI联合DWI诊断敏感度高.2名医师T2 WI联合DWI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z)高于单独运用DWI(P=0.027,P=0.378)和单独运用T2WI(P <0.001),单独运用DWI诊断的Az值较单独运用T2 WI高(P=0.253,P=0.009).DWI较常规T2 WI提高了两位医生诊断一致性,诊断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从0.612提高到了0.729.结论 DWI提高了常规T2WI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T2 WI联合DWI诊断效能更高.

    作者:周婷婷;王建良;沈纪芳;单玉喜;张永胜;杨毅;赵文露;沈钧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失败一例

    患者 男,76岁.因“胸闷气急5天,加重3小时”入院.入院时血压88 ~ 108/54 ~ 78 mmHg,心率98次/分,呼吸18~ 22次/分,血氧饱和度90% ~ 93%,神志清,精神焦虑,两肺呼吸音低.胸部CT:两下肺动脉栓塞.双下肢深静脉造影:左侧髂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肺动脉栓塞,左侧髂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贾中芝;李绍钦;蒋国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82例涂阴培阳肺结核治疗前后MSCT表现及转归

    目的 探讨涂阴培阳肺结核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MSCT表现及演变规律.方法 搜集并筛选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登记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涂阴培阳肺结核82例,由3名有经验的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进行阅片,统一意见后逐一记录每个病例的胸部MSCT表现及特点,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MSCT表现.结果 治疗前活动性肺结核MSCT征象中的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腺泡结节、树芽征、边缘模糊的小叶样实变、支气管壁增厚、多发性结节内小空洞、边缘模糊的实变、厚壁空洞检出率分别为78.0%、76.8%、70.7%、50%、45.1%、45.1%、43.9%、19.5%、3.66%;活动性CT征象治疗前后检出率分别为100%、17.1%.治疗后非活动性肺结核MSCT征象中的条索影、边缘清晰高密度结节、肺结构扭曲变形、斑块、钙化、支气管扩张、空腔检出率分别为75.6%、59.8%、41.5%、18.3%、15.9%、12.2%、8.54%;非活动性MSCT征象治疗前后检出率分别为30.5%、90.2%.结论 涂阴培阳肺结核MSCT征象及转归和其代表的病变性质有关.疗程结束后病灶进一步吸收,但主要是肺组织自身的重塑过程.

    作者:刘新忠;雷鸣;张国;马丽楠;王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基于T2增强背景抑制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T2对比剂增强背景抑制(3 D-SPACE)采集技术在3.0T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4名志愿者及96例怀疑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3.0T常规扫描及3D-SPACE神经成像序列扫描.由2名神经放射专家采用5分法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评估,比较常规T2STIR图像与3D-SPACE STIR图像对臂丛神经及病变的显示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评分及综合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差异,P≤0.05认为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 3D-SPACE STIR图像与常规2D T2 STIR图像比较,其对臂丛神经各解剖段显示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O.001),且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志愿者组3D SPACE图像可接受率(100%)明显高于常规T2 STIR(16.7%),患者组中前者的图像可接受率(96%)也明显高于后者(10.4%).结论 相比常规扫描,3.0T磁共振基于对比增强背景抑制的3D-SPACE采集技术能更好地显示臂丛神经及病变,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刘小明;刘定西;孔祥泉;龙茜;柳曦;余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DKI与DTI技术对轻度脑外伤定量评估的研究

    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轻度颅脑外伤(mTBI)后脑组织微观结构变化特点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DKI及DTI技术对40名正常人以及30例mTBI患者(外伤后3天以内,常规CT及MRI检查脑实质内均未见明确出血灶)进行扫描.对正常对照组DTI扫描得到的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值与DKI扫描得到的FAk、MDk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于正常对照组,病例组头部撞击侧(伤侧)及对侧镜像区尾状核头、内囊、丘脑、颞叶皮层、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测得FA值、MD值、平均峰度(MK)值、峰度各向异性(Ka)值、径向峰度(Kr)值,正常组和伤侧、正常组和镜像区的DTI及DKI扫描得到的值进行对比.结果 正常对照组各区域DTI扫描的FA值、MD值分别与DKI扫描的FAk、MDk值相关(P<0.05).正常对照组与mTBI组相比,mTBI组伤侧白质区FA值降低、MD值降低;MK值及Ka值在所有区域的伤侧升高,在双侧丘脑、胼胝体膝部及颞叶皮层均升高;Kr值在尾状核头、内囊、壳核及颞叶皮层的伤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及DKI技术均可敏感地检测到mTBI患者脑组织损伤后微观病理改变,而DKI成像能更好地反映更丰富的组织内水分子非正态分布特征,尤其是对灰质的测量比DTI成像能显示更多的组织信息及微观改变,有助于其从病理生理角度解释mTBI损伤特点.

    作者:樊秋菊;杨春华;哈若水;马军;谭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鼻咽纤维血管瘤CT、MRI和DSA影像学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CT、MRI、DSA影像学表现,总结其形态学和血供特点.方法 9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根据有无既往治疗史分为原发组和术后继发组,分析影像征象,包括肿瘤发生部位、形态、轮廓边缘、CT密度、骨质侵蚀破坏、MRI T1WI信号强度、T2WI信号强度、T2WI信号均匀度、流空信号、增强后表现、DSA血供类型.结果 94例中发生于鼻咽后鼻孔区89例,鼻腔上颌窦5例.发生于鼻咽部89例(94.6%),鼻腔鼻窦5例(5.4%);圆形或椭圆形42例(44.7%),不规则形52例(55.3%);边缘光滑20例(21.2%),分叶状74例(78.8%).70例CT检查中,密度均匀63例(90.0%),密度不均匀7例(10%),CT值在40 ~60 HU之间;局限性骨质侵蚀50例(71.4%),广泛性颅底骨质侵蚀16例(22.9%),无明确颅底骨质侵蚀4例(5.7%);74例MRI检查病例中,与脑灰质相比,T1WI等信号69例(93.2%),稍低信号5例(6.8%),信号均匀;T2WI高信号66例(89.1%),等信号8例(10.9%);T2 WI信号均匀8例(10.9%),不均匀66例(89.1%),其中2例内部可以见到片状囊变信号区;MRI流空信号61例(82.4%),流空信号不明显13例(17.6%),MRI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49例(66.2%),均匀强化25例(33.8%);行DSA检查72例中,供血类型为单纯同侧颈外动脉分支供血39例(54.2%),颈外合并同侧或对侧颈内动脉分支供血33例(45.8%).结论 鼻咽纤维血管瘤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以发生于鼻咽部、分叶状轮廓、CT密度均匀、局限性骨质侵蚀、MRI T1WI等信号、T2 WI高信号且不均匀、流空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等征象为主,肿瘤大小、形态、供血类型3种征象,原发组和手术后复发组无特征.

    作者:闫钟钰;王玉辉;梁熙虹;王振常;鲜军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肺癌微波消融治疗进展

    肺癌为肿瘤致死的第一大病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其复发率高及预后差,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活[1].外科切除被认为是肺癌的佳治疗手段,但大多数的肺癌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肿瘤常多发或贴近血管,加之患者年龄大、体质弱以及合并心肺及其他脏器功能低下不适合外科手术,临床上仅有15%的患者能够接受手术切除达到根治性治疗[2].CT引导下的经皮肿瘤热消融术是一种有发展前途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瞻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ASIR技术对肝脏增强CT检查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ASIR)技术在降低肝脏增强CT扫描中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42例行肝脏增强CT检查患者,在3~9个月先后行2次CT扫描.分别行传统的滤过反投影法(FBP)和ASIR技术重组图像.比较2种重组技术在肝实质和腹主动脉内的噪声以及主观图像质量,测量比较两次检查肝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与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42例受检者FBP重组CTDIvol和ED分别为(16.2 ±9) mGy、(7.9±5.8)mSv;ASIR重组CTDIvol和ED分别为(9.8 ±5.3) mGy、(4.8 2.6)mSv,两次检查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ASIR技术成像噪声要低于常规剂量FBP成像噪声(P<0.05).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CT重组图像的FBP相比,ASIR技术在肝脏增强CT扫描中辐射剂量可显著降低,而图像噪声却显著降低.

    作者:万象新;孙源源;李昊翔;肖喜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102例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及CT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 通过对102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提高对不典型肺结核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102例不典型结核患者的胸部CT影像表现、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结果 102例患者中表现为肺炎实变型48例(47.1%)、孤立结节或肿块型17例(16.7%)、多发结节型16例(15.7%)、间质改变型21例(20.6%);经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而诊断79例(77.5%);经支气管镜获得组织病理检查诊断10例(9.8%);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诊断13例(12.7%);经手术取得组织病理诊断14例(13.7%).结论 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多样,需综合各种检查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做出诊断.

    作者:凌平;郑静;严冰;徐旋里;万国仕;周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腺损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胰腺损伤的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根据胰实质损伤的深度分为表浅伤(创伤小于胰腺厚度的50%)和深部伤(创伤大小胰腺厚度的50%),根据损伤部位边界是否清楚分为挫伤和裂伤.分析各种损伤的CT表现及伴发其他脏器损伤情况.由2名腹部诊断组高年资医师独立阅片,以共同意见为准.结果 胰腺表浅伤3例,包含挫伤2例,裂伤1例;胰腺深部伤10例,包含挫伤2例,次全断裂伤6例,完全断裂伤2例,11例患者伴发其他脏器损伤.CT平扫首诊漏诊2例,CT增强扫描较平扫能清楚显示胰腺损伤范围及伴发损伤.结论 MSCT能清楚显示胰腺损伤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邻近脏器伴发性损伤,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何玺;王荣品;王谦;刘莉;邓奇平;刘昌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本院行RFA治疗的病例资料.B超组42例(共47个病灶),CT组19例(共23个病灶),比较两组病例病灶中位无活性时间及不同时期的复发率.结果 B超引导下RFA后病灶中位无活性时间为7个月,CT引导下RFA后病灶无活性时间为8个月,6个月时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2.9%和31.4%,但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随访期内2组消融病灶的局部控制率相差不明显.结论 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相似.

    作者:陈文会;杨朝爱;江旭;刘敬禹;李慧;马青;杨继金;张华高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肝占位患者63例进行磁共振常规平扫T1WI、T2 WI、DWI(b =0、800 s/mm2),多b值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多b值DWI选用9个b值(b=0,20,50,100,200,400,600,800,1200 s/mm2),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符合临床诊断或经随访证实的肝脏肿瘤性病变52例(70个病灶),全部病变分为良性组、恶性组,良性组21例(32个病灶),恶性组31例(38个病灶).多b值DWI通过AW 4.5 工作站测量得到快速表观扩散系数值(Fast-ADC)、慢速表观扩散系数值(Slow-ADC),快速扩散所占比率(fraction of fast ADC,ffa.),并比较这些参数在肝脏良恶性肿瘤性病变中诊断价值.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均与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良性组、恶性组Fast-ADC分别为(68.64±19.00)×10-3mm2/s、(55.79±14.98)×10-3mm2/s,Slow-ADC分别为(1.88±0.43)×10-3 mm2/s、(0.85±0.27)×10-3mm2/s,ffast分别为(29.75±16.42)%、(22.95±8.34)%,良性组Fast-ADC、Slow-ADC和ffast均大于恶性组,良、恶性组Slow-ADC、Fast-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ffast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参数Slow-ADC、Fast-ADC可提高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作者:鲁果果;高雪梅;程敬亮;李玉博;何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颞骨原发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 女,56岁.于半年前出现左侧颞枕部疼痛,偶感头晕、恶心,曾在外院以“神经性头痛”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日疼痛加重来院就诊.体检:神清语利,双侧瞳孔3.0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锥体束征(-).

    作者:刘荣;李迎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母细胞瘤CT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NB)和神经节母细胞瘤(GNB) CT特点与病理类型相关性.方法 对9例儿童纵隔NB和3例儿童GNB CT表现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位于后纵隔,其中右上纵隔1例,右中上纵隔2例,右中下纵隔2例,右下纵隔1例,左中纵隔2例,左中下纵隔2例,左下纵隔1例,双侧中下纵隔1例.肿块大小2.0 cm×2.3 cm ~ 12.6 cm ×4.0 cm,平均6.3 cm×4.3 cm.CT平扫:NB 9例,局限清楚3例,不清楚6例;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7例;肿块内见斑点状或条片状钙化8例;邻近胸膜增厚3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邻近气管受压4例,心脏受压4例,肺动脉受压2例,降主动脉受压1例,胸椎受侵1例,多条肋骨侵袭性破坏2例;肿瘤越过中线向对侧生长4例,包绕主动脉4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3例,沿脊柱旁凸入上腹部1例;骨转移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1例.GNB 3例,密度较均匀,局限均较清楚;伴胸膜增厚2例,胸腔积液1例,气管受压1例,肋骨受压1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1例.CT增强9例,其中7例NB中呈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肿块内见点状血管影3例,肿块内呈囊状改变7例;2例GNB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患者CT检查发现后纵隔肿块,伴钙化、周围组织受侵或受压、远处转移者,应考虑NB或GNB可能.CT表现与肿瘤细胞成分密切相关,肿瘤生长特点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潘阿善;陈哲;许崇永;吴海;郑汉朋;邱乾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艾滋病合并肺真菌感染的CT表现及与CD4+T细胞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征及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将32例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以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分为>100/μl、50 ~ 100/μl和≤50/μl三个区间)进行回顾分析,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CT表现有空洞型15例(46.9%),其中多发空洞11例,单发空洞4例,空洞周围有“晕征”者6例,出现“洞中球征”7例.团块型6例(18.8%),其中多发5例,单发1例,团块影内继发空洞3例.腺泡结节型5例(15.6%),其中局限分布2例,弥漫分布3例.浸润实变型3例(9.4%),多发1例,单发2例.弥漫混合型3例(9.4%).合并其他影像学表现有:大片磨玻璃影3例,斑片状影、孤立结节及空洞型结节等散在分布的病灶9例,胸腔积液5例,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8例.各型肺真菌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2.219,P=0.094);随着CD4+T淋巴细胞减少,病变数量趋向于多发,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病变数量及累及范围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显著的相关性(x2=7.017,P=0.023).结论 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主要表现有空洞型、团块型、腺泡结节型、浸润实变型、弥漫混合型和合并其他影像学表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肺真菌感染的病变数量及累及范围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谢正平;朱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巨大先天性胸骨后膈疝一例

    患者 女,74岁.因“反复头昏、双下肢乏力”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慢性咳嗽、脑内多发腔梗”病史,无胸腹部外伤及手术史.体检:左下肺呼吸音低,叩诊呈实音,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胸部平片示左中下肺有一巨大团块状高密度影,其上缘清晰,呈弧形圆隆,内密度欠均,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左膈尚清晰,形态位置未见明显异常,膈面光整(图1).

    作者:张奇志;蔡俊;王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